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目前一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意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中国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目前二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观点目前三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1919)认为中国人民族气质具有某种共同点:“自尊自大,自满自足;畏苦难,希逸乐;创作力、模仿力俱优;尚寻常而不尚奇特,尚庸碌而不尚超迈;事主实行,弃绝虚论,唯乏持恒之毅力;崇古薄今,力循古式;富“个次”之独立性,自治力,而乏“群次”之独立性,自治力;强于消极之抵抗力,而绌于积极之抵抗力;严守一己之秘密,而好探他人之秘密;恩怨分明,然气度宽大,恩不易忘,而怨则可以一语释之,翻为至好;体质坚韧,潜力甚大。”目前四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项退结《中国民族性研究》(1986),中国人的国民性可以概括为八点:“数千年的传统使中国人把家视为最高价值;中国人比较倾向全面性、直观性的思考方法,它有些接近审美,而不接近逻辑;中国人有持久和充沛的活力,勤谨而有耐心;中国人对周围的人认可与否极其敏感,极怕失面子,极爱荣誉;中国人习于控制自发的冲动而与他人保持距离。中国人倾向于间接的情感表示方式;中国人比较爱好静的生活情调,表现于……中国人有明显的‘权威态度’,它导致保守、退缩、疑忌、彼此不信任;中国人有大国与悠久历史的深厚意识,有时不免傲慢而轻视外人。”目前五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1987),中国民族特点有十端: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模糊);坚韧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目前六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李亦圆等《中国人的性格》(1988),中国人有三组主要的价值取向:对传统与权威取向,重农与重功名的趋向和仁义等道德趋向。它导致了几种主要性格,即权威、保守、谦让、谨慎、依赖、顺从、忍耐、勤劳、节俭、安分等性格。目前七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1990)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可以用12个字加以概括: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目前八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990)认为中华农业文明的特征表现为:①务实精神,善于处理实际事物。②循环论、恒久意识、变异观。③中庸之道与自然节奏。④尚农重农。⑤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生。⑥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目前九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张力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993)一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可包括:①人本精神。②生生精神。③内圣外王精神。④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⑤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目前十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994)指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①天人合一。②以人为本。③刚健有为。④贵和尚中。目前十一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七点: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现代的丰富与发展。目前十二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第二节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目前十三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张岱年先生多次谈到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我认为,《易传》所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自强不息’即是勇敢前进的精神,‘厚德载物’即是宽容和谐的精神。”(《我看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一期)“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亦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四期)目前十四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一、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刚与柔、动与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概念和精神。正如中国有道家,有儒家,但道家思想一直未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一样,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目前十五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刚健的内涵: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目前十六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1、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孔子就是极力提倡积极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特别重视“刚”,他的生活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正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他也是这样做的。目前十七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孔子的这些思想,《易传》有进一步的发展。《易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倡导的“自强不息”可以说是最有概括性的典型的论述。目前十八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在先秦,不仅儒家主张刚健有为,墨家的“非命”、“尚力”,法家认为“争于气力”,主张耕战立国,走富国强兵之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儒家思想以其现实精神和积极进取态度赢得了后人的欢迎,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目前十九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目前二十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2、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这种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2)“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3)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1)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边塞诗派”王昌龄、高适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目前二十二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2)“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人处在社会中,当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处于逆境中时,如何体现刚健有为的精神。目前二十四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汉代的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作也。”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有志之士身处逆境时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目前二十五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温顺好礼、临危刚烈”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基本概括。在遭受挫折时,可以“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屈,甚至杀身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都是对这种人格精神的光辉写照。目前二十六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目前二十七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3)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都自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被当“积弊日久”时,有识之士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改变法规。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明代东林党人澄清吏治、反对阉党的斗争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目前二十八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二、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首先必须说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合和”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一)天人合一目前二十九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1、“天人合一”观念的含义“天人合一”观念有两方面基本含义,“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双重性质。目前三十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2、“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则时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目前三十一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1)“天人合一”观念产生于先秦。夏商时期,人们奉行宗教天命观,天是自然和社会的主宰,是具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和人的关系。神决定控制着人。西周末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天道”产生怀疑,逐渐形成重人道人德的观念,“天(神)”与人产生了通融关系,这是中国早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心上》目前三十二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因此他反对“人为”,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他举例说:“牛马四足,是为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为人。故曰:无以人灭天。”人类的制度、规范、礼仪都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目前三十三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先秦时期对天人关系论述最全面的是《易传·文言》,提出了“与天地合德”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人乎!”以上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目前三十四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2)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从董仲舒到班固《白虎通》都宣扬“天人感应’。