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_第1页
DOC-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_第2页
DOC-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_第3页
DOC-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_第4页
DOC-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

课程名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2009年)

使用年级:2008级

主讲教师:张桥云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教学目标:把握银行发展方向学会研究分析方法

知识准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微观经济学、计

量经济学、契约理论、市场营销、英语、数学基

础、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法律演变、中

国关于银行经营的法律法规

教学内容(见目录):

Email:zhang888@

1

问题:

1.谈谈你对美国存款创新的理解。

2.为什么我国银行存款产品少?而美国多?我国银行存款产品设计有何问题?

3.法定准备率与存款创新有何关系?

4.银行如何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5.银行为什么要收取账户管理费?什么水平才是合理的?

6.决定银行存款利率的因素有哪些?提前支取行为对存款利率定价有何影响?

7.为什么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在2006年底2007年初,而不是别的时候?

8.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产品设计有何特点?

9.美国住房金融制度有何特点?

10.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美国住房金融模式”还值得中国学习吗?

11.

如何寻找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如何寻找问题?

在哪里找文章?

如何学习经典文献?

2贷款证券化改变了银行的哪些方面?

提高研究水平的两条建议:专注(某一个或二个领域)专门(建立相关文章文件夹)

案例:花旗银行存款产品介绍

3

第一部分存款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

1银行存款产品供求分析

1.1存款产品分类

1.1.1中国存款产品分类

1.1.2美国中国存款产品分类

1.1.3中美两国存款产品分类比较

1.2花旗银行存款产品介绍

1.3经济、法律环境与存款产品创新---以美国为例

2存款契约设计理论

2.1存款契约相关文献综述

2.2存款的契约性质

2.3存款不稳定性与契约改进

2.3.1存款不稳定性实证

2.3.2存款内在不稳定性的契约改进

2.4存款产品的微观结构

2.5存款产品设计机制

2.5.1存款产品设计:法律环境---以存款准备金制度为例

2.5.2存款产品设计:权利与义务、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5.3存款产品设计:存款契约中的暂停取款措施与存款保险

2.5.4存款产品设计:账户管理费

银行收取账户管理费的理论依据

美国银行业账户管理费的实证分析

2.5.5存款产品设计:存款定价

存款定价原理与定价方法

存款利率定价---银行挤兑模型与均衡利率定价附件1:DD(1983)

存款利率定价---提前支取与存款利率定价

附件2:Pinglin激励约束与非线性收益活期存款契约.pdf附件3:Lefebvre银行存款契约中的风险分摊.pdf

存款利率定价---利率间的关联度分析:以中国为例

存款服务定价---银行最优账户管理费定价

存款服务定价与账户余额确定---基于功能成本的分析

2.6存款保险

2.6.1美国存款保险公司对有问题银行处理方式的选择

3美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与销售特点:以花旗银行为例

4

3.1花旗银行存款产品设计特点

3.2花旗银行存款产品销售特点

4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现状与问题

4.1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介绍

4.2我国银行业存款产品少的原因

4.2.1宏观层面:监管、所有权与激励机制

4.2.2微观层面:产品设计缺陷

5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改进思考

5.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银行经营自主权

5.2增加产品构成要素,平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5.3区分资金交易和银行服务,改进存款定价方式

5.4增加产品种类,提高客户的可选择性

5.5改变过度平均化的产品设计思想,注重市场细分

第二部分中美住房金融制度比较

第三部分中美银行资产负债表比较

1银行存款产品供求分析

本部分主要比较美国与中国关于存款产品的分类标准,并从“产品”角度比较存款产品

①供给与一般产品供给的差异,同时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储蓄存款分布的变化与特征。研

究发现:我国储蓄总量增长迅速;储蓄存款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偏好活期;农户家庭储蓄意愿更强,利率变动对农村家庭储蓄影响比对城镇家庭小。

1.1存款产品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存款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类,一般的分类标准包括:所有权人、期限或流动性、计息方式、币种、区域等。其中,最重要的分类标准是所有权人和流动性。

①在本课题中,我们认为存款产品与存款服务是相关但不同的两种银行业务。存款产品特指存款契约,而基于存款的相关业务,如取款、查询、转账等归入存款服务。

5

1.1.1中国存款产品分类

在中国,存款通常是先按“人”(即法人和自然人)来分,然后在按期限来分,如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存款首先分为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农业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然后再分为活期和定期。因此,中国采取的是一种“以人为主”的“嵌套式”复合分类方法(见表1-1,1-2)。

