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课内选择题(14分,每小题2分)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B.而闻者彰彰:彰显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可怪也欤余嘉其能行古道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句读之不知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惑而不从师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洗盏更酌莫辞更坐弹一曲 B.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是旧时相识4.(2分)下列选项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 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5.(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小学而大遗⑦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⑧吾从而师之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⑩苍山负雪,明烛天南A.①④⑤⑨\②⑥\③⑩\⑦\⑧ B.①⑤⑨\②⑥\③④⑩\⑦\⑧ C.①④⑤⑨\②⑥\③⑧⑩\⑦ D.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⑩\⑧6.(2分)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而又何羡乎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此东海也⑦凌万顷之茫然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⑨輮以为轮A.①③⑦\⑤⑥\②④⑧\⑨ B..③⑦\④⑤⑥\②⑧\⑨ C.①⑦\③\⑤⑥\②④⑧⑨ D.①⑦\③\⑤⑥\②④⑧\⑨7.(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一种文学样式。《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既保留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又吸收散文的笔调手法,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极具特色。 B.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融叙事、抒情、写景、写人于一体,是充满哲思又极为个性化的作品。 C.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代表。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全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课内默写题(12分)8.(12分)古诗文默写。(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难以恢复。(3)秦观《鹊桥仙》中,“,”两句说明了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4)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两句。(5)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6)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三、现代化阅读。9.(6分)阅读下面这篇论述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都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推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D.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我们可以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法律的自由。(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滋养。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D.必须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10.(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把河流蹬在身后①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他总喜欢跟我炫耀自己的光辉岁月,总说是他轰隆隆地把母亲和我拉进了新世纪。②父亲一辈子只会开车,也没有培养什么业余爱好。母亲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打发晚年生活。我把他从乡下接到城里,在运河边买了一套公寓。60岁那年,医生检查出父亲的脊椎变形、增生,于是就教他倒着走路来锻炼脊椎。他很快喜欢上这项运动,一日两次,在运河边的马路上往往复复,服药般定时定量。只见他双手握拳,双臂前后摆动,就像胸前摆着一只方向盘,倒车般一步步朝后退去。③这个爱好终结于一次有预谋的“碰瓷”。几个流荡于马路上、专门挑老人下手的江湖骗子,让父亲遭遇了一次少有的挫败。这是一场不太高明的骗局,往往一眼就能识破,父亲为什么轻易就能上当呢?父亲真的老了,已经搞不掂这个时代了,我的心里一阵疼痛。④父亲再不乐意在路面上倒行了。他只是在运河边散散步,木呼呼的,找僻静的一截河岸,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我劝他再学点什么,他却兴致不高。⑤有一天上午,我接到父亲电话,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决定练习游泳,打算到运河里游一游。我当即告他,千万别做这事,这条河看起来平缓,实际上太危险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不会游泳。可父亲却很兴奋,向我说起老家乡下的那条河,他说他从小就是泡着那条河水长大的。电话里,我听到了一声清脆的船鸣,我猜父亲正站在运河边,羡慕地看着那艘船,仿佛运河是他即将启航的另一条公路。⑥父亲为运河游做足了准备。他到小区的游泳馆,请了一个游泳教练,只学一个动作﹣﹣仰泳。父亲觉得仰泳这个姿势太优雅了,人像睡觉般仰卧在水里,头枕在水面上,双臂在身侧轮流划水,双腿一往后蹬,人就往前蹦出几米。⑦除了每天到游泳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自行练习。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棉裤,仰卧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双手在身体两侧划着地面,双脚则配合地往后蹬。他先是在原地滑动,反复练习后,他开始尝试着在地板上游。父亲的方向感很强,他的脑袋就像一个舵,能准确地判断出,前方十点钟的位置是房门,左边九点的位置是一张茶几,右边四点的位置是一只拖鞋……父亲摆着舵,轻易地绕开了这些障碍物。