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讲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第1页第1页第2页第2页

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词曲中思想内容和作者观

点态度要求是:评价文章(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该考点能力层级为D。“诗言志”,诗歌借助详细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感情,传达诗

人思想,表示诗人观点态度。其中,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

所说“思想内容”。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包括

概括主旨,简析诗歌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

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不足。第3页第3页

第4页第4页

1(湖南)阅读下面宋词,依据提醒,完毕赏析。好事近①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

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第5页第5页(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思想感情。解析:(1)本题考核点在于“炼字”。“炼字”关键在于把握这

个字所引领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2)本题考察“作者思想情感”,而“作者思想感情”主要是

把握作者当初所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巧妙之处。第6页第6页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

情景,从湓口“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行程交代十分

清楚。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

绿”,色彩明丽“白蘋”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

“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

密勾连,景物互相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画面,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

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诗句,诗人旷达自适

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铺垫。第7页第7页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情怀。“有沽

酒处便为家”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

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

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出现。

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

荡,任意东西”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四海为家旷

达情怀表示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第8页第8页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

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

比、冷暖交融色彩丰富美景,足以愉悦人心。(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

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旷达自适情怀。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第9页第9页

2(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中作①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初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

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

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回家后发觉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第10页第10页(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第11页第11页解析:(1)本题考察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路

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程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由于仕途

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

望回家之情。(2)本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示技巧。本诗最明显

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

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示了作者对前程迷茫,是以景写情,情

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对仗。第12页第12页望脱离官场返回故乡心情。(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

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程忧虑和无可奈何心情;②希第13页第13页

3(广东)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第14页第14页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

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弓形月亮。③

故故:经常;屡屡。(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如何感情?(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

们在表情达意方面作用。第15页第15页本诗上两联写月:“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

满青天。”点出了地点:瞿唐。注解①简介,这是“安史之乱后,杜

甫曾闲居”地方,我们知道杜甫是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一生

颠沛流离,晚年遭逢战乱,远离故乡,也远离了长安。中国古典诗歌

中月亮意象总是与人生悲欢离合纠结在一起,月亮孤独而

永恒经常会引起诗人对于各类人生问题思考;月亮周期性圆

缺往往被用来对照亲人、朋友间聚散离合。结合杜甫身世,

读到这里,我们是完全能够感受(或推测)到诗人“思念”“怀乡”

等情感。“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将“月”和“泪脸”解析:本题考察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能力,能力层级D

级。第16页第16页结合,更写出了诗人“思念”“怀乡”之切、之苦、之痛。“南

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句情感依托最主要是落在“乌鹊

”意象中,曹操《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

匝,无枝可依”句,喻指客子无枝可依,南飞乌鹊无家可归。杜甫

诗中“乌鹊”,也无枝可依,它在漫漫长夜里不断地徘徊、凄鸣,

孤零零地飞落在江水边上……可见,杜甫通过“咏月”主要抒发

了两种感情:漂泊流离和思乡怀归。第17页第17页,考察对诗歌语言鉴赏。考生必须经过分析这三个词中两个

来详细把握诗人情感。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感情

。(2)①“万里”,表示空间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漂泊感。

②“时时”,表示动作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经常”,言外

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期盼。③“夜久”,表示时间延

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第(2)题要求“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

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作用”第18页第18页

4(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

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第19页第19页(2)诗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情怀?请简明分析。(1)诗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景象?有什么寓意?第20页第20页第二题要求分析“思想感情”。答题环节: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

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前两句描绘

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紧张。(2)诗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

胜豪迈情怀。第三句写布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斗志;第四句

写全歼敌军决心,显示必胜信心。解析:第一题要求分析诗歌“意境”。答题环节:第一步,描绘诗中

呈现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气氛特点。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和营造气氛作用意义。第21页第21页

5(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

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

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第22页第22页(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示了作者如何思

想感情?(2)这首词最突出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

要分析。解析: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

出一幅热闹繁忙景象,与下片“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

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

灭感伤和不仕明朝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第23页第23页“《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伤感失

