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减少解析几何运算量的常用策略论文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中数学 减少解析几何运算量的常用策略论文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中数学 减少解析几何运算量的常用策略论文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中数学 减少解析几何运算量的常用策略论文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中数学 减少解析几何运算量的常用策略论文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减解几运量常策解析几何是在坐标系的基础上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门数学学科此数学运算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其中果解题时思维的起点与方法选择的不当不繁琐就是出错,因此,运用解题的思维策略,选择恰当的思维起点与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解析几何的运算量1.回定义定义定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性的概括和内在规律的揭示有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定理所揭示的内在规律能灵活运用它来简化解题过程的题虽可以不依赖于定义,但如能回到定义,则常能使问题获得简捷的解法,波利亚就提倡“回到定义例一线被两直线

l

0

l

0

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恰好是坐标的原点.求这条直线的方程.简析略解:此题的一般求解思路是:先求出

l

分别与

l1

l

2

的交点(用

k

l

表示后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

k

l

,进而得到

l

的方程,这样运算量太大.如果我们对直线与方程的定义有深刻的理解,就会自觉地利用定义,并结合运用设而不求的技巧来寻求简捷解法.设l分与l、l交于点M、N,设M的标为(y2

2y01

①又因为M、关于对,所以点的标为(2x0①×2+②,得.

y0

②可见

M(xy)在l:01

上,又此直线过原点,由两点确定一直线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y

.例2已

,F1

分别是椭圆

2ya2

的左右焦点,M是椭圆上一动点,MN是MF1

的外角平分线,

MN于Q,动点的迹方程.y略解:设Q(,y),长F和线2交于P,(2y),MPQ≌所以MPMF,PQFQ,2

M相1MFQ2

1

O

M

F

PQ

由椭圆的定义得:

FPMPMFMF1

图1所以

x)

2(2y)2(2

,即

x

2

y

2

2所以,动点

Q

的轨迹方程为

x2y22

2.设而不求例3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在椭圆

4x

2y

上若A(4,0),ABC重心是椭圆的右焦点,求直线

的方程.简析略解:因A(4,0)为圆的短轴的顶点,右焦点F为ABC重,所以的坐标与三顶点

,B

的坐标有关,故设

B(y),x,11

,则1313又因为BC在椭圆上,故

x12y12x22

①②③x2

④由①、②、③、④求出B、C两点的坐标,再求直线的程.对思维监控评价里题的方是正确的通过四个方程来求出四个坐标的运算是比较麻烦的,能否有比较简单的途径呢?由③-④得:

4(xy)(y)112

.由题意知:

x12

,将①、②整体代入得

112

,这个正好是直线

的斜率

y651

,而BC的点坐标(

y12),M(3,22

,所以直线

BC

的方程为:

65

(x

.问题之所以得到简捷地解答,就是用了设而不求的策略.3.用好对称数学中的对称是广义的,有几何图形的对称,数量关系式结构的对称,对偶等,用起来比较灵活而解析几何中的对称是比较直观的是灵活运用化为简化难为易.例4如2直

l

上任取一点

M

M

点且以椭圆

xy123的焦点为焦点作椭圆,问当圆方程.

M

在何处时,所作椭圆的长轴最短,并求出具有最短长轴的椭y简析略解:椭两焦点为

(1

2

F'

M作

1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F'

,要使所作椭圆的长轴1

O

F

最短,即

MFMF

最短,也就是

最短,故

M

点应是直线

F'F

与已知直线

l

的交点,如图2.

y直线

F'

的方程为

:

,由方程组

y

得点

P(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解方程组

F'(,故直线xyy

F'的方程为:2得所求M的坐标为(-5,4由于

FF1

,此时椭圆的方程为

4536

.注怎样能使椭圆的长轴最短?然想到椭圆的定义小――折线段的和最短――三点一直线――寻找对称点――对称变换明的解法找到了称能供一种清晰的想象力,这种想像力常能使我们看到并发现用别的方法也许较难发现的关系.4.活用平几由于解析几何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门数学学科平几何的许多知识就能使我们的思路来得直观明了.例(2001年国高考试题)设抛物线

y

2px(

的焦点为

,经过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两,点C在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证明直线AC经原点O.简析略证:如图3,记x轴准线l交E,过A作l垂足为D,则AD∥FE∥.

lD

y

A连结,EF交于点N,由平几知识得:ENCNNF,,ADACBC

EC

N

E图3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AFAD,BFBC,所以

EN

ADAB

N

EF

的中点与抛物线的顶点O重合,所以直线过原点O.5.巧用向量向量是高中教材的新增内容由向量具有几何和代数的双重属性向量为工具改变了传统的平面三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体系,使几何问题彻底代数化了,使数形结合思想体现的更深刻、更完.

线

y

例6(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试题)已知点2x交于B,C两点,试判断的形状.

