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概述及支出增长理论_第1页
财政支出概述及支出增长理论_第2页
财政支出概述及支出增长理论_第3页
财政支出概述及支出增长理论_第4页
财政支出概述及支出增长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财政支出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及支出增长理论

3.1财政或*概述

■一、含义

■财政支出

>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既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范

围、领域和力度,也反映着财政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财政支出目的:

>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需要,因此财政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范

围。

■二、财政支出的类别

■财政支出项目繁多,数额不一,适当的财政支出分类可以促

进公众对财政状况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政府预算的编制;有

利于对财政支出问题进行研究。

■因此,有必要对财政支出进行适当的分类。

■(一)按费用类别分(也即按照国家职能的不同划分):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二)按经济性质分(是否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是否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

-指政府的支出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

-主要包括各种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及行政国防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

・指政府的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单方

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需求。

・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等。

3.2财政文也抽馍4槽也卷势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度量

■财政支出规模衡量的两个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绝对指标

■用于考察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

■其特点是能够较直观地反映财政支出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缺陷:难以反映影响财政支出的各种复杂因素。

■相对指标

--是总量指标,指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

量进行对比,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率)或财政支出占

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了解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情况;

■二是结构性指标,指将财政支出加以分类,通过各支出项目与GDP

比值,了解财政支出增长中的结构变化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财

政差异。

・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关系:

■绝对指标比较直观,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但它不能

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在进行分析时,更加注重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判断政府

规模大小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介入程度的一个重要指

标。

■二、财政支出增长规模

■(一)中国财政支出的增长

从上表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趋势:

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30.96%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11.87%,之后回升

至2000年的18.01%,然后继续向上增长。

■(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

■发展中国家自二战结束以后,纷纷发展自己的独立经济,政

府大量介入经济建设,使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

-下图是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三)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

■通过上图中的数据表明,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不同

国家的政府支出的增长情况各有不同,并且在一国内的不同

发展阶段,政府支出增长情况有较大差异,有些国家甚至出

现负增长的情况。

■但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发展的总趋势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断

增长。

■三、财政支出增长中的结构变化

■随着财政支出的增长,其内部结构也开始随着政府职能的变

化而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和平的大环境下,战争威胁日

益减弱,国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同时政

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保障支出随之增加。

-以美国为例,见下表3-4

■从上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财政支出增长的同时,在用于

社会福利性方面等的转移性支出增长得较快,而在国防、交

通等购买性支出增长得较慢。

■同时,我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发上了

较大的变化。

■下面的图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从前面的数据来看,在我国财政总支出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财政支出

的每构还表现为下面一些精点和趋势:

■以往促使财政支出增长的部分推动力(如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政府投资等)

将会减弱;

■用于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科学事业、养老金以及其他重要的人类发展需求

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上升;

・社会福利支出将会进一步增加;

■总体上,未来几年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将会减慢。

■总之,在各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过程中,虽然财政支出的结构

变化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来看,各

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构成了发展的总趋势。

3.3财政文*褚长的原国台新

-随着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相应增

长,形成了“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也有人称为“财政支出增长

规律”。

■对此,经济学家们不断研究,形成了一些旨在解释财政支出

增长的理论,即“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瓦格纳法则

■时间形态论

■非均衡增长论

■收入再分配论

■一、瓦格纳法则

■又称政府活动扩张论

■19世纪后期,由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Wagner,A.)提出

-含义: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的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形成财

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如下图所示:

■瓦格纳指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

张,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

■政治因素:

-维持性支出的增加,具体表现为:

■工业化—市场扩张,社会进步,国家职能扩展一政府维持社会秩序、市场管

理等活动的支出增加一财政支出扩大

■经济因素:

■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一对分配问题的关心加强一对教育、文化、保

健、福利等服务的需求增加一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

的支出。

■工业化-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的经济现象增多—必须政府解决一财

政支出增加

■二、时间形态论

-又称偶然事件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由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怀斯曼(PeacockandWiseman,

1967)提出

-含义:财政支出增长不是按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

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的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假设前提:

■政府喜欢多支出

■公民不愿意多缴税(政府的支出范围应当在居民可容忍的纳税水平

之内)

■主要观点:

■在正常时期,居民的税收容忍水平是稳定的,政府的财政支出也是

比较稳定的,财政支出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从长期来看

是一种渐进的增长趋势(正常增长).

