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S技术及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S技术及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先分别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介绍了3S技术原理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3S技术集成及其应用。随着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城市、数字化建设层出不穷,包括现在的大热研究方向信息高速铁路、空间信息技术建设和关于海量数据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显示,掀起了一股数字化建设高潮,本文从数字城市建设的角度,介绍了3S技术的各个方面,讨论了3S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关键词:3S技术;3S集成;数字城市3S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InTheDigitalCityConstructionAbstractFirstofall,Thispaperrespectivelyintroducesthe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trendofthe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remotesensing,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mainlyintroducestheprincipleof3stechnologymethods,finallythispaperintroducesthe3stechniqueintegrationandapplication.Sincegoreproposedtheconceptof"digitalearth",constructionofdigitalcity,digitalemergeinendlessly,includingthehotresearchdirectioninformationofhighspeedrailway,thespaceinformationtechnologyconstructionandhugeamountsofdataaboutdatawarehouse,datamininganddatavisualization,accordingtoanupsurgeinthedigitalconstruction,thisarticlefromtheperspectiveofdigitalcityconstruction,introducestheallaspectsofthe3stechnology,3stechnologyisdiscussedintheapplicationofthedigitalcityconstructionaswellasthepossibleproblemsintheconstructionofdigitalcity,andputsforwardanewresearchdirectiontosolvetheseproblems.Keywords:3stechnology,3sintegration,digitalcity.1.3S技术概述所谓3S是指以遥感RS(Remote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为主的,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国际上一般用“Geomatics”来代表3S。“Geomatics”译作“地球空间信息学”,是以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的、集成的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数字地球的基础。“Geomatics”反映了现代测绘科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集成以满足空间信息处理要求的应用。“Geomatics”研究的范围很大,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我国用“3S”来代替“Geomatics”。“3S技术”作为一种对地观测技术,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结合“3S”各自的优势并实现其真正集成是当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RS向GIS提供空间信息或更新信息,GPS向GIS提供空间定位,GIS对收集到的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存储、空间分析并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综合集成,从而为决策、城市规划和某些专门的应用服务。3S技术集成,具有动态,实时、整体、多维等性质,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实现3S集成技术的系统并不多见,较为常见的是“3S”两两集成,如GIS和RS集成,GIS和GPS集成或者RS和GPS集成等。一个得以真正实现“3S“集成的应用实例是测绘车系统,它是由美国Ohio大学与公路管理部门共同研制的,它将GPS接收机结合一台立体视觉系统载于车上,通过车的行进来获取道路及其周围的环境数据并存储于GIS数据库中。最简单的3S集成方式是三种系统分开而由用户综合使用,高级的是三个系统有共同的界面并且能够实现表面上的无缝集成,数据传输在内部通过特征码结合,最高级的是实现整体的集成,构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软件角度来看,开发“3S“集成的系统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对于”3S“集成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遥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实时、准确、大面积获取数据的能力,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寻找新的应用领域或者探索新的应用。目前,”3S“集成技术成了一个新的、热门的研究方向。但是用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收集数据,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和应用数据的3S系统只是”3S“技术的综合应用,还没有实现真正的集成。真正的”3S“集成应该是基于数据结构层面上的。与GPS数据作为矢量数据导入GIS空间数据库相比,遥感数据虽然是栅格数据,但由于其影像中的每个象元存储的是灰度值,不直接代表某种专题值,显然要导入GIS数据库并不容易。遥感数据要按照某种格式导入GIS数据库中可以有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从矢量的角度实现,一种是从栅格的角度。GIS可以支持矢量和栅格两种形式的数据导入,若从矢量的角度导入,由于遥感图像的复杂性,要实现快速、全自动提取,还需要充分研究遥感图像的地物目标提取和自动分类技术,当今,自动分类技术中,模糊分类法、神经元法以及面向对象法是比较新颖的分类方法,但由于误差大和需人为编辑并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因此从矢量层面,实现遥感数据融入GIS数据数据库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而从栅格角度比较容易实现与GIS的集成。遥感影像的每个象元记录的是反映对应的地物平均辐射发射灰度值,通过将每个栅格的光谱辐射值使用某种算法转化为某种专题值如生物量、植被盖度等被称之为遥感信息模型,从而将遥感信息转化为GIS所支持的栅格数据模型。“3S“集成技术的形成拓宽了传统的测绘技术领域,形成了新一代对地观测技术,”3S“技术试图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的综合使用,掀起了”3S“集成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未来,若能真正克服数据结构层面上的障碍,实现更多的领域的”3S“集成应用系统,将会极大的降低成成本,实现空间数据的实时、快速、大面积获取。