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伴随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掘达到高峰。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黄金面具、黄金权杖等文物,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貌。2019年,考古学者在三星堆又发现多个祭祀坑,并于近期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全世界再次为之震惊,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热议与思考。无可否认,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是世界级的考古发现,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这是对三星堆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极其深刻的阐释。众所周知,特洛伊和尼尼微在早期欧洲文明起源过程中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遗址,它们的发现和发掘,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在以往的传统学术观念中,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其最为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的一整套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中原文化中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五等,即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不得用鼎。地下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在商、周时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这一青铜礼器制度的形成,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整个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瓿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与之同时,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另样方式,这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三星堆文明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如上所述,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商周青铜文明,不仅辐射影响到整个早期中国,也同时影响到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圈”。但是,在这个固有的青铜文明体系中,三星堆很显然注入了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一方面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同时又出现了青铜神像、黄金权杖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罕见的新事物。而这些事物,在古代中亚和西亚青铜文明之中却并不鲜见。正因为如此,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在传统的中原文明和地域性显著的巴蜀文明的基础之上,还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周边其他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并融为一体,从而同时具有东、西方文明的特点,成为中华大地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材料二:三星堆文明是在土生土长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殷商文化因素,又吸收了域外古老文明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体系。它是与中原文明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又一文化中心。那么,三星堆的古蜀先民是通过什么路径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呢?通过对出土青铜器物的比较研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商文化向南推进,经淮至江,越过洞庭湖,又溯江穿入蜀地。这很可能是商文化通往成都平原的一条主要途径。”三星堆不少青铜器和湖北、湖南所出类同,就是很好的证据。此外,纹饰是青铜器物的一种语言,通常表达着器物的文化性质和特点。很多学者注意到三星堆出土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与长江中游和陕南等地出土青铜器的相似之处。除了长江流域,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经由汉中之地、陇蜀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西周初武王伐纣,联合西土八国会师牧野,古蜀王派兵参与征伐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在开凿金牛道之前,古蜀国北面的交通显然早已存在,古蜀人使用栈道的历史可能远比见诸文字记载的久远。在陕西成固出土的铜器物群中,既有属于殷商文化的器物,如鼎、尊、罍、瓿、簋、戈、钺等;又有属于早期蜀文化的器物,如青铜面具、铺首形器,以及陶器中的尖底罐等。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如何交流互动?其实,除北方丝绸之路外,从成都出发通向古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殷商时代已具雏形。这条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古道,史称“蜀身毒道”,它总长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历经沧海桑田、人事兴亡却从未断绝。一代又一代的商人,驱赶马匹,驮着蜀地的丝绸和邛杖,穿行在密林小径,到达东南亚的掸国(今缅甸)与南亚的身毒(今印度),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而来自蜀地的丝绸和邛杖,则一路向西,再从印度翻山渡海抵达中亚,直至地中海沿岸。“蜀身毒道”曾不为众人所知,直到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外学者相继论证了它的存在和重大作用之后,这条古代亚洲的大动脉才为世人注目,并被命名为“南方丝绸之路”。(摘编自白路《满天星斗,三星堆光彩夺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学勤认为三星堆是可以和特洛伊、尼尼微相媲美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遗址,应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认识其价值。B.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中国青铜礼器制度不仅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C.三星堆出土的尊、瓿等礼器,证明当时中国大地上除了青铜礼器制度外,还有另外一套象征等级与权力的体系。D.蜀身毒道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具雏形,是贯穿古代亚洲的大动脉,也是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主要通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情况。B.三星堆文明兼具东西方文明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成为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证。C.陕西成固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殷商文化的器物,又有早期蜀文化的器物,这说明成固曾经是商蜀贸易中心。D.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蜀地的丝绸、邛杖等商品可以远销至印度,甚至中亚、地中海沿岸等地区。(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三星堆文明对外交流的佐证的一项是A.尔来四万八干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B.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扬雄《蜀王本纪》)C.(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常璩《华阳国志》)D.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欧阳询《艺文类聚》)(4)两则材料都围绕“三星堆文明”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①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②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③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④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⑤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⑥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⑦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⑧“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⑨“就是的……”⑩“口粮哩?”⑪“扣了!”⑫“为什么扣了?”