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

课题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科书91—95页备课教师教学时间1课时单位曹店小学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题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出示视频),你们看过篮球比赛吗?在什么地方看过?大家了解关于篮球比赛吗?【简单的说,篮球是一个由两队参与的球类运动,每队出场5名队员。目的是将球进入对方球篮得分,并阻止对方进球得分。在比赛中有很多规则的限制,最后按得分高低分出胜负。】二、探索新知。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身高高的,投篮准的,状态好的,得分多的)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总结提升。】5.探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师提示:平均分与什么有关?我们应先算出什么?然后再求什么?进行小组交流讨论。7号:(9+11+13)÷38号:(7+13+12+8)÷4小结得出平均的计算方法: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

巩固练习,统计小组同学身高,求出平均身高。姓名身高1.(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平均数不可能超过(),所以平均身高()厘米是错误的。)2.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3.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是反应整体的平均水平。】四、当堂达标下面是四年级一组同学的仰卧起坐的成绩,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姓名张平李东王强刘明林海黄玉个数203535243531你计划怎样来计算:师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一:20+35+35+24+35+31=180(次)180÷6=30(次)生二:35×3+20+24+31=180(次)180÷6=30(次)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成绩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五、课堂小结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达标检测题练一练1.统计小组同学身高,列出平均身高的算式。小组身高统计表姓名身高算式:2.选择题。(你是怎样想的)(1)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自行车25辆,下午卖出35辆。平均每天卖出自行车多少辆?A、(54+25+35)÷2B、(54+25+35)÷3(2)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A(22+38)÷2B、(22+38)÷33.解答题。葛海村十月份各家用电量分别是:张家98度,李家120度,王家75度,孙家82度,刘家90度。请算出平均每家的用电量。一至三年级所学数据统计的初步知识,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平均分的知识。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并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效果分析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还是练习巩固部分,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使每个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判断题练习。练习1:统计小组成员的身高,计算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估算7号队员的平均成绩,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此外,在“阳光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5元。”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练习4: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巩固、深化。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进,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例: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7号运动员的的平均成绩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出移多补少法。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对学生提出: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多少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自然到位。

本节课出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本节课分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平均数的意义和探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但是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统计小组同学身高,列出平均身高的算式。小组身高统计表姓名身高算式:2.选择题。(你是怎样想的)(1)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自行车25辆,下午卖出35辆。平均每天卖出自行车多少辆?A、(54+25+35)÷2B、(54+25+35)÷3(2)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A(22+38)÷2B、(22+38)÷33.解答题。葛海村十月份各家用电量分别是:张家98度,李家120度,王家75度,孙家82度,刘家90度。请算出平均每家的用电量。教学反思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从本节课的优点、存在问题和我的收获三方面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优点: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还是练习巩固部分,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力争每个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判断题练习。练习1:统计小组成员的身高,计算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估算7号队员的平均成绩,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此外,在“阳光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5元。”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练习4: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巩固、深化。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进,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例: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7号运动员的的平均成绩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出移多补少法。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对学生提出: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多少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自然到位。存在问题: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本节课在教学“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成绩”时,经讨论、探究得出3场比赛的平均成绩是11,接着让学生讨论平均数“11”和7号运动员每场成绩间的关系。学生说到:11是中间数,,11比13小比9大。学生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说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师的却还不满足,总想让学生总结的和老师教案所预设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一样,实际上,又喊了两个学生总结,也还是不能像老师所想像的一样能够准确运用难度较大的数学语言。其实这时,学生表达完正确的规律意思后,教师接着出示准确的数学语言规律,让学生大声读一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不应急于求成。因此,有难度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二、

在教学过程中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由于上课时使用的预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课时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够灵动,不敢对教案擅自改动,一旦教学实际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紧张着急。在进行练习2时,请学生估测三个小组成员的身高的范围,学生估测的数值不对,不符合平均数的规律。这时,就有些紧张,因为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对此题的估测会出现问题。其实,这时,我正好可以借机再强调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测,这样,既能起到强调难点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解答此题,使难点迎刃而解。结果呢,因为教学实际和教学预案不一样,一着急,草草了事,这一环节就略显紧张和不踏实。我的收获:一、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循序渐进,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语言表达运用,教师也要有一定的预设,学生能说到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