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_第1页
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_第2页
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_第3页
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_第4页
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

提要: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与2001年全国经济百强县和经济发达城市的分布基本一致;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抵是清代科举核心圈的放大。历史人文底蕴已成为衡量当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江三角洲这个清代集中了全国35%的科举发达县、近半数专家学者和大半巍科人物的地区,至今成了中国经济辐射能力最强、百强县最多、城市化水平最高、最充满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地区,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长三角数百年教育中心的回报。科教兴国、智力兴区,乃自古华山一条路。

笔者曾通过明清全国100余个科举发达县产生了全国三分之二的人才等史实比较、分析,得出了明清全国人才中心随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科举中心实质上就是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结论。也就是说,科举发达县,即教育发达县。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2001年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和"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笔者比较后发现,两个百强县与清代科举发达县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此现象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内涵: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各地区的历史人文底蕴已成为衡量当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科教兴国重要性的认识。

一、基本一致

据统计,清代出50名以上进士的科举发达州县全国有117个,为便利比较,把其中在清代才设置,又在民初撤消的县并入原来的县,则本文实际统计县数为114个,具体排名在学术界还首次披露,详见表1、2。

由表1可知,清代科举发达的县与当代经济强县的分布基本一致。如科举发达县最多的江苏、浙江、山东,也是今日经济强县最多的省。但如此比较仍嫌笼统。我们再对表2作具体的分析。清代的州县,今天对应的是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由于市辖区未被列入百强县的统计,同时,一些县的辖区目前明鲜缩小,不宜参与比较。据统计,这些没有参与或不宜参与比较的,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有60个,在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有62个。前者进行比较的县为54个,有31个进入百强县,占参与比较的%;后者进行比较的为52个,也有31个进入百强县,占参于比较的%。而那些析出的、没有进行比较的县总体上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比参与比较的县更高一个层次。如未参与比较的上海、北京、天津、广州、东莞、杭州、苏州等,几乎囊括了我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即使处于中西部的武汉、西安,也是所在地区的领头羊。再从百强县的各次分析,两个经济百强县名列前茅的几乎都是科举发达的县。同时,科举发达县进入经济百强县的概率也与它们的名次基本上呈正比例关系。总之,清代教育强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重叠。而且,发挥的作用也惊人地相似。仅占全国7%的清代科举发达县,产生了占全国近半数的进士和三分之二的人才,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和20多倍。耐人寻味的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所辖地域,今天创造了占全国半数左右的GDP,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各省域相关数据汇总表

省域清代科举发达县综合实力百强县基本竞争力百强县附2003年大学百强

北京3414

天津212

河北1633

上海43110

江苏19151712

浙江1826242

山东1214206

福建5784

广东510156

其他457

东部小计69/%909366

湖北927

江西91

河南7122

安徽63

湖南314

山西32

中部小计37/%1519

陕西46

云南212

广西11

贵州1

其他826

西部小计8/7%9215

合计114100100100

资料来源: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年中国最发达100名县》,《调研世界》2003年第1期;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竟争力百强县名单》,《经济日报》2002年12月10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2003年中国大学100强》,《求学》2003年第3期。

表2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州县进入2001年全国经济百强县统计表

县域进士*人数综合实力百强县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县域进士人数综合实力百强县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河北大兴43240-江西南丰98××

浙江仁和373--山东诸城96×54

浙江钱塘345--江西南城95××

福建闽县301--山东历城94--

江苏武进285147江苏太仓93821

河北宛平254--江苏江宁91--

福建候官241--江西奉新91××

江苏吴县205--浙江嘉善903193

江苏长洲201--浙江肖山887-

贵州贵筑188--浙江秀水86--

广西临桂186--山东济宁85--

江苏无锡176--河北清宛85--

云南昆明163--江苏山阳83--

浙江归安155--福建长乐829496

河南祥符151--浙江嘉兴81--

浙江山阴14210*9*浙江海盐8142×

江西南昌138--湖南善化79--

广东南海13722山东潍县78--

安徽桐城137××山东莱阳77--

浙江会稽13710*9*湖北孝感76--

浙江鄞县1331214陕西三原76××

江苏常熟13365江苏溧阳75×79

河北天津129--浙江平湖743469

广东顺德12911山东高密74××

江苏华亭129--江西新城73××

江西新建128--河北通州73--

江苏宜兴1232613湖北汉阳72--

江苏丹徒121--山西平定71××

广东番禺120--湖南湘潭69--

安徽歙县118--江苏通州689640

浙江海宁1182228河南河内68××

福建晋江118136山东胶州675539

湖北江夏112--浙江桐乡673031

湖南长沙111×63浙江德清6659×

浙江乌程111--湖北黄坡66--

湖北黄岗109--江苏江阴6343

江苏上元99--山西安邑63--

江苏江都99×56陕西长安63--

续表

注:

①百强县内的数字表示进入的名次;"×"表示参与比较但未进入;"-"表示未参与比较。附录内的县市均由科举发达县析出,山阴、会稽并成绍兴县,按1个百强县计。

②因清代实行分省取士,故解读清代进士州县排行榜时应参考各省平均每县进士人数,特别是各省巍科人物的多寡,方能分出文风的高下,详见拙作:《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二、聚集效应

让我们把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投射到最新的中国经济版图,就会发现,科举发达县进入百强县或更高经济层次的地理分布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一、大都分布在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使这些古老的州县生机勃发。二、聚集效应。由表2可知,清代科举发达的县比较集中的有7个地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福建中部沿海、珠江口岸、山东半岛、武汉地区及江西南抚地区。其中,位于东部的5个地区,恰恰几乎都是当今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地区,形成了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5个经济圈。在这些经济圈里,聚集了我国80%左右的综合实力百强县和70%左右的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也几乎包揽了我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最强的大中域市,又集中了半数以上的高校百强。加之武汉、济南、西安、昆明、长沙、合肥、南昌、贵阳诸都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是清代科举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五个科举核心圈的放大。

