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_第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_第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_第3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_第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自我

教学要求——

在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让学生自我展示个性、理想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

教学难点:

把活动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见到大家!面对新的学年、新的环境、新的历程、新的挑

战,此时此刻的我,内心十分激动。从今天开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将陪伴

大家一起探索广阔的语文天地,遨游深邃的语文知识海洋。

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想先不谈语文,先谈谈自我。一个人贵

在自知,自知则万事明。所谓自知,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这就是我们第

一节语文课的主题。

二、简单的自我介绍。

三、语文活动开展——

(一)、活动内容——

“认识自我、展示自我”

(二)、活动过程——

学生自主介绍自己。

1、介绍内容:姓名、住址、爱好、优点、缺点、个人格言、上高中的理想

等等。

2、要求:声音宏亮、举止大方。

3、具体活动过程:

四、活动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以文章的形式将自我的个性展示出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敢于书写自我;

2、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有十多位同学勇敢地站起来,向我们尽情地展示了自我,

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

由于时间有限,可能还有许多同学有很多心里话要对大家说。那么,本节

课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自我的个性(性格、爱好、人生、理想等)用文章的形式

抒写下来,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你。

二、作文要求:

以“我”为话题,写一篇介绍自己,或谈谈对高中生活的憧憬,或抒发自

己的人生理想……

三、学生自主写作——

(一)、写作前强调:

1、写作不是简单的自我介绍,应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尽量的扩充,使文章

内容更具体、更生动;

2、写作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技巧。如文章的构思、、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都

应该进行锤炼。

(二)、学生自主写作。

具体写作过程略

教学后记:

学生在本次活动中显得十分活跃,也许是刚进入高中的缘故,希望这种热情能一直洋

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好了。当然,这也少不了我们老师的引导。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王海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能运用到作文

中去。

3、结合文本,联系学生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能运用到作文

中去。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

德育渗透——

结合文本,联系学生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分析文章序言部分。

2、了解不同部分里“我是谁”;

3、体会文章里的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梦想”这个话题。你们不是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梦想中国》

之类的节目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都有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的人,将会生活在一片

灰暗的世界,犹如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涟漪。小时候,我们曾经渴望拥有一身漂亮的衣服,

希望得到一个篮球,梦想成为解放军叔叔……那时的我们,渴望长大。现在,我们长大了,

大家的梦想是什么呢?

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梦想(理想),并自主发言。

三、引入文本——《北大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

(一)、引语:

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图片展示王海桐的照片)。同学们,看了这两张照片,

你觉得她会是怎样一个女孩呢?

学生自主讨论发言(自信、开朗……)

她叫王海桐,毕业于四川省石室中学。大家知道她读高中时的梦想是什么吗?(上北大)

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吗?(实现了)(学生一般课前都读过《北大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这篇

文章。)

(二)、王海桐简介——

王海桐,在2001年全国高考中以713分的总分成为四川省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金融

系录取。

四、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序言部分,了解王海桐的生活故事。

㈠、引入:

同学们,如果是你听到自己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自由

发言。)那么,当王海桐知道这个消息时,她又是怎样的反应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4面,

阅读文章的序言部分,了解一下王海桐知道自己上了北大的感受。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

阅读任务——

标示出描写王海桐反应、感受的语句。

(三)、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不敢相信的木然,难以相信的狂喜。”——反应

“我像一只挥舞着双钳的螃蟹在房间里横行。”——动作

“我非常地冷静,我感到不舒服。”——反应

(四)、质疑:怎么会“不舒服”呢?难道王海桐考上了北大,中国的最高学府,摘取了四川

省2001年高考理科状元的金匾,心中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唉,这样,我也有点想不通了。

谁能来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归纳——

“我不允许任何人……的三天概括。”

“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

“我一点也不觉得镜里的是一个怎么成功的家伙,但也绝不是一个考试的机器,

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五)、小结

是啊,每个人成长的背后,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生活海洋的点点滴滴,都耐人

寻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海桐的生活世界,看看里面有着怎样的色彩。

五、学生阅读课文的主体部分,了解王海桐的生活故事。

(一)、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师总结归纳——

1、“起名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改变,但是,

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能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名言摘录:我们无法把握天气,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我们无法改变容貌,但我们可

以改变心情。这个世界允许怀才不遇,但绝不允许笨蛋得逞,是雄鹰就一定要主宰天空。

2、“幼儿园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别人,多发现别人的

优点,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3、“童年学习生活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么不做,做就要尽力做到最好。即

