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器输液器国标宣贯_第1页
输液器输液器国标宣贯_第2页
输液器输液器国标宣贯_第3页
输液器输液器国标宣贯_第4页
输液器输液器国标宣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输液器输血器国家标准宣贯

全国医用输液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标准室:吴平电话:053188562174目前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第一讲概述

目前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一、输液器、输血器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执行新的国标GB/T1.1,进一步靠近国际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等同GB/T1.1ISO导则GB标准ISO标准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使产品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保证。条款与国际标准对应。与我国相关基础标准协调一致。给企业更大的自由空间。不涉及行政法规、不重复规定法规的内容。与国际标准保持同步。目前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我国与国际标准历史上保持同步的情况

国际标准我国标准ISO8536-4:1987ISO1135-4:1987GB8368-1987GB8369-1987GB8368-1993GB8369-1993ISO8536-1998ISO1135-4:1998GB8368-1998GB8369-1998ISO8536-2004ISO1135-4:2004GB8368-2005GB8369-2005目前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二、修订标准预期达到的目标a)

试验方法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b)

全面推行透析式包装,保证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c)

进一步保证药液过滤器的质量,从而使输液安全得到保证;d)

提高塑料瓶塞穿刺器性能,淘汰金属穿刺针(或为之创造条件,至少淘汰输血器的金属穿刺器),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促使产品向“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设计”方向法展。目前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二、修订标准预期达到的目标目标具体化:两个突破-瓶塞穿刺器实现人性化设计(要有把手)。-推行透析式包装两个保证-进一步保证药液过滤器的质量(考核其污染,提高可靠性)-保证灭菌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菌。目前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

输液器具标准体系

体系特点-以GB8368《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为龙头-GB8368被普遍引用-对技术要求和生产要求高度统一-与国际接轨目前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专用输液器系列标准

YY0286前三部分将陆续代替GB18458的相应部分。总标题为:专用输液器,有以下部分组成: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第2部分: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ISO8536-5)第3部分: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GB18458.3)第4部分:一次性使用压力输液设备用输液器(ISO8536-8)第5部分:一次性使用吊瓶式和袋式输液器

(制定中)第6部分:一次性使用营养输液器(制定中)目前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专用输液器标准体系

YYXXXX压力输液装置用一次性使用液路及其附件第1部分:液路(ISO8536-9)第2部分:附件(ISO8536-10)第3部分:过滤器(ISO8536-11)YYXXXX输液用肝素帽GB18671一次性能使用静脉输液针目前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第二讲

GB8368-2005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目前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标准的主要修改内容(前言)微粒污染指标及其试验方法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了泄漏试验的要求;提高了管路长度的要求;增加了对流量调节器颜色的限定;-

提高了注射件的要求;-

酸碱度试验方法由原来的酸度计法改为滴定法;-

将GB8368-1998中对应的国际标准所没有规定的要求在附录NA(资料性附录)“设计与实施指南”中给出。(加透析纸、穿刺器的改进)目前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对修订部分的说明

1、标准名称改为《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2、产品标记老标准:输液器GB8368IS-V

输液器GB8368IS-NV

新标准:输液器GB8368-IS-G

进气器件标记没有变:进气气件GB8368-AD

目前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三种供应型式

第一种,图2所示的输液器适用于袋式塑料容器。

标记:输液器GB8368-IS-G

目前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三种供应型式第二种,带有图3所示的分离式进气器件的图2所示的输液器,适用于硬质容器。

标记:输液器GB8368-IS-G进气器件GB8368-AD(可独立供应)

目前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三种供应型式每三种,图1所示的输液器适用于硬质容器。

标记:

输液器GB8368-IS-G

目前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6物理要求主要改动:1)微粒污染试验方法有大的改动。2)泄漏试验要求提高,提出了三组试验条件。(增加了负压试验要求。)3)管路长度尺寸的改动。注射件自密封性试验的改动。5)限定了流量调节器的颜色。6)在正文中取消了98版中在1998版国际标准中所没有的技术规定。目前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1微粒污染应在最小微粒污染条件下制造输液器。液体通路表面应光滑并洁净,按第A.1条试验时,应不超过污染指数。A.1微粒污染试验脚注:可以使用经本方法确认过的其他等效方法,如微粒计数器法。目前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我国与国际标准微粒污染要求的发展情况

