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5分)填空题。(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在《》(篇目名)中,表现出(作者名)鄙弃权贵的傲骨精神的句子是“,使我不得开心颜?”(3)《劝学》中荀子借君子之口说“”的意思,也就我们平时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选择题(5分)2.(2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黄庭坚《虞美人》词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A.玉台弄粉花妒人,忽寄入眉头 B.玉台弄粉,花妒入眉 C.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D.花应妒玉台弄粉,唤取归来同住3.(3分)下列运用《乡土中国》的观点与理论进行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平常经常会说“落叶归根”“不离故土”,中国的老人还经常会讲“我已经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土”字虽然用得很好,但听起来多少有些“土气”和贬义。 B.中国古人喜欢“学而时习之”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每天面对的新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只要这个村子里边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人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请教他就好了,所以有机的团结会容易形成礼俗社会。 C.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核心,那向外扩张的这个动作,就叫作“推”。所以孔子讲“推己及人”。孟子评价孔子“善推而已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些都是一个由内向外推的过程。 D.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一大拨的时势权力。当机器发明的时候,当内燃机发明的时候,当汽车发明的时候,当电报发明的时候,当互联网、手机、短视频,一个一个的社会变革出现的时候,你能不能抓住,就代表着你是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获得时势权力。第二部分阅读(50分)(一)(12分)4.(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①中国人一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当时已经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它的意思是讲,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就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也变了。可见,“风”和“俗”不一样。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性表示。②什么叫“风”?“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③传统文化,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已经长期存在,可以起长期作用,它的范围也比较大。④过去所有的文化,并不是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有的文化昙花一现,还有一些虽然长期存在却得不到主流社会承认,甚至经常要被千方百计地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占主流的文化。⑤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的价值观。这个基础变了,这种文化就难以存在下去。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农业社会没有什么问题。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不远游”是对的,也是当时的需要。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信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远游既不影响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医疗和其他支持。而且,为了寻求知识,寻找工作,很多人必须远游。时移世易,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确实会面临适用性的问题。⑥历史上,中国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华文明对抗的文化。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内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把当时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的发达,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西方文化从中国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传”。“传”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岌可危,有的已经没有“传”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重视“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⑧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恶的集中表现,但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⑨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卯榫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又如,24个节气曾经被认为是糟粕,但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它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消灭,不如把它任性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⑩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承”要继承、发扬、延续,但还要转化和创新,而非刻意守旧。(有删改)(1)第①段中的加点字“不一样”具体内容是指。(2)赏析第⑧段中3个问句的表达效果。(3)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既上承了对“风”和“俗”的解读之意,又界定了传统文化不是“风”而是“俗”,同时下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分析和论述。B.“传”是要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应该马上开发旅游,让更多人关注与研究。C.