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3),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4)《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互丧”的原因是。2.(2分)下列新闻报道中信息失真的一项是()。据悉,【甲】今天下午5时23分左右,本区乌囿小区一居民外出购买物资受骗。【乙】据多名目击者反映,该居民所购物资存在以次充好情况。另据记者调查发现,该小区多名居民有同样遭遇。【丙】受骗居民反应,物品均购自流动售货者。据现场热心人士提醒,【丁】采购尽量到固定购物点,本小区11幢便有固定货源。特殊时期,大家需要擦亮双眼。A.甲 B.乙 C.丙 D.丁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①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②“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③“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④“习”是陶练A.④③①②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②③④①二、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人应该有所敬畏王学泰①就在不远的二三十年前,“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同义语。电影或戏剧中,当创作者写到他心爱的英雄人物时往往要加进一句“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再配合一些假大空话,以鼓舞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自己,从而使剧中的人物“高大”起来。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然而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②四十年前的“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是实实在在的。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直接感受到由此造成的后果,如生态失衡、荒漠化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无所畏惧”论调的末流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③与凸现于外的“无所畏惧”相对的是存于内心的“敬畏”。这个词在近几十年来几乎成为绝响。有的人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结了缘,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在这些人看来人们(实际上,这“人们”往往就是主张者自己,从不把他以外的人算进去的)只要活着就是天地间的“老大”,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畏惧。④“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它们一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一是发之于内心的反省;一是有特定的对象,一是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孔孟等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和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⑤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也就是守法公民。懂得有所守、有所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所谓“知耻(行有所止)近乎勇”,就是这个意思。⑥而“无所畏惧”不在一定操守的支持下就会变成无所不为,甚至邻近残忍,这就不是什么“勇”了。《红楼梦》中的王凤姐也曾向“地狱阴司报应”挑战,表现出“无所畏惧”,颇有点“彻底唯物主义”气概。可是当她失去支撑、面临着强大外部力量,很快就会显示出其懦弱的、无所守的本性来。因此“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勇敢分子”与懦弱分子往往是一个人的两面。⑦柏杨在他的自传中也写过一个故事。1948年淮海战役后,沈阳解放。当时解放军的政策是许可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关中,而且还发通行证。柏杨也打算回北京,便到火车站买票。火车站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平常喧声鼎沸的车站,现在居然鸦雀无声;“平常凶暴得不可一世的国军官兵,现在却那么有秩序地鱼贯排列在各个售票窗口,有的甚至排到车站外的广场上,有的像S形转来转去。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插队,好像一夕之间,都成第一流国民”,成为懂得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人。对此,柏杨评论说“这是恐怖下的产物,中国人没有管束自己的能力”。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那是因为对手的弱小,没有能力阻碍他们为非作歹,他们可以一马平川地冲过去,简直是英姿勃发;一旦眼前出现了强大外力,马上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姿态。此时他们为什么不在火车站大吵大闹,施展自己的蛮横了呢?因为他们打败了,可以进关自谋生路,如果自己节外生枝,闹出些事来,走不成了,会有什么下场?所以他们害怕。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能想起很多事,虚骄之气支配下的“无所畏惧”,往往有极其可鄙的一面。⑧柏杨说的中国人不能“管束自己”,正是由于缺少内心自省,这是童年的特征?一个民族只有学会了“管束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敬畏心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开端。⑨人有了敬畏心就会减少虚骄之气、浮躁之气,杜绝狂妄之气,昏暴之气,不仅能少犯错误,大约是人们事业的取得成功初步保障。(有删节)(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谬误”是指。(2)下列与文中“敬畏”的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乡土中国•无为政治》)B.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C.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D.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种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人应当坚持正义》)(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影视剧塑造“无所畏惧”形象导致社会充斥虚骄之气。B.生态失衡、荒漠化等后果警示人们要放弃“无所畏惧”。C.只要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然会心存敬畏并有所不为。