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概述培训讲义详解演示文稿_第1页
中医基础概述培训讲义详解演示文稿_第2页
中医基础概述培训讲义详解演示文稿_第3页
中医基础概述培训讲义详解演示文稿_第4页
中医基础概述培训讲义详解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概述培训讲义详解演示文稿目前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优选)中医基础概述培训讲义目前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生理知识--藏象、精气血津液

经络、体质疾病知识—病因、病机诊断方法—诊法、辨证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要内容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目前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察外知内治疗上—相互联系与自然统一与社会密切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变化地理区域不同社会进步社会动乱社会地位社会环境中医学基本特点目前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脏腑形窍志液季方心小肠脉舌喜汗夏南肝胆筋目怒泪春东脾胃肉唇思涎长夏中肺大肠皮鼻悲忧涕秋西肾膀胱骨耳二阴恐唾冬北整体观目前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辨证辨证论治论治前提目的辨别证候认识疾病治疗疾病解决疾病恶寒发热,头身痠痛,鼻塞流清涕,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风寒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目前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第一节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目前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一、阴阳学说目前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一)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目前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温热寒凉明亮黑暗清轻重浊向上向下兴奋抑制强壮柔弱运动静止快速缓慢功能物质目前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目前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部位:阳----上、体表、外侧阴----下、体内、内侧脏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经络:阴经、阳经目前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之气,分为阴、阳二气人体之气,升降出入,交感合和。如,心、肺、胃主降;脾、肝、肾主升

营在内卫在外五脏的生理功能分阴阳肾阴、肾阳、心阴、心阳

目前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阴邪:寒、湿;

阳邪:火、热(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阳偏盛:阳盛则热─实热证;

阴偏盛:阴盛则寒------实寒证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目前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分析症、证属性望诊闻诊问诊切诊阴晦暗声低气怯恶寒不渴沉细涩阳鲜明声高气粗发热口渴浮大滑阴证----里、虚、寒阳证----表、实、热目前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5、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实者泻之实热证──热者寒之──苦寒清热实寒证──寒者热之──辛温散寒

阴阳偏衰──虚者补之虚寒证──温阳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虚热证──滋阴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目前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性能阴阳药性寒、凉热、温五味酸、苦、咸辛、甘、淡升降浮沉沉、降升、浮“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呕呃----竹茹、丁香;肝阳上亢----石决明、珍珠母肺热咳喘----石膏、黄芩;虚寒崩漏----炒艾、炮姜脾虚泄泻----常参、白术、黄芪目前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木火水金土二、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种古代哲学思想。目前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一)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目前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目前二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目前二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目前二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目前二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二)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目前二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五腑:胆 小肠 胃 大肠膀胱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自然界人体目前二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五行生克----正常

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木火水金土(三)五行间相互关系目前二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母子关系目前二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胜、所不胜关系目前二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五行乘侮----异常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次序:木--土--水—火—金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反克”次序:木--金--火--水--土—木目前三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目前三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目前三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目前三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3、用于疾病诊断(1)指导四诊

(2)推断病情的轻重

客胜主善,主胜客恶;克色之脉为逆;生色之脉为顺肝东风青酸筋目心南暑赤苦脉舌脾中湿黄甘肉口肺西燥白辛皮鼻肾北寒黑咸骨耳目前三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4、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青色、酸味药入肝---山茱萸;赤色、苦味入心---朱砂、黄连;黄色、甜味入肺—白术;白色、辛味入肺—石膏;黑色、咸味入肾—生地。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目前三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3)确定治则治法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②确定治法滋水涵木法──用滋补肝肾之阴的方法,治疗肝肾阴虚证益火补土法──用温补脾肾之阳的方法,治疗脾肾阳虚证目前三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确定治则──抑强扶弱②确定治法抑木扶土法──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治疗肝脾不调培土制水法──用健脾利水的方法,治疗水湿停聚佐金平木法──用清肝肃肺的方法,治疗肝火犯肺泻南补北法──用泻心滋肾的方法,治疗心肾不交目前三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第二节藏象、精气血津液学说了解藏象的概念及脏腑的生理特点;熟悉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分布及主要生理功能。目前三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一、藏象藏藏于内的内脏象内脏解剖形态生理病理表现本质现象