表1-1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8S03.htm

表1-2中国建设银行资金来源结构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公司存款

活期定期个人存款

活期定期海外业务客户存款总额

2,687,9091,942,355745,5542,305,462921,8131,383,64954,9145,048,285

资料来源: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中报,2007年6月30日。

1.1.2美国存款产品分类

在美国,支付的方式主要有现金、支票、电子资金转账(EFT),后者包括自动清算(ACH)、

6

POS、ATM、直接存款(directdeposit)、电话转账(telephonebillpaying)、自动化的商业授权系统(automatedmerchantauthorizationsystems)和预先授权支付(pre-authorizedpayments)等方式。以2000年数据为例,从交易笔数来看,现金支付占交易笔数的82.3%,支票方式支付占10.3%,电子支付方式(ATM、信用卡和借记卡)占7.4%。从交易量来看,现金交易量只占0.3%,支票交易量占10.9%,电子支付占2.9%,大量的交易是通过CHIPS和联邦有线交易系统完成的(TimothyW.KochandS.ScottMacDonald,2003)。

绝大多数银行通过活期存款帐户(DDA)、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和储蓄自动转账服务(ATS)、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s)三种账户为存款人提供小额支付服务。活期存款帐户是一种不付息支票帐户,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均可开立这种帐户。可转让支付命令实际上是一种付息的活期存款帐户,只有个人和非盈利组织才能开立这种账户。货币市场存款帐户类似于付息支票帐户,银行提供这种账户主要针对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的竞争,但与一般支票帐户不同,这种账户对交易次数有限制,其中,每个月只能有6次交易,通过支票方式不超过3次。

表1-3美国PNC银行存款资金来源构成

(millionsDollar)

资料来源:PNC2006ANNUALREPORT

从银行角度来讲,货币市场存款帐户的法定准备率为零,而活期存款帐户和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的法定准备率为10%(TimothyandMacDonald,2003)。因此,我们认为支付习惯、支付系统的发展程度和准备金制度与存款产品分类有直接的关系。

在美国,商业银行主要按照存款的流动性来分类,以花旗银行为例,其存款分为活期、储蓄和定期三类(详见附录3或花旗银行主页/us/index.htm)。其中,活期(支票)存款具有即期支付能力,流动性高,但无息或低息;定期存款盈利性高,但无即期支付能力,流动性低;储蓄存款的支付方便性、流动性、盈利性介于二者之间。因此,活期、储蓄、定期三类存款的流动性依次减弱、而盈利性则依次增强。

1.1.3中美两国存款产品分类比较

中美两国银行存款分类表明,中国特别强调存款的所有权,而美国更注重存款的流动性强弱。事实上,从银行经营角度来看,谁拥有存款并不重要,重要在于拥有什么类型的存款。不同类型存款具有不同流动性和不同的法定准备率。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分类具有简单、

7

实用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储蓄存款是一种独立的存款类型,不能再分类为活期和定期。因此,中国的“储蓄存款”与美国的“储蓄存款”的内含是不同的。第二,对存款人而言,美国的“储蓄存款”类似于银行的“二级准备金”的作用,可以补充活期存款的不足,从而满足个人的支付需要,这在活期不付息的利率管制年代对存款人具有至关重要的经济价值。

1.2存款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这里所说的经营货币一是指银行经营现金存入、或从银行取现或转账等货币性业务;二是从货币供给角度来看,M1和M2层次货币中的绝大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和提供的存款货币。从“存款产品生产”角度来看,与一般商品相比,银行存款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存款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同银行的存款产品都与货币有关或更准确地讲与资金融通有关,尽管不同银行的产品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差异,如各种存款契约的外观设计、提供渠道、服务收费水平等,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第二,存款产品设计具有模仿性。一般来讲,存款产品通常无专利保护,模仿是银行业

①产品设计的特有现象,所以创新产品的银行通过创新来取得市场领先地位不会持续很长时

间,这是造成银行业产品趋同的重要原因之一。银行间的产品差别主要表现在产品名称、产品组合、服务方式、服务方便性和服务态度上。

第三,存款产品与服务不可分性。一方面,存款产品与存款服务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存款产品是银行(债务人)与存款人(债权人)关于资金交易的契约,不同的交易要用不同的契约来反映,从而形成不同的存款产品。但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同,作为债权人的一种资产,存款还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因此,存款交易完成后(即双方签约后),存款人还有与此相关的其他金融需求,如柜台取现或ATM取现、转账、查询余额、签发支票或刷卡支付账单等,我们称这些为存款相关服务。另一方面,存款产品与存款服务是紧密相关的,也即是说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银行既提供存款产品,又提供存款服务。正如Cohen(1970)指出的那样“活期存款不是作为与银行其他‘产出’不相关的单一产品而被销售,根据交易需求的定义,它们需要与存款服务捆绑在一起,例如银行账户维护、借记和贷记账户项目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银行是捆绑式地销售存款与交易活动。”

