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_第1页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_第2页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_第3页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_第4页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中的后置定语主谓之间宾语前置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4.中心词+数量词如:(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韦编三绝――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5•形容词定语后置: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光闪闪的长剑,戴着高耸耸的切云冠。后代也有用这种句式的。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宾语前置的几种基本格式在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往往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忌不自信I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不患人之I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在疑问句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放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内省不疚,夫I何忧何惧I? 彼且奚适也? 沛公安在?用"之”或者"是”做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夫晋,|何厌之有? 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孔子云:"何兀陋之有?”■惟命是从唯利是图。皇天无亲,惟德是依无乃尔是过与? 唯余马首是瞻A 1 1 1 "见”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指"我”)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前面。 ("相”也是))冀君实或见恕也 请见谅A1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5.指出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地方,说说各属于哪种格式。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不然,籍何以至此?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奚以知其然也?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什么是宾语前置?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它们所涉及的对象。宾语一般回答“谁”“什么”“哪儿”等问题。而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就是宾语前置。举个例子:我们做作业。“我们”是主语,“做”是谓语,“作业”是宾语。其中宾语“作业”应该在谓语“做”的后面。如果把“作业”放到“做”的前面:“我们作业做”,这就叫做“宾语前置”。现在看来这样的句子非常别扭,但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现代汉语的词语特别是成语中,还保留着相当一部分“宾语前置”的现象: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自信心:信自心唯利是图:唯图利•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条件: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举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自信”即“信自”,意思是“相信自己”。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贯:侍奉也。“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汝,指统治者。译为: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词。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之有”即“有之”,意思是“有这样的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这句话是倒装。如果我的品格(情,在这里是个人品格的意思)真的美好(芳,在楚辞中用于表示美好的品德),别的人不了解我也就罢了。“不吾知其亦已兮”这句是宾语前置句,“吾”作“知”的宾语成分。“其”在这里作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子曰:“莫我知也夫!”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译文:(诸葛亮)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这句是宾语前置:爱护百姓,行王道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抵御他。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己知”即“知己”,意思是“了解自己”。患:忧虑、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举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吾孰与徐公美?”应为“吾与徐公孰美?”宾语“孰”放在前了。整句意思是我和徐公比谁美。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举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译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是宾语前置,不过是变成“法何古”。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话就能概括它”。“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夜以继日“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夜以继日”即“以夜继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卿欲何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沛公安在?(《鸿门宴》)尔何知?(《崤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2、 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3、 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命是听。唯命是从。皇天无亲,惟德是依。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4、 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何以言之?(《赤壁之战》)然则何以慎?(《察传》)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5、 方位词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被人忽略的三种宾语前置句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沛公安在?”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问:‘何以知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古人之不余欺也。”),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宋何罪之有?”又如成语“惟命是听”)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宾语前置句。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例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例①的“以”是“用”的意思,它的宾语是“全石”,为了突出“全石”,便把宾语提到“以”之前。例②的“以”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是”,为了突出“是”,也把宾语提到“以”之前。译文:因此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受一成不变的旧规例。③的“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是“以”的宾语,为了突出“夜”,也把宾语提到“以”之前。例④的“室于”就是“于室”, “市于”就是“于市”, “室”和“市”都是宾语,为了突出“室”和“市”,便把宾语提到“于”之前。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二、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公》)稍出近之,……然莫相知。(《黔之驴》)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例①的“相”代“愚公”,例②的“相”代“它”(驴),例③的“相”代“你”(焦仲卿),例④的“相”代“大家”。这些“相”都作宾语。为了强调“相”,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三、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例①的“见”代“我”(王安石),例②的“见”代“我”(刘兰芝),例③的“见”代“我”(李密),例④的“见”代“自己”(苏秦)。这些“见”都作宾语。为了强调“见”,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见谅”(请谅解我)、“见教”(请指教我)、“见示”(请指示我)、“见告”(请告诉我)等。上面所说的三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宾语前置句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之”或“是”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三.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分句。(一)作单句的宾语。例如: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这个单句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二)作单句主语.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例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四)单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法。例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句子译为“我得到孔明,好像鱼得到水一样”。再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这个句子译为“后世的人们看待现在的事,也像现在的人们看待过去的事一样”。再说第二种情况:作复句的一个分句.例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语“父母”和谓语“爱子”之间,取消了“父母爱子”的独立性,作假设关系的复句的一个分句。译为“(如果)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替他作长远的打算”。有时,复句的两个分句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法.例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前后分句中的“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译为“(如果)邻国的土地增加了,(那么)您的土地就会减少”。此外,“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还有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判断句。译为“(这是)你知道的”。“之”用在主语“君”和谓语“所知”之间,取消了“君所知”的独立性作判断句的宾语。这样的情况比较隐蔽,只有把它译出来才可以断定。再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独立性,作介词“当”的宾语。而整个句子又是一个“...者...也”结构的判断句。译为“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被逮捕的时候,被大义激发死去的(那五个人)”。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之”字也是用在主谓之间,但并不是属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例如: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之”也是用在主谓之间,但它并没有取消“泾流大”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泾流之大”并没有作任何单句的成分或者复句的分句。在这里,“泾流之大”仍然是一个独立的表意完整的句子。“之”在这里只起到加强语气和语意的作用,可以译为“这么”或“那么”。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称为独立的句子,如果一个句子处于另一句子中,那就不独立,如:①王老师讲课②王老师的讲课“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又如:①他没有来。②我知道他没有来。第一句“他没有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第二句中的“他没有来”是处在另一个句子中的,成为另一句子的成份,就不独立了。在古文中,不独立的句子主谓间要加一个“之”,这个之就是不独立句子的标志,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往往把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它不能独立为一个句子,这个“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这个主谓短语不再是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如:臣之壮也若为“臣壮”则是我年轻力壮,是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壮也”,为我壮年的时候,此时它只是作为一句话中的状语出现,不能独立成句了。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再举几个例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予是主语,爱是谓语,宾语就是一个小句子[主谓短语]:莲出淤泥而不染(莲是主语,出淤泥而不染是谓语),这个小句子主谓之间须加之字作标志。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