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1.gif)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2.gif)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3.gif)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4.gif)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928f38eb6d5572a6d050e4806c9900d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育复习系列资料小学教育复习系列资料小学教育复习系列资料10
10阿长与《山海经》
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二、字音词义搁gē:放置憎zēng恶:憎恨,厌恶。竹竿gān: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烦琐suǒ:繁杂琐碎。土匪fěi:在地方上抢劫财物,为非作歹的武装匪徒。辫biàn子:把头发分股交叉编成的条条儿。胸脯pú:指胸部。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诘jié问:追问,责问。哀悼dào:悲痛地悼念(死者)。茉mò莉li:一种常绿灌木,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书斋zhāi:书房。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粗拙zhuō:粗糙低劣。守寡guǎ:妇女死了丈夫后,不再结婚。三、主题概述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作者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感到震撼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生动真实地刻画出了一位不幸而又渴望平安幸福,没有文化但关爱孩子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介绍了阿长的身份以及名字的由来,暗示她卑微的社会地位。第二部分(3~18):主要以“我”的童年视角,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第三部分(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她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五、鉴赏品读1.文章开头介绍“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名字。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2.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对她发生“敬意”做铺垫。3.作者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阿长什么性格特点?“实在不大佩服”阿长是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睡相不好。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行为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阿长的朴实和平凡。4.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做铺垫。5.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甚至轻视。6.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7.“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8.课文结尾补写阿长的悲苦身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与开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妈妈记在心中,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与怀念。9.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而不用“长妈妈”?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相对应的“我”的情感态度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适。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妇女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详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其余是略写。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长妈妈赢得了少年时代的作者的敬重和感激,并被作者终生怀念,因此作者用文字写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的敬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愚弄人民的嘲讽和批判。第二题1.文章第二十七段中的“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而第二十八段中的“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则标志着文章回到了写作的现实中来。2.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情况知之甚少的内疚,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怀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将感激和怀念之情推至最高点。3.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使“我”震惊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第三题第一个神力是作者认为阿长可以抵抗外敌,拥有一种伟大的神力。第二个神力是作者认为别人办不到的事,阿长却可以办到,对她产生了敬意,认为她很了不起。又因为这件事成功了,所以觉得是一种神力,这是作者儿时的一种感觉。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赞颂的意味。第四题1.“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儿时对阿长害死隐鼠一事的态度和心理。2.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了“我”之前对长妈妈没什么好印象,而接下来所写的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才让“我”产生了“敬意”。这样的敬意,是通过讲故事吓“我”而得到的,是一种对故事的好奇和恐惧,是“一时”的,从而衬托出后面因买《山海经》而得到的“敬意”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敬意,是永远的敬意。3.这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写作者对长妈妈由讨厌到逐渐产生敬意的心理,而非真的如句子中所说“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这样写,特别有童趣。第五题略。
11
11老王
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代表作有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二、字音词义蹬dēng: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绷bēng:张紧,拉紧。捎shāo:捎带,顺便给人带(东西)。惶huáng恐:惶惧,惊恐。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荒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门框kuàng:门扇四周固定在墙上的框子。滞zhì笨:呆滞笨拙。侮wǔ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愧怍zuò:惭愧。三、主题概述作者通过描写车夫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我”愧怍的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表达了“我们”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写出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第二部分(5~16):记叙了“我”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善良和知恩图报。第三部分(17~22):写得知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五、鉴赏品读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这是作者的猜测,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对老王深深的同情。2.“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侧面描写。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做铺垫。3.描写老王最后一次给我们送东西来时,老王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我”是“强笑”与他说话,这些描写好在哪里?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我”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伤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4.“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肖像描写。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5.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与“善”?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我”家送冰块,并且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之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课后习题解答第一题示例:读完课文,我想到两个词:穷苦和尊重。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穷苦的人,没什么亲人,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自己眼睛又有病,处在社会底层。但老王善良,勤劳,因而得到了同样善良的“我们”一家人的尊重。