使我们做不到最好,但我们能努力做到更好。

4、“小姑的早逝”——告诉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幸,我们应该学会笑对

人生。

5、“北大的梦想”——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坚定地对自己说:''我能行!”这样,风

雨过后,理想的天空一定会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六、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引导学生回顾并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女状元王海桐背后的故事。其实,何止是王海桐背后有故事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十几年来自己所走过的路,你也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的天空里同

样有辛酸,也有喜悦;有付出,也有收获;有泪水,也有欢笑。

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然后将它们讲出来,让我们共同来分享。

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

我在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

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记忆”比喻成“浅海”,把“有价值的东西”比喻成“闪

亮的贝壳”,把“困惑和思考”比喻成“沙砾”,浪漫又生动,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谦虚、任性

和骄傲。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可以学习她的这种写法。我发现有一些同学在他的作文里已经

开始运用到了这一点,但要达到作者这样浪漫还有一定距离。加油哦。

现在,我们就能够回答在文章开头“我是谁”了。大家一起总结出来。

(板书)

1、“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

橹灰飞烟灭。”

金戈铁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醉卧沙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评析:可见作者文学底蕴是很深厚的,能够学以致用。这点,值得我们学习。也许有的

同学会说,古典诗词那么多,我哪里能全部背下来?其实,只要能把我们从以前到现在学到

的古典诗词记住,融会贯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也不是很难啊。

故事参考——

从前,一个很厉害的科学家去他以前的母校参观。那是一间普通高中。他进了一个很普

通的教室,在听完他们上了一节课后,班级老师请他发表对学生的看法。他只好随意点了一

些学生,说,这些人以后都能成功,他们都是很有潜力的。

被他点名的学生里,有好儿个是平时成绩一般,又没什么突出才能的,更有好儿个是“问题

学生”。十年后,这些学生却真的成功了,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成为音乐家,有的成为画家,

有的成为作家……当他们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聚会中遇见当年那个科学家时,激动地对他说,

谢谢你当时发现了我。

科学家说,我当时并不认识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更别说发现你们的才能了。其实,是

你们被我的那句话所鼓舞,一直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的。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这种现象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你们从这个故事

里得到什么启发?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我是一个被老师否定的小孩,因为老师一句无心的话而自卑”直到初中,才发现自己其实很

灵巧,从此变成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分析文章第三、第四部分。

2.联系自身实际情况理解文章里“我是谁二

3.体会文中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4.第三部分

这里也有一些字词要注意的:

yuyu

李煜虞美人

在很多同学的文章里,大家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大多数同学都是有着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家里人宠爱,要什么有什么。但我们来一起读出第三部分的第一段:我的童年并不是阳光灿

烂的……

你们觉得作者的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用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接受吗?这样的教育方式好吗?

请大家看完这一部分再回答。

根据学生意见分成两组,一组赞成一组反对,在辩论中得到认识。

用课文中一句话可以概括这种教育: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

有只赚不赔的买卖。

引导学生学习这句话的形象性: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习惯给作者带来的影响。

在这个部分,我是谁?(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我是一个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教育的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让我长大后对任何事都很努

力认真的去做,另一方面使我害怕出错。

4.第四部分

在大家的作文里,我经常被一利感觉围绕:年轻真好!虽然我现在比你们才大不了儿岁,但

高中和大学还是有差别的,成年前和成年后也是有区别的。你们现在就可以尽情地享受青春

的美丽。我们一起来读作者的高中生活这一部分,再来列举作者在高中经历了多少事,如何

享受青春的美丽的。

我们可以在……“打发时光”,小姑去世,在艺术节……写周记

老师把作者这些“事迹”列举出来,大家见板书。可见,作者的高中生活是丰富而充实的。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的技巧,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那么,在高中,我是谁?(请学生回答。)

我是一个尽情享受青春的美丽的人。我笑对生活,接受生活的磨练和打击。

5.第五部分

最后,作者终于到了高考前夕。刚刚经历过中考的你们,觉得她里面的描写和你们当时的心

情有相似之处吗?

请同学上来交流中考心情。

虽然我们只是参加中考,竞争也没有高考激烈,但刚刚经历一次人生大转折的我们,多少都

可以从中学到东西。

我们看这两个句子:

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当时迷惘的心态。

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

着。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充分表达自己不确定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

这些技巧我们在以后的作文里也可以运用。

这一部分里,我是谁?

