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大赛听后感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大赛听后感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大赛听后感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大赛听后感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堂大赛听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如何落实“目中”有学生-----观“以赛促训”初中语文课堂大赛有感本周三,我倾听了全旗“以赛促训”语文课堂竞赛的六节课,其中两节课是由我校吕慧杰老师和樊华老师执教的课。当从一个执教者转换为一个倾听者的角色时,自审自己的课堂有很多汗颜的地方。本该热血沸腾时写下这篇反思,但因个人时间问题搁置,更因我一直在冥思我怎样才能说明白我的认识,让我的哪怕一个读者觉得清晰而受益,觉得不那么重复和乏味。这个自媒体时代,我们以表达为乐,却容易忽略表达的规范和味道。这个冗长的开头就是想表达:我的很多词汇可能不新鲜,但我的解读也许有一丝可取;同时我真的“心中有我的读者”,虽然可能功力有限;大赛至少“唤醒”了我有些迟钝的一根弦,即关注倾听者而非表达者的角度。如下想法,属个人之见,是供批判的素材,仅此说明。一、目中有人之备课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有限的时间如何增幅“主人”的见识面积,精进“主人”的运用能力和提升“主人”的思想意识,这是教师的本职核心工作。我们完成教育功能的工具是什么呢?教材和其他教育资源。所以精准备课、吃透教材就是必经步骤。我不知道多少老师在备课上是用足了功夫的,只知道每次大赛时大家都有蜕皮之感。这种痛恰是提升之痛,痛者受益最大。但一年有几次大赛,一次大赛有几人成为“痛人”,更多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是怎样备课的呢?大赛现场我感受到老师们备课的用心,甚至是群体用心备课,但同时也想,以大赛之用心是这样的课堂状态,那平时轻松的独自备课的状态下怎样呢?我们一节成型的课有时还不是“备”出来的,是反复“试”出来的。那被试课的孩子们又接受了怎样的信息呢?有的教师备课按流程写,但有的教师却把流程中的每一个对话,每一个问题的预设都写出了。不同的备课所产生的效果一定不同。备课是课下一人耗时多,但课上几十人的效率就提起来了。所谓目中有学生,是说我们备的不是四十分钟的课,而是一个个四十分钟构筑的孩子漫漫长长的人生的奠基。这时备课的神圣感、使命感就来了。“备课必须用心,备课必须规范,杜绝不规范备课带来的低质课堂”,这是我再次对自己提出的严肃的要求。二、目中有人之目标观一堂课的目标明确,必然击打有力。从六堂课的目标落点来看,几乎没有太多区别,说明设定都很明确,没有什么偏颇,也见备课之用心。目标除了“确认”这个关键词,还有“完成”这个关键词(完成到什么程度),还有“如何完成”这个路径关键词。我想所谓高效就是选择了正确的打开方式----路径正确,最后的验收也要有。这六堂课让我觉得每个老师都在想办法去完成既定目标,但策略的使用不同,比如读的方法不同,环节的安排不同,问题的设置不同,最后的呈现效果也不同。但共性的问题是,我都没有感觉到,大多数的孩子对既定目标到底完成的怎样,达到什么程度。也许这对一堂课,特别是借班上课的一堂课太苛责了,但我觉得这有必要成为我们平常课堂,面对自己“亲学生”时考虑的问题。三、目中有人之学生观这是课堂教学最内核的关键词。也是这个词,挽救了我一直想不通怎样和大家交流才能不让我的感受显得凌乱和琐碎。学生观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词,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往往做最多反应的是和第一人称相关的东西:我觉得应该讲什么,我想怎样讲,我怎样考学生,不会的怎样处理,应该对学生提什么要求,按规定我应该说多少话,这些反应是天性。对任何一个备课者来说,学生都是“他”,很容易被忽略。我们想的最多的和“他”有关的是:他应该学会什么,他应该怎样听。“以人为本”说白了就是站在别人立场看问题,这个大家都懂,就是不能坚持做,因为不容易,特别是开始。尤其是教师,我们对面的是孩子,这么大的差距,更有难度。但不考虑也不行,不被买账的输出劳而无功。我想到几个最常见的对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注解的词汇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提升。这些词标配的教学行为或教学形式就是预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梯度问题,关键处讲解、没有标准答案等等。六堂课我都看到了小组合作,都感受到了孩子们有预习,也都明显的感觉课堂的梯度感,比如这些环节的安排很明显:整体感知-----情节梳理------人物品析,剖析层层深入,从全篇到重点段到重点句,引导循序渐进。但是多少还觉得有遗憾,遗憾在“提升”这个词上,以前我理解的“提升”很高大上,觉得是课堂最高级,具有震撼效果的。现在觉得向好的方面的“变化”就是提升,可是这种变化需要可见,至少可感。比如课堂气氛开始时沉默拘谨,结束时很轻松快乐;比如文章开始读时情感单薄后来趋于饱满;比如,第一篇勾画耗时巨大,第二篇快速勾勒;比如一个孩子回答不完整,点拨后完整的表达,比如,虽然无具体指标,可是你分明感到课堂上的孩子有倾听到重要信息,有思考到关键问题,有得到情感的共鸣,每个你都有进行过一点说、读、写(未必是写文)的训练。都有哪怕一句话的积累。这种清晰的“提升感”还弱。还遗憾在阅读方式的效用和小组合作的契机上。比如我们每一次读要完成的目的是什么?以《白杨礼赞》为例,如果每个小组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全班同学听,那么这个活动的安排的实质意义和效益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什么?