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论知识要点_第1页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论知识要点_第2页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论知识要点_第3页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论知识要点_第4页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论知识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一、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通常规律心理学基础学科。二、心理现象包含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和人格(即个性)(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二单元人心理本质一、心理是神经系统功效,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器官。二、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反应: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结果,不是大脑活动(物质)产品。心理支配人行为活动,又经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能够经过观察和分析人行为活动客观研究人心理。心理现象既是脑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产物。所以,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二、学派纷争结构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内省方法,想找出组成人心理(意识)基本元素。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S-R)之间关系。认为心理(行为)无外乎是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强调心理适应功效。重视心理学实际应用。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意识、前、无(潜意识)三、当代心理学研究主趋向人本主义:第三势力(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势力之后)—罗杰斯、马斯洛:重视人本身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潜能,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特点,即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认知活动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生理基础和脑机制。第二节心理活动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结构功效一、神经元及其功效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单位和功效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功效:接收刺激(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分类:感觉性(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中间(联络神经元)。二、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效包含:脊髓和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一)脑干(脑最古老部位)延脑:椎体交叉;支配呼吸和心跳中枢;桥脑;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脑干网状结构:调整睡眠和觉醒,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二)间脑丘脑:皮层下较高级感觉中枢(嗅觉除外);上丘脑:嗅觉;下丘:调整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内脏);底丘脑:肌肉张力四、大脑皮层结构与功效大脑皮层,分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皮层机能:枕叶—视;颞叶—听;顶叶—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额叶—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五、大脑两半球功效不对称性—单侧化右利手人: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右半球—空间形象思维占优势。布洛卡发觉,左半球额叶损伤(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证实左半球言语优势。斯佩里“割裂脑”试验结论:对于右利手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效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三单元神经活动反射学说一、巴甫洛夫学说基本概念(一)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二)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加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规律性回答。(三)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带来,不学就会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经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反射。(四)巴甫洛夫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称为操作或工具条件反射。(五)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定型系统所形成反应定型系统。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第一单元感觉概述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应。按刺激物起源可分外部(视、听、嗅、味、皮肤:触、温、冷和痛)和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内脏感觉)。第二单元感受性及感觉阈限一、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感觉能力。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刚才能引发感觉最小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二、种类:绝对感觉阈限:刚才能引发感觉最小刺激强度。差异感觉阈限:刚才能引发差异感觉刺激最小改变量。也叫最小可觉差,j.n.d。第三单元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连续作用下,人感受性发生改变现象。光适应: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快速提升过程。快(一两分钟)暗适应: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停提升过程。慢(30~40分钟)。戴波长在620纳米以上红色眼镜,视紫红质不会分解,可保护暗适应。二、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顿作用后,暂时保留感觉印象。正、负后像;三、感觉对比:不一样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改变现象。同时、相继对比;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但引发一个感觉,同时还引发另一个感觉现象。第四单元各种感觉一、视觉(一)视觉适宜刺激光波:380~780纳米(赤橙黄绿青蓝紫)(二)视觉器官:视细胞有锥体细胞(明视觉)和杆体细胞(暗视觉)两种。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大多由遗传原因造成:隔代遗传(外祖父经过母亲传给外孙),隐性基因。二、听觉(一)听觉适宜刺激:声波16~0Hz;1000~4000Hz最敏感。(三)听觉特征;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三、嗅觉和味觉;嗅觉:(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物质)味觉:(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有味道物质)最基本:酸甜苦咸四、皮肤感觉(触、压、振动、温、冷、痛觉)生理零度:皮肤表面温度。五、平衡觉:静觉,六、运动觉:动觉七、内脏感觉:饥饿、饱胀和渴、窒息、疲劳、便意、疼痛和性感觉八、痛觉: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备放射现象。感受器分布在全身全部组织中。意义在于保护机体;最难适应。第五单元知觉概述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整体在脑中反应。二、特征:整体、选择、恒常、了解性;第六单元知觉种类一、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延续性和次序性反应。

生物钟:机体生理节律改变像一个时钟,调整人行为节律性,也给人们估量时间提供了依据。二、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对客观事物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倾向。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倒飞错觉等。第四节记忆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反应。二、记忆种类,按内容可分为:形象、情景、情绪、语义(词语-逻辑记忆)、动作记忆。三、阶段:识记→保持→回顾再认