D.“内省”是个人乃至民族逐步地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4)第⑦段转述柏杨自传中的故事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5)本文对《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的评析是否合理,请结合本文以及《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卡哇掌的冬牧场刘梅花①大雪路过人间。雪落在马牙雪山,落在卡哇掌,落在乌鞘岭。②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只愿意呆在圈窝里,咀嚼黄草。青稞草,麦草,披碱草,青燕麦,各种杂七杂八的干草。而老牦牛性子野,才不想回到圈窝。白牦牛,黑牦牛,花牦牛,一个比一个凶悍,顶着风雪找草吃。③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毛藏深山的老牦牛从卡哇掌山顶往下撤,一路狂奔到山脚,找个避风的地方蹴着。老牦牛不回圈窝,天大地大,浪逛着,逍遥着。饿了,几蹄子刨开被雪埋住的马莲草。枯黄的马莲草柔韧,草窠蓬松,大雪里也能找到。如果把老牦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它不想让人类喂草,只想在大自然里撒开蹄子狂奔。④天大地大,老牦牛活得透彻。它们在山谷里生长,像风一样自由奔跑,喜欢冒险,喜欢体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谢绝任何束缚,就算温暖的圈窝,也别想召唤它,这些唐突的家伙就喜欢顶着一头大雪闲逛。⑤牧人只操心懦弱的羊群,不用管老牦牛。老牦牛是一种昵称,不是岁数大的牦牛,是说牦牛皮实,老练,所向披靡。说起来羊的毛也不是薄薄一层,但是羊怕冷,动不动会冻死。它们害怕荒凉寂寞,害怕狼,不肯去很远的地方觅食。牧民们早在秋天就开始晒干草,给羊群储藏深冬的口粮。木头架子上搭着半干的青草,一捆一捆,斜斜披垂着,渐渐变枯。如果把干草一根一根接起来,估计能爬到月亮上去。⑥草籽多极了,秋天的牧草比人还要忙。所有的野草都晃动草梢子,等待风,等待路过的小兽。漫山遍野,一场巨大的草籽迁徙正在拔剑出鞘。菟丝子伸出带刺的触手,把草籽粘在胡跑的野兔子身上。羊群路过一大片披碱草,草籽抓紧羊毛,离开草甸。老牦牛撒开蹄子狂奔,蓼莪草籽们齐齐呼喊,快一点,缠住牛蹄腕里的毛,看看外面的世界。赶在一场大雪到来之前,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⑦海拔三千多米的毛藏深山,曾经是西夏人养马的地方,朋友是牧人,正在冬窝子照看他的牛羊。旷野里没有人,他是个独孤的思考者。天地很静,雪白草枯,他坐在石头屋子里抽烟读书。这个老牧人,不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有一个地窖,储存着苹果白菜和土豆。在毛藏山深处度过一辈子,陪伴草木牛羊,清风明月,他比谁都单纯自然。深山给人包容,给人豁达,让人忘却贪婪。⑧寒风呼号,老牧人戴着棉帽,屋子里生了火,煮一壶砖茶。羊在窗外叫,老牦牛在卡哇掌山脚下奔跑,牧羊犬披着一身雪打外边回来,世界多么澄澈干净。牧场的日子淳朴真诚,带有古典哲学的意味。⑨如果你觉得山野空旷寂静,啥也没有,那简直就是错觉。各种动物都在挖空心思捕食。草窠后面可能躲着狐狸,岩石后面可能躲着野狼,石洞里免不了藏着黑鹰。老树上一群乌鸦窃贼,像拿自己的东西一样,大咧咧把啄木鸟深藏的坚果偷光。一群灰雀子揪头拔毛打架,用爪子按住彼此的脑袋,狠啄。而深深的土层里,藏着冬眠的蛇,旱獭,瞎老鼠。数不清的嗜睡者打鼾,沉沉入梦,多大风雪都惊不醒。⑩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冰冻的岩石发出断裂声,大河里冰块膨胀破碎,树木冻折,露出白生生的茬口。老鸹鬼叫,野狐狸奔窜,狼嚎叫,牧羊犬几声尖利地吠声。山猫一忽儿吱吱叫,一忽儿不见踪影。深山藏着各种未知,也藏着各种怜悯。⑪这样的深夜,大群的马鹿从森林里钻出来,悄悄跑到牧人的冬窝子,找草吃。马鹿和牧人是老熟人,根本不怕他,大模大样吃他牧场里的草,用无辜的眼神瞅他。如果牧人耍滑,做个麦草人吓唬马鹿,也不行。马鹿认得牧人的衣裳,嘴巴伸进衣裳底下,把干草吃掉。⑫天一亮,马鹿撤回森林。一群狼埋伏在半途,偷袭马鹿。然而马鹿相当厉害,战斗力比老牦牛都强大。狼只有扑到马鹿身边,才能下口撕咬。马鹿深谙此理,弹跳极高,蹄子像匕首,哪一匹倒霉的狼躲闪不及,被马鹿挖一蹄子,非死即伤。狼和马鹿都不恋战,速战速决,大多数时候,狼溃败,马鹿胜。⑬雪豹也会拦截马鹿,然而你想不到的是,马鹿跑得和雪豹一样快,但它跳得比雪豹高,飞似的逃走。沮丧的狼和雪豹只好合伙打劫狍鹿。狍鹿个小体弱,打不过大兽,只好被吃掉。⑭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一群牦牛走进山洞避风雪,哞哞叫着。千年时空,在深山野林里,也不过是几声牛叫——老牦牛的吼叫是和天地说话,山谷听得懂。⑮若是没有老牦牛,牧场算不得真正的牧场。若是没有飞禽和野兽,山谷就没有灵魂。所有的草木和动物,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山谷才成为山谷,才成为有尊严的地方。(有删节)(1)第③⑥两段在刻画“老牦牛”“草籽”方面有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2)有评论称:“刘梅花的散文善于对世间细微的事物张开敏锐的毛孔,传达丰富的内蕴。”请结合这一评论,立足全文赏析第⑩段画线句。(3)“大雪”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4)小明阅读完《人应该有所敬畏》一文后,为班级阅读平台拟出“敬畏”专题,并准备选用本文。对此,你是否同意,请拟写一条留言表达你的观点。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宾至(唐)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释】①黄生评曰:首联“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②钟惺评曰:颔联“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2)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康帝为琅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②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曰:“臣以虚鄙,才不周用,过蒙国恩。无劳受宠,负愧实深!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岂复遗力,实惧颠坠,所误者大。”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③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④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节选自《晋书》)材料二: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事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雅量》)(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顷之,征为卫将军②臣有何勋可以克堪(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权移之A.权衡B.职权C.权且D.权势②更宰杀为馔A.再次B.另外C.调换D.轮流(3)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4)材料二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事方面有较大差异,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内容作简要分析。