没多久,父亲已经可以仰躺在水面上,周游游泳池了。即使池子里人再多,父亲都不会撞到他们,就像一条无声无息的鱼,优雅地从人们身边掠过。⑧终于,在一个午后,他开始行动了,精神抖擞地往运河边走去……他平躺在河面上,顺着流水的方向,不紧不慢地,两手划水,两脚蹬水,脑袋顶水,那丛大背头被浸湿了,坍塌下来,藤蔓般稀稀拉拉地攀在他头上。父亲惊讶地发现,在这里游泳根本不费力气,比在木地板上、游泳池里省力多了。他开始放松身体,快乐地、轻盈地向前浮游,并不时扭头看两岸风景……⑨父亲优雅的泳姿逐渐吸引了两岸的观众,其中有几个人还迈起了碎步,一路跟着父亲。跟了一会儿,他们看到一条货船驶过来了。岸上的人开始揪起了心,好像父亲很快就会被卷到船底下,有的人还朝他呼叫起来。⑩父亲却丝毫不理会那喊声,他慢条斯理地继续直线朝前游,仿佛脚掌上安着两只后视镜,在人们还没叫喊之前,他就先看到了船,并且完全掌握了它跟自己的距离。游着游着,他索性停下来,身体静止在水面上,很享受地朝天空打个呵欠。远远看去,那样子真像是睡着了。⑪货船越驶越近,岸上的人仍在喊叫,甚至朝父亲打起手势﹣﹣他们以为父亲是个聋子。喊声未落,只见父亲双腿一蜷,身体一个侧翻,沉入水里,几秒之后,又浮出了水面。他脑袋朝下,背朝天空,张开四肢,像一只敏捷的青蛙,迅速地朝岸边游去,给货船让出了路来……⑫货船朝前方开远了,风平浪静。父亲又回到了河中央,他安详地仰躺着,闭着眼睛。父亲不需要感知方向,他驶向了远方,他的脚一用力,运河被他蹬在了身后,再一用力,整个城市都被他蹬在了身后。(节选自《父亲的后视镜》,有删改)(1)第①﹣⑤段中出现的“我”,从第⑥段开始不再直接出现,这样处理有何作用?(2)第⑩段中“仿佛脚掌上安着两只后视镜”一句,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加以赏析。(3)第⑪段画线部分描写父亲游泳,语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赏析作品塑造的父亲形象。四、文言文阅读。11.(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师说韩愈略(二)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①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②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③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④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⑤罅漏,张皇幽眇。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俱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⑥,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⑦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⑧,细木为桷⑨,欂栌、侏儒,椳、闑、扂、楔⑩,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以兴。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⑪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⑫。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韩愈《进学解》,有删减)【注释】①治具:法令。②畯(jùn):通“俊”,才智出众。③披:翻阅。④兀兀:劳苦。⑤苴(jū):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⑥跋(bá):踩;踬(zhì):绊。⑦冗:闲散。⑧杗(máng):房屋的大梁。⑨桷(jué):架房的椽。⑩欂栌(bólú),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儒:梁上短柱;椳(wēi):门枢臼;闑(niè):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diàn):门闩之类;楔(xiè):门两旁长木柱。⑪踵常途:走平常的路,形容按常规办事。⑫盗窃:沿袭前人之说,没有创新。(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靡:浪费,消耗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抛弃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很多人D.其贤不及孔子贤:才德优秀(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B.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C.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D.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B.姚姒:一指虞舜和夏禹,相传舜为姚姓、禹为姒姓;二指《尚书》中的《虞书》《夏书》。文中的“姚姒”指的是前一种意思,学生借“姚姒”称赞韩愈能效法舜禹的德行。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D.荀卿:即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4)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韩愈命途坎坷的一项是①私不见助于友②三年博士,冗不见治③辙环天下,卒老于行④行虽修而不显于众⑤乘马从徒,安坐而食⑥暂为御史,遂窜南夷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假托学生质疑先生的训话,然后进行答辩,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B.韩愈首段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只有学子才干突出,才会被任用。C.韩愈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他的训话因此受学生质疑。D.韩愈以孟子、荀子不遇,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古往今来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②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五、诗歌阅读。12.(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观书有感朱熹(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于谦(明)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C.“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指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无一点收获,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贪多求快,走马观花。读书应该要细细品味。D.