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概论知识点_第1页
水产养殖概论知识点_第2页
水产养殖概论知识点_第3页
水产养殖概论知识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1.食物的选择性:鱼类对其周围环境中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各种饵料生物,具有选取某一种或某几种食物的能力。2、 透明度:水体透明度是指光透入水中深浅的程度,其计量单位用厘米表示。3、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达到平衡以后,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气体的量,称为该气体在所指定条件下的溶解度。4、 水呼吸:每升水在24小时内所消耗氧气的量,此为水呼吸5、 水硬度:硬度是指水中二价及多价金属离子含量的总和。这些离子包括Ca2+、Mg2七Fe2+、Mn2+、Fe3+、Al3+等。6、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好氧条件下,单位体积水中需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7、 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为单位表示。8、 总需氧量(TOD)是指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燃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要的氧量,包括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含量,同时也包括一些无机硫、磷等元素全部氧化所需的氧量。9、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10、 氨基酸的平衡:配合饲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比例等于水产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11、 限制性氨基酸:指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水产动物需求量和比例不同,其相对不足的某种氨基酸称之为限制性氨基酸。12、 鱼类的人工繁育:是指根据鱼类的自然繁殖习性,在人工控制下,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促进亲鱼的性成熟,卵的排放,产出,获得大量的受精卵,并在适当的孵化条件下最终孵化出鱼苗的生产过程,包括亲鱼培养,人工催产和人工孵化三个阶段。13、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指标:1、 亲鱼成熟率亲鱼的成熟率是指能催产的亲鱼尾数占所培育适龄繁殖亲鱼总尾数的百分数,2、 催产率催产率是指亲鱼催情注射后产卵的雌鱼占所催产的雌亲鱼的百分数3、 受精率受精率是指受精卵占总卵数的百分数4、 孵化率初孵仔鱼与受精卵数量之比值。5、 出苗率出苗率也称下塘率,即下塘前鱼苗的绝对数量占受精卵数的百分比。填空:1、鱼类的食性变化决定于不同发育阶段,即仔、稚、幼、成;季节变化;昼夜变化;不同水域的差异。2、 影响鱼生长的主要因素:种类;温度;密度;培养条件;水质3、 养殖水域的非生物环境有NH3,N,水温。3、增氧有生物增氧和人工增氧(机械、化学)4、 溶氧对水产动物影响:浮头;摄食;发病;胚胎发育异常;增加毒性5最适ph值8.4。6、底质最重要,其中危害最严重。7、 耗氧有机物种类:动植物残体,大量碳氢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8、 成熟系数:性腺重量/鱼体重量。9、 亲鱼的选择标准:种质(纯种);年龄和体重(初次性成熟加一年);体质标准一、 养殖鱼类的选择:1、鱼的食品价值。一种鱼的食品价值,一般用四个指标来衡量,即肉味、蛋白质含量、鱼体可食部分的比值、鱼体的大小。2、鱼的生产性能:鱼类生产性能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是否耐密养、是否可混养、食性和饵料转化效率等。3、鱼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力。养殖鱼类适应力的大小主要表现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上,如温度;盐度;溶氧量;肥水;寄生虫和致病菌等。4、苗种的来源。苗种来源有从天然水域中捕捞和在养殖中自行繁殖两方面,从规模化生产来看则以自行繁殖为好。二、 鱼类的取食方式:按照所食饵料生物生态类群可分为:浮游生物性、底栖生物性、游泳生物性、大型藻类性和碎屑型等。按照鱼类的捕食方式可分为:滤食性、捕食性、吞食性、啮食性和吸食性等。按照所食种类的多寡可分为广食性和狭食性等。按照鱼类在成鱼阶段食物组成中的主要类型划分: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等。1、植食性(又称草食性)草食性是指主要吃植物,而不吃肉类的动物。以植物食物为主及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肠管较长,一般为体长的2-5倍,有的甚至达15倍。