⑬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⑭“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⑮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⑯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⑰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⑱“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⑲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蜒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⑳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㉑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㉒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㉓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D.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B.“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4)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B.赎,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D.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关系。B.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受到惩罚。C.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选拔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D.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汉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他以匈奴不灭,无以为家拒绝,武帝因此更加重视宠爱他。(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②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5)《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根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中吕】普天乐•垂虹①夜月徐再思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②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注]①垂虹:指吴江上的垂虹桥。桥有七十二洞,俗称长桥。因桥形若虹,故名。②凌波:形容女性步履轻盈。曹植《洛神赋》曾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洛水女神。(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华寒,冰壶冻”,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开篇直写月光,与题目相照应。B.“云间玉兔”以玉兔代明月,写明月在云间时隐时现的情形;“水面苍龙”则写垂虹桥似要凌空而起的雄伟气势。C.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作者的忧思难以排遣,“酒一樽,琴三弄”,借酒欲消心中愁绪,抚琴却发现知音难觅。D.结尾以大笔肆意泼墨,描绘出天地壮阔、浩瀚无涯的雄伟画面;此处虽用笔粗放,但感情却深邃沉挚引人深思。(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之美的?请结合此曲中的句子简要分析。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愿骑千里马为君主前驱,开辟道路的两句是:“,。”(2)《蜀道难》一诗中,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就是因为“,”,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3)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两句相似,都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最宝贵的他的少年记忆里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也照亮了他的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观看者慢慢将之融入自己的血脉B.观看者的性格也慢慢受其影响C.也慢慢变成观看者的性格D.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C.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D.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7.(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对高中学生而言,,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1)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一百年来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正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今年是“五﹒四运动”102周年,学校将举办新时期“五四精神”征文活动,请你选择组合以下材料,进行联系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博学而笃志,切文而静思,仁在其中。”(孔子《论语•子张》)“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毛泽东)“相信自己的力量吧,我们是青年。”(臧克家)“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邓小平)“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习近平)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7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伴随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掘达到高峰。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黄金面具、黄金权杖等文物,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貌。2019年,考古学者在三星堆又发现多个祭祀坑,并于近期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全世界再次为之震惊,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热议与思考。无可否认,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是世界级的考古发现,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这是对三星堆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极其深刻的阐释。众所周知,特洛伊和尼尼微在早期欧洲文明起源过程中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遗址,它们的发现和发掘,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在以往的传统学术观念中,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其最为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的一整套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中原文化中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五等,即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不得用鼎。地下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在商、周时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这一青铜礼器制度的形成,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整个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瓿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与之同时,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另样方式,这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三星堆文明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如上所述,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商周青铜文明,不仅辐射影响到整个早期中国,也同时影响到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圈”。但是,在这个固有的青铜文明体系中,三星堆很显然注入了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一方面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同时又出现了青铜神像、黄金权杖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罕见的新事物。而这些事物,在古代中亚和西亚青铜文明之中却并不鲜见。正因为如此,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在传统的中原文明和地域性显著的巴蜀文明的基础之上,还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周边其他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并融为一体,从而同时具有东、西方文明的特点,成为中华大地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材料二:三星堆文明是在土生土长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殷商文化因素,又吸收了域外古老文明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体系。