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心理学教学课件第一页,共122页。课程简介课程学时:32学时(1~16周)课程地位:专业主要课程课程内容: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课程目标:提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20~30%)+期末考试第二页,共122页。第一章导论主要内容:
1.1管理心理学的科学论
1.2管理心理学的发展1.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任务:
1)管理心理学的地位及重要性
2)管理心理学的内涵
第三页,共122页。1.1管理心理学的科学论1.1.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要学习管理心理学,首先要了解管理与心理的关系()。(1)管理与心理(管理心理学的地位)
--要实现对人的更好的管理,就需要理解人的心理活动()。第四页,共122页。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群体活动管理管理心理学的地位管理心理学第五页,共122页。[统一认识]:什么是管理?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过程。(芮明杰,管理学,)[资源配置]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管理协会)[要以人为核心]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过程和职能)管理:管理就是决策。(西蒙)不管什么样的管理活动都是由决策的制定和决策的执行两大部分组成的。管理:就是协调。(马克斯•韦伯)(1+1>2)第六页,共122页。本课程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罗宾斯,管理学,)--过程: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包括有效的决策和创新活动)
--他人:群体(包括组织)和群体中的个人
--前提:群体活动和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
--思考问题的方法:系统第七页,共122页。[参考]如何具体理解管理?管理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管理的两种模式:A型管理与B型管理决策的有效性标准组织结构领导(管理)行为特征管理活动内容第八页,共122页。[参考]管理过程:管理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综合选优实施方案反馈修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执行方案决策过程:管理的过程与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第九页,共122页。[参考]管理的两种模式:A型管理与B型管理管理工作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决策与执行A型管理:先决策,后执行。
A型管理的方式是:先产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想法,而后去做。这样就形成解决问题和执行人员的分工体系。
B型管理:强调决策和执行交叉或同时进行。B型认为,成功的执行要求执行者参与解决过程。这种管理要求把解决问题这同方案的执行结合起来,并且要使这两个过程刚好同时发生。第十页,共122页。[参考]决策的有效性标准1)决策的质量或合理性2)决策的可接受性3)决策的时效性4)决策的经济性第十一页,共122页。[参考]组织结构传统设计行为分析管理先决策,后执行决策与执行同时发生原则建立科层体系参与;人性化;优点便于指挥;“效率”高;信息共享;可接受姓高灵活性高;“效果”好缺点信息不对称;非人格化“效果”差;僵化人性观要求时效性差“传统”的设计与“行为分析的设计”比较第十二页,共122页。领导(管理)行为特征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组织结构、制度、工作程序和方法)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标决定领导行为特征的两大因素:“抓组织工作”和“关心人”(斯托格弟和沙特尔的“四分图理论)第十三页,共122页。[参考]管理活动内容在企业中所涉及的管理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
对物的管理,称之为“人-物”系统;
对人的管理,称之为“人-人”系统。在“人-物”系统中,涉及许多学科,如:生产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物资管理学、信息管理系统、统计运筹学、工程学等。在“人-人”系统中,也涉及许多学科,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第十四页,共122页。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群体活动对物的管理管理心理学对人的管理管理心理学的地位第十五页,共122页。(2)什么是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层次具体内容个体激励需要、动机、态度与价值观、知觉、个性、激励理论与模式群体影响和效率群体结构、人际关系、团队建设、领导心里组织结构与变革组织心理、组织文化第十六页,共122页。1.1.2管理心理学的科学定位(1)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行为不可能超越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的。(2)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艺术性()。也就是说,管理心理学给我们提供管理工作组织中的“人-人”系统的依据。第十七页,共122页。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而形成的边缘性综合学科。各学科对管理心理学的贡献()1.1.2管理心理学的科学定位各学科研究内容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学知觉、能力、性格、需要和动机等工作动力、工作满足决策方法、工作设计人类学态度、价值观、行为模式个体行为、组织文化组织环境、文化差异社会学社会相互作用、社会化社会群体的结果及作用群体动力、团队心理团队行为、组织结构社会心理学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社会知觉、沟通与人际关系、群体心理政治学政治环境下的个体行为和团队行为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权力的操纵等第十八页,共122页。1.