四、遗忘:对识记过材料既不能回顾也不能再认,或错误地再认或回顾现象。遗忘(保持)曲线:(艾宾浩斯提出;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先快后慢。第二单元表象一、表象:过去感知过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事物形象也可叫表象。二、表象在心剪发展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分中间步骤,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以发展起来。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一、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二、按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不一样,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不一样,将记忆分作为瞬时、短时、长时记忆。三、长时记忆遗忘或因自然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前面对后面干扰。倒摄抑制:后面对前面干扰。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影响。两头好中间差。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一单元思维概述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络认识,其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二、思维智力操作过程基本形式: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第二单元思维种类一、依照形态可分为:动作、形象、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思维最本质特征)。二、依照方向,可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三单元概念形成问题处理思维过程一、概念:事物本质特征反应,思维活动借以进行单元。内涵:概念所包含事物本质属性。外延:属于这个概念个体,即概念所包含范围。二者之间是一相反关系。二、问题处理:影响问题处理原因:迁移:已经有知识经验对处理新问题影响。包含: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处理问题路径和方法。思维定势:从事某种活动前心理准备状态。(三)问题处理策略:算法、启发策略。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一、言语:是人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过程。是一个心理现象,离不开语言。二、言语活动形式外部言语:包含口头(对话、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内部言语: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不出声言语。三、言语活动中枢机制(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示性失语症;(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失语症叫接收性失语症;(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第五单元想象一、想象:对已经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思维过程。(想象是思维,表象是记忆)二、想象种类;无意想象:无目标不由自主产生想象。如:梦和幻觉。有意想象:有目标想象。如: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及幻想:与愿望相联络,并指向未来想象;分理想(主动幻想)和空想(消极幻想)。第六节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意识概述一、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觉知(觉察),它既包含对外界事物觉知,也包含对本身内部状态觉知;既包括觉知时刻各种经验,也包含我们对这些内容和本身行为评价。意识对人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调整作用。二、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既包含对刺激无意识,也包含无意识行为。三、几个不一样意识形态(一)依照脑电波改变,能够将睡眠分4个阶段。(二)梦境在快速眼动期出现;梦特点: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不确定性;是一个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生物节律:以二十四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机体活动一贯、规律性改变模式。第二单元注意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只是伴随心理活动一个状态。二、注意种类:无意(不随意注意)有意(随意注意)有意后(随意后注意)第三单元注意特征一、注意广度:范围,7±2二、注意稳定性: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注意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任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去现象。三、注意转移: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四、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一样对象,同时从事着几个不一样活动。第七节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一、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反应,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欲求。种类:从产生角度分为:自然(生理或生物需要)—社会(取得性需要)就满足对象而言:物质—精神二、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一个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在需要基础上产生。激发动机原因:内驱力(生理需要引发)、诱因(动机外部条件)和情绪。(二)动机种类:按需要产生根源分为:生理性—社会性动机;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心理倾向,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感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主要动机。兴趣品质:倾向性、宽广性(范围)、持久性、效能(力量)。按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活动动机,可分为:有意识—无意识动机:定势:是指人一个心理活动预先准备状态,对人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有影响。第二单元马斯洛需要理论即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缺失性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低);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高)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一、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态度主观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反应。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外部表现形式,包含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其产生现有先天,又有后天学习模仿成份,存在文化背景差异性。二、情绪和情感功效:适应、动机、组织、信号功效。三、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机体改变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改变是情绪产生原因。三单元情绪情感改变4维度1、动力性:增力—减力(提升还是降低人活动能力)2、激动度:激动—平静3、强度:强—弱4、担心度:担心—轻松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种类一、从情绪内容来分基本情绪:(愉快、愤恨、悲痛、恐惧)人和动物共有。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不一样组合派生出来。二、从情绪状态(情绪发生速度、强度和连续时间)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碰到危险情景时出现高度担心情绪状态)。三、情感种类:道德、美感、理智感。第五单元意志一、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标,调整和支配行为,并经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心理过程。

二、 动机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冲突。三、品质:自觉、果断、坚韧、自制性。第九节人格第一单元人格概述一、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一个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在不一样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备区分于他人、独特心理品质。二、特征:独特、整体、稳定、功效、自然和社会性统一。三、人格(个性)结构:倾向性:需要和动机,是人格动力。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第二单元能力一、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条件。智力是指人认知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最基本心理条件。思维力是智力支柱和关键。能力分类按发展高低分:能力、才能、天才按结构分:通常(智力)、特殊能力按领域分:认知、操作、社会交往力按创造程度分:模仿、再造、创造力三、能力发展个体差异表现:发展水平差异(高和低,正态分布)、类型差异(个人专长)发展早晚上差异(早慧大器晚成)第三单元气质(一)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心理特征。(脾气、秉性)(二)气质类型学说(古希腊希波克拉特)体液说:体液决定。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德国克雷米奇尔)体型说:体型决定气质。(高矮胖瘦)(日本古川竹二)血型说:血型决定气质。(A,B,AB,O)(美国伯曼)激素说:内分泌腺决定。(甲状腺、垂体腺、肾上腺、性腺)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一)基本特征:兴奋和抑制。有3个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类型:兴奋、活泼、平静和抑制型。特征:感受和耐受、反应灵敏、可塑、情绪兴奋、指向性。外在表现:胆汁、多血、黏液、抑郁(二)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关系神经系统基本特征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度平性灵性强不衡兴奋胆汁强平衡灵活活泼多血强平衡不灵平静黏液弱抑制抑郁三、气质稳定性与可塑性: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影响性格形成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难易、能影响健康。第四单元性格一、性格:一个人在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人格特征。态度: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概念一个反应倾向性,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原因组成。气质更多地表现了人格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表现了人格社会属性。个体间人格差异关键是性格差异二、性格结构:1、静态特征:态度(关键)、意志、情绪、理智特征。