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6篇)-1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6篇)-1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6篇)-1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6篇)-1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6篇)-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通用16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的】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绘小数乘整数的过程。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例如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理解到哪些信息?[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浸透数学来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二、自主探究〔一〕理解小数乘整数1.说一说假如是你,想买哪种风筝?学生自由答复。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老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考虑并汇报。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表达板书:方法1:连加。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历自主地进展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才能、计算才能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老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理解了新的解决方法──竖式笔算。]3.小结引出课题。师:刚刚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老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二〕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1.比拟发现。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2.尝试解决。老师出示0.72×5。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1〕学生独立考虑。〔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展比拟,认识到乘法比拟简便。老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4〕理解算理算法。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详细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意图:通过独立考虑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才能,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老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开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展。]三、理论应用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假如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1.放飞第一个风筝。〔____第一个风筝〕出示:〔1〕算一算,比一比。70.7121.2×4×4×5×5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拟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做一做。14.5×63.07×8学生独立笔算。老师巡视指导点拨。2.放飞第二个风筝。〔____第二个风筝〕出示:〔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7.51.35×4×3__________30040.5〔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3.放飞第三个风筝。〔____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可以灵敏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四、总结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二、探究新知〔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老师谈话: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4、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V=1/3Sh6、考虑: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7、反应练习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二〕教学例1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反应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3、考虑: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1〕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2〕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3〕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4、反应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三、全课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四、随堂练习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板书设计】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重难点:1.体会面积单位。2.能选择正确适宜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初步感知物体的外表。〔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2〕师:黑板的外表是指哪部分?〔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外表?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老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拟它们的大小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学生答复:书面、桌面、地板、瓷砖……老师:同学们答复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外表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3.引出面积单位。二、探究新知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感觉一下它有多大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师:同学们,你们的答复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拟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假如老师不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方法?学生答复:统一面积单位。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老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外表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3.比拟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展比拟。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稳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四、课时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小学数学教案篇4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老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提醒,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提醒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提醒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展了深化的考虑。考虑一:学生为何不承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提醒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那么等的知识储藏可以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老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承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老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展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根本不存在家长提早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展计算,并且我预设的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历,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历。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承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考虑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考虑: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假如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操作,得出43+31=74。师:你是怎么想的?生:40+30=70,3+1=4,70+4=74。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结合拨珠,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老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刚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师:刚刚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老师在提醒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分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展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考虑:根据刚刚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场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考虑: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拟,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费事。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拟、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老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考虑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那么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根底。考虑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打破口?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历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历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打破口。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展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考虑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展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展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根底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一样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正确打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展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老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p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目光来考虑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展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拟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刚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考虑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展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考虑:假如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考虑边进展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根底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稳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老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络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考虑:结合几个一样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化,对算法的掌握更明晰。这一打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拟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历,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开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络?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一样。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一样。生3:进位的方法也一样: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打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构造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才能的开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小学数学教案篇5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教学目的】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展计算。2联络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究有括号的四那么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才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4让学生体会四那么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那么混合运算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有括号的两步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老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那么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1学生独立考虑,尝试解决。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p比照,得出正确的算法。老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老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学生:不是。老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学生1:先算“213—78”,表示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老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拟,有什么不同呢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4尝试练习。老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25455÷〔102-97〕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点评:本段教学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为素材,从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解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展计算。]