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24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着落(zhuó)诲人不倦(huì)尴尬(gà)骇人听闻(hài) B.钦差(qīn)眉开眼笑(méi)拖沓(tà)杞人忧天(jǐ) C.抽噎(yē)哄堂大笑(hōng)矜持(jīng)锲而不舍(qi) D.聘请(pìng)悲天悯人(mǐn)遨游(ào)忍俊不禁(jīn)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余晖怪涎不经烦燥大相径庭 B.纯粹淅淅沥沥诀别众目睽睽 C.畅销妇儒皆知猥锁大庭广众 D.修茸癫沛流离炽热姗姗来迟3.(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广州日报报道,现代诈骗手段____________,电话诈骗更是瞄准老年人群体并屡屡得手。这些电信骗子打着公安人员办案的旗号招摇撞骗,____________的电话打给事主,一旦钱款汇过去,骗子马上消失得____________。其实这样的骗局并非____________,只要我们冷静应对,很容易就发现其破绽。A.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无影无踪天衣无缝 B.司空见惯接连不断荡然无存滴水不漏 C.层出不穷接连不断无影无踪滴水不漏 D.司空见惯络绎不绝荡然无存天衣无缝4.(3分)某中学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沁园春•远征星辰大海》隐藏了多种航天器,根据提示完成题目。浩瀚星空,日月盈亏,宿辰列张。望银河滚滚,鹊桥可渡;蟾宫姣姣,娥女居阆。渺渺苍天,星光烁烁,美丽家园球外乡。遥无际,树雄心壮志,敢于担当。长征火箭高昂,墨子号成功圆梦航。已天宫建就,空间有站;神州追赶,接吻张扬。落月嫦娥,火星在望,推进航天筑梦忙。待来日,去星辰大海,九天翱翔。(《沁园春•远征星辰大海》)鹰击长空、神舟起航、天宫胜、天问探火、鸿雁传信、九章计算……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抒写了中国科技人的浪漫情怀:我们的洲际导弹叫“东风”,那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璀璨;我们的登月探测器叫“”,那是“玉魄东风开,嫦娥逐影来”的瑰丽;我们的运载火箭叫“”,那是;我们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那是“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明”的奇幻;我们的华为操作系统叫“鸿蒙”,那是“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蒙之先”的神秘……5.(4分)读文段,根据要求完成题目。白云山,是新“羊城八景”之首,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峰峦重叠,溪涧纵横,登高可俯览全市,遥望珠江。每当雨后天晴或暮春时节,山间白云缭绕,蔚为奇观,白云山之名由此得来。每逢九九重阳佳节,羊城人民更以登白云山为乐事,届时,扶老携幼,A.人流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便构成羊城一幅独特的风情画。B.白云山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沉淀,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的遗址;秦末高士郑安期隐居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白云山“成仙而去”;晋代江苏人葛洪曾在白云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这部道家名作;南梁时景泰禅师来此建寺,是白云山最早的寺庙,还留下“景泰僧归”一景,是羊城旧八景之一。唐宋以后,陆续有杜审言、李群玉、苏轼、韩愈等著名文人登山吟诗,C.他们的诗文寓情于物,成为岭南宝贵的历史精神财富,明清的羊城八景中,白云山占其三:“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白云晚望”。D.白云山上还有高山滑草,1400米滑道,三角滑翔翼等体育娱乐项目。(1)文段划线四个句子中有一个病句,请选出并进行修改。(2)属于白云山一景的对联是A.生经白刃头方贵B.岩依天南第一峰C.六榕无树记东坡D.死葬黄花骨亦香E.云开世外三千界F.新安门第继遗风G.一塔有碑留博士H.国宝家声垂后裔二、(8分)(多选)6.(2分)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A.我寄愁心以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C.木兰无长兄,阿爷无大儿,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E.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F.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4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谁家玉笛暗飞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②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③,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④,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⑤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⑥淫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诫子书》)8.(2分)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灿烂星空中,有一颗独放异彩的璀璨恒星——登临之作。诗人登高望远,借景抒怀。“,”正是王安石锐意改革的决心和抱负(王安石《登飞来峰》);“,”抒写的就是杜甫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壮志(杜甫《望岳》)。二、(46分)9.(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几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感断欤?(清•纪昀《河中石兽》)【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注释】①遽(jù):立即,匆忙。(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不更颠乎不亦惑乎B.如是再啮是吾剑之所从坠C.山门圮于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D.当求之于上流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请谈谈甲、乙两文揭示的道理有什么相同之处?(4)下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讲学家“闻之笑曰”的笑是骄傲自负的笑;老河兵“又笑曰”的笑是胸有成竹、自信的笑。B.甲文层次清晰,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蕴含的哲理。C.没找到河中石兽、求剑不得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掉到河中的东西会顺流而下并被大水冲走。D.两选文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都通过故事揭示道理,文章结尾处对所叙内容加以讥讽和评论。10.(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迪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山西村一天游见到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景象。