2、动态结构:不一样场所不一样表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母体: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诞生标志:19,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侧重于心理学定义美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学科。G.W.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想象和隐含存在所影响。研究社会情境中人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原因引发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反应系统。包含个体习得行为、亲、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决议行为等。勒温社会行为公式B=f(P,E)B-行为P=个体F=函数E=环境(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原因引发并对社会行为具备引导作用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但与个体所处即时情境关于,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经验以及个体人格特征有亲密关系。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久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历史。霍兰德:三阶段说: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围绕着“人性”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社会心理学研究。二、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对其催生作用思潮有:1、达尔文进化论2、德国民族心理学3、法国群众心理学4、英国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第三单元研究方法一、标准:价值中立、系统性、伦理。二、研究主要方法(一)观察法:研究者经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方法1.自然2.参加观察:(二)调查法亦称问询法。1.访谈法:研究者经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2.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问卷搜集资料研究方法。(三)档案法:按照一定目标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经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一个方法。第四单元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二、社会交换三、符号互动四、精神分析论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人与动物主要区分在于人社会性,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过程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发展了本身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社会化包括社会和个体方面。终生社会化:伴随一生;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人期)再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过程。劳动教养及改造。二、社会化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生活依附期2、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可能性。四、载体:家校、大众传媒、参考群体。五、社会化类别:(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二)性别角色社会化:男女差异:1、性(生物学概念)2、性别(心理学人格特征)3、性别角色(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期待)(三)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定义: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行为方式及对应心理状态。是对在特定地位个体行为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基础二、社会角色分类:按取得方式:先赋和成就角色/按规范化程度:要求性和开放性角色/按角色功效:功利性和表现性角色/按负担者心理状态:自觉和不自觉。三、角色饰演过程:期待、领悟、实践。四、角色失调:冲突、不清、中止、失败。第三单元自我、自尊和身份一、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认知。包含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认知。主我与客我:认识主体与对象镜我:由他人判断所反应自我概念。自我结构:物质、心理、社会、理想、反思自我。自我概念功效: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时待。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社会自我:3岁-13、14岁;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二、身份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自我认同。身份由角色组成。特点:客观、主观、多重、稳定、契约性。三、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是一个高级需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欲望,二是对声誉、支配地位、赞赏欲望;自尊需要满足会造成自信。不然产生自卑。(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自尊公式(詹姆斯):自尊=成功/理想影响原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反馈、选择参加和扬长避短、依摄影同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知觉。人社会化过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二、影响知觉主观原因:(一)认知者经验图式:人脑中已经有知识经验网络。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图式作用:1、影响注意对象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二)认知者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情绪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定义: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关于认知客体形象。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意义,使自己行为取得明确定向过程。二、印象形成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最初(新)取得信息影响比后(原)来取得信息影响更大现象。这是因为信息出现次序不一样而影响印象形成现象。前者是第一印象作用机制,后者出现在熟人之间,前者相反。2、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一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其余品质,也称晕轮效应。是以偏概全现象。3、刻板印象:人们经过自己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看法。具备社会适应意义和消极性质,产生偏见歧视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整合模式:个体在把各种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标准,形成总体印象;1、加法2、平均3、加权平均4、中心品质模式:主动(真诚、热情)消极(虚伪冷酷);依照对个体意义大、主要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四、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是一个社交技巧,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控制,经过一定方法去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印象符合自我期待。常见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指个体依照关于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过程。二、行为原因分类(一)内因与外因:行为内因:存在于个体内部原因内归因: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行为外因:行为事件发生外部条件。外归因(情境归因):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综合归因:兼有以上二者影响。(二)稳定性与易变性原因(三)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原因:前者归因对行为做出改变预测,后者归因做出准确预测。三、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一个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内控者与外控者了解控制点起源不一样,因而对待事物态度与行为方式前主动后消极。四、归因标准:不变性、折扣、协变标准:凯利三维理论:原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所需信息具备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五、影响归因原因1、社会视角2、自我价值保护: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降低对自己失败责任(自我防卫策略);竞争条件下对他人成败归因相反,个体均带有保护自我价值倾向(动机性归因偏差)。失眠患者又相反,可经过改变其归因模式来缓解失眠程度。3、观察位置4、时间原因。情境性:对往事解释为背景原因,而非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原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动机是引发、推进、维持与调整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发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发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社会行为直接原因。二、功效:激活、指向、维持与调整。三、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关系: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第二单元主要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社会学习结果。