ISO标准GB标准ISO8536-4:1987GB8368-1987无要求无要求GB8368-1993有要求,电阻法,计数检验ISO8536-1998显微镜法,计数检验,冲洗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GB8368-1998电阻法和光阻法,计数检验ISO8536-2004显微镜法,非计数检验GB8368-2005与国际标准统一。允许采用其他等效的方法目前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A.1A.1.1原理通过冲洗输液器内腔液体通道表面,收集滤膜上的微粒,并用显微镜进行计数。A.1.2试剂和材料蒸馏水,用孔径0.2m的膜过滤的蒸馏水无粉手套。A.1.2.3真空滤膜,孔径0.45m。

目前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A.1微粒污染试验

A.1.3步骤试验前应用蒸馏水()充分清洗过滤装置、滤膜和其他器具。在层流条件下(符合ISO14644-1:1999中的

N5级的净化工作台),取10支供用状态的输液器,各用500mL蒸馏水()冲洗内腔,然后使各洗脱液通过一个真空滤膜(),将该格栅滤膜置于显微镜下(入射照明)在50倍放大倍数下对其进行测量,并按表A.1所给尺寸分类进行计数。

目前二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米制净化级别(28.3倍)英制净化级别(1f3=28.3L)级别≥0.1μm的微粒个/m3≥0.5μm的微粒个/m3N5≤100000≤3500N6≤1000000≤35000N7≤10000000≤350000N8≤100000000≤3500000级别≥0.5μm的微粒数个/f3≥0.5μm的微粒数个/L100≤100≤3.5目前二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

微粒污染试验图示说明

倒置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

1998版国际标准微粒污染试验图示说明

目前二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目前二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A.1微粒污染试验

数尺寸分类

微粒大小,µm25~5051~100>10010支输液器中平均微粒数na1

na2

na3

空白对照液中平均微粒数

nb1

nb2

nb3

评价系数0.10.25目前二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A.1微粒污染试验

A.1.4结果确定A.1.4.1总则各供试输液器(至少10支)只进行一次试验,以每支输液器三个尺寸分类的平均微粒计数作为分析结果。A.1.4.2微粒计数试验报告中应记录测得的空白对照液的各值(用同样的试验器具,但不通过供试样品,按表A.1给出的3个尺寸分类测得的10等份500mL水样的平均微粒数),用以计算污染指数。空白中的微粒数(Nb)应不超过9。否则应拆开试验装置重新清洗,并重新进行背景试验。试验报告中应注明空白测定值。目前二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A.1微粒污染试验

按以下计算污染指数:对各尺寸分类的10个输液器中平均微粒数分别乘以评价系数,各结果相加即得出输液器的微粒数,Na。再对各尺寸分类的空白对照样品中的平均微粒数分别乘以评价系数,各结果相加即得空白样品中的微粒数,Nb。Na减Nb即得污染指数。输液器(试件)中的微粒数:Na=na1•0.1+na2•0.2+na3•5空白样品中的微粒数:Nb=nb1•0.1+nb2

•0.2+nb3•5污染指数:N=Na-Nb≤90目前二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2泄漏按第A.2条试验时,应无气体泄漏现象。试验开始前,在试验温度下状态调节整个系统。将输液器一端堵住,浸入20℃~30℃水中,内部施加高于大气压强50kPa的气压15s。检验输液器空气泄漏。

将除气泡的蒸馏水充入输液器,接至一个真空装置,使其在(23±1)℃和(40±1)℃下承受

–20kPa的压力。检验是否有空气进入输液器。

(40±1)℃的试验条件是考虑到临床应用与一台药液加温器配套使用。目前二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2泄漏-增加负压试验(6.8,滴斗应有助于液体充注过程。)

