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教师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教师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教师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教师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

产、商业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为什么人们对非

典这么恐惧呢?

教师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

提问: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你认为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2、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SARS病毒主要侵害了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

4、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过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

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

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

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除病毒外,其他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资料分析]教师呈现P2-4图例进行分析。

实例1提问:1、草履虫是•种什么样的生物?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

2、若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

实例2提问:人的个体发育是什么细胞开始的?你和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实例3提问: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一个细胞能完成吗?

2、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又有哪些细胞的参与呢?

实例4提问:1、你了解艾滋病吗?2、你还能举出哪些细胞受到损伤后导致疾病的例子?

总结:这四个实例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一基本事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学生看P5图

[思考与讨论]

1、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2、说出生命系统中每个层次的概念。

3、草履虫、松树、人它们构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相同吗?若不同,区别在哪里?

4、-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系统吗?是生命系统吗?

5、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生命活动最小层次是哪•个?

6、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呢?

总结:由上可知,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生命系统复杂

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教学目标]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

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展示P7四张照片,讨论问题:1、一共有几种细胞?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它们共同的结构有哪些?2、你能从中举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

吗?

(-)观察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和要求。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

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教师归纳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对光一放置装片一使镜筒下降一使镜筒上升一在低倍镜下观

察清楚后一将要用高倍镜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一观察并用细准

焦螺旋调焦。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2、制作临时装片

(1)单个细胞或平层细胞制作步骤:在载玻片上滴清水一用镶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在

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f盖盖玻片(注意不要留有气泡)

(2)多细胞构成的器官制作步骤: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一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

划一个小方块一用镣子撕取与材料中的表皮一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一盖上盖玻片

(不留气泡)。

3、实验结果

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表总结

细胞种类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讨论

(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2)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

的可能的原因。

(3)出示P8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与你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什

么主要区别?

教师归纳总结:通过显微观察了解了细胞的多样性,同时也看到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

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反映了细胞的统一性。

(二)总结

细胞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生物的细胞又有共有的结构说明细胞又具统一性。

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对光一放装片一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一换高倍像

f-►观察并用细准螺旋调焦

2、制作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

3、实验结果与结论

细胞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课忖

引言:上节课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的多样性,同时也看到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

构,这反映了细胞的统一性。但是象大肠杆菌这类细胞,它们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教师出示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的模式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

提问: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

3、原核细胞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

4、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列表总结。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较小较大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

膜,无核仁,无染色体核,有核膜、核仁和染

色体

细胞质有核糖体有核糖体,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

和液泡体

生物类群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

为加深学生对原核生物的认识,教师以蓝藻为例,具体说明原核生物的•些基本特征。

水体富营养化一水体

宏观一当以细胞群体现时如

C状如发丝、呈黑蓝色一发菜

蓝朝C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微观Jr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IL细胞质J

〔核糖体

[思考与讨论]细胞一定要有细胞核吗?一定要有染色体吗?拟核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阅读P10相关内容回答。教师指出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

性。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细胞学说的内容比较简单,与初中学过的内容相比,只增加了“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

产生”,教师可以和盘托出。

[资料分析]学生阅读P10-11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只有哪些特点?

2、细胞学说主要是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

3、细胞学说的地位和意义为什么如此重要?说说你们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

上归纳总结。从科学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个不断开拓、继承、

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三)总结

生物界存在着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细胞,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19世纪建立的细胞学说,它的基本内容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论证了生物界

的统一性。

板书设计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二者区别

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较小较大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二、无染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

色体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有核糖体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

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

生物类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

(2)原核生物的特征

水体富营养化一水体

宏观一*当以细胞群体电见时如

「状如发丝、呈黑蓝色一发菜

蓝,「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一环状DNA分子

微观1r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II细胞质4

〔核糖体

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细胞学说的内容。

(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目标】

L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投影教材P16《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提问:组成生命的细

胞和组成地壳的元素有没有什么不同?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投影教材P17图2—1和图2—2,提问:1、哪些元素含量较多,哪些元素含量较少?