第四,产品生产低成本性。一般商品生产需要很多原材料和生产工具,如汽车制造,因此其生产规模要受资源的约束。而相比之下,银行存款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甚少,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存款实际上表现为在银行计算机系统的电子信息。

第五,退“货”更容易。在重视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一般商品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可以退货。但相比之下,银行产品不仅在消费者(存款人、借款人等)不满意时可以退“货”,如提前取款或提前还款,而且还具有到期时自动退“货”的特性(不考虑自动转存服务)。这种退货更方便的特点说明,消费者与银行解除业务关系是很容易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这要求银行不仅要注意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更要注意产品本身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3经济、法律环境与存款产品创新---以美国为例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的60多年时间里,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经济与法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从法律制度来讲,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56年《银行①但具体存款产品名称不能模仿,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同种存款产品的名称不能相同。

8

持股公司法》,1980年《放松对存款式金融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1982年《加恩一圣杰曼存款机构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与实施法案》,1991年《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1994年《里格一尼尔银行跨州经营及跨州设立分行之效率法》,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构成了美国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法律框架。其次,从经济方面来讲,1933年大危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年代通货膨胀及西方国家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70年代汇率浮动与第一次石油危机,80年代通货膨胀、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衰退与1985年后的银行倒闭浪潮,90年代经济增长构成了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经济环境。为适应这些变化,尤其是法律变化,美国商业银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产品、服务方式和业务范围等进行一系列创新,并使美国商业银行完成了从分业经营→综合化→混业经营的转变。

70年代美国的金融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类似支票账户并允许对交易余额支付利率;二是储蓄余额自动转存的服务;三是建立了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80年代初期的金融改革,是以“放松管制”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革。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式金融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逐步结束了30年代以来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一系列限制,使商业银行在利率竞争上同其他金融机构取得了一样的地位。1982年的《加恩一圣杰曼存款机构法》,允许本州银行破产时由跨州的金融机构收购,为银行跨州发展开辟了通道。但是,这一时期商业银行仍不能从事证券、保险等业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逐步侵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领域。80年代后期,美国各界对80年代初期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片面性及银行危机暴露出来的体制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不彻底的金融改革仍然过多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作为放松管制的延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1987年4月同意花旗银行等三家银行成立证券子公司,但不允许证券子公司经营股票及企业债券。1989年的《金融机构改革、复兴与实施方案》允许商业银行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事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可以经营企业债券,1990年允许经营股票。而对证券业务的判定标准,最初以营业收入中证券相关收入不超过5%来判定的,这一标准1989年9月提高到10%,1997年提高到25%。

1991年2月,美国财政部提出《金融体制现代化:使银行更安全和更具竞争力的建议》,但由于涉及的利益关系过于复杂,这项议案最终未获国会通过。但是,根据《建议》而形成的《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获得到批准并在1991年底颁布实施。《改进法》允许某些商业银行在相当于其资本额范围内拥有股票,在打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限制上大大地迈出了一步。

90年代最重要的金融改革有两项。首先是1994年9月颁布的《里格一尼尔1994年银行跨州经营及跨州设立分行之效率法》,允许银行自1997年6月起,可以持股、收购或设立分行的方式经营跨州银行业务。其次是1999年11月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该法推翻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66年来不许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相互经营的限制,准许金融机构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实现全能型服务,预示着新世纪金融业发展的新潮流。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经济与法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尤其是负债管理战略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原有传统存款

①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新的存款产品、服务方式和借款种类。

①长期以来,教科书和很多文章在介绍美国存款产品创新中,实际上都犯了一个错误---混同了存款产品和存款服务。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后真正算得上存款产品创新的并不多(大额可转让存单算是一种),而更多的创新是“服务创新”,因为存款还是那些存款,如活期、储蓄、定期,这些存款产品的本质并无多大变化,其中,电话转账、自动转账、可转让支付命令、自动转存等所谓的“存款创新”实际上是“存款服务创新”---方便了账户间的互转和方便了存款人的支付,进而更好的满足了存款人兼顾盈利和支付的需要。9