2.GPS原理与应用2.1GPS发展概况GPS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常规仪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作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GPS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在空间定位技术产生了了革命性的变化。用GPS同时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绘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外层空间,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定位扩展到局部与广域差分,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绝对和相对定位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乃至亚毫米级,大大拓宽的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2.2GPS的优点2.2.1测站与测站之间无需通视与传统仪器获取地面点坐标测量相比,GPS测量时,由于不需要站与站之间通视,因此节省了觇标建设的时间和经费,另外,选择点位时也变得比较轻松,,不必考虑是否通视的影响。2.2.2提高地面点定位精度经过很多实践,证明在小于50km的基线上,可以达到1~2×10-6的相对定位精度,而在100km~500km的基线上可以达到10-6~10-7的定位精度。由于观测技术的提高和处理软件的完善,可以预测将来在大于1000km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可望达到甚至优于10-8。相对定位精度提高也为GPS测量能够应用更多的领域准备了条件,相信,随着GPS测量定位精度的提高,GPS测量会逐步取代传统的地面测量方法,应用于愈来愈多的领域。2.2.3观测的时间短一般来说,采用静态定位方式来完成一条基线的定位,由于所要求的定位精度的不同,时间也就1~3小时。最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短基线(如不超过20km)快速定位方法,观测时间仅仅为几分钟,大大提高了观测速度,缩短了外业观测的时间,这也间接降低了费用,提高了作业效率。2.2.4能够提供三维坐标GPS测量不仅能够获得地面的的平面位置坐标,还能够同时获得地面点的高程,即GPS能够提供地面测站点的三维坐标。GPS水准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兴趣。与常规水准相比,GPS水准具有费用低、效率高、能够在很大范围内进行高程加密的特点,这一特点为GPS在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获取地面点高程方面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2.2.5操作简单宜行首先由于GPS接收机的重量比较轻、体积比较小,因而迁站时比较容易携带;另外由于GPS接收机无需完全人为干预,采集测站数据时,只需要测量员进行测站设置,量取仪器高,记录环境和气象等参数,其他由接收机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因此,GPS测量极大的提高了了操作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为干预,节约了人力成本。2.2.5全天侯作业GPS观测工作,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也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2.3GPS系统组成全球定位系统由GPS卫星、地面监控部分以及用户部分三个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有24颗卫星,卫星轨道面个数6个,卫星高度20200KM,轨道倾角55度,运行周期11小时58分,载波频率为1575和1227MHZ,GPS卫星在轨重量为843.68KG,设计寿命七年半。GPS卫星可连续的向用户播发进行导航定位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并接受来自地面监控系统的的各种信息和命令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地面监控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跟踪GPS卫星、确定卫星的运行轨道及各种卫星钟改正数,进行预报后,再按规定的格式编制导航电文,并通过注入站送往卫星。地面监控系统还能通过注入站向卫星发送各种指令,调整卫星的轨道及时钟读数,修复故障或启用备用件等。用户则用GPS接收机来测定从接收机至GPS之间的距离,并根据卫星星历所给出的观测瞬间卫星的空间位置等信息求出自己的三维位置,三维运动速度和钟差等参数。2.4GPS定位原理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位置。GPS获取接收机所在位置的坐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如何确定卫星的位置以及如何测量出卫星到测站的距离。设接收机机在开始接收信号的时间为t0,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为△t,卫星星历可以从卫星星历数据中获得,即已知卫星的空间位置。有以上数据可以列出如下方程,如下图2-1所示:图2-1GPS测量简图[(Xi-X)2+(Yi—Y)2+(Zi—Z)2]1/2+C(Vti—Vt0)=D(1)方程(1)中X、Y、Z为待测点地面的空间直角坐标,为未知参数;(Xi、Yi、Zi)为某一卫星的空间三维坐标,可以由导航电文求得;Vt0为卫星钟的钟差,Vti为某一观测卫星钟的钟差,可有卫星星历得到,视为已知数;D为卫星至接收机的距离,可有D=c△t求得,其中C为测距信号的传播速度。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某种算法挑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于定位,从而提高数据解算的精度。四颗卫星就可以列出4个方程,解出四个未知数,即可计算出未知点三维坐标X、Y、Z和接收机的钟差Vt0。由于卫星运行轨道、卫星时钟存在误差,大气对流层、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以及人为的SA保护政策,使得民用GPS的定位精度只有100米。目前,一般采用差分GPS(DGPS)技术,建立地面基准站进行GPS观测来提高定位的精度,利用已知的基准站的精确坐标,和观测数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修正数,并对外共享,以供测量时使用。GPS接收机根据改正值,并用所测得的数据,参照改正值,得到相对较正确的数据,间接不用考虑很多误差,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实践证明,利用差分GPS,可以大大提高定位的精度。2.5GPS定位方法按定位模式可分为绝对定位(单点定位)、相对定位和差分定位;按定位时接收机天线的运动状态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按获得定位结果的时效分为事后定位和实时定位;按观测值类型分为伪距测量和载波相位测量。单点定位即单独利用一台接收机确定待定点在地固坐标系中绝对位置的方法。定位结果与所用星历同属一坐标系的绝对坐标,采用广播星历时属WGS-84,采用IGS精密星历时为ITRF。其优点是一台接收机单独定位,观测简单,可瞬时定位;缺点是精度主要受系统性偏差的影响,定位精度比较低。单点定位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低精度导航、资源普查和军事方面。单点定位一般通过采用精密星历,采用精密钟差,地面跟踪双频改正,对流层延迟模型改正来提高定位精度。相对定位是确定进行同步观测的接收机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方法。定位结果与所用星历同属一坐标系的基线向量及其精度信息,采用广播星历时属WGS-84,采用IGS精密星历时为ITRF。相对定位的优点是定位精度高;缺点是多台接收共同作业,作业复杂,数据处理复杂,不能直接获取绝对坐标。其应用领域主要是高精度测量定位及导航。相对定位的类型有静态定位、普通静态定位、快速静态定位、动态定位、实时动态定位(RTK)、单基准站RTK和多基准站RTK(网络RTK)。绝对定位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就产生了差分定位。