(6)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对褚裒的评价,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答刘秀才论史书(唐)韩愈①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②,敢不拜赐。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褒贬邪?②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鲁、卫、陈、宋、齐、楚,卒不遇而死;齐太史氏兄弟几尽;左丘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司马迁作《史记》,刑诛;班固瘐死;陈寿起又废,卒亦无所至;王隐谤退死家;习凿齿无一足;崔浩、范晔赤诛;魏收夭绝;宋孝王诛死;足下所称吴兢③,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③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穷,龃龉无所合,不欲令四海内有戚戚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贱不敢逆盛指④,行且谋引去。且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万世乎?若无鬼神,岂可不自心惭愧;若有鬼神,将不福人。仆虽騃⑤,亦粗知自爱,实不敢率尔为也。④夫圣唐钜迹,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天地,决不沉没。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愈再拜。【注释】①此文作于元和八年六月九日,时韩愈为史馆修撰。②所宜务:所应该做的,指修史。③吴兢:唐史学家。④盛指:亦作“盛旨”,即盛意。⑤騃:愚。(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且B.而C.岂D.况(2)下列对第②段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历数上至孔子下至本朝的史家论证为史者遭刑的必然。B.从“人祸”“天刑”两个角度论证刑罚产生的原因多样。C.论证目的在于阐明史不易作,阐明自己不能作史之因。D.论证方式以批驳为主,立足史家事例反驳对方的劝勉。(3)本文作为回信态度坚决明确,语言表达上却委婉平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本文表面上是阐明修史与否的原因,实则别有寄托。请结合第③段内容加以分析9.(7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作文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历来如此”的教诲。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4)《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互丧”的原因是不赂者以赂者丧/弊在赂秦也。【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结合课文原文内容分析作答。【解答】故答案为:(1)渌水荡漾清猿啼(重点字:渌、荡、漾)(2)呦呦鹿鸣(重点字:呦)(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重点字:诞)(4)不赂者以赂者丧/弊在赂秦也(重点字:赂、弊)【点评】《短歌行》名句积累: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2分)下列新闻报道中信息失真的一项是()。据悉,【甲】今天下午5时23分左右,本区乌囿小区一居民外出购买物资受骗。【乙】据多名目击者反映,该居民所购物资存在以次充好情况。另据记者调查发现,该小区多名居民有同样遭遇。【丙】受骗居民反应,物品均购自流动售货者。据现场热心人士提醒,【丁】采购尽量到固定购物点,本小区11幢便有固定货源。特殊时期,大家需要擦亮双眼。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解答】D.本题涉及事件是小区一居民外出购买物资受骗,“固定购物点”有没有质检保障,是否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本小区11幢便有固定货源”只是有固定货源,也没有质量保障的信息,可见,此信息失真。故选:D。【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①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②“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③“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④“习”是陶练A.④③①②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②③④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解答】与下文“自由”话题衔接,①句提到“自由”,应放在最后,排除AC;②③④三句之间存在内在逻辑顺序,描写“熟悉”的过程,先有“最初接触”,再“陶练”,最后产生“亲感觉”,所以应是③④②的顺序,排除D。故选:B。【点评】“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合乎语境。高考“连贯”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要求把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复位填空(要求将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或续写(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在后面续写恰当的句子)等。二、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人应该有所敬畏王学泰①就在不远的二三十年前,“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同义语。电影或戏剧中,当创作者写到他心爱的英雄人物时往往要加进一句“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再配合一些假大空话,以鼓舞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自己,从而使剧中的人物“高大”起来。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然而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②四十年前的“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是实实在在的。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直接感受到由此造成的后果,如生态失衡、荒漠化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无所畏惧”论调的末流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③与凸现于外的“无所畏惧”相对的是存于内心的“敬畏”。这个词在近几十年来几乎成为绝响。