一、传统存款账户

根据1933年银行法Q条例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定期存款利率不得超过政府规定的上限。因此,典型活期存款具有支付方便性,但没有赢利;而典型定期存款具有赢利,但没有支付方便性。

(1)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使得存款客户能够随时提取现金或是使用支票进行支付。在1933年,联邦政府禁止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然而随着70年代后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储蓄存款自动转账、储蓄存款电话转账以及信用合作社股金提款账户的出现,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差异越来越小。现在的活期存款被定义为一种可以随时支付,或是最初发行期限少于7天的存款。

(2)定期和储蓄存款

定期和储蓄存款是指可以取得利息但技术上来说不得随意支取的存款。储蓄存款是一个能够可获利息收入的存款合同,根据该合同规定,存款人可随时出具提款通知取款。定期存款不足7天不得提取。如果存款人在7天之前,或是定期存款合同到期之前提取,银行就会对该笔存款处以罚息。

20世纪6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减少,市场份额缩减,面临“脱媒”危机的巨大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在60年代、70年代及其以后创新更多产品和服务。

二、“新型”存款账户

美国银行业在20世纪60年代后存款创新主要围绕“一个主题、两个中心、三个背景”。一个主题是:增强银行存款产品的竞争力。

两个中心是:使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界线更加模糊,以满足客户对支付方便和赢利的双重需要;尽可能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如定期存款可免除或降低法定准备金要求)

三个背景是:一是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定期存款有最高利率上限;二是美国实行差别性的法定准备金政策;三是“脱媒”。

从以下介绍的创新存款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美国银行业对经济、法律和客户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以及监管与被监管的互动关系。

(1)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实际上是一种可凭以签发”支票”的储蓄存款,于1972年创立。当时,马萨诸塞州法院判定该州的互助储蓄银行有权向客户提供生息的支票账户,这一创新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打破了商业银行对支票业务的垄断;二是活期存款可支付利息,或者定期存款具有支付方便,因为可转让支付命令实际上与商业银行的支票的功能是一样的。1980年,《放松对存款式金融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颁布,规定从1981年开始,各州的存款式机构都拥有提供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业务权利。

(2)自动转账服务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账户允许存款人能够自动将资金从一个生息账户转到其支票账户中去,替代活期存款成为一种支付手段。1978年,联邦储备银行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授权商业银行可以提供自动转账服务账户,这种自动转账服务使存款人的活期支票账户余额可以尽可能低,即便是所签发的支票金额超过活期存款余额,银行见支票后自动将其他账户的资金转到活期账户,从而使客户签发的支票有效。这相当于银行向那些原本不付息的支票账户中的资金支付利息。

(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是可以每月签发有限数量支票的储蓄存款。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法案》授权存款机构可以提供这种新型账户。这种新型账户不受利率限制的约束,不过它对签发支票权进行了限制。

10

(4)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于1983年1月获得批准。其目的是让银行和储蓄机构能够向存款人提供一种既不受利率限制,又可以使存款人不受限制的签发支票的交易账户(因为在当时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仍受利率上限的限制,不得超过

5.5%),同时货币市场账户则有可签发支票次数的限制。

80年代出现了交易账户,交易账户的概念是由国会在1980年的《放松对存款式金融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中创造的,用来描述所有存款机构需要提取准备金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可转让提款指令账户、可以进行自动转账的储蓄存款以及股金提款账户等。在1980年《放松对存款式金融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出台之前,这些账户都是被当作储蓄存款来对待,因此比活期存款要求提取的存款准备金比例要低。《放松对存款式金融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免除了对所有个人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准备金要求。

(5)可转让大额存单。可转让大额存单(面值在10万美元或是更大)是1961年由花旗银行始创的。花旗银行推出的可转让大额存单实际上为公司的活期存款提供了一种有利息回报的存款。同时,对于银行来说,可转让存单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将存款准备金比例要求较高的活期存款转变成存款准备金要求较低的定期存款的途径,也使得银行可以有稳定的使用资金的时间。花旗银行还通过取得贴现公司的支持,开辟了存单的二级市场。可转让存单既具有活期存款的高流动性,又具有定期存款的高嬴利性。从整个银行系统来看,可转让存单大约占银行计息负债总额的25%左右。