差分GPS利用设置在坐标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测定GPS测量定位误差,用以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其它GPS接收机(流动站)测量定位精度的方法。差分定位的原理是根据误差具有空间相关性,差分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定位的精度。2.6GPS应用GPS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与定位系统,它具有全国性、全天候、实时高精度、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因此引起世界各国军事部门和广大民用部门尤其是测绘界高度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来,GPS定位技术在应用基础的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软硬件的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广泛的科学实验活动和开发项目也为GPS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前景。近年来,GPS精密定位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大地测量中、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资源勘测与地壳动力监测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世纪,GPS导航与定位技术奖会获得进一步发展,应用将更加广泛,效益会更加显著,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2.6.1在测量领域中的应用(1)GPS在大地测量与与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a.建立和维持国际地球参考框架、测定地球自传参数b.建立和维持区域性动态参考框架c.大地定位(2)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a.布设各种类型的工程测量控制网b.变形监测c.一般的工程测量(3)在航测和遥感中的应用a.布设测区内的大地控制点b.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c.遥感卫星定规(4)地籍测量和地形测量中的应用3.遥感原理及应用3.1遥感发展概况遥感是指在不直接接触地物目标的前提下,远距离感知目标物和自然现象的的一门探测技术,即在航空、航天、地面各种的遥感平台上,运用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传感器来获取地表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处理、提取有用信息,来研究地表物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和物理特性的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遥感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卫星遥感拍摄范围大、速度快、成本低,重复观测周期短,有利于监测地表的动态变化,并且能观察到地面近距离无法观测到的宏观自然现象。传感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多光谱扫描仪、红外传感器、雷达成像仪,极大扩展了获取信息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一些传感器的甚至能达到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遥感数据存储、处理、检索、分析应用快速有效,尤其是在图像的压缩、增强、信息提取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遥感技术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越来越高的空间分辨率,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第一颗资源卫星,又称陆地卫星,其搭载的传感器,能够达到90m的空间分辨率,后来出现的第二代遥感卫星,其空间分辨率提高到30m,到第三代遥感卫星如快鸟能够达到0.61m的极高空间分辨率,所测遥感图能够用来绘制和补测1:5000地形图。遥感平台的发展是另外一个方面,从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有一定时间间隔的中短期观测发展到以国际空间站为主的多平台、多层面、长期的动态观测。尤其是近年来小卫星的发展实现了任意时获取卫星影像的能力。随着小卫星群计划的推行,可以用多颗小卫星,实现每2—3天对地表重复观测一次,获取高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数据,多波段、多极化方式的雷达卫星,将能解决阴雨多雾情况下的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观测。光谱探测能力方面,遥感技术也取得了极速发展,成像光谱仪能够探测到地物在某些狭窄波区光谱辐射特性的差别,目前已在运行的MODIS成像光谱仪能达到36个波段,每个波段的波长区间间隔达到5nm。立体成方面,由邻轨立体观测发展到同轨立体观测,极大的节省了图像获取的时间,尤其是侧视雷达和相干雷达立体成像使得立体测图方法更加多样化,并且能够实现全天候作业,目前侧视雷达和相干雷达用于获取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在遥感图像处理硬件设备方面开始由光学处理设备向数字处理系统,内外存容量的迅速扩大,处理速度急速增加,使处理海量遥感数据成为现实,网络的出现将使数据实时传输和实时处理成为现实。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系统更是不断翻新,从开始的人机对话操作方式,发展到视窗方式(ERDAS、PCI、ENVI等),未来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另一个特点是与GIS集成,有代表性的是ERDAS与ARCIINFO的集成。遥感软件的组件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遥感软件的网络化,实现遥感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实时传输。另外由于多种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出现,导致海量数据的出现,使数据检索出现矛盾,遥感数据库的建立也迫在眉睫,现在遥感影像数据库的研究在各个方面展开,例如数据挖掘、数据压缩、数据共享及数据库间的无缝集成。在遥感图像识别和分类方面,开始大量使用统计模式识别,后来出现了结构模式识别、模糊分类、神经元网络分类,半自动人机交互分类和遥感图像识别的专家系统。但在遥感图像识别和分类中尚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尚需作深入研究。在遥感应用方面有也有很大突破,总的看来是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另一个进步是是开始从宏观性分析到微观性分析。未来要建立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数字化描述的一个虚拟地球。遥感技术将为数字地球提供动态的高分辨力、高光谱影像,用遥感影像生成的三维数字地面模型(DEM),以及地物和环境的各种属性数据等一些数字地球中最基础的数据。3.2遥感原理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如图3-1所示:卫星传感器卫星传感器太阳信息接收处理物体实况调查分析判断用户制图图3-1遥感系统遥感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任何目标都具有反射、发射、吸收电磁波的性质,遥感能根据搜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遥感技术就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之上的。地物的空间信息主要通过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如多光谱传感器、图像增强等来获取。