2、在鲜重和干重中含量都最多的元素是什么?3、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1、细胞中最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各种元素的归属范围可归纳如下:

V人

AM国

东r-

4;素

2、C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

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结合

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

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呢?(学生看教材P17表格)

-水

r无机化合物一

II无机盐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I「糖类

I有机化合物J脂肪

[蛋白质

核酸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材P17相关问题。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检测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吧!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师根据教材P18内容讲清实验原理、

化学试剂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斐林试剂和双缩胭试剂的比较:在配制时,都用到NaOH和CuSCU,但配制时浓度不

同,使用方法也不同。

1、斐林试剂

「甲液:O.lg/mL的NaOH

⑴组成一

I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

⑵使用时临时配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合,振荡均匀即可使用。

2、双缩胭试剂

「A液:O.lg/mL的NaOH溶液

⑴组成一

〔B液:O.Olg/mL的CuSC>4溶液

⑵使用时,向样液中先加入1mL双缩胭试剂A液,再加入4滴双缩版试剂B液。

学生将实验结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内,并完成P19讨论题。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⑵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界。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⑵无机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元素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

(三)总结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

质的方法等。

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内量元素:C、H、0、N、P、S、K、Ca、Mg等

1、分类一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2、基本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一蛋白质

【教学目标】1.⑴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⑵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⑴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综合能力。

⑵收集♦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⑴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⑵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重难点】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

K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K提示X1.提示: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有大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腐竹;奶类制品,

如奶粉、酸奶、袋装奶;还有肉、蛋类食品,如烤肉、肉肠、鸡蛋,等等。

2.提示: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能够

调节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有些蛋白

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人体内的抗

体。

3.提示:因为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人体内约有20种氨基酸,其中有8

种是人体需要而不能自己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如赖氨酸、苯丙纭酸等,它们被

称为必需氨基酸。所以有些食品中要添加赖氨酸或苯丙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K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R板书』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R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k提示及板书工

1.每个氨基酸都有氨基和竣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竣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H

“氨基酸结构通式

2.“氨基酸”代表了氨基酸分子结构中主要的部分——氨基和段基。

K讲述1先讲功能再讲结构。

R板书》二、蛋白质的功能

1.蛋白质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例如,细胞中的细胞膜、

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等都是由不溶性蛋白质与脂质组成的。人和动物的肌肉等组织的

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如横纹肌中的球状蛋白,平滑肌中的胶原蛋白,毛、甲、角、壳、

蹄中的角蛋白等。)

2.蛋白质的一个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作为新陈代谢的催化剂——酶。(绝大多数酶

都是蛋白质。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相应的酶参与下进行的。)

3.有些蛋白质具有运动的功能。(例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是肌肉收

缩系统的必要成分,它们伴随着肌原纤维的收缩而产生运动。细菌的鞭毛或纤毛蛋白也能

产生类似的活动。近年来发现,在非肌肉的运动系统中也普遍存在着运动蛋白。)

4.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的功能。例如,脊椎动物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和无脊椎动物中

的血蓝蛋白,在呼吸过程中都起着输送氧的作用。血液中的脂蛋白有运输脂质的作用。

5.蛋白质的又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调节或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遗传信息的表达。(如

阻遏蛋白等。)

6.有些蛋白质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例如,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参与血糖的

代谢调节,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7.有些蛋白质可以作为受体,起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接受各种激素的受

体蛋白,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蛋白(如味蕾上的味觉蛋白)等。)

8.有些蛋白质参与机体防御机能,如抗体。

(近年来,对于蛋白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例如,用蛋白质工程的方

法制成在低温下保存半年的干扰素,用于微电子方面的蛋白质元件等。由此可见,人类对

蛋白质的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第--课时完。

K板书1三、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R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K提示X1.提示:氨基酸一二肽一三肽-……多肽,一条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蛋

白质,或几条多肽链折叠形成蛋白质。

2.提示: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蛋白酶、肠肽酶等多种水解

酶的作用,才能分解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进入细胞后,要形成二肽、三肽到多肽,由多

肽构成人体的蛋白质。人体的蛋白质与食物中的蛋白质不一样,具有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

结构和功能。

3.提示:10个氨基酸能够组成2。.条互不相同的长链。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

序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是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原因。

K旁栏思考题》

K提示及板书』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个水分子,形成n-l个肽键。同

理,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脱掉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

K小结』略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核酸

【教学目标】1、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出示教材P26DNA指纹检测图提出下列问题:

(D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

⑵怎样知道DNA来自同一个人?

(3)DNA可以做身份证吗?

(4)DNA的中文全名是什么?

⑸核酸有几类?

⑹核酸存在于细胞的哪些部位?

教师归纳总结。

引言: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呢?

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观察1——2

种材料,通过归纳总结,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⑴实验目的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特殊的染色剂对DNA、RNA的不同着色反应来探究DNA、RNA在真核

细胞中的分布位置。

⑵实验原理分析

甲基绿+DNA-呈现绿色

口比罗红+RNA-呈现红色

两种染色剂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混合使用。

⑶儿种液体在实验中的作用

0.9%NaCl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8%盐酸……①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

②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解

蒸镭水……①配制染色剂;②冲洗载玻片

⑷实验现象及相关结论

现象结论

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DNA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核中

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RNA广泛分布于细胞质中

二、核酸是山核甘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P28——29相关问题。

⑴核酸的组成元素有哪些?