《观书》写出了诗人自我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2)《观书》一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六、语言文字运用。(18分)13.(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水做成的简册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以及容易尚且然而B.乃至容易仍然虽然C.以及易于仍然然而D.乃至易于尚且虽然(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14.(6分)下面是一名高一学生写给某杂志社的投稿函片段,其中有六处用词不得体或不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首先非常荣幸和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来信。我是一名高一的文学爱好者,平时酷爱写作,几篇著作也曾经被公开发表。近日看到你们杂志社发布的“华育杯”征文大赛资格选拔活动通知,现发来拙文一篇,供各位老师评阅。无论入选与否,还望拨冗奉复,不吝愚见。本人不胜感激!以后如举办类似活动,我一定鼎力参与,再次感谢!15.(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七、写作。16.(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2020年12月29日消息,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提出更多建议。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课内选择题(14分,每小题2分)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B.而闻者彰彰:彰显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解答】“彰:彰显”错误,前面是“顺风而呼”,意思是顺着风呼叫,所以“而闻者彰”的“彰”是“清楚”,意思是“而听的人听得很清楚”。故选:B。【点评】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具体句子确定词的正确含义。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可怪也欤余嘉其能行古道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句读之不知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惑而不从师【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解答】A.副词,表反问/代词,他;B.助词,“的”/助词,提宾标志;C.介词,比/介词,对;D.都是连词,表转折,却。故选:D。【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洗盏更酌莫辞更坐弹一曲 B.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是旧时相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解答】A.都解释为“又一次、再一次”;B.确实/随意;C.横渡/断绝;D.退后/表示转折,比“倒、可”的语气略轻。故选:A。【点评】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具体句子确定词的正确含义。4.(2分)下列选项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 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A.“薄言采之”中的“薄”,应译为“助词,无实义”,句意为:采呀采呀采起来。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5.(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小学而大遗⑦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⑧吾从而师之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⑩苍山负雪,明烛天南A.①④⑤⑨\②⑥\③⑩\⑦\⑧ B.①⑤⑨\②⑥\③④⑩\⑦\⑧ C.①④⑤⑨\②⑥\③⑧⑩\⑦ D.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⑩\⑧【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首先明确加点词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解答】①名词作状语,向上;②形容词作名词,圣人;③名词作动词,游泳;④名词作动词,低于;⑤名词作状语,每天;⑥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⑦使动用法,使……舞;⑧意动用法,以……为师;⑨名词作状语,向南;⑩名词用作动词,照。故选:B。【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6.(2分)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而又何羡乎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此东海也⑦凌万顷之茫然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⑨輮以为轮A.①③⑦\⑤⑥\②④⑧\⑨ B..③⑦\④⑤⑥\②⑧\⑨ C.①⑦\③\⑤⑥\②④⑧⑨ D.①⑦\③\⑤⑥\②④⑧\⑨【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解答】①定语后置句,定语“利”修饰名词中心语“爪牙”,“强”修饰名词中心语“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②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蓝”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取”和形容词“青”,译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③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译文:又羡慕什么呢?④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乎吾”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先”,译文:他知道的道理奔来就比我多。⑤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⑥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是东海。⑦定语后置句,“茫然”作定语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万顷”,译文: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⑧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赤壁之下”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游”,译文:我和客人划船,在赤壁下面游玩。