遥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标的电磁波信息,被记录在胶片或数字磁带上。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资源遥感卫星数据并进行相关技术研究,为遥感应用提供数据服务。3.3遥感分类按探测波段分类,如下表3—1所示:表3—1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波长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按工作方式划分: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按成像方式分为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其中成像传感器包括摄影传感器、扫描成像传感器、雷达成像传感器。按应用领域划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3.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局限性就是具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使用问题,数据融合与压缩、定量遥感、新型数据处理、国际合作、高分辨率影像问题3.5遥感的物理基础3.5.1电磁波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如图3-2所示:图3-2电磁波谱各波段划分和特点如下表3—2所示波段波长特征应用紫外波段0.001—0.38μm大气对紫外线吸收较强;能使溴化银底片感光;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用于测定碳酸岩的分布;用于油污的监测可见光波段红澄黄绿青蓝紫0.38—0.76μm0.62—0.76μm0.59—0.62μm0.56—0.59μm0.50—0.56μm0.47—0.50μm0.43—0.47μm0.38—0.43μm由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组成;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分辨率;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鉴别物质特性的主要波段;以光学摄影或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红外波段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超远红外0.76—1000μm0.76—3μm3—6μm6—15μm15—1000μm近红外性质与可见光相似;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为热红外利用红外遥感可以在夜间工作;红外线不易为天空微粒所散射,这点比可见光优越微波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1mm—1m1mm—1dm1dm—1m穿透云层、植被和一定厚度的冰和土壤,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遥感中常用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雷达遥感所用的就是微波表3—2遥感波段特点及其应用3.5.2地物的反射特性曲线物体的反射特性曲线是以反射率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的的二维图形。由于同一地物对不同波长具有不同的反射率,不同地物对同一波长具有不同的反射率,因此不同地物具有不同的反射特性曲线。物体的反射特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入射波长和地物的组成、表面粗糙程度和所处的环境等。因此应用地物的反射特性是遥感判读的基础。3.6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属于内业处理部分,主要包括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辐射校正、镶嵌、接边、地物分类,产品应用。3.6.1图像间的自动配准由于遥感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同一地区不同分辨率的多幅图像或者不同地区不同分辨率图像,要想拼接两幅遥感影像,首先要进行图像间的配准,要进行图像的多波段融合、模式识别也需要图像间的配准,包括绝对配准和相对配准。这些多源图像包括不同的时间同一地区的图像,不同传感器同一地区的图像以及不同时段的图像等。图像配准就是采用一种数学算法,用一种几何变换方法把遥感图像变换到某种统一的坐标系中。图像之间的配准一般有两种方式图像间的配准和绝对配准。图像配准通常采用多项式纠正法,直接用一个适当的多项式来模拟两幅图像间的相互变形。配准的过程分两步。首先在多源图像上确定分布均匀,足够数量的图像同名点,然后通过所选择的图像同名点确定几何变换的多项式系数,从而完成一幅图像对另一幅图像的几何纠正。辐射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由于遥感图像成像过程的复杂性,传感器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与目标本身辐射的能量是不一致的。传感器输出的能量还包含了由于太阳位置和角度条件、大气条件、地形影响和传感器本身的性能等所引起的各种失真,这些失真不是地面目标本身的辐射,因此对图像的使用和理解造成影响,必须加以校正或消除。一般情况下,用户得到的遥感图像在地面接收站处理中心已经做了系统辐射校正。3.6.2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作为遥感图像处理环节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遥感图像增强处理的目的是增强感兴趣的目标与背景色调的反差,使目标易于判读。它不能增加原始图像的信息,有时反而会损失一些信息。它也是计算机自动分类一种预处理方法。目前常用的图像的增强处理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空间域和频率域的处理。主要内容包括基于直方图的处理、图像平滑以及图像锐化等。空间域处理是指直接对图像进行各种运算以得到需要的增强结果。频率域处理是指先将空间域图像变换成频率域图像,然后在频率域中对图像的频谱进行处理,以达到增强图像的目的。3.6.3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图像平滑的目的在于消除各种干扰噪声,使图像中高频成分消退,即平滑掉图像的细节,使其反差降低,保存低频成分。图像平滑包括空间域处理和频率域处理两大类。锐化是增强图像中的高频成份,突出图像的边缘信息,提高图像细节的反差,也称为边缘增强,其结果与平滑相反。图像锐化处理有空间域和频域处理两种。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多源遥感数据。这些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图像融合的目的是弥补单一传感器的不足,从不同的遥感器中获取更多全面的信息。所谓的图像融合是指按照某种算法,在规定的坐标系中,生成一幅新图像的过程。图像融合可以分为若干层次。一般认为可分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像素级融合对原始图像及预处理各阶段上所产生的信息分别进行融合处理,以增加图像中有用信息成分,改善图像处理效果。特征级融合能以高的置信度来提取有用的图像特征。决策级融合允许来自多源数据在最高抽象层次上被有效的利用。3.6.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是模式识别技术在遥感技术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是运用计算技术,采用某种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与目视判读相比,计算机分类节省时间,步奏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目视判读是借助人的先验知识和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来识别地物的方式,计算机分类是模拟人工智能来识别遥感影像所代表的地物种类。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是模式识别中的一个方面,它的主要识别对象是遥感图像及各种变换之后的特征图像,识别目的是国土资源与环境的调查。