有的人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结了缘,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在这些人看来人们(实际上,这“人们”往往就是主张者自己,从不把他以外的人算进去的)只要活着就是天地间的“老大”,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畏惧。④“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它们一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一是发之于内心的反省;一是有特定的对象,一是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孔孟等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和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⑤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也就是守法公民。懂得有所守、有所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所谓“知耻(行有所止)近乎勇”,就是这个意思。⑥而“无所畏惧”不在一定操守的支持下就会变成无所不为,甚至邻近残忍,这就不是什么“勇”了。《红楼梦》中的王凤姐也曾向“地狱阴司报应”挑战,表现出“无所畏惧”,颇有点“彻底唯物主义”气概。可是当她失去支撑、面临着强大外部力量,很快就会显示出其懦弱的、无所守的本性来。因此“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勇敢分子”与懦弱分子往往是一个人的两面。⑦柏杨在他的自传中也写过一个故事。1948年淮海战役后,沈阳解放。当时解放军的政策是许可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关中,而且还发通行证。柏杨也打算回北京,便到火车站买票。火车站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平常喧声鼎沸的车站,现在居然鸦雀无声;“平常凶暴得不可一世的国军官兵,现在却那么有秩序地鱼贯排列在各个售票窗口,有的甚至排到车站外的广场上,有的像S形转来转去。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插队,好像一夕之间,都成第一流国民”,成为懂得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人。对此,柏杨评论说“这是恐怖下的产物,中国人没有管束自己的能力”。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那是因为对手的弱小,没有能力阻碍他们为非作歹,他们可以一马平川地冲过去,简直是英姿勃发;一旦眼前出现了强大外力,马上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姿态。此时他们为什么不在火车站大吵大闹,施展自己的蛮横了呢?因为他们打败了,可以进关自谋生路,如果自己节外生枝,闹出些事来,走不成了,会有什么下场?所以他们害怕。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能想起很多事,虚骄之气支配下的“无所畏惧”,往往有极其可鄙的一面。⑧柏杨说的中国人不能“管束自己”,正是由于缺少内心自省,这是童年的特征?一个民族只有学会了“管束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敬畏心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开端。⑨人有了敬畏心就会减少虚骄之气、浮躁之气,杜绝狂妄之气,昏暴之气,不仅能少犯错误,大约是人们事业的取得成功初步保障。(有删节)(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谬误”是指过分强调无所畏惧致使虚骄之气。(2)下列与文中“敬畏”的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A.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乡土中国•无为政治》)B.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C.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D.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种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人应当坚持正义》)(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D。A.影视剧塑造“无所畏惧”形象导致社会充斥虚骄之气。B.生态失衡、荒漠化等后果警示人们要放弃“无所畏惧”。C.只要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然会心存敬畏并有所不为。D.“内省”是个人乃至民族逐步地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4)第⑦段转述柏杨自传中的故事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5)本文对《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的评析是否合理,请结合本文以及《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要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找到文章相关句子,结合选项逐一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某个情节在论证上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其在论证上的作用。(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解答】(1)首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句子中,“它”承前指代,指的是“无所畏惧”;而“谬误”的理解要结合下文“然而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其中有两个关键词“过分强调无所畏惧”“虚骄之气”,据此概括出“谬误”是指“过分强调无所畏惧致使虚骄之气”。(2)文中“敬畏”是指“发之于内心的反省”“懂得反省”“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A.强调“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与“自省”无关。故选A。(3)A.“影视剧塑造‘无所畏惧”’形象导致社会充斥虚骄之气”错,原文“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强调“过分无所畏惧”才会使社会上充斥虚骄之气。B.“要放弃‘无所畏惧’”错,生态失衡、荒漠化等后果的是过分的无所畏惧,是一种虚骄之气,所以不是放弃“无所畏惧”。C.“只要……自然会……”说法绝对,原文“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是“只有……才”的关系,选项说法绝对化。故选D。(4)从结构看,上文第⑥段论证“‘无所畏惧’不在一定操守的支持下就会变成无所不为”,并列举《红楼梦》中的王凤姐“失去支撑、面临着强大外部力量,很快就会显示出其懦弱的、无所守的本性来”;下文第⑧段论述“一个民族只有学会了“管束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敬畏心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开端”。