我是一个有着美丽又羞涩的梦想的女孩,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是,

对未来的不可知,又使她有些迷惘。

6.深入理解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子,一个高考的状元,她的成长之路是多

么的不平坦,她的学习生活又是那样的充实、丰富。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北

大梦为什么又美丽又羞涩呢?请同学把自己的答案写下来,到时交上来。

引导:她从小就怀有这个梦想,因而美丽。她以前一直是被别人否定的,因而羞涩。

我从大家的作文可以看出,很多同学也怀有一个美丽又羞涩的梦,就是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大

学。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一方面,现在的大学有很多很多,就算你的高考成绩很低,

也有学校录取你。但是,在入学分数高一点的学校,学的东西更有用,学费也低一点,学校

的管理反而不会很严格,接触的人和事就多一点,可以参加的活动也多一点。而入学分数低

一点的学校就相反了,学的东西比较浅,学费很高,学校管理比较严格,活动的范围相对小

了一点。另一方面,我相信大家都是很有潜能的,只要大家都努力学习,认真学习,真的就

可以像我和你们讲的故事里一样有所成功的。要相信自己!就算到时考得不好,但我们只要

尽力了,至少可以少了些遗憾啊。不要再重复一些同学中考前没认真学习中考成绩名落孙山

的悲剧就行了。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围绕“我是谁”的话题,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她的经历和她的思考。那

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

其实,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了并已经运用到了作文里,就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文

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而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已经找到不少好词好句,所以,概括起来,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就是生动

活泼,富于青春气息,浪漫有文采。大家要多多学习!

三、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写一篇心得。字数300以上。

教学后记:

应该说,本文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触动的。学生了解王海桐的事迹,

以及她的成才之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如果有时间,可以讲讲肖吉吉的故事,

这样效果会更好。

我很重要

——毕淑敏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感悟作者深邃的思想。

2、拓宽学生知识、情感领域,转变学生认知世界的视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

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深邃的思想: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评判及作者个性意识的复苏。

教具——

课件、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古今中外,世界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儿

位。

(幻灯片三:名人名言)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鲁藜《泥土》(短诗)

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

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历来都称颂谦谦君子,大家也就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

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

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呐喊。

(幻灯片四:标题与作者)(学生朗读一下文章标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幻灯片五:填空题)

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我不重要”的思想出发,引出了

“我很重要”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回答填空题。

文章为什么开篇写“我不重要”?(欲扬先抑)

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因为自古以来就强调谦虚,这样会被人觉得狂妄自

大、大言不惭,遭到攻击。因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二)

三、品读鉴赏,各抒己见。

赏读文章第二部分。(幻灯片六:课文赏析)

作者从哪儿个层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主要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层面揭示。

你觉得哪个层面写得最好?(幻灯片七:赏读)

归纳: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父母给予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

我们的身上,聚满了亲人关注的目光(爱的承载)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遮风避雨的大伞,是温暖他们幼小心灵的太阳(爱的传递)。我很

重要,不只为父母,还为了孩子;不只为爱的接受,还为了爱的付出。

作为朋友,我们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知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二这才有了“刘关张桃

园三结义”的美谈,才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对于事业,我们应该是自己的主宰,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应“人云亦云”,迷失自我,丧

失自信:缺乏创新。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

速公路,却不能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羊肠小道;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很好,却弄丢了

开启自己的钥匙。

四、联系实际,展开辩论。

看来,“我“重要还是不重要,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用心感悟的。下面我倒想起一个问题来:

孟子老先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认为“我很重要”,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呢?请

表明你的观点,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提示:如果你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

“我很重要”的理由或其它理由来谈;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西?)

1.写感想,准备辩论。

2.展开辩论。

3.教师评价。

其实“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道理。前者主要是从珍爱生命,重视个人

价值的角度谈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谈的。可见,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出

的结果也不同。

五、提炼升华,明确中心。(幻灯片十:想一想)

意识到“我很重要”,有什么好处?

