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_第1页
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_第2页
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_第3页
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_第4页
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摘要:重庆市第三轮危旧房改造工作开始于2008年,在改造过程中,一些保存着丰富集中传统建筑、近现代建筑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由于长期使用缺乏维护而被列为改造对象,甚至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李子坝、上清寺路及中山四路、归元寺、弹子石老街等危旧房改造片区的实践活动进行探讨,总结其城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教训,以期引起人们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旧城改造片区的重视,并为后续旧城改造中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重庆是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革命传统文化、陪都文化的集中体现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历史地段,它们也成为了重庆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印记。但是,一些城市遗产保存丰富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历史地段,由于长期使用而缺乏维护,从而被列为旧城中亟需改造的“危旧房”改造片区,有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甚至被简单的拆除。因此,探讨重庆市危旧房改造中对于城市遗产所采取的实践活动,并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于旧城改造中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1.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保护实践活动1.1概况李子坝片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背靠浮图关,面临嘉陵江,抗战时期是国民党军统机要处驻地,因片区内的工厂、店铺、民房等大多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2007年该片区被列入危旧房改造项目。2008年5月,渝中区政府启动李子坝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在拆迁过程中,发现片区内留存有李根固旧居、国民参议员旧址、交通银行学校旧址等抗战遗址,渝中区政府遂即停止施工,并听取专家意见,创造性的提出原地保护,并异地迁建高公馆和刘湘公馆,建成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1.2保护再利用模式及经验借鉴1.2.1整体改造,统一规划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的打造,是旧城改造片区开发利用的一个创新的模式。公园保留了原片区的历史建筑,又搬迁部分历史建筑,将这些建筑集中起来统一保护,形成了一个抗战遗址建筑群。整治工程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同时,对片区危旧房采取了整体的改造,统一规划建设公园,改善片区的整体风貌。1.2.2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城市环境改善、文化发展有机结合李子坝在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妥善安置了原住居民,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城市环境改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位提升以及“森林重庆”、“宜居重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抗战遗址的保护中,更是创造性地总体规划,集中保护,建设公园式的抗战遗址建筑群,为市民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观景、怀旧、游览、亲水的空间,从而实现了遗产保护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2.3创造性提出了历史建筑不计入地块容积率的规划技术策略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是渝中区第一块“零容积率”的拆危、建绿、环境整治项目。按正常计算,李子坝公园的容积率已超过公园的正常容积率标准,但规划创造性地提出历史建筑不计入地块容积率计算的规划技术策略,为旧城改造片区中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再利用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上清寺路片区及中山四路保护再利用实践活动2.1概况上清寺路片区及中山四路位于渝中区曾家岩至上清寺转盘一线,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抗战文化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片区整治前,临街房屋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住房。这些层高不过六七层的房屋不仅外立面破损严重,不少房屋还是危房,严重影响居民的居住安全。为此,渝中区政府作出决定,拆除沿街危房,对外立面进行整治,将中山四路打造成具有统一建筑风格的文化风貌区。2.2片区整治规划上清寺路片区及中山四路整治规划范围由人民小学开始至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曾家岩50号)结束。