它是与中原文明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又一文化中心。那么,三星堆的古蜀先民是通过什么路径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呢?通过对出土青铜器物的比较研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商文化向南推进,经淮至江,越过洞庭湖,又溯江穿入蜀地。这很可能是商文化通往成都平原的一条主要途径。”三星堆不少青铜器和湖北、湖南所出类同,就是很好的证据。此外,纹饰是青铜器物的一种语言,通常表达着器物的文化性质和特点。很多学者注意到三星堆出土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与长江中游和陕南等地出土青铜器的相似之处。除了长江流域,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经由汉中之地、陇蜀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西周初武王伐纣,联合西土八国会师牧野,古蜀王派兵参与征伐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在开凿金牛道之前,古蜀国北面的交通显然早已存在,古蜀人使用栈道的历史可能远比见诸文字记载的久远。在陕西成固出土的铜器物群中,既有属于殷商文化的器物,如鼎、尊、罍、瓿、簋、戈、钺等;又有属于早期蜀文化的器物,如青铜面具、铺首形器,以及陶器中的尖底罐等。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如何交流互动?其实,除北方丝绸之路外,从成都出发通向古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殷商时代已具雏形。这条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古道,史称“蜀身毒道”,它总长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历经沧海桑田、人事兴亡却从未断绝。一代又一代的商人,驱赶马匹,驮着蜀地的丝绸和邛杖,穿行在密林小径,到达东南亚的掸国(今缅甸)与南亚的身毒(今印度),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而来自蜀地的丝绸和邛杖,则一路向西,再从印度翻山渡海抵达中亚,直至地中海沿岸。“蜀身毒道”曾不为众人所知,直到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外学者相继论证了它的存在和重大作用之后,这条古代亚洲的大动脉才为世人注目,并被命名为“南方丝绸之路”。(摘编自白路《满天星斗,三星堆光彩夺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李学勤认为三星堆是可以和特洛伊、尼尼微相媲美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遗址,应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认识其价值。B.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中国青铜礼器制度不仅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C.三星堆出土的尊、瓿等礼器,证明当时中国大地上除了青铜礼器制度外,还有另外一套象征等级与权力的体系。D.蜀身毒道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具雏形,是贯穿古代亚洲的大动脉,也是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主要通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对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情况。B.三星堆文明兼具东西方文明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成为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证。C.陕西成固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殷商文化的器物,又有早期蜀文化的器物,这说明成固曾经是商蜀贸易中心。D.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蜀地的丝绸、邛杖等商品可以远销至印度,甚至中亚、地中海沿岸等地区。(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三星堆文明对外交流的佐证的一项是CA.尔来四万八干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B.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扬雄《蜀王本纪》)C.(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常璩《华阳国志》)D.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欧阳询《艺文类聚》)(4)两则材料都围绕“三星堆文明”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解答】(1)A.正确。B.依据原文“中原文化中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青铜礼器……这一青铜礼器制度的形成,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整个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中国青铜礼器制度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本项缺少“早期”的限定。C.依据原文“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瓿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与之同时,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不是尊、瓿而是黄金权杖、青铜神像证明当时中国大地上还有另一套象征权力与等级的体系。D.依据原文“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如何交流互动?其实,除北方丝绸之路外,从成都出发通向古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殷商时代已具雏形。这条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古道,史称‘蜀身毒道’……‘蜀身毒道’曾不为众人所知,直到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外学者相继论证了它的存在和重大作用之后,这条古代亚洲的大动脉才为世人注目,并被命名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是三星堆文明与域外文明不是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通道。故选:A。(2)C.“这说明成固曾经是商蜀贸易中心”推断错误,依据原文“除了长江流域,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经由汉中之地、陇蜀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西周初武王伐纣,联合西土八国会师牧野,古蜀王派兵参与征伐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在开凿金牛道之前,古蜀国北面的交通显然早已存在,古蜀人使用栈道的历史可能远比见诸文字记载的久远。在陕西成固出土的铜器物群中,既有属于殷商文化的器物,如鼎、尊、罍、瓿、簋、戈、钺等;又有属于早期蜀文化的器物,如青铜面具、铺首形器,以及陶器中的尖底罐等”,没有“说明成固曾经是商蜀贸易中心”。故选:C。(3)A.突出蜀地的闭塞。B.写蜀人对望帝的思念,与对外交流无关。C.正确。D.介绍历代蜀王,与对外交流无关。故选:C。(4)①依据原文“这是对三星堆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极其深刻的阐释……而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材料一侧重阐述三星堆文明的世界性意义,指出三星堆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独特的贡献,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②依据原文“那么,三星堆的古蜀先民是通过什么路径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呢?通过对出土青铜器物的比较研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商文化向南推进,经淮至江,越过洞庭湖,又溯江穿入蜀地。这很可能是商文化通往成都平原的一条主要途径’”“除了长江流域,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经由汉中之地、陇蜀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三星堆文明和域外文明如何交流互动?其实,除北方丝绸之路外,从成都出发通向古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殷商时代已具雏形。这条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古道,史称‘蜀身毒道’……‘蜀身毒道’曾不为众人所知,直到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外学者相继论证了它的存在和重大作用之后,这条古代亚洲的大动脉才为世人注目,并被命名为‘南方丝绸之路’”,材料二侧重阐述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路径,指出三星堆文明通过水陆两条途径和中原文明交流,通过丝绸之路和域外文明交流。(5)①依据原文“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但与之同时,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另样方式,这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总结。②依据原文“中原文化中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五等,即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不得用鼎。地下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在商、周时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以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观点。