药液灌注过程中挤压滴斗时产生负压

目前二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我国与国际标准泄漏试验要求的情况

ISO标准中国标准ISO8536-4:1987GB8368-1987(23±1)℃20kPa气压,15s(23±1)℃50kPa气压,15sGB8368-1993(23±1)℃50kPa气压,15sISO8536-1998(23±1)℃20kPa气压,15sGB8368-1998(23±1)℃20kPa气压,15sISO8536-2004(23±1)℃50kPa气压,15s;(23±1)℃和(40±1)℃下–20kPa负压。GB8368-2005同国际标准目前三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6管路

由塑性材料制成的管路应透明或足够透明,当有气泡通过时可以用正常或矫正视力分辨水和空气的分界面。末端至滴斗的管路[包括注射件(如果有)和外圆锥接头]长度应不小于1500mm。

注:在输液器的总长度不小于1600mm的前提下,末端至滴斗的管路[包括注射件(如果有)和外圆锥接头]长度允许小于1

500mm,但应不小于1250mm。目前三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输液器长度目前三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历次我国与国际标准输液器长度要求的情况

ISO标准中国标准ISO8536-4:1987GB8368-1987全长应不小于1250mm。末端至滴斗的管路[包括注射件(如果有)和外圆锥接头]长度应不小于1500mm。GB8368-1993全长应不小于1250mm。ISO8536-1998同上。GB8368-1998末端至滴斗的管路应不小于1250mm。ISO8536-2004同上。GB8368-2005末端至滴斗的管路长度应不小于1500mm。总长度不小于1600mm的前提下,末端至滴斗的管路允许小于1

500mm,但应不小于1250mm。目前三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7药液过滤器

输液器应有一药液过滤器。

按第A.5章试验时,过滤器对胶乳粒子的滤除率应不小于80%。目前三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A.5

药液过滤器滤除率试验

A.5.1试验液制备

用直径为(20±1)μm的胶乳粒子悬浮液,100mL试验液中含有粒子1000个5)。5)采用微粒计数器方法时,适宜的粒子浓度是100mL中含有粒子8000个。(20±1)μm

中的1是粒子分布的标准差。目前三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A.5

药液过滤器滤除率试验

A.5.2步骤

按图A.1所示的试验装置,安装药液过滤器,使其与实际使用状态一致,在药液过滤器下端约100mm处剪断输液器管路。

用5mL贮存在贮液瓶中的试验液冲洗药液过滤器,

弃去滤出液。将100mL试验液通过药液过滤器,在抽真空条件下,使流出液全部通过一个孔径为5μm~8μm、直径47mm黑色格栅滤膜,将留有胶乳粒子的滤膜放在适当的显微镜的载玻片或托盘上,在50倍至100倍的放大倍数下对不小于50%的网格面积中的胶乳粒子进行计数,明显的非胶乳粒子不计。试验进行两次。目前三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先用5mL试验液冲洗药液过滤器的目的是补偿“粒子挂壁”。目前三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目前三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历次我国与国际标准滤除率要求的情况

ISO标准中国标准ISO8536-4:1987显微镜法GB8368-1987显微镜法。但没有执行。YY0002-1990显微镜法,20±5μmGB8368-1993显微镜法、电阻法。20±5μmISO8536-1998显微镜法GB8368-1998显微镜法、电阻法、光阻法。20±1μmISO8536-2004显微镜法GB8368-200520±1μm显微镜法,允许其他确认的方法。目前三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6物理要求6.9流量调节器

流量调节器应能调节液流从零至最大。对于重力输液系统,不能使用桔黄色流量调节器。流量调节器宜能在一次输液中持续使用而不损伤管路。流量调节器和管路接触在一起贮存时不宜产生有害反应。原标准最后一句是条文注。

目前四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泵驱动式输液器目前四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6.10输液流速

对于滴管为20滴/mL的输液器,输液器在1m静压头下,10min内输出氯化钠溶液[质量浓度为ρ(NaCl)=9g/L]应不少于1000mL。

对于滴管为60滴/mL的输液器,输液器在1m静压头下,40min内输出氯化钠溶液[质量浓度为ρ(NaCl)=9g/L]应不少于1000mL。

国际标准对静压头的解释如图所示

目前四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11注射件

如有自密封性注射件时,按第A.6条试验时,水泄漏应不超过一滴。注射件宜位于外圆锥接头附近。

解释:允许有一滴。目前四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A.6注射件试验使注射件水平、不受力放置,向输液器中充入水,避免夹杂气泡,通入高于大气压强50kPa的压力,用符合GB15811-2001、外径为0.8mm的注射针头穿刺注射件的穿刺区域。插入15s后拔出注射针并迅速使穿刺处干燥。观察1min内有无任何泄漏。如果有其他设计形式的注射件,试验则宜按照制造商提供的说明穿刺注射件。目前四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防止刺手的药液注射件目前四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历次我国与国际标准对注射件要求的情况