董仲舒援阴阳五行学说入儒,提出“人副天数”之说。《白虎通》这部东汉王朝的经典则更以神秘主义的形式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之争也涉及到天人关系。目前三十五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3)张载在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协调。张载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学派的学说中进一步阐发,但是,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却都有着共识。目前三十六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3、“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体现体现在四个方面(1)天地崇拜(2)“天人合一”在生活生产中的体现(3)养生(4)生态意识“大乐与天地同和,上下与天地同流”。目前三十七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1)天地崇拜天地崇拜、祭祀天地,不仅仅是一种神学观念。在中国的农业社会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密切的,是和谐的。中国古代很早就由祭祀天地的习俗。中国婚礼仪式中“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是夫妻对拜”,表面看是礼仪,其实隐含着中国人的观念。目前三十八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目前三十九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目前四十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2)“天人合一”在生活生产中的体现播种百谷,一定要与四时之序相协调,砍伐树木、捕捉鱼虾,一定要取之有度,取之有时。目前四十一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国语·鲁语上》记载了“里革断罟匡君”的故事,说明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不能违背自然法则和规律,否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遵循着生产不能破坏自然的道理。古代皇室贵族“冬狩”,边地少数民族大型狩猎活动也是在冬季。其原因也是遵循动物生长的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目前四十二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3)养生天人合一在中医学中体现得更为突出。《黄帝内经》告诉人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提醒人们顺从四时变化而养生。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产生疾病。春季容易伤肝,夏季容易伤心,长夏容易伤脾,秋季容易伤肺,冬季容易伤肾。所以夏季主泄,冬季主藏。补药都是冬季才能够服用。目前四十三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4)生态意识“大乐与天地同和,上下与天地同流”。在生活中,也表现出与自然的亲和态度。《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雍也》)都是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生活态度孕育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目前四十四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有一封家书,其中说:“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囚在牢,何情何理,而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虫一蚁,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地之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目前四十五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中国的古诗特别讲究情景交融、情由景生、借景抒情,景即是情,情即是景,达到客观和主观的交融,实际上这也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意识领域、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论”和“天人合一”也有内在联系。目前四十六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二)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西方中世纪不同,西方中世纪是“神本主义”占统治地位;也和西方近世不同,西方近世的人本主义是把“人”作为一个个的单个人,强调个性解放、个人的独立人格,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或者称之为“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主义”。表现在:目前四十七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1、人和神的关系上,重人伦,远鬼神。西方古典文化十分强调宗教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和神的关系上,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将宗教和鬼神置于其后。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目前四十八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子不语怪(怪异)、力(用力)、乱(叛乱)、神(鬼神)。”(《论语·述而》)“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目前四十九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所谓“事人”、“知生”就是关注现实的人,关注此生此世的人的生命和生活。“事鬼”、“知死”就是把目光投注与人所不知的鬼神世界,孔子的态度显示出对鬼神宗教“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以后的儒家,除了董仲舒用神道设教之外,大都采取这种态度,汉代仲长统则更明确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发展了儒家思想。目前五十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2、人和“道”的关系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天、地、人所谓“三才”之中,只有“人”才有理想,“人”在天地之中是最重要的,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天道)是客观存在的,但“道”要人来发扬光大,要人在实践中体现它。也只有“人”才能“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就是一种做人的最高境界,也就可以把其美好的理想凝聚心中,而求实现于人世。目前五十一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3、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以人的血缘关系为中心。儒家最讲究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中国人格外注意血缘关系。中国人称谓之细,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英语、俄语中,叔父、伯父和舅父是同一词汇,而中国却有严格区别。目前五十二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起的网络。其中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人本主义,是把人放在伦理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有其道德模式,君人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敬、朋友有信。每一个人都在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履行自己的义务。目前五十三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易传》中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厚德载物目前五十四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1、“厚德载物”的含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总之就是宽容和谐的精神。“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能宽容不同意见的人。目前五十五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2、厚德载物的表现
(1)在哲学思想方面在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至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容忍和吸收,都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事实。中国文化在各种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击碰撞下,逐步走向融合统一,表现了“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目前五十六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2)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吸收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汉代司马相如受武帝之命“通西南夷”,招抚少数民族,便以“兼容并包”、“遐迩一体”为指导思想,并称这是武帝“创业垂统,为万世规”的事业之一。正是这种思想,使汉王朝将不同的民族(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融合为一体,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目前五十七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3)在治国之道方面“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重和去同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厚德载物”在今天应当理解为以宏阔的民族气度兼容并蓄中西文化中的优秀成份,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民族中的消极成份、落后成份。目前五十八页\总数六十五页\编于十四点(二)贵和尚中
1、“和同之辨”的理论探讨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同”是不讲原则的随声附和:所谓“和”是在容纳不同意见时,和合正确的部分。所谓有“雅量”,也就是“和而不同”。提倡“君子厚德载物”也就是“君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骆驼寻宝记》教学设计
- 环保工程师劳动合同聘用协议书
- 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施工合同
- 生物科技二手房交易模板
- 租赁车辆防雾霾装备要求
- 城市交通规划公众参与
- 矿山工程招投标模板
- 广告拍摄墙体壁画施工合同
- 居民区翻新施工合同
- 化妆品租赁田地合同
- 2022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设计
- 《剪映专业版:短视频创作案例教程(全彩慕课版)》 课件 第6章 创作生活Vlog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化学试卷(含标准答案)
- 北京联合大学《影视作品欣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
- 8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左邻右舍一家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
- 疲劳试验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中国石化校园招聘3500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LNG加气站加气车辆发生火灾事故应急演练方案 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