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设计《兰亭集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 :《兰亭集序》 授课时间: 教师 : 授课班级: 高一、三班学习目标: 品读赏析文本:1、有感情地诵读文本。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赏析王羲之文本中自然流露的情感,领悟其中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情怀。课时: 第2课时课前准备: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梳理文句,理清文意。2、印发辅读材料,让学生课外阅读余秋雨的《魏晋绝响》一文。学生对魏晋时期文人的生存状况有所了解和认知,便于学生理解王羲之情感的瞬息变化。3、课前准备幻灯片,便于课堂上对兰亭集会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方便缺乏生活认知经验的学生上课时间打开联想与想象思维空间来感知兰亭美景以及王羲之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幻灯片放映导入视频:观看《品读兰亭集序》栏目。视频一方面会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另一方面让学生简单而客观地了解了这篇“序”有关内容。时长不足2分钟。视频文字内容如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据《晋书记载》,它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兰亭诗集所写的序文。东晋慕帝永和九年,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所谓“修禊”,是起源于周代的一种习俗,为三月三日人们群居于水滨进行嬉戏,洗濯和宴饮等活动,以祛除不祥、祈求福泽,在兰亭修禊会上,与会者作诗共37首,王羲之为这些诗集写下序文,这就是《兰亭集序》。教师引入文本赏析:对于这篇序同学们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但是对于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同学们还不太了解,他被推为“中国序跋散文的精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篇书法与文学的双壁——《兰亭集序》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1、问题设置:首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其他同学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A、学生诵读全文。B、学生个别回答或集体回答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C、教师板书关键词: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2、问题设置:(教师一边圈画黑板上的关键词,一边设置问题引入对文本的品读赏析)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在经历着由乐——痛——悲的情感变化,那么作者王羲之到底是为何而乐?又缘何而痛?悲从何来呢?三、品读赏析文本第一段:1、问题设置:请同学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其他同学依据文本指出王羲之“为何而乐”?A、1——2名同学诵读第一段。B、多名学生回答,互相补充;C、教师适当点拨“四美具,二难并”的说法,总结王羲之“为何而乐”。2、环节设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也都到齐了,这真是让人高兴啊。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羲之的满腹情怀都渗透在字里行间了。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读出其中蕴含的“乐”,读出王羲之的风度、情怀。A、学生自由诵读。B、教师巡场指导。3、环节设置:请多名同学有感情的诵读第一段。4、环节设置:教师范读第一段。四、品读赏析第二段:1、问题设置:为什么王羲之的情感忽而转为痛了呢?请自由诵读第二段,找出王羲之为何而痛?A、学生自由大声诵读。B、多名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明确王羲之“缘何而痛”。C、教师适当点拨后,进一步明确:“人生倏忽兮如白驹过隙”,王羲之在慨叹,“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同时告诉我们“死生亦大矣”,不能碌碌无为终其一生。这怎能不让人痛惜?举手投足间,我们三年的读书生活也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板书:俯仰五、品读赏析第三段:1、问题设置:王羲之不仅痛,还要悲,看他悲从何来呢?A、学生自由诵读。B、结合文本,结合辅读资料,多名学生回答,相互补充。c、教师适当点拨后,进一步明确:板书: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一死生齐彭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王羲之面对古人的对生死发生感慨的文章总是“临文嗟悼”,思想如出一辙,却和时人达不成共识,不能心有灵犀,因为魏晋时期是一个乱世,很多贤士名流的生命经常是朝不保夕,于是很多人信奉老庄思想,认为生命如浮萍之于大海,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正所谓“一死生”“齐彭殇”。这不是让人很悲痛的吗?王羲之的悲就是从这两点而起了。六、问题设置:(教师指着板书总结引入下一个问题)说到这里,我问来看全文用了一段来写“乐”,而用了两段写“痛”和“悲”,很多人认为王羲之这不是在悲天悯人,给我们传达一种极为悲观的思想吗?你怎么认为?A、自由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深入探究思考王羲之的思想情怀。B、多名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明确王羲之文本中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C、教师明确:(一方面)抓住文本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加以引导,明确王羲之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做法的批判。(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人生的宽度,厚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但是我们可以丰富我们生命的过程,创作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的人生。七、师生一起诵读第二、三两段。(此时教师背诵完成两段的诵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八、布置作业:1、课堂学习检测2、背诵全文附:检测练习学习效果评测及分析班级姓名分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1分)修禊癸丑会稽激湍流觞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趋舍万殊若合一契临文嗟悼彭殇二、翻译文句(5分)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三、默写(4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2、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四、学生个人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分析关于学情分析《兰亭集序》作为一篇序文,我校学生已初步拥有了自主学习、科学探究能力;但文言文基础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文言文语感还不够强,凭借现有的学习经验和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理解和赏析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其次是他们对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但总体还处在懵懂状态,单凭对字词句的理解还不能深刻理解王羲之的思想情怀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积极探讨和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欣赏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怀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相信学生背诵下来之后,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文本的内容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九课,为讲读课文。