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意义

一、统计的涵义

1、统计的三种涵义

一是指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

析的活动。

二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三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

物的科学认识。

2.上述三种涵义的相互关系:是密切联系着的,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

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见,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

统计就无法提出;没有统计活动,缺少这个实践基础,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二、统计的特点:

数量性(基本特点),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统计反映的不是抽象的纯数量,而是具体的,密切联系事物质的量.

总体性: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木质和发展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

判断.

三、统计的作用

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第三旧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统计学至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

一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

: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一、政治算术一社会经济统计

1.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iHiamPatty,1623-1687年)和约翰•格朗特(JohnGraunt,1620-1674

年)。

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1676年)一书中,运用大量的数字资料对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他在书中运用数

字、重量、尺度等进行数量对比分析的方法,为统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约翰•格朗特在其《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1662年)一书中,通过大量观察的方法,研究并发现了一系列人口统计规律,如男婴

出生多于女婴。

2.17世纪中叶的政治算术学派可以看做是统计学的开端。到了19世纪,威廉•配第所开创的经济统计以及约翰•格朗特所开创的人口统计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经济统计方面,出现了农业统计、工商统计和物价指数计算方法的研究等:在人口统计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出现了保险统计、卫生统计或医疗统计等分支。

3.19世纪中叶以后,人们试图通过社会调查来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以揭示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与此同时,

经济调杳和经济统计学也迅速发展起来。比如,早在1835年挪威就与人口普杳相结合从事农业统计调杳,1790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

普查等。

4.到20世纪,这些调查活动日臻成熟。20世纪对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研究、指数的编制及其方法研究、时间序列分析、经济预测和计量经济

学等,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威廉•配第为以后经济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约翰•格朗特为人口统计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政

治算术学派则为后来的社会经济统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教材讲述的就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

二、概率论•数理统计

统计学的第二个源头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随机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数理统计。

(1)概率论研究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最初的研究是为赌徒们找出掷骰子取胜的套办法,合理地算出取胜的机会。(2)到19世纪,

用概率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者日益增多。(3)20世纪50年代以后,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统计学由于

受计算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例如I,多元统计分析、现代时间序列分析、贝叶斯统计、非参数统计、

线性统计模型等。文艺复兴时期,随机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以数理统计..凯特勒为代表人物.

第三节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般规律。它所阐述

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辨证关系,实

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

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从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内部及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量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根据和启示。

②实质性科学所阐明的种种社会经济范畴,如生产、财政、金融、市场经济等,为社会经济统计界定有关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商

品销售总额等的内涵、核算口径、范围,提供了依据。

:、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社会的武器,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它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其他分支,如人口统计学、社会统计学、旅游统计学等,都是

方法论科学。它们的共性是反映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都是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所不同的是它们各有其特定的研

究范围。

一、国民经济的概念

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1)从社会产品再生产运行过程看,国民经济活动包含了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个

基本环节。(2)从社会生产劳动分工状况看,国民经济活动既包含了货物生产部门,也包含了服务生产部门。(3)从实现社会产品再生产

的要素看,国民经济活动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有机组合。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它包括了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

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

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

(1)范围的广泛性是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2)从宏观角度出发,这是它的另一个特点。例如,对社会产品的生产统计,主要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量的统计核算和分析,至于

基层单位的产量统计,并不是国民经济统计学考虑的重点,兹不详论。

第五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从上述统计总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统计总体是相对于统计任务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2)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统计作为认识工具,它所面对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任何主观

臆想的东西都构成不了统计总体。

3)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例如,前述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总体包括的每个人,都具有中国国籍和居住在中国境

内的共同性质,或者说是同质的。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如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总体包含的每个人,就是总体单位。(注意:统计总体和总体

单位的区别)注意: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

二、标志与变量

1.标志

(1)概念: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例如,工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种、工龄、工资等使每个工人都具有属性

或特征,这些项目的名称都是工人这种单位的标志。又如,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经济类型、所在地区、所属行业、职工人数、资产总值、利

润(或亏损)总额等都是企业这种单位的标志。统计总体中的个别事物即总体单位总是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同质性,但是也存在不同的方面,

这些不同的特征或属性就是用标志来表示。如果没有标志的不同,统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2)分类: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数量标志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如职工的年龄、工资、工龄等标志就是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指不能用数量表现的标志,如职工

的性别只有男女之分而无量的差别。这些标志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是事物在数量上不同的特征。

2.变量

(1)概念:顾名思义,变量是对可变化的量而言的。准确地讲,统计中的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如职工的工资不会人人都一样,因

此工资这•标志就成为•个变量,乂如我国各地区的粮食产量是不同的,那么粮食产量也是•个变量。

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

(2)分类: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之分.