在养殖中,植物性食性鱼类对饲料中的蛋白要求相对较低。2、肉食性,肉食性动物是指主要吃肉类的动物。肉食性鱼类处于水生动物的食物链的顶层,肠道短,通常与体长相当。饲料中蛋白含量高,消化碳水化合物能力不强,对能量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强。此类鱼类的身体多呈流线型或锤型,口前位,口咽腔很大,齿尖且长,鳃耙稀、短或退化;肠管短,直管或仅一个弯曲;胃的大小与形状随种类及食性而异,有的贪食种类胃特别大。这些特征是鱼类摄食消化吸收动物性高蛋白食物所需要的。3、杂食性。摄食范围广,食性杂。4、滤食性。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多位于中上层,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三、 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和适应性:1、食物的选择性,根据选择程度,把食物划分为:喜好食物:最优先选取的食物,在食物中组成往往是主要食物。替代食物:当喜好食物缺少时,鱼类大量选取的食物。强制性食物:当喜好食物和替代食物都不存在时,鱼类为维持生成而被迫选取的食物。鱼类对食饵的选择能力是根据:鱼类对饵料生物的一定要求,即所谓喜好性;环境中这种饵料生物易于获得的程度,即所谓易得性。2、食性的特化程度和适应性。鱼类所摄取食物种类的多少即为其食性的特化程度,各种鱼类食性特化程度不同,狭食性鱼类摄食的种类教授,食性特化程度高,广食性鱼类社区事务种类多,食性特化程度低。特化程度高的鱼类通常生活环境稳定,而特化程度低的鱼类通常生活环境复杂。鱼类对食性的特化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化。有些鱼类,经过简单的驯化即可摄食其他食物。鱼类对食物的适应能力对水产饲料的开发尤为重要。四、 水温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影响:1、水温对生长的影响。主要因子。任何水产动物均有极限耐受温度范围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通常,为达到最佳生产效益,要求养殖水温在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四大家鱼的适温为20〜30°C。2、水温对繁殖的影响。最佳繁殖水温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高水温会加速胚胎发育,但也会增加畸形率和影响后代成活率。3、水温对越冬鱼的影响。为确保越冬安全,通过降温来降低代谢水平,以减少鱼体的消耗和疾病发生。当冬季水温下降,鱼类停止摄食,活动减少,抗应激能力差。如果此时动鱼,则会引起死亡。4、水温对药物与毒物作用的影响。许多药物作用受水温影响。许多重金属盐如高锰酸钾、硫酸铜多随水温上升而药效增强,而拟除虫菊酯类随水温下降而药效增强。5、水温对疾病的影响。水霉病在水温低于4C或高于25C时均受到抑制。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在水温高于15C时,自然发病消失。五、 水的运动:1、风力引起的涡动混合,水面受到风力的吹拂后,表面水会顺着风向移动,使水在下风岸处产生“堆积”现象,即造成下风岸处水位有所增高,此增高的水位就形成了使水向下运动的原动力,因而造成了如图所示的“风力环流”。2、水的密度环流。水温在密度最大的温度(4C)以上时,温度升高会使水密度减少;温度降低则会使水密度增大,符合一般的“热胀冷缩”原理。如果水温在密度最大的温度(4C)以下,情况则反过来,水表现为“热缩冷胀”。当表层水密度增大,或底层水密度减少时,都会出现“上重下轻”的状态,密度大的水要下沉,密度小的水要上升,这就形成了上下水团的对流混合。水温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现就春、夏、秋、冬四季水温典型分布的形成及特点加以讨论。1)VOC向4C升温时。春季气温回升,大地转暖,太阳辐射使冰盖融化后,将使表层水温升高。水温在密度最大的温度以下时,温度的升高会使密度增大,表面温度较高的水就会下沉,下面温度较低的水就会上升,形成密度流。密度流使上下水对流交换,直到上下水温都是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为止。通常称“春季全同温期”。4C后,表层水温进一步上升,密度就会减小,不会产生密度流。如果此时有风的吹拂,可克服热阻力产生涡动混合,继续使上下水层混合,把上层得到的热量带到下层,水体仍可以继续处在上下温度基本一致的状态。春季的全同温可持续到8C、10C、甚至15C以上,2)由4C开始继续升温。夏季或春季如遇连续多天的无风晴天,就会使表层水温有较大的升高,这就增加了上下水混合的阻力。风力不足够大,只能使水在上层进行涡动混合。造成上层有一水温垂直变化不大的较高温水层,下层也有一水温垂直变化不大的较低温水层,两层中间夹有一温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称温跃层又称间温层。温跃层的特点:水深度增加不多,温度下降很快,温度梯度较大。温跃层一旦形成,就象一个屏障把上下水层隔开,使风力混合作用和密度对流作用都不能进行到底。夏季上层丰富的氧气不能传输到下层,下层丰富的营养盐也不能补充给上层。久而久之,富营养化水体下层可能出现缺氧。