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材料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材料三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E.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3.(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刷牙路遥有些事本来很平常,可是一旦在某些环境中出现,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一九七八年夏天,大山村十八岁的青年社员黑牛,在公社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回来后,就成了队上唯一的“赤脚医生”了。虽然是“赤脚”,但也还有“医生”之名;医生这两个字是和卫生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不用说,医生本人都是讲卫生的。就是基于这一概念,“赤脚医生”黑牛在学习班结束时,买了一个刷牙缸子,一把牙刷和三毛几分钱的一瓶牙膏。回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们这位“医生”就赤脚片儿蹲在自家门前的硷畔上,刷开了牙。他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刷牙,不用说,当时的情况着实怕人:生硬的牙刷很快就把牙床刷破了,满嘴里冒着血糊子。但他不管这些。他照样使劲刷。他知道第一次刷牙,把牙床刷破是正常的,刷几次就好了。刷牙讲卫生,保护牙齿。作为“赤脚医生”,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刷牙的好处和不刷牙的坏处。但是在这个离县城一百多里路、离公社也有五、六十里路的僻远山村,人们还不习惯现代文明。可不,自古以来,这里谁倒刷过牙?在这里的人们看来,刷牙是“公家人”的派势,老百姓谁还讲究这!现在在他们之中竟然有人刷起了牙,岂非咄咄怪事?所以消息风快传遍全村,先后有一些老者和童稚向刷牙者的院子里涌来,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有几个老头为了看清楚一些这新景致,竟然在他的面前蹲了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他的嘴巴各抒己见。随后赶来的几个拄着拐杖的老婆婆,从未见过刷牙,现在看见他满嘴里脸冒着血糊子,以为得了啥急症,吓得眼泪汪汪说:“还不赶快请个医生来……”黑牛向来遇事不慌不忙。这阵儿也一样:他不管众人怎样围观,甚至嘲笑他,照样不慌不忙刷他的牙。他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着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后,然后取出牙刷,喝了缸子里的一口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了起来。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他的嘴上;又从他的嘴上看到土地上。现在,黑牛刷完了牙。他很高兴: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这种痛快的滋味一生中从未体验过。)他感到牙齿上剥落了一层什么东西﹣﹣那是多年积下的污秽被清除了啊!他不是看见,而是感觉到自己的牙齿白净了﹣﹣一定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他站起来了,手里端着刷牙缸子,本来转身想回家,但不知怎的,心头萌生起这样一个欲望:乘这个机会,他很想宣传一下刷牙的好处。他现在已经是“赤脚医生”了!他好记性﹣﹣把学习班上公社医院大夫的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几乎一字不落说了一遍。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哼!逛了几天门外,倒学起文明了!”“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下子十几个价猪娃哩!”“哈呀,一股洋腻子味,把人鼻子熏坏了!”……这时候,只见一个黑胡巴茬的老汉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径直朝人圈里的黑牛走来。他没出声,抡起庄稼人粗壮的胳膊,朝黑牛的嫩脸蛋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然后大声喝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站在这说你妈的脚哩!”这就是“赤脚医生”他爸。老汉一记耳光打散了看热闹的人群,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了他父子俩。黑牛被他父亲打的牙刷牙膏都掉在地上,手里只提着个刷牙缸子。他眼里噙着两颗泪珠,说:“爸,你为啥打人哩?我现在是‘赤脚医生’,给大家说讲卫生的道理,有什么不对?”“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不管怎么说?刷个牙算什么错!”黑牛嘴硬地辩解说。“你看你的牙,五十来岁就掉了那么多,说不定就是因为没……”“放屁!牙好牙坏是天生的,和刷牙有什么相干!你爷一辈子没刷牙,活了八十岁满口齐牙,临殁的前一年还咬的吃核桃哩!别给老子胡说了!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到茅坑里去!”……当天晚上收工后,满肚子委屈的“赤脚医生”去找生产队长﹣﹣叫队长评评理吧!刷牙讲卫生有什么不对?老队长这阵儿正盘腿坐在煤油灯前,一边猛烈地咳嗽着,一边用劲地抽着旱烟锅﹣﹣不知哪个村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庸医生告诉他抽旱烟能治气管炎。并且理论说,气管炎是寒症,烟是热性的,驱寒。老队长竟相信了这“偏方”。尽管越抽咳嗽越厉害,他还是拼命地用这“偏方”疗治他的气管炎。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便一边咳嗽,一边抽烟,一边说:“事情我都知道了。咳,你们这些年轻人。咱个老百姓,刷那牙干啥?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这个刷牙的把戏,这坏风气传开来还了得?当然,话又说回来,谁没年青过两天?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对了。你也不要为这事熬煎,在咱社员会上好好检查一下思想就行了……”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完黑牛,就猛烈地咳嗽起来。他赶紧抽了几口旱烟,接着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咳嗽。黑牛满面流泪从小凳上站起来,几乎是绝望地喊道:“老队长,我检查!但你也叫我刷牙吧!刷牙是讲卫生哩,又不犯法嘛!”“还刷哩?哎呀,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你把刷牙说的那么神!照你这样说,我和你爸也要学你的样刷牙呀?”“你们要刷脑筋哩!”黑牛赌气地说。老队长也动气了,他直起身板来,想大声说些什么,一阵猛烈的咳嗽终于使他什么也没说出来。他背靠在铺盖卷上,闭起双目,痛苦地喘息着。老队长肉体上的痛苦加上自己心灵上的痛苦,黑牛简直难受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他觉得很闷,便从这屋子里出来了。他站在村头一棵老榆树下,望着星光下朦胧的连绵不断的大山久久地出神。全村人都睡了,看不见一星灯火。夏夜的风把他那梳得很整齐的少年偏分头吹得纷乱。