③依据原文“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五等,即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不得用鼎”“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另样方式,这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论证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④依据原文“从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瓿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在商、周时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列举数字使论证语言准确;运用“大体上”“总体上”等词语使论证语言严谨。答案:(1)A(2)C(3)C(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三星堆文明的世界性意义,指出三星堆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独特的贡献,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路径,指出三星堆文明通过水陆两条途径和中原文明交流,通过丝绸之路和域外文明交流。(5)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总结。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以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观点。③论证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列举数字使论证语言准确;运用“大体上”“总体上”等词语使论证语言严谨。【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①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②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③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④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⑤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⑥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⑦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⑧“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⑨“就是的……”⑩“口粮哩?”⑪“扣了!”⑫“为什么扣了?”⑬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⑭“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⑮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⑯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⑰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⑱“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⑲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蜒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⑳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㉑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㉒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㉓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D.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B.“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4)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本类题目,需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作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解答】(1)C.曲解文意。“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错,依据原文“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旨在表现田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故选:C。(2)B.曲解文意。“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错,依据原文“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女孩子不是因为体弱多病,而是因为过度饥饿。故选:B。(3)①依据原文“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展现了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为故事的发生交代了时代背景。②依据原文“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体现了田福军强烈的责任感和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③依据原文“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突出表现了田福军对农村的深厚感情以及心系百姓、工作方式灵活等形象特点。(4)①依据原文“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哪怕会因此承受一定的后果。②依据原文“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但他毅然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来,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依据原文“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面对饥饿问题,他不顾个人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答案:(1)C(2)B(3)①展现了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为故事的发生交代了时代背景。②体现了田福军强烈的责任感和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③突出表现了田福军对农村的深厚感情以及心系百姓、工作方式灵活等形象特点。(4)①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哪怕会因此承受一定的后果。②“文革”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但他毅然投入到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来,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面对饥饿问题,他不顾个人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点评】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考生要从小说中勾画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文中其它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正衬还是反衬。解题思路可以分为四步:一、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二、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B.赎,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D.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关系。B.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受到惩罚。C.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选拔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D.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汉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他以匈奴不灭,无以为家拒绝,武帝因此更加重视宠爱他。(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②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5)《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根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汉”为名词,作“降”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浑邪王使”为偏正性名词短语,意思是“浑邪王的使者”,作“得”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商量投降汉朝,派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传车报告皇上。(2)D.“景桓”是褒扬霍去病英有勇作战、克敌服远、扩充疆土之功。(3)C.原因概括不全面,原文“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一句,说明霍去病军功显赫,也有他勇气可嘉、身先士卒的原因。(4)①坐:因为;行留:行军滞留;赎:赎罪。句子翻译为: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未能够与骠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赎罪为民。②传:传车,驿车;诣:去,往;行在所:皇帝巡行的住处。