(2)赏析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11.(13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数量、结构、素质、分布是人口的基本范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从这些方面出发,清晰地绘制出中国近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从人口数量看,近10年间,中国总人口数增长速度延续放缓势头。2020年,大陆地区人口总规模达到14.1亿人,相较于2010年“六人普”时,增加7205万人,其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这一增量比从20年“五人普”到2010年“六人普”的10年间减少185万人,增速降低0.04个百分点。显然,中国人口高速甚至于超高速增长的时期已渐行渐远,人口惯性增长阶段正渐趋尾声,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时代则渐行渐近。“十四五”时期预计将是21世纪最后一个人口完全正向增长的发展规划期,而到“十五五”时期,我们会迎来中国人口总量的“拐点”。人口增长势头放缓以至扭转,主要是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之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步伐明显加大加快,面对着城镇化水平增长、受教育程度提高、离婚不婚率上升等诸多生育水平下行因素的持续影响,相当程度地推迟延缓了生育水平走低态势。但是因育龄妇女规模在减小、结构在老化等,出生人口数量降低的大走向不会根本改变,总人口数趋于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根本改变。迈入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时代,是中国在人口领域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程需关注的先导性议题,深刻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力供给量、消费者需求量等。从人口素质看,近10年间,中国人口教育水平又有新的较大幅度跨越,我们可在高等教育大众时代中收获更多“人口质量红利”。2020年,大陆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15467人,比2010年“六人普”时高出653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相应比例同期也有升高,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比例以及不识字率则在降低。2020年,大陆地区文盲人口3775万人,比2010年“六人普”时减少1691万人,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下降1.41个百分点。这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所结出的“硕果”。义务教育推行、高中教育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举措,未来还将推动中国人口教育水平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从而以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根基。高质量发展应当把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结构老化等方面的劣势寓于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提高的优势中,从而释放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开发好、利用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数据“宝藏”,将为新人口特征下有新思路、新人口形势下有新对策更好贡献力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机遇和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有删节)【链接一】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受教育情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11个区的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公布如下:①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94467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109750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505891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7310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9228人上升为2727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2923人下降为22005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127人下降为29480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5724人下降为13777人。②平均受教育年限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4年提高至11.61年,11个区中,8个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年以上。③文盲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769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965人,文盲率由0.95%下降为0.58%,下降0.37个百分点。(广州市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5月18日)【链接二】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更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节选自国家统计局2020﹣05﹣07《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什么重大意义?》)(1)阅读文本和链接,比对全国与广州市的数据,试分析广州市人口的受教育优势。对比(一)2020年“七人普”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万人)2010年“六人普”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万人)“七人普”与“六人普”比较结论全国2183611964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广州509.45244.21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9228人上升为27277人。对比(二)2020年“七人普”文盲(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人口(万人)2010年“六人普”文盲(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人口(万人)“七人普”与“六人普”比较结论全国37755466文盲人口减少1691万人,文百率由4.08%下降为2.67%,下降1.41个百分。