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例如,职工人数、机器设备台数是不会有小数的,这类变量就属离散变量。离散变量

由于只有整数,通常可用计数方法取得。

连续变量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例如,人的身高、体重一类的变量,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个数值,因此属于

连续变量。

三、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的概念

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统计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都离不开指标,指标在统计中占有中心地位。

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又反映了它的数量,可见,指标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例如,我国2002年

全国钢产量18155万吨,这个指标既表明所指的产品性质是钢而不是其他金属,又表明其数量特征为18155万吨。同时,它也说明作为一

个统计指际,应该包含六个要素:空间范围(我国、全国)、时间限制(2002年)、指标的名称(钢产量)、指标数值(18155)、计量单位(万吨)

和计算方法(即钢产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二)统计指标的分类

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现就几种主要分类介绍如下:

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期初数字等。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时期的数量表现,如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2397.9亿等。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

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如人口密度、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等。这类指标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

客观指标是指其取值依据,是对统计对象的实际度量或计数,它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这类指标多属实体指标,如前面举的例子,产品产

量、职工人数等都是客观指标。

主观指标是指不可能或难以用直接度量或计数取值而只能凭人们的感受、评价确定其量的指标,如民意测验、对事物综合评价等指标就属

主观指标。但主观指标并非随意想象,而是数出有据,令人可信,也具有定的客观性。

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实物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所谓实物单位,是根据事物的实物形态及性能特点,由国家统•规定的计量单位,如米、公斤、台、

千瓦时等计量的指标。

价值指标是以货币单位计量,反映事物价值量的指标,如2002年我国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935亿元,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6207

亿美元等。

四、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统计任务不同,需要考察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及形成的指标体系也不同。

(二)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根据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内容以及作用的不同,可分别对指标体系进行分类;

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

宏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全国范围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指标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反映全国工

业状况的指标体系,等等。

微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基层单位运行和经营管理情况的指标体系,如反映一个工厂生产、销售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反映一个科研单位

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等等。

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

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是反映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条件的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体系是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为中心,反映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如人口统计的指标体系、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指标体系,等等。

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是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变化等情况的指标体系,

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基本指标体系是指反映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框架形成的指标体系。

专题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某方面社会经济问题的指标体系,如能源指标体系、运输指标体系、教育指标体系等。

五、流量与存量

1.流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2.存量。它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期末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存款、黄金储备、

外汇储备等都是存量。

•种经济指标是流量还是存量,是由指标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流量与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1)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

(2)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

(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流量来自存量,存量越多,流量也越多;另一方面,流量又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存量的大小。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期末存量。

(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则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课后习题: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这一术语具有三种涵义:(1)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的统计数字资料。(3)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以

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般规律。它所阐述的关

于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辨证关系,实物普

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

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从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

及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量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根据和启示。

②实质性科学所阐明的种种社会经济范畴,如生产、财政、金融、市场经济等,为社会经济统计界定有关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销

售总额等的内涵、核算口径、范围,提供了依据。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社会的武器,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4.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它包括了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计

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

5.怎样理解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而指标是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

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可用数值表示的.

两者的联系是统计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来的.

6.什么是流量、存量?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流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2.存量。它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期末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存款、黄金储备、

外汇储备等都是存量。

一种经济指标是流量还是存量,是由指标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流量与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1)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

(2)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

(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流量来自存量,存量越多,流量也越多;另一方面,流量又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存量的大小。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期末存量。

(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则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7.在某统计报告有如下内容:“我市有工业企业2000家2002年工业增加值300亿,年末职工总人数50万人,其中人民机械厂增加值1

亿元,职工人数8000人,试指出该报告所反映的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报告中涉及的统计标志、统计指标分别有哪些?请指出它们各自

的性质或类型。

统计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

统计单位是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题口中的总体就是工业企业2000家,总体单位是每一家工业企业。

增加值300亿人民机械厂增加值1亿元职工人数8000都是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有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的特点,通俗点讲统计的指