按照阅读是独特的体验这个标准,小组的同学可不可能喜欢同一段,即使喜欢,大家的节奏如何统一?小组的合作还面临一个问题,合作的目的是统一认识,碰撞火花还是给每个人一个机会和平台在小的范围内练习读说,如果是前者需不需要先独立的思考,再碰撞。如果是后者,是不是同桌就能达到。我们在每一个步骤的设计,每一个活动的安排中如果多多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的生理特点、孩子的能力积淀,孩子的喜好方式。如果多多预设孩子的难点,如果细心的发现孩子的困惑,应该就是“目中有人”了。四、目中有人之语言观教师的课堂离不开语言表达,哪怕40分中只让说8分钟。让少说只是怕说乱说罗嗦,更怕教师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孩子思考,导致孩子只会记别人的话,懒于思考。我们经常觉得展示才华的机会给扼杀了,其实八分钟足够展示才华了。因为就是一句话也可见功力的。我觉得教师的语言应该有导入语、环节衔接语、评价语、分析语、提示语、追问语、激励语、组织语、总结语。这么多其实说来就是必要说的和即兴的。必要说的话应该是简洁、准确、优美、规范的,是可事先准备并能练习的,目的是给孩子做榜样示范,所以不能随便,不能口语化。而即兴的主要是针对性评价和根据现场情况所临时说的话,有难度,但更彰显功力,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在六堂课上出现了一些我觉得不很妥当的语言表达问题:如谢谢大家给我的配合;大家停下来,我觉得时间够了;谁给我说一下答案,谁给我理解一下感情;谁再读一下,比刚才的读得好;你们商量商量答案;大家太扭扭捏捏了;再大声点;老师的题出的不对了等等,还有评价语太笼统,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没有说具体。至于读书中强调要求,给出提醒也多少破坏了阅读气氛;另外帮推性语言应该多些,比如提示之下,让孩子表达的更完美更严密,认识的更深刻的。听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也用力敲了敲警钟,无法避免出现问题,但关注是改良的开始。五、目中有人之细节观细节貌似微不足道,但关键时刻也许决定成败。我今天说的细节也许还不太细小,但和课堂主体比,算作小;从容易被忽略的角度讲算作小。冠之“目中有人”的细节就光辉起来了。教师的穿着打扮、妆容浓淡、装饰物是否得宜都应该成为考虑的内容,所穿鞋的鞋跟和上课的地板接触声响也应考虑。师者形象对学生而言都带有示范的意义,六位老师都注意了这些。参赛教师大都爱把时间花在从上课铃响起以后自己的课的构思上,但想没想过,正式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也是教师的“场”,你组织学生做什么以及与学生如何交流是不是影响着接下来的开始,也影响着听课者对你的评价。比如学生在背诵,如果老师在阅读或在“备课”,是不是就有目中无“人”的嫌疑。孩子们上课不爱发言是借班上课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那么怎样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和积极主动性是不是要格外考虑?有的老师拿着写满带有鼓励性语言的彩纸条,送给发言的同学,得激发出多少言论,有的热场时出示简单有趣的问题,烘托气氛。这些细节都是智慧。课堂上不要呈现很多对学习方法的讲解,貌似在授之以渔,但恰恰是强迫吸收,因为理论只有被使用被感知后才能被意识被记住。理论被形象化后才能被记忆。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意义。多媒体的使用,有开阔视野,声色并茂,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好处,但使用时也要注意:不能有错别字,格式要正确,背景颜色要妥当,字体大小要适合孩子观看,配有的声音要得宜,不要有语句表意含糊或笼统的情况。板书设计不可忽视,书写漂亮,表意清楚,重点突出,有讲解的铺垫用途或核心的关键词,利于学生的识记和感悟最好。如果有人用到思维导图就太棒了。六、目中有人之评价关在听课的过程中,我身边的同事和周围的同行经常发出这样的声音:这句话不该说,这个环节太浪费时间了,这里讨论一下就行了没必要讲解。总之大家的关注点在教师语言的规范、准确上;在课堂环节的落实和完成上;在时间分配的多少上。却少有人提到孩子们可能哪里不会,可能哪里收获最大。我们的评价角度是不是就是我们备课的重心,这个可能决定我们在课堂上说什么,做什么,放弃什么,坚持什么。我觉得我们上心在一节课的完成度和精彩度上时可能本末倒置,目中无人了!七、目中有人之教研观为了让我的反思提升一下高度,我特别安排了第七条,虽然可能因为它的冗长已经没人读到这里了。这种校际间的竞赛通常不是为个人安排的展示舞台,更深的寓意可能就在学校的教研上。之前的调研中间学校教研有没有实效性,我想和这也是相关的。如果竞赛之时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坐在一起,着力观察孩子的反应和行为,对课的感受可能更深刻,但无论怎样,听课带给大家的触动一定是很大的。我在思考学校的教研应走向哪里。在备赛的过程中,我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对个人是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的,而且在给别人建议的同时无形中加深了个人的思考。所以集体听评课不可少。但远远不够,还要明确评课标准,加大针对性评价,有一课一得,不能有一课一评,一评一改,一改再评吗?针对刚进入行业的年轻教师绝不能停留在听评课上,一定要“磨课”,反反复复。不是个人磨,要集体磨一人,那么一人得就变为了人人得。让老师们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