广州10.7712.07文盲人口减少1.30万人,文盲率由0.95%下降为0.58%,下降0.37个百分点。(2)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国家民族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其关键在于教育改革发展能培养更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B.“十五五”我国将迎来人口总量的“拐点”,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将导致人口增长势头放缓以至扭转。C.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总规模增长势头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呈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D.广州市劳动年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4年提高至11.61年。(3)“开发好,利用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数据‘宝藏’,将为新人口特征下有新思路、新人口形势下有新对策更好贡献力量。”为什么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是“宝藏”?结合链接二谈谈你的理解。(4)红利原指上市公司分配给股东的利润。你如何理解“人口质量红利”?12.(17分)阅读余秋雨《闲读梧桐》,完成问题。闲读梧桐余秋雨(1)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2)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3)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部分了。(4)不久,秋风乍起。楼壁上串串爬山虎最先感知到了,开始把自己的叶子次第染红,染给底端的根和茎看,染给千百双仰望的眼眸看,也染给对面那株无言的梧桐看,然后金箔一般风风光光飘洒下来,而这棵大树,在秋风的万千呼唤下,才逐渐将绿叶变黄,再过渡到深褐,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5)渐入深秋,梧桐竟似未觉,依然笑对风霜。它伸开高冠,仿佛大自然母亲摊开手掌安抚我们。寒意点点的黄昏,走在树下,我感受到脉脉温情被纷乱的叶子滤筛后,斑斑驳驳洒落肩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6)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7)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威威”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思绪翩跹间,我竟然入眠了……(8)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9)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10)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11)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1)标题“闲读梧桐”的“读”字用得好。作者临窗闲读的仅仅是梧桐?请谈谈你的理解。(2)第(5)(10)段两个“落寞”的含义一样吗?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作用。①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②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3)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①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迹住了整个身躯。②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4)末段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且意境深远。请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角度进行赏析。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5)作者在夜风中再读梧桐,从树到人,思绪翩跹。请你发挥想象,在第(7)段末补写我的梦境。思睹翩跹间,我竟然入眠了。三、(50分)13.(50分)按要求写作。请以《令我_____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①在题目横线上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如敬佩、敬仰……然后作文。②抓住典型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情感真挚。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四、(8分)14.下列有关名著《骆驼祥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老马、二强子等人为代表的马车夫群体,与以刘四爷为代表的剥削者阶层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B.小说的语言“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平易质朴,具有浓厚的“京味儿”,鲜活而又富有生活的气息。 C.老实健壮的祥子经历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的悲剧。 D.心地善良的虎妞,泼辣又有心计的小福子,乐于助人的高妈都是小说里令人难忘的不幸的女性形象。15.《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既唤醒了人类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又激起了一代代年轻人求索未知的勇气。完成题目。尼摩船长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灵魂人物,他的“诺第留斯号”几乎可以媲美现代常规动力潜艇。试对“诺第留斯号”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进行简要介绍。16.西方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和我国古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都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请举例说说两部名著的想象有何不同?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24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着落(zhuó)诲人不倦(huì)尴尬(gà)骇人听闻(hài) B.钦差(qīn)眉开眼笑(méi)拖沓(tà)杞人忧天(jǐ) C.抽噎(yē)哄堂大笑(hōng)矜持(jīng)锲而不舍(qi) D.聘请(pìng)悲天悯人(mǐn)遨游(ào)忍俊不禁(jīn)【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A.正确;B.有误,“杞人忧天”的“杞”应读作“qǐ”;C.有误,“矜持”的“矜”应读作“jīn”,“锲而不舍”的“锲”应读作“qiè”;D.有误,“聘请”的“聘”应读作“pìn”,“遨游”的“遨”应读作“áo”。故选:A。【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余晖怪涎不经烦燥大相径庭 B.