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补易混易错点04 明清时期(1840年前)的政治制度、外交和文化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1页
查补易混易错点04 明清时期(1840年前)的政治制度、外交和文化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2页
查补易混易错点04 明清时期(1840年前)的政治制度、外交和文化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3页
查补易混易错点04 明清时期(1840年前)的政治制度、外交和文化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4页
查补易混易错点04 明清时期(1840年前)的政治制度、外交和文化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查补易混易错04明清时期(1840年前)的政治制度、外交和文化明清时期是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即产生了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因素,但由于自然经济、封建专制以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的阻碍,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在这一时期并未迎来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黎明。政治上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等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地方上形成督抚制度。对外政策比较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思想上呈现承古萌新的时代特点。考生掌握住这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非常重要,这几个考点是高考高频考点,2020年-2022年高考全国卷基本在第4道题进行考查.地方卷基本是在第5道题进行考查。一.明朝内阁制:1、演变过程(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同时严禁宦官读书识字。(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阁臣开始参与政事。(3)明仁宗后:阁臣地位上升,宣宗时有票拟权,皇帝批红(4)明中期后,为了牵制内阁,官宦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逐渐导致宦官专权出现(5)明神宗(万历皇帝):内阁首辅(如张居正、申时令)权倾一时,但仍需服从君主,受宦官牵制。2、特点:顾问机构,本身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君主专制的产物。3、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角度宰相制内阁制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皇帝信任职责参与决策国家大事侍从顾问任免皇帝大臣商议,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力决策权行政权参与政治权;权力来自于制度票拟权;决策权在皇帝,权力来自皇帝支持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制约皇权4.票拟与批红:票拟也叫票旨、条旨,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贴在奏章上面,附本进呈皇帝批示和裁决,称为“票拟”(这表明内阁虽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但实际运行中拥有一定的参与政务处理的权力)。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裁决称为批红或批朱,表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二.重要史论提醒.1.宰相制度下,宰相是百官之首;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其权力实际上来自皇权,而非制度设置的授权。2.张居正以后,阁臣乏人,内阁权力逐渐落入宦官之手。宦官乱政是皇权专制的延伸。3宰相的权力是法定的,宰相权力越大越表明皇权遭到削弱;内阁的权力不是法定的,是皇帝私人授予的,内阁权力越大越表明皇权得到加强。三、军机处1、建立过程(1)清初,设内阁,但同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最高权力,威胁到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与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从明太祖废丞相与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再到军机处的设立,反映出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3)雍正时期,为了用兵西北,同时为了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威胁,设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内阁逐渐名存实亡2、特点:“简、精、速、密”(1)办公场所:地处内廷,比邻皇帝(2)选用对象:亲臣重臣(3)选拔方式:临时差遣、兼职(4)职权:参与决策,秉旨办事,上传下达。3影响:既加强了行政效率,也强化了皇权,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四、明清督抚制。1.演变过程:(1)明代设置督抚,临时派遣监察地方,后来逐渐常态化和制度化,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2)清代前期:督抚专掌地方军政要务(3)晚清时期:经历了镇压太平军起义和洋务运动,督抚权力进一步膨胀,甚至可以组建军队,为以后清朝的覆亡种下恶果2、特点:(1)分省设巡抚,跨省设总督(2)职能由最初的监察到统领一方的行政长官(3)由临时派遣到专设3、影响(1)积极:提高了行政效率(2)消极:地方行政权力扩大,削弱中央集权.五、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明朝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①朝贡体制: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雏形是古代中国(大陆地区)的畿服制度。②朝贡贸易体系含义: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买”、“抽解”和“进奉”。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禁止买卖的货物),由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抽分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官方使节往返,以礼物赠答的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B.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C.时间: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止于马关;(1895《马关条约》)D.目的:不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奇珍异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E.评价: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计经济效益赏赐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后因国力衰退而中止。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六、明清时期思想的承古萌新承古1.

儒家思想发展活跃,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2.

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3.