这里最有比较价值的是长三角。清代其他省或地区科举发达的县相连或基本相连的不超过8个。唯独江浙的41个县除山阳外,其余40个县都在长三角聚集,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又促进这一鱼米之乡的知识分子互动,形成了清代全国区域面积最大、登科人数最多、巍科人物最集中、存在时间最长,发挥作用最佳的科举中心。仅这区区40个县产生了占全国半数的巍科人物和42%的专家学者。高能聚核、人才共生效应在这不足全国1%的土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实乃世界人才史上所罕见。

有趣的是,当今海内经济腹地最大、辐射能力最强、百强县最多、城市化水平最高、高校百强最集中、最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恰恰也是长三角。昔日长三角的科举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依靠的是"时势"和"聚集",今天被全球眼光所吸引的也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和长三角15个城市的聚集吗?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长三角取代珠三角仅仅是当世之功吗?

三、原因何在?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科举发达的县本来就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各地的政治中心,今日大都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是顺理成章的,鲜有比较的意义。其实不然。我也把清代219个府治所在县①、民国时期的全国248个一等县②、甚至是2000年全国259个地级市参与了相同的比较,它们进入的概率都比科举发达县低。再如,明代全国112个出50名以上进士的县,有48个没有进入清代科举发达县,这些县进入经济百强县的概率,仅是清代科举发达县的三分之一。这也说明,曾经是文化发达的地区,其衰退时间越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就越小。因此,文化发达地区要居安思危,力避衰落。

下面,我们来分析清代科举发达县与今天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的原因。

首先,一个地区文化高峰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历史上江南仅从全国的经济中心过渡到文化中心就花了数百年。同样,文化高峰一旦形成,其延续周期也很长,就明清而言,即使该地区的文化已开始下滑,仍能释放百年的热量。一个文化家族的形成需要几辈人的努力,尔后,其影响也不止一代人。如清初浙东学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可看作16世纪宁绍文化波澜壮阔的余波;黄宗羲、万斯同就产生在破落的书香之家。事实上,浙江在全国的文化地位从19世纪已式微,20世纪跌入南宋以来的低谷。然上世纪浙籍的着名人物在全国仍居重要的地位,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在"吃"千年文化积淀的"老本",其中文化家族、尤以科举家族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浙江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她与相邻的江苏相比在当今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也已显而易见。这就是百年树人的规律。可喜的是,近几年浙江对高等教育投入巨大--浙江没有理由在高等教育上不大手笔;杭州的尖端人才没有理由比其他的省会城市少。

其次,科举结束后,第一代大规模接受新学的知识分子以科举人物为主。正如桑兵所说,废科举后掀起的兴新学的热潮中,"学生由士人脱胎而来,小学生以童生为主,中高等则生员居多"③,又在秀才中挑选比较好的送出去留学。其实道理十分简单,举个相似的例子,文革使高校招生中断十年,但恢复高校招生后最初考入大学的仍以"老三届"为主体。清末民初,在知识转型中捷足先登的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好、又有国学底子的秀才们;新学首先在那些教育资源较丰富、读书氛围较浓的"旧学"发达地区推行;现代专业人才也在这些地区成批的诞生。概而言之,教育的优势不会很快消失。

现举两个令人信服的例子。一、2003年全国80%左右的高校百强坐落在清代科举发达县境内。二、据缪进鸿教授对包括詹天佑、杨振宁,谷超豪、李远哲等在内的1089名人才的统计,产生近现代杰出专家学者最多的城市,无一不是清代科举发达的州县。如果有人对今天的两院院士乃至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籍贯作一统计,料想结论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事实证明,经历一个世纪,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建设重心也几度易手,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亦今非昔比,但我国文化发达地区的分布和重要教育资源设置的格局基本未变,清代科举发达地区在总体上不仅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样也仍是我国的文化、教育的核心之地。人们可以用十年的时间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用更短的时间搞一个上市公司,但创建一个一流的大学并没有那么简单,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文素质的周期更长。发展经济,教育先行,就是基于这个基本规律。

四、自古华山一条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是一个被发达国家早已证明过了的事。近日又有学者撰文,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是以教育为先导④。遗憾的是,科教兴国的历程在中国走得十分曲折。

20世纪上叶,战火不断,人民生活低下,教育救国也无从谈起。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文教建设也颇有起色。然接下来的政治运动使知识分子斯文扫地,教育成了重灾区,社会经济停滞不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社会一旦进入正常的、持久的发展轨道,教育的功能必然会被人们所认识,各区域的文化底蕴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就会凸现。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凭借政策和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的精英到热土创业,知识就是才富,在特区首先得到兑现,广东的经济建设在全国一马当先。然而,珠三角始终未成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故独领风骚的年代必受此制约。当今长三角取代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最大"闪光点",虽有众多原因,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崛起和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但是,江浙沪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积淀的教育资源及受过较好训练的劳动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且,教育环境也是吸收人才和投资的一个软指标。小到普通市民买房、择居,大到大公司总部的选址,乃至世界500强企业的落户,在同样的条件下,人们会首选市民文化素质高、教育环境好的地区、甚至地段。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子女的培养。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把目光抛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就有这个因素。本人倾向教育本身不应成为产业,但教育可以推动一个地区的相关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教育的基本建设部份投资,可以当作城市布局和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得到直接的回报。站在这个角度,说教育也是一个投资渠道亦未尝不可。观念变了,也许人们投入的后劲会更足。

今日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的最亮点,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数百年全国教育中心的回报。但当我们即将进入更高一层的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阶段,意识到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点的今天,不可否认,即使长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