在这沉重的寂静中,他突然好像听见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天很晴,不像是打雷。是什么呢?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记了一天的不愉快,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黑暗中他微微笑咧开的嘴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夜。(原刊甘泉县内部文艺刊物《泉》1979年第2期有删改)(1)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民们都围过来议论黑牛刷牙,可见村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对黑牛这一“现代人”的举动感到困惑、嫉妒。B.黑牛因执意为“刷牙”一事辩解而和父亲争执不下,不仅仅是因为他认为刷牙对健康有益,还因为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份潜在的憧憬。C.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黑牛,自己却听信“偏方”用抽旱烟来疗治气管炎,体现出老队长关心年轻人但自己的思想封闭落后。D.文末黑牛猜测地平线远处的响声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些现代交通工具的声音,但这其中暗含着作者对新生事物和现代文明终将传入偏远乡村的期待。(2)小说以《刷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读路遥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请分析小说《刷牙》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4分)(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4.(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B.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C.“老病南征日”和《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5.(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描写了古代女子为人妇后的辛劳生活,《诗经•氓》中有类似表述的句子是“,”。(2)苏轼《赤壁赋》“,”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小船任意飘摇在浩渺江面上的样子。(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青山倚碧海,朋自远方来。6月的青岛,花木葱茏,生机勃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黄海之滨,共商合作大计。6月10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范围会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主席在讲话中宣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到建设中国一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从继续举行“和平使命”等联合反恐演习到中方为各方培训数千名人员,中国贡献为上合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习主席的判断,务实亲和的倡议,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同。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岛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更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B.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更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C.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中国的行动力更被见证D.青岛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中国的思想力更被见证(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东山再起登高望远B.人心向背大势所趋东山再起居高临下C.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沉渣泛起登高望远D.人心向背众望所归沉渣泛起居高临下(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我们就能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B.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C.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D.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7.(9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①。文明交流互让世界文明变得多彩而丰富。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②,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文明是平等的,③。承认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是前提,否则难以发现其它文明的美。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8.(9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2019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于昨天(2019年5月18日)结束,中国队在全部15个正式比赛项目中收获两金四银。其中,吕会会在女子标枪比赛中,以66米89的成绩夺冠,并刷新赛会纪录;王宇以2米28的成绩获得男子跳高冠军;李玲在女子撑竿跳高比赛中,以4米72的成绩获得银牌,并打破亚洲纪录。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2)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有真正的幸福。(高尔基)(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4)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5)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歌德)(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黄檗)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和“人生”进行了多方探寻和解读,请根据自己对“幸福”和“人生”的理解感悟,合理引用上述名言中的二至三句,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三十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错,偷换概念,根据第一段“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诗教”观是指孔子对《诗经》评论中所包含的文艺观,而非评论本身。