⑨省略句,輮以(之)为轮,译文:用火把它烤弯做成车轮。故选:D。【点评】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7.(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一种文学样式。《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既保留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又吸收散文的笔调手法,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极具特色。 B.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融叙事、抒情、写景、写人于一体,是充满哲思又极为个性化的作品。 C.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代表。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全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诗经》全是四言诗”有误,《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为主。故选:D。【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二、课内默写题(12分)8.(12分)古诗文默写。(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难以恢复。(3)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说明了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4)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5)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6)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小楼昨夜又东风”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重点字:暮)(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重点字:衫)(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字:徘)(6)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流)【点评】《赤壁赋》名句积累: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三、现代化阅读。9.(6分)阅读下面这篇论述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都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推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D.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我们可以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法律的自由。(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滋养。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D.必须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1)A.强加因果。依据原文“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是事实,不是“城里人认为”。B.曲解文意。依据原文“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都是乡土社会的常态”错,“是变态”,“是微乎其微的”。C.强加因果。依据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是“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不是因为“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故选D。(2)D.依据原文“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本项缺少限定词“绝大多数地区”。故选D。(3)C.依据原文“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本项“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太绝对。故选C。答案:(1)D(2)D(3)C【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10.(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把河流蹬在身后①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他总喜欢跟我炫耀自己的光辉岁月,总说是他轰隆隆地把母亲和我拉进了新世纪。②父亲一辈子只会开车,也没有培养什么业余爱好。母亲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打发晚年生活。我把他从乡下接到城里,在运河边买了一套公寓。60岁那年,医生检查出父亲的脊椎变形、增生,于是就教他倒着走路来锻炼脊椎。他很快喜欢上这项运动,一日两次,在运河边的马路上往往复复,服药般定时定量。只见他双手握拳,双臂前后摆动,就像胸前摆着一只方向盘,倒车般一步步朝后退去。③这个爱好终结于一次有预谋的“碰瓷”。几个流荡于马路上、专门挑老人下手的江湖骗子,让父亲遭遇了一次少有的挫败。这是一场不太高明的骗局,往往一眼就能识破,父亲为什么轻易就能上当呢?父亲真的老了,已经搞不掂这个时代了,我的心里一阵疼痛。④父亲再不乐意在路面上倒行了。他只是在运河边散散步,木呼呼的,找僻静的一截河岸,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我劝他再学点什么,他却兴致不高。⑤有一天上午,我接到父亲电话,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决定练习游泳,打算到运河里游一游。我当即告他,千万别做这事,这条河看起来平缓,实际上太危险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不会游泳。可父亲却很兴奋,向我说起老家乡下的那条河,他说他从小就是泡着那条河水长大的。电话里,我听到了一声清脆的船鸣,我猜父亲正站在运河边,羡慕地看着那艘船,仿佛运河是他即将启航的另一条公路。⑥父亲为运河游做足了准备。他到小区的游泳馆,请了一个游泳教练,只学一个动作﹣﹣仰泳。父亲觉得仰泳这个姿势太优雅了,人像睡觉般仰卧在水里,头枕在水面上,双臂在身侧轮流划水,双腿一往后蹬,人就往前蹦出几米。⑦除了每天到游泳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自行练习。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棉裤,仰卧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双手在身体两侧划着地面,双脚则配合地往后蹬。