中医藏象,既有解剖实体,又集合功能的双重含义。目前三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一)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心、肝、脾、肺、肾—实体脏器藏精气“藏而不泻”—脏病多虚胆、胃、小、大肠、三焦、膀胱—空腔脏器传化物“泻而不藏”—腑病多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似腑,功隶脏。似脏非脏(功能藏蓄阴精,且与情志活动有关),似腑非腑(形态中空似腑),藏而不泻之腑。目前四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五脏生理功能体窍志液肝主疏泄;主藏血筋目怒泪心主血脉,主藏神脉舌喜汗脾主运化(精水);主统血肉口思涎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皮毛鼻悲忧涕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骨耳、二阴恐唾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体、窍、志、液的关系目前四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腑:指形态中空有腔的脏器。。

(三)六腑目前四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共同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水谷行津液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结果:(下图)目前四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小肠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大肠:传导变化排泄大便吸收水分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消化吸收排泄目前四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包①藏精气而不传化物(似脏非腑)②形态多中空(似腑非脏)③无表里配合关系(胆除外)

(四)奇恒之腑目前四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脑(髓海)主要生理机能

1、主宰生命活动:生命的枢机,元神之所在。

2、主司精神活动:是客观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

3、主司感觉运动:

视、听、嗅归于脑思维、记忆、语言、肢体运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脑髓海精生髓肾五脏之精脏腑藏精目前四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女子胞是指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胞宫”、“胞脏”、“子脏”、“子宫”、“子处”、“血室”

主要生理机能

1、主持月经:月经指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

2、孕育胎儿

目前四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脏腑形窍志液季方心小肠脉舌喜汗夏南肝胆筋目怒泪春东脾胃肉唇思涎长夏中肺大肠皮鼻悲忧涕秋西肾膀胱骨耳二阴恐唾冬北形神一体整体观目前四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元气

主要内容:宗气

精物质卫气

气营气

气精气血功能

脏腑之气津经络之气液来源水谷之精气自然界清气二、精气血津液学说目前四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来源]

先天之精:构成胚胎原始物质,从胞中获得的营养物质。

后天之精: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贮藏]分藏于五脏,主要藏于肾。[施泄]①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②化为生殖之精,藏于肾,产生天癸,繁衍生命。。(一)精目前五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精的生理功能

1、繁衍生命

2、濡养

3、化血

4、化气

5、化神目前五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肾---禀受父母之精气------先天之气------元气肺---自然界之清气脾胃---水谷之精气后天之气---宗气营气卫气一身之气(二)气[气的生成]目前五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基本规律(形式):升、降、出、入。[气的运动]目前五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1)气虚生化不足或耗损太过(2)气机失调气滞:气的运行、流通障碍气逆: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气陷: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运动太过气闭:气的入出受阻气脱:气失内守而散逸于外[气的病变]目前五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中介作用

目前五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的分类]目前五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名称生成来源分布部位主要功能元气父母之精气藏于肾中,循行全身激发、推动全身脏腑功能宗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精气聚于胸中,贯注心肺司呼吸,促发声,助心行血营气行于脉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温养、调节、防御目前五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三)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目前五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1、血液组成

营气津液血液化生过程(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由中焦进入肺脉,经心火化赤而为血(2)精化血、津还为血目前五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2、血液运行(1)血液要充盈(2)脉管系统完整、通畅(3)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尤其与心、肺、肝、脾密切

①气的推动作用心主血脉:直接动力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肝主疏泄:气行血行

②气的固摄作用脾主统血:血行脉道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目前六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三)血的生理功能

