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_第1页
江西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_第2页
江西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_第3页
江西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_第4页
江西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3—附件江西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3—2020)刖言赣南即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素有”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之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根据地——中央苏区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赣南也是江西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区位条件优越,特色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依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关于〃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以下简称国发21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明确的”支持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要求,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并编制《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示范区包括赣州市全境,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建设主体为赣州|和龙南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出口加工区、拟建设的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实验区、”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以及瑞金、赣县、兴国等省级经济开一4—发区和产业园区。规划期为2013-2020年。一、基础条件与重大意义(一)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优越。赣南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纽带。赣州市人民政府驻章贡区,距省会南昌市423千米,距广东省广州市465千米,距福建省厦门市452千米。特色资源丰富。赣南水能理论蕴藏量216万千瓦,占全省的31.7%;森林覆盖率达76.2%,活立木蓄积量达12000多万立方米,是全国18大重点林区之一;已发现的矿产有105种,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达75种,铀矿储量全国第一,钨和稀土闻名海内外,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客家风情,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1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交通条件逐步改善。赣龙铁路扩能及赣韶铁路等”两纵一横”铁路网加速构建,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赣州黄金机场成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最大的民用机场,航班可通达国内50多个城市,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网络化、快速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业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稀土和钨深加工及其应用、新能—5—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离子型稀土矿生产能力和分离能力约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一半以上,是国内重要的稀土金属生产和加工基地;钨矿采矿生产能力和选矿生产能力分别占全国钨矿山的一半和三分之—强,是我国钨砂集散地和钨产品的冶炼加工基地;2012年脐橙种植面积达178万亩,居世界第一,产量125万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园区初具规模。拥有国家级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港产业园,以及瑞金、赣县、兴国等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和33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全市各类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1892亿元,增长14.5%;实现工业增加值465.7亿元,增长16.3%。承接环境良好。全市设有2个海关、2个检验检疫机构、4个夕卜汇管理局,开通了至深圳、广州、厦门等地的〃铁海联运”,并加入了”粤港澳快速通关系统”;金融机构网络逐步健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了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产业研发平台和一批省级服务平台;综合投资成本比周边地区总体低5%至10%,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被评为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等。—6—(二) 机遇与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示范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深入展开,给示范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皖江城市带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国发21号文明确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文对设在赣州市的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示范区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势头放缓,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日趋激烈;赣南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比较严重;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经济转型发展压力加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三) 重大意义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赣南综合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7—利于增强经济整体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对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专栏1:■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1驱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原赣州地区为江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实验区,享受省I破部分经济管理权隈,截至2012年底,赣州累计引进外资企业”ga家,累计舂同金额946?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金颔累计达85,76亿美元;累计引进省外S900万元以上项目9技个,投资总额达1653.2亿元,曳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477.75亿元,W12年,赣州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9斜合同金额12.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4iL美元'绝对规模居全省设区市第2位;引史省外5000万元以上资金项目165个,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亿元,同化捎长兢,9制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深化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承接环境、打造承接平台,培育壮大一8—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为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发挥更大作用。(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着力改善产业承接发展的软硬环境。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发挥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国内夕卜产业分工,加强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区域良性竞争、互利共赢。创新承接,转型升级。坚持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稀土、钨等优势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环保,集约发展。