第⑨段举古代建筑的例子旨在说明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但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D.第⑩段提出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跪拜,整天念着儒家的经典,甚至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就违背了“承”的核心要义。(4)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会发生转变,比如下面例句中的加点字。请在第⑨段的画线句中,找出1个这样的词语,分析其表达出的复杂情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二)(13分)5.(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①旧时代的上海老味道之所以令人怀想,一半源于彼时体内脂肪薄瘠,一半借时间慢慢沉淀。一位英国作家说过:过去的时光都是美好的。美好的想象和落空的小确幸,不经意为往事罩上一层金色光芒,(甲)_____,外婆红烧肉占据了餐桌C位。②长大后吃到新雅的玫瑰细沙、奶油椰蓉和杏花楼的上等五仁,方知天外有天,小街南货店里酥皮斑驳的小月饼不能望其项背。风水轮流转,作为“国民记忆”的五仁月饼近来常被吐槽,叫人很生气。做一款五仁月饼有多烦你知道吗?光是将上好的果仁、瓜仁召集拢来就是一项大工程。再说舌尖享受,层层递进,惊喜连连,中老年粉丝对它不离不弃,(乙)_____是对匠人精神的礼赞。③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月饼花头翻得也快,从小龙虾到芝士培根,从腌笃鲜到流心奶黄,但聚焦多在馅心,饼皮不大有人提及。其实,馅心与饼皮君臣佐使,方能成就一款丰腴华滋的节令美食。现在月饼新秀的馅心大多出自珍馔佳肴,与饼皮一起入口是否更加好吃,吃过才晓得。今年吃到一款手做月饼,饼皮分一酥一软两种,馅心也是双拼,栗子与豆沙、绿豆与佛手的组合,形态优美、轮廓清晰、格调清雅、味道隽永,真诚地诠释了月饼的本质。④中国人喜欢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来纪念一个节日或时令,这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指令。在市场繁荣的美好期待中,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仍然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所以我们心里要有谱,除了月饼,秋高气爽之时还有许多风味值得领略。比如毛豆、芋,盐水一煮,最能体味时蔬的清香软糯。毛豆以“牛踏扁”为佳,香糯软绵胜出同类许多。糖芋艿现在不大有人吃了,过去是老阿奶的专利。芋艿子煮至半熟后剥皮,回锅煮至酥而不烂,加红糖提味上色,装碗后再浇一小勺糖桂花。老阿奶郑重其事地端到小孙子面前,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似乎都在咏唱童年歌谣。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张脸便会在小孙子的记忆中化作青铜浮雕。⑤吃了虾子菱白、油焖茭白、糟油菱白,塘藕、菱、荸养也接踵而至。小时候当令水果没有条件经常吃,老爸会从菜场抱两节老藕回家,洗净刨皮,切片装在高脚碗里,一边看书一边吃,蛛网般的细丝常会牵绕在嘴角,这就是“藕断丝连”。生藕片不很甜,但在生脆上胜过秋梨,汁液在牙缝中进出,颇得闲趣。藕节整支填进浸泡过的糯米,焐熟后切厚片,如玛瑙嵌白玉,浇桂花糖油,可以入席。⑥藕以一节为佳,但市场上售卖的多为两节以上。切开断面,可以看到大多为九孔。九孔就是塘藕,也叫白花藕,如果是十一孔,就是田藕。也有七孔的,叫红花藕,特别珍贵。藕与梨、甘蔗一起榨汁,是一款清热消渴的饮品。⑦“陂塘鲜品,秋来首数及菱”。红菱有尖角,苏州人俗称“水客”,《酉阳杂俎》认为,有两角者为菱,有三角、四角者为,后人混称为“菱角”,生吃与塘藕一样清新可爱。剥菱后手指被染得红艳艳的,到第二天才能彻底洗清,但是乡间小囡乐此不疲。⑧藕、菱、荸荠等也可以请甜豆、茭白、黑木耳等加盟,做一盘时鲜小炒,不大送饭,但佐加饭酒倒有清逸之气。⑨辛弃疾《和赵晋臣送糟蟹》诗:“人间缓急正须才,郭索能令酒禁开。一水一山十五,从来能事不相催。”梅尧臣《一月十吴正仲遗活蟹》诗:“年年收稻卖江蟹,二月得从何处来。满腹红膏肥似髓,贮盘青壳大於杯。”入秋后,江河湖泊水温渐凉,大闸蟹也完成了最后一次蜕壳。⑩江南的秋天从来不缺河鲜,白鱼、白虾、鳜鱼鲫鱼、鲈鱼、青鱼、鲢鱼、甲鱼、鳗鲡……不也是很肥美的吗?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除了月饼,我们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要分享。如今,我们更要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节令美食来传承中华文化。(选自《解放日报》2020年10月4日,有删改)(1)请将下列选项中的内容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正确的一项是A.甲:于是乙:更B.甲:但是乙:也C.甲:于是乙:也D.甲:但是乙:更(2)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文章结尾处也提到了“传承中华文化”,请用第一篇现代文语段中关于“传”与“承”的观点与态度来评析本文中的“月饼文化”。(4)第④段提到“中国人喜欢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来纪念一个节日或时令,这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指令”,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联系生活,举一家乡美食(文中提到的除外)加以分析。(三)(5分)6.(5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乞食(节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1)上面两首作品的体裁都是。(2)陶渊明的作品擅长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请推断两首诗歌分别是谁的作品,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来证明你的推断。(四)(20分)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赤壁赋苏轼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后赤壁赋苏轼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③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④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将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填入图中的1、2、3、4处,正确的一项是A.1王安石2秦观3欧阳修4司马光B.1欧阳修2司马光3秦观4王安石C.1秦观2欧阳修3司马光4王安石D.1司马光2王安石3欧阳修4秦观(2)解释下列加点字。①举酒属客②泣孤舟之嫠妇③山川相缪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与“何为其然也?”的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赤壁赋》)B.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C.句读之不知(《师说》)D.曾日月之几何?(《后赤壁赋》)(4)与“顺流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已而叹曰B.