ISO标准中国标准ISO8536-4:1987GB8368-19870.6mm针穿刺5次20kPa,气密性检验15s0.6mm针穿刺1次20kPa气密性检验15sGB8368-19930.6mm针穿刺1次20kPa,气密性检验15sISO8536-19980.6mm针穿刺1次20kPa水密性检验1minGB8368-19980.6mm针穿刺1次20kPa,水密性检验1min,不超过一滴ISO8536-20040.8mm针穿刺1次50kPa水密性检验1minGB8368-20050.8mm针穿刺1次,50kPa,水密性检验1min,不超过一滴目前四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7化学要求改动情况:1)格式上按国际标准在附录B中给出详细试验步骤。2)酸碱度由仪器法改为滴定法。3)吸光度试验仪器的改动。目前四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化学性能的改动情况

7.3酸碱度滴定

按第B.4条试验时,使指示剂颜色变灰色所需的任何一种标准溶液应不超过1mL。7.5浸提液紫外吸光度按第B.6条试验时,浸提液S1的吸光度应不大于0.1。7.6环氧乙烷残留量按GB/T14233.1进行试验时,每套输液器的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大于0.5mg(另见NA.8.2)。

(国际标准中没有此条)

目前四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B化学试验

B.4酸碱度滴定试验

将0.1mLTashiro7)

指示剂加入内有20mL浸提液S1

的滴定瓶中。

如果溶液颜色呈紫色,则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NaOH)=0.01mol/L]滴定;如果呈绿色,则用盐酸标准溶液[c(HCl)=0.01mol/L]滴定,直至显现浅灰色。报告所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的体积,以毫升为单位。

7)见GB/T14233.1-1998中5.4.2.1e)。

(此方法同GB/T14233.1-1998中的方法2)目前四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B化学试验

B.6吸光度试验

将浸提液S1通过孔径为0.45μm的滤膜进行过滤,以避免漫射光干扰。在制备后5h内,将该溶液放入1cm的石英池中,空白液S0放入参比池中,用扫描UV分光光度计记录250nm~320nm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将浸提液S1通过孔径为0.45m的滤膜进行过滤,以避免漫射光干扰。在制备的5h内,将该溶液放入1cm的石英池中,空白液S0放入参比池中,用扫描UV分光光度计记录250nm~320nm波长范围内的光谱。以吸光度对应波长的记录图谱为报告结果。目前五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B化学试验

B.6吸光度试验

目前五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8生物要求(1)

8.1总则

输液器应按第C.2章给出的指南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8.2无菌单元容器内的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见参考文献)。

注: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但该方法不能用于证实灭菌批的灭菌效果(另见NA.8)。8.2无菌(1998版)

单包装内的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经过一个有效的灭菌过程使产品无菌。附录G给出了无菌试验方法。G1GB/T14233.2中规定了无菌热原试验。目前五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8生物要求(2)

8.3热原

应用适当的试验来评价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无热原,结果应表明输液器无热原。第C.1章给出了热原试验的指南。C.1热原试验

热原试验应按GB/T14233.2规定进行。注:GB/T14233.2-200X规定了热原试验和细菌内毒素试验。目前五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8生物要求(3)

8.4溶血应评价输液器无溶血成分,试验结果应表明输液器无溶血反应。GB/T14233.2给出了检验溶血成分的试验方法。8.5毒性应用适宜的试验来评价输液器材料的毒性,试验结果应表明输液器无毒性。GB/T16886.1给出了毒性评价与试验指南。目前五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9标志

9.1单包装单包装上应至少标有下列信息:

a)文字说明内装物,包括“只能重力输液”字样;b)使用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标明输液器无菌;c)输液器无热原或输液器无细菌内毒素;d)输液器仅供一次性使用,或同等说明,或使用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e)使用说明,包括警示,如关于保护套脱落;注:使用说明也可采用插页形式。