树立生态优先和循环发展理念,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引导和推动承接产业向现有开发区和产业园区集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9—(三)战略定位全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科技含量较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承接发展稀土和钨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家用电器、现代轻纺、电子信息、矿山机械、食品药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发红色、客家、宋城、休闲、生态旅游,加快物流、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绿色生态环境优势,规划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山海协作科学发展示范区。强化面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和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坚持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推进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成为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10—(四)发展目标按照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示范区建设分四步走:一年见成效。到2013年,承接产业转移载体打下良好的基础,宣传推介工作深入开展,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确保开好头、起好步。三年大变样。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大增强,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五年上台阶。到2017年,示范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带动赣南地区加快发展。八年大跨越。到2020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在全国、全省所占比重高于区域面积和人口比重,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成为在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示范区。专栏2:主要规划目标指标单位2012年实际2015年预期2020年预期人韵地区生产忌值无17K732SIW64000三次产业结构16.7:46.2:37.110:51:396:50: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111240060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9285017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5671CXX)2200实际*用外资亿美元10.214.228.4—11—实际弓'进国内5000万元以上项目诲金,亿元37。55。950城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870427345574UU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301841017970城镇化率%41.247.855万元GDP能耗咬标准谋0.83小于0.7小于0由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757。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98090三、产业空间布局依托重要交通干线,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一核”聚集,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两翼”集中。(一)构建”一核两翼”产业发展格局“一核”: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为龙头,以中心'城区、赣县、南康、上犹、崇义为节点,推进赣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工业园、水西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南康工业园和家具产业基地、赣州(崇义)硬质合金和硬面材料产业基地、上犹工业园、大余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承接发展钨、稀土、铜铝深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工业、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家具制造、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等产业,促进集约化组团布局和专业化集群发展,打造钨和稀土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建成全国稀土与钨产业战略基地,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中心,加快形成江西对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一12-推动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产业走廊:以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香港产业园为龙头,以京九铁路、赣粤高速、赣大高速为南北纵轴,以’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为重要平台,信丰、大余、安远、寻乌等县为重要节点,强化与广东河源、韶关等地互动对接,积极融入珠三角地区发展分工,重点承接发展稀土、钨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应用、电子电器、食品及生物制药、现代轻纺、氟盐及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客家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及节能灯具、机械电子、家具等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以产业集群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形成赣粤边际地区集散、口岸中心,成为京九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和与珠三角对接的经济协作区。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以赣州台商创业园为龙头,以赣龙铁路、厦蓉高速、泉南高速为东西横轴,以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为重要平台,宁都、会昌、石城等县为主要节点,延伸至福建龙岩及厦门、泉州等海西经济区重点城市,重点承接发展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矿山机械、家用电器、电线电缆、军工配套、新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制药、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氟盐化工等产业基地,成为承接闽东南经济区产业扩散转移的前沿、连接赣闽台的特色产业承接基地、东南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及旅游休闲的后花园。—13—(二)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充分利用现有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错位竞争、要素集约、配套完善、协调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走廊和以台商创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走廊。着力推进赣州、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主平台建设和发展,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香港工业园、〃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积极推动尽快批准设立赣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赣州综合保税区和赣州稀土产业园,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升级。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钨、稀土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推进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支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石城、崇义、寻乌研究设立省级开发区或产业园区。鼓励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发展”飞地”经济。四、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发挥赣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区位条件较好的优势,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 装备制造业引进和研发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设备,大力推广信息技术、节能技术,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档次规模,加速向生产终端产品和设备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一14—牌,提升”赣州制造”的影响力。发挥稀土、钨等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引进矿山、节能环保、稀土加工专用设备等生产企业,重点发展高效永磁电机、高梯度磁选机等产品。承接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的配套企业,形成一批参与社会大分工的”专、精、特”零部件生产企业。