濡养、化神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四)血的病理—血的失常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2.血运失常:血瘀、出血、血寒、血热目前六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四)津液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目前六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1、津液的生成

脏腑调节:五脏整体调节,以脾为主导,由胃肠共同完成。

胃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生成条件:水饮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目前六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2、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完成:

脾运化水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3、津液的排泄

①呼吸道呼气、汗;②尿;③大便。目前六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目前六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4、津液功能

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运载全身之气5、津液的病理---津液失常津液亏损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目前六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目前六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精、气、血、津液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生血行血摄血生气载气生理血由气生气行则血行气能摄血血旺则气盛血能载气病理气虚而血虚气虚/滞则血瘀气不摄血血衰则气虚气随血脱治疗补气生血补/理气活血益气摄血养血益气补气固脱目前六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二)气与精的关系

精与气,本自互生:气化为精/精化为气(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津与气:津能载气、津在元阳之气蒸腾作用下化而为气目前六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四)血与精的关系

精血同源:同源水谷相互化生精能化血血能生精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血与津液同属阴,同源于水谷精微;血渗(脉外)为津津(渗入络脉)化为血

汗为津化

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目前七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第三节病因病机了解病因病机的概念;熟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瘀血、痰饮的致病特点;了解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熟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病机特点。目前七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目前七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2、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3、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结石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4、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病因分类目前七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各自致病特点

审症求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气候目前七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风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性质致病特征临床表现轻扬

开泄风性轻浮,向上向外,易袭阳位,属阳邪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善行

数变善行走窜,行无定处

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多端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疹,荨麻疹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主动动摇不定,“风胜主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为百病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他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浮越多变善动多兼邪目前七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性质致病特征

临床表现寒为阴邪其性寒凉易伤阳气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伤寒:(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中寒: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直中少阴: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寒性凝滞气血津液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性凝滞主痛”

客于关节:痛痹/寒痹客于太阳经脉:一身尽痛犯于中、下焦:脘腹冷痛甚绞痛寒则气收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寒袭关节,筋脉收缩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拘急作痛寒入厥阴经脉,经络收缩拘急:少腹拘急不仁

2、寒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凉凝滞收引寒证寒象各种疼痛症状目前七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3、湿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致病特征

临床表现湿为阴邪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性粘滞,留注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粘滞日久,损伤阳气“湿胜则阳微”湿伤人体,常先困脾,久伤脾阳湿困脾胃、寒湿困脾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粘腻性:症状粘滞性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停滞性:病程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湿性趋下湿邪致病,易伤人下部“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肢浮肿明显,又如淋浊、泄利、妇女带下、下肢溃疡。粘滞粘滞重浊趋下目前七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4.燥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致病特征

临床表现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燥,侵犯人体,最易伤津,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燥胜则干”以口唇燥裂、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最易伤及于肺,清肃失司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喘息胸痛,大便秘结等。目前七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性质致病特征临床表现热为阳邪其性燔灼阳热之象伤津耗气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迫津外泄消灼阴津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高热、恶热、面赤、脉数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体倦乏力少气火性炎上火热蒸腾上炎,症状多见于头面五官等上部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糜烂,齿龈肿痛,吐血,衄血等

生风

热邪易动血“热极生风”燔灼肝经,损伤阴液,筋脉失濡养而生风热入血分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

扰神火热性燥动,与心相应血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易致肿疡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热胜则肿”痈疽疮疡,局部红肿热痛

5、火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目前七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6.暑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致病特征

临床表现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亢盛实热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暑性升散最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上升发散易犯头目内扰心神耗气伤津上犯头目:头昏,目眩“暑邪易入心经”: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热胜则津伤阴病:身热汗多,口渴喜饮,尿少短赤,舌红少津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甚气随津脱暑多夹湿暑湿(湿热)夹杂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目前八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目前八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目前八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目前八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痰饮目前八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气血运行阻滞脏腑经络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2.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3.易于蒙蔽心神--痰湿蒙蔽清窍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百病多由痰作崇”