他先是在原地滑动,反复练习后,他开始尝试着在地板上游。父亲的方向感很强,他的脑袋就像一个舵,能准确地判断出,前方十点钟的位置是房门,左边九点的位置是一张茶几,右边四点的位置是一只拖鞋……父亲摆着舵,轻易地绕开了这些障碍物。没多久,父亲已经可以仰躺在水面上,周游游泳池了。即使池子里人再多,父亲都不会撞到他们,就像一条无声无息的鱼,优雅地从人们身边掠过。⑧终于,在一个午后,他开始行动了,精神抖擞地往运河边走去……他平躺在河面上,顺着流水的方向,不紧不慢地,两手划水,两脚蹬水,脑袋顶水,那丛大背头被浸湿了,坍塌下来,藤蔓般稀稀拉拉地攀在他头上。父亲惊讶地发现,在这里游泳根本不费力气,比在木地板上、游泳池里省力多了。他开始放松身体,快乐地、轻盈地向前浮游,并不时扭头看两岸风景……⑨父亲优雅的泳姿逐渐吸引了两岸的观众,其中有几个人还迈起了碎步,一路跟着父亲。跟了一会儿,他们看到一条货船驶过来了。岸上的人开始揪起了心,好像父亲很快就会被卷到船底下,有的人还朝他呼叫起来。⑩父亲却丝毫不理会那喊声,他慢条斯理地继续直线朝前游,仿佛脚掌上安着两只后视镜,在人们还没叫喊之前,他就先看到了船,并且完全掌握了它跟自己的距离。游着游着,他索性停下来,身体静止在水面上,很享受地朝天空打个呵欠。远远看去,那样子真像是睡着了。⑪货船越驶越近,岸上的人仍在喊叫,甚至朝父亲打起手势﹣﹣他们以为父亲是个聋子。喊声未落,只见父亲双腿一蜷,身体一个侧翻,沉入水里,几秒之后,又浮出了水面。他脑袋朝下,背朝天空,张开四肢,像一只敏捷的青蛙,迅速地朝岸边游去,给货船让出了路来……⑫货船朝前方开远了,风平浪静。父亲又回到了河中央,他安详地仰躺着,闭着眼睛。父亲不需要感知方向,他驶向了远方,他的脚一用力,运河被他蹬在了身后,再一用力,整个城市都被他蹬在了身后。(节选自《父亲的后视镜》,有删改)(1)第①﹣⑤段中出现的“我”,从第⑥段开始不再直接出现,这样处理有何作用?(2)第⑩段中“仿佛脚掌上安着两只后视镜”一句,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加以赏析。(3)第⑪段画线部分描写父亲游泳,语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赏析作品塑造的父亲形象。【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按照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如何的思路进行概括;最后指出具体的作用。(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精彩语句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该语句,分析出该语句在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子的含意,以及该句子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或对表达刻画人物形象爱,表达主题的作用。(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找出该题要求的语句,然后从意义和表达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鉴赏。(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解答】(1)“有一天上午,我接到父亲电话,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决定练习游泳,打算到运河里游一游。我当即告他,千万别做这事,这条河看起来平缓,实际上太危险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不会游泳。可父亲却很兴奋,向我说起老家乡下的那条河,他说他从小就是泡着那条河水长大的”渲染父亲想游运河的心情,而前面四段写父亲只会开车,父亲没有其他爱好,这样父亲要想游运河,“我”会阻拦。这样处理使情节更加合理。(2)这一段写父亲游运河,“仿佛脚掌上安着两只后视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父亲游泳的情态。从前文来看,父亲是一个司机,“后视镜”代表汽车,显露父亲的职业身份,且与前文“他开始放松身体,快乐地、轻盈地向前浮游,并不时扭头看两岸风景”“并且完全掌握了它跟自己的距离。游着游着,他索性停下来,身体静止在水面上,很享受地朝天空打个呵欠。远远看去,那样子真像是睡着了”相呼应,写出父亲游运河的轻松自在,游刃有余。(3)“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棉裤,仰卧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双手在身体两侧划着地面,双脚则配合地往后蹬”运用形象的动词“仰卧”“蹬”等刻画父亲练习游泳;“他的脑袋就像一个舵,能准确地判断出,前方十点钟的位置是房门,左边九点的位置是一张茶几,右边四点的位置是一只拖鞋……父亲摆着舵,轻易地绕开了这些障碍物”运用形象的比喻,刻画父亲在家里地板上练习的情态。这样描写生动有趣。(4)“于是就教他倒着走路来锻炼脊椎。他很快喜欢上这项运动,一日两次,在运河边的马路上往往复复,服药般定时定量。只见他双手握拳,双臂前后摆动,就像胸前摆着一只方向盘,倒车般一步步朝后退去”“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决定练习游泳,打算到运河里游一游”可以看出父亲的转变;然后文章详细的描写了父亲练习游泳和游运河的情景,表现了父亲敢于挑战自己、积极自信的特点。答案:(1)这样的处理可以突破“我”视角的限制,便于渲染父亲游泳的细节和内心活动。另外,如果“我”在场就会阻止父亲游运河的“危险”行为,现在这样处理可以避免漏洞,使情节更合理。(2)句中“后视镜”就近取譬,呼应父亲的职业身份,与上下文的“公路”“方向感”等词相照应。这一句生动地表现出父亲游泳像开车一样掌握方向,把握距离,轻松自在,游刃有余。(3)“双腿一蜷”“一个侧翻”写父亲变换泳姿,用词生动准确,表现出父亲的灵活有力。“脑袋朝下,背朝天空、张开四肢”描摹出父亲从容自在的游泳姿态,很有画面感。“像一只敏捷的青蛙”运用比喻手法,以人们熟悉的动物写父亲此刻的姿态,突出了动作的灵敏,又使画面生动有趣。(4)作品通过表现父亲的前后转变,并着重描写学游泳和在运河游泳的一系列细节,成功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父亲不甘于自我价值的失落,退休后以游泳来挑战自我、证明自我,体现出积极、自信的精神,是一个平凡而富有生命力的老人形象。【点评】本题属于小说阅读,对小说阅读的考查一般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方面进行考查,小说阅读的关键是熟读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完成各题,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文本,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四、文言文阅读。11.(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师说韩愈略(二)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①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②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③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④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⑤罅漏,张皇幽眇。