■当社会出现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危机的出现,财政支出需要大幅

提升.纳税人的税收容忍水平将会提高,整个政府财政支出在渐进

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台阶式的增长形态(跳跃增长)。

■当社会激变过去之后,政府不会轻易容许已经上升的税收容忍水平

降到原有的水平,因此,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不会有太大幅度的下降

或不会下降,并在此基础上财政支出继续以稳定的方式向前发展

(继续稳定增长).

例:战争结束后,财政支出的变化

■民用财政支出的增长水平在战后继续保持,即战后民用财政支出增长

的幅度与战时总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相同(图3-4)

■Peacock和Wiseman(1967)认为,财政支出在战后的变化比

较符合图3-3的情形,即财政支出在战后继续保持战争期间的

增长势头。

-同时,他们认为社会突发性事件导致财政支出变化的原因可

以归结为两方面:

■审视效应

■置换效应

■审视效应:

-政府支出水平往往受到人们可容忍的纳税水平决定的,但当出现突发事件时,

人们可容忍的纳税水平会提高。

・因此,把这种在非常时期,人们对过去审视而提高可容忍的纳税水平的现象

称为审视效应。

■置换效应(替代效应):

>不同时期不同的支出项目间的置换现象。

■在经济和社会受到冲击时,社会公众才会在心理上接受一个可容忍的更高的

税收水平,税收增加,私人支出相应减少,社会支出增加,形成公共支出替

代私人支出的现象。

■三、非均衡增长论(相对价格效应)

■代表人物:鲍莫尔

■经济部门分为(按劳动是否是最终产品划分):进步部门和

非进步部门,

・进步部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不是最终产品,劳动生产率可

以大幅度提高的部门;

■非进步部门:劳动服务部门,劳动是最终产品,劳动的投入能够较

大程度引起产品性能的改变,劳动生产率较低。

■鲍莫尔在这两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之上建立了鲍莫尔模

型,其主要观点是:

■公共部门的活动为劳动密集型,私人部门的活动为资本密集型f私

人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T私人部门工资水平上升一为提供足够服

务,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须与私人部门保持同步—公共服务的单位

成本上升一公共服务的相对价格上升一公共支出增长

■鲍莫尔分析了当公共部门投入价格不能被技术进步、规模经

济所抵消时,财政支出如何增长。

-他指出,如果公共部门的生产率比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率

慢,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又要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

保持同步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财政支出将会增

加。

■四、收入再分配论

■发达国家的转移性支出主要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因此,政府支出的增长的原因之一是低收入者利用政治制度

进行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收入再分配。

■除了上面的观点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再分配有利于

中等收入层,而非低收入阶层。

■总的来说,上面的四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只是

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没有一种理

论能比较独立而完整地解释整个现象。

-因为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非常多,有人均收入、技术水平、

社会成本、工业化、政治局势、人口状态等等。

■所以,即使是将这些理论放在一起,也有解释不清的地方。

3.4财政支出现馍枚制

■控制政府支出增长过快的办法有很多,但现在人们更多地考虑如何通

过财政制度创新控制政府支出,也即绩效法的一种。

■绩效法:

・指在保持政府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或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等,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以达到增加政府职能目的。

-因此,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控制财政支出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

下面两方面:

・预算监管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

■一、预算监管制度

■财政预算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年度内财政收支状况的计划。

-预算支出的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

・根据可获得的资金限制支出规模;

■确保已获通过预算的执行以及支出机构的合法性.

-预算程序:编制一审批一执行一决算

-预算原则:

-完整性

■可靠性

■公开性

■年度性

■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指政府以公开招投标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制度是在长期的政府采购实践中形成的对政府采购行为进

行管理的一系列法律和惯例的总称。

■政府采购制度不仅涉及到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

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政府采购的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

■政府采购的程序:

■确定采购需求

■选择采购方式:招标采购是最基本的采购方式

■审查供应商资格

■签订采购合同

■履行采购合同

■验收与结算

■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能够有效控制财政支出规模:

■通过集中采购可以降低成本,引进竞争机制,获得质优价低的产品

和服务;

■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采购的政府支出;

-利用信息网络节约采购渠道和采购过程的费用;

■通过公开招标等采购方式,可以让政府支出走在阳光下,减少不透

明操作带来的资金流失。

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

-权力寻租: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

动。

■不廉反贵违背政府采购初衷

第四章国防支出与教育支出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的支出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这类财

