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修辞和阅读欣赏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谭学纯国内文学界和语文界,近年都有一些学者强调“文学阅读回到语言”,本文以三个文学文本的修辞分析为个案,在操作层面演示文学修辞如何介入阅读欣赏,据此探讨文学阅读如何回到语言。一、《李双双》:修辞命名、身份认证和文本主题在李准的小说《李双双》中,女主人公的命名可以归入两个表述系统:附属性称谓 主体性称谓喜旺家 双双喜旺嫂子 双双嫂子喜旺媳妇 李双双俺那个俺小菊俺做饭的屋里人他妈小说女主人公的系列命名有几个可分析点:1.身份认证:11个能指,1个所指李双双的众多命名是11个语言单位,指称1个对象。也就是说,从纯语言学的角度能够阐释的,是11个能指,拥有1个共同的所指,剩下的,就是这11个同义命名的感情义可以作一些区别性描写。如果对这11个命名的分析到此为止,那么,这些命名只能作为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料,而不能体现小说语言不同于纯语言研究的特征。“俺那个”、“俺做饭的”、“屋里的”、“他妈”,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确认身份。命名的每一次转换,同时也是角色的一次转换,一次角色的重新定位。解释这些命名,需要超出语言的本体研究,从话语分析向文本分析延伸。称谓系统和角色关系人物称谓是一个命名符号,也是修辞符号,是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社会权利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人物称谓体现了被命名者的社会角色特征。在李双双的称谓系统中,附属性称谓只肯定她作为“人妻”和“人母”的存在,否定她作为“人”的存在。这是一种非“我”的、或低于“我”的“他者”化命名,因此,被命名者的命运必然是受压抑、被贬低的。而主体性称谓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形式,确立被命名者的独立地位、身份或权利。单纯从语言学角度看,“喜旺嫂子”和“双双嫂子”是语法上的同位短语,在指称同一对象时是同义符号,但是文学修辞需要从这两个称谓中看出差异。这同样要求我们从语词层面的人物命名分析向文本分析延伸。人物命名和文本主题称谓的变化,意味着行为主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在李双双来说,从附属性称谓进入主体性称谓,与她告别自己的附属性地位的努力同步。在李双双的丈夫孙喜旺来说,他丢弃李双双的附属性称谓,承认李双双的主体性称谓的过程,与他从大男子主义向男女平等的立场转变的过程同步。所以,小说在结尾部分让孙喜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双双,我孙喜旺今后一定要赶赶你。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句话,不能解释它在整篇小说中的作用。实际上,我们就不能被它看作一个简单的句子,而应该把它看作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叙述信号:它意味着李双双个人价值的实现,意味着李双双周围的社会关系对这个曾为“人妻”和“人母”的女人的认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的系统性,决定了符号系统的整体性。在这个系统中,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元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文本整体的变化。这是一条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用这一原理检验《李双双》的称谓系统,我们会发现,附属性称谓和主体性称谓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其深层结构,对应于小说的文化主题,它不能随意改变,如果改变了,就意味着作品将发生文化观念的变更。也就是说,称谓使用的局部变更,必将产生整部作品文化意义和价值指向的变化。二、《警察与赞美诗》:修辞含义、修辞设计和批评指向.小说标题的修辞含义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社会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人行为施加影响,以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防范、阻止和处置违法行为,约束人性本恶。另一方面,倡扬社会正气,引导人性向善。在社会控制的前一种状态下,警察代表了社会干预的强制性力量。在社会控制的后一种状态下,赞美诗象征了社会和谐的审美话语。在这个意义上,小说的标题《警察与赞美诗》,可以看作一种隐喻:警察是社会控制的刚性力量,赞美诗是社会控制的柔性力量,二者共同支持社会的良性运作。问题是:代表社会控制刚性力量的警察和象征社会控制柔性力量的赞美诗,惩恶扬善的社会功能错位了。于是引出下面的分析一一.小说叙事的双重修辞设计和批评指向《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是两个被审视的对象,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一个“本我”,一个“超我”。本我想做犯人,超我想做真正的人。