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络一个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发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造成亲合行为。(一)起源:依恋。(二)亲合作用;1.满足个体一些社会性需要2.取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防止窘境。(三)影响亲合原因;1.情境:外在压力悲惨情境2.情绪:恐惧(正)焦虑(负)3.生次序:长儿女正幼儿女负二、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主要有价值工作,并使之达成完善状态动机。理想水平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影响成就动机原因;1.目标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能机会培养儿童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社会气氛。三、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心理倾向。引发原因有:社会控制需求、对无能恐惧。四、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行动。由侵犯动机引发。(一)侵犯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组成。(二)侵犯原因;1.本能论解释:弗洛伊德:生、死本能;洛伦茨:生物保护本能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挫折:指妨碍个体达成目标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心理担心状态。(三)侵犯影响原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影响。五、利他行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社会不期待回报行为。(一)性质:1.是一个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有益于他人行为。2.利他是一个以人为对象亲社会行为。助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亲社会行为,但利他层次更高,因为其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帮助他人是其出自内心义务。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发,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二)利他行为影响原因1.外部原因(1)自然环境。(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负面影响(旁观者效应原因:去个性化,责任分散)示范效应增加利他行为。情境社会性意义。(3)时间压力(4)利他对象特点2.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第三单元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一个主观体验,是个体社会需要是否取得满足反应。人社会需要取得满足,就会伴随主动情绪体验;不然就会引发消极情绪体验。二、几个基本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是一个与人交往时候,以为不舒适、不自然,担心甚至恐惧情绪体验。(次于抑郁酗酒第三大危害心理)(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觉自己在才能、声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一个由惭愧、愤恨、怨恨等组成复杂情绪状态。特点:1.针对性2.连续性3.反抗性4.普遍性。(三)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一个痛苦情绪体验。(四)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或者想象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强烈不安、惭愧和负罪情绪体验。第五节态度态度是联络个体内、外世界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个体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第一单元态度形成一、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总评价和稳定性反应倾向。(一)特点:内在、对象、稳定性。(二)态度成份: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性成份。不协调时A占主导。二、功效:社会心理学家卡茨: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功效。三属性:方向、强、深、向中、外显度。四、形成:美凯尔曼依从、认同、内化。第二单元态度转变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因为接收新信息或意见而发生改变过程。即说服过程。一、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收者)←情境。二、态度转变影响原因(一)传递者方面影响原因;1.传递者威信2.立场3.说服意图4.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影响原因;1.信息差异2.畏惧(中等)3.信息倾向性4.信息提供方式。(三)接收者方面影响原因:1.原有态度与信念特征2.人格原因3.个体心理倾向。(四)情境:1.预先警告2.分心(注意分散)3.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平衡理论:“费劲最小标准”转变态度P(个体)-O(他人)-X(另一对象人事物)模型。PO主要。(二)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原因: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矛盾;新旧经验相悖。(三)社会交换论第三单元态度测量使用间接法。惯用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测谎仪工作原理)等。始于20世纪代。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结构与功效一、沟通:指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包含人际和大众(传媒)沟通。二、结构: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要素。三、沟通功效;(一)沟通是获取信息伎俩。(二)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工具。(三)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主要原因。(四)沟通是降低冲突,改进人际关系主要路径。(五)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提升与组织目标实现。四、人际沟通分类;(一)按组织系统分为正式与非正式沟通。(二)按信息流动方向分上行、下行及平行沟通(三)以信息源及接收者位置关系来区分,位置不变是单向,不停改变位置是双向沟通。(四)口头通与书面沟通,两种基本语词沟通形式。五现实与虚拟沟通。五、(一)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快、满意)、Y式。(二)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第二单元体语沟通体语即身体语言。体语是非语词性身体符号,包含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空间距离等等。人们能够经过身体语言表示丰富意义。经过身体语言实现沟通叫体语沟通。专门研究体语沟通学科是身体语言学。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最能准确反应人内心情况。(二)面部表情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二、身体运动和触摸(一)身体运动最易为人发觉。(二)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三、姿势是个体利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示情感及态度体语。四、人际距离:美霍尔:(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二)社交距离(4-12英尺)(三)个人距离(1.5-4英尺)(四)亲密距离(0-18英寸)三单元人际关系标准和理论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直接心理上联络。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阶段;1.定向2.情感探索3.情感交流4.稳定交往阶段。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自我暴露把自己私人性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发觉,良好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步增加过程中发展起来。程度:情趣兴趣、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人际关系情况、隐私方面。四、良好人际关系标准1.相互性(喜欢前提)2.交换性(等价)3.自我价值保护4.平等标准。五、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舒茨以人际需要为根本提出三维理论,其关键点是:(一)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1.包容2.支配3.情感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联络,假如不能满足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及其余严重问题,如精神瓦解等。(三)对于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这么,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满足方式,就组成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主动参加社会生活。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利用权力。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5.主动情感式: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6.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第四单元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一个必定形式。按吸引程度,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吸引,爱情是最强烈人际吸引形式。二、影响人际吸引原因;1、熟悉与邻近(倒U型曲线、中等交往频率)2、相同性3、互补4、外貌5、才能6、人格品质(最稳定)。第五单元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原因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交流。