(6)规避存款准备金规定的转存账户

1991年,商业银行发明了现金管理服务的新形式---自动转存账户---一种钻了联邦储备银行存款准备金条例漏洞的新型转存账户。在这种新的服务中,银行在每日营业终了,自动将企业交易账户中的闲置余额转存为7天定期存单。在任一营业日,公司都可以以支票形式从其交易账户中提取当日到账的资金以及每日都有到期的7天存单资金。由于对定期存款没有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对交易账户则有12%的存款准备金要求),自动转存账户可以降低银行的成本,使其能够以较优惠的利率向公司的7天存单支付利息。

后来联邦储备银行认为,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存款准备金规定,导致货币政策控制的削弱。因而将交易账户和7天存单账户归为一种关联账户,并受存款准备金规定的约束。

1.4存款产品需求

需要和需求都是社会经济范畴,但二者的内涵是不同的。需要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愿望、要求或欲望,而需求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通过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而实现的愿望,它是需要的实现(尹世杰、蔡德容,1992)。吴易风等认为需求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吴易风等,1999)。斯蒂格利茨认为需求是指家庭或厂商在给定价格下选择购买的一种商或服务的数量(斯蒂格利茨,2000)。从这些概念可以看出,需求的本质是有支付能力,这也是需要与需求的本质区别所在。

我们把存款产品需求定义为消费者在给定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拥有的银行存款产品种类和数量。

1.4.1存款产品的需求动机

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存款与其他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及其组合差异是存款人对存款产生需求的原因。(一)满足实物消费或完成商品劳务交易的需要

11

在现代社会,货币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从家庭角度讲,为了实现对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或从企业角度讲,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首先应占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如现金、存款或从银行取得贷款。这些都表现为对银行存款产品的需求。因此,人们为了交易而产生对银行存款产品的需求。

(二)预防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今天有工作,明天可能下岗;现在收入高,未来收入可能低。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变革过程中的中国家庭来讲,未来的收入和支出更具有不确定性。在过去,教育是免费的,住房是分配的,医疗是公费的......,而现在已不同往日。家庭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预期的,如退休后收入水平要下降;另一类是预期不到的风险,如失火、自然灾害、突发性疾病等。为了应付这些不确定性,人们需要与银行打交道,或存款、或贷款。就储蓄而言,主要目的是养老、教育、防病(见下①

表)

表1-4家庭储蓄目的

资料来源:包蓓英,《金融与经济》,2000年。

(三)平滑消费的需要

无论从国民经济的运行来看,还是从家庭个人的生命周期来看,家庭的收入都具有不稳定性。一方面,从经济周期波动来讲,当经济处于复苏和高涨阶段时,就业率上升,工资增加,家庭收入大幅度提高;而当经济开始衰退时,失业率上升,工资增幅减慢、甚至下降,家庭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从个人生命周期来讲,年轻时收入较低,中年时收入较高,而接近退休时收入又减少。家庭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平滑消费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储蓄来解决(藏旭恒,2001)。

(四)安全的需要

家庭的收入将转化为实物资产(如住房、家用电器等),或以金融资产形式存在,如现金、存款、保险、有价证券,甚至古玩字画等。将现金放在家里可能由于失火、被盗而不安全。如果存入银行,则不仅能得到利息,而且更加安全。(五)财产保值与增值的需要

以现金形式保存资产,不仅不安全,而且很难保值和增值。在物价稳定前提下,以金融资产或银行储蓄形式保存财产可以保值和增值。(六)经济活动范围扩大和跨区域消费的需要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对银行产品和服务产生新的需求。比如经常出差的人感觉带现金①

包蓓英,“决定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积累程度和结构高度的外部因素分析”,金融与经济,2000年第4期。

12

不方便,希望银行提供异地存取款的服务,或在购物时采用刷卡的方式交易而不是现金方式交易。

1.4.2影响存款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存款产品特有的功能使得经济主体产生存款的需求,而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一)宏观层面:经济金融发展、文化与习惯

第一,经济发展

人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生存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和要求。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后才会产生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加,在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仍有结余,人们才会产生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通过合理安排资产以实现保值和增值,通过负债来尽快改变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因此,经济发展程度构成家庭对银行产品需求的最基本客观环境。

