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立论之三要素_第1页
议论文-立论之三要素_第2页
议论文-立论之三要素_第3页
议论文-立论之三要素_第4页
议论文-立论之三要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7】【作文的体裁】【第五讲】【议论文-立论之三要素】【标准版】【课程介绍】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立论是议论重心,无论写什么样的议论文,都必须立论,驳斥别人的论点也是为了确立自己的论点。我们今天作文课【学习目标】:【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立论之三大要素,并使之正确运用到具体写作实践当中!!】【一】 立论性文章,即议论文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二】【1】第一,提出的论点要鲜明、明确、准确、正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地以判断句方式表示;不能用“大概”“也许”“总之”等模棱两可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出的看法要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确立的论点要能正确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论点提出的位置依常见次序】:1、可在文章标题上;2、可在文章的开头;3、可在文章的结尾;4、也可在文章的中间;5、也可由几个分论点总结归纳而成。【2】第二、运用的论据要真实、典型、充分。【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理论论据、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真实事例、确凿真相、统计数字、史实、亲身经历感受等等。【理论论据】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民谚俗语,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_公式、科学定理等等。【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3】第三、论证讲求逻辑关系。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推理形式把论点和论据组织起来,证明论点是正确可信的。议论文论证方法有多种。在此仅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之类比论证: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_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三】议论文立论之三要素,归纳总结如下: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包括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

张。应该是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议论文之论证方法主要有】:1、举例论证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5、类比论证; 6、比喻论证;3、归纳论证; 4、演绎论证;7、弓|用论证 等等。【一】我们看一看鲁迅先生的一篇短文。《立论》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台上预备作文,向教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教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一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第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第二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第三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很好报 “我原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啊育!哈哈!哈哈哈!!”【1】【问题】:本短文主要讽刺那类人?但对于我们写议论文之正确立论有何启发??【明确】本文很经典,寓意也很深刻,基本的意思是说,现实中正确立论很难,讽刺的是无处不在的那些“哈哈主义”者,即说话不置可否、模棱两可!!【议论文写作中,我们绝不要做“哈哈主义”者,要敢于旗帜鲜明地说真话!即要正确立论,勇于提出正确观点!!!】【2】【问题】:议论文写作中,正确立论何以很难?【明确】:立论的过程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颇有思想深度】【二】先来读一则文言小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原文】 《北人啖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明•江盈科《缘箩山人集》】【译文】 《北人啖菱》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菱角。 【【第四页]】【注释】:啖【【注释】:啖【ddn】:吃。夫【fG: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菱:即菱角【Ungjido],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蒸煮后需剥壳食用。【1】【问题】:本文言故事有何深刻寓意??从中得出的正确观点是什么???【明确】:【深刻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会贻笑大方。正如孔子所说的:“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_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有的时候只有诚实,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批评,才是真正的聪明!【正确观点】【我们应实事求是、虚心请教才能获真知,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三】下面3则充当论据之材料,分辨一下这3则材料主旨之细微差异各是什么??【第1则材料】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第2则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第3则材料】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1】【问题】:上述三则材料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也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有着怎样细微的差别??【明确】:第1贝山它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光复失地】第2贝卜它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不怕牺牲】第3贝卜它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个人国家同命运】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所以说,一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主要论据的典型、一集中。【2】【问题】:同样是论述爱国的文章,使用哪则材料最恰当??完成下面问题。1、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选择第几则材料为论据?2、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选择第几则材料为论据?3、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应选择第几则材料为论据?【明确】:1、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选择第1则材料为论据。【【第六页]】2、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选择第2则材料为论据。3、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应选择第3则材料为论据。【最恰当论据】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最恰当论据,可使论证更严谨、周蜜,最具说1服力!!】【四】【赏析例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选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zoujl】朝【zhCo】服衣冠弗【比】如远甚谤讥于市朝【ch。。】时时而间【jidn】进 期【jl】年【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2】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3】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4】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第八页]】【文章分析】第一部分【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3—一4】,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1】【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明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通过妻、妾、客,因为私、畏、有求而受蒙蔽,类推到齐王身上,因为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也都有私、畏、有求的特点,从而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邹忌】:妻之私(偏爱)、妾之畏(惧怕)、客之有求,皆言邹忌美于徐公;邹忌受蒙蔽!!【齐王】:宫妇左右之皆私(偏爱)、朝廷之臣皆畏一(惧怕)、四境之内皆有求;通过类比论证,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五】我们再来看一个经典的论辩:【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孟子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节选自《孟子•梁惠王》】【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他的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第九页】】(自己)去楚国游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