上层缺乏营养盐,对鱼类及饵料生物的生长均不利。温跃层形成以后,较大的风力可以使温跃层向下移动。较浅水体的温跃层就可能消失。3)向4C降温。进入秋季,气温转凉,气温低于水温,表层水温要下降,密度增大,表层以下水温较高,密度较小,此时即发生密度环流。加上风力的混合作用,使温跃层以上的水层不断降温,直至温跃层消失,出现上下温度基本相同的秋季全同温状态。如果此时水温在4C以上,表层水的进一步降温引起的密度环流可以进行到湖底,直到上下都为4C为止。。如再降温,只能发生在上层,直到表层结冰。如有风力参与,在深秋初冬时期,全同温则可以持续到4C以下,比如2C或1C。秋季全同温,水体充分流转混合,上下可进行充分物质交换,对鱼类的越冬有利。4)4C起继续降温。表层水温下降,结冰,密度变小。因此,低于4°C,或更冷的水反而变轻留在表层。4°C的水密度最大,留在底层。表层和底层水不能自由流转,成分层停滞状态。和正分层不同的是,此时表层水温度低于底层,因此人们称之“逆分层”。六、 透明度:影响因素: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池水的浑浊度和色度。在正常天气条件下,精养鱼池池水泥沙含量少,其透明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大小。影响水体透明度的因素很多,如季节气候、天气变化、水体条件等,但主要是随水体的混浊度改变而改变。水体混浊度是指由泥沙、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所造成混浊的程度。有时由于风、雨将大量泥沙带入养殖水体,此时混浊度大,透明度降低;夏季水温高,由于水中各种浮游生物大量繁生,养殖动物鱼、虾、蟹等排泄物多,有机碎屑丰富,这时会使池水透明度降低;晚秋、冬季天气转冷,水温低,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沉淀,悬浮颗粒少,这时水体透明度会升高。七、 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1)气体本身的性质,极性分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大,非极性气体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溶解度大,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溶解度小。2)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在较低温条件下变化对气体的溶解度影响显著。3)含盐量,当温度、压力一定时,水中含盐量增加,会使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4)气体分压力,在温度与含盐量一定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气体的分压增加而增加。八、 水中溶解氧气的来源:1)空气溶解,氧气在水中的不饱和程度大,水面风力大和水较浅时,空气溶解起的作用就大。为了增加氧气溶解速率,在水体缺氧时需开动增氧机。2)光合作用,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池塘中氧气的主要来源。3)补水,鱼池在补水的同时,可增加缺氧水体氧气的含量。九、 水中溶解氧气的消耗:1)鱼虾等生物的呼吸,鱼虾的耗氧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而耗氧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减小。活动性强的鱼耗氧率较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鱼虾耗氧率增加。2)水中微型生物耗氧,水中微型生物耗氧主要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呼吸耗氧以及有机物在细菌参与下的分解耗氧。这部分氧气的消耗也与耗氧生物种类、个体大小、水温和水中机物的数量有关。3)底质耗氧,底质耗氧比较复杂,主要包括①底栖生物呼吸耗氧②有机物分解耗氧③呈还原态的无机物化学氧化耗氧。4)逸出,当表层水中溶氧过饱和时,就会发生氧气的逸出。十、溶氧的日变化:湖泊、水库表层水的溶氧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养殖池塘溶氧的昼夜变化更加明显。这是由于光合作用是水中氧气的主要来源,而光合作用受光照日周期性的影响,白天有光合作用,晚上光合作用停止。这就造成表层水溶氧白天逐渐升高,晚上逐渐降低。溶氧最高值出现在下午日落前的某一时刻,最低值则出现在日出前后的某一时刻。日出后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产氧能力超过耗氧速率,溶氧就回升,直到下午某个时刻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降低,如此周而复始的变化;鱼池的中层和底层,溶氧也有昼夜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变化的趋势也有所不同。由于在一般鱼池中中层和底层光照较弱,产氧就少,风力的混合作用可将上层的溶氧送致中下层,影响溶氧的变化;溶氧日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昼夜变化幅度,简称为'日较差”。