本我按照“快乐原则”,释放自己的破坏性冲动,冲撞既定的社会秩序。超我按照“至善原则”压抑自己的破坏性冲动,实现自己的道德自救。本我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超我也没有完成自己的价值实现。作家把苏比的本我和超我,交给了双重否定的修辞设计。修辞设计之一:让苏比以“本我”形象出场,狂欢化的叙事喜剧性地否定了苏比做犯人的欲望。作家让苏比的本我形象出场时,他的违法行为一再错过警察的视线,叙事的拐点把他引向教堂的赞美诗。按照社会学的界定,苏比本我形象的活动,符合违法行为的全部构成要件: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主体行为对社会有危害性这种行为针对被侵害的客体行为主体是有责任能力的人苏比冲撞现成社会秩序,社会没有做出正常的反应。行为责任人逍遥法外,不是因为社会的宽容,而是因为偶然的庇护。从中我们看到,社会运行机制如何在偶然中一次次地偏离正常轨道。社会秩序需要警察出现的时候,警察“缺席”,或者说,警察的“在场”是虚设的:他们要么无视肇事者的存在,要么把维护社会秩序变成了搞笑场面。修辞设计之二:让苏比以“超我”形象退场,冷峻的叙事悲剧性地否定了苏比做人的权利。当作家让苏比的超我形象退场时,他没有在赞美诗中完成自我拯救,叙事急转弯,把他推向了警察。修辞设计之二:让苏比以“超我”形象退场,冷峻的叙事悲剧性地否定了苏比做人的权利。当作家让苏比的超我形象退场时,他的自我拯救又错过了赞美诗,叙事急转弯,把他推向警察。我们应该注意作品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表明,即使苏比以本我形象出场时,他的超我也曾经隐隐地抬头:例如,他不愿意以精神屈辱换回廉价救济,他没有跟妓女(她同样是被社会遗弃的)进红灯区,这是在告诉读者,向社会发泄不满的苏比,没有退出他的道德底线。而在月光下,教堂前的忏悔,以及苏比决心重建新我的“意识流”,那是表明着苏比灵魂升华的:当他回忆起“生活中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暇的思想与衣领时”,这个被践踏的心灵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一一他在追悔和省悟中看见了希望,并且准备立即行动:明天就去替人赶车。可悲的是,赞美诗唤回的理性,没有让他等到明天的美好。当初那个一心想做犯人的苏比一再错过的警察,在苏比决心做人的时候回来了。而当苏比决心与那个向往监狱的流浪汉告别的时候,警察把他送进了监狱。通过第一项修辞设计,在一连串的喜剧性误会中,使小说主人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显得滑稽。通过第二项修辞设计,以作品的悲剧性结局,使小说主人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紧张。双重否定的修辞设计,互相映射,合成共同的批评指向:社会控制机制失灵。当苏比的本我形象出场的时候,读者可以轻松地笑,在笑声中,人生无价值的东西一次次地被撕裂;可是当苏比的超我形象退场的时候,读者笑不起来了,因为我们听到了加倍放大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生存呼喊。三、《故都的秋》: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读“秋”,是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中语用频率极高的语象,全文约1600字,“秋”出现43次。一般情况下,同字高频重出是修辞之忌,但在《故都的秋》中,却屡屡出彩。“秋”,是这篇散文的关键词,也是我的文学阅读的语言入口。1.文本语象系统《故都的秋》是对一个季节符号的情绪开发,“故都”的“秋”所引发的美感,在语言的描述中被重建、被提升。通篇流贯的语言情绪,有点接近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但比《荷塘月色》难读。《荷塘月色》中有迹可循的月下行走,是在空间化的叙述结构中穿插主观化的情绪诉说,诗化的记忆在空间变换中构筑审美现场。而《故都的秋》中只有飘忽的散逸和思想漫游,与情绪诉说和思想漫游同在的,是语象似乎不经意的流动。对《故都的秋》作话语分析,首先聚焦我们视线的,是文本的语象系统,包括主题焦点语象、语段焦点语象、延伸语象和比较语象。主题焦点语象:故都的秋语段焦点语象:北国一一秋味秋色秋意秋姿秋草秋蝉秋雨清秋秋士秋声秋潮南国一一秋蝉秋雨秋潮郁达夫以“南国之秋”为参照,通过对“北国之秋”的诗意诉说,实现对“故都的秋”的情绪开发。具体展开方式是:由主题焦点语象统辖语段焦点语象,由语段焦点语象汇聚生命对“秋“的各种感觉,裹挟着看似纷乱的思绪,从不同的观察点,向文本焦点语象凝聚。向“故都的秋”凝聚而不锁定,支持了这篇散文情绪流动的流畅:北国的秋味、秋色、秋意、秋姿、秋草、秋蝉、秋雨、清秋、秋士、秋声,通过感觉总动员,参与故都的秋的情绪建构。南国的秋蝉、秋雨、秋潮,作为北国之秋的美感参照,介入了故都的秋的情绪建构。这还不够,于是由语段焦点语象生长出延伸语象和比较语象。延伸语象:北国一一槐树牵牛花梧桐一叶知秋的遥想果树灰沉沉的天雨过云卷雨后斜桥影里树下行人中国文人与秋南国一一陶然亭芦花钓鱼台柳影西山虫唱玉泉夜月潭拓寺钟声甘四桥明月普陀山凉雾荔枝湾残荷比较语象:南国一一北国之“秋”: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延伸语象由各种现实物象生长出“秋”的审美感觉,从槐树、牵牛花、梧桐,到一叶知秋的遥想,从雨后斜桥影里的树下行人,到中国文人与秋,都参与对“秋”的情绪开发。