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错,错把论据当论点,根据第二段看出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是“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兴观群怨”只是说明这个特色的例证。D.“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错,言过其实,并非“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2)D.“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3)D.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答案:(1)C(2)D(3)D【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材料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材料三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CE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E.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的,找到答题关键区域,抓住与选项有关的语句,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解答】(1)B.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缺乏;C.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监理监督”,也提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D.“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2)A.“迫在眉睫”于文无据;B.没有调查数据,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D.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3)从“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答案:(1)A(2)CE(3)①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②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③提高地位。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④寻求社会支持。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点评】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3.(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刷牙路遥有些事本来很平常,可是一旦在某些环境中出现,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一九七八年夏天,大山村十八岁的青年社员黑牛,在公社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回来后,就成了队上唯一的“赤脚医生”了。虽然是“赤脚”,但也还有“医生”之名;医生这两个字是和卫生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不用说,医生本人都是讲卫生的。就是基于这一概念,“赤脚医生”黑牛在学习班结束时,买了一个刷牙缸子,一把牙刷和三毛几分钱的一瓶牙膏。回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们这位“医生”就赤脚片儿蹲在自家门前的硷畔上,刷开了牙。他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刷牙,不用说,当时的情况着实怕人:生硬的牙刷很快就把牙床刷破了,满嘴里冒着血糊子。但他不管这些。他照样使劲刷。他知道第一次刷牙,把牙床刷破是正常的,刷几次就好了。刷牙讲卫生,保护牙齿。作为“赤脚医生”,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刷牙的好处和不刷牙的坏处。但是在这个离县城一百多里路、离公社也有五、六十里路的僻远山村,人们还不习惯现代文明。可不,自古以来,这里谁倒刷过牙?在这里的人们看来,刷牙是“公家人”的派势,老百姓谁还讲究这!现在在他们之中竟然有人刷起了牙,岂非咄咄怪事?所以消息风快传遍全村,先后有一些老者和童稚向刷牙者的院子里涌来,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有几个老头为了看清楚一些这新景致,竟然在他的面前蹲了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他的嘴巴各抒己见。随后赶来的几个拄着拐杖的老婆婆,从未见过刷牙,现在看见他满嘴里脸冒着血糊子,以为得了啥急症,吓得眼泪汪汪说:“还不赶快请个医生来……”黑牛向来遇事不慌不忙。这阵儿也一样:他不管众人怎样围观,甚至嘲笑他,照样不慌不忙刷他的牙。他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着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后,然后取出牙刷,喝了缸子里的一口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了起来。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他的嘴上;又从他的嘴上看到土地上。现在,黑牛刷完了牙。他很高兴: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这种痛快的滋味一生中从未体验过。)他感到牙齿上剥落了一层什么东西﹣﹣那是多年积下的污秽被清除了啊!他不是看见,而是感觉到自己的牙齿白净了﹣﹣一定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他站起来了,手里端着刷牙缸子,本来转身想回家,但不知怎的,心头萌生起这样一个欲望:乘这个机会,他很想宣传一下刷牙的好处。他现在已经是“赤脚医生”了!他好记性﹣﹣把学习班上公社医院大夫的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几乎一字不落说了一遍。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哼!逛了几天门外,倒学起文明了!”“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下子十几个价猪娃哩!”“哈呀,一股洋腻子味,把人鼻子熏坏了!”……这时候,只见一个黑胡巴茬的老汉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径直朝人圈里的黑牛走来。