纯粹淅淅沥沥诀别众目睽睽 C.畅销妇儒皆知猥锁大庭广众 D.修茸癫沛流离炽热姗姗来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A.有误,“怪涎不经”的“涎”应写作“诞”;B.正确;C.有误,“妇儒皆知”的“儒”应写作“孺”,“猥锁”的“锁”应写作“琐”;D.有误,“修茸”的“茸”应写作“葺”,“癫沛流离”的“癫”应写作“颠”。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3.(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广州日报报道,现代诈骗手段____________,电话诈骗更是瞄准老年人群体并屡屡得手。这些电信骗子打着公安人员办案的旗号招摇撞骗,____________的电话打给事主,一旦钱款汇过去,骗子马上消失得____________。其实这样的骗局并非____________,只要我们冷静应对,很容易就发现其破绽。A.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无影无踪天衣无缝 B.司空见惯接连不断荡然无存滴水不漏 C.层出不穷接连不断无影无踪滴水不漏 D.司空见惯络绎不绝荡然无存天衣无缝【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根据“诈骗手段”“电话诈骗更是瞄准老年人群体并屡屡得手”的提示,第一空选“层出不穷”恰当。排除B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根据“电话”的提示,第二空选“接连不断”恰当。排除A。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4.(3分)某中学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沁园春•远征星辰大海》隐藏了多种航天器,根据提示完成题目。浩瀚星空,日月盈亏,宿辰列张。望银河滚滚,鹊桥可渡;蟾宫姣姣,娥女居阆。渺渺苍天,星光烁烁,美丽家园球外乡。遥无际,树雄心壮志,敢于担当。长征火箭高昂,墨子号成功圆梦航。已天宫建就,空间有站;神州追赶,接吻张扬。落月嫦娥,火星在望,推进航天筑梦忙。待来日,去星辰大海,九天翱翔。(《沁园春•远征星辰大海》)鹰击长空、神舟起航、天宫胜、天问探火、鸿雁传信、九章计算……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抒写了中国科技人的浪漫情怀:我们的洲际导弹叫“东风”,那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璀璨;我们的登月探测器叫“嫦娥”,那是“玉魄东风开,嫦娥逐影来”的瑰丽;我们的运载火箭叫“长征”,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我们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那是“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明”的奇幻;我们的华为操作系统叫“鸿蒙”,那是“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蒙之先”的神秘……【分析】本题考查常识积累。我们的登月探测器叫“嫦娥”,我们的运载火箭叫“长征”,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解答】答案:嫦娥;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5.(4分)读文段,根据要求完成题目。白云山,是新“羊城八景”之首,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峰峦重叠,溪涧纵横,登高可俯览全市,遥望珠江。每当雨后天晴或暮春时节,山间白云缭绕,蔚为奇观,白云山之名由此得来。每逢九九重阳佳节,羊城人民更以登白云山为乐事,届时,扶老携幼,A.人流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便构成羊城一幅独特的风情画。B.白云山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沉淀,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的遗址;秦末高士郑安期隐居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白云山“成仙而去”;晋代江苏人葛洪曾在白云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这部道家名作;南梁时景泰禅师来此建寺,是白云山最早的寺庙,还留下“景泰僧归”一景,是羊城旧八景之一。唐宋以后,陆续有杜审言、李群玉、苏轼、韩愈等著名文人登山吟诗,C.他们的诗文寓情于物,成为岭南宝贵的历史精神财富,明清的羊城八景中,白云山占其三:“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白云晚望”。D.白云山上还有高山滑草,1400米滑道,三角滑翔翼等体育娱乐项目。(1)文段划线四个句子中有一个病句,请选出并进行修改。(2)属于白云山一景的对联是EBA.生经白刃头方贵B.岩依天南第一峰C.六榕无树记东坡D.死葬黄花骨亦香E.云开世外三千界F.新安门第继遗风G.一塔有碑留博士H.国宝家声垂后裔【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仔细阅读语句可知,A句语序不当,应改为“人流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便构成一幅独特的羊城风情画”。(2)本题考查对联常识和对对联内容的理解。根据对联常识,对联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生经白刃头方贵”与“死葬黄花骨亦香”结构一致,“一塔有碑留博士”与“六榕无树记东坡”结构一致,“国宝家声垂后裔”与“新安门第继遗风”结构一致,“云开世外三千界”与“岩依天南第一峰”结构一致,可组成四副对联,且“贵”“士”“裔”“界”为仄声,是上联;“香”“坡”“风”“峰”为平声,是下联。在四副对联中,“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是纪念黄花岗烈士的诗句,“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是广州六榕寺山门的楹联,“国宝家声垂后裔,新安门第继遗风”与广州陈氏书院(即陈家祠)有关,“云开世外三千界,岩依天南第一峰”出自白云山山顶公园云岩。故选:EB。【解答】答案:(1)A;人流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便构成一幅独特的羊城风情画。(2)EB【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二、(8分)(多选)6.(2分)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A.我寄愁心以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C.木兰无长兄,阿爷无大儿,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E.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F.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我们要识记所学古诗文,并能正确书写。【解答】A.有误,“以”应为“与”;B.正确;C.有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应交换位置;D.有误,“乐”应为“说”;E.正确;F.有误,有误,“直”应写作“植”。故选:BE。【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7.(4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④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⑤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①散入春风满洛城②独怆然而涕下(重点字:怆)③谈笑有鸿儒(重点字:鸿)④有约不来过夜半⑤明月来相照⑥险躁则不能治性(重点字:躁)【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8.