“怪病多痰”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苔腻脉滑目前八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目前八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目前八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指体内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瘀血目前八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瘀血的病症特点不通则痛--疼痛(固定、刺痛、拒按、夜甚)久聚不散--肿块(体表-血肿;腔内-症积)血不归经--出血(紫暗夹有血块)浊血郁滞,新血不生--面色黧黑,肌肤甲错面唇爪甲青紫,皮下紫斑,青筋暴露舌脉--舌紫暗,或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迟、涩、弦、结、代目前八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目前九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二、病机

病机又称病理,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目前九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病机的层次基本病机系统病机分类病机病证病机症状病机目前九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目前九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实虚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邪气盛则实正衰不显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精气夺则虚邪盛不著目前九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正胜邪退--好转或痊愈邪胜正衰--恶化或死亡邪正相持--慢性迁延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目前九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制约太过2、阴阳偏衰-制约不及目前九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1、阴阳偏胜“邪气盛则实”

(1)阳偏胜--阳盛则热

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

(2)阴偏胜--阴盛则寒

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候。目前九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2、阴阳偏衰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1)阳偏衰--阳虚则寒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2)阴偏衰--阴虚则热制约阳热和滋养、内守、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目前九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气血关系失调气血关系失调气病及血血病及气气虚血虚血瘀出血气不生血推动无力气不摄血血瘀血行受阻出血血随气逆气滞气逆气虚血不生气气散(脱)气随血脱血虚血脱气滞气行受阻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目前九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第四节诊断方法了解四诊、辨证的基本涵义及方法;熟悉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征)的特征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各种辨证方法的概念、特点及应用范围;初步能够运用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方法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分析。目前一百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中医诊断学诊法辨证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病性辨证病位辨证八纲辨证目前一百零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问诊望诊闻诊切诊一、四诊视听、嗅语言触从不同角度收集病情资料,每一诊均有特点,也存在不足四诊合参目前一百零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医生以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望诊、排出物和小儿指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判断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诊察方法。

望诊在诊法中是形成和发展最早的一种诊法,视觉最为直观方便,在感知客观世界中占首要地位,据现代研究,人们由视觉获得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的80%。(一)望诊目前一百零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望诊的主要内容

全身望诊: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

四肢、二阴、皮肤等舌诊:舌质、舌苔小儿指纹:位置、形色排出物:望痰、涕、涎唾、呕吐物色泽、形质、动态目前一百零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色泽:荣---正气盛;枯---正气衰。五色主病(青---寒、痛、瘀、惊;赤---

热证;黄---脾虚,湿盛;白---虚、寒;

黑---寒、痛、瘀、肾虚、水饮)形质:形盛---阴盛阳虚;形瘦---阴虚阳盛;

质嫩---正气虚;质老---邪气盛。动态:阳主动,阴主静目前一百零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病人生命活动中发出的声响嗅气味: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二)闻诊目前一百零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1、听声音目前一百零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高亢有力----阳证、热证、实证---声重、鼻鼾低怯无力----阴证、寒证、虚证---少气沉默寡言----虚证、寒证----郑声烦燥多言----实证、热证----谵语呼吸气粗,快出快入----实证----实喘呼吸气微,慢出慢入----虚证----虚喘强度频率节律连续不断----阳证、热证、实证----实咳时断时续----阴证、寒证、虚证----虚咳基本原则目前一百零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2、嗅气味

基本原则酸腐臭秽----实证、热证—尿黄便干、黄带微有腥臭----虚证、寒证—尿清便溏、白带

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

目前一百零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问诊范围:症状(自觉)、特点(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伴见症状、加重及缓解因素。病史。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特征及持续时间。通过主诉可以了解诊察和辨证的线索,确立主症,在诊断中具有主导作用。常可确定病位和病性。