第⑦段转述柏杨自传中的故事,起到承接上文,为下文进一步论述做铺垫的作用。从内容看,柏杨自传中的故事主要讲述打了败仗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关中到火车站买票的故事,“因为他们打败了,可以进关自谋生路,如果自己节外生枝,闹出些事来,走不成了,会有什么下场?所以他们害怕。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能想起很多事,虚骄之气支配下的‘无所畏惧’,往往有极其可鄙的一面”通过对国民党军政人员表现出的“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原因分析,论证“无所畏惧”的实质是缺乏管束自己的能力。从论据的性质看,这是名人“自传”中的故事,这种论据更具有真实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5)这是一种探究性试题,针对“对《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的评析是否合理”这一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作答。但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要结合文本和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如果认为评价合理,结合本文“《红楼梦》中的王凤姐也曾向“地狱阴司报应”挑战,表现出“无所畏惧”,颇有点“彻底唯物主义”气概。可是当她失去支撑、面临着强大外部力量,很快就会显示出其懦弱的、无所守的本性来”的观点,再联系《红楼梦》相关情节,如表现她“无所畏惧”的一面,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八面玲珑,敢爱敢恨,做事决绝,王熙凤做了很多坏事,张金哥的冤魂、贾瑞、鲍二家的、尤二姐,这一条条鲜活的人命,总有人要算在她的头上。如表现她失去权势后显出懦弱的本性,王熙凤主理过2回丧事,先是宁国府的秦可卿,王熙凤被夸赞,后是荣国府的史太君贾母,王熙凤失去人心。贾母丧礼上,王熙凤因抄家后威信全失,这次竟然叫不动人,不但丧礼弄得一团糟,自己反添了病,没熬到出殡就病倒了。如果认为评价不合理,本文观点是“‘无所畏惧’不在一定操守的支持下就会变成无所不为”,反驳这一观点,就要从《红楼梦》中找出王熙凤有一定“操守”,并非“无所畏惧”的表现,王熙凤并非十恶不赦的大坏人,她还有可取的一面,如前来贾府求施舍的刘姥姥,她虽然内心嫌弃这个穷亲戚,但她还是很热情地招待了刘姥姥,还送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帮刘姥姥度过了这个难关。答案:(1)过分强调无所畏惧致使虚骄之气。(2)A(3)D(4)承接上文论证“无所畏惧”者面对强大外部力量时往往显示出懦弱以及无所守;并通过对国民党军政人员表现出的“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原因分析,论证“无所畏惧”的实质是缺乏管束自己的能力;进而论证虚骄之气支配下的“无所畏惧”往往有可鄙一面;为下文进一步论述一个民族只有学会了“管束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敬畏心是走向成熟的开端张本;同时,选取名人自传中故事进行论证,使论据更具有真实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5)参考示例一:我认为评价合理。本文认为王熙凤缺乏操守而“无所畏惧”而失去支撑之时又有懦弱的一面。小说中王熙凤依仗权势时,唯利是图,营私舞弊,如缓发家人月钱放高利贷中饱私囊;包揽词讼,谋财害命,如馒头庵贪银破坏他人婚姻,害死两位青年;奸猾狠毒,因妒杀人,如借秋桐之手杀尤二姐,再杀秋桐。可见王熙凤缺乏操守而“无所畏惧”;同时,贾府大厦既倾之时,又体现出其懦弱来,如操办贾母丧事之时向下人乞怜,自怨自咎,充分体现了其面临大变故之时的懦弱一面。参考示例二:我认为评价不甚合理。本文认为王熙凤缺乏操守而“无所畏惧”而失去支撑之时又有懦弱的一面。从小说中看王熙凤并非“无所畏惧”,如她对待贾母的孝顺、对待刘姥姥之济贫扶持、对待平儿不失平等、对待秦可卿之真心诚意,可见其保持着人性之善良、拥有一颗悲悯之心,并非无所不为、无所畏惧之人。至于大厦将倾之际的自怨自艾确实体现了其懦弱一面。【点评】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卡哇掌的冬牧场刘梅花①大雪路过人间。雪落在马牙雪山,落在卡哇掌,落在乌鞘岭。②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只愿意呆在圈窝里,咀嚼黄草。青稞草,麦草,披碱草,青燕麦,各种杂七杂八的干草。而老牦牛性子野,才不想回到圈窝。白牦牛,黑牦牛,花牦牛,一个比一个凶悍,顶着风雪找草吃。③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毛藏深山的老牦牛从卡哇掌山顶往下撤,一路狂奔到山脚,找个避风的地方蹴着。老牦牛不回圈窝,天大地大,浪逛着,逍遥着。饿了,几蹄子刨开被雪埋住的马莲草。枯黄的马莲草柔韧,草窠蓬松,大雪里也能找到。如果把老牦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它不想让人类喂草,只想在大自然里撒开蹄子狂奔。④天大地大,老牦牛活得透彻。它们在山谷里生长,像风一样自由奔跑,喜欢冒险,喜欢体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谢绝任何束缚,就算温暖的圈窝,也别想召唤它,这些唐突的家伙就喜欢顶着一头大雪闲逛。⑤牧人只操心懦弱的羊群,不用管老牦牛。老牦牛是一种昵称,不是岁数大的牦牛,是说牦牛皮实,老练,所向披靡。说起来羊的毛也不是薄薄一层,但是羊怕冷,动不动会冻死。它们害怕荒凉寂寞,害怕狼,不肯去很远的地方觅食。牧民们早在秋天就开始晒干草,给羊群储藏深冬的口粮。木头架子上搭着半干的青草,一捆一捆,斜斜披垂着,渐渐变枯。如果把干草一根一根接起来,估计能爬到月亮上去。⑥草籽多极了,秋天的牧草比人还要忙。所有的野草都晃动草梢子,等待风,等待路过的小兽。漫山遍野,一场巨大的草籽迁徙正在拔剑出鞘。菟丝子伸出带刺的触手,把草籽粘在胡跑的野兔子身上。羊群路过一大片披碱草,草籽抓紧羊毛,离开草甸。老牦牛撒开蹄子狂奔,蓼莪草籽们齐齐呼喊,快一点,缠住牛蹄腕里的毛,看看外面的世界。赶在一场大雪到来之前,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⑦海拔三千多米的毛藏深山,曾经是西夏人养马的地方,朋友是牧人,正在冬窝子照看他的牛羊。旷野里没有人,他是个独孤的思考者。天地很静,雪白草枯,他坐在石头屋子里抽烟读书。这个老牧人,不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有一个地窖,储存着苹果白菜和土豆。在毛藏山深处度过一辈子,陪伴草木牛羊,清风明月,他比谁都单纯自然。深山给人包容,给人豁达,让人忘却贪婪。⑧寒风呼号,老牧人戴着棉帽,屋子里生了火,煮一壶砖茶。羊在窗外叫,老牦牛在卡哇掌山脚下奔跑,牧羊犬披着一身雪打外边回来,世界多么澄澈干净。牧场的日子淳朴真诚,带有古典哲学的意味。⑨如果你觉得山野空旷寂静,啥也没有,那简直就是错觉。各种动物都在挖空心思捕食。草窠后面可能躲着狐狸,岩石后面可能躲着野狼,石洞里免不了藏着黑鹰。老树上一群乌鸦窃贼,像拿自己的东西一样,大咧咧把啄木鸟深藏的坚果偷光。一群灰雀子揪头拔毛打架,用爪子按住彼此的脑袋,狠啄。而深深的土层里,藏着冬眠的蛇,旱獭,瞎老鼠。数不清的嗜睡者打鼾,沉沉入梦,多大风雪都惊不醒。⑩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冰冻的岩石发出断裂声,大河里冰块膨胀破碎,树木冻折,露出白生生的茬口。老鸹鬼叫,野狐狸奔窜,狼嚎叫,牧羊犬几声尖利地吠声。山猫一忽儿吱吱叫,一忽儿不见踪影。深山藏着各种未知,也藏着各种怜悯。⑪这样的深夜,大群的马鹿从森林里钻出来,悄悄跑到牧人的冬窝子,找草吃。马鹿和牧人是老熟人,根本不怕他,大模大样吃他牧场里的草,用无辜的眼神瞅他。如果牧人耍滑,做个麦草人吓唬马鹿,也不行。