鼓励和支持国家军工企业到赣南办厂,国家军品生产计划向示范区倾斜,发展军民结合产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上下游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形成总量规模大、协作程度高、综合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二) 原材料产业采用市场配置、资产重组、入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引导资源要素向基础好、潜力大、势头强的原材料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集聚,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力。对稀土、钨等战略性资源实施总量控制开采,加大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稀土、钨等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打造世界知名的稀土永磁材料及永磁电机产业基地、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产业基地、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钨和稀土深加工产业基地。积极承接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加强产业配套招商,逐步形成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再生金属综合利用的产业集聚区域。依托江钨新材、赣州铝业等骨干企业,建设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形成和完善产业链。建立废铜收购交易中心,完—15—善金属材料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承接发展高附加值的氟树脂、甲烷氯化物、制冷剂、离子膜烧碱、氟橡胶等产品,做大做强氟盐化工产业,促进产业向园区化、集约化、集聚化方向发展,建设江西重要的含氟精细化学品及氟聚合物材料为主的氟盐化工产业基地。加大建材行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重点承接发展水泥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装饰装修材料及门窗制造等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三) 轻纺产业承接发展市场需求大、吸纳就业多的服装生产、家具制造等产业,建设纺织服装原辅材料专业市场、家具会展中心、家具及鞋业技术研发和省级质检中心等配套项目,培育一批核心龙头企业,壮大一批自有品牌,带动饰品、玩具、印刷、文教用品制造等行业发展,打造南康实木品牌家具、龙南女性服饰、全南高档内衣、大余羽绒服装、章贡区造纸、于都毛针织、崇义木竹加工、宁都门业等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纺织服装和家具制造基地、江西省重要的造纸生产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合作,承接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客家特色食品和旅游食品,打造全国知名的优质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粤港澳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绿色厨房。(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建设一批科技含量一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大力发展高端稀土、钨新材料和应用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进有实力的汽车整车生产厂商,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锂离子电池、永磁电机、自控系统等零部件产业,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和专用永磁材料产业基地。承接发展电子材料、LED照明、LCD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建设微电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域,打造中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新型电子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药品生产规范化,做大做强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产业,承接发展保健品、生物制品、药用辅料、药包材等产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五)现代服务业积极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承接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家政护理、社区服务、养生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壮大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动漫设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赣州建设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加快特色物流园区建设,扶持发展现代物流骨干企业,推动综合物流园区及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17—深化赣南与井冈山、闽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以瑞金为核心高起点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支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对接粤港澳、闽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支持赣州建设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打造〃四省通衢”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专栏3: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现代物流工程:重点建设赣州综合物流园区、鞭州空港物流中心、赣州水西货运码头物流中心,南康市物流配送中心、南康市家具物流中心、章贡区沙河工业园物流I中心、籍昙.红金物流中心、开发区黄金物流配送中心,龙南县物流中心、瑞金综合物流园区、于都鸿顺物流配送中心、谶州粮食物流中心以及宁都、信丰、定南粮•食物流中心等n实现赣州物流中心信息共享、物联网建设工程:在智能冰利、智能交通、绿色农业、生态感勘、能源感知、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智慧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看渡游设越提升工程: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魂重点旅游景区(点)资源保护和展示能力,提升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推进赣州通天岩、瑞金红色景区创5A景区基酒设施建设和廉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加快瑞金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二期.上掩陡水湖,东江源头三百山、宇都县翠微峰,大余县梅美Y山、石城县九寨温泉.会昌其汉仙岩、兴国县三寮等建设,加强赣县白鹭古封民俗文化旅游区,龙南小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与保护。(六)现代农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一18—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做强脐橙产业,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支持贮藏、加工、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脐橙批发市场,研究建立脐橙交易中心。对脐橙实行柑橘苗木补贴政策和"西果东送"政策,建设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主要影响和市场话语权的脐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打造具有南国特色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赣州市花卉苗木大市场。培育建设一批工业原料林基地。积极发展蜜桔、茶叶、白莲、生猪、蔬菜、水产品、家禽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城郊型蔬菜基地。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体系,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栏4:现代农业重点工程柑桔产业提升工程:打造以"赣南脐橙"等地理标志商标为引领的知名品牌,优化I枇桔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在瑞金.信丰建设脐橙产业基地.生猪产业捷升工程:推广养殖龙头企业十生猪专业含作社十基地(养殖小区,养蕴户)模式,发展大型工厂化养猪场I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完善生猪良神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弓;进大型冷鲜肉加工企业,发展生猪及副产物精深加工业.绿茶基地建设工程:建设有机生态标准化荼园基地,完善皮种繁育体系、茶叶加工及市场体系。五、优化产业承接发展环境(一)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19—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与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连接。完善铁路网络,打通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铁路通道,加强赣州至湖南、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公路建设,加大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县县通国道,重点推进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一吉安一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州港。改扩建赣州黄金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