他没出声,抡起庄稼人粗壮的胳膊,朝黑牛的嫩脸蛋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然后大声喝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站在这说你妈的脚哩!”这就是“赤脚医生”他爸。老汉一记耳光打散了看热闹的人群,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了他父子俩。黑牛被他父亲打的牙刷牙膏都掉在地上,手里只提着个刷牙缸子。他眼里噙着两颗泪珠,说:“爸,你为啥打人哩?我现在是‘赤脚医生’,给大家说讲卫生的道理,有什么不对?”“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不管怎么说?刷个牙算什么错!”黑牛嘴硬地辩解说。“你看你的牙,五十来岁就掉了那么多,说不定就是因为没……”“放屁!牙好牙坏是天生的,和刷牙有什么相干!你爷一辈子没刷牙,活了八十岁满口齐牙,临殁的前一年还咬的吃核桃哩!别给老子胡说了!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到茅坑里去!”……当天晚上收工后,满肚子委屈的“赤脚医生”去找生产队长﹣﹣叫队长评评理吧!刷牙讲卫生有什么不对?老队长这阵儿正盘腿坐在煤油灯前,一边猛烈地咳嗽着,一边用劲地抽着旱烟锅﹣﹣不知哪个村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庸医生告诉他抽旱烟能治气管炎。并且理论说,气管炎是寒症,烟是热性的,驱寒。老队长竟相信了这“偏方”。尽管越抽咳嗽越厉害,他还是拼命地用这“偏方”疗治他的气管炎。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便一边咳嗽,一边抽烟,一边说:“事情我都知道了。咳,你们这些年轻人。咱个老百姓,刷那牙干啥?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这个刷牙的把戏,这坏风气传开来还了得?当然,话又说回来,谁没年青过两天?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对了。你也不要为这事熬煎,在咱社员会上好好检查一下思想就行了……”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完黑牛,就猛烈地咳嗽起来。他赶紧抽了几口旱烟,接着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咳嗽。黑牛满面流泪从小凳上站起来,几乎是绝望地喊道:“老队长,我检查!但你也叫我刷牙吧!刷牙是讲卫生哩,又不犯法嘛!”“还刷哩?哎呀,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你把刷牙说的那么神!照你这样说,我和你爸也要学你的样刷牙呀?”“你们要刷脑筋哩!”黑牛赌气地说。老队长也动气了,他直起身板来,想大声说些什么,一阵猛烈的咳嗽终于使他什么也没说出来。他背靠在铺盖卷上,闭起双目,痛苦地喘息着。老队长肉体上的痛苦加上自己心灵上的痛苦,黑牛简直难受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他觉得很闷,便从这屋子里出来了。他站在村头一棵老榆树下,望着星光下朦胧的连绵不断的大山久久地出神。全村人都睡了,看不见一星灯火。夏夜的风把他那梳得很整齐的少年偏分头吹得纷乱。在这沉重的寂静中,他突然好像听见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天很晴,不像是打雷。是什么呢?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记了一天的不愉快,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黑暗中他微微笑咧开的嘴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夜。(原刊甘泉县内部文艺刊物《泉》1979年第2期有删改)(1)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村民们都围过来议论黑牛刷牙,可见村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对黑牛这一“现代人”的举动感到困惑、嫉妒。B.黑牛因执意为“刷牙”一事辩解而和父亲争执不下,不仅仅是因为他认为刷牙对健康有益,还因为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份潜在的憧憬。C.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黑牛,自己却听信“偏方”用抽旱烟来疗治气管炎,体现出老队长关心年轻人但自己的思想封闭落后。D.文末黑牛猜测地平线远处的响声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些现代交通工具的声音,但这其中暗含着作者对新生事物和现代文明终将传入偏远乡村的期待。(2)小说以《刷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读路遥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请分析小说《刷牙》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2)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涵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关注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立足文本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内容分析,最后概括总结出要点。【解答】(1)A.“对黑牛这一‘现代人’的举动感到困惑、嫉妒”中“嫉妒”一词表述有误。原文中说“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可知人们是好奇的,但由“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以及黑牛被他父亲打的情节看,人们有困惑,并没有“嫉妒”的心理。选项认为表现了人们的“嫉妒”是曲解文意,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故选A。(2)小说以“刷牙”为题,从情节结构和安排上看,黑牛与村民、父亲和老队长之间的冲突均通过“刷牙”串联,并围绕“刷牙”事件展开,“刷牙”是贯穿全文的事件线索,以“刷牙”为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严密,情节推进紧凑合理。从人物形象塑造上,黑牛主动实践刷牙、宣传刷牙,体现出进步的年轻人对新派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积极接受,但是他的这一做法并没有被村民理解和接受,小说通过“刷牙”这件事,刻画出村中各类人物的形象。村民们的围观和揶揄、父亲的打骂和老队长的劝阻,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进步程度有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还是落后与封闭的,对这一事件的叙述和描写可以以小见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从主题的表达上,“黑牛刷完了牙。他很高兴: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这种痛快的滋味一生中从未体验过。)他感到牙齿上剥落了一层什么东西﹣﹣那是多年积下的污秽被清除了啊!”