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_第1页
第9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_第2页
第9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_第3页
第9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_第4页
第9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1第一页,共八十七页。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及其经济体制进行阐述和分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从总体上认识和理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及经济体制模式。本章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2第二页,共八十七页。学习重点本章学习重点是西方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和手段以及美、德、日经济体制模式的异同。因为战后在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迫使这些国家必须在生产关系领域做出调整,也就是国家必须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但各国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和调节的程度、形式和手段有所不同,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3第三页,共八十七页。学习难点难点是如何认识和理解“新经济”,它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在美国仅维持了十年的时间)还是周期出现?它为何只在美国表现明显?因为在美国出现所谓“一高三低”(即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财政赤字、高经济增长率)的“新经济”时,日本和欧共体(欧盟)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财政赤字节节攀升。4第四页,共八十七页。第九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第三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第四节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5第五页,共八十七页。第一节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经济恢复时期(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三、经济“滞胀”与调整时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四、“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90年代以来)6第六页,共八十七页。一、经济恢复时期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经济形势恶化发达国家的国际环境恶化二战结束初期各国经济的恢复情况西欧与日本快速发展的原因

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美国的大力扶持7第七页,共八十七页。经济形势恶化作为战争发动者的德、意、日以军事失败而告终,经济上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作为战胜国的英法两国经济也遭到严重的削弱。总之,当战争结束时,西欧和日本生产衰退、交通瘫痪、燃料短缺、食品匮乏、住房不足等等,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8第八页,共八十七页。发达国家的国际环境恶化一方面,战后一系列欧洲和亚洲国家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到1949年,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35.5%,土地面积占了25.9%;另一方面,战后,亚非拉国家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使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体系崩溃。拥有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亿人口的大英帝国的解体,使英国丧失了各种特权、贡赋和优惠条件。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及其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原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体系的瓦解,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9第九页,共八十七页。战后初期西欧及日本各国经济恢复情况参见课本表9-1;战争结束三年之后,除德国和意大利外,析构各国经济都恢复并超过了战前1938年的水平。就整个西欧而言,到1950年已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日本恢复较迟,大约用了10年时间,到1955年工矿业生产超过了战时最高年份1944年1.7%。10第十页,共八十七页。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工业设施虽遭破坏,但工业基础尚存;战争期间各国私人工业投资增加迅速;各国战前拥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随战争期间人员损耗很大,但战后海外流亡者、军人等大量回国,大量知识分子和有产者从社会主义国家逃亡到西欧及日本,从而弥补了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的不足。11第十一页,共八十七页。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1)推行国有化政策,如英国、法国等将银行、煤电、运输等行业收归国有;(2)推行经济计划化——政府制定短、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度干预;(3)推行“福利国家”等社会经济政策——不仅涉及“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社会保障,还涉及到调节雇主和雇员关系等问题。

12第十二页,共八十七页。美国的支持战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53.4%;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积极推行“冷战”战略,对战败的德、意、日及英法等国采取经济援助政策;1947年,美国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和日本提供大量资金援助;由美国主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也为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提供国外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3第十三页,共八十七页。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50年代初开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4第十四页,共八十七页。经济高速增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1919—1938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2.3%。1951—1970年间的2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3%,而且经济高速增长几乎席卷了西方所有国家,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参见表9-2)

,也席卷了各个领域,带有明显的全面性。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生了数次经济危机,但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较小、危机持续时间较短,对经济的打击较轻,没有发生像战前1929年和1937年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15第十五页,共八十七页。表9-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和战前GDP实际年均增长率比较(%)

国家1860-1913年1913-1938年1955-1973年美国4.32.03.5英国2.41.03.0法国1.11.15.2联邦德国*3.01.35.9日本4.14.59.8注:*战前为德国16第十六页,共八十七页。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这主要是由于,战后发生了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实现了自动化,也标志着经济现代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由上升转为下降,而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到70年代已经占到国民收入的60%左右。17第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20年间,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但各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差异很大。总的说来,日本增长最快,联邦德国和法国其次,美英两国最慢。