标是描述总体的。统计标忐是说明单位属性的,一般不具有综合的特征

统计总体:我市工业企业

统计单位:人民机械厂

统计标志:工业增加值,年末职工总人数(属了数量标志)

统计指标:我市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年末职工总人数(属于国民经济指标体系)

①见教材10页: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此题的总体单位是统计总体中包含的每个工业企业。

②见教材11页: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数量表现,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此题的统计指标是我市工业企业2002

年工业增加值300亿,年末职工总人数50万人。人民机械厂2002年工业增加值1亿元,职工人数8000人。(属于时期指标、数量指标、

客观指标、价值指标)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也叫第一手资料;

二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也叫第二手资料(次级资料)。

二、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

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

公开出版的或报道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例如,公开的出版物有《中国统计年鉴》、《中

国统计摘要》和各种专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

提供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物业有许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世界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

联合国的有关部门及世界各国也定期出版各种统计数据。

第二节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1.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2.统计调查的意义

统计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的整理、计算汇总与分析研究都必须在调查搜集来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因此,统

计调查的好坏,取得的数据是否完整与正确,将直接影响以后各个阶段能否顺利进行.原始数据的残缺不全或错误百出,则在以后的汇总

和分析中难以弥补与纠正,同时在以后的分析研究中,会引出错误的分析结论。因此统计调查的数据必须准确、全面、及时,不能有丝毫

的马虎疏忽。

统计调查的种类

统计调查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统计词查的和类

(―).普查

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的总量.

2.它的特点在于:

①它是一种全面调查,具有资料包括的范围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

②它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适宜经常进行。

3.它适于搜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大的国情、国力。例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三

产业普查,等等。普查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力,特别是可以了解与掌握人力、物力、资源状况及其利用状况,为国家制定长远规

划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目前,我国通过普查进行的统计调查内容和时间周期已经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包括;

(1)人口普杳,每10年进行一次,逢0的年份进行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1月1日零时。,如2000年进行了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2)第三产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每逢“3”的年份进行,如2003年进行了中国第二次第三产业普查

(3)工业普杳,每10年进行一次,每逢“5”的年份进行,如1995年进行了中国第三次工业普查

(4)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每逢“7”的年份进行,如1997年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

(5)基本单位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每逢“1”或“6”的年份进行统计。如2001年进行了中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杳.

(-)抽样调查

L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

种调查.

2.特点: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可以提高资料的时效性,而且能取得比较正确的全面统计资料,具有许多优点.

3.这种调查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非常广泛

(三)统计报表

1.统计报表是按照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上而下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2.内容包括两方面:1.表式2填表说明.

3.特点: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利用统计报表搜集数据,具有时间快,成本低的优点.

4.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四)重点调查

1.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种非全面调查.

2.特点:节省人力,财力,而且及时,所以当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情况时,采用重点调查为好.

3.重点调查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二种是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地对某一些重点单位调查。

(五)典型调查

L典型调查是•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

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2特点:典型调查同其他调查方法比较,具有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

3.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是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4.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主观片面性。

三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

.数据资料搜集方法可以分为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三大类.

㈠询问法

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种方法。具体包括:

I.访问调查:访问调查又称派员调查,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面对面交谈从而得到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这又可分为标准式访问和

非标准式访问两种。标准式访问乂称结构式访问,是按照调查人员事先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的标准化问卷或表格,有顺序地依次提

问,并由受访者做出回答。其优点是能够对调查过程加以控制,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调查结果。非标准式访问又称非结构式访问,它

事先不制作统•的问卷或表格,没有统•的提问顺序,调查人员只是给•个题目或提纲,由调查人员和受访者自由交谈,从中获得所

需资料。询问调查在市场和社会调查中常被采用。

2.邮寄调查:邮寄调查是通过邮寄、宣传媒体和专门场所等将调查表或问卷送至被调查者手中,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寄

回或投放到收集点的一种调查方法。这是一种标准化调查,其特点是,调查人员和受调查者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流,信息的传递完全依

赖于调查表。邮寄调查在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报表及市场调查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经常使用。

3.电话调查电话调查是调查人员利用电话同受访者进行语言交流,从而获得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该方法具有时效快,费用低等特

点。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调查也越来越广泛。电话调查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专门问题进行电话采访。电