目前五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9标志

9.1单包装

f)批号,以“批”字或“LOT”打头,或使用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g)失效年月,附以适当文字,或使用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h)制造商和/或经销商名称和地址;i)滴管滴出20滴或60滴蒸馏水等于(1±0.1)mL[(1±0.1)g]的说明;j)静脉针标称尺寸,如果有。

(标称尺寸是针管规格和长度)。目前五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9标志

9.2搁板包装或多单元包装

搁板包装或多单元包装(如使用)上应至少有下列信息:a)文字说明内装物,包括“只能重力输液”字样;b)输液器数量;c)使用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标明输液器无菌;d)批号,以“批”字或“LOT”打头,或使用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e)失效年月,附以适当文字,或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f)制造商和/或经销商名称和地址;g)推荐的贮存条件(如果有)。目前五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国际标准拟制定的输液器具图形符号目前五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10包装

10.1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单件包装,以使其在贮存期内保持无菌。单包装打开后应留有打开过的迹象。10.2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的包装和灭菌应使其在备用时无扁瘪或弯折。

目前五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1总则本附录对标准正文中的部分定性要求给出了细化或量化的建议,以免产生争议。同时也作为产品的设计与实施指南。

注:本附录提供的某些指南与标准中相应的要求并非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但现阶段用术语“可认定为”来约定这种因果关系成立。因此,凡采用“可认定为”术语的指南对产品具有约束力,除非输液器具有特殊的设计型式。目前六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2瓶塞穿刺器对于与滴斗分离的瓶塞穿刺器,除符合图4规定尺寸要求外,还宜有一个长度不小于20mm的把手,以供穿刺时握持;穿刺器的尖部宜光滑无毛刺,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6.4第2段的要求。当客户有要求时,可以采用金属瓶塞穿刺针。注:尽管金属穿刺针具有较好的穿刺性能,但由于其具有意外扎手等不安全隐患,因此不宜提倡。

目前六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2瓶塞穿刺器

6.4第2段:瓶塞穿刺器应能刺透未穿刺过的液体容器的瓶塞,且不宜产生落屑。

编制说明:今后,如果接到用户方塑料穿刺器不好用这类反映,可依此认定为你厂生产的瓶塞穿刺器不符合标准中“瓶塞穿刺器应能刺透未穿刺过的液体容器的瓶塞”的规定。我国传统的穿刺器设计

目前六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瓶塞穿刺器把手目前六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瓶塞穿刺器把手目前六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2瓶塞穿刺器

6.4第2段:瓶塞穿刺器应能刺透未穿刺过的液体容器的瓶塞,且不宜产生落屑。锐角在母线上锐角不在母线上易产生落屑不易产生落屑

目前六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瓶塞穿刺器

目前六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瓶塞穿刺器目前六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3空气过滤器当气流以50mL/min的流量流过空气过滤器时,对空气中0.5μm以上微粒的有效滤除在90%以上可认定为满足6.5第2段的要求。空气过滤器优先采用能保证在药液灌注过程中不使药液流出的疏水性材料,否则进气口(见图1)或进气器件(见图3)宜配有塞子或夹子(这种情况下,建议在使用说明书中说明正确的药液充注程序)。6.5第2段:进气器件应有一个空气过滤器,以防止微生物进入它所插入的容器。目前六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在很多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中有以下共识:空气中的微生物都附着在尘埃上

微生物不能附着在3μm以下的尘埃上

目前六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4药液过滤器过滤膜宜能承受2h的药液(以氯化钠注射液为基本评价药液)浸泡而不脱落本身材料并始终保持其过滤性能。NA.5滴斗滴斗的体积宜足够大并有弹性,无扁瘪,外体积不宜小于10cm3,壁厚均匀,最小壁厚不宜小于0.5mm,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6.8第二段的要求。6.8第二段:滴斗应有助于液体充注过程。

目前七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6流量调节器流量调节器的调节行程宜足够大,滚轮式流量调节器的调节行程宜不小于30mm,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6.9的要求。6.9

