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T 3284-2011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景点解说规范_第1页
DB65T 3284-2011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景点解说规范_第2页
DB65T 3284-2011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景点解说规范_第3页
DB65T 3284-2011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景点解说规范_第4页
DB65T 3284-2011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景点解说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080ICS03.080A12DB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DB65/T3284—2011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景点解说规范HutubiKangjiaShimenziintroductionNorm2011-08-01实施2011-06-202011-08-01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65/T3284—201DB65/T3284—2011DB65/T3284—201DB65/T3284—2011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进行编写。本标准由呼图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归口。本标准由呼图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呼图壁县旅游局、呼图壁县文物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敬荣王儒林王海林曾伟DB65/T3284—2011DB65/T3284—201122DB65/T3284—2011DB65/T3284—201122DB65/T3284—201DB65/T3284—201111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景点解说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范了呼图壁县主要旅游景点康家石门子岩画的解说内容和解说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景点的解说。2呼图壁县概述呼图壁县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喝尔盆地南缘,地理坐标为东经86。05z-87°07z,北纬43°16z-45°20,。县人民政府驻地呼图壁镇东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76千米,距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41千米,西与玛纳斯县毗邻,南以天山分水线为界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相望,北同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连。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分山区、平原、沙漠三大部分。南部天山山区,层峦叠嶂,树木丛生,水草丰美,是天然牧场;中部为冲击平原,是理性的农作物种植区;北部沙漠属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发源于天山冰峰的呼图壁河和雀尔沟河。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县境内海拔髙度相差较大,南北地区的气候有明显差异。全县总面积9721平方千米。下辖6镇1乡,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4个村民委员会,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3个团场及呼图壁种牛场,有汉族、回、哈、维吾尔、蒙等26个民族,总人口21.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2%。3景点解说词3.1景点概述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景区位于天山北坡中段,这里水草丰茂,气候宜人,景色奇秀,有百里赤壁丹霞,空中天然画廊之称,是草原游牧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驰名中外的康家石门子岩画是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以篇幅壮观,内容丰富,气势雄浑而闻名于世。岩刻画所在的山体,山形诡谪,山色赭红,呈水平状铺展的红色岗峦,层叠如垒,远远眺望,犹如深藏在万山之中的古堡,随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展现着不同的姿彩,游人至此,无不叹为惊奇。