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古诗词诵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6 古诗词诵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6 古诗词诵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6 古诗词诵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6 古诗词诵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6古诗词诵读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2.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C2.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3.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错误。诗中表达的是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入手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诗人由此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这是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3.本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由此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1.B2.参考答案: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解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错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意思是“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诗人虽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并非真的“安于命运”。2.诗歌开头两句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诗人借助这些内容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客至①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释:①客:指崔明府,杜甫的朋友。杜甫在题后自注说:“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汉魏以来对地方官员的敬称,唐以后多用以专指县令。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C.全诗使用第二人称,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待客的兴味与心境。2.《客至》与《登高》的“潦倒新停浊酒杯”,都通过“酒”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樽酒”“旧醅”,表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和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残酒作陪,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③《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C.“第二人称”错误,全诗使用第一人称,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自然亲切。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能力。《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水绕舍,群鸥频至,诗人独居于此,一片清寂。首联以典型意象描写屋舍周围的环境,为朋友造访作了铺垫。B.颈联中写到诗人家贫且离集市太远,故盘中缺少佳肴,但还是拿出了久藏的佳酿,与客人推杯换盏,兴味盎然。C.尾联邀邻助兴的细节描写,以出人意料的笔锋,让人在率真淳朴的人情关系中领略到诗人毫无矫饰的自然之乐。D.整首诗一扫杜诗的沉郁之风,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客至”的欣悦之情贯穿全篇。2.本诗多处使用反衬手法,取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请举例分析。【答案】1.B2.①首联以鸥鸟常至之动,反衬春水遍地之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②首联第二句以鸥鸟常至反衬无人造访,写出了诗人独居的冷清。③颔联以院落从不为客而扫反衬蓬门为朋友而开,写出了诗人客至的欣喜。④颈联以诗人家贫与倾尽余杯形成反衬,突出了诗人待客的热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久藏的佳酿,与客人推杯换盏”错。古人好饮新酒,杜甫家贫无新酒,只能以旧酒待。“旧醅”与今天“久藏的佳酿”不是一个概念;句中也未有“推杯换盏”之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群鸥日日来”,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此联以鸥鸟常至之动,反衬春水遍地之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首联第二句“但见群鸥日日来”中“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以鸥鸟常至反衬无人造访,写出了诗人独居的冷清。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以院落从不为客而扫反衬蓬门为朋友而开,写出了诗人客至的欣喜。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以诗人家贫与倾尽余杯形成反衬,突出了诗人待客的热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自称“痴儿”,颇具谐趣,“了却公家事”含义丰富,有不愿粘滞于公事上的自醒,也有了却公事而登快阁的自快。B.颔联“落木”意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相比,有着一样的雄浑壮阔,但少了悲凉,多了洒脱。C.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出诗人因知音不在,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D.尾联意蕴深远,其中“笛”这一意象与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笛”所蕴含的情感相同。2.翁方纲评黄庭坚诗云:“东坡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细吟此诗,当之无愧。全诗是怎样表现“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的,请加以分析。【答案】1.D2.①从诗歌意境看。颔联描写落木千山。高天远大,澄江月明等画面,表现出开阔、远大、澄澈、清明的特点。境界寥廓高远,可谓“绝大之境界”。②从作者情感看,人生境界浩然豁达,疏放洒脱。首联有不愿沾滞于公事的疏放,颔联以寥廓高远之景映照出作者的豁达,颈联中作者虽知音难觅,却姿态孤傲。尾联“弄长笛”的景象潇酒恣肆,更显其酒脱豁达,成其“绝高之风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理解的能力。D.“万里归船弄长笛”表达了诗人要归隐的喜悦之情,黄诗的情感是愉快的。刘诗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闻笛赋”(魏晋之间,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康安为司马昭所杀,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属,闻邻人笛声,感怀亡友,作《思旧赋》。后因以“闻笛”为悼念故人之词。)的典故,表达的情感是哀伤的。两者情感不同。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的能力。①“绝大之境界”主要从诗歌营造的意境分析,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诗人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开阔、远大、澄澈、清明,境界寥廓高远,可谓“绝大之境界”。②“绝高之风骨”主要从作者表达的情感上分析,人生境界浩然豁达,疏放洒脱。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写诗人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欣赏傍晚的美景,“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也有有不愿沾滞于公事的疏放;颔联写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颈联连用两个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虽有知音难觅、孤独无聊的无奈,更有姿态孤傲的风骨;尾联诗人说“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弄长笛”的景象潇洒恣肆,更显其洒脱豁达。总之,词人人生境界的浩然豁达,疏放洒脱能体现其“绝高之风骨”。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①已为佳人绝,青眼②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释:①《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②《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1.颔联中的“落木”一词指的是______,源自于杜甫《登高》中的______(诗句)。2.请分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案】1.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2.全诗围绕快阁的“快”字生发。首联入题,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表明为求快意,故寻快事,登快阁,其中隐含厌倦官务的情绪。颔联绘景,承上“晚晴”二字写登快阁所见,从景物中求得快意。颈联抒情,说世无知音,唯有借酒浇愁,透射出兀傲不群的性格。尾联述志,诗人面对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诗歌具体内容的能力。“落木”指落叶。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落木”即指落叶。注意“萧”的写法。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特点的能力。本诗写景抒情围绕“快”字多方生发。首联入题,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意为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作者为求快意,寻快事,登快阁,其中隐含厌倦官务的情绪。颔联绘景,“倚晚晴”三字,已经为本联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于是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承上“晚晴”二字写登快阁所见,从景物中求得快意。颈联抒情,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事。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透射出诗人兀傲不群的性格,此联表达“不快”之意。尾联述志。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诗人面对无限美景,心生快意,不由觉得回故乡生活才是最大的快乐,于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根据诗歌的信息,这首诗写于一场春雨初晴之时,表现诗人身在临安的生活与感想。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在卖花声里透出;形象而有深致。C.雨过天晴,闲作草书,细乳分茶,诗人沉浸在闲适清雅的生活中,忘记了世俗纷扰。D.不同于《书愤》的雄奇悲壮,本诗的意象清新闲淡,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另一面。2.本诗首联和尾联在感情上相互照应,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C

2.①首联直抒胸臆,人情世味如同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抒发了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来到临安的悔意。②尾联自我安慰,不要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表达了对京城恶浊的厌恶和早日回家的渴望。③尾联以对京城恶浊的厌恶照应世态炎凉的感慨,以早日回家的渴望照应来到临安的悔意,首尾相扣,结构严谨,主旨鲜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沉浸在闲适清雅的生活中,忘记了世俗纷扰”理解不准确,诗人表面闲适清雅,实际隐藏着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世情既然如此浅薄,何必出来做官?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抒发了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内心的悔意。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素衣莫起风尘叹”,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厌恶京城的恶浊,照应首联世态炎凉的感慨。“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此地不宜久留,抒发早日回家的渴望,与首联的来到临安的悔意照应。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B.颔联写诗人看破人生世相后的闲适心情,卧居小楼静听春雨,想象杏花连夜开放,颇惬意。C.颈联表面上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实际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D.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恐为其所化的意思,所以要早回家。2.《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两首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