目前,遥感图像的自动识别分类主要采用决策理论(或统计)方法,按照决策理论的有关方法,从被识别的模式中选取一组指标作为硬性指标,当要识别的影响的相应指标与硬性指标相比较,在一定范围内相似的就可以确定为该种地物,从而达到分类的目的。遥感图像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光谱纹理两种特征。其中基于光谱特征的是最长用的方法,纹理特征只是起到补充和辅助作用,目前还不能单纯依靠这种方法来解决遥感应用的实际问题。另外一种方法称为句法(或结构)模式识别,这种方法在遥感中的应用目前还在进行探索。3.7遥感应用3.7.1卫星影像修测地形图卫星影像修测地形图具有面积范围大、费用低和速度快等优点。修测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所用卫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同,一般要求卫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比地形图分比例尺大。例如修测1:50000比例尺地形图最好使用分辨力在5米左右的卫星影像,例如IRS-1C上的全色影像分辨力为5.8m,如下图所示。SPOT全色影像分辨力10米,勉强可用于该比例尺地形图的修测。IKONOS影像分辨力为1米,可用于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的修测。被修测的地形图应数字化后形成数字栅格地图(DRG)或数字矢量地图(DLG),利用DRG或DLG对卫星影像进行纠正,将DRG或DLG与纠正后的影像进行叠合,然后去除DRG或DLG上已变化了的地物,绘上变化后的地物,形成更新后的地形图,根据国家测绘局规范的规定,更新地物一律用紫色表示,以示区别。如下图所示3-4修测后的地形图。图3-3修测后的地形图(1:50000)3.7.2陆地地形图测绘使用航空像片测绘地形图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它的进一步发展是与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测图自动化。但航空像片覆盖面积小,全世界那么大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拍摄全部的陆地,并且价格昂贵。而卫星像片覆盖面积很大,能在短时间内对全球摄影一遍,还可进行重复摄影。随着分辨力的提高,测图比例尺也在不断提高,如IKONOS获取的立体图像能测绘1:2.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美国使用像幅为23×46cm的大像幅像机,图3-4为利用IRS-1C上的全色影像与TM融合后修测1:50000地形图的工艺流程图。原始的DRG原始的DRG比例尺1:50000的DRG原始的IRS—ICPAN影像配准后的IRS—ICPAN影像原始的LADSATTM5.4.3YINGXIANG配准后的TM5.4.3影像增强后的TM5.4.3影像IRS—ICPAN影增强IRS—ICPAN+TM5.4.3融合对DRG进行整饰勾画到道路拓宽成双线勾画水系紫边修改文字注记勾画居民地紫和填斜线边和消去消失地物精度检查输出修测后的DRG图形图像叠加套合图3-41:50000地形图修测工艺流程图图3-5IRS-1C全色卫星影像(分辨率5.8m)3-6武汉市影像地图4.地理信息系统概论GIS是由计算机硬软件、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数据,从而为工程设计、土地利用、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管理决策等应用服务的计算机系统。GIS的地理数学基础、数据输入、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管理、数学空间的几何对象、空间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空间数据挖掘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GIS的输出与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标准构成了GIS的研究内容。4.1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史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自然资源、环境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迅速发展,致使计算机辅助制图和空间分析等领域得到极大的发展,最终导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产生。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P.F.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美国的DuaneF.Marble,在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大规模城市交通,并提出建立GIS软件系统的思想;许多有关的组织和机构纷纷建立。70年代为GIS巩固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拿大、英国、西德、瑞典和日本等国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不同专题、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各具特色的地理信息系统。1972年出版了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第一本专著《地理数据处理》;许多大学培养GIS人才,创建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这一时期,世界上发展了许多具有一定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大约有80多种,著名的ARC/INFO即是该时期的产品;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库,但这些系统的分析功能和60年代相比,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数据库的容量一般都比较小,因此说70年代为GIS巩固阶段。80年代为GIS技术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地理信息系统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GIS注重于空间决策支持分析,并在资源管理、环境规划、商业服务等领域得到的广泛应用。许多国家制定了本国GIS发展规划,启动了若干科研项目。建立了一些政府性、学术性机构。我国于1985年成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制造商开始出现,商业化的实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陆续进入市场。90年代为GIS的用户时代。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均得到飞速发展,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扩大与深化。4.2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4.2.13S集成技术GIS、RS、GPS无缝集成技术,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4.2.3网络GIS万维网的发展给GIS数据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布、出版、获取和查询提供了有效可行的途径。4.2.3三维GISDEM地形数据和地面正射影像纹理叠加在一起,形成三维的虚拟地形景观模型。在虚拟地形景观模型之上将地面建筑物竖起来,形成城市三维GIS,真三维GIS,它不仅表达三维物体,也表达物体的内部。4.2.4组件GISGIS软件大多数都已经过渡到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一般都采用COD/DCOM技术。组件体系结构为GIS软件工程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用户的二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接口。组件接口是二进制接口,它可以跨语言平台调用,即用C++开发的COM组件可以用VB,VC或Delphi语言调用。