(2分)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灿烂星空中,有一颗独放异彩的璀璨恒星——登临之作。诗人登高望远,借景抒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锐意改革的决心和抱负(王安石《登飞来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写的就是杜甫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壮志(杜甫《望岳》)。【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字: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字:凌)【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46分)9.(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几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感断欤?(清•纪昀《河中石兽》)【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注释】①遽(jù):立即,匆忙。(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不更颠乎不亦惑乎B.如是再啮是吾剑之所从坠C.山门圮于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D.当求之于上流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请谈谈甲、乙两文揭示的道理有什么相同之处?(4)下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A.讲学家“闻之笑曰”的笑是骄傲自负的笑;老河兵“又笑曰”的笑是胸有成竹、自信的笑。B.甲文层次清晰,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蕴含的哲理。C.没找到河中石兽、求剑不得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掉到河中的东西会顺流而下并被大水冲走。D.两选文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都通过故事揭示道理,文章结尾处对所叙内容加以讥讽和评论。【分析】译文:【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乙】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A.相同。乎,语气词,吗。B.相同。是,代词,这。C.不同。在/到。D.相同。求,寻找。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仅仅。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句意: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两选文都通过故事揭示道理,甲文通过寻找石兽的过程,表明做事要结合实际分析,不能主观臆断;乙文通过楚人寻剑的故事,也是揭示了做事要结合实际分析的道理。据此作答,意对即可。(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他们都认为掉到河中的东西会顺流而下并被大水冲走”的说法不准确,甲文中的讲学家认为石兽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故选:C。答案:(1)C(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3)示例:做事要结合实际分析,不能不知变通,固守死理。(4)C【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10.(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迪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山西村一天游见到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景象。(2)赏析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分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首联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颔联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尾联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与描绘。作答此类题目,需正确理解诗句,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抓住“山”“水”“柳”“花”“村”等意象展开想象和联想来描绘画面。(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答案:(1)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在一片柳绿花红之后却出现了一个小山村。(2)由自然写乡俗民事,从村民服饰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描绘出一幅南宋农村风俗画。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1.(13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数量、结构、素质、分布是人口的基本范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从这些方面出发,清晰地绘制出中国近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从人口数量看,近10年间,中国总人口数增长速度延续放缓势头。2020年,大陆地区人口总规模达到14.1亿人,相较于2010年“六人普”时,增加7205万人,其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这一增量比从20年“五人普”到2010年“六人普”的10年间减少185万人,增速降低0.04个百分点。显然,中国人口高速甚至于超高速增长的时期已渐行渐远,人口惯性增长阶段正渐趋尾声,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时代则渐行渐近。“十四五”时期预计将是21世纪最后一个人口完全正向增长的发展规划期,而到“十五五”时期,我们会迎来中国人口总量的“拐点”。人口增长势头放缓以至扭转,主要是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之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步伐明显加大加快,面对着城镇化水平增长、受教育程度提高、离婚不婚率上升等诸多生育水平下行因素的持续影响,相当程度地推迟延缓了生育水平走低态势。但是因育龄妇女规模在减小、结构在老化等,出生人口数量降低的大走向不会根本改变,总人口数趋于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根本改变。迈入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时代,是中国在人口领域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程需关注的先导性议题,深刻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力供给量、消费者需求量等。从人口素质看,近10年间,中国人口教育水平又有新的较大幅度跨越,我们可在高等教育大众时代中收获更多“人口质量红利”。