归而谋诸妇C.悄然而悲D.返而登舟(5)将下面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6)“前后赤壁赋”中分别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比较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7)有人认为《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对此你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观点与思考。第三部分写作(40分)8.(4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有人说青春无大事,在整个人生的回看中,在与现实生活的较量中,它微不足道;也有人说青春无小事,因为青春不是数量,而是一种品质,一旦获得,就不会失去。有人说青春无极限,任意挥洒,方为青春;也有人说青春有所限,珍惜当下,不负青春。有人说青春就是年轻的生命;也有人说有些人从未青春过,即使年轻。……无数人在说青春,那么对于“青春”你又有哪些思考?请以“青春说”为题,写一篇结构完整,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5分)填空题。(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篇目名)中,表现出李白(作者名)鄙弃权贵的傲骨精神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劝学》中荀子借君子之口说“学不可以已”的意思,也就我们平时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稠)(2)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摧)(3)学不可以已(重点字:已)【点评】《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积累: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4.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选择题(5分)2.(2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黄庭坚《虞美人》词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A.玉台弄粉花妒人,忽寄入眉头 B.玉台弄粉,花妒入眉 C.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D.花应妒玉台弄粉,唤取归来同住【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对文学常识的有关内容又说了解,然后分析诗歌选择项,判断其是否正确。【解答】以熟悉的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根据“虞美人”词的特点,五六句分别为“7个字、5个字”,排除BD。从押韵的角度,“妒”与“住”的韵脚相同。故选:C。【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3.(3分)下列运用《乡土中国》的观点与理论进行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平常经常会说“落叶归根”“不离故土”,中国的老人还经常会讲“我已经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土”字虽然用得很好,但听起来多少有些“土气”和贬义。 B.中国古人喜欢“学而时习之”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每天面对的新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只要这个村子里边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人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请教他就好了,所以有机的团结会容易形成礼俗社会。 C.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核心,那向外扩张的这个动作,就叫作“推”。所以孔子讲“推己及人”。孟子评价孔子“善推而已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些都是一个由内向外推的过程。 D.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一大拨的时势权力。当机器发明的时候,当内燃机发明的时候,当汽车发明的时候,当电报发明的时候,当互联网、手机、短视频,一个一个的社会变革出现的时候,你能不能抓住,就代表着你是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获得时势权力。【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解答】A.原文说道“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主要是为了强调这个“土”字用得好,而不是为了说“土气”和贬义。故选:A。【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第二部分阅读(50分)(一)(12分)4.(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①中国人一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当时已经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它的意思是讲,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就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也变了。可见,“风”和“俗”不一样。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性表示。②什么叫“风”?“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③传统文化,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已经长期存在,可以起长期作用,它的范围也比较大。④过去所有的文化,并不是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有的文化昙花一现,还有一些虽然长期存在却得不到主流社会承认,甚至经常要被千方百计地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占主流的文化。⑤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的价值观。这个基础变了,这种文化就难以存在下去。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农业社会没有什么问题。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不远游”是对的,也是当时的需要。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信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远游既不影响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医疗和其他支持。而且,为了寻求知识,寻找工作,很多人必须远游。时移世易,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确实会面临适用性的问题。