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交往、交流,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二、形式:合作、竞争第七节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作用下,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改变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社会心理现象。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现象。(随大流)二、从众功效:1、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价值观2、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三、类型:真、权宜、反从众。四、原因:1、寻求行为参考2、对偏离恐惧3、群体凝聚力。第二节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因为他人在场(有实际、想象、隐含在场)而提升了绩效现象。社会干扰(社会抑制)相反。效应:1、结伴2、观众效应。二、优势反应强化理论:美扎容克:他人在场,个体机动水平将提升,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三、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努力比单纯完成时偏少现象。(如磨洋工)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评价焦虑降低。考评和量化可降低惰化。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同现象。意义:1、是学习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法塔尔德《模仿律》:是基本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创造,就是模仿。1、下降2、几何级数律3、先内后外律。二、暗示:在非反抗条件下,经过语言、表情、姿势及符号对他人心理与行动发生影响,使之接收暗示者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方式去活动。影响原因:1、暗示者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个人魅力。2、被暗示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年纪、性别3、情境。三、社会感染:是一个较大范围内信息与情绪传递过程,即经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余方式引发众人相同情绪和行为。特点是:1、双向性2、暴发性3、接收快速性。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一、爱情:人际关系吸引最强烈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高级情感。基本倾向是贡献,有没有爱情衡量指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人做其期待全部事情”二、爱情与喜欢:区分三方面:1、依恋2、利他3、亲密(性)。三、爱情发展阶段:社会交换者视求爱者为理想主义者。1、取样与评定2、互惠3、承诺4、制度化。四、爱情形式:李六种1、浪漫2、好朋友3、游戏4、占有式5实用6利他哈特菲尔德:激情爱和搭档爱五、爱情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由亲密、激情、承诺三原因组成三角形。分为完美爱、浪漫爱、搭档爱、愚蠢爱。第二单元婚姻一、婚姻:男女结成夫妻关系行为,是家庭成立基础和标志。本质在于它社会性。动机三:爱情、繁衍、经济。二、夫妻关系类型:1、爱情型2、功利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第三单元离婚夫妻之间心理冲突:1、需求不满2、价值观念不一致3、远离自我4、性差异第四单元家庭一、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细胞,是社会生活基本单位二、家庭结构与功效结构要素:1、组员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结构模式:1、关键家庭(夫妻儿女)2、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儿女)3、联合家庭(夫妻两对结婚儿女)4、其余家庭(无儿女或丁克)。功效:1、经济2、性3、生育4、抚养赡养5、教育6、感情交流7、休闲娱乐功效。三、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起始结束形成结婚一胎扩展一胎末胎稳定末胎长子离收缩长子离家幼子离空巢幼子离家一方死解体一方死亡另一死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以个体一生全程心剪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内涵:广义:心理种系、种族、个体发展。狭义:个体发展一、基本性质:1、方向性和次序性(低级到高级排定)2、不平衡性(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推进)通常趋势:第一加速期:出生到幼儿;平稳发展期:童年;第二加速期:青春发育;迟缓发展期:成人;下降:老年。3、普遍性和差异性4、增加和衰退辨证统一5、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二、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纪阶段心剪发展基本特征2、说明各种心理机能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剪发展内在机制4、研究心剪发展基本原理:A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原因对心剪发展制约问题B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问题C内外动力之间平衡问题D关键期与可塑性关系问题.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德普莱尔奠基人,1882年第一部科学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二、儿童心理学发展:理论派别:1、华生行为主义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三、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演变:个体一生发展取代儿童心理学。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年鉴》。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优点:1、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降低工作成本。缺点:1、难以得到个体心理连续改变过程2、难以了解心理改变中各事件因果关系3、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剪发展原因。二、纵向研究:优点:1、便于了解个体心剪发展连续改变进程2、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剪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快速改变时期3、比较轻易发觉心剪发展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缺点:1样本少、轻易流失2轻易出现新变量3会造成重复效应4成本高。四单元心剪发展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剪发展中作用:(一)单原因论(非此即彼):1、遗传决定论:代表:英高尔顿:人能力来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美詹森:人智商80%来自遗传:观点:A心剪发展是遗传素质自然显现过程B环境只能影响遗传素质自我显示.2、环境决定论:华生:强调和机械对待环境和教育作用,否定遗传作用。(二)二原因论:观点:1、遗传原因和环境原因共同决定心理发展2、遗传和环境是相互独立原因3、关注各原因在心剪发展中发挥作用程度代表:德国施太伦:心剪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渐次显现,也非单纯因为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结果。美国吴伟士:遗传和环境在心剪发展中作用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三)相互作用理论:遗传原因和环境原因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络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动关系,受个体主观能动性影响。代表:瑞士皮亚杰:人认识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是主体能动作用。二、主要学派发展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研究路线:生物学角度—儿童认知发展—人类认识发生规律。关键:发生认识论1、发展观:心剪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适应;适应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平衡;动作是认识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介;心剪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整主动建构过程;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发展观2、心剪发展建构说:四个概念图式:外部动作或内化了思维活动结构或组织,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经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同化:主体将环境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经有图式中顺应:按新刺激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结构平衡:主体发展趋势,与环境平衡,经过同化和顺应实现3、影响儿童发展基本原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4、心剪发展阶段说:儿童心理四阶段:1、感知运动:0-2岁感知运动。性质: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动作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环境,手抓取和嘴吮吸是探索世界主要伎俩。2、前运算:2-6、7岁表象思维详细表现:1、泛灵论,外界一切事物都有生命2、自我中心,全部些人与自己感受相同3、思维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3、详细运算6、7—11、12岁,详细经验支持逻辑思维。特点和表现:1、取得了守恒概念2、可进行逻辑运算3、仍需详细事物支持4、思维具备可逆性。4、形式运算11、2—14、5岁,抽象逻辑思维。特点和表现:1、思维摆脱了详细内容限制2、能够提出假设3、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处理抽象问题。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1、前道德判断4-5岁不能判断2、他律道德判断4、5—8、9岁,他律,受本身以外价值标准所支配。道德实在论;道德判断依据行为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道德相对论,个人良心具备了相正确自主权。