康家石门子岩画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之一,景区以典型的丹霞地貌奇观为主要特征,以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为内涵,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到此游览观光,考古探秘,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3.2康家石门子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康姓大户人家,因避祸,隐藏于呼图壁南山地区,并在山里购置草场,贩卖牛羊。久而久之,占据了南山地区的大部分草场、土地,逐渐声名显赫,远近闻名。离康姓人家居住地不远处有一石门,故称“康家石门子”O康家石门子位于天山中部,距县城约75千米。从呼图壁县城出发,西行,至大丰镇折南偏西,经景致奇特的红山口,直入天山。沿雀儿沟南行,由西沟村折向西南,有一巨大石门,石壁溜滑,威严陡峭,直插云霄,远远望去,如同一对凝重的叹号。一溪玉流自南而北,越门而过,飞流溅沫,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的瀑布。瀑布溅落的地方,是一湾清潭,潭水甘洌,清澈见/底。这就是著名的“康家石门子”,也有人称它为“龙潭石门”o3.3康家石门子岩画⑴沿龙潭石门逆水而上,穿越水草丰美的伊尔阿热克,就到了举世闻名的康家石门子岩画遗址。岩画所在的山被当地牧民称为灵山。远远望去,山体雄伟,山形奇特,层层叠叠,精美绝伦,十分壮观。走近灵山,你会被其所吸引,会有一种奇妙的视觉冲击力震撼着你的心灵,难怪当地牧民给它起了一个别致的雅号,称它为“天山上的摩天大厦”O“大厦”底部左侧,有一处外壁部分坍塌的岩洞。上部是凹凸不平的穹形岩顶,色泽淡青,一条三、四十米长的裂隙,贯穿于洞顶偏外侧。裂隙中,不断有水渗出,点点滴滴,如若珍珠自玉盘落下,泉水清冽、甘甜,被当地牧民视为神水,冠名“圣泉”,也有人称作“泪泉”。说是喝了圣泉之水,可以强身健体,精力充沛,子嗣繁衍,人丁兴旺。这也许是与岩画主题内容的一种巧合吧。就是现在,仍然有许多善男信女,求子心切,不畏山路崎岖,跋涉来此,将盛水物置亍泉眼之下,积半日之功,得一桶之水。据说,也有喝了圣泉之水生了龙凤胎的。大厦底部距地面约10米处是一幅巨型岩雕刻画,那就是康家石门子岩画。这幅巨型岩画高9米,宽14米,面积达120多平方米。总体上,专家们把岩画分为三组。A组:也是最上面的一组,一列巨大的女性舞蹈像。9个裸体美女围绕一个体魄强健的男性在跳舞,舞姿轻柔欢快,似有取媚挑逗之意,每3人中间有一组对马图。在整副刻画中,这组刻画不仅位置最高,而且人型高大,特征鲜明。女性特征是:体态娇美,头戴高帽,帽上左右分插羽翎,面颊稍扁较长,眉弓发育,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唇,脖颈细长,胸部丰满,柳腰纤细,臀部肥硕,两腿修长,小腿微微弯曲,有的左臂平举,右肘上曲,五指平张,有的右臂平举,左肘下垂,五指同样张开,无不显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同时又是一幅活脱脱的仕女群体舞蹈图像;左侧为一斜卧男性图像,同样是裸体,面部轮廓粗犷,下额较宽,大嘴,有胡须,胸部扩张有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刻画特意彰显了男性勃起的生殖器。生殖器雄壮有力,指向女性,根部特意显示了睾丸,展示了男性的阳刚之气;两组对马图,居于9个美女之间,把9等分为三份,两两相对,其中一幅,突出刻画雄性的生殖器,彼此相接。B组:居A组的左下方,中心是一组高大过于真人的双头同体人像。双头双颈,身体部分合二为一,显得更加宽厚高大,表现为男女交合之状。同其它刻画一样,画像人物右臂伸出上举,左臂下垂,显示男女交合时的欢快愉悦。位于双头同体像腰部,向右还刻有两条腿和一勃起的男性生殖器。双人同体像左右两侧有十四、五个男性人像,表现为男性的王国。CI1:画面有十个以上人像,男性为主。画面左上方有一猴面男身人像,腿根部一勃起的男性生殖器,伸向一张开两腿的女性下阴部;刻画的左上方另有一大小雌雄虎形图像,虎是威猛的动物,崇尚威猛是远古游牧民族的一种文化图腾,表现为男性要像虎一样威猛雄壮。整个构图,显示的是原始人类群居时代男女媾和场面。这组岩画,祈求子嗣繁衍的愿望表现的更加直白:一个面型粗犷的男性,生殖器被极度的夸张,(个体比例是他自身的一半以上)指向一位体型娇好的女性,在这一象征男女媾和的图像下,是欢愉跳跃的群列小人。这就明显地表现了岩画主人的愿望: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男女媾和,会有很多的孩子,人们就可以实现祈求子孙繁衍的愿望。它的几组画面所反映的是同一个主题:生殖崇拜,人类繁衍。其实,人类的这种愿望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在人类的潜意识里,仍然希望多子多福,薪火相传。3.4岩画的表现内容结合画面叠压和人物面部轮廓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这幅巨型岩画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可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可能岀于不同部落,不同人种,不同时期来完成的。那么,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部落,不同种族的原始人类为什么会选择同一个地方,向未知的上苍祈求子孙繁衍呢?《大DB65/T3284—201DB65/T3284—201133DB65/T3284—201DB65/T3284—201144戴礼记》中有一句话:“丘陵为牡*溪谷为牝”O意思是山体是男性的象征,溪谷河川是女性的象征。再看岩画遗址的周边环境:陡然突起的山峰,玉板清流的溪水,丹崖翠壑,飞瀑流泉,雄奇秀丽,处处充满生机和灵性。如果联系《大戴礼记》中的话来体会岩画山体特点及周边环境,不就是男女交合的象征吗!原始人类表现对生殖的崇拜,祈求对子孙的繁衍,祈求种族及部落的强盛,一般要以巫术等形式,向上天表示自己的要求。这样的祈祷、巫术活动,一定要找一个适宜的地方,让上天产生感应。康家石门子雄浑奇特的山体,水草丰美的山谷,是再理想不过的地方了。