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1.2.1管理心理学的产生()1958年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正式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来取代原来使用的工业心理学名称,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59年心理学家海尔写了一篇论文,其中把工业心理学划分为3个方面:人事心理学、人类工程学和工业社会心理学。这种划分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工业社会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管理心理学。第十九页,共122页。1.2.2管理心理学的发展(1)早期管理心理学思想的萌芽(2)古典管理心理学理论时期(3)行为科学理论时期(20世纪20~50年代)。代表理论:需要理论、强化理论(4)管理科学学派及其管理心理学理论第二十页,共122页。1.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1研究视角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总多学科之上的。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第二十一页,共122页。1.3.2研究方法(1)基本术语1)变量自变量:是指能独立变化并引起其他变量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是指受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变量协变量:是指参与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而削弱自变量影响的作用的变量。2)假设:是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常识性说明。3)因果关系:是指变量之间导引关系的方向性。4)相关关系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两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相关系数第二十二页,共122页。管理心理学中研究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绩效(效率和效果)、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个体特征、能力、价值观、态度、人格以及情绪他人的期望、行为标准、沟通模式、领导方式、冲突水平第二十三页,共122页。(2)具体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2)实验法:实验室试验法和现场实验法3)调查法4)测量法(比如,能力测验、职业兴趣测试、性格测试、成就需要测验等)5)个案研究方法6)投射法:是指给人以一定的刺激,让其自由做出反映,通过对其反映的差异来把握其个性和心理状态的方法。第二十四页,共122页。第2章需要与动机主要内容:1)需要与动机
2)激励理论主要任务:1)动机的产生
2)什么是激励?
3)如何激励员工?第二十五页,共122页。2.1需要与动机概述个体行为的产生和变化,受着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影响个体行为的内部因素主要指人的需要、动机、主观上的行为目标等。人的行为积极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的需要、动机的动力作用和人对目标实现的价值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认识。客观刺激主体需要行为动机行为努力行为结构目标的实现及其对主体的意义需要的满足激发转化推动取得带来导致第二十六页,共122页。2.1.1需要的产生与种类(1)需要(Need)的产生极其概念
定义:是指个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解释:1)生存发展的某些条件2)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3)是一种心理的“紧张”状态
关键:只是一种“紧张”状态“缺乏”紧张“满足”平衡第二十七页,共122页。(2)需要的种类1)按水平高低分,有底层次、中层次、高层次需要。2)按发生学来源看,有本能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本能性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的。
社会性需要: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后天习得的。3)按承载主体分,有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4)按性质分,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5)按诱因分,有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2.1.1需要的产生与种类第二十八页,共122页。[参考][思考]本能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如何理解“社会性需要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后天习得的”?第二十九页,共122页。(1)需要的对象性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意味着,人的大部分需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2)需要与个体生存发展的相关性
需要时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在生存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优势需要和需要特点。
如何理解?2.1.2需要的特点*第三十页,共122页。(3)需要的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活动需要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这是共同的需要。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状态和外部环境条件不同,其需要也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性和优势现象。为什么?(4)需要的社会制约性任何具体的个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是与现实的统一体。(“特定的社会条件”--生命的不同时期)2.1.1需要的特点第三十一页,共122页。[参考]依赖性与性格的发展1)婴儿就像全身瘫痪的患者一样,完全依赖于成人来满足其生来俱有的生理需要。