(二)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担心感产生:个体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引发个人心理担心和矛盾.个体心剪发展是经过自我调整过程与环境相互作用整合过程人格发展任务成功是否,产生人格发展主动和消极品质教育作用:发展主动品质,防止消极品质。1、婴儿前0—2岁信任感希望2、婴儿后2—4岁自主感意志3、幼儿:4—7岁主动感目标4、童年:7—12岁勤奋感能力5、青少年12—18岁同一老实6、成年早18—25岁亲密感爱7、成年中25—50岁繁衍关心8、成年后50岁后完善感智慧(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行为主义继承和发展,成为新行为主义代表性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内部原因、行为、环境影响2、观察学习:个人经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新反应或矫正行为。是内部,没有外部操作,是示范行为学习,经过代替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是最主要社会学习形式。3、主体自我调整作用(四)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剪发展观。心剪发展与教育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在有指导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帮助,所达成问题处理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成处理问题水平之间差异。教学创造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3、学习最好期限:教育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前面,即在心理机能开始但还未形成时。(五)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判断随年纪发展:两难故事法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处罚道德定向;第二阶段——相对论者愉快主义定向;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维护权威社会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道德标准定向第二节婴儿期动作发展

第一单元婴儿期动作发展一、对心剪发展意义(0-3岁)1、是心剪发展源泉和前提2、是心剪发展外部表现3、促进了空间认知发展4、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二、规律性;1、整体—分化2、不随意—随意3、方向和次序性;头尾:上—下;近远:中心—外周;大小:粗—精细。三、婴儿主要动作发展1、手抓握动作。意义: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备间接性;使多个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2、独立行走,意义:婴儿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备主动性;主动行走能够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机会。第二单元婴儿期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最早发生成熟(一)习惯化:对数次展现同一刺激反应逐步减弱,最终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在习惯化形成后,换新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以上过程合称习惯化范式。用于了解早期感知能力。(二)视觉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觉察、视敏度。(三)听觉发展;听觉分辨能力(声音反应三种表现:感受爱抚、警觉、苦)、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四)味觉(酸甜苦咸)发展。(五)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吉布森视崖试验;发觉6个月婴儿有深度知觉。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最主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快速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干预和训练最宝贵时期。二、记忆发展;3个月:保持力日益增加30天3~6个月:长时记忆很大发展。6~12月认生、寻找物体、模仿12个月符号表象,语词逻辑记忆延迟模仿,表象记忆再现力成熟。三、思维发展:感知运动阶段经典特征:直觉行动思维: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本身对物体感知和儿童本身动作。四、言语发展(一)言语发展理论:1、后天学习论—强调环境决定作用;包含:作用强化说—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正强化、负强化社会学习说—班杜拉,模仿、选择性模仿2、先天成熟—强调先天原因决定作用;乔姆斯基,语言取得装置,自然成熟说,转换生成语法。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认知学派(二)婴儿言语发展1、语音发展:语音感知(对语音分辨):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分语音与其余声音、对语音情绪反应;言语发展准备期发音次序三阶段: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三岁左右基本掌握全部发音2、词汇发展:1~1岁半,第一批50个左右。3岁1000词,内涵外延提升。3、句法发展:基本语法关键期1~1岁半,单双词电报句。1岁半~2岁,简单句复杂句3岁,基本掌握完整句。第三单元社会性发展婴儿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社会组员发展过程。社会化过程即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一、情绪发展(一)笑发展次序:自发性:0~5周,反射性;无选择社会性:5周~4个月,以语音和面孔为主刺激。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后,真正社会意义微笑。(二)哭发展:1、生理反射性哭2、应答性哭:饥饿、瞌睡、身体不佳3、操作性哭:原因:心理不适、感到无聊。(三)恐惧发展:种类:1、本能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络3、怕生,6~8月4、预测性恐惧,想象。二、气质:托马斯和切斯类型说——轻易(40%)、困难(10%)、迟缓(15%)、混合型(35%)。三、社会性依恋: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社会性联结。是婴儿情感社会化主要标志。鲍比尔划分三阶段:1无差异2、有差异社会反应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艾斯沃斯划分三个类型:1、安全型,65%~70%主动依恋2、回避型,20%,未建立起亲密感情联结3、反抗型,10%~15%没有建立依恋安全感,经典焦虑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主动,其余是消极不安全型依恋。四、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个人作为主体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认识,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一个具关于键意义标志。用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第一个飞跃。母亲衡量教养行为指标: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第三节幼儿期心剪发展范围:3~6岁;心理快速发展阶段。第一单元幼儿游戏一、游戏是幼儿期儿童主导活动,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是经过游戏进行,也是教育主要伎俩。二、儿童游戏发展:(一)游戏特点:1、婴儿游戏特点:1岁,成人—婴儿游戏,成人主动发起,2岁,实物游戏,婴儿末期模仿性游戏。2、幼儿游戏特点:象征性游戏:用代替物进行假装游戏。相同性、类似性、过程性、想象性、概括性。(二)社会性发展;1、独自游戏:婴儿期2、平行游戏:幼儿早期3、联合游戏:幼儿中末期4、合作游戏幼儿中期(三)游戏对儿童发展意义;促进认知发展、参加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表现创造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第二单元幼儿期认知发展一、言语发展;儿童言语发展关键时期(一)词汇发展1、词汇量增加:通常规律增加量最大年纪段,3~4岁,增加率约70%,以后递减平均值,3岁1000、6岁3000、7岁4000。2、词类扩展:名词最多,其次是动、形容、数、量。名中详细名词占80%-85%,动词中外显动作行为词汇占85%。与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有亲密关系。(二)语法结构发展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从陈说句发展到多个形式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从词数少短句发展到词数多长句。(三)口语表示能力发展: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是口语表示能力发展主要标志。二、记忆发展:(一)记忆容量发展:短时记忆容量发展趋势先快后慢(二)记忆发展特点:1、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较微弱,有意识记发展更加快2、轻易利用机械记忆,意义记忆具备显著优越性3、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语词记忆微弱,词语记忆发展快。记忆策略形成—记忆伎俩和方法三、思维发展:趋势:处于前运算阶段。特点: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取得初步发展:提问类型改变:从“是什么”向“为何”改变。萌芽状态三单元幼儿期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一)自我评价能力:特点:1、从依从成人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3、从简单、笼统评价发展到较为详细评价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二)自我控制能力:微弱,4~5岁主要转折期;类型:1、运动抑制2、情绪抑制3、认知活动抑制4、延迟满足,学会等候,抑制欲望即时满足。二、道德行为发展道德发展: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习得道德准则,并以其指导行为。包含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道德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1岁以内出现分享、2岁左右主动助人、7岁识别他人潜在困难线索。攻击行为(侵犯行为):针对他人具备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工具型,为取得某个物品而攻击,攻击是伎俩或工具。敌意型:以人为指向,采取嘲笑等言语指责,目标伤害。攻击行为改变模式:年纪小以工具型为主,年纪大以敌意型为主,从工具型向敌意型转化,与认知能力关于。