⑥历史上,中国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华文明对抗的文化。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内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把当时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的发达,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西方文化从中国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传”。“传”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岌可危,有的已经没有“传”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重视“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⑧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恶的集中表现,但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⑨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卯榫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又如,24个节气曾经被认为是糟粕,但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它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消灭,不如把它任性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⑩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承”要继承、发扬、延续,但还要转化和创新,而非刻意守旧。(有删改)(1)第①段中的加点字“不一样”具体内容是指“风”是流行、时尚,变化快,传播的速度快,但存在的时间短,影响的范围比较小;“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比较稳定。(2)赏析第⑧段中3个问句的表达效果。(3)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A.第③段既上承了对“风”和“俗”的解读之意,又界定了传统文化不是“风”而是“俗”,同时下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分析和论述。B.“传”是要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应该马上开发旅游,让更多人关注与研究。C.第⑨段举古代建筑的例子旨在说明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但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D.第⑩段提出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跪拜,整天念着儒家的经典,甚至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就违背了“承”的核心要义。(4)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会发生转变,比如下面例句中的加点字。请在第⑨段的画线句中,找出1个这样的词语,分析其表达出的复杂情感。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准确解答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从词语本身和其他潜在意义分析,准确分析即可。【解答】(1)结合原文第一段语境“‘风’和‘俗’不一样”可知,“不一样”是说“风”和“俗”不一样,具体的说,就是“风”指的是什么,“俗”指的是什么。根据第二段对“风”和“俗”的解释,可以筛选出具体所指,即“‘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据此表述即可。(2)三个问句是“要不要传”“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为什么?”,第一和第三个问句后面紧跟着作出了回答,说明这是两个设问句;第二个问句“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这是无疑而问,是反问句;三个问句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不太好的部分的态度,即“传”“传什么”“为什么传”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延续下来,启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使论证层层深入。(3)A.“界定了传统文化不是‘风’而是‘俗’”错,由原文第二段“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可知,“传统文化”与“俗”是不同的概念。B.“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应该马上开发旅游”曲解文意,原文第七段“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传’。‘传’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岌可危,有的已经没有‘传’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中说的“传”指的是重视保存和记录,而“开发旅游”更注重发挥经济效益。C.“旨在说明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但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错,举古代建筑的例子意在说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我们应该注重保存下来。故选D。(4)由示例可知,“鼓吹”和“吝啬”两个词是贬词褒用,义正辞严的表达要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由“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消灭,不如把它任性地保留下来”可知,“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任性”本是贬义词,指听凭秉性行事,恣意放纵、无所顾忌之意。此处是说对传统文化中不理解的部分,我们不要着急去否定、批判甚至消灭,而要先保留下来,以免里面的智慧和秘密消失,“任性”一词强调了保存的坚决,贬词褒用,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热爱。答案:(1)“风”是流行、时尚,变化快,传播的速度快,但存在的时间短,影响的范围比较小;“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比较稳定。(2)三个设问句,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连续的设问,使论证层层深入。(3)D(4)“任性”贬词褒用,体现坚决的态度,表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热爱。【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13分)5.(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①旧时代的上海老味道之所以令人怀想,一半源于彼时体内脂肪薄瘠,一半借时间慢慢沉淀。