第二,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发展的程度

家庭能不能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金融需求,还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业的发展水平。比如,在银行业落后、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人们可选择的金融工具少,就很难满足对金融产品消费的需要。在实行金融分业经营的国家,人们对银行产品的需要基本上仅限于存款和贷款,而在实行金融混业的国家,人们通过银行除了满足对存款和贷款的需求外,还可以实现对证券类、保险类产品的需求。还比如利率变动会引起存款和有价证券收益率的变化,从而可能改变人们对不同金融产品的需求。因此,金融制度同样构成家庭对存款产品需求的客观环境。通常而言,金融市场越发达,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越多。

第三,文化与习惯

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文化和行为习惯。比如,中国人一直以来具有崇尚节俭、量入为出、重视家庭的传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就消费与储蓄来讲,遵循“先储蓄后消费”的原则,人们更愿意尽可能多的储蓄;就收入与支出来讲,遵循“量入为出、不寅吃卯粮”的原则,因此,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负债的。这种文化和习惯传统决定了中国家庭对银行存款产品的需求胜过对银行贷款产品的需求,偏好存款也就是很自然的现象。另外,中国人的支付习惯是用现金支付,而不是用支票或银行卡支付。因此,家庭保有较多的现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尤其是在支付系统不发达的中国农村。

此外,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动也是银行产品消费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增加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银行产品的偏好也是不同的,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对银行不同产品的偏好和选择的改变。比如年青人通常是银行的净借款者,或者说年青人对贷款产品的消费比存款产品消费更多。而老年人通常是银行的净存款者,或者说是净储蓄者。又比如老年人更喜低风险养老型储蓄存款产品,而年青人对银行卡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老年人。

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从而人们对存款产品的需求动机、层次和消费行为也在变化。

(二)微观层面:收入与利率

家庭对存款产品的需求不是基于愿望而言的,而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需求=愿望+支付能力。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只是一种空想,不会成为现实。影响家庭存款产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收入

由于对收入的不同理解和计量,从而形成不同的收入概念。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当期实际消费是当期实际收入的一个非常稳定的函数,也就说家庭当期储蓄是当期收入的函13

数。杜森贝里与莫迪利亚尼于1949年首次提出相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商品和劳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和向别人看齐的特点。不可逆性使消费者在收入水平下降后的一段时期内还力图维持原有消费水平,而向别人看齐的想法又使消费者试图保持与其相同的家庭基本一致的消费档次。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水平在长期内独立于绝对收入水平。弗里德曼1957年提出永久收入假说,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的未来总收入。因此,消费者可根据现期可支配收入以及预期可得到的全部收入来安排消费。1954年莫迪利亚尼和布鲁伯格提出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认为消费者力图将生命周期的所有收入在生命期内的各个时段作合理分配,以实现最优的消费效用。因此,消费并不单纯取决于当前收入,而取决于生命期的总资源。

银行提供的可供家庭选择并消费的产品主要有资产类(如各种存款)和负债类(如消费信贷),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储蓄存款是家庭储蓄的方式之一,其总量不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去商品和劳务消费的差额。因此,家庭储蓄存款的数量受当期收入的制约。

我们把收入与银行产品消费的关系表示为:y=f(x),其中x代表收入,y代表家庭消费的银行产品数量。

(2)利率

就利率与存款产品消费关系讲,利率既影响到家庭存款产品消费总量,也影响到存款产品消费的结构。一方面,利率上升使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增加,家庭会减少当期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而增加银行存款产品消费。另一方面,不同存款产品的利差变化,会改变家庭对不同存款品种的偏好和选择。以定期与活期储蓄存款为例,当利率差扩大时,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增加,使家庭更加偏好定期存款。因此,利率的替代效应在这里不是表现为象一般商品和劳务消费中的消费时间改变上,而是表现为定期对活期的替代,或者相反,活期对定期的替代。

我们把利率与存款产品消费的关系表示为:y=f(i),其中i代表存款利率。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家庭对存款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利率。因此,银行产品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y=f(x,i,)

其中,y代表需求量;x代表收入;i代表利率水平;代表其他影响因素。

1.4.3中国家庭储蓄存款变动与需求特征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我国城乡家庭收入和储蓄存款余额不断增加,表现出一些新的储蓄特征:一是总量增长迅速;二是储蓄存款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三是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偏好活期;四是农户家庭储蓄意愿更强,利率变动对农村家庭储蓄影响比对城镇家庭小。

一、储蓄存款总量增长迅速

我国家庭储蓄存款总量增加很快,2005年存款余额是1978年近700倍。同时,余额增长有不断加速的趋势。从1978年到第一个10000亿元储蓄存款用了14年时间,第二个10000亿元用了2年,第三个10000亿元用了1年多一点时间,此后储蓄存款年增长量不断加快(见图1-1)。