《兰亭集序》,作为一篇序言,它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赞为“中国序跋散文的精品”,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作为书法与文学艺术的双壁,兰亭集序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兰亭集序》的教学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文章侧重谈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那么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就成为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应在文本诵读、文思梳理、文词理解、文意阐发的基础上挖掘内涵,感受作者王羲之在这次游宴中自然流露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积极的人生境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深刻感悟作者的情怀。教学目标:1、第一课时:疏通文意。掌握“修、致”等实词,“之、其”等虚词,以及其他文言基础知识。2、第二课时:理解赏析王羲之文本中自然流露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积极的人生境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深刻感悟作者的情怀。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2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自主学习、范读、个体与集体诵读、合作交流、个体以及集体探究等方式赏析文本实现高效课堂来完成教学目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录像课为第二课时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另外,在书法艺术上也能给爱好书法艺术的同学提供范本,更深刻的感受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事及专家、领导观课、评课记录优点:课堂学习氛围好,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从王羲之的情感入手把学生引入文本,能够紧紧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思考。课堂朗读让这堂语文课上得语文味很浓,教师范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学生带入了较高的精神境界。对教材的赏析很到位,学生能够领悟的很明白透彻。教师的课堂机智、应变能力强,控堂能力强。缺点:学生上节课的知识学习尚不够扎实影响了诵读的效果。学习效果评测及分析班级姓名分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1分)修禊癸丑会稽激湍流觞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趋舍万殊若合一契临文嗟悼彭殇二、翻译文句(5分)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三、默写(4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2、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四、学生个人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分析【教师分析总结学生学习效果】: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较好,一是内容简单,只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就可以取得满意成绩;对于重点文句的翻译一项,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够圆满完成任务,个别同学对句子的翻译仍然看起来比较糊涂,不太准确;默写重点句子一项,学生能够完成,因为课下已经让同学提前预习并且背诵了文章第一段。【教师分析总结学生学习效果】: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较好,一是内容简单,只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就可以取得满意成绩;对于重点文句的翻译一项,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够圆满完成任务,个别同学对句子的翻译仍然看起来比较糊涂,不太准确;默写重点句子一项,学生能够完成,因为课下已经让同学提前预习并且背诵了文章第一段。课后反思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兰亭集序》我认真地研读了文本并且对文本透露的情感深入的思考。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交代盛会的时间、地点、原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以及流觞的情景,天气好,视野广,人心乐,盛会难得。课文中没有生僻的字词,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这部分的重点设置为朗读、背诵。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齐读、齐背、单独背诵,加强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短时间内紧张起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在作者欣赏者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时,笔锋一收,转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产生“痛”和“悲”的感情。对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感情来的有点突兀,甚至有点不可思议。因此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找到了魏晋时期的相关资料,其中余秋雨的《魏晋绝响》能够较好的阐释当时文人名流的生存状态,也直接影响了这些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课前对这一资料做了梳理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外辅读资料。这样,先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具体语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句说起,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样反复,学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内容了,所谓的难点也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回归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层层递进的如剥笋般理解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一个又一个的回答把问题讲解的很透彻,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借用古人的话感慨“死生亦大矣”。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暂,死生无常,为何还要进一步“悲”呢?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观”,此时紧贴文本让学生理解“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一死生”“齐彭殇”。同时插进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当时士大夫的人生观,崇尚老庄思想,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如海上浮萍随波逐流。此时再问“悲”什么就有来由了。通过和古人的沟通产生共鸣,都深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而对当时士大夫“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给予批判,同时暗示自己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悲叹人生短暂,努力大有作为。且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说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就是雷锋也说过“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