流量调节器应能调节液流从零至最大。

NA.7保护套为了便于灭菌过程,保护套头端可以设计成开口的,但保护套的长度宜比被保护对象长,且不会自然脱落,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6.13的要求。6.13保护套

输液器终端的保护套应保持瓶塞穿刺器、外圆锥接头和输液器内表面无菌。保护套宜牢靠,但要易于拆除。

目前七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目前七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不符合要求的保护套目前七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穿刺器上有与保护套配合的区域目前七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8无菌输液器宜按GB18278、GB18279或GB18280对灭菌过程进行确认和进行常规控制,以保证产品上的细菌存活概率小于10-6。目前七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无菌放行(常规控制)

下列条件均满足后产品才可以放行(出厂):1)符合灭菌参数的记录表明未超出确认过的控制范围;2)任何经处理的EO灭菌指示物培养后均不应发现有试验菌生长;3)产品无菌检验合格(按相关要求)。1)和2)是GB18279规定的“传统放行”的模式。“某些管理机构还可能要求对最终灭菌产品与成品进行(无菌)检验”(ISO11134)目前七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辐照灭菌的产品无菌放行

下列条件均满足后产品才可以放行(出厂):1)产品的生物负载在确认的限度以下;2)灭菌计量不小于确认所确定的剂量;3)产品无菌检验合格(按政府相关要求)。目前七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灭菌前的生物负载状态(假定)目前七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

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只有得出了“灭菌后的产品上污染微生物都被杀灭”这样的结论后才能推断产品是无菌的。根据逻辑推理,用产品无菌检验来控制产品出厂只有在以下条件都满足才成为可行:1)

被抽到的样品上含有最难杀灭的微生物;2)

最难灭菌的微生物处于产品中最难灭菌的部位;3)

被抽到的样品在灭菌器中处于最难灭菌的位置。随机抽样检验显然无法使以上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目前七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环氧乙烷灭菌

用生物指示菌片监测方法(常规控制)将一些生物指示菌片事先放入多个产品中最难灭菌的部位,再将这些“挑战”产品放在灭菌确认过程中确认为灭菌柜中最难灭菌的地方和指定的地方,灭菌后将其逐一取出对其进行培养。以培养结果为阴性来推断“灭菌后的产品上污染微生物都被杀灭。目前八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

辐射灭菌确认的程序

步骤1抽样

-按标准规定抽至少10个产品。步骤2

验证平均生物负载

-按ISO11737-1测量产品上的细菌总数,计算平均生物负载。如0.1.步骤3建立验证剂量(查表B1)

如1.3kGy

目前八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

辐射灭菌确认的程序

步骤4验证剂量实验从一个批中选100个单位产品。用步骤3确定的验证剂量对产品进行辐照。对辐照后的产品按ISO11737-2或GB/T14233.2逐一进行无菌检验。若阳性不超过2,则验证可以接受。若阳性超过2,则验证无效。步骤5

建立灭菌剂量

查表B1,

如11.0kGy常规控制:1)产品生物负载小于0.12)灭菌剂量参数不小于11.0kGy目前八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GB18280(B.3.5.5)

“要证实小于10-2的无菌保证水平(SAL)(即10-3、10-4、10-5、10-6,产品的无菌检验是行不通的。因为要有大量的试验样本才能测定SAL。例如为了保证10-6的SAL,需要对100万件灭菌加工后的产品作无菌检验,这是不实际的,因为典型的无菌试验的假阳性水平可达1/1000”。

10-6对应的AQL为0.0001GB2828最小的AQL是0.01对应的最小抽样数量是1250目前八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辐射灭菌物理方法

目前八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辐照剂量增加3倍目前八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微生物检验的国际标准

ISO11737-1:1995医疗器械灭菌微生物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量的估计ISO11737-2:1998医疗器械灭菌微生物方法第2部分:灭菌过程确认中所进行的无菌试验目前八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利用生物负载过程控制图要定期对警戒线和措施线评审目前八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管路的悬挂目前八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确认过程还包括对环氧乙烷残留量控制的确认。为确保每套输液器环氧乙烷残留量控制到0.5mg以下,输液器单包装宜采用易于环氧乙烷进出的透析材料(如采用一面是透析纸,另一面是塑料膜的复合包装袋,或在已打孔的包装袋上加贴透析纸),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7.6的要求。7.6按GB/T14233.1进行试验时,每套输液器的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大于0.5mg(另见NA.8.2)。