2020年,大陆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15467人,比2010年“六人普”时高出653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相应比例同期也有升高,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比例以及不识字率则在降低。2020年,大陆地区文盲人口3775万人,比2010年“六人普”时减少1691万人,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下降1.41个百分点。这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所结出的“硕果”。义务教育推行、高中教育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举措,未来还将推动中国人口教育水平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从而以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根基。高质量发展应当把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结构老化等方面的劣势寓于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提高的优势中,从而释放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开发好、利用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数据“宝藏”,将为新人口特征下有新思路、新人口形势下有新对策更好贡献力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机遇和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有删节)【链接一】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受教育情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11个区的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公布如下:①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94467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109750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505891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7310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9228人上升为2727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2923人下降为22005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127人下降为29480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5724人下降为13777人。②平均受教育年限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4年提高至11.61年,11个区中,8个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年以上。③文盲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769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965人,文盲率由0.95%下降为0.58%,下降0.37个百分点。(广州市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5月18日)【链接二】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更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节选自国家统计局2020﹣05﹣07《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什么重大意义?》)(1)阅读文本和链接,比对全国与广州市的数据,试分析广州市人口的受教育优势。对比(一)2020年“七人普”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万人)2010年“六人普”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万人)“七人普”与“六人普”比较结论全国2183611964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广州509.45244.21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9228人上升为27277人。对比(二)2020年“七人普”文盲(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人口(万人)2010年“六人普”文盲(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人口(万人)“七人普”与“六人普”比较结论全国37755466文盲人口减少1691万人,文百率由4.08%下降为2.67%,下降1.41个百分。广州10.7712.07文盲人口减少1.30万人,文盲率由0.95%下降为0.58%,下降0.37个百分点。(2)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国家民族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其关键在于教育改革发展能培养更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B.“十五五”我国将迎来人口总量的“拐点”,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将导致人口增长势头放缓以至扭转。C.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总规模增长势头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呈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D.广州市劳动年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4年提高至11.61年。(3)“开发好,利用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数据‘宝藏’,将为新人口特征下有新思路、新人口形势下有新对策更好贡献力量。”为什么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是“宝藏”?结合链接二谈谈你的理解。(4)红利原指上市公司分配给股东的利润。你如何理解“人口质量红利”?【分析】文本说明数量、结构、素质、分布是人口的基本范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从这些方面出发,清晰地绘制出中国近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从人口数量看,近10年间,中国总人口数增长速度延续放缓势头。开发好、利用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数据“宝藏”,将为新人口特征下有新思路、新人口形势下有新对策更好贡献力量。【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和链接材料分析。