马鹿认得牧人的衣裳,嘴巴伸进衣裳底下,把干草吃掉。⑫天一亮,马鹿撤回森林。一群狼埋伏在半途,偷袭马鹿。然而马鹿相当厉害,战斗力比老牦牛都强大。狼只有扑到马鹿身边,才能下口撕咬。马鹿深谙此理,弹跳极高,蹄子像匕首,哪一匹倒霉的狼躲闪不及,被马鹿挖一蹄子,非死即伤。狼和马鹿都不恋战,速战速决,大多数时候,狼溃败,马鹿胜。⑬雪豹也会拦截马鹿,然而你想不到的是,马鹿跑得和雪豹一样快,但它跳得比雪豹高,飞似的逃走。沮丧的狼和雪豹只好合伙打劫狍鹿。狍鹿个小体弱,打不过大兽,只好被吃掉。⑭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一群牦牛走进山洞避风雪,哞哞叫着。千年时空,在深山野林里,也不过是几声牛叫——老牦牛的吼叫是和天地说话,山谷听得懂。⑮若是没有老牦牛,牧场算不得真正的牧场。若是没有飞禽和野兽,山谷就没有灵魂。所有的草木和动物,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山谷才成为山谷,才成为有尊严的地方。(有删节)(1)第③⑥两段在刻画“老牦牛”“草籽”方面有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2)有评论称:“刘梅花的散文善于对世间细微的事物张开敏锐的毛孔,传达丰富的内蕴。”请结合这一评论,立足全文赏析第⑩段画线句。(3)“大雪”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4)小明阅读完《人应该有所敬畏》一文后,为班级阅读平台拟出“敬畏”专题,并准备选用本文。对此,你是否同意,请拟写一条留言表达你的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刻画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赏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散文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主题,并对其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表达。【解答】(1)“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所有的野草都晃动草档子,等待风,等待路过的小兽。漫山遍野,一场巨大的草籽迁徙正在拔剑出鞘”,两段均把刻画对象放诸特定环境中刻画。“天大地大,浪逛着,逍遥着”“如果把老牦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浪逛”“逍遥”“愁”等词赋予了老牦牛人的情态;“菟丝子伸出带刺的触手,把草籽粘在胡跑的野兔子身上。羊群路过一大片披碱草,草籽抓紧羊毛,离开草甸。老牦牛撒开蹄子狂奔,蓼莪草籽们齐齐呼喊,快一点,缠住牛蹄腕里的毛,看看外面的世界”“伸出带刺的触手”“草籽抓紧羊手”“齐齐叫喊”同样赋予了草籽人的情态。由此可见,两段均以拟人方式,赋予对象人格。“撤”“狂奔”“蹴”“浪逛”“逍遥”“刨”“撒”等动词的使用凸显了老牦牛张扬不羁的个性,而“伸出”“粘”“抓紧”“缠”“呼喊”等词更是写出了草籽的生机。可见两段均以典型的动作描写刻画对象。(2)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理解“未知”“怜悯”的含义。“未知”包含两层含义:“冰冻的岩石发出断裂声,大河里冰块膨胀破碎,树木冻折,露出白生生的茬口。老鸹鬼叫,野狐狸奔窜,狼嚎叫,牧羊犬几声尖利地吠声。山猫一忽儿吱吱叫,一忽儿不见踪影”,这是遭遇严寒饥饿等严酷考验后的深山中藏着生物们的命运是未知的;结合全文可知,“未知”还指多数人对大自然的不了解,即习以为常的大自然背后包含着诸如冬牧场的自然规律、动物的自然习性、单纯自然的生活、淳朴真诚品质等未知。“怜悯”同样包含两层意思:“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说明作者能够敏锐地感知自然,而他对自然、对生物们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天自然中生存的万物的怜悯;结合后文“这样的深夜,大群的马鹿从森林里钻出来,悄悄跑到牧人的冬窝子,找草吃。马鹿和牧人是老熟人,根本不怕他,大模大样吃他牧场里的草,用无辜的眼神瞅他”“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老牦牛的吼叫是和天地说话,山谷听得懂”可知,生物之间、其至深山与生物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怜悯。此外从表达效果上,“深山藏着各种未知,也藏着各种怜悯”,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3)“大雪路过人间。雪落在马牙雪山,落在卡哇堂,落在乌鞘岭”“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只愿意呆在圈窝里,咀嚼黄草”“极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手藏深山的老牦牛从卡哇堂山顶往下撤……”“赶在一场大雪到来之前,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天地很静,雪白草枯,他坐在石头屋子里抽烟读书。这个老牧人,不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深深的土层里,藏着冬眠的蛇,旱獭,瞎老鼠。数不清的嗜睡者打鼾,沉沉入梦,多大风雪都惊不醒”“大雪稍微一停,尤其是深夜,整个山谷全是声音……”,“大雪”贯穿全文,构成了冬牧场的特定环境,由此串联起山野里的一切生物。“羊群怕冷,不会在风雪里乱跑”‘’冷的三九寒天,大风卷雪,毛藏深山的老牦牛从卡哇堂山顶往下撤……饿了,几蹄子刨开被雪埋住的马莲草。枯黄的马莲草柔韧,草窠蓬松,大雪里也能找到。如果把老牦牛圈养起来,没准会把它给愁死”“草籽最原始的迁徙已经完成”“这个老牧人,不会比一场雪更孤独。如果大雪封山,我猜他有一个地窖,储存着苹果白菜和土豆。在毛藏山深处度过一辈子,陪伴草木牛羊,清风明月,他比谁都单纯自然”“天一亮,马鹿撤回森林。一群狼埋伏在半途,偷袭马鹿。然而马鹿相当厉害,战斗力比老牦牛都强大”,通过大雪,作者写出了老牦牛的野性与自由、草籽迁徙的智慧、牧人的孤独单纯。各种小动物的值得怜悯、雪夜经历生死挑战的马鹿的机智灵活等,可见,“大雪”之下更能凸显描写对象的特征。“牧人洞悉山谷里的一切,太阳升起又落下,万物周而复始”,雪来,雪去,“大雪”之下展示出的冬牧场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过程,也展示出的万物自然自在的状态,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沉思考。(4)首先考生应明确观点——同意。然后从文中找到本文中体现人应该敬畏自然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比如本文以“雪”贯穿全文,写出了大自然的“严寒”以及在“严寒”“饥饿”的环境中,万物经历生死挑战的顽强。可见人应该敬畏自然。比如“旷野里没有人,他是个独孤的思考者……他比谁都单纯自然”“寒风呼号,老牧人戴着棉帽,屋子里生了火,煮一壶砖茶……牧场的日子淳朴真诚,带有古典哲学的意味”,通过对牧人孤独之下单纯自然生活的刻画,突出大自然对人的美好塑造可见人应该敬畏自然。比如“古代的西夏人曾经在这样的天空下牧马,在某个山洞里,翻开碎石,还有西夏的灰烬,石头上还有他们留下的字符——那些曾经的勇猛或者怯懦”,通过对西夏人的联想,突出大自然规律的永恒。可见人应该敬畏自然。答案:(1)两段均把刻画对象放诸特定环境中刻画,如以“大风卷雪”凸显老牦牛的野性。以大雪之前的紧迫环境凸显草籽们争先恐后地迁徙特征;均以拟人方式,赋予对象人格,如刻画老牦牛向往大自然的心理。刻画草籽们等待以及希望小动物带自己迁徙的心理等;均以典型的动作描写刻画对象,如老牦牛的“撤”“狂奔”“蹴”“浪逛”“逍遥”“刨”“撒”张扬了个性;如草籽们的“伸出”“粘”“抓紧”“缠等”展示了生机盎然状态。