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的1.6%上升为1970年的9.5%,同期在资本主义国家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5%上升为6.9%。相反,同期的美国工业的比重从48.7%下降为37.8%,贸易额从18.1%下降为15.4%。18第十八页,共八十七页。三、经济“滞胀”及其后的缓慢增长时期经济“滞胀”时期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出现“滞胀”的原因缓慢增长时期格林斯潘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19第十九页,共八十七页。表9-4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国家1965-1973年1973-1983年西班牙6.41.8爱尔兰5.03.2意大利5.22.2新西兰3.70.8比利时5.21.8英国2.81.1奥地利5.52.8*荷兰5.51.5日本9.84.3*20第二十页,共八十七页。(续)表9-4联邦德国4.62.1澳大利亚5.62.4丹麦3.91.8加拿大5.22.3瑞典3.61.3挪威4.03.7美国3.22.3瑞士4.20.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计4.72.4注:*为1973-1982年的数字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77页。21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七页。表9-5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国家19601970197619771978197919801982美国5.54.97.77.06.05.87.19.7日本1.11.22.02.02.22.12.02.4联邦德国1.20.74.64.54.33.83.87.5法国0.71.34.65.25.36.06.4-英国1.62.65.76.26.15.77.412.0意大利4.23.26.77.27.27.27.79.1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年鉴》。22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七页。表9-6发达国家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国家1951-1973年1974-1981年美国2.79.4日本5.29.1联邦德国2.74.9法国5.011.4英国4.315.4意大利3.915.9发达国家总计3.49.9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金融统计》年鉴。23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七页。出现“滞胀”的原因主要原因:一是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二是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根本原因: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扩大信贷从而刺激投资和需求,从而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恰巧碰上石油危机,从而导致经济滞涨;二是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24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七页。缓慢增长时期发达国家经过一系列激烈的经济协调和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具体表现在:首先,发达国家已经摆脱严重通货膨胀的局面;其次,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

25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七页。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紧缩政府开支

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国有企业民营化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科技发展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协调26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七页。美国从1991年3月-2001年6月,实现了长达120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高增长——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此后,由美国开始,在全世界限期了一场“新经济”浪潮。新经济的概念与特征新经济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四、“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27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七页。新经济的概念与特征所谓新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28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七页。经济知识化即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新经济中,知识(或信息)取代物质成为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它导致资本要素组合无形化,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重要性的增加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增长超过了有形资本。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随着知识或信息投入的增加,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或信息含量提高,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使得整个国民经济日益轻型化。

29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七页。经济网络化随着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经济交往方式、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生产者相互之间的网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网络,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网络,诸如此类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使得全球经济活动的时间缩短,空间缩小,频率加快,协同性增强,效益增大。

30第三十页,共八十七页。经济全球化由于经济知识化、网络化的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组合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流(知识生产、知识分配、知识交换、知识传播、知识消费)、信息流和技术流(无形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商品流和物流(有形贸易)。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企业扩大了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的规模,更加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31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七页。新经济的影响(1)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第一,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成为美国企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三,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就业的增长。(2)促进了制度创新。(3)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第一,数字鸿沟。由于存在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差异,在信息社会中所引起的不同机遇、不同地位,乃至造成经济上的巨大差别和心理失衡。第二,两极分化。新经济所导致的股市飙升,使得掌握大部分股票的富人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财富迅速扩张,成为新经济的最大受益者。第三,新型垄断。科技的进步还引发了创新者垄断,创新者不仅聚敛了大量财富而且往往阻碍甚至威胁到科技的进步。32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七页。第二节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强化二、国家调节的原因与目标三、国家调节的主要手段及其功能四、国家调节的作用和影响33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七页。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强化历史地看,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或干预程度是不断增强的,而且这一过程是呈波浪式发展的。自20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其力度或强度在20世纪后半期有了明显的增强。发达国家政府总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参见表9—9)。34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七页。表9—9西欧、美国和日本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1913——1999)19131938195019731999法国8.923.227.638.852.4德国17.742.430.442.047.6荷兰8.2121.726.845.543.8英国13.328.834.241.539.7算术平均值12.029.029.842.045.9美国8.019.821.431.130.1日本14.230.319.822.938.1资料来源:(英)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35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七页。国家经济调节的原因(1)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的直接目标,就是矫正“市场失效”。市场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垄断。第二,自然资源干预。第三,破坏性竞争。第四,外部性。第五,信息不充分。(2)社会、政治和其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护个人权利。第二,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第三,国家和全球问题的解决。

36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七页。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由于社会化生产和市场分散决策之间的矛盾,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出现缺陷,无法实现资源最有效配置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状况。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垄断、公共物品匮乏、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运行存在周期波动等方面。37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1)保障经济运行环境。(2)达到四大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3)规范市场行为。38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七页。保障经济运行环境在这方面,国家调节的目标主要是:第一,提供并维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第二,提供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歧视性和非排他性,在计量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供给者难以收取费用的物品。第三,实行收入再分配和实施社会保障。39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七页。四大宏观经济目标1、充分就业——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按照他们愿意接受的工资条件找到职业;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能按照它们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2、价格稳定——要保持“一般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3、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广义上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国际贸易、国际资金往来和其他往来的综合。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自主性交易项目的平衡。