2)父母满足婴儿的需要,但无法完全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因为需要表现出来之前,父母无法预知婴儿的需要,即使知道了,也无耐性去满足每一项需要。
3)如果依赖能够满足其需要,同时这些需要又是一个人无法独自得到满足,那么人的感觉很可能是积极的,友善的,充满情爱的,具有保护性的,感激的,而且随之产生强烈的社会需要。
4)如果依赖不但不能满足现存需要,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那么人就可能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感情,且就会更急切地希望独立自主,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需要。
5)婴儿一般都介于满足和不满足两个极端之间。就是个体儿童早期性格发展的一般模式。第三十二页,共122页。2.1.3动机的特性与分类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动机:是“一种有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行为,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活动”。
[本课程对动机的定义]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第三十三页,共122页。[本课程对动机的定义]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理解:
1)自我调节
2)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
3)协调
4)激发、维持、达到目的的过程如何理解动机的定义***第三十四页,共122页。[思考]动机的产生外在诱因内在需要动机[问]:什么是动机?第三十五页,共122页。[思考][参考]动机的产生[问]如何理解动机的产生?需要意向愿望动机可能性需要第三十六页,共122页。(1)动机的特性1)支配性:动机对主体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支配作用,或者说,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源。2)维持性:动机在目的性行为过程中起着行为的维持作用。3)自我调节性:个体对动机的调节,主要是视行为结果与动机的一致性程度来作出决定。如果一致性程度高,则对动机做正向调节;反之,则对动机做负向调节。4)内隐性:人的心理状态是“看不见”的。第三十七页,共122页。(2)动机的分类1)动机的种类:(1)按主体的主观出发点来分,有利他主义动机和利己主义动机。(2)从性质来分,有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3)从动机的诱导因素来分,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从人本身内部产生的动机。
外在动机:是为了取得对他这种行为的奖励。[思考]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有何区别?第三十八页,共122页。2)如何促进积极动机的形成。[动机形成理论(张燮等)]:1)提供充分理由。(习得需要)
2)指向鲜明的目标。(动机理论)
3)得到行为的强化。(学习理论)
4)使新的动机具有改进自我形象的意义。
5)显示出理想的社会效果。(自我发展)
6)受到人际关系的推动。(社会需要)
7)注意运用参照者的影响。(行为标准)
8)不断纪录实现目标的进程。(成就需要理论)(2)动机的分类第三十九页,共122页。2.1.4动机的功能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主要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始发功能:(2)导向功能:动机能使人的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前进,有选择性地决定目标,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前进,有指向性。(3)强化功能:动机能够对行为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即推动、增强或抑制、减弱活动的力量。第四十页,共122页。2.1.5影响动机的因素影响动机的因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1)内在因素1)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2)个体的本能要求(本能性需要?)3)个体的需要(社会性需要?)(2)外在因素1)目标价值的大小2)奖惩的刺激度[思考]除了这些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动机?第四十一页,共122页。2.1.6需要、动机与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需要、动机与行为具有这样的逻辑关系():需要因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对吗?)(1)需要与行为:需要是行动的内部动力源泉。(2)动机与行为:动机支配行为:动机对行为起着引起、维持、导向等作用。另外,动机对行为的推动是否有力,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p.24):
1)内在需要的强度。
2)人的动机被意识的程度。3)目标的主体价值(外在诱因)的大小。
第四十二页,共122页。需要与动机概述小结需要的定义:是指个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需要的种类:按发生学来源看,有本能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本能性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的。社会性需要: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后天习得的。需要的特点:对象性;与个体生存发展的相关性;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社会制约性。动机的定义: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第四十三页,共122页。动机的特性:支配性、维持性、自我调节性、内隐性。动机的分类:从性质来分,有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动机的功能:始发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影响动机的因素:很多。需要、动机与行为:需要是行为的内部动力源泉;动机支配行为。需要与动机概述小结第四十四页,共122页。作业作业(1):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心理学?作业(2):什么是需要?什么是动机?