“刷牙”,黑牛“右手很不灵巧”,对黑牛来讲这也是接触不久的新事情,刷的不仅是牙,也是对思想的洗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记了一天的不愉快,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黑暗中他微微笑咧开的嘴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暗含着新事物、新风尚即将传入农村进而带来的人们思想的解放与变革。(3)读路遥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请分析小说《刷牙》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要从小说的环境、人物、主旨和语言风格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小说与乡村,与农民的牢固的精神联系。从生活环境与生活细节上看,“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都是其最基本的手段和风格。如门前的硷畔、村头栽种的老榆树、连绵不断的大山,是小说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呈现出偏远山村常见的景象;如点煤油灯、抽旱烟锅子等等生活细节,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况,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从人物形象上看,农民是朴实的但又有思想闭塞保守的特点。小说中写村里的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爱看热闹凑热闹的习性、黑牛父亲粗暴急躁爱面子的性格、老队长关爱后辈但思想保守的乡村干部形象,都充分表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的朴实、单纯、封闭和落后的特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从语言上看,作者运用了不少方言土语,如“赤脚片子”“满嘴里脸冒着血糊子”“黑胡巴茬”“满口洋腻子味儿”“你羞先人哩”(语气词多用“哩”)等等诸如此类的口语化语言都是极具地方色彩的。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字里行间都奔涌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小说增添了亲切感,体现着黄土地上农民说话的平易直白,朴实生动的特点,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答案:(1)A(2)①在情节结构和安排上:“刷牙”是贯穿全文的事件线索,黑牛与村民、父亲和老队长之间的冲突均通过“刷牙”串联,并围绕“刷牙”事件展开,使文章结构严密,情节推进紧凑合理。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通过“刷牙”这件事,刻画出村中各类人物的形象。黑牛主动实践刷牙、宣传刷牙,体现出进步的年轻人对新派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积极接受;村民们的围观和揶揄、父亲的打骂和老队长的劝阻则体现出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落后与封闭。③在主题的表达上:“刷牙”也是对思想的洗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暗含着新事物、新风尚即将传入农村进而带来的人们思想的解放与变革。(3)①从生活环境与生活细节上看:小说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呈现出偏远山村常见的景象,如门前的硷畔、村头栽种的老榆树、连绵不断的大山;生活细节中,如点煤油灯、抽旱烟锅子等等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况。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村里的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爱看热闹凑热闹的习性、黑牛父亲粗暴急躁爱面子的性格、老队长关爱后辈但思想保守的乡村干部形象,都充分表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的朴实、单纯、封闭和落后的特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③从语言上看:小说中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赤脚片子”“满嘴里脸冒着血糊子”“黑胡巴茬”“满口洋腻子味儿”“你羞先人哩”(语气词多用“哩”)等等,作者运用方言土语表现出黄土地上农民说话的平易直白,朴实生动,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点评】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地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时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4分)(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4.(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B.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C.“老病南征日”和《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解答】(1)C.错在“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表达的是老病孤独、颠沛漂泊的悲哀。(2)“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最后两句“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答案:(1)C(2)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悲愁。②年老体病之愁。“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识之悲。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④渴望报效之情。“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得重用之情。译文: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赏析: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5.(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描写了古代女子为人妇后的辛劳生活,《诗经•氓》中有类似表述的句子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小船任意飘摇在浩渺江面上的样子。(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赢得仓皇北顾”。【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重点字:寐)(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凌)(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赢)【点评】《氓》名句积累: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5.