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培训_第1页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培训_第2页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培训_第3页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培训_第4页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政策法规》单元一概述一、旅游资源及其分类1、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国家标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3、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目前我国有《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20多部法律和法规。我国积极加入到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可持续利用发展宪章》。二、

旅游景区的概念及等级1、旅游景区的概念及评定原则旅游景区——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遵循自愿申报、分级评定、动态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2、旅游景区等级评定(1)景区评定的标准、范围《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开业从事旅游经营业务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旅游景区,均可申请参加质量等级评定。(2)等级评定的组织及权限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省旅游局:地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评定5A、4A4A一年以上方可申报5A3A、2A、1A委托评定市旅游局:地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再委托3A、2A、1A评定条件成熟(3)5A级景区截止2016年10月,国家旅游局共确定了227家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旅游区、明十三陵景区、恭王府景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河北: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保定涞水县野三坡景区、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唐山遵化市清东陵景区、邯郸市涉县娲皇宫景区 (4)景区复核各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对所评旅游景区要进行监督检查和复核。监督检查采取重点抽查、定期明查和不定期暗访以及社会调查、听取游客意见反馈等方式进行。全面复核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问题处理:

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凡被降低、取消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自降低或取消等级之日起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新的资质等级。截至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已对3家严重不达标的5A级景区进行摘牌处理,分别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2015年10月10日)、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景区、重庆市南川区神龙峡景区(2016年8月3日)。国家旅游局通知河北省保定安新白洋淀景区受到警告(2015年4月)。《旅游政策法规》单元二

风景名胜区法律制度一、风景名胜区及其划分1、风景名胜区的概念旅游资源风景名胜区——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特点:具有比较集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环境优美;具备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2、风景名胜区的等级划分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至2012年,国务院总共公布了8批、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河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处)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1)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1)野三坡风景名胜区(2)苍岩山风景名胜区(2)嶂石岩风景名胜区(3)西柏坡―天桂山风景名胜区(4)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4)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8)响堂山风景名胜区(8)娲皇宫风景名胜区(8)二、风景名胜区管理1、风景名胜区管理原则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2、管理部门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3、风景名胜区的立法《风景名胜区条例》是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2016年2月对两条条款进行了修改。4、法律责任的特点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并存《风景名胜区条例》在规定违法责任时,一般都规定了“处以没收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和“造成损失的,还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体现“一事不再罚”有些禁止性行为有关部门已经处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再处罚。三、

风景名胜区法律制度1、协商及补偿制度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1)平等协商机制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在报请审批前,与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充分协商。(2)补偿机制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2、风景名胜区保护制度(1)严格保护原则(2)保护机构及其职责(3)居民及游览者的义务(4)禁止活动的范围:①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乱扔垃圾。②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5)活动的审核审批①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应当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区主管部门核准。②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设置、张贴商业广告;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6)管理信息系统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报送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及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7)法律责任①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的;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③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未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核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④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⑤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⑥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设置、张贴商业广告的;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的;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的;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3、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制度(1)开发利用的原则(2)监督检查和评估(3)安全保障(4)门票和资源有偿利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5)经营项目的管理(6)法律责任(6)法律责任①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造成破坏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施工。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立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或者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的;未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的;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的;允许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的;审核同意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不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建设活动的;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旅游政策法规》单元三

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一、自然保护区及其设立条件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条件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3、自然保护区分类①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例如以保护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为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生态系统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热带自然生态系统的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②以保护某些珍贵动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和王朗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丹顶鹤为主;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梅花鹿为主等。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③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类型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如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银杉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黑龙江丰林自然保护区及凉水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红松林为主;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则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丰林自然保护区④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如四川九寨沟、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台湾省的玉山国家公园等。四川九寨沟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⑤以保护特有的地质剖面及特殊地貌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以保护近期火山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主的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地质剖面的天津蓟县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化石产地的山东临朐山旺万卷生物化石保护区等。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山东临朐山旺万卷生物化石保护区⑥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台湾省的淡水河口保护区,兰阳、苏花海岸等沿海保护区;海南省的东寨港保护区和清澜港保护区、广西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涂上特有的红树林)等。海南省的东寨港保护区广西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二、自然保护区等级与区域构成1、自然保护区等级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6年5月,我国有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自然保护区的区域构成实验区——可开展参观、游览活动,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核心区——禁止任何人进入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2、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范围和界限的划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由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并标明区界,予以公告。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适度性,以及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2)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全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拟订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3、活动和人员管理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外国人进入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事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4、法律责任①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的;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③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给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④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未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的;不按照批准的方案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⑤妨碍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⑥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自然保护区重大污染或者破坏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⑦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旅游政策法规》单元四

文物保护法律制度一、文物及其保护范围1、文物的概念文物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2、文物的保护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3、文物的种类文物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珍贵文物一般文物一级文物三级文物二级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二、文物的保护1、对文物所有权的法律保护我国的文物所有权分为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三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可移动文物:下列可移动文物,属于国家所有:①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③国家征集、购买的文物;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文物。2、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法律保护(1)文物保护单位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特点: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繁多。截至2016年12日16日,国务院已将131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河北省有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保定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区。(3)关于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3、文物保护单位的迁移、修缮的法律保护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4、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物的利用的法律保护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省级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其他用途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作其他用途的,应当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三、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1、文物的考古发掘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非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特别许可,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2、馆藏文物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禁止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将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

给其他单位、个人。3、民间收藏文物(1)文物取得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购买;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2)文物流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但是依法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不属于本法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的应由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除外;来源不符合本法规定的文物。(3)国家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权力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不得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4)文物商店和拍卖企业除经批准的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外,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文物商店应当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设立,依法进行管理。文物商店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不得设立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不得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不得设立文物商店。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4、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走私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2)刑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擅自将国有馆藏文物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将国家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送给外国人的;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走私文物的;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妨害文物管理行为。(3)民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4、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物的利用的法律保护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省级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其他用途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作其他用途的,应当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旅游政策法规》单元五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一、世界遗产的含义和类别1、世界遗产的概念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申请世界遗产的前提:备选项目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保护机构,有经费。世界遗产的基本特征: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杰出性、多样性。截至2015年7月,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031处,其中包括802处文化遗产,197处自然遗产以及32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世界遗产的类别(1)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方。(2)世界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3)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遗产(4)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1994年正式确立。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当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地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关联性文化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