第四十五页,共122页。激励理论简介分类主要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强化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佛隆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主要任务:掌握各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构建自己对激励的认识。第四十六页,共122页。[主要任务]什么是激励?[定义]激励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理解]1)激励是激发、强化、维持动机的行为。
2)激励需要采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
3)激励是一个过程。需要系统动机机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个体因素:态度与价值观知觉与情感气质、性格与能力环境因素:工作性质与过程群体内的相互作用管理方式与方法环境学习学习[激励过程与模式或系统]第四十七页,共122页。2.2强化型动机理论主要内容2.2.1学习理论(斯金纳)2.2.2强化理论(2.2.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主要任务
1)理解什么是学习。
2)理解外部刺激的作用机制。第四十八页,共122页。.1
学习理论(斯金纳)什么是学习:刺激-反应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
[理解]:学习过程,就是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有机体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或联系的过程,这个联系(学习)的形成与巩固,是不断强化(如奖、惩)的结果()。[理解]:联结过程,要经过多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最后成功,所以联结说又叫做尝试错误说()。理论在学习实践中的应用: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及时反馈;强化。[参考][思考]按发生学来源看,人的可分为本能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那么,社会性需要是如何形成的?第四十九页,共122页。[基础][参考]经典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就是建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
[说明]
当有吸引力的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多次相互匹配时,中性刺激物会变成条件刺激物,因而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主要概念解释]:先天的条件反射:对刺激物的固有的反应行为。无条件刺激:唾液的无条件刺激物是食物。条件刺激:唾液的条件刺激物是食物以外的事物。第五十页,共122页。[补充说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是行为结果的函数:行为=f(结果)[内在机制]
1)个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2)做出某种行为后,如果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会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
3)如果人们的行为可以获得积极强化,则最有可能重复这种令人满意的行为。第五十一页,共122页。[比较][说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历“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过程。[区别]斯金纳认为,上述理论并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行为。他认为重要的是行为之后能得到的结果,而不是刺激本身。也就是说,没有“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射”过程,也可以建立““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联结。“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第五十二页,共122页。.2
强化理论(斯金纳)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受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理解]
斯金纳强调的是:作为行为“结果”的“强化刺激物”。强化的方式():(1)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2)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参考]改变(改造)人的行为的方式,还能有第三~四种方式吗?第五十三页,共122页。[参考]行为改造[问]
改变行为的方法有哪些?行为直接结果事物强化第五十四页,共122页。[参考]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反应并界定这一结果,而不是根据客观结果本身作出反应。[理解]1)强调知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强调“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的作用。[比较]
斯金纳:行为的决定因素—强化刺激。班杜拉: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行为表现。
第五十五页,共122页。[参考]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就可以迅速地进行学习。(斯金纳: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
a)注意过程: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
b)保持过程:获得关于榜样的行为的认知。
c)动作再生过程:(需要一定的基本技能。)
d)强化过程:根据“预期的结果”决定行为表现。(*认为学习和表现是不同的,学习主要是认知活动)
第五十六页,共122页。[补充][参考]行为标准与自我调控[榜样和行为]:榜样为人们的行为设立标准[标准和行为]:为自己设立高标准的人通常是勤奋的,努力也会带来成就,但容易体验失望、挫折和抑郁。[人的成长与自我调控]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以来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和惩罚,即对行为进行调控。[自我控制与本能]
自我控制和坚持严格成就标准的原始动机来自于个体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环境。第五十七页,共122页。[补充][参考]自我效能与行为[自我效能]:是指从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自我效能与行为]:
1)自我效能是一种期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
2)自我效能影响员工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和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第五十八页,共122页。2.3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五种基本需要三种基本需要三种激励需要激励-保健按层次逐级上升“满足/激活律”“剥夺/主宰律”存在主导需要“满足/前进律”“受挫/倒退律”顶部强化循环底部匮乏循环高成就需要的人的特征四种状态两种因素主要任务:掌握各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构建自己对激励的认识。第五十九页,共122页。2.3.1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心理学家、教授代表作:《人类的动机理论》,1945年。基本内容:1)[基本需要]
人有多种基本需要,共分为5各层次。2)[运行规律]
人的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上升,并遵循“满足/激活律”和“剥夺/主宰律”。3)[主导需要]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主导作用。[自我实现需要]
