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奖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奖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羞花”——杨玉环“闭月”——貂蝉《咏怀古迹(其三)》咏的是谁?昭君出塞图油画王昭君雕塑王昭君和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zǎi

pípa

lún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吟诵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壑”:山谷,山沟。

②“赴”:奔向,投向。

③“尚”:还有。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理解诗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①“去”:离开。②

“紫台”:紫宫,宫廷。

③“连”:通、到。④“朔漠”:北方的沙漠。

当年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理解诗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①“省识”:旧识。省(xǐng)

,曾经。②“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③“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借代手法。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理解诗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①“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②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论:诉说。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理解诗意赏析诗歌:首联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明显不是,是在写景。“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分析:常言道“地灵人杰”,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说明生长在如此雄奇的山水中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个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答案:不同意。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描绘了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的对象王昭君。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颔联一去独留紫台青冢连向朔漠黄昏死后的孤寂死葬异域孤寂、冷落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生离汉宫不幸、孤苦生前的寥落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对比对比(悲)写出塞之景写思汉之心大漠指无边无际的北方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这里更主要指空间,即笼罩四野的昏黄时分的天幕。空旷凄清的画面颔联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巨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回答。颈联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yānzhī]

,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昭君不幸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是这句的关键,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中点明全文主旨的词语是什么?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从全诗来看,“怨恨”如何体现?尾联一怨: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二怨:远嫁异域,怀念故土而永不能归。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统治者的昏庸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省识春风面

诗中只写昭君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

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他远离故乡,“飘泊西南天地间”;政治上又郁郁不得志,可谓是入朝见妒。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所以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寄寓思乡之情。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2.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诗人被贬的遭遇与昭君遗恨绝域相似)

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借史抒情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学以致用: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答:崔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据《史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