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

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常

用收尾法。能够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余韵缭绕

效果。作者消极绝望之情溢于言表。第(1)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

达思想情感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

“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第(2)题是对表现手法考察。

对比或烘托应当说不难看出。第24页第24页节厚重历史内涵;表示对爱国诗人屈原思念之情。无人解:抒

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孤寂落寞情怀,也表示了对屈原忠义气

节崇敬。(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繁忙喜庆和作者独自惆怅形

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深切感

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答案:(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第25页第25页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

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

年华。第26页第26页当初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

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

在词中要表现是一个什么样心情?请简明分析。(2)请从“情”和“景”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第27页第27页解析:题目中第(1)问重点考察对古代诗词思想内容评价。命

题人特地提供了两个注解,它们是试题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前

一个注解后半部分提供背景有利于我们读懂诗词,体会作者

感情。词上片写密州春景。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

”,以拟人手法写仲春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

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特性。“斜斜”第28页第28页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

后眺望景色,词人为眼前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

去欣赏全城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

”,指护城河,半沟碧绿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鲜花相映绽放,

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

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朦胧意境,既紧紧扣住春天特有景象,

又暗伏着深沉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第29页第29页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

景象,寒食、清明时节老式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情思,强化

了欲归不得归感慨和叹息。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

烧死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

又有扫墓老式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

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乡探亲、扫墓而

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但苏轼

是一位豁达超然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下片抒乡思之情。第30页第30页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随缘自适、自我解

慰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故乡“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

谈思念故乡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茶,邀客

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美好时光,赋诗饮酒、

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春景及由此牵动羁留他乡乡愁,又以

“超然”第31页第31页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性,诗意盎

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

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

按谱填词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典范之作。题目中第(1)问要求依据词中“咨嗟”“休对”“且将”这些

词语体会作者在词中要表现思想感情,并且要求简明分析。由

上面分析可知,“咨嗟”指是叹息,词人在酒醒后为远在千里

之外不能归乡探亲、扫墓而叹息,也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

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然而作者通过“休”第32页第32页“且”二字笔锋一转,又抒发了随缘自适、自我解慰旷达胸怀,

不谈思念故乡愁肠,而是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茶,

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并且表示要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美好

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

因此说作者在词中要表现是一个作者始终无法排遣郁郁不得

志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心情。第33页第33页角度:作者把他细腻难以觉察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

与动作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画面都隐隐出现出这种淡淡却无

法排遣情感;“景”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

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感情所契合,表达了作者深厚寓

情于景功力。答案:(1)表达是一个作者始终无法排遣郁郁不得志苦闷,又

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心情。(2)“情”第34页第34页

第35页第35页

古典诗歌所表示思想感情,主要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

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各种类型。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

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古代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主要有下列几种。第36页第36页1.忧国伤时。①揭发统治者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荔枝来。”②反应离乱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③同情人民疾苦。如杜甫《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程命运

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

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第37页第37页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

愤》。②保家卫国决心。如王昌龄《参军行》。③报国无门

悲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揭发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⑦抱负不为人知

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第38页第38页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

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②思亲念友。如王

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④闺中

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第39页第39页4.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胜今衰感慨。如姜夔《扬州慢》、

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怀古》。④青春易逝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第40页第40页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

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②情深意长勉励。如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坦陈心志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

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

片冰心在玉壶。”第41页第41页1.就诗论诗,由表及里。作者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示技巧等外在形式上

,诗人借助详细语言描写,采用独特表示方式,创造出一个意

境,表示出自己感情,传达自己思想。因此,把握作者思想感

情也应当详细从诗歌语言、形象、表示技巧等外在形式赏析

入手,进而进一步地去探知作者观点与态度。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办法。第42页第42页2.抓关键,明主旨。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也是快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好办法。

诗中诗眼、抒情议论性文字往往是表达作品主题,表现作者

思想感情关键性文字。甚至诗歌标题有时能让我们快捷地把

握住诗人思想感情,如《征人怨》中一个“怨”字就表现了

诗中“怨”情。第43页第43页3.知人论世,把握风格。古典诗词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风格流派相关,理解作家

