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1_第1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1_第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1_第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1_第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教学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二、学习新课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⑵刚刚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拟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屏幕出例如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间隔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⑴游戏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游戏规那么: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拟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摆晃多危险啊!有什么方法加固它呢?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4、学习三角形的高⑴刚刚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⑵老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⑶学生练习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算。2、数学考虑: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p、推理的才能,并浸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3、解决问题:灵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便计算。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具准备:课件激问导学:一、激问导学创设情境,激趣引思。提出问题,挑选重心。活动一:买衣服。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2、考虑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3、汇报、交流。体验学习。二、自主体验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历,尝试体验,引发观点活动二:计算周长。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局部组成?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3、汇报计算情况。体验学习。三、合作体验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才能。活动三:观察、比照。1、考虑:你有什么发现?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4、汇报、交流。5、归纳、总结。综合体验。四、理论体验综合理论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展多元化运用体验。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1〕〔24+8〕×125=____×____+____×_____。〔2〕25×〔20-4〕=25×____—25×____。〔3〕45×9+55×9=〔____+____〕×_____。〔4〕8×27+73×8=8×〔_____+_____〕。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1〕〔12+31〕+82。〔2〕17×17+15×16。〔3〕14×9+9×36。〔4〕〔24+37〕×8。3、考虑题。〔1〕9×47+53×9。〔2〕25×〔100—4〕。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老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开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考虑。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3篇〕相关范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的: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才能。教学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摆小棒活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2.考虑。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3.板书。平行和相交。二、学习新知。1.摆一摆,看一看。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比拟垂直与相交。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3.折一折。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考虑,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假如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4.找一找。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5.我说你摆。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6.学习画垂线。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老师边说边演示。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应交流。三、稳固练习。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汇报交流。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比拟: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四、小结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板书设计:相交与垂直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目的: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2、使学生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步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它是平行四边形吗?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假如有,是什么?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5、如今你有什么问题吗?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7、判断: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三、稳固练习。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2、七巧板拼一拼用两块拼一个梯形用三块拼一个梯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1、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五、作业: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展计算。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展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展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感知数学是有用的。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才能。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展探究的才能。教学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常规积累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独立操作交流方法答案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展运用。一、开放引入〔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示。小结:灵敏使用计算器独立考虑讨论交流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展回忆、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敏运用。二、核心推进〔一〕用计算器计算4____+5237+2705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独立操作过程中发现方法尝试练习交流反应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发现总结方法。尝试用刚刚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三、灵敏运用〔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小结规律〔二〕找规律〔1〕5×7=55×7=555×7=5555×7=〔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555555×7=5555555×7=987×9+598×9+69×9+7小结:观察发现规律独立记录本记录考虑发现交流反应独立练习同桌讨论、交流生独立练习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历,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掌握方法稳固练习。四、拓展延伸计算器的灵敏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观看多层面理解计算器的使用。反思板书:用计算器计算利用关系灵敏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练习: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二、找规律〔1〕5×7=55×7=555×7=5555×7=〔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555555×7=5555555×7=987×9+598×9+69×9+7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复原?探究p44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的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p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开展统计观念。2.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学情分析^p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展课前调研,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可以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拟”的建议,但没有学生可以明晰地答复“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拟就公平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非常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拟的维度”提醒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老师也很难发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于是,老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1.谈话:〔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程度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2.提问:〔1〕我们俩谁投篮的程度更高一些?为什么?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展比拟,得出结论。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拟谁的程度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方法很快地比拟出我们俩谁的程度高吗?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展比拟,得出结论。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小结:假如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程度的代表就可以了。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程度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设计意图:创设“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精心设计数据,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2.提问:〔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快乐了,我为什么快乐呀?你们认为来老师会同意我的观点吗?〔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方法一:移多补少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谈话:你这个方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设计意图:首先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呈现“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的过程,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程度。】方法二:先合后分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程度高还是我程度高,这种情况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数来比拟我们俩谁的程度高呀?【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投篮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拟总数不公平。这时就需要用平均数作为几次投篮个数的代表来反映投篮的整体程度进展比拟。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提问: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假如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程度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程度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程度上涨了没有?〔根据学生答复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程度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答复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设计意图:初步认识了统计学的意义后,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详细问题、详细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提问:〔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设计意图: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平均数总是介于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强化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提问:〔1〕仔细观察、认真考虑,第五个数据假如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展选择。