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清单考点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国际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①
商品销售市场
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②
中国
成为它们的理想目标。2.国内背景: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叶。二、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四、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它们烧杀抢掠使数以百万计
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它们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
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2)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
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3)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贷
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国家。[知识归纳]列强侵华示意图
考点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
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清军仓促迎战。2.经过:丁汝昌身受重伤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⑧“
致远
”舰中
炮后倾斜,弹药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
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等等。3.结果:在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敌强我弱的情形下,北洋水师同仇敌
忾,虽伤亡惨重,但舰船损失程度大体相当,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而李鸿
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清政府签订⑨《
马关条约
》,被迫割让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
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黑旗军与义军并肩作战,先
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
殊,加上缺乏清政府的支持,10月,台湾全部沦陷。3.意义:台湾军民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人,消灭日军
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光
辉的篇章。考点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1.1931年,日军发动
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中国整个东北。2.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
始全面侵华。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二、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1.南京大屠杀: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12月,南
京沦陷,日军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
。2.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
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知识拓展]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2)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
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3)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4)1914—1918年,一战中日本对德宣战,趁机夺取山东。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2.过程(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
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方针。(4)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
西安事变
,其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5)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1937年8月13日,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爆发,威胁南京!(6)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名师点拨]
日本侵华经历了一个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九一八事
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中国抗战也经历了一个由局
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抗日民族运动兴起→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提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
立。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名师点拨
如何看待正面战场的抗战(1)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2)为敌后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条件。五、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胜利过程(1)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
延安
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
和思想基础。(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
《
波茨坦公告
》,促令日本投降。(3)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4)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战场举
行反攻。(5)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
投降书。10月25日,
台湾
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2.性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3.意义(1)国内: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知识归纳]抗日战争结构示意图
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1)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
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
“
哲得沙尔汗国
”,自立为“汗”。(2)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
到北疆。2.经过(1)为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督办新疆军务。(2)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西征。他根据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确定
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3)1877年,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4)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
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千米的领土。(5)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
议,在新疆设立
行省
。3.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1)策略正确。(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2)人民支持。(南进过程中得到各族人民支持)(3)外交灵活。(以抗俄军事基地为后盾进行外交谈判)4.意义:维护了领土完整,巩固了祖国边疆。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
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
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
展开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他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在这段时间
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
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
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
“以华制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文化
侵略也日益加剧。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
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是
列强共同支配,美国占优势,而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
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
丑条约》,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输出
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
变中国为殖民地。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一战”之间,它们先是
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
成中国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
乱又取得了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
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出一条“麦克
马洪线”。“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
路和青岛。二、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1)从原因来看,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
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资本主义开
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当然,中国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也是列强敢
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
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则是以侵
吞中国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
义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
反抗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日本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3)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
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
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4)从规模来看,战争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
程度一次比一次大。(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日本
的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同时,每
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三、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1.抗日战争的特点(1)民族性。这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
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其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具有双重性。(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共
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
后战场则始终如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
党阶级属性的差异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
锐斗争。(4)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
方针,坚持敌后抗战,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以弱胜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
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中国的抗日战场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
晚的战场。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从日本的角度分析:日本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这
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2)从中国的角度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全民族
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人民的支持等)(3)从国际的角度分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四、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及影响的比较主题一
鸦片战争的影响史料1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
…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
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史料2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
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
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史料研习史料呈现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
“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
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
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
……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史料解读史料1反映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解读史料,依据
“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概括
作者的核心论点。画线部分表明作者主张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
约。史料2反映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解读史料应抓住关键信息“近代文明”来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画线部分印证了鸦片战
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论从史出1.阅读史料1,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
判权的时间和影响。2.史料2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史料3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史观?答案提示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
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
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2.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的转折点。3.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主题二
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史料
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
外之疆吏,咸有争论,而声势最盛、言论最激者,莫如“公车上书”一事
……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广东举人康长素者,素有
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
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史料解读从史料可知,“公车上书”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举国哗然的背景下史料呈现发生的,与人们激愤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密切相关。史料反映了
最初联络发动“公车上书”的具体情况。从中我们应该思索中日甲午
战争失败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它与维新运动兴起的关联。论从史出结合上述信息,联系所学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答案提示历史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
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
本主义的爱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思想上,先进
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2)对日本的影响: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
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3)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在远东地
区势力膨胀,吞并朝鲜的进程加快。主题三
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史料呈现史料1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
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
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
统辖……——《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史料2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
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
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
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
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
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史料解读史料1说明了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解读史料主要是对宣言
条目逐条分析。从史料信息“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
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愿意接受
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和改编,体现了中共合作抗日的最大诚意。史料2
从民族凝聚力、军事力量对比、民众的斗志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军国主
义失败的原因。解读史料要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次。论从史出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
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2.结合史料2,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有哪些,并举例说
明“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答案提示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
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中国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
凝聚团结;日本认为自己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
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一、俄驻华公使述清朝依赖俄国调停由我和李鸿章的谈判中看出,中国显然已了解,我国的调停意在迫使日
本与中国同时从朝鲜撤退军队,并认为是避免战争的唯一途径。为了报
答我们的效劳,中国正式承认,俄国具有与中日两国共同解决朝鲜内部
组织问题的权利。李鸿章请求我国协助,俾使日本同意与俄、中两国共
同解决朝鲜的改革问题,此项改革应在中、日军队从朝鲜撤退后立即实
施。我坚信希特罗渥①应竭力劝告日本接受此项建议,这一建议对于我国及日本均极有利,它将保证朝鲜秩序今后得以维持,将摒除中国在朝鲜的优越势力,并成为防止任何列强企图重新侵犯王国完整的唯一有力保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经典史料解读【解读】这是俄国公使喀西尼致俄外交大臣的一封电报,时在1894年
7月初,正值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的前夕,形势非常紧张。当时北洋大
臣李鸿章醉心于联络俄国对付日本,寄希望于俄国出面调停,平息朝鲜
局势,使日本放弃对华战争。俄国则欲乘机扩大自己的侵华权益。各方
之间的关系格局十分复杂微妙。但无论如何,清朝显然是处于不利的地
位。从辑录的电文即可以看出:①俄驻华公使与李鸿章进行谈判,俄方的调
停角色获得认可;②清朝为了报答俄方的“效劳”,已承认了俄介入解
决朝鲜问题的权利;③俄国建议中、日军队都从朝鲜撤出,其目的在于
摒除中国在朝鲜的“优越势力”,而这对俄、日均极有利。由此可见,当时清朝依靠第三国调停来制约日本,防止其对华开战的想
法和做法,无异于与虎谋皮,根本不可能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显然
是外交上的失策。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当时国际关系格局的复杂
性。【注释】①希特罗渥:俄国驻日本公使。二、日本投降诏书的两重性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
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
合公告。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
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交战已阅四载……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
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
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
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
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终战诏书》【解读】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下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以后,日本政
府和军方考虑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告投降。1945年8月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