话调查所提问题要明确,且数量不宜过多。

4.座谈会座谈会也称为集体访谈法,就是将组被调查者集中在调查现场,让他们对调查的主题发表意见,从而获取资料的方法。参

加座谈会的受访者应是所调查问题的专家或有经验者,人数不宜太多,通常为6-10人,研究人员应对受访者进行严格的甄别、筛选。

讨论方式主要看主持人的习惯和爱好。这种方法能获取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资料,因为在彼此交流的环境里,受访者相互影响、启发、

补充,不断修正白己的观点,这就有利于研究者从中获得较为广泛深入的想法和意见。而且座谈会不会因为问卷过长而遭到拒访。

㈡报告法

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这

种方法搜集资料的。

㈢观察与实验法

I.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就是指就调杳对象的行动和意识,调杳人员边观察记录以收集信息的方法。

2.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

3.实验法

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调查范围调杳时间搜集资料的方法

普查全面1次采访.、报告或空间遥感

抽样调查非全面经常或1次直接观察或采访

统计报表全面或非全面经常报告

重点调查非全面经常或1次报告

典型调查非全面1次采访、座谈会

几种调查方式的比较:

(1)普查调查——调查单位:全体

(2)重点调查——调查单位:客观存在

(3)典型调查——调查单位:有意识的选择

(4)抽样调查——调查单位:随机原则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统计调查调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统计调查是•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群众行。项全面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员参加,制定详细的

调查工作方案与实施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因此,没有科学的,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组织调查之前以及调查过程中,必须周密的设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以保证统计调查任务的完成。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一解决什么问题

目的要求:具体,突出一两个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一调查谁?

调查对象--统计总体调查单位--总体单位

㈢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调查什么?)和(用什么工具?)

调查表的两种形式:单一表和一览表.调查表由表头,表身,表脚3部分构成

㈣确定调查时间一什么时间进行?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而调查期限则是指调查登记汇总上报时间。

2004年是调查时间(资料所属时间);2005年1月1日至1月31日为调查期限。2000年11月1日零点为调查时间;

三、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

内容:A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与工作进度B调查的方式与汇总方法C组织领导D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第四节统计数据资料整理

・、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

二、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

(一)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与整理

1.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方法有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设置疑问框审查)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方面。

2.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

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分析之用

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

(-)对次级资料的检查与整理

1.首先对现有资料进行甄别

2.对现有资料作出评价

3.选用适当的再加工方法

第五节统计分组

-、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

(1)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2)作用目的:(简答)

1、将零星分散的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工作中的一项复杂的、重要的工作。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分组标志的确定

分组标志选择原则:

1.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

(-)统计分组方法

1、依据反映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分组。

2,按标志的多少分组,可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三、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1.分配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有两个要素“分组

和次数

2.次数:分布在各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叫频数

3.分配数列根据标志的特征不同,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品质数列与编制方法

1.品质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如:人口统计中按民族,性别,籍贯等.

2.编制方法例如:人口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按文化程度分为大学以上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等几个

组。

(-)数量数列与编制方法

1.数量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情况.

2.标志的变量有两类: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3.单项式数列的编制:以每个变量值为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4.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以变量值的一定变动范围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组距数列

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需要明确以下儿个要素:

1)组距与组数

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最大值为上限.最小值为下限组距=上限-卜.限

组数是指某个变量数列划分为多少组.组数愈少,组距愈大.

确定组距与组数的原则:

•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

•要能准确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

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异距数列(或不等距数列).

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的概念和等距分组与不等距分组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对于标志值的变动幅度在各组之间相等的分组,即为等距分组,

否则为不等距分组.因此,对丁•总体单位标志值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可采取等距分组;当总体单位标志值变动很不均匀,出现急剧增长或下降,

波动较大时,应采取不等距分组.在不等距分组中,如果标志值是按一定比例发展变化的,可以按等比例的组距间隔来分组.但更多情况下采用

不等距分组,要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研究的目的和事物性质变化的数量界限来确定组距.如,研究人口总体在人生各发展阶段

的分布,就需要按照人在一生中自然的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采用不等距分组,因此我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采用了如下的异距分组:不满

周岁,1—3岁,4—6岁,7—12岁,13—15岁,16—17岁,…,45—49岁,…,60—64岁,…,80—90岁,100岁及以上.

3)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是指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每个组的起点值为下限(或最小值),终点值为上限(或最大值).

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叫组中值,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或下限+(上限一下限产2,或上限一(上限一下限)+2.

如表3_7中,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00+550)+2=525(件)或500+(550—500)+2=525(件),550一(550—500)+2=525(件).