一位英国作家说过:过去的时光都是美好的。美好的想象和落空的小确幸,不经意为往事罩上一层金色光芒,(甲)_____,外婆红烧肉占据了餐桌C位。②长大后吃到新雅的玫瑰细沙、奶油椰蓉和杏花楼的上等五仁,方知天外有天,小街南货店里酥皮斑驳的小月饼不能望其项背。风水轮流转,作为“国民记忆”的五仁月饼近来常被吐槽,叫人很生气。做一款五仁月饼有多烦你知道吗?光是将上好的果仁、瓜仁召集拢来就是一项大工程。再说舌尖享受,层层递进,惊喜连连,中老年粉丝对它不离不弃,(乙)_____是对匠人精神的礼赞。③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月饼花头翻得也快,从小龙虾到芝士培根,从腌笃鲜到流心奶黄,但聚焦多在馅心,饼皮不大有人提及。其实,馅心与饼皮君臣佐使,方能成就一款丰腴华滋的节令美食。现在月饼新秀的馅心大多出自珍馔佳肴,与饼皮一起入口是否更加好吃,吃过才晓得。今年吃到一款手做月饼,饼皮分一酥一软两种,馅心也是双拼,栗子与豆沙、绿豆与佛手的组合,形态优美、轮廓清晰、格调清雅、味道隽永,真诚地诠释了月饼的本质。④中国人喜欢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来纪念一个节日或时令,这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指令。在市场繁荣的美好期待中,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仍然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所以我们心里要有谱,除了月饼,秋高气爽之时还有许多风味值得领略。比如毛豆、芋,盐水一煮,最能体味时蔬的清香软糯。毛豆以“牛踏扁”为佳,香糯软绵胜出同类许多。糖芋艿现在不大有人吃了,过去是老阿奶的专利。芋艿子煮至半熟后剥皮,回锅煮至酥而不烂,加红糖提味上色,装碗后再浇一小勺糖桂花。老阿奶郑重其事地端到小孙子面前,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似乎都在咏唱童年歌谣。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张脸便会在小孙子的记忆中化作青铜浮雕。⑤吃了虾子菱白、油焖茭白、糟油菱白,塘藕、菱、荸养也接踵而至。小时候当令水果没有条件经常吃,老爸会从菜场抱两节老藕回家,洗净刨皮,切片装在高脚碗里,一边看书一边吃,蛛网般的细丝常会牵绕在嘴角,这就是“藕断丝连”。生藕片不很甜,但在生脆上胜过秋梨,汁液在牙缝中进出,颇得闲趣。藕节整支填进浸泡过的糯米,焐熟后切厚片,如玛瑙嵌白玉,浇桂花糖油,可以入席。⑥藕以一节为佳,但市场上售卖的多为两节以上。切开断面,可以看到大多为九孔。九孔就是塘藕,也叫白花藕,如果是十一孔,就是田藕。也有七孔的,叫红花藕,特别珍贵。藕与梨、甘蔗一起榨汁,是一款清热消渴的饮品。⑦“陂塘鲜品,秋来首数及菱”。红菱有尖角,苏州人俗称“水客”,《酉阳杂俎》认为,有两角者为菱,有三角、四角者为,后人混称为“菱角”,生吃与塘藕一样清新可爱。剥菱后手指被染得红艳艳的,到第二天才能彻底洗清,但是乡间小囡乐此不疲。⑧藕、菱、荸荠等也可以请甜豆、茭白、黑木耳等加盟,做一盘时鲜小炒,不大送饭,但佐加饭酒倒有清逸之气。⑨辛弃疾《和赵晋臣送糟蟹》诗:“人间缓急正须才,郭索能令酒禁开。一水一山十五,从来能事不相催。”梅尧臣《一月十吴正仲遗活蟹》诗:“年年收稻卖江蟹,二月得从何处来。满腹红膏肥似髓,贮盘青壳大於杯。”入秋后,江河湖泊水温渐凉,大闸蟹也完成了最后一次蜕壳。⑩江南的秋天从来不缺河鲜,白鱼、白虾、鳜鱼鲫鱼、鲈鱼、青鱼、鲢鱼、甲鱼、鳗鲡……不也是很肥美的吗?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除了月饼,我们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要分享。如今,我们更要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节令美食来传承中华文化。(选自《解放日报》2020年10月4日,有删改)(1)请将下列选项中的内容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正确的一项是CA.甲:于是乙:更B.甲:但是乙:也C.甲:于是乙:也D.甲:但是乙:更(2)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文章结尾处也提到了“传承中华文化”,请用第一篇现代文语段中关于“传”与“承”的观点与态度来评析本文中的“月饼文化”。(4)第④段提到“中国人喜欢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来纪念一个节日或时令,这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指令”,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联系生活,举一家乡美食(文中提到的除外)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理解,结合所给词句的特点分析,准确选择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理解,准确分析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时要侧重于分析文本的核心要点,准确细致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准确细致理解即可。【解答】(1)甲处,“好的想象和落空的小确幸,不经意为往事罩上一层金色光芒”与“外婆红烧肉占据了餐桌C位”两句话之间应是顺承关系,由“往事”引出外婆的红烧肉。“于是”连词,表顺承,“但是”连词,表转折。故选“于是”。乙处,“……中老年粉丝对它不离不弃”与“是对匠人精神的礼赞”两句话是并列关系,没有强调哪一个更主要。“更”表递进,“也”可表并列。故选“也”。故选C。(2)“似乎都在咏唱童年歌谣”运用拟人手法,把“皱纹”人格化,形象的表现老阿奶岁月浸染下对“糖芋艿”老味道不变的初心;“青铜浮雕”运用比喻,把小孙子的记忆中老阿奶的“脸”比作“青铜浮雕”,形象的写出“糖芋艿”的味道借助老阿奶的形象变成小孙子记忆中的永恒。这句话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老味道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下去。(3)本题要求用第一篇现代文语段中关于“传”与“承”的观点与态度来评析本文中的“月饼文化”。首先明确第一篇现代文语段中关于“传”与“承”的观点与态度,即“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承”要继承、发扬、延续,但还要转化和创新,而非刻意守旧”。然后结合文本中关于月饼的内容来作评析,结合“长大后吃到新雅的玫瑰细沙、奶油椰蓉和杏花楼的上等五仁,方知天外有天,小街南货店里酥皮斑驳的小月饼不能望其项背……再说舌尖享受,层层递进,惊喜连连,中老年粉丝对它不离不弃,也是对匠人精神的礼赞”可知,月饼作为一种美食文化,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我们有理由把它有意识、无条件的传下去。结合“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月饼花头翻得也快,从小龙虾到芝士培根,从腌笃鲜到流心奶黄,但聚焦多在馅心,饼皮不大有人提及……形态优美、轮廓清晰、格调清雅、味道隽永,真诚地诠释了月饼的本质”可知,传承一种美食不是一味地刻意守旧,还要有所创新,让传统美食焕发恒久的活力。(4)“中国人喜欢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来纪念一个节日或时令,这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指令”这句话中“通过咀嚼某些食物”指的是享用美食,而注重制作美食过程的繁复、细致,以及品味咀嚼美食的过程,这种代代相传的纪念方式,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文化特征。