4.2.5移动GIS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和移动终端4个部分组成。其特点包括:移动性、动态(实时)性。GIS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由二维到三维和网络方向。单从技术方面来说,一种发展方向是基于客户/服务器的结构,一个发展方式基于网络的WebGIS;另一种发展方式是数据挖掘,从空间数据库自动发现知识,用来支持遥感解译自动化和GIS空间分析的智能化。4.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4.3.1地理信息系统定义GIS是由计算机硬软件、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数据,从而为工程设计、土地利用、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管理决策等应用服务的计算机系统。按研究区域分区域性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性地理信息系统,按研究内容分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和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按功能分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4.3.2GIS系统组成地理信息系统分为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开发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五个部分。系统硬件包括输入设备、管理设备和输入设备。输入设备包括数字化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设备、GPS和测绘仪器;输出设备包括打印机、显示器和绘图仪;管理设备包括存储设备、主机和网络。系统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和GIS专业件部分。操作系统主要指计算机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Unix和Linux系列。数据库软件包括空间数据库管理软件和属性数据库管理软件如Oracle,Sybase,SQLSever。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它具体描述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是指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属性特征表示地理实体的名称、质量和特征;时间特征指地理实体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空间地理实体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示,一种是用栅格结构,一种用矢量结构表示。开发/应用人员包括系统开发人员,GIS的最终用户。虽然GIS的基本功能能够满足一般应用,但针对某一项具体工作需要建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既需要建立针对某一问题的GIS应用模型,如:土地利用适宜性模型,公园选址模型,洪水预测模型,森林增长模型、人口扩散、水土流失模型、最优化模型等。4.3.3GIS基本功能数据采集与编辑: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通常抽象为不同的专题或层。数据采集与编辑功能就是保证各层实体的地物要素按顺序转化为X、Y坐标及对应的代码并输入到计算机中。数据采集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把现有资料转换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按照统一的参考坐标、统一编码、统一的标准和结构组织到数据库中。数据编辑是对采集的空间数据进行编辑、修改等,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这是数据集成的过程,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数据处理与变换指对数据从一种数学状态转换为另一种数学状态,包括投影变换、比例尺缩放、误差改正和处理等。空间分析包括空间数据几何量测、空间集合分析、叠加分析。产品制作与显示。产品制作和显示。地理信息系统产生的最终结果是生成各种地图、表格、文件、图形和文字说明,其中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产品的主要表现方式。地图可以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中显示、磁盘中存储,也可以印刷成纸质地图,以用于生产、管理、规划和决策。二次开发与编程。为使GIS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它必须具备二次开发功能,这样用户就可以方便的开发自己的GIS应用程序,生成可视化界面、完成特定的应用目的。4.4GIS应用4.4.1资源清查管理资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职能.这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功能,按多种边界和属性条件,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和进行原始数据的快速再现。4.4.2城乡规划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模型加以保证的。4.4.3国土监测借助遥感技术获取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可以有效地用于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洪水灾情监测和洪水淹没损失的估算,为救灾抢险及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等,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4.4.4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涉及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一个大中型城市每年搜集和监测的环境数据可能多达100万个,对如此大量的数据,应使其有效地为环境管理决策及其它用途服务。4.4.5辅助决策利用GIS可以迅速有效管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4.5城市管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管理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最早、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GIS主要应用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方面,现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应用手段。如图4-1、图4-2、图4-3所示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查询、电信资源管理。图4-1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界面图4-2医疗机构信息查询界面4-3电信资源管理界面5.3S集成及应用GIS、RS和GPS三者集成利用,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提高了GIS的应用效率。在实际的应用中,较为常见的是3S两两之间的集成,如GIS/RS集成,GIS/GPS集成或者RS/GPS集成等,但是同时集成并使用3S技术的应用实例则较少。5.1RS与GPS的集成从GIS的角度看,GPS和RS都可看做为数据源获取系统。然而GPS和RS除分别具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外,有相辅相成,这就构成了GPS和RS结合的基础。首先,GPS可以实现精确的三维定位,这是RS所不能是实现的。