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_第1页
儒家“礼”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_第2页
儒家“礼”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_第3页
儒家“礼”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_第4页
儒家“礼”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礼”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学,长期位居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本文主要从传统礼制与儒家的“礼”的关系、儒家的“礼”的思想涵和儒家的“礼”的现代价值三个部分来阐述儒家“礼”的思想及对其现代价值的思考。其中,对于儒家的“礼”主要从仁学思想、中庸思想和义利观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对于现代价值的思考主要从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角度进行思考。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之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吉、凶、军、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唯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由此观之,有关于礼的起源无不有关于人,而礼也可以说是高度涵盖了人生活中的一切规。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礼”这一高度抽象的词涵为“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一.传统礼制与儒家的“礼”的关系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主“克公为己任,还评论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级分明,而孔子是突破了这一界限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所以孔子是“采用了礼的形式而变革了礼的容,他把西周奴隶主统治者专门用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礼(即一系列政策、制度),改变为密切伦理关系,改善社会关系,调整政治关系的礼了。”[3]所以二.儒家的礼的思想涵在论语中也清晰的看见仁为礼之核精神。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总名,各种具体的规,如在循礼的过程中,一定要从礼之形式切入礼之精神实质。在一定的情况下,礼的形式是可以损益的,但精神核则是不可动摇的。不仅如此,儒家的礼也影响着其“义利观”及中庸的思(一)礼的核心精神——“仁”1.克己复礼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克己复礼”是孔子对于“仁”的解释。但其后来被极端化到“存天理,灭人欲”也让很多人对之产生极大的误解。克己,之事,实为人之必行之事。复礼,有人单纯理解为恢复周礼,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儒家的便是要我们遵循万物运行之顺序,尊重世界,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这些都是人本性的东西。欲海难填,欲壑难平,但是社会的社会中的人又何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所以,人性不可彻底解放,人必须“修己正心”,按礼的规为人处事。2.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那么何为“爱人”?在《论语》中有两个要求我认为可以恰如其分的说明: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心中有仁,外显有礼,所以就必定是爱人之人。“爱人”不仅是洁身自爱和爱自己的亲人,还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别人站住脚;自己想事事顺利,却不让别人办事顺利,这可能实现吗?们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品质,这就是礼的一方面表现。(二)儒家的义利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者,“事之所宜也”,是益和人所追求的私利。有人极端的认为儒家是只讲求义,而不讲利的,所以对之大力批判。思考过《论语》的人会发现,儒家对于义和利的态度是:义然后取利。“富与贵,人之所欲也”,所以治国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并且孔子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天下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就说明了儒家并非绝对的排斥利,其认为,在天下政治清明时,儒家认为义和利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之是有孰轻孰重和是否正当之分。荀子对义与利的客观性也有这样的说明:“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好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既然义与利都是客观的,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儒家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就进一步对其关系做了解释:“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物质利益,每一个所追求的都是物质与灵魂的双赢,但是怎当义与利的矛盾可以调和时,义然后取利;当义与利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去利而取义,甚至舍生取义。这也是礼对与义与利的取舍的最高要求。(三)儒家中庸思想《礼记》第三十一章开篇便提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思想是对人事,社会,自然的和谐运行的要求。宝楠《论语正义》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徐复观是这样解释中庸的:“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联系在一起,以形成新的容。《说文》下三部:‘庸,用也。’‘庸者,指平常地行为’。因此,的注解说到:“‘中’,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所以中庸既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时,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的时时常行之道。“礼之用,和为贵”说明和是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何能够做到和?遵循万物运行之秩序,尊重社会运转之规律,理解待人处事之礼仪,在日常生活的形式上保持不偏不倚,无谐了,人自己也和谐了,就可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儒家的礼的现代价值(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本研究得到的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结构的八个因素,按认同强度递减可排列为品格自律、“品格自律”因素在整个结构中具有最为突出的地位,显示了中国民众对品格自律人生价值的重视。这种价值倾向很容易与中国长期的儒家文化传统价值熏联系到一起,说明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价值观迅速演变的今天,深层的传统文化价值依然在民众心目中具有崇这一调查明显的透露出,中国人普遍认为个人品格与才能的实现,必须有其合理的社会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同时也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念,其中可以明确透视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和“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朱文公文集》)的思想渊源。拜金主义开始泛滥。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盲目拜金,贪图享受,急功近利。网络现在的年青一代怎么了?各色各样的贪官落马,也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社会怎么了?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中国人都爱做公务员,但是首先要“学优”,只是成绩分(二)儒家礼的现代价值1.人自身的和谐显作为人的价值,是我们时刻应该考虑的事。人要“修己正心”已达到自身的和谐。修身的一样行为办事,而不能违背道德,不能违背礼。“修己正心”也要求人们平时也要“自省”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由是观之,自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都知道,什么都停留在思想层面不去行界,才会促进自身发展,社会发展。2.人与人的和谐高道德准则,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爱人不仅仅要做到爱自己和爱儒家重要的道德规,它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不欺人也不自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不讲信用是无法做人的。儒家的义利观也告诉我们,对于利益,我们要义然后取。但是,当代人似乎更相信“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折手段,伤害他人,牺牲他人。其为自己的辩护是“富与贵,人之欲也”。所以,现在人与人之间多了欺骗,多了利用,多了出卖,皆因“利”。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但是在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坚持“爱人”,和义然后取利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像现在一样的紧。利要合礼,才能皆利。3.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把中庸称为最高道德,最大的道理,主以中庸为方法手段去处理社会问题。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理论都以贵和用中的世界观为指导。《中庸》把中和视为世界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本体法则,也把中和看成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致道。所谓“中”讲的是事物在一种数量上的无过不及性和结构上的不偏不倚性,只有达到无过不及和不偏不倚,事物才能保持稳定果人们的社会行为能时时处处保持合理性的“中”,那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纷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千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讲究和,就要懂礼,守礼,以中庸之姿在社会规里待人处事。4.人与自然的和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孟子和荀子所强调的是,人们必须依照客观规律从事生产活动,要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发挥人自身的力量。而我们现在对环境的破坏也已经极度严重,所以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够,总是意识不到自然有其运行规律,所以现在遭到了自然的惩罚。尊重自然运行的规律,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自古有之,却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积淀几千年文明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有违自然之礼。[2]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教育,1991.[5]王艳华.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7,02:23-25.报,2009,10:1000-1014.[7]明义,吴章荣.中国传统礼制的现代思考[J].社科纵横,2006,07:133-134+137.[8]卫平.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A].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国际儒学联合会:,2006:17.[9]王涛.孔子“礼”的思想涵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7,04:101-103.[10]王强.浅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3.[11]王恩来.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礼制文化的解读[J].理论界,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