要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我很重要”。(中心)

六、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有着不同的量和

质。生命中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

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呢?一句话:

活着就好!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活着,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自身的价值,因为你并

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株小草,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下面,我提议,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段文字,作为我们的生命宣言:

(幻灯片十一:相关链接)

我,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往往令我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

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却在于我自己掌握。我郑重许诺:绝不辜负生命

七、练习巩固

教学后记:

学习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写这一类散文。特别是文章的形式,欲扬先抑

的开头,以及围绕主题多方面地选择材料展开,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布衣总统”孙中山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

体会廿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2.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

2.难点:对“布衣”、“剪辫”、“睡狮”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对于孙中山总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但对孙中山总统又被称为“布衣总统”,同学们是否也有所理解

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就是——《“布衣总统”孙中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廷一一起解读“布

衣总统”孙中山,了解其来历,了解其布衣特色。(板书:标题和作者、同时让同学们阅读全文)

㈡分析和讨论——理解层

1.整体分析:从标题出发,结合全文,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理解文章内容

板书:

“布衣总统”孙中山

同位结构

偏正结构

由标题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传主是孙中山,而孙中山的地位是总统,而且被

称为布衣总统,是具有布衣特色的总统,来自于布衣,又具有布衣品德的总统。因而,我们主要通过三个

大问题理解全文:1.对于孙中山你了解多少(目的为补充了解下传主的基本生平);2.为何被称为“布衣

总统”;3.从何体现“布衣特色”。而后大问题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作为切入点。

I对孙中山你了解多少?(通过提问同学解决)

♦出生地: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

♦名字“中山”的来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得名。

♦基本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领导过的重大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其实不在国内,但是其之前的思想主张、方针

政策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II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

♦何谓“布衣”?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相对用丝织出的

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居多,庶人穿不

起帛而孩子能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除外,还有

一种“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

♦“布衣”与总统的辨证关系?

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其一,指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

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称呼的由来?(主要理解课文1一4段)

文中青年孙中山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

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ID从何体现“布衣”特色?(因同学已预习过,所以先提问)

主要由“衣食住行”四方面体现:

[「房间:不大

住摆设:数目少,简单=>简朴'

JJ

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改学生装为中山服(中山服的山来)=>朴素整洁生活简朴

外表整洁(表里如一)

正:孙中山一7

食I------------>俭约

(I反:唐绍仪

吴廷芳

行: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民众,不事张扬

制止巡官挥刀驱人群I亲民淡泊

提问:孙中山总统甘于淡泊的精神在如今竞争的社会里对青少年还具有教育意义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表达自己的看法。)

2.字词句段分析

I字:(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

籍(ji)贯卤(Id)味佳肴(yd。)奢侈(sh©chi)

下咽(ydn)裹(gu6)脚水泄(xiG)不通

II词:(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

推崇:十分推重崇敬。

一介:一个。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浅薄,狂妄自大。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

水泄(xi©)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象连水都流不出去。

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ni句或段:(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问题,在同学回答后再揭示答案,答案允许多元,只做参考)

①读3、4段,理解:

•拜见两广总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贯,说明孙中山早年就具有怎样的思想?(说

明孙中山早年便有一种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讲究身份,做事低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具有怎样的品性》而张之洞的态度转变

又说明了什么?(孙:早怀大志——傲王侯;不卑不亢。张:虽摆高官架子,但也善识人才。)

②“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

③“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不声不响”这句中,“总是”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总是”

是频率副词,强调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已形成一定的习惯,突出不事张扬,行事低调的优秀品质。)

④“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这

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剪辫”在当时象征着什么?(说明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平等观念已深入

人心,人们争着走出专制统治的束缚。《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

明代以前,汉族人都留满发,不剪也不剃。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

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剪辫子在这时期成了

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⑤“警钟-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同学们有听说过“睡狮”的来历吗?(比

拟(拟声》和比喻。睡狮的来历:拿破仑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

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惊。”

用睡狮来比喻中国有两层含义:其一,中国本质是一只狮子,是强大的,无论任何时候都具有爆发

的潜力;其二,中国在沉睡中还未觉醒,因而要暂时承受着被欺凌。

㈢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一^运用层

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南征北战,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很多,影响深远的也

不少,但作者——著名的传记文学家却没有从中做文章,通过其大辉煌大事件来介绍孙中山,来突

出其伟大和不朽,恰恰相反,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细节(衣食住行),通过这些使得传主的个性更

加丰满而鲜活,同时,这些II常生活所显示的孙中山的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平等民主博爱)和

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体现了“布衣总统”不同于一般总

统的独特性。

从中,我们可以目睹“以小见大”写法的魅力,因而我们也要学以致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

要善于运用“以小见大”写法。但是要注意的是:“小”要小得精,小而集中有力体现主题,不能

小而杂乱;大要大得具体丰满独特。

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要同学们多多学习体会,在单元结束前的表达交流活动中我们就有

机会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了,看同学们是否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自如。