组中值是代表各组标志值平均水平的数值,当各组内标志值均匀分布时,可用组中值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但当各组标志值不是均匀分

布时,组中值只能近似代替各组实际平均值.

4)频数与频率

频数是各组的单位数.即次数.频数愈小,作用愈小.频率…将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即比率.表明各组

标志值对总体相对作用的强度,也表明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概率的大小.

变量分布: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钟形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意思是即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靠近两端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绘成曲线图,宛如一

口古钟,另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上面相反是沿两头大中间小的形式发展呈U字形如人口死亡比率

在编制变量数列时,分组数列、组距数列、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的应用条件是:

四、统计分类标准化与常用的分组(类)

(-)统计分类标准化

1.统计标准化: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2.内容有: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分类标准化,基本术语标准化,编码标准化等。

3.统计分类标准化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儿种分组(类)标准

1.经济类型分类

1)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所有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是指资产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

2)非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归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私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的经济成分。港澳台经济是指资产归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份。外商经济是指资产归外商所有

的经济成分。

2.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也,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其他各、业。);

3.行业分类;国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如下:

一、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01农业02林业03畜牧业04渔业

第二产业

l.T'lk01采矿业02制造业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建筑业

第三产业

I.农、林、牧、渔服务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02邮政业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批发和零售

'Ik5.住宿和餐饮业6.金融'业01银行业02证券业03保险业04其他金融活动7.房地产业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地质勘杳业1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教育1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4基本单位分类。我国基本单位分为两类:机构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机构单位是指拥有产权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机构单位具有以卜基本特点:

(1)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

(2)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法律实体或社会实体。即法人单位

•所谓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地点的唯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

(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要么只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要么虽然允许有一种以上的生产活动,但主要活动在单位的增

加值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也就是说,所有次要活动的总体规模与主要活动相比是很小的。

(3)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

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5.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进行的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个大的机构部门,

即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由非常住单位组成的国外部门也视同为机构部门。

•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

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从事上述活动的各类法人企业。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

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

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媒介以及与金融媒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

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

•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

政府单位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政府单

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它主要包括

各种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所有政府单位归并在•起,就形成政府部门。

•住户与住户部门:

住户指共享同•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所有住户

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住户部门。

第六节统计表

-、统计表的构成包括:01总标题,02横行标题03,纵栏标题,04数字资料.

二、统计表的设计

为了使统计表的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简明、美观,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表之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2.统计表的形式应长宽比例适中,一般为长方形,即不要太细长,也不能太粗短,也不能为正方形。

3.统计表的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画线,采用开口式

4.表中的横行合计一般列在最后一行(或最前一行).表中的纵栏合计一般列在最前一■栏

5.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

6.表中的总标题要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的内容。标题内活在标题下面说明统计资料所属时间、空间。

7.表中的指标数字应有计算单位,如果全表的计算单位都是相同的,若是“万元”,应在表的右上角注明“单位:万元”字样,有关栏目内不

再标注单位。如果表中同栏的指标数字计算单位相同而各栏之间不相同时不能在表的右上角标注,而应在各指标标题的下方或右侧标注相

应的计算单位,并用括号括起来。若某栏目的计算单位用“万吨”,应在标题的下面或右侧注明:“(万吨)

8.表内匕下各栏数字的位数要对整齐,同类数字要保持统一的小数位数。如果统一规定某表内的数字整数后面保留两位小数,当小数点后

面是“0”时,应填上“00”,以表示这个数据没有小数。

9.表中各主词之间,各宾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应按时间先后,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自然顺序合理编排,一般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

在,从低到高。

10.对某些资料进行说明时,应在表的下面注明。

课后习题

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有哪些渠道?如何获取统计数据资料?

答: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

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

间接的统计数据。

2.统计调查的方式有哪几类,各自的特点及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统计调的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杳、典型调杳。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特点:它是一种全面调查,具体资料包括

的范围全面、评尽、系统的优点,它是一次性的专门调查,因为普查的工作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

抽查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

种调杳。特点: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提高资料的时效性,而且能取得比较正确的全面统计资料•,这种调杳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使用非常广泛。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卜.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杳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

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杳。特点:可以节省人力财力,而且及时、所以当调杳任务只要求掌

握事物的基本情况时,采用重点调查为好。

典型调杳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杳,它是根据调查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

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特点:灵机活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的优点,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

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主观片面性。

3.简述统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

4.为什么要统计分组?如何进行统计分组?