政支出。

■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化教育支出、卫生事业支出

以及农、林等其他一些部门的事业费等(消费性支出);

■还包括政府对基础产业部门、农业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等领域的投

资(投资性支出)。

第一节国防支出

■国防属于纯公共产品,这类产品的费用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其资金来源是税收。

■从直接的生产和社会财富消耗的角度来看,国防活动非生产

性劳动,这类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

■含义:

■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以及民兵建

设方面的费用支出。

■国防支出是消费性很大的非生产性支出,受到国力、财力的制约。

■内容:

■国防人员的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

建设费、动员预编费、招飞事业费、专项工程、以及其他支出等。

我国国防支出及其增长趋势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国防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

但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防支出的比重总体水平较

低。

第二节教育支出

-教育是人们作为现在或未来的劳动力而接受知识的行为。

■教育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

■教育首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但又不同于纯粹的私人产品,

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教育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

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由政府介入。

■一、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理由

■其一,教育具有正外部性

-教育不仅使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而且整个社会也会因受教

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收益。

・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

-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教育具有的诸多正外部性特征,如果全部由私人投资,会使得教育市场的投

资不足,这时需要政府介入。

>由政府部门办教育事业,有助于使教育产生更多的外在效益,更有利于社会

的发展。

■其二,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从收入分配方面看,如果教育完全由私人部门提供,则市场收入分

配不均等会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

不均等的收入,而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则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

-因此,政府提供教育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有

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其三,教育资本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指教育市场具有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

■一方面,教育收益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而且教育投入和收益之间存在着

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教育投资的不足。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与私人部门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

称。

■因此,教育兼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

部分应由政府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

-二、教育支出方式及经济效应

■政府教育投入的方式: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收入补助、对

学校的经费补助等方式。

(一)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的经济效应

(二)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的经济效应

(三)对学校提供补助的经济效应

三、教育支出规模变化

■(-)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对规模扩大

■(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格局逐步形成

■(三)教育支出占GDP达4%的目标尚未实现

■实际上,在购买性支出中,除了教育外,科学研究、文化卫

生等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即既具有私人性的一面,又具有社

会性的一面(收益的外在性),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在

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介入。

第五章社会救助支出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

出。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

业或个人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出。

■转移性支出包括:

■社会救助支出(如失业救济金、家庭津贴、食品补助等)、社会

保险支出、税式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主要是促进社会公平

引言: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

-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物质生活困难,保障人民生活,

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它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

■后国家和社会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或因残疾、自然

灾害或意外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力量而使维系生命所需要的物

质来源中断的那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形式。

-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是提供最低生存保障的制度体系

■社会救济的内容主要有:

■贫困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

■其他特殊救济:优抚、病残、鳏寡孤独等

-如:灾民救助、城市贫民救助、农村五保户救助、城乡特殊对

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2、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成员因遭遇年老、生病、失业或意外事件而导致收入

来源减少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获取物

质帮助的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层次,主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体系

内来.兼老庆泞失丁伟生育保哈

B■现代豆会保餐制度出核心冒次,次及的范围广、金额大,对保障居民

基本生活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3、社会福利

-由国家、社会组织举办的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福利事业,

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主要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满足

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的内容:

・职工福利:劳保、工休、文娱

-老人福利:养、乐、学、为、终

・儿童福利:抚养、教育

>妇女福利:生育、就业

-残疾人福利:就业、文教、残疾人设施

-如教育、科学、环保、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各

项补贴,为老人、残疾人和丧失劳力者举办的各项社会福利设施及服

务等。

第一节社会救助支出概述及现状

■在社会保障系统中,社会救助处于第一层次,社会救助的目

的、对象、特征、资金来源:

■1、目的: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2、对象:失业者、遭到不幸者(如对残疾公民的生活资助,对灾

区和生活困难的居民的资助);

■3、基本特征:扶贫

■4、资金来源: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救助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由于社会救助的接受对象为社会弱者,所以不以接受者预先

支付一定费用为受助前提,资金全部由财政拨款或社会捐助;

■第二,受益人的选择性,即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经济情况调查被证

明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才能得到救助。

■一、我国救助穷人的主要项目

■二、我国贫困人口规模

■1、贫困的衡量

■贫困战(povertyline)

■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

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

・一般以收入或消费支出为标准确定,那些收入水平低于收入标准,或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支

出标准的人被界定为“穷人”.