,过点

D(5,

的直线与抛物解:设

B(2t),C(t,2t)

t1

2

t1

t2

,则有

DBt2)

,DCtt2).∵BC,D三点共线,∴

.所以

(t(t25)(22)

=0

tt12tt1

.又

ABAC2

1,2t

1,2t=(21

t

+(2t(2t2)1=

(t(2

(t(2

+4]=0,所以

ABAC,ABC为角三角形.例7

已知圆

C:

22

和两个定点

(B

,点P为圆C上的动点,过点P的圆C的切线为

l

,点A关于

l

的对称点为

A

/

,求

/B

的最大值.分析的规解法是求点/的迹方程用点间距离公式去求

/

的表达运点

A

/

的轨迹方程将二元函数问题转化为一元函数最值

/

的最大值.这里所用的纯解析法虽然思路很直接,但求出点/的轨迹方程是一个难点,很难突破,并且运算量大,过程繁琐.而平面向量的几何计算灵活方便,运用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合理安排运算,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洁.

y

A

解:如图1,设与线l交点,连接OP,,

QP由

O

分别为

'

的中点,

得∥A,且A

/

A

B

l又

AA

'

lOPl,∥'.图1设

(m

OP

,则

OQOAAQmOP

,PQOAm

由题意得,OP=,即m]

=0,即

m

=0,得

OPOA

.又

OQOA

OP2

==1+

24(1)m

2=m22

,∵

,∴当

时,

2

,∴

5

所以

/

此时

AQOP

,点

P

的坐标为(0,

2线程为

y

2,点

A

'

的坐标为(-1,6.利用极坐标例8已椭圆

xy2416

,直线

l

xy128

P

P是l上一点,线OP交圆于R,又点Q在OP上满足

OR.当P在l上移动时,求点Q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1995年国高考压轴)解题的策略分析:本题是求动点Q

(x,y

的轨迹方程,即找到关于的式,可以用一般法来解,即设点Q

(x,y

,Q

(,)QQ

,R

(x,y)R

,再布立方程组来解.但必须看到这里有

x,y

y

Q

,

六个末知量,这样,所立的方程组中不下五个方程,因此,即使可解,也该暂缓,看有否别的方法?从条件

OR

知,这是一个与长度与角度有关的问题故可用参数法解比较简单不要就此停步再是否还有别的方法?的确用坐标法来解将会显得简捷分辩了方法间的优劣之后策层面的问题已经解决,但仍不要大意,要继续细心分辩,因为在选择极坐标法来解后,还有个极点选在原点还是在椭圆左焦点的问题关到极坐标方程是用统一式还是用互化式的问题是个学生用极坐标法来解时常常难以选择里考虑到

OQ,OP

都是从原点出发的线段长度,故选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来解,即不用统一式而用互化式.这样,分辩清了,简捷的方法、合理的运算和要运用的知识也就自然择优而定了.7.用好焦半径公式例9如已知梯形

ABCD中AB=2CD,点

E

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为曲

22线过、D、三,以,为焦点,当围(2000年国高考试题

23≤时求双曲线的离心的值范34解题的策略分析一看到这个题不说当年一些普通考生望题兴叹就是一些基础不错的考生也没了头绪不是于它是一个双参数范围问题且在未知双曲线方程的情况下来求离心率的值范围,再加上大家期望要用上的已知条件:

23≤中34又是大家在日常解题中着实有点感到后怕的“点

E

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时一些有思维策略的学生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首先从审题后看到题设中无系无方程,因此,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从建立坐标系,确立方程的形式入手:如图以AB的直平分线为y轴以AB所的直线为轴,立直角坐标系xoy,则CD⊥轴因双线过C、D,且,B为A

DE

yo

B

点由曲线的对称性知C、关于轴称,并设双线方程为2—=1(a>0,b0),则离率=.aba在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的前题下如何由围求的围就成了解决本题的思维核心,他们看到在本题这个双参数问题中,e既相制约,又在一个矛盾中一统一在一个方程里,这是考查学生解题某个阶段视哪一个为主元,哪一个辅元,而在解题另一个阶段,又需要主辅互换,反客为主,真是个考查辩证思维的绝妙押轴题.这虽难,但也正是考生一显身手,展示自己思维能力的好地方,也是与众考生一决高下的分水岭.因此,他们根据围知这一条件进而确立:先视元再视为主元,找出两个参之间的关系

f(e)

,将问题转化归为已知范围,再解不等式,由此求出参e的围这样一个整体的思路和思维策略.于是,他们先视元找系式:依题意,记A(,0),C

2

1,h),(x,y),其中=AB为双曲线的半焦距,h是形的高由比分点公式得:x=

21

=

(c2(1

,=.1

但在如何再视

e

为主元,找出两个参数之间的关

=

f(e)

上,是又一次体现思维水平的层次性和思维策略的重要性.视角一:视点

E

为直线AC与双曲线的交点,这时,虽能把方程

23c

(x)

代入

2—=1得ab

(9b2a2h)ah2aha2)

.这一常规思路虽正确,解题方向也不错,但要用上这一方程不但难,而且繁,在应试的情况下当然应另辟蹊径.思路敏锐的学生在不代前就暂时放弃了.视角二:视点、在曲线上,将C、的标和

a

代入双曲线的方,得e2h—=1①42e4

·

()—()1b

22

=1②由①得:

h2=—1③b4e2将③式代入②式整理:(44

)=1+2

,故

=1

3e2

.由题设

233≤,得≤≤,故得34e24

≤≤.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

e

的取值范围[

.

].视角三:视、AE为点、到点A的距离,由焦半径公式得:ACc

ea2

AEE

e(2c).2()而

AE

同号,从而

AC

AC1

.所以

(c

e

2

231

.由题设

233≤,得≤≤,故得34e24

e

.

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

e

的取值范围[

.

].这里同是

C

E

二点,但由于解题思维策略的运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使解题的切入点和解题的方向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解答所用的知识、方法和也不同中视角二下的方法比较简单,而视角三下的方法,运用焦半径公式来解,在简捷中更显得灵活,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简化解答虽不是突破性的进展和创造是对已经取得成果的改造和推.对生来说则是一种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高超驾驭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