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青山倚碧海,朋自远方来。6月的青岛,花木葱茏,生机勃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黄海之滨,共商合作大计。6月10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范围会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主席在讲话中宣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到建设中国一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从继续举行“和平使命”等联合反恐演习到中方为各方培训数千名人员,中国贡献为上合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习主席的判断,务实亲和的倡议,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同。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BA.青岛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更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B.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更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C.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中国的行动力更被见证D.青岛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中国的思想力更被见证(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东山再起登高望远B.人心向背大势所趋东山再起居高临下C.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沉渣泛起登高望远D.人心向背众望所归沉渣泛起居高临下(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我们就能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B.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C.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D.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分析】略【解答】1B解析:A句子顺序不当,“更”表示与上句构成递进关系,“中国的思想力”与“中国的行动力”互换。故A错误。B正确。C偷换主语,“见证”的主语是“青岛”,“中国的行动力”是见证的宾语。故C错误。D句子顺序不当,“更”表示与上句构成递进关系,“中国的思想力”与“中国的行动力”互换,“见证”的主语是“青岛”,“中国的思想力力”是见证的宾语。故D错误。故选B。2C解析:人心所向: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人心向背: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此处指安全稳定是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故选用“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众望所归: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此处指合作共赢是发展的趋向,故选用“大势所趋”。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沉渣泛起:比喻已经绝迹了的腐朽、陈旧事物又重新出现。此处指绝迹的论调又重新出现,故选用“沉渣泛起”。居高临下: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登高望远: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此处指判断目光远大,故选用“登高望远”。故C正确。3A解析:B“把握和认识”语序不当,应先“认识”再“把握”;“发挥”与“上海精神”,动宾搭配不当,应“弘扬”。故B错误。C“把握和认识”语序不当,应先“认识”再“把握”;“化解”与“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动宾搭配不当,应“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故C错误。D“发挥”与“上海精神”,动宾搭配不当,应“弘扬”;“化解”与“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动宾搭配不当,应“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故D错误。【点评】略7.(9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①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让世界文明变得多彩而丰富。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②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文明是平等的,③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承认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是前提,否则难以发现其它文明的美。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解答】语段阐述了文明包容的特点。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可知应该填写“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就算这种花朵再美”可知应该填写“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第③空根据前文承认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是前提可知应该填写“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答案:①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②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③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8.(9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2019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于昨天(2019年5月18日)结束,中国队在全部15个正式比赛项目中收获两金四银。其中,吕会会在女子标枪比赛中,以66米89的成绩夺冠,并刷新赛会纪录;王宇以2米28的成绩获得男子跳高冠军;李玲在女子撑竿跳高比赛中,以4米72的成绩获得银牌,并打破亚洲纪录。【分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