三、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是自我概念中一个主要方面:儿童社会化必须明确:1、自己性别2、社会对不一样性别期望。性别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父母或他人对待儿童方式。四、同伴关系发展:同伴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一个儿童之间人际关系;对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作用成人无法取代。幼儿友情多建立在地理位置靠近、喜爱共同活动或拥有有趣玩具基础上,轻易建立也轻易破裂。同伴关系作用:1、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发展2、有利于自我概念形成3、满足归属和爱需要以及尊重需要。培养儿童良好人格五、第一反抗期:3~4岁;表现:1、对周围事情都想自己做2、对父母帮助、指示、阻止总用“不”来反抗。没有反抗行为原因及后果:父母教育过于严厉,自主欲望受到抑制;父母过于溺爱,剥夺自我发展机会。成人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倾向。第四节童年期心剪发展7~12岁,小学。特点:生活从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主要任务经过学校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学习。第一单元童年期学习学生学习通常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3、具备一定程度被动性和强制性学习兴趣发展(小学生学习特点):1、从对学习外部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2、从学习兴趣不分化到逐步产生对不一样学科内容有不一样兴趣3游戏原因在学习兴趣上作用逐步降低。第二单元童年期认知发展一、记忆发展特点:1、有意识记成为主要形式,质变,记忆发展突出标志2、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都发展3、意义记忆逐步占主导地位4、词抽象记忆发展速度逐步超出形象记忆,有主要作用。主要策略:1、复述2、组织—依照意义联络将记忆材料中项目系统化,包含:归类(简单联想—关系—概念分类)和系列化。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知识或认知活动。记忆监控,自觉对记忆活动进行监控和调整。二、思维发展:皮亚杰:详细运算阶段基本特征:1、逻辑思维快速发展2、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3、在发展过程中完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基本特点: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质变过程——从详细形象思维转变为形象逻辑思维2、不能摆脱形象性逻辑思维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转折期。新思维结构形成特点:1、掌握守恒2、思维具备可逆性3、赔偿关系认知。三单元童年期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一)自我概念:个人心目中对自己形象认识,包含对自己存在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认识。(二)自我评价发展特点;1、独立性日益增加2、批判性有一定程度提升3、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4、稳定性越来越高。自我描述模式改变:1、从比较详细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内部特征2、我是谁?3、依然带有很大详细性和绝对性4、独立性日益增加5、批判性有一定程度提升6、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二、亲子关系发展;1、交往时间发生改变—显著降低2、处理问题类型发生改变—学习、家务、同伴交往3控制力量发生改变—逐步减弱。三、同伴关系发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人气特点:1.受欢迎2.不受欢迎3.受无视儿童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基本原因是儿童本人社会交往能力(二)儿童搭档集团形成;小学儿童非常重视搭档和自己在搭档集团中地位。1.依从性2.平行性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搭档关系依从性高峰期。四、友情发展:1、3~5岁短期游戏2、6~9岁单向帮助3、9~12岁双向帮助4、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共享关系。影响儿童选择朋友原因:1、相互靠近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五、欺负与被欺负性别差异: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理论解释:竞争假设、外部特异性假设、依恋、儿童“心理理论”。第五节青春期心剪发展一单元生理与心理矛盾11~16岁;特点:1、身心发展不平衡2、成人感和半成熟现实状况之间矛盾所带来心理和行为特殊改变。心剪发展矛盾性特点:原因—心理上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表现:1、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身体外形改变:第一发展加速期是0-1岁;第二发展加速期是青春期。第二单元青春期认知发展一、记忆发展:记忆容量发展,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主要特点:1、自觉利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利用机械记忆2、达成个体记忆最好时期:表现在:形象记忆在初中阶段为最高;抽象记忆在初中阶段达成高百分比;抽象记忆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3、有效利用各种记忆策略,但尚不充分。二、思维发展: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脱离详细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三单元青春期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第二次飞跃—意识再次指向“我”:详细表现:1、强烈关注自己外貌和体征,会因一些不甚令人满意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2、深切重视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3、十分关心自己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常主观地把自己自我观赏、自感不足等投射周围人身上,带有强烈主观色彩自我中心倾向。二、情绪改变特点;1、不能自我控制情绪波动2、青春期躁动。三、第二反抗期:对父母依赖与自主之间纠葛,与父母之间矛盾冲突,上述状态延续。阶段:1、3、4岁,第一反抗期,要求自主性与自由权2、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早期,第二反抗期,从行为到人格独立,是全方面性独立自主要求。矛盾焦点:成长者对自己发展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认识滞后。四、人际关系发展(一)同伴关系:交友范围缩小,通常最要好朋友一两个,同性。择友标准:1、志趣相同2、烦恼相同3、性格相近4、能相互了解。第六节青年期心剪发展17~35岁(成年早期)卡特尔智力组成区分: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成熟而提升。迟缓下降趋势。晶体智力:经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取得。迟缓上升。一、成人思维特点: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应用上,辨证、相对、实用。帕瑞思维发展三阶段:1、二元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真理,非此即彼2、相对性,不再把知识视为不变,寻找有效理论3、约定性阶段,有自己立场和观点,能详细情况详细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观点都可能是正确。二、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注意力集中到发觉自我、关心自我存在上;不停进行自我意识修正。自我意识修正依据:1、生活中积累经验2、来自他人评价。修正表现:1、自我接纳:对自己及本身特点持主动态度2、自我否定:否定自己,无视优点3、不停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中最终确立稳定自我。三、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实立:人生观:对于人生目标和意义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以自己需要为基础对事物主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内部尺度,人生观以价值观为基础。四、社会关系改变安托露丝,三重社会关系形成人生护航舰:恋爱结婚、与家庭组员、朋友关系。性别差异:1、女性朋友数量多于男性2、女性朋友相互聊天,以取得情感支持3、男性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4、女性对情感关系更有责任心。五、职业适应;影响职业选择原因1家庭2、教育和智力3、性别4、人格。霍兰德人格类型分类:现实、研究、艺术、社会、企业、常规;依照这种划分制订了职业兴趣测验。六、人格改变:在20~40岁间,一个人自信、自尊、独立性和成就呈上升趋势。第七节中年期心剪发展35或40岁~60或65岁更年期:中年向老年过渡中生理和心理状态显著改变时期。在50岁左右。感知觉改变;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步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纪增加而逐步提升记忆发展改变:1、对熟悉材料记忆力平稳或下降很小2、不熟悉材料、间隔时间长或有干扰,记忆力下降大3、对表面细节记忆下降,对意义或主题记忆没下降。创造力发展;1、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创造在青年期达最高峰2、人文科学领域创造高峰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自我意识发展:对自我愈加主动和满意中年期人格改变:1、内省日趋显著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艾里克森理论中繁衍感不单指生育,更多是事业发展。职业发展:1.工作满意度2.工作绩效;人际关系改变最为复杂.第八节老年期心剪发展60岁以后;老年期心理改变观:一、老年丧失期观:主要依据:1、心理活动随有机体而衰退2、心剪发展是单向,不可逆3、时间是心剪发展或衰退依照,普遍适用。二、一生发展观:影响心剪发展原因主要有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相互作用。二单元老年期认知改变总趋势:认知活动退行性改变,感知觉退行性改变最显著。记忆年老改变:1、50岁开始,70岁显著,80岁后尤其快速2、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顾等减退。思维老年改变:1、个体差异很大2、出现自我中心,洞察力高,思维力下降。老年期人格改变: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4、拘泥刻板性5、趋于保守6、回顾往事。第四章变态与健康心理学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人心理活动两个方面:正常和异常。1、异常群体占人群总体13.47%。