比较语象是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审美设定:黄酒的温和与白干的浓烈,稀饭的清淡与馍馍的厚重,鲈鱼的鲜嫩与大蟹的醇美,黄犬的机巧灵秀与骆驼的朴实沉稳,通过一个经验领域向另一个经验领域的投射,隐喻化地指向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美学品格。从文本语象系统,走近郁达夫由“秋”激活的审美思维,它使得我们对文本的整体解释框架变得清晰起来。与《故都的秋》的语象系统相应,可以构拟一个层级性的解释框架:(1) “故都的秋”的解释空间在它的下位层次:“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或者说,“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互为他者、互为修辞镜像的编码,是对“故都的秋”的召唤结构的审美填空。(2)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的解释空间在语象系统,更在语象之间互相碰撞、互相映照、互相投射的复杂关系。从“北国之秋”到“南国之秋”,用语段焦点语象、延伸语象、比较语象,凝固住的作家的艺术感觉,在文本层面才具有完型意义。也就是说,作家笔下43次出现的“秋”语象,单个地来说,不具有自足的意义,它们只是文本建构的“有意味的形式”。依据(1)、(2)的解释,可以把文本的自然语段记作13个叙述单元,其中第8、9两个对话语段同属一个话轮,记作叙述单元8。全文叙述推进方式为:叙述单元1:秋一北国的秋一故都的秋(语段焦点语象:秋味)叙述单元2:南国的秋(语段焦点语象: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叙述单元3:南国的秋/北国的秋(延伸语象:陶然亭芦花、钓鱼台柳影、西山虫唱、玉泉夜月、槐树、潭拓寺钟声、牵牛花/语段焦点语象:秋意、秋草)叙述单元4:北国的秋(延伸语象:槐树、梧桐、一叶知秋的遥想)叙述单元5:北国的秋/南国的秋(语段焦点语象:秋蝉)叙述单元6:北国的秋/南国的秋(语段焦点语象:秋雨)叙述单元7:北国的秋(延伸语象:灰沉沉的天、雨过云卷、雨后斜桥影里树下行人)叙述单元8:北国的秋(语段焦点语象:秋雨)叙述单元9:北国的秋(秋雨的延伸话题)叙述单元10:北国的秋(延伸语象:果树/焦点语象:清秋)叙述单元11:北国的秋(语段焦点语象:秋士、秋声/延伸语象:中国文人与秋)叙述单元12:南国的秋/北国的秋(语段焦点语象:秋潮/一组比较语象)叙述单元13:北国的秋(留住北国的秋)语象转换和延伸推动着叙事,引导着叙事的扩张。语象流动和情绪流动同步进行,丰富着“秋”的情绪意味。如果没有语象的流动,也就没有充满动感的《故都的秋》。情绪之流的终端,在北国的秋,也在故都的秋。这是作家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北国的秋天”,是作家从杭州赶回北平,想饱尝秋味的“故都的秋”。休止符回应着起始段“秋”的深味,一个新的文本诞生了。2.进入修辞认知的“故都”的“秋”标题话语《故都的秋》,意味着普通物候名词“秋”进入了给定语境。这个语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体验性很强的主观语境。主观语境强制性地把“秋”的品味和体悟,从逻辑化的概念认知通道,拉向审美化的修辞认知通道。在“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两条叙述链上,最富诗意的表述是:/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南国的秋:不是名花、不是名酒、半开半醉的状态无法度量,北国的秋一定比南方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无法认定,南国的秋一定不是名花、不是名酒,只是半开半醉的状态。这类在逻辑上不能成立的判断,正是本文语言的亮点,它的逻辑缺口已被修辞认知修复。如果读者注意到,修辞认知已经封闭了逻辑缺口,读者对“秋”的品味已经交给了审美自由,也就不再深究:——为什么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在南方看不饱,尝不透?——为什么南国西山的虫唱,不如北方满耳的蝉声?——为什么甘四桥明月、普陀山凉雾、钱塘江秋潮、荔枝湾残荷,比起北国的秋来,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为什么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在北方更有深味?四、文学阅读:如何回到语言?文学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不同的进入通道,但是有一个通道一一语言通道,它的运行机制好像总有这样那样的阻隔。虽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很多解释的版本;虽然,文学书写的终点是语言,文学阅读的起点在语言,这使得文学和语言无法剥离,也使得文学阅读的语言还原无需更多的理论证明,但是,文学阅读如何回到语言,在操作层面能够自如上手的并不多。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语言工具论张寿康先生区别过两种“工具”:锄草的锄头和表达思想的语言。张先生敏感到了二者的不同,但是他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为什么二者是不同的?其实,二者的本质差异是:锄头锄草,行为完成之后,锄头和草是分离的,作为工具的锄头,不会消融在通过它所产生的产品中。锄头锄过的草,是经过锄头处理、最终与锄头分离的草。语言表达思想,行为完成之后,语言消融在它所表达的思想中。