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风景基础训练透视_第1页
素描风景基础训练透视_第2页
素描风景基础训练透视_第3页
素描风景基础训练透视_第4页
素描风景基础训练透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素描风景基础训练透视第1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透视的由来正式研究透视图的第一个人,是十五世纪意大利建筑家布鲁内勒斯基(TilippoBrunelleschi),随后有玛萨奇奥(Masaccio)等人继承之,到了达芬奇(LeonardoDaVinci)及拉斐尔(Raphael)等大家时,透视图渐趋成熟,此即为西方透视图法的主流。至今,透视图法不但是写生素描的基本,也成为设计表现最重要的方法。

中国画的画面乃是由虚灵的空间所构成,也是画家藉外物以表现内涵的一种“心象”。无限的情思造成无数个视点,脱离了真实的表象世界,成为一种写意的绘画,所以透视图法一直未在中国画中出现,直到清朝意大利人郎世宁(Gl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来华,才正式把透视图法传入。第2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绘画透视的概念第3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世纪时期德国画家丢勒曾经制作过辅助透视绘图的仪器

第5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7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东、西方风景画东方:散点透视讲究意境,注重整体布局诗、书、画、印的结合

西方:严格的透视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注重光影,明暗色彩变化

第8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风景画的透视类型

透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空气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倾斜透视(三点透视)第9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物像呈现近大远小的空间现象,就是透视现象。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一般可分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等。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第10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第11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2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3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4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5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平行透视:有且只有一个消失点。物体有一个平面与画面平行。视平线心点第16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7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视平线所在的位置,将会直接影响画面效果。观察一下:画面效果与视平线的关系接近二分之一中线处平视二分之一偏上俯视二分之一偏下仰视第18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透视——近大远小

平行透视第19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点透视透视——近大远小第20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平行透视:绘画作品第21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点透视:绘画作品第22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3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平行透视:绘画作品第24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平行透视表现的室内作品第25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6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点透视第27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8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9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0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1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2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面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垂直的三条线,中间的最长,两边的相应缩短一些。近长远短符合透视规律。成角透视最富立体感。左三条和右三条的透视线分别相交、消失于两侧的消失点。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第33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4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点透视第35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点透视第36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点透视第37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点透视第38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9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点透视绘画作品第40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点透视绘画作品第41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2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3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4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5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是在两点透视上多了一个天点或地点,即仰视或俯视,这种透视原理上称为广角透视。三点透视第46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点透视第47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倾斜透视(三点透视)

倾斜透视:仰视或俯视高大建筑物时,建筑物的垂直会产生倾斜的感觉,故称倾斜透视.倾斜透视有三个消失点,也称”三点透视”.第48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9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0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1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2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3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倾斜透视写生中的错误举例

相互平行的倾斜线不到同一天点。第54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5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又称变点透视或动点透视,散点透视不受视碑点和视域的限制,没有统一的视点。“散点透视法”符合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焦点透视法”符合视觉的真实,是种外在的真实。第56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焦点透视(单视域)静止(指视点)——定点法散点透视(复合视域)活动(指视点)——活点法第57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散点透视的涵义

移动视点,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采取漫视的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将影物自然地,有机地组织到一个画面里。这是一种复元性的透视方法,在绘画中运用得当,可使构图极为自由,表现幅度具有极强的延伸性。可塑性。中国传统绘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达到了广视博取,随心经营的目的。第58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关于“三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特点:主峰突出,“高远之色清明”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特点: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仰视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平视特点:深远之色重晦——俯视。第59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国绘画中散点透视的运用,最著名的画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杰出的艺术精品。其伟大之处在于它表现的场景最开阔,画面内容最丰富,描绘的人物最多。画家以散点透视的手法把绵延几十里的首都城内外的景象展现于五米多长的画幅里,这在西方绘画中是无法实现的。该图涉及到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商业经济、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文化娱乐等等。张择端在图中绘有各行各业、各种等级的人物共500余人,各类牲畜50余头,车、轿20余辆,舟船20多艘,店铺百余家,所绘宋都汴京在清明时节中的市相百态,场景之大,人物之众,亦为世界绘画史之最。第60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1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2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3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4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5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吴冠中运用了散点透视表现主体石林,前景以俯视的角度刻画出细节,远景则以平视拉出景深与空间感,在视点的转换中呈现出自由的空间感。第66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7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8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9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70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71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72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线通过空气发生了折射的现象,从而产生了近实远虚的视觉效果。因此绘画时候常利用虚实和黑白关系来表现由空气造成的视觉感觉。第73页,课件共81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