阅读文本和链接,比对全国与广州市的数据,发现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远高于全国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文盲人口数、文盲率远低于全国。说明广州市人口受教育优势近10年间,广州市人口教育水平实现新的较大幅度跨越,人口受教育程度良好。(2)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ABD.正确;C.有误,有两处错误:第一,并非近二十年,只是近十年。原文有“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二,“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应该理解为“总人口数增长速度延续放缓势头”,而不是“增长势头惯性减弱”。文本有“相较于2010年‘六人普’时,增加7205万人,其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又有“这一增量比从2000年‘五人普’到2010年‘六人普’的10年间减少185万人,增速降低0.04个百分点”。故选:C。(3)本题考查文本理解。结合“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更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分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是“宝藏”,因为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更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结合“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其重要意义在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结合“从人口素质看,近10年间,中国人口教育水平又有新的较大幅度跨越,我们可在高等教育大众时代中收获更多‘人口质量红利’”“义务教育推行、高中教育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举措,未来还将推动中国人口教育水平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从而以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根基”“高质量发展应当把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结构老化等方面的劣势寓于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提高的优势中,从而释放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分析,“人口质量红利”,就是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好处。国家、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提高,从而释放新动力、激发新活力。我国义务教育推行、高中教育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举措,现在已经实现且未来还将继续推动中国人口教育水平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从而以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夯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根基。我们现阶段所享受的教育、医疗、住房、退休待遇等,就是人口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红利。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感恩,为建设祖国、创造更美好生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答案:(1)广州市人口受教育优势近10年间,广州市人口教育水平实现新的较大幅度跨越,人口受教育程度良好。(2)C(3)之所以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是“宝藏”,因为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更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重要意义在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4)“人口质量红利”,就是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好处。我国义务教育推行、高中教育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举措,从而以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夯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根基。我们现阶段所享受的教育、医疗、住房、退休待遇等,就是人口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红利。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感恩,为建设祖国、创造更美好生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12.(17分)阅读余秋雨《闲读梧桐》,完成问题。闲读梧桐余秋雨(1)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2)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3)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部分了。(4)不久,秋风乍起。楼壁上串串爬山虎最先感知到了,开始把自己的叶子次第染红,染给底端的根和茎看,染给千百双仰望的眼眸看,也染给对面那株无言的梧桐看,然后金箔一般风风光光飘洒下来,而这棵大树,在秋风的万千呼唤下,才逐渐将绿叶变黄,再过渡到深褐,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5)渐入深秋,梧桐竟似未觉,依然笑对风霜。它伸开高冠,仿佛大自然母亲摊开手掌安抚我们。寒意点点的黄昏,走在树下,我感受到脉脉温情被纷乱的叶子滤筛后,斑斑驳驳洒落肩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6)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7)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威威”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思绪翩跹间,我竟然入眠了……(8)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9)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10)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11)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1)标题“闲读梧桐”的“读”字用得好。作者临窗闲读的仅仅是梧桐?请谈谈你的理解。(2)第(5)(10)段两个“落寞”的含义一样吗?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作用。①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②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3)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①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迹住了整个身躯。