(三)问诊

目前一百一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例一:咳嗽:1、确定为主症:咳嗽明显,在病人的所有临床表现中最为突出,病人最感痛苦。2、咳嗽的辨析:如因受凉而起,病程短,咳声重浊紧闷,为实;如病程日久,咳声清轻,为虚。3、伴随症状:有否咯痰及痰的性状;有否气喘、胸闷、胸痛、喉痒痛、鼻塞流涕(均为肺系症状);再次了解全身情说,有无寒热、汗出、以及饮食、二便,舌象、脉象等的情况,有关病史等。如此则诊察有序,线索清楚,不致有重要遗漏,有利于辨证。目前一百一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例二“发热”

根据其特点、兼症、舌脉象,可以辨其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等证候的本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伤风表证,里热炽盛气分证(阳明经证),阳明腑实证,营、血分证,阴虚内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各脏腑之热。目前一百一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在深入了解主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兼症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起病情况、发病季节、病变经过、诊治情况等)综合分析,并概括为某证。目前一百一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四)切诊脉诊按诊目前一百一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1、脉诊目前一百一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脉象”脉动应指的形象。是全身各脏腑相互协调作用下,血液在脉内循行过程中所表现。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目前一百一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传统四方面,现代八要素:

脉位:浮、沉

脉次(频率):平、迟、数

脉形:脉长(轴向范围):长、短脉宽(径向范围):大、细

脉势:脉力(心脏搏动强弱):实、虚流利度:滑、涩紧张度:弦、紧、缓、濡均匀度:结、促、代脉象要素目前一百一十七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常见脉象:浮散芤革沉伏牢迟缓数疾虚实洪大长细濡弱微短滑涩弦紧特征:位、次、形、势;命名形象生动临床意义:阴阳气血精津亏虚----虚证邪气阻滞、病产蓄积----实证浮---表证,里虚。沉---里证邪结,或气虚无力外达。(里实、里虚)迟---寒证,热结,常人数---热证,虚证虚---形不足,阴精血津液虚;势不足,阳气亏虚。实---形势有余,邪阻正不虚、病理产物蓄积。目前一百一十八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2、按诊部位:胸胁、胃脘、四肢、腧穴性质:柔软---虚;满硬---实

肿块柔韧圆滑--痰凝

坚硬—血瘀

聚散不定---气滞

固定不移---血瘀目前一百一十九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四诊明确:病变部位----表、里(脏腑、气血、骨髓)病变性质----实(何种邪气为患?)、虚(脏

腑功能、精气血津液何种不足?)病变趋势---向愈、恶化目前一百二十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二、辨证目前一百二十一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六淫辨证阴阳虚损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辨病位为主辨病性为主内伤杂病外感时病寒温湿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邪气侵留空间位置时间层次正气失常目前一百二十二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

如,患者感受风热病邪为病,初见发热微恶寒等表证,继则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以及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黏不爽、舌红、苔黄、脉数。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温热病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气分证;结合脏腑辨证,可知病位在肺;结合病因辨证,可知热邪为患;通过综合分析辨证,可判断本证为邪热壅肺。若单用八纲辨证,则可知属里热实证。目前一百二十三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八纲辨证八纲--病性用八纲作为证候归类的纲领,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辨别病位浅深、病性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的方法。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病证类别辨别疾病--病位--邪正盛衰八纲辨证目前一百二十四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一)表证概念皮毛、口鼻六淫疫疠肌表正气(卫气)抗邪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病位在肌表,脏腑损伤轻,外感初期特点目前一百二十五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表证辨证要点?风邪热邪寒邪各有何表现?目前一百二十六页\总数一百三十八页\编于十六点里热象—潮热、谵、烦、汗出、口渴、便秘里寒象—形寒肢冷,蜷卧,口淡多涎心病—心悸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