主要是指一个人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需要;在工作和社会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有所创造的需要;一种得到社会承认,在奋斗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要。第六十页,共122页。[讨论]什么是自我实现需要据有关统计表明,在现代社会中,生理需要的满足率约为85%,安全需要的率约为70%,社会需要的满足率约为50%,尊重需要的满足率约为40%,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率最低,约为10%。这与现实的情况是吻合的()。[讨论]1)什么是社会需要?2)什么是尊重需要?3)什么是自我实现需要?第六十一页,共122页。(2)奥尔德弗的ERG理论(1969年)2.3.1需要层次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满足/前进受挫/倒退主要内容:1)人有三种基本需要。2)遵循“满足/前进律”和“受挫/倒退律”。3)成长需要的满足引起强化循环;而生存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则在底部进行匮乏循环。匮乏循环强化循环[参考]如何理解强化循环和匮乏循环?需要倾向是可以改变的吗?如何改变?第六十二页,共122页。2.3.2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50年代)主要内容:(1)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友谊需要。(2)基本观点:1)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喜欢具有个人责任、能获得工作反馈和适度冒险性的环境。
2)高成就需要的人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3)友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关系。
4)可以通过培训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
[具体方法]及时反馈你的成就找一个成功的榜样改变你的形象
经常鼓励自己。第六十三页,共122页。[参考]金钱的意义1)金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其原因是有区别的。2)对于高成就需要的人来说,金钱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象征,也是工作绩效的一种反馈。相反,低成就需要的人把金钱本身当作是一种目的。组织可以通过奖励更多的金钱,从低成就需要的人那里得到更高的绩效。[参考][思考]金钱有时可能会降低员工对“工作任务的承诺”。为什么?第六十四页,共122页。[参考]成就需要和权力需要和组织行为
这两种人对于成功的组织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1)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的人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是将来导向型的,而且他们贯彻内部的卓越标准。而具有强烈的权力需要的人也是愿意承担风险的,是现在导向型的,而且会对情景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估。2)高程就需要的管理者对于维持组织的运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高权力需要的人则可以带来急剧的变革和创新。3)优秀的管理者和主管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成就需要。4)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权力需要很高而归属需要很低的人。第六十五页,共122页。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50年代后期)主要内容:四种状态和两种因素1)表示满意程度的四种状态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2)激励-保健两种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发展成长责任感公司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薪金与上级关系与下级关系个人生活地位和安全50%40%30%20%10%0%10%20%30%40%50%第六十六页,共122页。马斯洛奥尔德弗麦克利兰赫茨伯格自我实现发展成就激励因素成就、认可、工作、责任、发展自尊晋升、褒奖联系权力社会归属保健因素公司政策、监督上下级关系安全存在工作条件、工资个人生活生理[参考]需要理论小结第六十七页,共122页。激励理论简介分类主要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强化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双因素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佛隆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主要任务:掌握各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构建自己对激励的认识。第六十八页,共122页。[主要任务]构建对激励的系统认识[定义]激励: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理解]1)激励是激发、强化、维持动机的行为。
2)激励需要采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
3)激励是一个过程。需要系统动机机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个体因素:知觉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气质、性格与能力环境因素:工作性质与过程群体内的相互作用管理方式与方法环境学习学习[激励过程与模式或系统]第六十九页,共122页。
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就是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理论主要内容期望理论决定动机强度的三种关系目标设置理论有效目标应具备的特征公平理论社会比较与动机行为第七十页,共122页。2.4.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佛隆(vroom),1964年,《工作与激励》。[具体内容]:
1)激发力量、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的概念及其关系:
2)影响激发力量的三种关系:M=V•E个人努力个人绩效组织奖励个人目标第七十一页,共122页。123概率0.3盈利=2000决策点概率0.4盈利=2000概率0.3盈利=2000概率0.3盈利=1000概率0.4盈利=4000概率0.3盈利=3000概率0.3盈利=0概率0.4盈利=4000概率0.3盈利=6000结果节点状态节点
2000
3100
30004A1A2A3[参考]激发力量大小的计算(决策树法)第七十二页,共122页。[参考][思考]为什么员工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努力-绩效关系]:如果我付出了最大努力,能否在绩效评估当中表现出来?[绩效-奖励关系]:如果我获得了良好的绩效评估结果,能否得到组织的奖励?[奖励-个人目标关系]:如果我得到了奖励,这种奖励对我个人来说是否具有吸引力?[思考]:期望理论是一种认知型过程理论。第七十三页,共122页。[参考][思考]管理与期望理论组织与个体巴纳德公式:诱因≥贡献组织获得对个体的控制权管理实现组织目标自由个体(需要系统)牺牲:要素化工作投入组织奖励和报酬第七十四页,共122页。[参考][思考]期望理论的基本假设人们有一些自己想要满足的特定的需要。环境可以为满足这些需要创造出一些机遇。在特定环境中,人们能够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人们对于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偏好。人们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建立在对未来的行动结果所具有的价值的知觉上。人们会为了正面的成果而努力,同时也会避免负面的结果。第七十五页,共122页。2.4.2公平理论[公平理论]:亚当斯(Adams),1976年。[主要内容]:
1)比率比较与公平感(公平紧张感)“产出/投入”比率比较感觉自己<参照人由于报酬过低产生不公平感自己=参照人公平自己>参照人由于报酬过高产生不公平感