三、稳固运用1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一样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2第7页,练习一,第4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3第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展计算,以利更纯熟地掌握两步四那么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本案例由王蜀川提供〕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教学目的】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54340×2—120〔90—25〕×32情境引入老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学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例如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老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点评: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对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习,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准备。]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4。老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老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学生:没有,比3倍少。老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根底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老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老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呢学生:一样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点评:本环节一是注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二是注重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老师注意对学生探究的指导,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析^p问题的根本方法。]2。教学例5。老师:刚刚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件出例如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1:我这样考虑: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3。学生2:我这样考虑,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点评:学生有例4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这里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注意强化分析^p法和综合法这两种分析^p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三、活动考虑〔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考虑的根底上先在组内交流考虑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五、小结老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案例如一课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才能.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展的计算.教学难点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7+〔〕=117+〔〕=137+〔〕=157+〔〕=16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继续演示课件“”】,出例如1图.〔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4〕例1应该怎样想?分组交流,并填书;老师巡视指导.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12-7=□想:7加〔〕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5〕读算式:12-7=5.2.【继续演示课件“”】,出例如2:11-7=□15-7=□〔1〕分组交流.〔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3〕订正时,读算式11-7=4,15-7=8.3.【继续演示课件“”】,出例如3:14-7=□16-7=□13-7=□〔1〕独立填写.〔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三、全课小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随堂练习1.“做一做”第1题.7+5=7+7=7+8=12-7=14-7=15-7=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2.“做一做”第2题.7+□=117+□=137+□=1611-7=□13-7=□16-7=□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布置作业1.2.11-7=13-7=15-7=12-7=14-7=16-7=板书设计教案例如二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构造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3.通过比拟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p才能.教学重点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灵敏地选择解答方法.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1.口算:14-8=15-9=12-7=15-7=7+5=13-8=7+8=11-8=13-7=17-9=16-7=12-9=2.3.〔1〕〔2〕二、教学例4.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例如4.〔2〕正确读题.〔3〕指名找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老师在原题上画批.〔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老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老师板书.〔5〕列式计算7+5=12〔只〕.〔6〕口答:一共有12只兔.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由复习题3〔2〕引出例5.〔1〕学生读题.〔2〕指名表达题意,说出条件的问题.同时老师出示:〔3〕比拟例4和例5的一样点和不同点.〔4〕老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络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联络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3.比拟.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一样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不同的地方是:两个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三、全课小结.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随堂练习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布置作业练习三10、11板书设计探究活动游戏:找朋友游戏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游戏准备老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游戏过程1.老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卡片的同学就答复:“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即走到拿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小学数学教案篇7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49~52页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络;第53~55页联络实际问题教学求经过时间的根本思路与方法;第56~57页是一次理论活动。在本单元中,安排了两那么你知道吗。其中第一那么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第二那么以北京时间早上7时为例介绍了世界几个知名城市的地方时间,让学生初步知道时差。1.认识24时记时法的教材编写特点。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引入24时记时法,第二段是讲解24时记时法,第三段是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想想做做亲密配合各段的教学。〔1〕联络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教材一方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24时记时法。例题先出现摘录的一段电视节目时间,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场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想想做做中有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效劳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红领巾播送站节目预报等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非常丰富。〔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在学生已经知道一天里有两个8时、两个10时、两个12时等的根底上,例题首先利用连接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根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还完好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例题接着利用线条上的0~24时教学两种记时法的互相转换。先分别讲了上午8时、中午12时与晚上8时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试着把16:00和18:30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3〕扎实、灵敏地安排想想做做。想想做做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教材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习惯使用普通记时法,因此第1题先把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转换成24时记时法表示。教材同时注意到学生在许多场合会看到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所以第2~5题着重帮助学生看懂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并练习把这些时间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第8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钟面上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中午也可能是午夜。题目要求学生看钟面想一想可能是什么时间,会做什么事。这道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考虑的习惯。2.形象地展开求经过时间的考虑方法。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1〕求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六一剧场从14:00开场到16:00完毕,教材问学生播放了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并不难,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并交流考虑过程。把看着钟面直观考虑与列算式计算结合起来,从凭生活经历解决问题上升到在数学考虑中解决问题。〔2〕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求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方法。金色的童年从8:10开场到8:40完毕,播放了多少时间?是学生想答复又有困难的问题。教材及时利用线段图引导他们考虑,是这样处理的:①在线段图上表示时间。线段的起端表示8时,终端表示9时,把整条线段分成6小段,每小段表示10分钟。线段上的各个点从左往右依次表示8:00、8:10、8:209:00。②把问题表示在线段图上。教材在8:10到8:40之间印上红色色块,表示从8:10到8:40的经过时间,也就是金色的童年的播放时间。③引导学生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的时间。由于线段图已经形象地显示了从8时10分到8时40分之间的时间,所以教材引导学生想方法计算这段时间是多少。考虑与算法应该是多样的,学生也可能这样想:从8:10起10分、10分地数到8:40,一共播放30分钟。还可能这样想:都是8时多,用40-10=30〔分钟〕。教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例题中有还可以怎样想?同学之间交流一下的安排。求非整点时刻的经过时间,允许学生利用表象〔头脑中想的钟面或画线段图〕进展考虑,不一定都要列算式计算。〔3〕想想做做选择学生身边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例题复杂,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第1题要分别求出一天里图书馆两次各借书多少时间,再求每天的借书时间,这里的经过时间都是以整时为起点的。第2题要分别求出百货商店、超市、快餐店一天的营业时间再进展比拟,在这些营业时间里涉及了两种记时法,快餐店一天营业时间还是三段时间的和。第4题里的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不在同一天。第5题列车时刻表里有很多信息,可以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合作完成,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独立考虑与解决问题的方法。3.通过理论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周末一天的安排》分三段教学。第一段是理解小华周末的生活安排,学习看懂作息时间表;第二段是学生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第三段是学生互相交流各人的安排。〔1〕引导学生观察小华的时间安排表。教材先呈现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详细地列出了一天的生活内容和相应时间,并用插图形象地说明小华的生活内容是很丰富的。然后通过第57页〔1〕、〔2〕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小华的时间安排表,答复这些问题既稳固了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又进一步明白作息时间应该怎样安排。〔2〕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教材先通过周末一天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考虑:一天中可以安排哪些活动?分别安排在什么时间?然后教材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学生可以借鉴小华安排的时间表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爱好和方案完成制作任务。〔3〕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一天安排。教材要求学生在制作自己的时间表后,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看看各是怎样安排的。特别提出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互相启发,使一天的活动内容安排得更丰富、更充实,另一方面让学生互相评价,使一天的安排更合理、更科学。小学数学教案篇8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时: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的生活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知道2的乘法口诀的含义,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展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视步培养观察、分析^p、推理等方面的才能。教学重点: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探究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教学准备:挂图乘法口诀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谁来介绍一下你常做哪些家务活呢?板书课题:做家务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小明家做客,看看小明在家里做些什么。〔出示挂图〕〔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1、看一看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2、摆一摆师: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一双一双地摆〕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根据摆的过程,批数填写在表格中。组织全班汇报。3、试一试〔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2〕、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列式乘法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全班汇报。〔3〕、根据5的乘法口诀编制2的乘法口诀〔4〕、整理2的乘法口诀。同桌交流怎样记口诀。〔三〕教学效果测评1、对口令游戏。〔1〕、老师说一句口诀,生说出两道乘法算式。〔2〕、同桌之间互相对口令,一人说口诀,一人说算式。2、用1、2、3、4、5、6、7、8、9分别跟2相乘,得数画上圈。3、口算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评讲。4、每人2只手,4人几只手?一只手5个手指,8只手几个手指?独立完成,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四〕、拓展练习出示教材第17页,“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想一想:淘气买书用了多少钱?售货员多少钱呢?〔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教案篇9教学内容:p.20、2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