答: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乂存在质与量方面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

本质与规律,通过统计分组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将零星分散的统计数据,经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可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二、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5.编制次数分布数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应用?

答:将总体按某•标准进行分组,并按•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乂称分配数列。

单项式数列的编制,以每一个变量值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以变量值的一定变动范围为一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称为组距数列。

组距式变量数列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素:组距与组数、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组限与组中值、频数与频率。

6.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类(组)有哪些?

答:一、经济类型分类,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

二、三次产业分类:分为农业(农林畜牧渔)、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其他各业

三、行业分类

四、基本单位分类:分为机构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四、机构部分分类

按机构部分分类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大部门,它们是

1、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4、住户与住户部门。

7.某商店有职工24人,其当月工资额分别如下

9509909409801100110011409701500180098099095012001300143012801120

1320120()1240990110()1050利用分组法将上述24人工资分成三组,并说明该店职工工资特征。

答:1.1000以下:.950990940980970980990950990

2.1100-1200:11001100114012001120120011001050

3.1200以上:1500180013001430128013201240职工工资特征:高中低工资水平的人数所占比重差不多。

8.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9某企业工人月产量如下:

数学成绩1壬“八月产量分组(件)工人数日产量分组(件)工人数

人数(人)比重(%)

(分)150—16060190—200150

60-70分724160—170120200—210180

71-80分10"33170—180120210—220220

81-90分1033,,,

180—190140220以上80

91分以上310

—----------------合计1070

合计30100

清答:

(1)指出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一种变量数列?该数列说明了什么情况?

(2)指出上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数、总体单位数。

(3)计算组距、组中值和频率。

答案:

(1)是开口式等距变量数列,说明了月产量小于或等220件的工人数是按产量的增多而不成比例的增多,但当月产量大于220件时,工人

数只有80人。

(2)变量:月产量

变量值:150—160160—170170—180180—190190—200200—210210—220220及以上;

上限:220件及以上下限:】50件(见教材39页:最大值称为上限,最小值称为卜.限)

次数:6012012014015018022080(见教材37页:分布在各个组中的总体单位数叫次数,又称频数)

总体单位数:60+120+120+140+150+180+220+80=1070

(3)组距=上限一下限,计算得,各组组距均为10;

组中值=(上限+下限)+2,计算得各组组中值为;155,165,175,185,195,205,215,225;

频率=各组次数+总次数,计算得,各组频率为:5.6%,11.2%,11.2%,13.1%,14%,16.8%,20.6%,7.5%。

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单位数称为频率。

频率:5.61%11.21%11.21%13.08%14.02%16.82%20.56%7.48%

10.要求:

1)分别编制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的简单分组,并计算组中值

完成加工定额毓)人数(人)月工资(元)人数(人)

82-1004700-10004

100-200251000-150024

200以上11500以上2

合计30合计30

2)编制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的复合分组表,并说明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之间存在的关系。

复合分组如下:

完成加工定额(给82—100人数(人)完成加工定额(%)100—200完成加工定额(蛤200以上

月工资(元)700-10004月工资(元)700-10000月工资(元)700-10000

月工资(元)1000-15000月工资(元)1000-150024月工资(元)1000-15000

月工资(元)1500以上0月工资(元)1500以上1月工资(元)1500以上1

说明完成加工定额和工资成正比。

11.某集团总公司某月生产情况如表

要求:1.将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编制一张统计表,并对分组结果加以分析。

2.将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表明企业规模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对分组结果加以分析。

(1)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计划完成(%)分公司及企业数

90—1004

100—11011

110—1203

120以上2

合计20

说明大多数分公司及企业的计划完成在100%—110%

(2)采用复合分组,说明企业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工人人数100—500分公司及企业数工人人数500—1000

实际总产值(万元)100—5006实际总产值(万元)100—5001

实际总产值(万元)500—10000实际总产值(万元)500—10003

实际总产值(万元)1000—15000实际总产值(万元)1000—15001

实际总产值(万元)1500以上0实际总产值(万元)1500以上0

工人人数1000—1500工人人数1500以上

实际总产值(万元)100—5000实际总产值(万元)500—10000

实际总产值(万元)500—10001实际总产值(万元)1000—15000

实际总产值(万元)1000—15004实际总产值(万元)1500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