色谱法:比色法:(国外不认可)

目前八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注1:GB/T14233.1规定了环氧乙烷残留量试验方法。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的控制放行见GB/T16886.7(ISO10993-7,IDT)。

注2:对灭菌过程的确认还包括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GB/TXXXXX(ISO11607:2003,IDT)给出了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的要求。目前九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EO残留量控制放行:传统的放行:曲线放行:目前九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8.3灭菌过程的确认宜形成文件,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8.2的要求。8.2

无菌单元容器内的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见参考文献)。

注: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但该方法不能用于证实灭菌批的灭菌效果(另见NA.8)。YY0464-2003;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pdf

确认文件的形式————《灭菌确认报告》目前九十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灭菌确认报告》的内容(GB18279)

B.5确认出证[5.5]确认报告应包括或参照以下内容:a)灭菌产品的说明(包括包装、灭菌柜内的放置形式);b)灭菌器的技术规格;c)试运行数据;d)物理性能鉴定和生物学性能鉴定的全部记录;e)进行性能鉴定时所有仪表、记录仪等经过校准的证明;f)复审和重新确认的规定;g)确认方案;h)所用程序的文件资料;i)所有人员的培训手册与记录;j)文件化操作规程,包括过程控制范围;k)维护与校准程序。目前九十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无菌要求新老标准的差异

8.2无菌(93版标准)

输液器应无菌,按GB/T14233.2规定的方法进行。8.2

无菌(98版标准)单包装内的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经过一个有效的灭菌过程。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目前九十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无菌要求新老标准的差异

8.2

无菌(2002版静脉输液针标准)单包装内的输液针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使产品无菌。

注1:适宜的灭菌方法见附录H;注2: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但该方法不宜用于出厂检验。8.2

无菌(2005版标准)单元容器内的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见参考文献)。

注: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但该方法不能用于证实灭菌批的灭菌效果(另见NA.8)。目前九十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无菌”关键语

“ISO9000族标准把某些其结果不能由随后的产品检验和试验来充分证实其结果的生产过程称之为“特殊”。灭菌就是一例特殊过程。因为其过程的效能不能通过对产品检验来证实。因此,灭菌过程需在使用前验证,过程的性能需进行常规监测。”(GB18279引言)

目前九十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EN556《医疗器械灭菌标注“无菌”的医疗器械的要求》1范围1.1本欧洲标准规定了标示“无菌”的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要求。注:对医疗器械和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EC指令要求,医疗器械只有当使用了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才可以标示“无菌”。EN550、EN552和EN554规定了医疗器械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要求。

目前九十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EN556《医疗器械灭菌标注“无菌”的医疗器械的要求》4.1标示“无菌”的最终灭菌的医疗器械,其存在存活微生物的理论概率应不超过106分之一。4.2生厂产和供应商应通过提供证实该器械已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的文件和记录,表明其符合4.1的要求。该文件和记录应按EN46001:1993中4.5.1和4.16和EN46002:1993中4.4.1和4.15的规定予以保留。目前九十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EN556在国际标准中引用的示例6.1无菌保证与连接器一起供应并标注“无菌”字样的气管插管应满足EN556:1994中4.1条要求。(ISO5361-1999)8无菌保证标注“无菌”供应的口咽通气道应满足EN556:1994的要求。

(ISO5364:2001)目前九十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我国对无菌产品发布的强制性体系(管理)标准GB18278-2000《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GB18279-2000《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GB18280-2000《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辐射灭菌》YY0033-2000《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

目前一百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

目前一百零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GB18279的EN550差异

引言中多了:注1:本标准的要求是必须达到的强制性要求,提示的附录中所给出的指南是非强制性的,不作为审核人员审核的项目。目前一百零二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模拟会话(1)

病人:我用的这个无菌产品经过无菌检验了吗?