再者,人类的任何社会文化活动都会是一个传承的过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不同时期,不同种族部落在同一山体上雕岩刻画的最好推论了。原始人类社会,无论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之所以崇拜生殖,祈求子孙繁衍,是与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在古代,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生产能力低下,要生存下来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生存的过程中,人类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还要面对凶猛野兽的攻击和不同部落之间的争斗。因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成了最具社会意义的事情。在人的意识里,一定要想办法多生孩子,才能使自己的氏族部落人丁兴旺,力量强大。’以便在外打猎时人多势众;面对外族侵略时,战胜对方。康家石门子岩画的意义「就在于把原始社会人类追求自身生存繁衍的原始思维、非常生动地铭刻在天山腹地这块奇特的岩石上面。其核心,就是原始生殖崇拜。3.5岩画人物的人种属相看了如此丰富的岩画,人们不仅要问,岩画上雕刻的人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通过岩画,我们注意到,岩壁所雕刻的人物特征多有不同。从整体看,岩画的主体人物多是窄面,鼻梁较高,身体修长,头戴尖帽,具有白种人的特点。直观的印象是,岩画的主体人物应该是印欧人种。根据零星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新疆居民的种族成份并不单纯,既有黄种人存在,也有白种人存在⑵。有关这一结论,考古人员相继在南疆地区发现的('木乃伊'即干尸.),经体质人类学专家测量分析相关人骨资料显示,有些干尸,是“青铜时期生活在新疆南疆地区的"印欧人种,也就是白种人⑶。考古发现,在青铜时期(距今约四千年),新疆地区居民中,白种人的成分比重是很大的。当然,这一时期,也有蒙古人种——黄种人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以前,印欧人种应该是新疆南部地区居民的主体成分⑴。当然,作为自然环境优于南部的北疆,其居民成份也是多元的。这幅岩画的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特点。画面中的人物,有白种人形象特征的占的比例较大。也有一些人物的面型额骨较高,面部宽圆,具有蒙古人种的明显特征。这表明,古代新疆,是一个不同人种共同生活,共同开发的地方,凝聚着多种文化。研究分析康家石门子岩画,我们可以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作为欧亚大陆腹心地带的呼图壁地区,曾经是欧亚大陆上古老居民东来西往的陆桥,而地处天山深处的康家石门子地区则是古代不同种族游牧居民的主要栖居地。现在生活在欧洲的白色人种,是古代新疆地区的主要居民。这一发现,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这片土地的历史,尤其是还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阶段的历史,确实是非常珍贵的画面资料。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写了一部《历史》,其根据传说写到:在古代中亚地区,曾经有一支居民称为雅利安人,在天山南北活动过,后来迁到了印度、伊朗高原。这批人中,有一支人称“萨迦”人,他们头戴尖顶帽子,人称“尖帽萨迦”o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说,原始时期,在中亚两河流域有印欧人存在过。他们被称为“萨迦"人,“萨迦”是伊朗语发音,汉语发音是“塞人”o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康家石门子岩画主人的身份。根据刻画中的虎形图像,另外一种推测:认为刻画为匈奴人所作。对老虎的图腾崇拜,是匈奴人的文化遗存现象,从新疆各地匈奴墓出土的虎形人像和器物为这一推测提出了佐证。还有,新疆考古学者刘锦堂先生认为,康家石门子岩画是小河文化时期的历史遗存。自岩画公布以来,在岩画附近地区陆续收集了不少的文物。有“双性石人”(既显示男性又显示女性的古代原始石人)、“环型石器”中间圆孔,周围是放射性条纹,象征女性。还有一种形似手榴弹,长约30厘米的,象征男性生殖物的石头,实际是石祖,也在祭祀遗址区域内发现。另外,王炳华先生曾对岩画所在山体下方进行过挖掘,在长10余米,深2米多的坑内,掘出的全部是木炭灰,这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积累的。根据现在看到的距离测量,地面离刻画有1()米之多,若再除去2米多的灰烬,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认定:当时的地面距刻画至少有13米。在如此之高的山体上雕刻岩画,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完成的呢?至今,这还是一个谜,这个谜也是当今新疆考古界7大谜团之一。3.6结束语通过考古挖掘和分析研究,我们是否可以做出如下推测:1、康家石门子岩画表述的是原始人类崇拜生殖,祈求子孙繁衍的意识追求;2、岩画产生的年代是父系社会前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3、岩画是不同种族、不同部落、在不同时期延续创作的,岩画主体及大部分内容反映的是塞人的活动场面;4、岩画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古代新疆是一个不同种族共同居住生活,共同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