〔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平均数逆求局部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1.平均身高提问:〔1〕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3〕既然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据这个信息猜测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展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1〕提问:a.从图中你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可以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假如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费事,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详细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络实际去考虑,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设计意图:处理这一题目时,老师适时呈现小河的截面图,并标注出5个间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到达学生仍能借助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东东下水的危险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悟到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时存在的局限性,适时提出今后还要学习其它反映一组数据总体程度的统计量,做好统计知识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衔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目的:1、稳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2、通过练习稳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3、角的度量及画法二、练一练1、第一题下列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局部,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考虑,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4、第四题(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三、复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二第5题: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2、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2、技能目的: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3、情感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才能,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3、考虑: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泼的开放气氛中,立即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之中。二、展开的开放1、探求知识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测: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12、15、18、21、24、27、30、33、36、39、42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考虑: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2、形成共识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54372454837〔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④学生看书释疑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老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测、举例尝试,使学消费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老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三、应用的开放: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4551111201437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2、开放提升: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23□5127□3□6□5□□0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稳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到达稳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才能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2.进步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导入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老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拟接近的角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2.老师谈话:假如我们可以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终究相差多少呢?〔提醒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二、探究新知〔一〕角的度量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老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3.量角的方法〔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理解学生掌握情况.〔5〕老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6〕讨论:怎样防止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拟〔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老师进展总结〕〔二〕角的分类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2.小组讨论:〔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直角、钝角、平角、锐角〕三、稳固练习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1〕直角〔2〕平角〔3〕120〔4〕30〔5〕77四、质疑总结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2.老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五布置作业完成第127页第9题.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五、板书设计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情境,经历比拟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2、体验小数比拟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拟简单小数的大小,开展数感;3、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拟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拟的方法,纯熟地比拟小数的大小。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我们黄山市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2、看完这组图片有何感想?3、是的,这些图片都很美,我们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最近,我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吧!2023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1650000人;2023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6658700人;2023年黄山市接待游客51871000人;2023年黄山市力争接待游客57000000人。你能把这些数据按一定顺序进展排列吗?4、这些整数,你是如何排列出大小的?引导学生总结比拟整数大小的方法。二、探究新知1、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时节,我家隔壁小军、小芳、小红、小强四家准备进展一次春游活动。要说去春游,四位同学可快乐,正积极准备呢!2、要去春游,他们首先想到要准备吃的和喝的,于是他们一起去逛超市了。3、这是他们购置的四种饮料的价格表:5、假如请你选择其中两种商品的单价进展比拟的话,你会选择哪两种?〔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6、同学们说得太多了,能不能把上面商品的单价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拟适宜?〔分类结果:两个小数中整数局部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局部一样的,但非常位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局部、非常位一样,但百分位不同的〕7、根据分类,可以得出小数大小比拟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方法:①假如整数局部不一样,如何比?先看它们的整数局部,整数局部大的那个数就大②假如整数局部一样,看非常位,非常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8、请学生把这四种商品价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设计意图:老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尝试与探究的时机,关键处应给予点拨。三、稳固练习:〔一〕分析^p超市中水果价格1、四位同学购置饮料后,又购置了水果,我已将他们购置的水果单价制作了一张简单的表格:2、请学生说说这四种水果单价中哪种水果最高,哪种水果单价最低?你是如何比拟的?〔二〕选商店买商品1、为了让这次春游更有意思,四位同学说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进展一些活动,于是他们又逛了一些商店,发现这些店里同样的商品价格却不一样,他们想买最廉价的商品,你们能帮他们参考一下吗?2、完成教材42页第8题〔三〕给商品加上价签1、四位同学买了体育用品后还剩一点钱,商议后决定买一些奖品,于是他们买了以下四种商品,如今价签没有了,你们能帮他们把价签加上去吗?你觉得这些奖品应该怎样奖励?〔完成教材41页第5题〕〔四〕分析^p跳远比赛成绩1、四位同学在家长的带着下由于进展了充分的准备,使得这次春游活动既充实又快乐,他们还进展了一次跳远比赛,请大家看看他们的成绩吧!姓名:小军、小芳、小红、小强成绩/米:2.05、1.84、1.88、1.932、请你帮他们排排名次吧?〔五〕认识四位同学1、今天我把这四个同学的照片带来了,我也检测了他们的体重,吧!〔出示教材42页第9题〕2、按照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六〕精彩挑战1、同学们,如今正是春花烂漫时节,你们也一定想走出教室去大自然看看吧!不过我这里有道习题,假如你能顺利闯关,春游就有希望啊!快快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完成吧!〔出示教材42页最后一个练习题〕四、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进展小数的大小比拟。2、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良?板书设计:小数的大小比拟1、50<2、552、55<2、882、88>2、85先看整数局部整数局部一样整数局部和非常位比拟非常位都一样,再比拟百分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二、设计理念“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浸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才能。三、活动目的:1、知识目的:(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2、才能目的:(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历,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情感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五、活动设计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可能很多,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说明整个过程)4、学生比拟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拟,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5、小结:刚刚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详细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例如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例如1图)(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2)想一想,假如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3)假如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4)学生答复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老师边表达,课件出示表格)(5)那假如烙4张、6张、8张、10张呢?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A、假如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一定很多老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D、学生比拟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F、拓展延伸:想一想,假如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考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好。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进步效率。活动三:结合生活,理论应用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进步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展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五、生活回归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浸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兴趣。其特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灵敏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拟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详细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屡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究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考虑、探究是学生在操作理论,使学生交流比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开展。