㈣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又什么感想呢,对孙中山身为一介总统却怀有布衣的品

格是否大为惊讶?而对其身为布衣却不卑不亢早有“傲王侯”的大志深感佩服?这告诉了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呢?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而当有了一定的成

功后,我们又还需要一种怎样的精神去接受它并不为之所迷惑?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孙中山总统就

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教学后记:

伟人学校颂伟人精神,中山学子话中山先生。

华罗庚

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结构的写法。2、能够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分离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知

道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华罗庚的人物传记,作者是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

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象《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众所周

知,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华罗庚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回

答)比如,将统筹方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什么叫统筹方法呢?比如,

煮饭、烧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这几件事情,并且把保证高效性呢?

(煮饭的同时烧水,在煮饭、烧水的时候洗菜、炒菜,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只是他成就的

一个方面。

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那么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回答)

华罗庚的成名与熊庆来密不可分,熊庆来对华罗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华罗庚。这种知遇

之恩,华罗庚从未忘怀。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独具,为中国的数学事业选拔培养了

一批青年学者,陈景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陈景润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

方面卓有建树。那么,华罗庚有什么样曲折的人生经历,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二、总体感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二组负责梳理华罗庚的生活经历,三、四组负责梳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

主要生活经历:

1910年n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2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贫困而失学;

18岁时,与吴筱元结婚,后染病而导致终身残疾;

1932年秋季,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并研究数论;

1936年夏天,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

1945年下半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

1946年秋天,应邀访问美国;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同年3月16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1979年,再次访问英国;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

由》;

1936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其间他写了18篇论文,

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

1946年秋天,访问美国,其间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

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

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后出版《优选法平话》和《统

筹法平话》;

1963年,华罗庚与万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群》一书。

三、局部分析:

问题一:“伯乐识马”是人所共知的经典故事,作者在一开头就写这个故事,用意何在?

明确:一方面表明19岁的华罗庚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

了传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华罗庚的才华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

后来他自己成为“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青年学者。此外,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

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

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问题二:在运用倒叙手法插入一个小故事以后,就进入了对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

历的追忆之中。请看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这一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哪些经历?

是由儿个小故事组成的?

明确:这个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三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的算题(卓越的数学天分)、

“罗呆子”的绰号(刻苦自学的情形)、可怕的伤寒症(选择数学作为人生目标的过程)。

问题三:回顾一下,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确:解放前: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矩阵儿何;解放后:《数论导引》、

优选法、统筹法、培养数学人才。

问题四: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华罗庚的身上还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科学家所特

有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国难当头,悲愤至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数学下乡,造福于民;光荣入党,欢

欣鼓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问题四:文章有儿处嵌入了华罗庚的诗词?这些诗词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有

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诗词突显出华罗庚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献身科学、爱国爱党的一面。

四、总结: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突出特色:

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②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利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作业训练

着塘月包

——朱自清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

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

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

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

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程序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

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第一课时)

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第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

脉的流水……)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矛盾、彷徨的心情和向

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3.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

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

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三)教学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五)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六)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

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

(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七)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

索。情一景一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

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A)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IIIIII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九)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

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

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

“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i)小结本课内容

(十一)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一多姿荷花一缕缕荷香一叶.花颤动一

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

写出散文神韵。荷叶IBU1,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

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通感”指“•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种可感

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

象和联想。)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5、6段中比喻、拟人句。

(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

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

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

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

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

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

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

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

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

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

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

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一

一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

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

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

然是淡淡的喜悦。)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

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

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

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

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

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

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

到人的心,•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

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四)重点句子赏析: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析:“颇不宁静”

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

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

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

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

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

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

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

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

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

解。

三.布置作业:1、完成《导学与同步训练》上的单课练习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冰心

教学目标:

1、在品味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2、在朗读中体悟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品味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悟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教具——课件、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

1、学生摘抄有关“黄昏”“落日”“夕阳”“晚霞”的写景议论、抒情、片段,并

加以点评。

2、自读《霞》,冰心散文《霞》中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你能否根据散文《霞》中

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为《霞》配一幅画面(可剪裁)或意境相吻合的景物描写(可摘抄)

二、老师投影:配乐的黄昏多彩画而、创设情境。

画面:血色黄昏悲凉的夕阳、辉煌霞光

配乐:《沉思曲》(创设深沉、悲壮的氛围)

二、课外阅读资料汇集交流共享

学生朗读:摘抄的有关“黄昏”“晚霞”的散文、诗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霞与孤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