14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1975

198019851990

19952000

20052010

图1-1城乡储蓄存款变动1978-2005年

二、储蓄存款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

(一)城镇与农村---储蓄存款在加速向城镇集中

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得到实惠,城镇与农村家庭收入、生活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但金融资产的城乡差别却不断扩大。以家庭储蓄存款为例,1958-1979年间,城乡家庭人均储蓄存款的差距在100元以内,到1990年城镇与农村家庭人均储蓄存款相差也只有600元,2000年差距扩大到9807.5元,相差最大的2006年达到17421.3元。另外从增长速度看,1990年农户人均存款是1958年的89.6倍,而2000年是1990年的4.7倍;同期城镇人均储蓄存款1990年是1958年的28.1倍,2000年是1990年的12.3倍。农村家庭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比城市家庭储蓄存款增长慢得多,从而出现城乡家庭人均储蓄存款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受益最多的不是农民,而是城市家庭,社会财富在加速向城市集中(见表1-5,图1-2)。

表1-5中国城乡家庭储蓄存款余额

15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6。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1975

198019851990

1995

200020052010

图1-2城镇与农村家庭人均储蓄存款

另外,我们采用同期城镇家庭人均储蓄存款、农村家庭人均储蓄存款偏离同期全国平均值的大小来度量城乡家庭储蓄存款的差距,正值表示比全国平均值多多少,负值表示比全国平均值少多少。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家庭人均储蓄存款偏离同期全国平均值越来越严重,城乡家庭人均储蓄存款呈典型的“喇叭状”分布(见图1-3)。

16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图1-3城镇和农户人均储蓄存款与全国平均偏离的程度

尽管农村家庭储蓄存款也在增加,但相对于城镇家庭而言,增速慢得多,所以,农村家庭储蓄占比越来越低(见图1-4)。

0.900

0.800

0.700

0.600

0.500

0.400

0.300

0.200

0.100

0.000

1975198019851990

1995200020052010

图1-4城镇与农村家庭储蓄存款占比

图1-4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年),中国农民的储蓄存款占比从1978年的26.4%上升到1985年的34.8%,而此后的10多年中农民的储蓄存款占比持续下降,城镇的储蓄存款占比则持续上升。到2000年时农民的储蓄存款占比为19.2%,而2005年占比进一步下降,仅占17.45%。这一变化充分说明早期的农村体制改革的确使农民得到实惠,而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城市改革在让城镇居民的经济状况改善的同时,农村居民的地位却日趋相对下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近10年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而形成的相对贫困有直接的关系(见图1-5)。据农业部对100个县的检测调查统计表明,2000年农民上缴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和摊派比上年增长21%,而农民纯收入仅增长0.8%(《经济日报》2001年10月17日)。

17

城乡人均收入1978-2007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1975198019851990

1995200020052010

图1-5城镇与农村家庭收入变动

(二)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储蓄存款在加速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

改革开放以后,不仅出现并日益扩大城乡差距,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这既反映在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城镇家庭收入上,也发生在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收入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两极化,直接反映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和人均储蓄存款的变动方面(见图1-6、图1-7、图1-8及表1-6)。从图1-6和图1-7可以看到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存在同样的“喇叭状”现象。

为了测算不同地区间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均储蓄存款的差距,我们采用同期经济发达地区值(Y)、经济欠发达地区值(Z)偏离全国平均值(X)的大小来衡量,即计算出(Y―X),(Z―X)。Y―X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值比同期全国平均值多多少,Z―X说明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值比同期全国平均值少多少。

首先,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来看,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家庭收入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开。我们以北京、上海、广东代表经济发达地区,而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500

-1000

-1500

18

图1-6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偏离全国平均的程度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

图1-7典型地区人均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偏离全国平均程度

其次,从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人均储蓄存款来看,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差别也在不断拉开。1987年北京城乡家庭人均储蓄存款是云南的5.55倍,到了1998年北京城乡家庭人均储蓄存款是云南的9.51倍。

表1-6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人均储蓄存款比较

单位:元

1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及中经专网有关数据整理

20000

15000

10000

5000

-5000

图1-8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人均储蓄存款偏离全国平均的程度

三、储蓄存款活期与定期结构变动

(一)全国家庭储蓄存款活期与定期偏好变动---90年代后偏好活期存款

我们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定期占比和活期占比数据绘制成图1-9。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75198019851990