表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究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互相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表达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究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究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究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开展。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缺乏,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拟,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操作、猜测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开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才能,体验做数学的成功。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探究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很快乐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假如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假如某个小朋友答复下列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老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答复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先猜。老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老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老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拾掇好一号学具袋〕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二、理论操作,探究学习1、动手操作。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老师说明操作要求:〔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理论操作表格〕;〔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请不同的学生汇报,老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列图: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老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根底。3、集体探究。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1〕老师:同学们通过动手理论,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老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2〕老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老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3〕老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老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第二个层次:猜测,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老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老师在旁边画上?初步验证猜测:老师:这个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进展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老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同时课件进展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老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老师____: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根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老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测,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打破难点。老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展课件演示。老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老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老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即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需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老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集体汇报。老师:在同学们的猜测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老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测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老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老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浸透在教学环节中。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1〕老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老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设计意图:一开场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让学生先充分地进展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展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根底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窍门。老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三、深化认知,联络实际,拓展应用1、轻松小游戏老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老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间隔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老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包容入到自己的认知构造,同时熏陶学生逐步到达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浸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那么。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1〕3、4、5〔2〕3、3、3〔3〕3、3、5〔4〕2、6、2设计意图:这道根底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稳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展判断。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如今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设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才能。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详细的,老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考虑,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浸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才能。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教学目的:1。通过详细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格子图、色彩笔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一〕复习小数的意义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承受挑战吗?〔有〕0。3它表示什么?生:0。3表示非常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师:假如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假如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板书:文具店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1、提问题与列式。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如今的价钱都是小数。〕师:如今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二、探究算法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比照,它们有什么不同?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如今是小数乘整数。师:对,如今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一〕意义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展研究。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二〕交流算法。1、引导探究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考虑,自己算,然后进展小组讨论,交流算法。2、全班交流。如:〔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三〕小结。师:刚刚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展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好,补“0。9元”并写答语〕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p和比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3、画图〔数形结合〕三、解决实际问题。〔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三〕补充练习。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师:请每个同学独立考虑和解答。在此根底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假如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设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1。填一填。0。1+0。1+0。1+0。1=〔〕×〔〕=〔〕0。02+0。02+0。02=〔〕×〔〕=〔〕〔〕×〔〕=〔〕+〔〕+〔〕+〔〕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文具店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教学要求: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搜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p、预测或判断和决策。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重点:学会搜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难点:怎样去实际搜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教学过程: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根据学生答复,老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展调查和统计〕〔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3、怎样进展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展统计〕5、师总结:刚刚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搜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搜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展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答复每种情况的人数,老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刚刚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展了分析^p,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展分析^p,判断、预测和决策〕9、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p,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老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浸透自然,学生乐于承受。对统计表的分析^p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开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展统计呢?〔1〕请每小组翻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4〕学生到听课老师中去调查统计,搜集数据。〔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老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评析:本环节老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方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老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展比照分析^p,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p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p判断和推理才能。】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p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p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才能,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四、自学课本〔100页页〕a〕出示考虑提纲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ii。书上的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