规划主要针对以上范围的北面和西面街道界面,提出对规划范围内的保护建筑进行修复;对一般建筑进行分类整治;加强绿化及管线的整治,同时规划还运用相应城市设计手法,充分挖掘和重塑基地原有肌理,以期恢复传统的空间形态。2.3再利用模式2.3.1基于上清寺片区及中山四路的重要历史地位,确定片区为展现近代重庆陪都时期城市风貌的定位考虑到中山四路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现状仍为重庆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人民小学、人民路小学、求精中学的所在地,规划确定片区为重庆的文化街,展现近代重庆陪都时期城市风貌的定位。2.3.2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保护与整治措施,达到街区整体风貌的统一根据片区的功能以及街道风貌特色的定位,整治工程采取分类修复整治的方法,在对重点保护建筑进行修复的同时,又对街区内年久失修、整体风貌较差的一般建筑进行了整体的、大规模的整治与风貌引导,使整个片区的风貌能够与桂园、周公馆、戴公馆等保护建筑相协调。另外,整治工程又对部分原商铺进行了回迁,妥善安置了原住居民。2.3.3注重对交通及配套设施的组织完善规划对中山四路的交通流线进行了梳理,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治后的中山四路,两侧建筑既沿袭了近代历史建筑的风格,又保持了现代街道的整齐、有序,使中山四路成为一处具有重庆抗战时期风貌特色的高品质的街道。3.归元寺片区实践活动剖析3.1区位归元寺片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为重庆市渝中区腹心位置,距解放碑约2公里,泛指中山一路、捍卫路、华一路、业成支路合围的区域,地形东高西低,高差近40米,起伏多变。原有一古寺庙“归元寺”,故而得名。3.2现状特征及实践3.2.1山地城市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归元寺片区的建筑大都修建于民国时期或解放后50、60年代,巴渝文化特色、近现代历史特色突出。此外,在抗战时期,归元寺一带还汇聚了大量的内迁民众,街巷格局中还出现了多幢联排的上海式里弄特征,是陪都文化的又一历史见证。3.2.2整体风貌特征较差,对都市形象的塑造存在较大影响归元寺片区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并且年久失修,乱搭乱建的行为也比较普遍,建筑的完整度和成套率不高,虽能较好地体现重庆建筑依山就势的山城特色,但物质空间环境破旧不堪,风貌形象较差,这与其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的功能地位并不匹配,因此成为这次危旧改的重点整治对象。3.2.3社区活力不足,功能设施落后,不能较好地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归元寺片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但当地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居民大都已外迁。另外,由于片区房屋廉价、社区管理力量薄弱,导致大量外来人员(其中很多“三无”人员)聚集于此,人口成分较为复杂,社区缺乏活力。此外,归元寺片区的居住、交通、卫生等配套设施落后,供应不足,已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脱节,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3.2.4危旧改推进速度过快,城市遗产保护价值认识不足尽管归元寺有近300年的历史,但由于传统建筑建造规格不高,且年久失修,文物保护价值较为有限。并且受制于城市现代化建筑的快速步伐,对于这类具有一定价值的普通的城市遗产,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提出合理的再利用策略以及制定有效的规划导则,从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让位于上位规划,被改造及整体拆除。4.弹子石老街实践活动剖析4.1区位弹子石街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东望南山,南望南坪,西临长江,北接弹子石中心区。弹子石正街片区包括弹子石正街及其两侧部分地块,总用地面积7.6公顷,街巷格局和自然环境风貌基本保存完整。4.2现状特征及实践4.2.1片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弹子石正街历史悠久,早在200多年前,弹子石已形成水码头,成为对外交通的必经要道,至今片区内仍保存着清末时期传统的民居建筑。1891年重庆开埠后,弹子石被划定为外轮停泊区,洋行、货栈、住宅、仓库、酒吧、教会建筑等逐渐出现,弹子石片区也真正开始发展、兴盛起来。抗战时期,搬迁到重庆的一些大型企业也选择落户在水运方便的弹子石,纺纱、织布、卷烟、火柴等行业陆续出现,成为重庆早期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区域。4.2.2历史上的繁华景象逐渐没落,危旧房与中心商务区形象不匹配弹子石作为重庆开埠最早的地区之一,美、英、法等国的大使馆曾云集于此仅今南滨路一线,有法国水师兵营、王家沱日租界,更有洋行多达27家,使得弹子石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即便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也仍是重庆市南岸区最为繁华的区域中心。然而,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重心的转移,弹子石地区逐步没落,社会功能逐渐衰退,人居环境开始恶化,整个街区呈现出危旧房遍地的破旧形象,这与渝中半岛的喧嚣繁华、江北新城的绚丽夺目形成鲜明对比。4.2.3重庆中心商务区的规划打造,赋予弹子石地区现代化城市职能2003年,为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市政府依据《重庆市中心商务区规划》,作出在解放碑、江北城、南岸弹子石建设重庆商务中心“金三角”的决策。2010年5月,南岸区根据“十二五”发展战略,组建了弹子石示范区管委会,统筹11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发。