这种尊重,让我感觉到了社会温情的一面,特别是老王临死之前还到“我”家送香油、鸡蛋的情节,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受。第二题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少收费或者多送冰,都表现了老王的老实忠厚、心地善良,体现了他的“善”。)②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老王生活困难还不忘关心“我们”,体现了老王的善良、淳朴;最终还是收了钱,也写出了老王生活的贫困,他其实很需要钱。)③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拖着病体来送香油、鸡蛋还不要钱,来报答对自己好的“我们”一家,体现了老王的知恩图报。)第三题1.这件事最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一个命运如此不幸的人,临死前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我们”一家的感谢,让“我”看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这最能表现他虽然身份卑微,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2.文章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从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方面,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况,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也更能突出他的善良与知恩图报。3.写“我”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是通过“我”的表现来写老王,这是侧面描写。“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我”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健康状况的糟糕。第四题1.“当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表示就是这样、应当这样。这个词流露出“我们”对老王的感谢、同情与关照,觉得照价付钱是理所应当的。2.“我们”一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老王虽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但按当时的说法,他是“当家做主”的人,“明智”的做法就是和作者一家划清界限。但是,老王没有这样做。“从”和“压根儿”写出了老王的善良朴实,他坚持着一贯的做人准则。“大概”表明这个结论是“我”猜的,“我”毕竟不是老王,不知道他内心是怎样想的;而“压根儿”是根据老王平时的表现总结出来的,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3.“我”这样说,是为了不让老王有心理压力,能够把钱收下。这体现了“我”的善良。第五题因为相比老王对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感谢,作者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对老王的关心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勇于反省自己,通过对老王生活的琐碎片段的记叙,表达出应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尊重和关心弱者,关注弱者的疾苦,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思想感情。
12
12台阶
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质朴的农民形象。其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二、字音词义凹凼dà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晌shǎng午:中午。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zào:烦闷焦躁。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也形容底层人民的卑微姿态。三、主题概述本文以台阶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为了建造新屋新台阶而不辞辛劳的大半生,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以及为了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坚韧性格。同时,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思考。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8):台阶曾经给家人带来满足,但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第二部分(9~16):父亲为造新屋新台阶辛勤劳动,攒钱攒物。第三部分(17~23):父亲造新屋新台阶时的艰辛付出。第四部分(24~32):住进了新屋,有了值得自豪的高台阶,父亲却老了。五、鉴赏品读1.“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表明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那些“沟”“沙子”“泥土”都是父亲辛劳的见证。2.第1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专注的目光”遥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运用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羡慕与向往。“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含蓄地折射出父亲的心愿与追求一时不能实现的苦闷与不甘。3.“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侧面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劳累,体现父亲为实现目标的执着,也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4.“接着开始造台阶”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何用意?本文的题目是“台阶”,文章的重点也是“台阶”,“接着开始造台阶”单独成段,既照应了题目,又引起读者注意,表明以下内容是行文重点。5.作者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有什么作用?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既体现了父亲的艰难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的形象;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意境,表达了“我”对父亲无比热爱的感情。6.放鞭炮后,作者对父亲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写出父亲内心无比喜悦,却又手足无措的样子,这也折射出父亲的内向与厚道。父亲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当自己追求的理想一朝实现时,他却手足无措,与前文说父亲是位“老实厚道”的人相呼应。“腰闪了一下”“一只手按着腰”,这些细小的动作,既写出了父亲不服老的性格,又写出了父亲已经老了,与前文父亲力气大形成鲜明对比。7.为什么以“父亲老了”结束全文?“父亲老了”与当年父亲体壮如牛形成对比,从而突出父亲为了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但是新屋落成了,身体也垮了,人也衰老了,文章就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沉的。8.文章在结构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试着具体赏析。在结构布局上,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即表现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精神特质来组织材料。作者将“台阶”作为本文的线索,紧紧围绕“台阶”来描写父亲。描写“台阶”的过去与现在,描写“台阶”从旧到新,从低到高。“台阶”的变化过程也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这一形象的丰富内涵。
13
13卖油翁
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全文展示
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三、主题概述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人外有人”的道理。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2.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指油勺)(二)古今异义1.睨之久而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2.尝射于家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尝试。3.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三)一词多义1.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2.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但手熟尔(同“耳”,罢了)(四)词类活用1.吾射不亦精乎(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
2.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尝于家圃射”)2.省略句自钱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治老鼠服务合同协议书
- 建筑桩基工程施工合同
- 电热水器维修合同
- 法律行业智能诉讼辅助工具研发方案
- 地暖承包合同
- 教育行业管理与教学实践指南
- 农业环境保护与管理指导书
- DeepSeek简单版使用指南
- 店面承包合作协议合同
- 集装箱活动房租赁合同样本
- XX学校服采购工作方案(含一封信、备案表、反馈表)
- GB/T 33107-2016工业用碳酸二甲酯
- GB/T 18938-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的面包片电烘烤器性能测试方法
- 简约卡通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教育PPT模板
- 劳动合同法经典讲义
- 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题(精选100道)
- 教学第二章-毫针刺法1课件
- 产业园区环保管家实践和案例
- 医学约束带的使用课件
- 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及流程
- 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