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

降派排挤和打击,因此其词多为回想过去如火如荼战斗生活,

或者表示报国无门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如《破阵子》《京

口北固亭怀古》。另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点,一个时代有

一个时代文学,适当理解某个时代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

这个时代文学作品。第44页第44页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

他们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

深切思念,但更多是同仇敌忾愤慨,保家卫国决心,因而

风格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

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气象,在知识分子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

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第45页第45页4.借助阐明,体会暗示。许多诗词前面有一些交代性文字,或后面附有注释,甚至题目中

有一些相关补充简介,这些都是有用暗示。(1)诗词前面

“序”第46页第46页,有交代了创作年代,有交代了创作缘由,有交代了创作

通过,有交代了创作背景,有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

调,它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也是至关主要,不容忽略。如白居

易《琵琶行》。(2)诗歌后面注释也是我们在体会诗歌思想

内容时应当注意,这些注释虽则只有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出

暗示。另外,有交代了创作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醒

思想内容;有简介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用典和意境;有

简介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思想

内容是至关主要,不能忽略。第47页第47页尚有试题题干有相应阐明,这也是出题人给出暗示,假如我

们能充足挖掘其中明示信息和暗示信息,也能快捷把握诗歌

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几种问题:1.一首诗或词作者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示技

巧等外在形式上,因此,把握诗作者态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

诗或词曲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示技巧等诗

歌外在形式赏析而去架空分析。第48页第48页2.对诗词观点与态度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张、不缩小、

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错误是容易犯“拔高”毛病,

即用今天眼光去评价古人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经常不恰

当,有失分寸。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词评

价内容,尤其是要预防想当然式搬用一些现成词语,使得评价

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现象。要预防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

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诗、特定作者、特定期

代作出特定分析。第49页第49页4.作者在诗中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

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态度观点所包括几种方面都要概括

到,要预防犯以偏概全错误。

第50页第50页训练一第51页第51页

1(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荣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

和八年(1118),当初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待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

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第52页第52页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官吏。繁荣地:指京

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感情?(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第53页第53页解析:(1)本题考察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颔联

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老式意象燕子、梧桐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2)本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示技巧。主要要理解

“若即若离”含义:“好象靠近,又好象不靠近。①形容对人保

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靠近,始终体

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表示在

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感受来间接写。第54页第54页答案:(1)秋已降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

已与昨晚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感受,表示了自

己怀旧、失落感情。(第一句如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

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答对

即可。)(2)同意。即使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

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个若即

若离感觉。第55页第55页

2(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词语。由送别季节能够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哪两个句子?(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示了惜别深情,请作简明阐明。第56页第56页(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

远。”请作详细分析。解析:(1)考察对诗歌内容了解,延伸到其它篇目,难度较小。“橘

柚香”含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

“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

”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作用,此为第三层。第57页第57页(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示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依据诗

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示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

分析将想象内容详细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示得更为

深切,意思对即可。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到达后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

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示得更为深远。第58页第58页

3(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岁暮①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

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第59页第59页(1)诗人为何会发出“寂寞壮心惊”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明

分析。(2)这首诗使用了各种表示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第60页第60页能力;能力层级D。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理解诗人境

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依据

平时所学习杜甫诗歌,理解杜甫终身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

考,才干不漏掉要点。(2)本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示技巧”能力。

能力层级D。解析:(1)本题考察“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第61页第61页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

辞手法(比方、比拟夸张、借代等)、表示方式(记叙、阐明、描写

、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烘托

、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本题中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

“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想象,是虚

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

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

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普通认为,“表示技巧”第62页第62页,自己言行反差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

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答案:(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

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责任感、强烈爱国

感情与其艰难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

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紧张,渲染了时局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

国分忧,借以表示诗人对国事深深忧虑。第63页第63页

4(四川)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注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描

写各有其妙,请简明分析。(2)本词隐含了如何伤感之情?第64页第64页解析:第(1)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炼字,要求分清字意思

、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作用。第(2)题考察情感。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迷人景象词作

。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

处,隐然有伤感意。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艳阳春

光。下阕四句写花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珍惜。“真香妙质,不

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香,以美“妙”第65页第65页写花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狂风吹与