2)员工实现“公平”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产出改变自我认知;改变对其他人的看法选择另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离职。第七十六页,共122页。[参考]参照对象[自我—内部]:员工在当前组织中处于不同位置上的经验。[自我—外部]:员工在当前组织以外的职位或情境中的经验。[他人—内部]:员工所在组织内部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他人—外部]:员工所在组织之外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调节变量:性别、任职时间、地位、专业水平)第七十七页,共122页。[参考]投入和产出[投入与产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把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比较。
投入:努力、经历、教育、能力等。
产出:工资水平、晋升、认可等。[比率比较与公平感]
如果人们感到自己的比率与比较对象的比率等同,就会认为自己所在的环境是公平的;如果人们感到这种比率不等同时,就会体验到公平紧张感(愤怒或内疚)。[思考]
什么是情感?第七十八页,共122页。2.4.3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洛克(Locke),1969年。[主要内容]:目标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1)有效目标的特征
明确、具体的目标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目标越具挑战性,绩效水平越高。
绩效反馈能带来更高的绩效。
参与设置自己的目标可以提高目标的可接受性。
2)影响目标与绩效关系的主要因素
目标承诺:这是目标设置理论的前提假设。自我效能感:影响员工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和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
个体差异:目标设置理论的假设条件是:下级有相当的独立性()。第七十九页,共122页。小结需要、动机与行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第八十页,共122页。第三章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内容: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对行为的影响主要任务:掌握态度及其形成过程、态度改变的理论理解态度&价值观在“激励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系统动机机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个体因素:态度与价值观知觉与情感气质、性格与能力环境因素:工作性质与过程群体内的相互作用管理方式与方法环境学习学习[激励过程与模式或系统]第八十一页,共122页。3.1.1态度及其形成主要内容:(1)态度的含义、结构和性质(2)态度的形成过程重点内容:(1)态度的结构
(2)态度的形成过程第八十二页,共122页。(1)态度的含义、结构和性质1)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理解]:1)特定对象
2)评价
3)行为倾向
[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这种倾向性,在心理学上称为定势作用,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态度的这种倾向性决定选择怎么样的客观事物作为自己认知的对象,对与客观事物相关的信息如何进行处理,以及作出何种适当的反应。态度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这种感受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赞成或反对,喜欢和厌恶,肯定或否定,满意和不满意等。第八十三页,共122页。2)态度的结构[三个组成成分]:(1)态度的含义、结构和性质[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个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即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或感情体验。[态度的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定势作用,又称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情感认识和评价情感第八十四页,共122页。[态度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
:
一般而言,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p.72)。
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和动力,意向成分是态度的外在表现(p.72)。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情感最终导致个体采取行为方式的倾向(p.72)。2)态度的结构第八十五页,共122页。3)态度的性质*[习得性]:态度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形成的。[针对性]:态度的指向性总是指向特定对象的。[持久性]: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态度的改变总是表现为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由量变过渡到质变,同样需要相当一段时间(p.73))。[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结构。(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具有某种程度的“黑箱效应”,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间接性]:态度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是刺激与行为间的中介因素。(外部刺激--〉态度--〉生理、情感及行为反应)[价值性]: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个体对某个对象的态度取决于他对这一对象的价值的判断。(1)态度的含义、结构和性质第八十六页,共122页。(2)态度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态度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个体的个性、经验、需要和愿望
客观因素:家庭、学校、群体和社会文化[形成过程]:态度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
1)模仿与服从阶段: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般开始于两种情况:一是出于自愿的模仿;二是出于受到一定压力的服从。
2)同化阶段:同化也叫认同,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念、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保持一致。
3)内化阶段:内化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而将之彻底地转化为自己的态度。第八十七页,共122页。[参考]社会化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斯温森(Swainson)的品德形成“张力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
1)“我—你”间的张力阶段(婴幼儿期)儿童必须迎合成人的意见,才能使这种关系得到协调的发展。行为特点是:小心谨慎,听话,服从权威。
2)“自我—社会”间的张力阶段(童年期)
在这一阶段,儿童个人的需要必须同同辈伙伴的道德要求(社会约束)相一致。
3)“自我—社会张力内化”阶段(青年期)在这一阶段,个体行为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地迎合外界要求的过程,而主要是一种个人适应的过程。个体已经从原来消极地接受外部压力转换成由内部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第八十八页,共122页。3.1.2态度的改变影响态度转变的一些条件():(1)态度转变幅度大小(2)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度(3)群体规范与态度的转变(4)宣传与态度转变[参考]为什么这些条件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态度?