⑵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⑶核甘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⑷核甘酸分为几类?

(5)DNA和RNA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

(6)DNA和RNA有何不同?

⑺什么是遗传信息?

⑻核酸分子的多样性是如何体现的?

(3)DNA和RNA的比较。

DNARNA

规则的双螺旋结通常呈单链结构

结构

组成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甘酸核糖核甘酸

噂吟腺喋吟(A)、腺噂吟(A)、

碱基鸟喋吟(G)鸟喋吟(G)

嗑一胞-咤(C)、胞嘴咤(C)、

胸腺喘咤(T)服喀咤(U)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无机酸磷酸磷酸

三、生物的遗传物质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目标】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重难点】1.教学重点(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出示教材P30图片讨论书中的问题。学生阅读教材P30——31相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⑴你能说出几种糖的名称吗?⑵糖都是甜的吗?甜的物质都是糖吗?

⑶糖类的作用主要是什么?⑷糖类由哪些元素构成?

⑸糖类分成儿类?⑹单糖、二糖、多糖又是如何区分的?

⑺哪些糖类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哪些糖类是植物细胞特有的?

⑻糖尿病人的饮食为什么受到严格的限制?

一、细胞中的糖类学生阅读教材P32——33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⑵常见的脂质有哪些?

[思考与讨论]教材P32⑶脂肪对细胞和生物体有何作用?

⑷脂肪过多会造成哪些危害?

三、细胞中的脂质

教师归纳学生阅读教材P33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你熟悉哪些生物大分子?⑵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

⑶什么是单体、多聚体?⑷如何理解单体以碳链为骨架?

⑸如何理解碳原子在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作用?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三)总结

细胞中的糖类的种类、作用,细胞中的脂质种类、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等。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教学目标】L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

(2)无机盐的作用。

【教学过程】

K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水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

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水中,细胞内的

许多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

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

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总之,各种生物体的一切

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2.提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调节细胞的生

命活动等。

R板书』一、细胞中的水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K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人类贫血症中有缺少红细胞和缺少血红

蛋白两种类型,它们都可导致贫血。而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能缺少的种元素就是铁,

所以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的合成障碍,引起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症。正常

人体内含铁量约为3〜5g,它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当铁缺乏时,血红蛋白就

不能合成,从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2.提示:光合作用不能缺少叶绿素,而叶绿素的分子结构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之一-就是

镁。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因此,镁对于光合作用有重要意义。缺镁时叶绿素的形

成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此外,镁还是许多酶的活化剂,镁还能促进脂肪的合成。

因此,镁是重要的生命元素。

k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回答师提示。2.提示: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

缺碘只能引起甲状腺肿大,还没有认识到缺碘对儿童智力的影响。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

认识到缺碘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不是甲状腺肿,而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发育落后,只有补足

了碘才能确保婴幼儿脑的正常发育。根据1994年的统计结果,中国缺碘地区的人口达7.27

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6%,轻度缺碘或碘营养不足已波及所有省、市。1995年的儿童

碘营养调查结果表明:许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儿童尿碘也在100Ug/L以下,甲状腺肿

大率在5%以上。证明城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碘缺乏。目前公认标准为:人群尿碘水平在100

Ug/L以上,才能基本上消除碘缺乏危害。从这个全新的认识出发,我国几乎所有地区,

包括以前认为的非病区,实际上都是缺碘地区,因此需要补碘的范围已扩大到全国(高碘

地区除外)。

3.提示:不同细胞内的化合物都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其种类有一定差别。例

如,淀粉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糖原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不同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

也有一定差别。例如,肌细胞中含蛋白质较多,脂肪细胞中含脂肪较多。但是,各种细胞

中的化合物组成及含量又有许多共性。例如,所含的有机物都是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

酸,无机物中都有无机盐和水;各种化合物在不同细胞中的含量一般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这体现了生命世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略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案

【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

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是什么?

2.哺乳动物红细胞细胞膜是如何制备的。

3.举例说明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是什么?

二、教师精讲

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2.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

全透性的。

三、学生讨论

讨论1:要想真正观察细胞膜要用电子显微镜,但在电子显微镜诞生之前,科学家已经能

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你能想办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吗?