(2)深山中藏着生物们不可知的命运、它们将遭遇严寒饥饿等严酷的考验,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同时,对于人们而言,习以为常的大自然背后包含着诸如冬牧场的自然规律、动物的自然习性、单纯自然的生活、淳朴真诚品质等未知。而作者敏锐地感知到这些;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万物作者充满怜悯,同时深切地感知在生物之间、甚至深山与生物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怜悯。由此,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规律的喟叹,对严酷环境中的生物们的悲悯之情。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3)“大雪”贯穿全文,构成了冬牧场的特定环境,由此串联起山野里的一切生物;“大雪”之下更能凸显描写对象的特征,如老牦牛的野性与自由、草籽迁徙的智慧、牧人的孤独单纯、各种小动物的值得怜悯、雪夜经历生死挑战的马鹿的机智灵活等;“大雪”之下展示出的冬牧场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过程,展示出的万物自然自在的状态,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沉思考。(4)本文通过对在恶劣大自然中生物们生存状态的刻画,突出对自由、自然、野性生活的认可与礼赞;通过对牧人孤独之下单纯自然生活的刻画,突出大自然对人的美好塑造;通过对西夏人的联想,突出大自然规律的永恒。这一系列内容都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认识到自我在大自然面前的有限性,展示了深处现代文明中的个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所以,我认为合适。【点评】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宾至(唐)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释】①黄生评曰:首联“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②钟惺评曰:颔联“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2)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注意联系诗句分析。【解答】(1)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故选A。(2)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但见群鸥日日来”,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日日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佳客坐”“花径不曾缘客扫”,“佳客”指尊贵的客人,“花径”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意思是,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傲岸之态可掬。“百年粗粝腐儒餐”意思是,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答案:(1)A(2)由所处之幽僻,待客食物之粗薄,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由“群鸥日来”可见主人公远离世俗之高洁志趣;所来之“佳客”及“花径不曾缘客扫”,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由待客之“无兼”“旧醅”“粗粝腐儒餐”,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宾至》译文: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赏析:诗人在首联写道:“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幽栖”即清静的住所。“再拜”即拜两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这里,诗人写了迎接之状。其中,“老病人扶”说明了自己身体不好,病得需要人扶起来。“再拜”中的“再”,不但表明了对客人的尊重,也暗示了自己行动的艰难。从诗人的话语中,表现了诗人在繁琐的礼节和年迈多病之中,对这类应酬感到很不高兴。接着颔联写道:“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文章”这里泛指诗文。“海内”即四海之内,也就是“天下”之意。“漫劳”即空劳。“车马”即客人乘车马而来。暗示了来者是一位达官贵人。“江干””即江边。草堂临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其中。诗人用“岂有”“漫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我在物质上是一无所有的,我也知道你是来求得文章,然而,你来也是徒劳的。这里,表现了诗人不亢不卑的品格,以及对来“宾”不满意与嘲讽。颈联写道:“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竟日”即终日。“淹留”即久留。“百年”即一生。“粗粝”就是粗米。“腐儒”就是迂腐的书生。这里,诗人写了对来宾款待之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但我不能好饭好菜招待你,因为我是迂腐的书生,一生都是吃的粗米,而今你来,款待不周,只望包涵。我们从诗人的话语中,感受到诗人对自己一生贫穷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面对来宾所表现出来的自谦与无奈。尾联写道:“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供给”指酒肴。“无供给”即没有美酒佳肴来款待。“药栏”即花药之栏槛。“看药栏”即看花。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意思是说。如果不嫌我这荒山野岭没有美酒佳肴的话,还望以后有兴致再来看花。这是诗人对来宾的客套话,也暗示了诗人的送客之意。这里,不但照应了首联的意思,也表明诗人自负神态。《客至》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晚餐中没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剩下的酒!赏析: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颈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康帝为琅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②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曰:“臣以虚鄙,才不周用,过蒙国恩。无劳受宠,负愧实深!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岂复遗力,实惧颠坠,所误者大。”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③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④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节选自《晋书》)材料二: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事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雅量》)(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顷之,征为卫将军不久②臣有何勋可以克堪能够(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权移之CA.