列举家乡美食时,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美食,分析时注重与地方或传统文化相联系,体现美食的文化内涵。答案:(1)C(2)运用拟人和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老味道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下去。(3)“月饼”是一种美食文化,它不单是一种舌尖享受,更代表了一代代人的记忆,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延续,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下去;另一方面还要学会转化和创新,在馅心上做改良,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通过节令美食来传承中华文化,而非刻意守旧。(4)美食作为一种文化,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的文化特征,注重制作过程的精细,享受品味咀嚼的过程。如“元宵”,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民间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元宵”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5分)6.(5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乞食(节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1)上面两首作品的体裁都是五言古体诗。(2)陶渊明的作品擅长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请推断两首诗歌分别是谁的作品,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来证明你的推断。【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并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文本重要细节,准确理解,重点把握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创作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题干要求判断这两首诗的体裁,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很显然,这两首作品不属于词、曲。只要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属于诗歌中的哪种类型即可。这两部作品都是五言古体诗,均符合古体诗特点: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且句子是五言,故为五言古体诗。(2)题干要求推断两首诗歌分别是谁的作品,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来证明你的推断。本题的题干已经提示判定的角度,一是“陶渊明的作品擅长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二是“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故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即可。第一首是陶渊明的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意思是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驱”字写饥饿如长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行行”写诗人茫然求食。本句运用白描手法,以平实的字眼将诗人乞食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首是杜甫的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意思是: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诗人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答案:(1)五言古体诗(2)《乞食》作者陶渊明,“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以白描的手法,朴实无华的字眼展现诗人乞食的窘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运用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点评】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反、相关、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四)(20分)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赤壁赋苏轼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后赤壁赋苏轼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③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④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将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填入图中的1、2、3、4处,正确的一项是BA.1王安石2秦观3欧阳修4司马光B.1欧阳修2司马光3秦观4王安石C.1秦观2欧阳修3司马光4王安石D.1司马光2王安石3欧阳修4秦观(2)解释下列加点字。①举酒属客劝请,劝人喝酒②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③山川相缪通“缭”,盘绕,环绕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3)与“何为其然也?”的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DA.而又何羡乎!(《赤壁赋》)B.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C.句读之不知(《师说》)D.曾日月之几何?(《后赤壁赋》)(4)与“顺流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已而叹曰B.归而谋诸妇C.悄然而悲D.返而登舟(5)将下面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6)“前后赤壁赋”中分别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比较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7)有人认为《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对此你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观点与思考。【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文中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上的异同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考生先指出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其异同。