讨论2:有同学觉得课本中获取细胞膜的的方法太麻烦了,他们想到用镣子撕取或针刺破

的方法获取,你认为行么,说出理由。

讨论3:细胞膜的功能之一就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这是否说明细胞就不与外界进行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了呢?

四、课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巩固训练】

五、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3.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重难点】

1.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什么?

2.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分布和功能。

3.细胞质基质的功能和组成是怎样的?

4.如何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二、教师精讲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

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一些膏原体):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

RNA内膜突起形成崎,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

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

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

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

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

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

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

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三、学生讨论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你能根据一些细胞器的分布和数量举例说

明这样一个观点吗?

四、课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我测评】

五、总结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合成分泌蛋白的流程图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重难点】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之间是如何协调配合的。

2.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二、教师精讲

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一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一囊泡f细胞膜一细胞外

2.细胞器归类

3.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强调:每个细胞器的形态、功能各异,在细胞中需要每个细胞器的协调工作,才可以完成

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膜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使细胞与外界隔开保证了一个相对稳

定的内环境,每个细胞器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

会互相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三、学生讨论

讨论:在汽车上安装GPS系统后可以准确的知道所监控车辆的方位,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生

物学中非常常用的一项技术,其原理与GPS类似,你能据此说明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

吗?0

四、课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我测评】

五、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案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重难点】

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简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2.什么是模型?模型有哪几种形式?

二、教师精讲

1.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

中心;

2.细胞核的结构: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

态。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变化:

高度螺旋、变短变粗

染色质染色体

(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

解开螺旋、恢复细长丝状

3.细胞的完整性。

三、学生讨论

讨论1: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阅读课本P52-53

的例子分别说明这些例子各体现了细胞核哪方面的功能。

讨论2:从结构、功能、调控等方面说明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讨论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四、课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我测评】

五、总结

第四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

2.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流动的方向判断

3.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重难点】

1.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实质。

2.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教师精讲

1.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水分子流动方向的判断:水分子总是从单位体积水分子多的一侧流向单位体积水分子少的

一侧(即从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3.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动物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f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f细胞吸水

三、学生讨论

讨论1.在渗透现象的试验中,装有蔗糖溶液的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那么上升到什么时候

漏斗内的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是否意味着没有水分子穿过半透膜?

讨论2.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放在清水中可以使之吸水涨破,从而提取出细胞膜。如果换成

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也能提取出细胞膜吗?

讨论3.将生活在海水中的鱼类放在淡水中喂养,能否行得通,利用渗透原理解释之。

四、课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我测评】

五、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重难点】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质壁分离和复原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植物细胞为什么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应用。

二、教师精讲

1.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

(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

糖溶液中。

(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小),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

(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大),观察是否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结果: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三、学生讨论

讨论1:.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有哪些应用。

讨论2:为什么盐渍的肉、咸菜、食糖不易变质。

讨论3:红苑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紫红色的花青素。将红览菜的叶片切成小块后放入水中,

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这个例子说明

了什么?

四、课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我测评】

五、总结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难点】

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建立生物膜模型经历了哪些过程?

2.体会科学道理的曲折性。

二、教师精讲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72年,桑格和

工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A尼克森提出:流动

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镶嵌模型

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镶、嵌、横跨在双分则层上。

磷脂蛋白质糖类

III

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磷脂分子、蛋白质都可以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流动性。

膜上的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称糖蛋白,用于细胞间识别

三、学生讨论

讨论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

程,你受到哪些启示?

讨论2:举例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讨论3.:为了检测麦种的质量,可通过将种子浸入红墨水中进行,说明其原理。

四、课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我测评】

五、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重难点】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主动运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跨膜运输与非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

2.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3.哪种运输方式最能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二、教师精讲

1.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

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2.自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高浓度f低浓度不需要不消耗0八CO?、HQ、乙醇、

甘油等

协助扩散高浓度f低浓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浓度T司浓度需要消耗氨基酸、各种离子

3.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4.主动运输的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

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学生讨论

讨论1.:半透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讨论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什么运输方式有关?膜泡运输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

性有关吗?

讨论3: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以及物质以胞吞、胞吐方式出入细胞需穿过的磷

脂层数各是多少?

四、课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巩固训练】

五、总结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

和重复实验。

【重难点】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首先让我们一起进入教材为我们准备的诗情画意。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优美的画面,教师深情地朗诵。第一幅图: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

第二幅图:蚱嘛觊觎绿叶的芬芳。第三幅图天牛吃树叶:我一定要好好饱餐一顿!第四幅

图猫扑蝴蝶:我就要抓住你了!第五幅图蚂蚁搬树叶,蜘蛛奔走捕食。

师:它们都在为生存而获取什么?