第八十九页,共122页。3.1.3价值观及其形成(1)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对客观事物的目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反映了个人关于正确和错误、应该与不应该、可取和不可取的观念。[价值观的两种属性]: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属性。
内容属性:是指事物是重要的;(健康)
强度属性:是指其重要性程度。(健康的重要程度)[价值体系]:是指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组合而成的价值系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体系。
例: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第九十页,共122页。[了解]价值观念自由、平等、幸福、快乐、自尊、成就感、社会承认、家庭安全、真挚的友谊、舒适的生活、美丽的世界…能干、博爱、心胸开阔、顺从、礼貌、独立、勤奋、正直、自我控制、能干、宽容、勇敢…第九十一页,共122页。3.1.3价值观及其形成(2)罗克齐(M.Rokeach)的价值观的分类(p.80)(结构):
1)终极价值观:指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
2)工具价值观:指个体更喜欢的行为模式终极价值观个体工具价值观过程公司经营者工会成员社区工作者终极工具终极工具终极工具1自尊诚实家庭安全负责平等诚实2家庭安全负责自由诚实世界和平助人为乐价值体系第九十二页,共122页。[参考][补充]经营理念的两个层面[企业理念]:是企业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做的依据和准则,企业的经营哲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目标和信念。价值目标(状态)理念第九十三页,共122页。3.1.4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条件决定和影响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因素:(1)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同需要的满足相联结的是良好的态度,为此良好态度的形成是以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2)新知识的接受和积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的形成是与对该事物的认识程度成正比例的。(3)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环境和教育,而这里面就涉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为什么?)(4)人格特征:人格特征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和看法则会相去甚远。(什么是人格?是指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态度特征。)第九十四页,共122页。3.1.5态度、信念、价值观行为[态度与行为]:态度的倾向性决定选择怎么样的客观事物作为自己认知的对象,对与客观事物相关的信息如何进行处理,以及作出何种适当的反应。态度对象的选择信息处理的方式反应行为第九十五页,共122页。3.1.5态度、信念、价值观行为[价值观、信念、态度与行为]:价值观代表着一系列的基本信念,而个体的行为往往就是在各种信念的支配下进行的。价值观与态度发挥作用的方式不一样。价值观对个体系给的影响,往往是以不令人察觉得方式在起作用。因此,个体的价值观可能仅仅处于半意识状态。个体的信念个体的价值观个体的态度个体的行为第九十六页,共122页。3.1.5态度、信念、价值观行为价值观、信念、满意与态度[满意]:是个体所要求和预期的行为结果和所认为得到的结果之间的差异的函数。满意程度=f(要求得到的结果,认为得到的结果)价值观信念要求得到的行为结果认为得到的行为结果态度需要第九十七页,共122页。[思考]:需要的满足与态度的倾向性满足需要良好的态度积极的行为倾向。满意程度与积极性程度呈正相关。对象或对象的行为认识与判断情感体验行为倾向需要第九十八页,共122页。小结[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的结构]: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等三个成分。[态度一致性]
:一般而言,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和动力,意向成分是态度的外在表现。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情感最终导致个体采取行为方式的倾向(p.72)。[态度的性质]:态度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性质:习得性、针对性、持久性、内隐性、间接性、价值性。[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的形成经历模仿与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等三个阶段。第九十九页,共122页。[影响态度转变的一些条件]:(1)态度转变幅度大小;(2)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度;(3)群体规范与态度的转变;(4)宣传与态度转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对客观事物的目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反映了个人关于正确和错误、应该与不应该、可取和不可取的观念。[价值观的两种属性]: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属性。[价值体系]:是指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组合而成的价值系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决定和影响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形成的条件):(1)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2)新知识的接受和积累(3)个体与团体的关系;(4)人格特征。第一百页,共122页。3.2人性假设及管理3.2.1经济学家的人性假设及管理(1)经济人假设(X理论)3.2.2行为科学家的人性假设及管理(1)社会人假设3.2.3其他的人性假设及管理(1)“工具人”假设(X理论)
(2)“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3)“复杂人”假设(Z理论)(4)“决策人”假设(5)“文化人”假设(6)“知识人”假设第一百零一页,共122页。(1)“经济人”假设及管理人性假设
1.人们不喜欢工作
2.工作只是为了挣钱