40第四十页,共八十七页。规范市场行为第一,市场的缺陷会导致垄断,国家通过各种手段确立竞争秩序和规则,防止和消除垄断因素,对垄断权力进行限制。第二,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负效应很难通过市场手段得到补偿。国家应对企业进行管制或对受损方提供补偿。41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七页。三、国家调节的主要手段及其功能1.制度调节2.政策调节3.经济计划化4.社会调节5.国际经济协调42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七页。制度调节制度调节,就是指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尤其是产权制度安排,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以期提高经济绩效。国有化或私有化作为西方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制度性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1)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2)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基础条件和社会稳定条件。(3)引导私人投资,开发落后地区。43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七页。政策调节是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形式战后发达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概括为四类:(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收入政策(4)产业政策44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七页。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调节包括支出调节和收入调节。在支出调节方面,国家主要通过调整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和国家直接投资等发挥财政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收入调节方面,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税率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具体地说,一是通过调整税率对付经济波动。二是运用税收政策调节资源配置。三是通过税收政策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和各种社会矛盾。45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七页。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发达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行管理和调节,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变动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主要的政策手段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择类控制。所谓“择类控制”,是指对信贷资金流向和利率水平的一种特殊管制。46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七页。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而采取的财政金融措施所作的政策。其主要手段:一是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即企业和工会不经政府同意不得提高工资和产品价格;二是对工资和物价实行指导。即由政府规定工资和物价的指导指标,指令企业和工会参照执行;三是对企业和工会进行“道德规劝”和“协商恳谈”。即劝说企业和工会自动限制价格和工资的上涨。

47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七页。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产业(部门)间的资源分配和特定产业(部门)内的产业组织的调节,对本国经济运行施以影响的政策。在宏观调控领域,产业政策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政策。在微观规制领域,其核心则是产业组织政策。48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七页。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就是为纠正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实现产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政府制定的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产业结构的理想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产业结构政策可以分为两类:对重点产业的扶植、保护政策和对长期萧条、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49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七页。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了保证资源有效配置和公众利益,指导和干预企业行为和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企业关系而制定的产业政策。实质是政府通过协调竞争与经济规模的关系和矛盾,维持健全的市场秩序,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产业组织政策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实现有效竞争。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结构控制。另一方面是市场行为控制。

50第五十页,共八十七页。经济计划化(一)经济计划化是指发达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各国政府为了促进计划目标的实现,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1)进行广泛的“社会协调”;(2)利用财政手段保证重点计划项目,并牵制社会投资方向;(3)利用税收调节实施计划管理;(4)借助国有经济直接实施部分经济计划;(5)实行国家与企业间的经济合同制。

51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七页。经济计划化(二)西方国家的计划调节共同的主要特征:(1)计划调节的实施以不损害私人垄断企业的利益为前提;(2)计划调节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3)在计划调节过程中,有一整套经济手段予以配合,并有一套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予以配合。52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七页。社会调节社会调节就是由政府出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和确保稳定的社会条件。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调节,主要是通过推选管理“民主化”和“社会福利制度”解决两个问题。战后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了“民主管理”,即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部分决策、监督与管理。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设立工人代表制,实行“共同决定权”。社会福利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社会保险。(2)社会照顾。(3)福利补贴。53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七页。国际经济协调所谓国际经济协调,是政府间经由一定的组织形式,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和达成协议的行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国际贸易政策协调;(2)汇率政策协调;(3)宏观经济政策协调。54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七页。四、国家调节的作用和影响1.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或稳定发展。2.国家调节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3.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新变化。55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七页。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或稳定发展(1)国家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修缮了市场运行机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3)国家调节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推行福利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条件。(4)通过国际经济协调改善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条件。

56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七页。国家调节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1)国家调节与市场机制之间经常地发生矛盾。例如:财政、货币政策从制订到发挥实际效用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在此期间经济波动的方向很可能在市场功能的调整下已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国家调节的作用背离其预定目标,甚至加剧经济波动。(2)国家调节手段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手段刺激总需求,追求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和需求,往往导致经济衰退和大规模失业。

57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七页。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新变化发达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广泛而深入的调节,直接导致其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变化,即从以往的“增长型资本主义”转变为“发展型资本主义”。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正是在国家调节广泛和深化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主要表现在:(1)由于国家调节的强化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压力,基本上确定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公正”理念及其基本道德行为准则。(2)国家调节的广泛、深入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出全面社会化的趋向。