(7)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作答时,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庆历老臣”: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余靖、尹洙、苏舜钦等人。“元祐党人”: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与苏轼政见不和者有王安石、程颐等人。本题根据“苏门四学士”用排除法可知本题的答案依次为:欧阳修;司马光;秦观;王安石。故选:B。(2)①端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属”,劝请,劝人喝酒。②能使孤舟上的寡妇落泪。“泣”,使……哭泣。③山水环绕,一片翠绿。“缪”通“缭”,盘绕,环绕。④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适”,享有。(3)例句: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何”为代词作“为”的宾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其为何然也”。A.又羡慕什么呢?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何”为代词作“羡”的宾语,现代汉语语序为“而又羡何乎”。B.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宾语前置,宾语“自”被前置了,现代汉语语序为“恬然安自”。C.不知道句读。宾语前置,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知句读”。D.才相隔多少日子。定语后置句,“几何”作“日月”的定语,“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综上,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故选:D。(4)“顺流而东”中的“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语气词,用于时间词词尾。B.连词,表顺承,就。C.连词,表修饰,可不译。D.连词,表顺承,就。故选:C。(5)将:假设连词,如果;则:那么;以:介词,在;一瞬:一眨眼,形容极短时间。句子翻译为: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6)①前赋中的“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曹操大军的活动。作者用“破”“下”“东”,“赋诗”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曹操攻破荆州,顺江东下不可阻挡的气势;“酾酒”“横槊”“赋诗”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曹操临江持酒而饮,横执长矛吟诗作赋的骄态,此句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气势。“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是场面描写,表现了曹操水军南下,百万将士兵临城下的宏伟壮观的场面,尽显曹操胸怀大志。②后赋中的“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作者攀峭壁登危岩,赤壁夜游的情景。作者用“摄”“上”“履”“披”“踞”“登”“攀”“俯”等一系列动词,不吝笔墨地写出作者自己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执著和特立独行的姿态,油然而生一种负、自豪感。“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驻顶回望的动作,既反映了其暂离人间的潜意识,又表明了他跃出苦闷包围的心态。(7)《前赤壁赋》中,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是被贬到黄州的,按道理他也应更伤心,可是他却当起了倾听人与劝解人。他认为从不变来看,世间万物都是永恒的,我们也是永恒的,从万物取用来看,他认为世间万物是可以随便取用,无人禁止,可以一直使用,不会枯竭。他的一番解答与劝慰,最终使同行人又恢复了快乐的心情。苏轼这种面对困难与不幸,采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启发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怎么去生活,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至关重要。人生需要乐观积极、豁达的情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不幸,更好地坚强生活。《后赤壁赋》最后写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前途依然迷茫,现实令人压抑,理想、追求、抱负找不到实现的地方。后赋中客的回答流露出作者思想上的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衬托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这样的心态不利于遭遇挫折的我们走出人生的低谷,所以,《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答案:(1)B(2)①劝请,劝人喝酒。②使……哭泣。③“缪”通“缭”,盘绕,环绕。④享有。(3)D(4)C(5)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6)①在表现手法上,两句都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写人物的活动。但是前赋中句子还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②在内容上,前赋中的句子写曹操攻下荆州,百万水军兵临城下,曹操临江持酒而饮,横执长矛吟诗作赋的情景,渲染了他不可战胜的赫赫气势。场面描写,表现了曹操南下的宏伟壮观的场面,尽显曹操胸怀大志。后赋中的句子写作者独自一人赤壁夜游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打算一览秋夜赤壁全景时的迫不及待的兴奋与执著。(7)《前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启发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怎么去生活,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至关重要。人生需要乐观积极、豁达的情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不幸,更好地坚强生活。《后赤壁赋》中客的回答流露出作者思想上的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表现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这样的心态不利于遭遇挫折的我们走出人生的低谷。所以,《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参考译文:赤壁赋苏轼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水环绕,一片翠绿,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后赤壁赋苏轼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