3.不可能自我控制和自我定向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简单重复的工作
2.严密的监督和控制(大棒)
3.对额外的努力给予额外奖励。(胡萝卜)预期效果
1.如果严格控制员工,就能达到标准。
2.坚决但是公平的监督会得到尊重。第一百零二页,共122页。(2)“社会人”假设及管理人性假设人们希望:1.感到自己很重要
2.被公众承认
3.被控制管理措施管理人员应当:
1.讨论制定的计划
2.准备听取职工提出的任何问题
3.允许在常规任务中进行自我控制(从而提高员工的士气)预期效果
1.参与使满意程度得到提高
2.下属愿意合作。第一百零三页,共122页。人性假设
1.人们希望做出贡献
2.人们能够自我定向和自我控制
3.人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管理对策
1.创造一种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贡献的气氛
2.吸引全体人员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
3.不断地拓宽自我定向、自我控制的范围预期效果
1.直接改善决策的控制方式
2.作为副产品,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2)“自我实现人”假设及管理第一百零四页,共122页。X
理论人都生来懒惰官僚制管理直接控制管理Y理论人有自我实现需求参与管理目标管理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的统一目标管理系统设定目标自主决策工作绩效沟通(管理方法)(人性观)[参考]目标管理的前提条件[上级]方针---授权---上级评估--领导力[下级]参与---自我控制---自我评估---士气第一百零五页,共122页。课题: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的思考(1)
关于激励的基本模型的思考(2)课题进程:分三步完成:1)建立初步模型;2)补充和修改3)完成课题小组:1~8人(组长1名;成员0~7名)电子邮箱:第一百零六页,共122页。作业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2.试述需要与动机3.试述内容型激励理论4.试述过程型激励理论5.试述态度与价值观6.试述态度改变的理论第一百零七页,共122页。3.3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理论:
3.3.1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3.3.2预言的实现理论
3.3.3参与改变理论
3.3.4沟通改变态度的理论
3.3.5功能主义理论
3.3.6认知失调理论
3.3.7平衡理论主要任务:掌握各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百零八页,共122页。3.3.1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代表人物:伯恩(A.Bain)、荷夫兰德(C.Hovland)主要观点:这一理论认为“学习原则”是解释态度改变因素的最基本的科学原则,主张人们能够获得事实、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和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而态度的改变取决于人们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刺激强化(p.95)。学习理论认为,态度的表现和态度的运动变化是一种反应,态度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和改编的。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般要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递进的过程,其中,接受信息是决定反应(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最关键、最困难的步骤。注意—了解—接受刺激信息的传播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反应第一百零九页,共122页。3.3.2预言的实现理论代表人物:罗森塔尔(R.Rosenthal)(20世纪60年代)[人际期待效应]:这一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或群体)要改变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态度或行为的时候,对那个人(或群体)可给以一种预定的看法,这种预定的看法则有实现的可能。
[管理实践]在企业管理中,预言的实现理论可以表示为如下公式:职工的行为=f(管理者的期望)第一百一十页,共122页。3.3.3参与改变理论代表人物:勒温(K.Lewin)(20世纪40年代)[主要内容]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其本身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主动参与能改变态度。[个体在群体中活动的类型]: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的人主动介入群体活动,他们参与的制定,参与权利的推行,自觉遵守群体规范等。被动型的人则被动地介入群体活动,他们服从权威,服从别人制定的,遵守群体规范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行业员工绩效考核
- 市场行业策划员工作总结
- 瞄准高效输出的年度目标计划
-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河北省承德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
-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广西北海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家电配线组件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养猪场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 Windows-Server-2012网络服务架构课件(完整版)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
- 形位公差_很详细(基础教育)
- 手榴弹使用教案
- 600MW机组除氧器水位控制系统
- 史上最全的涉税风险
-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目录简体字版
-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ppt
- 北京兴昌达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重整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