58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七页。第三节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四、美、德、日三个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模式的联系与区别59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七页。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各种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任何一个经济体制在结构要素上都应当包括七个子系统:关于资源配置方式的信息传递系统;关于企业制度的生产竞争系统;关于产品与要素流动和组织的市场交换系统;关于政府经济活动的财税调控系统;关于政府金融政策的货币调控系统;关于维系市场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系统;关于国际关系的对外交换系统。60第六十页,共八十七页。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61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七页。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这种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基本特点: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简要阐述62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七页。简要阐述

1、自由企业制度和平等竞争原则作为美国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众多企业,以个体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的从事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此构成了美国市场经济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自由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私人财产所有权,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神圣不可侵犯。在企业、政府、个人之间都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通过各类法律调整他们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保护居民、企业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自由市场经济还体现在“平等竞争”原则上: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至少在市场机会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为保护平等竞争,美国国会自1890年起,颁布了若干个“反托拉斯法”;63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七页。2、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是一直存在的。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间接性,即没有采取大规模国有化的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也没有用制定经济计划的方法来引导或指导经济发展,而是创造以自由企业制度和公平竞争原则为核心的市场环境,让各种经济活动主体自发的发挥应有的作用。特点之二是被动性,即政府的宏观经济调节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进行的,侧重点是保护自由竞争、熨平经济波动。具体而言,一、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直是美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二、总需求和总工资两手抓,并关注和解决结构性问题;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市干预市场的两个主要手段。64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七页。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美国政府直接接入市场经营活动的比重很小但是在道路设施、机场设施、城市供水排水设施、电力供应、邮政、国家公园、教育、卫生、国防、治安、消防、环保、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行业,美国政府直接参与经营,并向全社会提供服务。4、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对外贸易政策,如GATT、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并存等;外汇政策,如80年代中后期的“广场协议”、90年代以来的“强势美元”政策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65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七页。5、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实行了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对老弱病残及失业者给予救济和补助;相比欧洲而言,政府在这方面的调节作用偏弱;环境保护拨出越来越多的投资来用于防治公害、保护环境外,还通过立法手段制定规章制度,强制企业投资拨款以防止环境污染。66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七页。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莱茵模式,以西欧的德国、法国和北欧的瑞典为主要代表。基本特点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简要介绍1.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2.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如反垄断、不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不通过投资、消费、产量来控制经济发展等;3.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如实行中央银行独立体制;67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七页。4.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社会保险系统耗资巨大,几乎占GNP的1/3,是世界上著名的福利国家之一。在财政上,社会保险机构基本上是自筹资金,只有在养老保险金不足时,才有政府予以补贴。注重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的社会服务。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扩大了消费品的需求,刺激了消费品的生产,进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二,保证了各类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了社会的就业水平第三,保证了劳动力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再生产,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尤其是为中下层人民提供了基本生活的保障扩大了劳动者阶级的民主权利,缓和了劳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5.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职工参与决策工会68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七页。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古典自由主义已经无法在经济活动中完成自我调节的任务。凯恩斯理论诞生,于此同时,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也开始形成。其代表人物是:瓦尔纳.奥肯,弗兰茨.伯姆等,这些任务在弗莱堡大学任教,因此称之为“弗莱堡学派”;德国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经济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对国家作用的否定,而是要求国家在经济自由产生了社会所不期望的后果时出面干预。也就是说,国家必须运用经济政策和各种措施来解决古典自由之一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的基础——竞争,贯彻社会政策目标。国家的具体作用为,国家为经济活动制定规则并监督其实施,他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裁判员,而不是参加比赛的一方;国家应奉行“秩序政策”,在讲经济活动的权利交给各个企业的同时,建立一个有效地竞争秩序,个人、企业、社会集团和各种利益团体在这个秩序下展开竞争。69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七页。奥肯为所谓的市场竞争秩序提出了多项原则:1、在商品和劳务市场建立有效地价格体系,使之充分竞争,取消国家对价格的干预;2、货币政策是实现有效竞争的重要前提,其核心是稳定币值,从而稳定物价;3、开放市场;4、生产资料私有制;5、推定稳定的经济政策等;战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继承和发扬了战前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米勒.阿尔马克在1947年最早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但辅之以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制度,它的意义是将市场自由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路德维希.艾哈德是德国现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奠基人。他指出,要用一个给公民重新代理啊自由发展可能的新体制,取代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需要体现高度的自主权、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和社会进取机会,有效利用资源,并具有创新性。由此可见,社会市场经济其实质就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这种维护包括:1、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以确保经济发展永久的动力;2、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以弥补竞争机制所带来的副作用。70第七十页,共八十七页。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主要代表;基本特点: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简要介绍1.政府制订经济计划2.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71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七页。1.政府制订经济计划日本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人所有制经济,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政府在资源配置领域企业很强的导向作用,这是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最为显著的特点。日本这种经济导向作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来实现的。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日本政府共制定并实施了8个经济计划。日本政府在这一时期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的一些主要特点是:平均两三年便制定一次经济计划,一直处于不断纠偏和调整之中,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灵活性;60年代的经济计划反映出日本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增长导向,其基本政策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化倾向;70年代,计划的政策重点开始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为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实行自上而下的决策制度。这种决策制度主要由禀议制和审议制组成;日本政府的经济计划对企业起着“指导”、“引导”或“制导”的作用。经济计划对企业而言并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具有很强的诱导或指导作用。经济计划体现了经济发展前景预测和政府政策取向、行政指导多为官民协办、经济上的奖惩手段,民间企业一般都能接受;72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七页。2.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快速赶超先进国家的任务,对经济运行的协调和干预,在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多的注重供给管理,即要求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在某些产业部分或领域形成效益更高的供给能力,促使生产要素质量提高和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日本的产业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1)产业结构政策经济学家提出符合日本国情的产业结构理论主张选择、确立战略性的主要产业部门,大力扶植其发展,通过其“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效应,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带动经济增长。日本政府采纳上述建议,并实施了日本特有的“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结构政策先后确定和扶持了三组带头的战略性主要产业。第一组为电力工业、第二组为石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第三组为汽车、家用电器等机械工业70年代后,针对重化工业所带来的问题,提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作为新的主要产业。73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七页。日本产业政策有四个主要特点第一,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比较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第二,在支持重点产业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综合措施,不仅有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而且还有立法、行政指导等政治渠道;不仅通过税收、利率等间接调控,还有财政拨款、进出口管理等直接调节;政府政策制定部门要紧密协调;第三,日本政府对民间企业决策和企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能够比较有效地改变企业行为使之符合产业政策的要求。第四,强调通过劳资双方、财界与政界之间的人事关系进行协作,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和银行的“窗口指导”等实现产业政策的目标。74第七十四页,共八十七页。(2)产业组织政策在理论上有所贡献:第一,明确提出了工厂与企业的区分,提出规模经济涉及的是工厂规模,建立和维护合理竞争秩序及反垄断涉及的是企业规模。这一区分为破解“马歇尔两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第二,垄断与否是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的,考察垄断规模必须把企业放到世界范围的市场上;发展中国家具有另一种“后发优势”;战后日本政府通过选择“规模优先”的战略,形成后起国家的一种重要的“后发优势”,打破先发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先行者垄断”,促成了许多重要产业的兼并改组,使许多著名企业跻身世界排名前列。