2、心理活动正常和异常有相互转化可能性3、有异常心理活动个体并不是心理活动完全异常4、异常部分经过系统治疗能够改进或完全被矫正5、心理活动正常和异常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分支学科。与精神病学对比:1、研究对象相同2、变态心理学重视机制和性质;精神病学重视预防、诊疗、治疗、转归和预后、预防和康复。第二单元学科简史解释心理异常三个模型:1、自然与超自然模型(心理异常是人以外力量造成)2、生物学模型(寻找心理异常躯体原因)创建:早期—西方变态心理学发端于公元前4:天才推论—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体液说,有害体液流入大脑。包含了“心理是脑功效”这一当代心理学判断雏形。生物模型振兴:布洛卡发觉失语症;帕斯德“细菌理论”变态心理学融在精神病学中,用唯物思想对待心理异常。3、心理模型(将心理异常放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背景中分析);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原因。(一)精神分析—生物本能是人类心理动力之一;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2、性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主要起因五个推断:1、力必多—人类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动力。2、性心剪发展在力必多驱动下经历三个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3、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对应人格结构:本我(按愉快)、自我(现实)、超我(道德标准活动)4、三我冲突产生焦虑;5、自我预防焦虑能力是防御机制。(压抑、抑制能力)。三个原因:1、合理度过性心剪发展每个阶段:充分必要条件2、焦虑体验3、抑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弗洛伊德历史功劳:1、在哲学方面果断抵制宗教思想,2、支持人本主义思想3、用“力必多”这一生物本能代替了上帝意志4、受到攻击主要来自宗教。理论依据:缺乏试验研究,以临床经验(强迫症和癔病)为基础,逻辑演义式地分析心理现象,研究潜意识为出发点。质疑事实:认知神经科学出现。主要演变:1、新精神分析理论代替。2、关注自我为重点。3、终生发展论。(二)行为主义——探究反射(认知本能)是心剪发展动力之一介入变态心理学早期记载:经过“试验性神经症”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神经机制。神经症和精神病区分是在神经活动障碍复杂性或精细性特征上区分。原因:1、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冲突造成2、强有力、异乎寻常刺激。行为主义通常技术路线:动物试验—演绎和推论人心理—再以人为试验对象,并与动物试验结果相比较。桑代克(美国)巴甫洛夫(苏行为主义)发展与整合趋势:1、美国和苏联行为主义互补2、新行为主义产生——斯金纳3、行为主义与当代脑科学结合。(三)存在-人本主义—个体与群体矛盾对立统一;提出潜能概念,性质和特点—趋向完美。心理异常原因:1、潜能趋向完美特征受到妨碍2、自我无法实现。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表现是存在焦虑(基本焦虑)—存在与责任对立;存在——个体自由、独立性,人根本意义;责任——维护自己赖以生存人类社会。人本主义性质—一个哲学理论存在主义哲学延伸—反宗教“怀疑论”哲学副本。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一单元正常与异常心理概念正常心理三大功效:1、适应环境,健康发展2、人际交往,社会运行3、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异常心理丧失上述功效,破坏人身、心健康。二单元正常与异常区分一、常识性区分—非专业;1、离奇怪异言谈、思想和行为2、过分情绪体验和表现3、本身社会功效不完整4、影响他人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区分;1、统计学角度—偏离统计常模2、文化人类学角度—偏离文化习俗3、社会学角度—无任何理由对社会准则破坏4、精神医学角度—古怪无效观念或行为5、认知心理学角度—个体主观上不适应。三、标准化区分(一)医学标准:1、将心理障碍看成躯体疾病一样对待,纳入医学范围2、关键是找到脑部病理生理改变3、行为异常是疾病症状,病因归结为脑功效失调。(二)统计学标准:1、心理特征常态分布2、关键是偏离常态分布平均值程度3、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平均数而言4、多以心理测量为工具5、标准普遍性是相正确。(三)内省经验标准1、病人内省经验2、观察者内省经验3、具备很大主观性,经验不一样标准会不一样(四)社会适应标准:是否依照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四、郭念锋正异常区分三标准:(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标准:正常心理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包含此标准下两精神科临床标准:自知力—对本身状态反应错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丧失。现实检验能力——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是判断主客观是否统一前提。(二)内在协调性(各种心理过程协调一致,形成统一体)(三)人格相对稳定性(人格一旦形成就具备相对稳定性)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症状一、了解症状目标;精神科医生—诊疗、治疗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师—判别精神障碍、转诊精神障碍—神经症以上障碍,含人格变态;精神病心理咨询和治疗条件:1、经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2、主要目标是社会功效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亲密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二)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依照感受器官分为—听、视、嗅、味、触、内脏性幻觉。依照体验起源—真、假性。特殊条件—功效性、思维鸣响、心因性。(三)感知综合障碍:1、视物变形症:视物显大显小症2、非真实感3、窥镜症。二、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思维奔逸(兴奋性,思维活动量增加和联想速度加紧;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涣散、答非所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止、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思维逻辑障碍: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二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超价观念。1、妄想:脱离现实病理性思维,违反思维逻辑且不能纠正。按内容分:关系、被害、特殊意义、物理影响、夸大、自罪、疑病、嫉妒、钟情妄想、内心被披露感(被洞悉感)。按起源及与其余精神病症状关系分:原发、继发性妄想2、强迫观念:强迫性回顾、穷思竭虑、计数、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与强制性思维判别: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错误观念;虽常有一定事实基础,但片面,有强烈感情色彩,不能自拔,影响行为;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一)注意障碍: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属性,判断是否对周围环境意识障碍主要指标:有注意减弱(兴奋性减弱,注意力不轻易集中,从而影响记忆力,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致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和注意狭窄。(二)记忆障碍:遗忘:1、顺行性(病后忘)2、逆行性(病前忘)3、心因性遗忘(特定忘不愉快)。(三)智能障碍:(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协力、了解力、判断力、保持和记忆力)分为: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一个综合征,智能下降,后天取得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伴有精神和行为异常:思维贫乏、情感冷淡、行为幼稚、低级和本能意向活动亢进等。意识清楚情况下,由后天原因造成智能显著受损,绝大多数是脑器质性质,与假性痴呆判别(由心理应激引发,预后很好)。四、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对本身精神病态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认识到不适、主动叙述、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进程中表现,随精神病病情进展,会出现自知力完全丧失(无自知力),随病情改进,逐步恢复,是临床上判别是否有精神障碍、严重程度、及疗效主要指标。第二单元情感障碍一、以程度改变为主情感障碍:(一)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动作增多同时存在——躁狂状态;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二)情感低落: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表现为平静独处、愉快感缺失、原有兴趣消失、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思维迟缓、情感低落、动作降低同时存在——抑郁状态;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三)焦虑(四)恐怖。二、以性质改变为主情感障碍:(一)情感迟钝:对能引发鲜明情感反应事情反应平淡缺乏对应情感反应;人所特有高级情感受损,但并未完全丧失,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情感冷淡:对能引发情感波动和与切身利益有亲密关系事情,缺乏对应情感反应,表现为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三)情感倒错: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性质不相当,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三、脑器质性损害情感障碍(一)情感脆弱(二)易激惹(三)强制性哭笑(四)欣快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增强;二、意志缺乏:缺乏主动性和主动性,表现为被动、极端懒散、卫生极差;严重者本能行为丧失,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痴呆。三、意志减退:意志活动降低。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分为协调性、不协调性精神运动。五、精神运动性抑制:(一)木僵:1、担心性2、抑郁性3、心因性4、器质性(二)违拗:主动性—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动作;被动性—对要求不做任何行为反应。(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