烈日晒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

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

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容易随

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呼声,写尽了对盛开充斥气愤

、携着春光繁花缱绻之情。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

老式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

摧残香花“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权臣。这便予以该词

以深刻社会含义。第66页第66页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

”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形态,“斜”字

描绘出花朵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繁密。(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

”摧残香花所喻君子伤感。第67页第67页

5(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毕(1)~(2)题。定林①

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第68页第68页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②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手法。(2)诗人为何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明解析。第69页第69页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

愉悦心境。答案:(1)“宿”和“寻”皆为人动作,利用拟人手法,把“云”和

“月”第70页第70页(2)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地得到

自己高兴,即使悲鸣虫声也是美妙音乐。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两宫太后、

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

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第二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

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履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

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以前新法都被废除。王安

石不久便郁然病逝。第71页第71页

6(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如何情感改变?请作简明分析。第72页第72页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悠长、江面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

情,烘托出客子思归孤寂心情。(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

人看见红袖凭楼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

于是思家之情愈加浓重(或红袖悠闲和客心孤寂形成鲜明

对照,越发烘托出旅思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思家之情)。第73页第73页

7(江西)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第74页第74页(2)前人认为全诗感人之处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

从情景关系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1)此诗表示了作者如何感情?第75页第75页(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

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答案:(1)此诗表示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感情。第76页第76页

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表示效果。(2)这首诗丰富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描写之中。结合全

诗,对此作简明分析。第77页第77页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

军队收复失地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示出对苟且偷安

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失望与埋怨。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气愤,“摩”字突出了山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

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第78页第78页

9(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沧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歌。(1)诗人为何“厌听棹歌声”?(2)请从“景”与“情”角度,赏析本诗颔联。第79页第79页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漂泊生活,因此听到

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

“新”、潮“生”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羁旅之情、思

乡之感。第80页第80页

10(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

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些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

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

用青布做幌子。第81页第81页(1)词上阕描绘了什么样景象?请简明叙述。(2)词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示了什么样感情?词

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何要以此为题?请简明阐明。第82页第82页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荠菜花相对

照,借景抒情,表示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都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形式,以荠菜花

自况,效果独特。答案:(1)词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景象。田间

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山坡上长着细嫩

青草,黄色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树林,晚归

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利用了对照(或对比)写作手法。第83页第83页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第84页第84页(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是明写,有是暗写。请找出两处

暗写“影”诗句,并加以阐明。(2)第二联是如何写景?请简明分析。第85页第85页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

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草声烘托出环境宁静,呼应了第一

联“静”字。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第86页第86页

12(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

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样子。第87页第87页(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

写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个什么样生活?请简明分析。第88页第88页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神态。用“退”字别致、

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

所见一幅静动结合画面。(2)向往一个隐逸生活。①诗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

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

功”感慨。②诗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闲适,接着又

仿佛看到了渔翁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感慨,于是提出

“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答案:(1)“拳”和“退”。用“拳”第89页第89页

13(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傍晚。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

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尽力反对秦桧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地方。第90页第90页(1)请对首句中“网”字进行赏析。(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情绪?请进行简明分析。解析: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把握,第(2)题重点考察考生评价诗

歌思想内容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

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

表示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相关之外,还应当含有很

强政治寓意。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本身遭遇联系起来分

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傍晚”第91页第91页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

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示

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郁闷之情。第92页第92页诗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傍晚,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

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

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好在归鸟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家门,

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感慨。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

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方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寂寞以及感慨世态炎凉情绪。第93页第93页

14(湖北)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

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

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第94页第94页屡被人嘲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

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1)这首词表达了侯蒙什么样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2)《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

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

蒙词同样,都利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明比较。第95页第95页答案:(1)①侯蒙风趣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人为“良匠”,机智

地应对别人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形貌画在风筝

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

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如何在“碧霄中”

自由驰骋吧!(2)①侯词“夕阳红”象征个人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

国演义》开篇词“夕阳红”象征历史沧桑改变。第96页第96页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第97页第97页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含义和所起作用各不相

同,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