②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4)末段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且意境深远。请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角度进行赏析。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5)作者在夜风中再读梧桐,从树到人,思绪翩跹。请你发挥想象,在第(7)段末补写我的梦境。思睹翩跹间,我竟然入眠了梦见了外祖父。“外祖父!”我激动地喊道。外祖父身材高大,穿着深蓝色中山装,戴着一副黑框大眼镜,满头银发,风霜蚀刻的脸上爬满皱纹,微微翘起的嘴角,是那样淡然和从容。恍惚之间,外祖父与梧桐重叠在一起。【分析】本文以树喻人,从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先黄后凋、一身傲骨的梧桐树,联想到顽强从容、不求闻达、坦荡磊落、一身傲骨、从容淡泊的外祖父。作者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对梧桐树的喜爱,对外祖父的赞美之情,表明自身坚忍不拔、从容淡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新时代来临的欢欣喜悦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和文章内容理解。“读”字用得好。读,阅读,本文理解为观赏、感悟。文章表面上是读梧桐,实为读人、读人生。从梧桐树形象联想到精神。作者以树喻人,从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先黄后凋、一身傲骨的梧桐树,联想到顽强从容、不求闻达、坦荡磊落、一身傲骨、从容淡泊的外祖父;作者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对梧桐树的喜爱、赞美之情,表明自身坚忍不拔、从容淡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新时代来临的欢欣喜悦之情。(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分析。不一样。①句“落寞”:指人寂寞(漠然、孤寂、冷落、凄凉、孤独)的心境或者状态。②句“落寞”的含义: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梧桐树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外形特征,写出梧桐树顽强从容的精神风骨,表现作者对梧桐的喜爱、赞美之情。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甲骨文喻梧桐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落尽叶子后的“梧桐”树光秃苍老虬树挺干的外形特征,表面写梧桐树的铮骨铮铮、桀骜不驯,实则运用道劲爽朗的笔墨凸现了作者自身坚忍不拔的情志,表现作者对梧桐的喜爱、赞美之情。(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表达方式角度:末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小径、遍地黄叶、红衣少女青春的步履,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诗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画面,表明自身坚忍不拔、从容淡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新时代来临的欢欣喜悦之情,表达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憧憬。表现手法角度:末段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红衣女孩”“青春的步履”“阳光”可理解为“风暴”过后新的生命、新的力量、新的希望;“旧书”可理解为过去的那个时代。寓意严冬必将过去,暖春必将到来,阴霾必将散去,红日必将升起,历史终究翻开了新的一页新的时代来临了,生命必将在前辈对后辈的托举和祝福中走向更理性、更光明的明天。表明自身坚忍不拔、从容淡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新时代来临的欢欣喜悦之情。(5)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文章以树喻人,从梧桐树,联想到顽强从容、不求闻达、坦荡磊落、一身傲骨、从容淡泊的外祖父,结合题干要求“从树到人”,围绕对外祖父的思念表达即可。答案:(1)“读”字用得好,文章表面上是读梧桐,实为读人、读人生。作者以树喻人,从一身傲骨的梧桐树,联想到顽强从容、不求闻达、坦荡磊落的外祖父;作者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对梧桐树的喜爱、赞美之情,表明自身坚忍不拔、从容淡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新时代来临的欢欣喜悦之情。(2)不一样。①句“落寞”:寂寞或冷落凄凉的意思。常用于形容人寂寞的心境或者状态。②句“落寞”的含义: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花开花落,从容淡泊的大度。(3)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梧桐的高大茂盛,表现作者对梧桐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梧桐光秃秃的形象,表现作者对梧桐的喜爱、赞美之情。(4)表达方式角度:末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诗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画面,表达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憧憬。表现手法角度:末段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红衣女孩”“青春的步履”“阳光”可理解为“风暴”过后新的生命、新的力量、新的希望;“旧书”可理解为过去的那个时代。寓意严冬必将过去,暖春必将到来,生命必将在前辈对后辈的托举和祝福中走向更理性、更光明的明天。表明自身坚忍不拔、从容淡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新时代来临的欢欣喜悦之情。(5)示例:梦见了外祖父。“外祖父!”我激动地喊道。外祖父身材高大,穿着深蓝色中山装,戴着一副黑框大眼镜,满头银发,风霜蚀刻的脸上爬满皱纹,微微翘起的嘴角,是那样淡然和从容。恍惚之间,外祖父与梧桐重叠在一起。【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数码明信片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水果创业项目计划书
- 近年来传染病爆发的趋势
- 财务管理开源节流
- 典雅大气古典风中国风模板
- 观潮试讲美术课件
- 五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第2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2)(含详细解析)人教版
- 如何进行仓库绩效评估计划
- 美术课程与德育教育融合研究计划
-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计划
- 爆破作业现场勘查记录表(样表)
- 临床试验疑难问题解答
- 物资编码手册
-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
- 毕业论文建筑沉降观测
- 国航因私免折票系统
- 机电安装总进计划横道图
- 精美教案封面(共1页)
- 考试焦虑量表TAI(共2页)
- 初中趣味数学(课堂PPT)
- 刘也-酯交换法聚碳酸酯生产工艺设计和制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