■国际贫困线标准——1.25美元/天♦人(2008年修订)

■贫困率(povertyrate)

・指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常被用以衡量一国收入分配状况.

■2、中国贫困人口规模

■2008年,中国贫困人口总量约为7000-8000万人。

■三、反贫困计划

■农村: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主要包括扶贫贷款、发展资

金、以工代赈几种方式。

■城市:建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计划为核心的社会救

助计划。

第二节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

■社会救助计划的途投

■市场逢往

・在农村实施的以项目开发为基础的各种扶贫计划;

・一般被认为具有“造血”功能,而不只是“输血”功能。

■转移支付

・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和救灾救济项目;

■除现金补助外,还提供实物救助方式。

■一、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

■在对贫困家庭是想现金补助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取的是

补差机制

■这意味着受助者只要多挣1元钱的收入,他从政府手中得到的

补助就要相应减少1元钱。

举例一获得补助前■张三的工作决策

张三在这有限的时间长度T内,工作时间用1表示,闲暇时

间用L表示,小时工资用w表示,则张三每个月得到的收入加满足等式:

救助制度下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不工作

救助制度下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工作

■证据袅明:枚勒制度对工作产生负激励。

■福利依赖问题

■指社会救助改变某些人的行为习惯,使之养成以获得补助为生。

■(二)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负所得税

■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

■基本设想:低于贫困线的人可获得现金补助,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

的人须缴税。

■负所得税的基本原理

■在收入达到3元之前,个人收入是免税的,此后以税率f对个人收

入课税,即3为起征点。

■图5-4

负所得税方案

■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

■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在负所得税方案下,受助者得到的补助

只减少其劳动所得的一部分而不是100%。

■负所得税方案下的劳动供给决策:图5-5

图5-5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

■有关负所得税方案的争议

■赞成的声音

■与实物补助相比,现金补助能够给予低收入者以自由选择购物的空间;

■该方案将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处在一个保护伞下,保证所有人都获得基本的

收入保障。

・不赞成的卢者

■实施该方案的成本高昂:它意味着税率的大幅提高,对劳动供给产生严重

的负激励.

■(三)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食品券(foodstamp)

■一种凭证,获得该凭证的低收入者有权借助该凭证每月购买一定数

量的食物。

■一种实物转移形式。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

■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见图5-6;

■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

图5-6卖物转移的经济效应(效用水平相同)

■另外一种情况是实物转移无法体现现金补助的全部效用,

■使得实物转移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最低生活保障计划可能会减少一些低收入者的工作时间,并且可能使

他们养成一种对福利依赖的心理.

■负所得税方案对劳动供给产生的负激励较最低生活保障计划为轻,但

实施大规模的负所得税方案将导致税率的大幅提升,因而代价高昂。

■与现金补助相比,实物转移可能会限制受补助者的自由选择权,从而

相应降低其福利水平。

第六章社会保险支出

■一、社会保险的项目和特征

■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等。

■社会保险的特征:

>参加的强制性;

>受益资格和受益水平部分取决于职工以往的缴款(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性);

-只有在某些可确认的事件发生时才能给付;

>领福利是无须接受收入状况调查。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

■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可分性,面向个人提供的:

■排他性,人们须先尽交费义务,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

能享受该服务;

■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根据相关理论,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来提供,但在实践中,这

些保险需要有政府的介入和参与,原因在于:

■政府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存在的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不

存在问题;

■政府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

■社会保险是优值品;

■相对商业保险而言,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优势,如可以节

约交易成本,更有利于分散风险,保险支出实行指数化等等。

・三、养老保险

■含义: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即认定其进入

老年,解除其劳动义务,而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

工资补偿的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项目。

■(一)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

■现收现付制

■完全积累制

■部分积累制

■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

-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

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具体做法:

■完全积累制(fullyfunded)

>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帐户,

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具体做法:

■部分积累制(partiallyfunded)

-在通过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需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

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O

■这种方式结合了近期趋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

的筹资方式。

■养老金的筹集形式有两种:

■社会统筹,指政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集资金,记入专门的

社会统筹帐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

职工的养老开支。

■个人帐户,指的是由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强制储蓄,个人帐户

基金属个人所有。

■(二)养老金的给付

■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

-给付水平

-给付条件

■指数调节机制

■1、给付水平

■给付水平受到不同的养老金筹资模式、具体保障目标、其他保障形式

的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衡量指标:总替代率

■2、给付条件

■参加养老保险计划

■其他的一些基本条件: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连续工作期

限、缴费年限等。

■3、指数调节机制

■受到通货膨胀和收入波动的影响,养老金的购买力会发生变

化,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指数化调整,以便为养老金的实际

货币价值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较为松动的指数调节,会使保险费用急剧膨胀。

■(三)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

-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基本养老保险,采用部分积累制;

■第二层次: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由用人单位

自行决定实施的养老金计划;

■第三层次:自愿性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国家予以税收政策方面的

优惠。

-基本养老金的筹集与给付

■筹集:在职职工的缴费率为8%,纳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率为20%,

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合计缴费率为28%。

■给付: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两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月标准

为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

户累计额除以120。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2、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3、建立可行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

■(四)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

■1、对储蓄的影响

■负效应:

■财产替代效应,养老金制度会减少职工为应对老年风险而储蓄的

动机。

■正效应:

■退休效应和遗产效应

■退休效应

・是指养老保险制度诱使职工提前退休,又会反过来促使职工为应付更长的退

休期而增加储蓄;

■遗产效应

>指养老保险可以将收入从纳税者手中转移到养老金收益者手中,使得老年人

可能会增加储蓄,更多地给以子女馈赠,以便养老保险对其子女收入的影响。

■这三种效应作用方向不同,仅靠理论无法弄清养老保险如何影响储

蓄,这有赖于经验分析。

■2、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主要通过征税机制和养老金给付机制来实现

■征税机制:

-负效应:征税(或缴费)一收入减少一降低当期消费-抑制劳动供给

■正效应:征税(或缴费)一收入减少一增加劳动供给,以使生活水平不至于下

■养老金给付机制:

・现收现付制下,养老金的给付程度对劳动供给产生的影响较为直接;

-而完全积累制下,养老金的给付程度产生的影响较低.

・3、养老保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有下面三种形式:

■个人收入再分配

■代际间收入再分配

■同代间收入再分配

-四、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医疗保险指劳动者患病之后,由政府给予假期和收入补偿,

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

■医疗保险有助于人们为了减少突如其来的、不确定的医疗支出;

■但同时又会形成道德风险,引致效率损失。

■道德风险导致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过量。

■医疗保险的引入导致了效率损失,其数量可以用左图的三角形区4E'的面积来衡

■五、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失业保险指政府和社会对那些由于非本人原因而暂时失去工作和劳

动者给予物质补偿的制度。

■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

■道德风险问题:使失业者比在没有保险时花更多的时间找工作;使部分失业

者倾向于在失业概率很大的行业中就业

>失业保险增加失业持续期未必是件坏事,失业者花更长时间找工作,可能有

利于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

■小结: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都属于社会保障中的重要方面,但是二

者的对象、标准及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来看,二者有所区

别:

第七章财政支出效益

——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一收益分析法

■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方法

■分析财政支出怎样在各个项目之间进行安排才能使社会效益达到

最大

■即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提出若干可选择的项目和方案,根据一定

方法分别计算每种可选择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然后对各方案的成本

和效益进行比较,确定最佳项目。

■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基本步骤

■列举备选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

■以现金形式评估全部成本和收益。

■折现未来净收益,并对项目进行排序。

列举成本和收益

■项目成本和收益的类型:

■实际的和金融的

■直接的和间接的

■有形的和无形的

■内部的和外部的

■实际的和金融的

■实际成本和收益是指公共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和收益,反映了社会

福利的减少或增加。

■金融成本和收益则是指因市场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成本或

收益,其结果是某些人所得即为其他人所失,社会福利并没有发生

变化,因此又被称为虚假成本或收益。

■直接的和间接的

■直接成本和收益指的是与项目本身有着密切关系的成本或收益;

-间接成本和收益则是项目附带产生的成本或收益。

■有形的和无形的

-有形成本和收益指的是可以用市场价格衡量,并且按惯例应该计入

会计账目的一切成本和收益;

■无形成本和收益则是指不能通过市场价格直接估计,因而也不能入

账的一切成本和效益。

■内部的和外部的

■内部成本和收益指的是项目在辖区范围内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外部成本和收益则是指项目在辖区范围外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二、评估成本和收益

■几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