生:能量。

师:能量在细胞内流转激荡!

师: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

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必须依靠细

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就

是细胞代谢。所以,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己经不是刚才的我了,而在座的各位也已

经不是刚才的各位了。不必惊讶,更不必害怕,因为细胞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化学反

应停止,细胞代谢也就结束,生命也就终结了。

【自主学习】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79页的内容完成学案学习过程的填写。

【重难点突破】

1.引导学生分析经典实验:斯帕兰札尼的实验

2.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试管编号

步骤

1234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3%3%3%3%

—>

剂量2mL2mL2mL2mL

3.5%FeCb溶液20%肝脏研磨液

反应条件常温90℃

剂量2滴2滴

气泡产生情况不明显少量较多大量

结果

卫生香复燃情况复燃迅速复燃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你对于酶的作用形成了哪些认识?请将结论写下来。

3.(过渡)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不同。我们刚才进行的实验,有些因素是可

以变化的,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可以变为5%,剂量可以为3mL,肝脏研磨液也可以换

成生的土豆屑。像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79页的内容,变量包括咖儿种类型?如何区别?

生:变量包括自变量、应变量和无关变量。

师:应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如何?

生:应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数学上的哪句话与它非常相象?

生:y随x的变化而变化。

师:非常好!所以应变量就相当于y,而自变量就相当于x。

师:实验设计的原则是控制自变量,以形成对照或对比。观察和分析应变量,以得出实验

结果或结论。无关变量保持•致。实验结果是我们直接观察或检测到的表象,而实验结论

则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形揭示的有关实验的本质。

学生完成学案概念图中的填写。

(及时反馈)根据以上知识,我们再来回顾刚才的实验。自变量、应变量和无关变量分别

对应于哪一项?

师:在整个实验步骤中,4组实验只有实验条件这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余因素都一样。

像这样除了一个因素不同,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科学实

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中常态为对照组,人为添加或减少某种影响因素的一组为实验组。

刚才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什么?

生:1号试管是对照组,2、3、4号试管为实验组。

4.(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酶能够大大加快反应的速率,那么酶为什么会有如此

神奇的功能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教材80页的图5-1,如果把化学反应比作驾车翻越一座高

山,加热加压相当于给汽车加大油门,用催化剂则相当于帮司机找到一条穿山隧道。走隧

道需要的能量少。刚才的实验中加热促使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加热使过氧化氢分子

得到能量,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分解的活跃状态。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动动手】下面大家将手伸出来,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现在,左手相当于常态,右手相

当于活跃状态。那么两手之间的距离相当于什么?两手相碰就能发生反应,刚才实验中的

加热能使过氧化氢分子得到能量,相当于将左手上抬。那么此外还能有什么方法使两手相

碰呢?

分析一组数据来进一步体会。

条件活化能(kJ•mol-1)

没有催化剂催化75

用胶态伯催化54

用过氧化氢酶催化29

请看80页图5-2,你能不能用一个体育项目来形象地描述一下?

播放动画:活化能是障碍物,小球跳不过去。加热以后小球能跳得更高,有一小部分小球

能跳过去。Fe3+来了,把障碍物降低,有大约60%的小球可以完成任务。最后过氧化氢酶

将障碍物降得更低,几乎所有的小球都跳过去了。

【课堂小结】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

2.控制自变量,以形成对照或对比。观察分析因变量,以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无关变量

保持一致。

3.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

【作业】

某学生为了验证唾液的功能,做了如下一组实验:取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

粉糊2mL,甲试管又加入2mL唾液,两试管同忖在37C温水中放置10min后取出,再

各加入0.5mL碘液。实验设计方案上的错误是什么?

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简述酶的概念

2、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像酶发现过程那样,科学是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

前进的观点

【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酶的概念、本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森林大火,熊熊燃烧,实际上是树木中的糖来等有机物被氧化的过程。而

我们人体中的细胞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有机物的氧化过程,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酶是怎么被发现的?酶的本质是什么?

让我们•起来体验一下科学家的经典实验。

【自主学习】

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什么观点?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却坚持什么观点?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怎么验证?

3.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如:胭酶,美国科学家萨母纳

尔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4.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些RNA分子也有催化能力,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重难点突破】

1.引导学生讨论:怎样验证胃蛋白酶是蛋白质?展示学生设计思路

2.酶的本质是什么?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拓展】酶是怎样催化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呢?

引出钥匙学说

1948年,德国有机化学家F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