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萌新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1、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2、明清小说也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市民文化发展,价值观念变化1.凸显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艺术发展:绘画、书法、戏曲、文学2.社会价值观念新变化:拜金逐利奢侈之风盛行;个性解放的呼声;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1.(2022.6·浙江高考·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A.无为而治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D.中体西用2.(2022.6·浙江高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3.(2022·湖南高考·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4.(2022.1·浙江高考·8)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论及君臣关系时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该思想家还提出()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天地之化日新”D.“天下为主,君为客”5.(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6.(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7.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相互纠察,由此构成了横纵交错的监视网络,有利于整肃朝纲,稳定社会秩序;但是其职权过重,监察过于苛刻,也影响了正常的行政。这一监察体系设置于()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8.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体现了人治的色C.凸显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是吏治澄清的表现9.下表所示是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386名监察御史出身情况的统计。这反映出当时()出身进士举人监生荫生博学鸿词副榜数量(人)339431111比例(%)87.811.00.30.30.30.3A.科举制是御史选拔唯一途径 B.监察效能得到了明显提升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统治者重视监察队伍建设10.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且在明代配额制尚未限疏的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如表所示)。这说明清代科举制度()省份顺天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甘广西云南贵州八旗直隶南皿北皿福建台湾满蒙汉军中额993636694594948327169726060614554362712A.延展了国家政权的治理功能 B.缩小了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C.实现了行政区域的政治平等 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录取程序11.清代凡官员的奏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以密折取代奏本,规定密折无需经过内阁,直接送达御前批阅。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A.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 B.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C.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D.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12.自军机处创立后,军机大臣揽权现象层出不绝。如:乾隆中期,于敏中窃权用事,“士大夫之浮薄者,纷纷趋其门下”;道光年间,穆彰阿“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一时号为“穆党”。这一现象()A.反映出当时的朝局较为混乱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客观结果C.说明皇权受到军机处的威胁 D.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异变13.军机处初设时,就是为了“筹办军务”,既无正式衙署,亦无专职官员。当时在军机处入值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带原官衔兼在军机处处理事务。这表明,军机处()A.处于临时机构地位 B.弱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具有分权制衡特点 D.助长了因循守旧政治风气14.清康熙初年,政府下令禁止演戏中出现孔子及诸贤;至雍正五年,增加了关帝。政府还规定:如有当街搭台悬灯,唱演夜戏者,将为首之人,照“违制”律,杖一百,枷号一个月。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清初诸帝拒绝汉文化B.儒学正统地位有所下降C.统治者强化乡村教化 D.清朝文化专制色彩浓厚15.如图中的中国制造瓷碗是美国商人在18世纪晚期从东印度公司获得。碗壁上图案展示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广州珠江岸边开设的洋行。据此可知()A.中国政府曾一度实行开放政策B.珠江流域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C.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瓷器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16.清代开放海禁后,白银大量流入及铜钱供给的相应增加,导致物价缓慢上涨。清人汪辉祖记载乾隆五十九年浙江物价:“夏间米一斗钱三百三四十文。往时米价至(一斗)一百五六十文即有饿殍,今米常贵,而人尚乐生。盖往时专贵在米,今则鱼、虾、蔬、果,无一不贵,故小贩、村农俱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A.政府开放海禁有益民生B.农民实际负担不断加重C.海外贸易妨碍农民生活D.政府减轻对百姓的剥削12345678910111213141516BDADADCBDABBADDA1【答案】B【解析】据材料“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最后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排除A项;再续《春秋》与“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不符,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而非“禁止”,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此被称为“瓷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

北非等地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答案】A【解析】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要表达周兴岱更愿意使用“南书房行走”来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相比之下不愿用“户部侍郎兼官钱局二品大员”的身份,官员俸禄并不是题目的主旨,且题目根本没有提到官员俸禄是否入不敷出,排除B项;南书房在军机处设置之后地位就不如军机大臣了,但是题目中是在拿“南书房行走”与“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作比较,来突出皇帝的高度集权,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提到中央吏治是否混乱的问题,而是提到官员借助皇帝的权威为自己谋利问题,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可知,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还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万民是主人,而君主是客,是为万民服务的)的思想,限制君权,故选D项;王阳明认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排除A项;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排除B项;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6【答案】D【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朱元璋以来,明代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十分严密的监察体制。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互相纠察,由此构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监视网络,皇帝可总其纲,监督协调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C项正确;西汉在地方设立刺史制度,没有都察院,排除A项;唐朝将国家按区域划分为道,任命巡察御史按所划分的道进行巡察,排除B项;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监察制度,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可知已经被核定为一等的官员,觐见皇帝后,皇帝根据其表现可以取消一些官员的等级评价,说明皇权的专制独裁,体现了人治的色彩,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皇权的专制,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无关,排除C项;吏治澄清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监察官员主要由科举正途出身的人员构成,这说明统治者重视监察官员的素养,即重视监察队伍建设,D项正确;A项中“唯一”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监察效能的提升,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可知清代的科举取士在名额分配上各地有一定的限额,这些只有国家政权才能做到,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治理功能,A项正确;材料反映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不能缩小了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排除B项;“实现了”“政治平等”不符合清代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政府的治理功能,并不是强调科举制的录取程序,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可以不经过内阁等中央机构直呈皇帝,体现了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B项正确;密折与公文近代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密折与中央机构运行机制之间无关,排除C项;密折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导致政治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自军机处创立后,军机大臣揽权现象层出不绝。”说明军机大臣的权力大,这反映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当时的朝局较为混乱,排除A项;军机处的权力是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