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俱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⑥,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⑦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⑧,细木为桷⑨,欂栌、侏儒,椳、闑、扂、楔⑩,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以兴。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⑪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⑫。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韩愈《进学解》,有删减)【注释】①治具:法令。②畯(jùn):通“俊”,才智出众。③披:翻阅。④兀兀:劳苦。⑤苴(jū):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⑥跋(bá):踩;踬(zhì):绊。⑦冗:闲散。⑧杗(máng):房屋的大梁。⑨桷(jué):架房的椽。⑩欂栌(bólú),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儒:梁上短柱;椳(wēi):门枢臼;闑(niè):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diàn):门闩之类;楔(xiè):门两旁长木柱。⑪踵常途:走平常的路,形容按常规办事。⑫盗窃:沿袭前人之说,没有创新。(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靡:浪费,消耗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抛弃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很多人D.其贤不及孔子贤:才德优秀(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B.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C.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D.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B.姚姒:一指虞舜和夏禹,相传舜为姚姓、禹为姒姓;二指《尚书》中的《虞书》《夏书》。文中的“姚姒”指的是前一种意思,学生借“姚姒”称赞韩愈能效法舜禹的德行。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D.荀卿:即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4)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韩愈命途坎坷的一项是A①私不见助于友②三年博士,冗不见治③辙环天下,卒老于行④行虽修而不显于众⑤乘马从徒,安坐而食⑥暂为御史,遂窜南夷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韩愈假托学生质疑先生的训话,然后进行答辩,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B.韩愈首段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只有学子才干突出,才会被任用。C.韩愈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他的训话因此受学生质疑。D.韩愈以孟子、荀子不遇,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古往今来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②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找到与之相关的段落,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C.众人:一般人。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故选C。(2)“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是对称性句子,应分别在其前后断开,排除BCD。“此”作“虑”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何裨”的意思是“有什么好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故选A。译文: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3)B.“文中的‘姚姒’指的是前一种意思”错误,文中指学生称赞韩愈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而不是效法舜禹的德行。(4)③是孟子的情况;④是韩愈的自谦之词,品行虽美好但不出众;⑤是韩愈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这三项与命途坎坷无关。故选A。(5)B.“只有学子才干突出,才会被任用”错误,原文“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意思是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能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只要“有一定才干”就可能被选用。(6)①不齿:不愿与之并列,指瞧不起;乃:竟然;及:赶得上;其:多么。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②小善:小的好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格林童话读后感(15篇)
- 大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文汇编10篇
- 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总结10篇
- 个人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汇编15篇)
- 幼儿园学前班新学期工作计划
- 教师的感恩演讲稿四篇
- 军训个人心得体会(集锦15篇)
- 山西财经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814数据结构考研题库
-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锦集(17篇)
- 健康检查服务合同(2篇)
- 七年级历史试卷上册可打印
- 《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习题集、案例、答案、参考书目
- 烧烤店装修合同范文模板
- 2024年中国樱桃番茄种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数据分析基础与应用指南
- 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月考英语试卷
- 消防水域救援个人防护装备试验 大纲
- 机电样板施工主要技术方案
- 涉税风险管理方案
- 青岛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