句子翻译为:(他)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5)原文为“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意思是“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大关心士兵。他率领部队出征时,皇帝还要专门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答案:(1)B(2)D(3)C(4)①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未能够与骠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赎罪为民。②(他)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5)①霍去病年轻时就身居高位,地位尊贵不能体恤士卒。②生活骄奢,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③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参考译文: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因是皇后的姐姐的儿子,十八岁便为侍中。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根据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剽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骑勇士远离卫青所率的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元狩二年的春天,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名骑兵从陇西出发进击匈奴,立有战功,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二百户。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分两路出兵。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一齐从右北平郡也分两路出兵。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领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包围了李广部,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伤亡过半,杀死的敌人则更多一些。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才退走。张骞因为部队行动迟缓,应当斩首,赎罪为民。霍去病从北地出发后,深入匈奴地区,合骑侯公孙敖因迷失道路,没能够与霍去病会师。霍去病率军到达祁连山,捕杀敌人很多,汉武帝加封霍去病五千四百户。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未能够与骠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赎罪为民。许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也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率领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补充,他自己也敢深入敌区,常和精壮士卒奔驰在大军的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天幸,从没遭遇过很大的危险。可是那些老将却常常落在后面,不能得到良好的战机。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的宠爱而显贵,地位与大将军卫青相等。这次战斗后,单于对浑邪王驻守西面而多次被漠军所败十分愤怒,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士卒,都是遭到骠骑将军的打击,他想把浑邪王召来杀掉。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商量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传车报告皇上。武帝担心匈奴是用诈降的手段乘机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裨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立即飞马冲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杀死要逃的八千人,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数万,号称十万。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有勇气,敢做敢为。武帝曾经要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只看谋略,不必学习古代的兵法。”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就无以为家。”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大关心士兵。他率领部队出征时,皇帝还要专门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此类事情很多。微信超然客霍去病元狩六年去世。武帝很悲伤,调发附属国穿黑衣的士兵,从长安列队直到茂陵。在茂陵园为他修筑坟墓,形状像祁连山。并为他定谥号,合并“武”和“广地”两层意义称为景桓侯。【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中吕】普天乐•垂虹①夜月徐再思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②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注]①垂虹:指吴江上的垂虹桥。桥有七十二洞,俗称长桥。因桥形若虹,故名。②凌波:形容女性步履轻盈。曹植《洛神赋》曾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洛水女神。(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玉华寒,冰壶冻”,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开篇直写月光,与题目相照应。B.“云间玉兔”以玉兔代明月,写明月在云间时隐时现的情形;“水面苍龙”则写垂虹桥似要凌空而起的雄伟气势。C.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作者的忧思难以排遣,“酒一樽,琴三弄”,借酒欲消心中愁绪,抚琴却发现知音难觅。D.结尾以大笔肆意泼墨,描绘出天地壮阔、浩瀚无涯的雄伟画面;此处虽用笔粗放,但感情却深邃沉挚引人深思。(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之美的?请结合此曲中的句子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解释,再说明表达效果。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修辞,一般集中于单句的手法;一种是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联的分析;一种是抒情方式,主要用于整首诗歌。【解答】(1)C.“忧思难以排遣”“借酒欲消心中愁绪,抚琴却发现知音难觅”错,前四句写月光与月下的垂虹桥,迷离梦幻一般,并没有忧思;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雅兴大发,“酒一樽,琴三弄”,饮酒弄琴,不亦乐乎。故选C。(2)开头两句写“玉华寒,冰壶冻”,意思是月光清寒,好像盛冰的玉壶那样皎洁明净。作者运用比喻,把“月色”比作“冰壶”,写出月色的皎洁清亮。“酒一樽,琴三弄”,江天壮阔,月色朦胧,作者不禁雅兴大发,饮一樽美酒,弹三支琴曲。运用衬托手法,借作者饮酒弄琴的高雅行为来衬托月色的美好。“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吸引仙女凌波而来,凭倚着阑干任天风拂面。“凌波仙人”化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美妙的琴音,美好的月色,吸引洛神月夜前来,这是虚写,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答案:(1)C(2)①比喻:开头两句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②衬托:借作者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来衬托月色之美。③虚写、用典:作者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想象洛神月夜前来,来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白话译文:月光清寒,好像盛冰的玉壶那样皎洁明净。天上的明月出没在云间,地上的长桥如苍龙横卧水面。饮一樽美酒,弹三支琴曲。吸引仙女凌波而来,凭倚着阑干任天风拂面。放眼望去远远近近的楼台殿阁,天地辽阔,江水浩瀚无边。赏析:这首小令写垂虹桥的夜景。作品情致幽深,气势浩大,想象瑰奇,意兴强烈。虽是写景之作,却颇值得玩味。起笔直写月光,与题目相照应,月光的清辉洒满大地,抬头仰望天空,看到的是一轮明月在云间游走;低头远望大地,看到垂虹桥如长龙一般盘踞在吴江上。相传,生活在月中的嫦娥有一只玉兔,此处用“玉兔”将明月在云间出没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时隐时现的明月和有腾空之势的垂虹桥共同构成了一幅迷离梦幻的图画。接着,作者将视线由景物转到人身上。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游人雅兴大发,“酒一樽,琴三弄”,饮酒弄琴,不亦乐乎。作者仿佛看到水边的仙女踏着凌波微步,款款而来。“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引入“洛神”这一形象凸显出了月色之美和琴音之妙。“天风”二字除了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宜人之外,也使整个环境显得更加神秘缥缈。“仙人”和“天风”给予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平添了整支曲子的意蕴。面对辽阔的江天,作者神清气爽,思绪纷飞。站在垂虹桥上,任微风轻轻吹拂着身体,凭栏远望,目之所及,只见“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远处近处灯光摇曳,尽是楼台殿阁,江天一色,烟波浩渺,天地分外辽阔,浩瀚的江水从面前奔涌而过。末尾三句以大笔肆意泼墨,描绘出一幅天地壮阔、浩瀚无涯的雄伟画面。此处虽用笔粗放,但是感情却深邃沉挚,天地无涯人却终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限制。结尾似戛然而止,语虽尽而意未绝,引人深思。【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