企业管代:无菌检验是破坏性的,不仅这一件产品,所有病人用的产品都不可能事先经过无菌检验。但同批产品中其他小部分产品是经过无菌检验的,都是合格的。

病人:其他样品无菌检验合格,能说明我用的这个产品是无菌的吗?如同一个房间里经检查没有人,能说明其他房间里也没有人吗?

企业管代:好象不能。

病人:不是好象不能,而是根本不能。你的回答不能令我满意。

目前一百零三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模拟会话(2)病人:我用的这个无菌产品经过无菌检验了吗?企业管代:无菌检验是破坏性的,不仅这一件产品,所有病人用的产品都不可能事先经过无菌检验。病人:既然不能在产品上检验,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我用的这件产品是无菌的呢?企业管代:无菌是要靠灭菌过程来保证的,产品所用灭菌过程的效力是按照有关强制性标准进行过严格的“确认”和“常规控制”的。企业如果严格按照标准做了,可以说是“百万无一失”,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病人:如何证明这一点?企业管代:你所使用的产品是经过产品注册的,注册时主管部门都审查了生产企业提交的“灭菌确认报告”。“灭菌确认报告”未通过是不予注册的。我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目前一百零四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9热原

GB/T14233.2中给出的热原试验用于评价输液器材料的致热性。在确定输液器无材料致热性的情况下,常规检验用GB/T14233.2中给出的细菌内毒素试验来控制内毒素污染所导致的热原。每套输液器细菌内毒素含量宜不超过20EU,常规检验中,超过该限量可认定为不符合8.3的要求。8.3热原

应用适当的试验来评价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无热原,结果应表明输液器无热原。附录C.1给出了热原试验的指南。目前一百零五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10溶血按GB/T14233.2中给出的溶血试验进行检验时,溶血率小于5%可认定为符合8.4的要求。NA.11标志

如输液器配有静脉针(GB18671或GB15811),宜以针管“规格×长度”表示其标称尺寸,以毫米为单位)。目前一百零六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附录NA实施指南

NA.12型式检验NA.12.1材料毒性评价输液器材料毒性评价(8.5)按GB/T16886.1规定进行。

NA.12.2成品型式检验成品型式检验的项目为本标准第6章至第10章的各项要求。若无特殊规定,每项性能各随机抽检五套,如输液器配静脉输液针或注射针,其相应标准规定的所有物理要求各随机抽检五套,宜全部合格。物理性能采用5[01]抽样方案。目前一百零七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特殊情况的解释1、输液贴

单包装内装入输液贴,本标准对此没有说明不允许,因此不能依本标准判定产品不合格。但包装中要求的“内装物”应有所体现。2、企业应对产品中或单包装中出现的公认的不可接受的异物(如头发等)负责。3、产品上或包装上未按相关法规进行标识,属于产品“不合法”的范畴,不属于不符合本标准的范畴。4、符合标准的穿刺器在临床使用时产生落屑,可通过产品间的比对试验或临床使用史来确定是瓶塞质量问题还是穿刺器的质量问题。目前一百零八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特殊情况的解释5、临床反映你厂生产的塑料穿刺器不好用,穿刺费力,认定为不符合标准中6.4要求。6、穿刺器时有堵塞,应改进穿刺器设计,降低堵塞概率。7、注射针没有标识长度,判不符合要求。8、监督抽查可以按GB/T14233.2进行无菌检验。无菌检验合格,只表明样品无菌,不说明总体都无菌。无菌检验不合格,表明产品整体不合格,企业没有执行相关的体系标准。注册检验:是否应检验无菌,执行有关规定。9、把手的要求只是针对塑料穿刺器。目前一百零九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第四讲

GB8369-2005

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目前一百一十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二、标准的主要修改内容(前言)微粒污染指标和其试验方法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同输液器)取消金属瓶塞穿刺器;提高了注射件的要求;(同输液器)

酸碱度试验方法由原来的酸度计法改为滴定法;(同输液器)

将GB8369-1998中对应的国际标准所没有规定的要求在附录NA(资料性附录)“设计与实施指南”中给出。(增加透析纸)目前一百一十一页\总数一百二十四页\编于十九点输液器型式标记:

输血器GB8369-TS进气器件GB8369-AD目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