在没有引进GPS以前,地面同步光谱测量、遥感的集合校正和定位都是通过地面控制点进行大地测量才确定的,GPS的快速定位为RS数据的实时获取、快速更新GIS数据库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借助GPS,RS才顺利的进入了GIS系统,保证了RS数据具有数学属性、动态的进入GIS数据库,其次,利用GPS技术,可以通卫星上搭载的专门仪器获气象条件如电离层中的离子浓度和湿度,并可以根据测定的大气参数来减小遥感图像处理误差。5.2GIS与GPS的集成目前,GIS与GPS的集成是在硬件水平上的集成。GPS接收机能够提供地面点的空间三维位置,二者的集成使得GIS具有空间属性,扩大了GIS的应用范围。5.2.1定位一般可以应用GPS接收机,借助纸质地图来实现空间定位,但是这种定位比较麻烦。而GIS与GPS的集成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空间位置的动态定位,并显示运动轨迹,如手机上设置GPS导航并镶嵌地图,可以实现实时动态定位、位置查询检索并得到距离、方位等信息。5.2.2测量GIS与GPS的集成,使系统具有数学基础,能够查询点的空间位置、两点之间的距离、方位,可以丈量区域面积,周长。在进行GPS测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确定GPS的定位精度是否满足测量的精度要求,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精度。主要应用于管理和规划方面。5.2.3监控导航这项功能主要用于运动物体的动态监控,监控中心监控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接受从运动物体返回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运算,把分析结果分发给运动物体接受部分,用于指导运动物体的运动。在出现异常时,监控中心可以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其中包括向运动物体发出导航面命。为了实现与GPS的集成,GIS要能接受并识别GPS发送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出路,如通过投影将经纬度装换为GIS能够识别的格式,然后进行各种空间分析运算。5.33S集成所遇到的问题在3S技术应用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一方面,由于使用的系统多样,如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系统有PCI、ERDAS、ENVI地理信息系统有Mapinfor、ARC/INFO、GeoMadia。另一方面,很多现有的专题图件缺乏科学的分类系统,数据悬殊很大,图件参差不齐,导致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困难、3S技术应用的首要问题是要研究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资源与环境信息的数据编码表示、地图投影系统、地理格网和地理数据结构。(2)资源与环境信息的专业分类系统,区域分类和组合。(3)分类编码的原则和格式。(4)数据格式记录和转换。5.43S产品(4D产品)的应用GIS技术数据获取的半自动化遥感和摄影测量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一个真正的全自动GIS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应该有计算机自动的完成包括图像处理(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几何量测和影响判读的所有任务,无需人工干预。然而事实上由于条件有限和航空遥感图像的复杂,尽管几何量测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要做到全自动地进行地物目标的提取与识别,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目前采用的是半自动化的数据获取方式。一个自动化的数字摄影测量数据采集系统硬件包括PC计算机、高分辨率图像监视器、立体观察装置、CC相机等;软件应具有数字影像预处理、影像量测、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核线影像生成、影响匹配、DEM内插、数字微分纠正、图像图形叠置、数据编辑和管理、数据存储和输出功能,人工半自动化量测,计算机完成计算工作。在这种系统中采集GIS数据,由计算机半自动提取地形信息,人工采集地形信息和属性信息,即人工进行地物测绘和属性识别,最终生成4D产品。具体数据采集过程包括建立立体模型、内定向、相对定向、核线重采样、绝对定向、影像匹配、DEM编辑、生成DEM、绘制等高线,自此即可生成所需要的地形信息。然后生成立体正射影像,进行地物测绘。立体观察利于于几何定位,也便于像片判读。在测绘地形图时,通过鼠标的移动驱动侧标移动,在立体观察下,使侧标在正射影像上沿地物边界移动即可。在测绘每一个地物之前,依据调绘片,并辅以人工判读,辨认出该地物的属性,然后通过键盘输入属性码。从而精确获取GIS所需要的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最后生成的而是4D产品即DEM数字高程模型,DOM数字正射模型,DRG数字栅格影像,DLG数字线画图。5.4.14D产品的应用(1)地形图测绘(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3)洪水灾情预报与评估6.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广义上指的城市信息化,即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的功能。数字城市不仅能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而且能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市民收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自从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后,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就成了热点话题。无论是数字地球,还是数字城市建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都构成了其主要支撑技术。6.1目前的数字城市建设自从美国提出建设数字城市后,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陆续提出数字城市建设的设想。现在数字城市建设在诸如城市交通规划,政府建设、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和动态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条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与发达国家数字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如重庆,武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建设数字城市是很复杂的一项工程,建设我国数字城市框架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6.1.1国外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国外数字城市建设,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数字城市建设起步较早,现在数字城市建设给政府管理、企业活动和百姓日常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益处。由于美英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倡导信息高速公路,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网络普及,为数字城市建设铺垫了基础。在美国数字城市发展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步。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广泛的应用于规划管理、决策和各项日常应用。