日较差的大小可反映水体产氧与耗氧的相对强度。当产氧和耗氧都较多时日较差才较大。日较差大,说明水中浮游植物较多,浮游动物和有机物质适中,也就是饵料生物较为丰富。这对鱼类生长是有利。十一、溶氧的分布:垂直分布,湖泊、水库、池塘溶氧的垂直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与水温、水生生物状况、水体的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夏季湖中形成了温跃层,上层水温高,氧气的溶解度低,含量也相应低一些。下层水温低,氧气的溶解度高,含量也相应高一些。溶氧的水平分布,由于溶氧的垂直分布的不均一性,在风的作用下使溶氧的水平分布表现为不均匀。一般的认为水较深、浮游植物较多的鱼池,上风处水中溶氧较低,下风处水中溶氧较高。十二、池塘底质恶化的危害:1、影响生物链,底质通过影响水体的各种营养素浓度,影响浮游植物的产量,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2、影响底栖生物,池塘底质的质地和pH值不佳或波动太大也会限制底栖生物的产量,而许多底栖生物是我们养殖水生动物的天然饵料3、增加耗氧量,有机物质的分解、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大大增加池底的耗氧量4、产生有害物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并产生氨氮、亚硝氮、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十三、脂类的生理功用:1、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一般组织细胞中均含有1%-2%的脂类物质。磷脂、糖脂和蛋白质参与构成细胞膜。2、提供能量。脂肪是高热量物质,产热量高于糖类和蛋白质。积存的体脂是机体的“燃料仓库”,在机体需要的时候分解功能。脂肪组织含水量低,体积小,是水产动物越冬储存的最好形式。3、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在体内的运输。脂溶性维生素只有当脂类存在时方可被吸收。4、含有生长必需的必需脂肪酸。一些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为鱼虾生长所必需,但是鱼虾自身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脂肪供给。5、作为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原料6、节省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鱼类对脂肪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其用于鱼体增重和分解供能的总利用率可达90%以上。当饲料中含有适量脂肪时,可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供能,节约饲料蛋白质用量,这一作用称为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十四、一、三大营养物之间的作用:1、相互转化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脂肪可由糖异生部分转化为糖类。②糖类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糖类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中的一部分,氨基酸可由糖异生转化为糖类③氨基酸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氨基酸可转化为脂肪。 2、相互影响:脂肪糖类不足,消耗蛋白质;要节约蛋白质,3、纤维素作用:过多,其他营养物吸收下降。 4、氨基酸之间:赖氨酸与精氨酸拮抗。二、营养物与矿物元素之间的关系:钙和磷共同构成牙齿和骨骼,但钙磷比例必须适当(1:1),如果磷过多,会妨碍钙的吸收。脂肪酸过多,影响ca吸收(形成脂肪酸钙)三、营养物与维生素之间的关系:1、蛋白质与维生素:①蛋白不足,影响VA利用②维生素B2缺乏,影响蛋白质沉积③维生素B6,影响蛋白质合成,维生素B6含量不足,AA合成蛋白质效率降低,影响AA消化和吸收。2、糖类与维生素:VA影响糖代谢,VA是丙酮酸脱羧过程中重要辅酶3、脂肪与维生素:VE可防止脂肪氧化。4、矿物质与维生素:VD与矿物质Ca,p的关系,维生素D及其激素代谢物作用于小肠粘膜细胞,形成钙结合蛋白质,这种结合蛋白质可促进钙、镁、磷的吸收。维生素D对维持动物体内的钙、磷平衡起重要作用。维生素C能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硒与VC协同作用。四、维生素之间:1、VC与VE,VC多了,保护VE2、维生素C与维生素A有拮抗作用。十五、鱼卵的生态类型:(一)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二)沉性卵,1.漂流性卵,它们在静水中下沉到底部,在江河水流中则悬浮在水层中不断漂流,所以也可称为半浮性卵2.粘性卵,人工养要脱粘3.普通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