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

工.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口.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9口6):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壬(汤n):1.天干的第九位。2.姓。恤3):<书>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2.怜悯。如:体恤3.救济。如:抚恤。胥仅口):1.<书>胥吏(小官吏)。2互相。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度9口6):<书>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⑴: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极度。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5.计划,主张。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膏920):1.脂肪;油。如:膏火。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晤(wS:见面。如:会晤。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向往之至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娄: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超: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9⑴:计划,主张。度9口6):考虑。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三、预习效果反馈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4.翻译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皿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是朝,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解释加粗词义。①故略上报 ②故今具道所以③举先王之政 ④不恤国事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侵官产一盒、拒爆卜态度挟电书J [指出现状信分析廉国--《坚持自己•〔老嚼态度I结束活

(二)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逐一加以驳斥。3.第3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等保守思想的不满。4.第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三、古文今译(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当堂练习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会怎样?【同步达纲练习】.课后巩固练习(30分钟60分)一、基础题(16分).给下列字注音。(4分)胥( )卤( ) 谤( ) 晤( ).解释加粗词义。(4分)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 .辨识一词多义。(8分)L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①度V一度义而后动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②固々L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尤在于名实③名。一不能名其一处也 「以兴利除弊④弊Y‘卜益州疲舞二、整体感悟(7分)1.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2.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三、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解释加粗词。(8分)特: 悔:^泽: 事事:.翻译句子。(6分)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文中提到的盘庚,是 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3分).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2分)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8分)四、中考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饮,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L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L不足为外大道也「呜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0J D.4L政通人和 L故病崩寄臣以大事也2.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2分)参考答案口.三、1.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点拨: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4.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点拨:翻译的句子要通顺、准确才行。皿一、1.宋王安石司马光2.①简略②详细③推行④考虑点拨:对课下注释要熟记。二、(二)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如: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为王雄辩的才能折服,另一方面看到王变法态度的坚定,又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作对,使王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点拨:此题可发挥想象,合理即可。.一、1,xulubangwu点拨: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U”。2.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计划、主张 「事来 声爻 「弊端】不好的2度一 固1名4 弊1*虑 L顽固 [说出 L困乏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二、1.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则固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