第三,解决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需要由社会统一干预,这种社会统一干预的有效方式就是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75第七十五页,共八十七页。在理论的指导下,日本政府主要在两个方面推进和实施了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通过合并和改组的政策措施推进产业组织向着符合后发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经济诱导、对新企业加入和增添新设备拥有审批权、“官民协调体制”和行政指导、政府在背后支持合并和改组;另一方面,运用财政、金融杠杆进行调节。低利率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和科教文卫投资比重高、加速折旧、支持超额放贷、窗口指导、低利率和低准备金率,利率多档化;76第七十六页,共八十七页。“马歇尔两难问题”19世纪末,“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根据对大机器工业实践发展的观察,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命题:经济发展可能要长期面临规模效益和竞争效益的两难选择。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必然带来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但规模经济造就的生产集中又极易造成垄断,垄断又会使经济丧失竞争活力。他认为,规模经济和垄断是难以分割的,社会要取规模效益,就得牺牲竞争效益;要取竞争效益,就得牺牲规模效益。这就是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两难”。

生产者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获得其他要素的单纯追加以外的收益,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却是经常导致垄断,垄断又使得经济失去活力,使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77第七十七页,共八十七页。美、德、日三个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模式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这三种模式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和经济动力、政府对经济运行实行适度干预和调节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都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平衡,都重视依法行政,都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政府干预和调节的广度、深度、强度和手段有所不同。这三种模式只是当今世界比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市场经济制度。严格的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完全相同的经济体制模式。任何一种市场经济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78第七十八页,共八十七页。第四节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70年代“滞涨”困境出现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指导思想、调节经济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滞涨”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目标和手段具有明显的单一性。80年代初期虽然解决了“滞涨”问题,使经济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时期,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于是,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大,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9第七十九页,共八十七页。80年代后发达国家对经济体制调整和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三、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改革四、政府监管体制的改革80第八十页,共八十七页。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