因此,思想是语言的思想,思想在语言中展开。思想寻找相应的语言,语言规定思想的路向。语言表达思想,意味着思想是语言化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直接参与生活事件、人物活动、情绪传递、以及艺术场景的构筑,并和它们交织在一起,无法剥离。正是这种本质差异,使得工具论的语言观遭遇理论的质疑。“语言工具论”的后果,导致文学语言研究方法的单一生硬,文学作品被当作语言碎片的机械拼接,当作语言运用单位在数量上的单纯堆积。但实际上,文学文本是语言遵循一定修辞规则的成系统运用,文本的语言系统一旦形成,就会再造出一个富有生气的修辞场,它以审美的权力冲撞着语法和逻辑的权力。文学阅读,起点在语言,落点不能仍然在语言。文学阅读回到语言,不是止于语言,而是需要从语言世界向文本世界延伸。需要开辟本自语言学,又超出语言学的双重阐释空间。这又遇到的下面的难题一一学科之墙文学阅读回到语言,至少存在三种可能:(1) 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分析(2) 涉及语言学概念、但架空文本语言的解读(3) 能够解释文学文本的语言解读我们需要的是(3),但文学阅读实践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1)和(2)。具体地说,语言界的分析较多地偏向于(1),文学界的分析较多地偏向于(2)。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科之墙。重建能够解释文学文本的语言解读路径,需要打通学科之墙,整合语言学和文艺学的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但事实上,这两个学科之间的阻隔多于认同。操作程序和阅读反应结合上面说到的三种可能,存在三种具体的操作程序:(1) 回到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分析;(la) 找出作品中语言运用效果好的词、句、段;(lb) 指出这些词、句、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技巧;(lc) 分析这些词、句、段所运用的修辞技巧为什么是效果优化的;(ld) 运用语言学的理论资源、思维方式完成以上程序;(le) 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上程序;(lf) 面向语言界读者,接受语言界的学术评价,语言界认同,文学界反应冷淡,甚至批评。(2) 运用语言学概念、但架空文本语言的解读(2a)找出语言学知识谱系中的相关概念;(2b)借用这些概念,分析文学文本,但可能偏离概念的语言学内涵;(2c)根据现成的语言学概念,仿造新概念,分析文学文本,但往往丢弃语言实例;(ld) 运用文学的理论资源、思维方式完成以上程序;(le) 运用文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上程序;(2f)面向文学界读者,接受文学界的学术评价,文学界认同,语言界反应冷淡,甚至批评。(3)能够解释文学文本的语言解读(3a)找出作品中对作品整体有解释力的词、句、段;(3b)指出这些词、句、段通过什么样的修辞设计完成了文本的建构;(3c)分析这些词、句、段在文本整体建构的意义上为什么是效果优化的;(3d)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文学的理论资源、思维方式完成以上程序;(3e)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文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上程序;(3f)同时面向语言界和文学界读者,同时接受语言界和文学界的学术评价,寻求语言界和文学界的共同认同。一般情况下,三种操作的结果,对回到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健康宣教
- 胎儿智力低下的健康宣教
- 足底疣的临床护理
- 麻风的临床护理
- 紫癜的临床护理
- 【小学】重阳节主题班会课件 爱在重阳
- 巨细胞动脉炎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86-2022 同轴度测试仪校准规范
- 课课件-严重创伤
- 《设计变更讲座》课件
- 2024年航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航空票务知识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5年广东省春季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复习试题二(含答案解析)
- 智能无人机销售合同
- 《微服务体系架构》教学大纲
-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华为年财务报表分析(共16张课件)
- 小儿手足口病课件
- 2024年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共五套
-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中考地理试题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江苏省政务服务办事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库-下(判断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