权衡B.职权C.权且D.权势②更宰杀为馔BA.再次B.另外C.调换D.轮流(3)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4)材料二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事方面有较大差异,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内容作简要分析。(6)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对褚裒的评价,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句子意思来推断。(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叙事方面的差异,可从叙事目的、叙事节奏、叙事内容等角度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内容及论点、论据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①顷之:不久。句意:不久,征召为卫将军。②克:能够。句意:臣下有什么功勋能够承当得起?(2)①权:权且、姑且。句意:就姑且把他挪到这里。故选C。②更:另外。句意:另外宰杀牲畜,整治酒食。故选B。(3)“以”,认为;“委贤任能”,动宾结构,委任贤能之人;“升敬”,提拔、敬重;“旧齿”,老臣。译文: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4)句意:远近的人久仰褚季野的大名,县令于是大为惶恐。又不敢起动他,便在牛屋里呈上名片拜谒他。“远近”是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人,做句子主语,“承”是谓语,“公名”是宾语,“公名”后断开;“令”指县令,做句子的主语,“遽”是谓语,“于是”和“大”都是状语,“遽”后断开;“不敢移公”省略了主语“令”,“不敢”是状语,“移公”是动宾结构,“公”后断开。故断句为: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5)叙事的目的不同,材料一选自《晋书》,是人物传记,第③段写朝廷征召褚裒,吏部尚书刘遐、长史王胡之劝说褚裒,重点写了褚裒的“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以及“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叙述褚裒让贤与荐贤的史实,注重历史事实的实录;材料二选自《世说新语》,是小说,侧重人物形象塑造,如“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详尽地叙述了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恭的故事情节,注重人物塑造;叙事的节奏不同,材料一第③段节奏明快,如“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这段话以“于是”“乃”“即”等词语,简练地呈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材料二节奏舒缓,如“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具体描述人物言行细节,详尽地呈现人物关系与形象;叙事的内容有别,材料一是人物传记,主要记述历史,第③段叙述褚裒“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以及他荐贤“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这些都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材料二是笔记体小说,写县令沈充不知道牛棚里住的是褚裒,还邀请他吃饼,后来得知之后十分害怕、羞愧,备办酒食请罪,并鞭打亭吏谢罪的故事。可见其创作时立足一定的事实,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人物言行,塑造人物形象,追求故事的生动新奇。(6)“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意思是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如认为材料二可以作为例证,可结合“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分析,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恭,然而褚裒和县令对饮,言谈、脸色没有什么异样表现,好像对这一切都没在意似的。正是这“言色无异,状如不觉”,让人感觉到他对县令的不屑。因此,材料二可以作为例证证明这一评价。如认为材料二不可以作为例证,主要从材料二的文体上分析,虽然表面看起来褚裒“言色无异,状如不觉”能够印证材料一的评价,但材料二毕竟是小说,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作为例证不太合适。还可以从材料二的出处来分析,材料二选自“雅量”篇,可见叙述“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目的是为了证明褚裒的雅量,突出他对吴兴太守行为的原谅,体现的是襟怀之磊落,不以他人前倨后恭而有所不屑。侧重点不同,不能作为材料一的例证。答案:(1)不久能够(2)①C②B(3)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4)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5)叙事的目的不同,材料一第③段叙述褚裒让贤与荐贤的史实,注重历史事实的实录;材料二则详尽地叙述了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恭的故事情节,注重人物塑造;叙事的节奏不同,材料一第③段节奏明快,以“于是”“乃”“即”等词语,简练地呈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材料二节奏舒缓,具体描述人物言行细节,详尽地呈现人物关系与形象;叙事的内容有别,材料一第③段叙述的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材料二则立足一定的事实,展开丰富的想象,追求故事的生动新奇。(6)参考示例一:我认为可以。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材料二中褚裒面对前倨后恭,丑态百出的吴兴县令,始终保持言谈、脸色的一致,似乎对其行为毫不在意。但是,正是这种不因其态度变化而变化的表现正体现了对其的不屑。因此,我认为可以作为例证证明这一评价。参考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合适。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尽管从材料二事件本身看,褚裒以自己前后一致不变的态度表达出对前倨后恭县令的褒贬,契合这一评价。但是,作为小说内容,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作为例证不太合适。参考示例三:我认为不可以。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材料二选自“雅量”篇,目的是为了证明褚裒的雅量,突出他对吴兴太守行为的原谅,体现的是襟怀之磊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