尽管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中将其纳入重庆历史文化风貌片区,并编制了相关的保护性详细规划,但上位规划的决策,使弹子石成为南岸区旧城改造的重点。2009年,弹子石片区拆迁工作正式展开;2010年5月,弹子石正街片区拆迁工作基本结束。5.已有实践活动经验与教训5.1经验(1)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取与之对应的相对宽松的保护技术从重庆市危旧房改造片区中城市遗产的保护经验来看,一方面,旧城保护片区内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这些历史遗产体现了街区的历史文化与地理信息,须对其实行较为严格的保护。另一方面,片区内还拥有其它大量的风貌建筑与环境要素,它们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保护意义,若对其也采取严格的、刚性的保护方法,势必无法与现代城市功能进行较好衔接,从而使得街区失去活力。因此,针对片区内不同价值等级的保护对象,可采取与之对应的宽松的保护技术,如上清寺中山四路对保护性建筑与一般性建筑的不同保护方法。(2)旧城更新与城市风貌塑造的结合旧城改造片区中往往由于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老化、居住条件恶劣等情况,从而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风貌。而将旧城改造和城市风貌的塑造结合起来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再利用模式。通过对片区内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庭院、通道、围墙、绿化等历史文化环境要素以及形成的空间格局和历史环境作整体的保护,注重片区内公共观赏界面的保护,从而保留了片区真实的历史风貌。而城市的风貌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改善。(3)注重政府政策与市场力量相结合,拓展保护途径通常情况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政府,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靠政府的力量可能无法达到保护的目的,市场因素往往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巨大的资金量,而政府可能无力负担片区保护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而这些旧城改造片区大多位于城市中的中心地带,其地理位置有着极具潜力的重大商业价值。因此,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结合城市的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因素的作用,将片区的功能更新,将地段用活,保持其有机活力,也是一种积极的保护途径。如地块容积率转移的政策鼓励,以及历史建筑不计入地块容积率的处理方式,对于调动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5.2教训5.2.1街区社会功能自我更新滞缓,原住居民对传统街区保护意识不强从新一轮的危旧房改造中已被拆除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片区来看,这些街区都存在社会功能落后、基础设施缺失等问题,几乎不能够或者只能刚好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保障,原住居民大量外迁,街区缺乏人气与活力,社会功能的自我更新十分滞后,于是造成本来已经处于衰败境况的历史风貌变得更加残破不堪,已无法通过简单修缮达到支撑与传承城市历史风貌特色的作用。另外,街区历史风貌的延续在较大程度上需要社会资本、民间力量的参与,特别是原住居民对自有建筑的修缮与功能更新,然而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自身居住条件的落后,被列入危旧房改造片区的部分原住居民倾向于居住地区能被改造、被拆除重建,以此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对自己传统街区价值的认识显得不够,缺乏保护意识。仅有一些社会舆论关注了街区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民间整体保护意识仍有待加强。5.2.2单方面强调城市现代功能的塑造,未能在充分尊重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功能有机更新尽管城市现代功能对于维系街区活力、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至关重要,但仅仅将原有的历史街区整体平推,建设完全现代化新城的做法同样值得商榷。一些危旧房改造片区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区位优越,经济开发价值巨大,并且也承担了塑造现代化都市形象的功能,于是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采用了大拆大建的形式,并没有充分挖掘这些片区的历史价值,在旧城改造中轻易让位于经济利益。5.2.3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模式单一,对再利用方式缺乏深入研究相较于一些国外案例,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存在局限。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的遗产,或以保护为主,入库封存,或成立博物馆、纪念馆等,供世人瞻仰,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再利用模式较为有限。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突出的城市遗产,则因为街区功能丧失、设施落后、风貌较差等原因,逐步沦为危旧房改造片区,面临被拆除的境遇。此外,针对这些普通的城市遗产,由于危旧房改造速度过快,对其再利用模式的研究与论证并不充分,已有的规划与设计方案并不能将历史环境要素保留与城市功能更新进行有效衔接,使得城市特色塑造缺乏理论支撑。5.2.4我市立法保护体系不够健全,普通城市遗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