6.1.2国内数字城市发展现状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和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数字城市后,世界上各个国家相继提出本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构想,并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加以实施。数字城市很快就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动态监测、政府决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有效应用又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应用开展相对较晚,虽然在技术和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绩效,开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字城市建设模式。但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大的差异。2012年9月10日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字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班”获悉,目前全国已经有270多个地级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国全部地级市将建成数字城市。我国已有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最新启动了100多个数字线与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每年将选择10个左右城市进行试点,每个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为2至3年,经费总投入不少于3600万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尽享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等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智慧城市”时代即将到来。如图1三维数字城市模型:6.2数字城市建设框架数字城市建设框架所涉及到的技术和应用方面。数字城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金融服务设施、工业服务设施、安全应急设施、规划管理设施、政府服务设施等。城市信息和交换共享化,包括数据通讯三网合一、网上分布式运算、数据仓库、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共享。城市生活和管理网络化。6.3数字城市建设关键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遥感数据只能获取技术、4D地图应用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空间表现技术、空间技术、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三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小比例尺全数字测图技术、网络地理交换技术。6.4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数字城市建设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数字城市建设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数字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各种传统的地面测量方法和现代空间测量手段获取地面点的空间三维位置;交通、土地信息、人口等不同属性信息的收集;各种元数据的收集。(2)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由于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规范标准,因此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专业,设置数据分类体系和数据编码,以便于数据出路、检索、数据共享和应用。(3)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网络建设有助于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因此数字城市建设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发面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建网络建设。(4)空间数据基础建设。空间数据基础建设包括空间定位框架的确定,可以通过铺设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来测定地面基准点的空间位置,从而为数字城市的其他应用奠定地理基础。(5)卫星影像和导航技术。航空遥感和航空摄影测量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数字城市建设所需的数据,实现数字城市系统的快速更新,因此数字城市建设中必须会用到的就是卫星影像和导航定位技术。(6)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项目,因此牵涉到的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有的是基于不同的尺度,有的事基于不同的数据获取手段,有的事基于不同的分类系统,因此探索能够存储这些海量数据的设备将会是数字城市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数据的科学计算。(8)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现代遥感技术以及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技术,为数字城市建设中数据的获取和更新提供了可能。遥感和航空摄影能够快速实现地图的更新,大面积获取地表影像,成图周期短。GPS的精确定位RS图像和各种信息的配准提供了可靠保证,尤而其是现在GPS精度越来越高,所获取地面点的位置越精确。3S作为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和核心将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数字城市的研究和建设为3S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3S"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汽车销售备件库存合同2篇
- 2024年度供应采购合同
- 岩石山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租赁合同涉及的财务与税务处理
- 2024版二手车销售业绩奖励合同
- 2024年度货运代理合同代理服务内容
- 餐饮行业营销方案
- 2024年度电视广告制作合同3篇
- 餐饮电梯维护方案
- 2024年度电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服务合同2篇
- 商务英语听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中学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 国开《人文英语1》单元自测unit1-8习题答案整理合集
- 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3Topic1SectionA说课稿
- 【安克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开题报告3100字】
- 关于独身子女费发放新规定全文
- 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实践手册(白金版)(全集)
-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三篇
- 如鲲(山东)新材料生产基地钠盐技改扩产项目环评报告书
- 公共营养师实操
- 中医治疗“石淋”医案66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