1995200020052010

20

图1-9储蓄存款结构变化

定期与活期存款占比变化能够比较清晰地展现我国家庭1979-1990年,1990-2007年间定期与活期存款偏好变动的过程和特征。其中,1979-1990年间全国家庭储蓄定期占比呈上升趋势,而1990-2007年间定期占比不断下降,而活期占比上升。

(二)城镇与农村家庭储蓄存款定期与活期偏好变动---90年代后偏好活期存款

由于城镇存款占全国存款的绝大部分,因此,城镇家庭定期与活期存款的结构变化更为明显(见下图1-10)。

0.400

0.350

0.300

0.250

0.200

0.150

0.100

0.050

0.000

1975198019851990

1995200020052010

图1-10城镇和农村家庭定期与活期存款的结构变化

从上图中发现,90年代后城镇家庭活期存款占比比农村高许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第一,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城镇家庭因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需要保有更多的活期存款;第二,银行服务创新,如银行代发工资业务---将工资直接转存为活期存款使得银行活期存款增加。

四、中国城乡家庭储蓄存款的收入、利率弹性

收入和利率是影响家庭存款产品需求的最主要因素。当收入增加(无论是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民纯收入),家庭会因为交易、安全、预防等原因而增加对银行存款产品的需求。当利率上升,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将上升,因此,家庭会减少对现金的需求,而增加对储蓄存款的需求。其中当定期与活期利差扩大,则对定期存款的需求增加,而对活期存款的需求相对减少。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存在环境、收入、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的差异,这必然导致储蓄行为差异,尤其是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偏好的差异和利率敏感性差异。下面将重点研究收入、利率对城乡储蓄存款的影响。

(一)数据与来源

本部分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金融年鉴2006》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主页等。为了研究方便,将有关变量数据整理后列表如下:

21

表1-71978---2005城乡储蓄存款、人均收入、利率变动情况

银行主页。

资料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2006;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公布的多种有关利率的书刊;3.中国人民注:如果一年中多次调整利率,则按简单平均计算当年利率;如果当年利率未作变动,则以上年利率为本年利率。

(二)计量模型

为了分析城乡储蓄存款的收入和利率弹性,我们建立双对数线性模型,一是自变量为当期收入和定期活期存款利差,二是自变量为存款滞后一期、当期收入和定期活期存款利差。

模型1:LOG(Y)=C(1)+C(2)*LOG(X1)+C(3)*LOG(X2)

其中,Y---储蓄增量;X1---人均收入;X2---利差回归结果如下:

22

注:表中()内数值为t值。

LOG(Y)=-1.028385401+1.041500469*LOG(X1)+0.3872841138*LOG(X2)(1-1)LOG(Y)=-4.886481894+1.560582814*LOG(X1)+0.3313856405*LOG(X2)(1-2)

模型2:LOG(Y)=C(1)+C(2)*LOG(X1)+C(3)*LOG(Y(-1))+C(4)*LOG(X2)

回归结果如下:

注:表中()内数值为t值。LOG(Y)=-4.6951+1.2186*LOG(X1)+0.3101*LOG(Y(-1))+0.3706*LOG(X2)(1-3)LOG(Y)=-2.9718+1.0110*LOG(X1)+0.3312*LOG(Y(-1))+0.2172*LOG(X2)(1-4)

(三)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1表明城镇家庭的收入弹性为1.04,比农户的1.56小,这说明农户家庭在收入增加时有更强的储蓄意愿;而城镇家庭的利率弹性0.387,比农户的0.331大,这说明城镇家庭储蓄存款对利率变动比农户家庭更敏感,这同时也说明在同样的利率变动情况下,农户家庭的储蓄意愿比城市家庭更稳定。

模型2表明城镇家庭的收入弹性为1.2186,比农户的1.011稍大;城镇家庭的利率弹性0.3706,比农户的0.2172大,这说明城镇家庭储蓄存款对利率变动比农户家庭更敏感,这同时也说明在同样的利率变动情况下,农户家庭的储蓄意愿比城市家庭更稳定;而城镇家庭和农户家庭的上期储蓄对当期储蓄的影响差异不大。

城镇家庭与农村家庭存款对利率变化的弹性印证了低收入水平下储蓄刚性是储蓄利率敏感性低的一个原因,因为低收入水平下的储蓄多用于购买大件商品、婚丧嫁娶等明确目标,利率升降很难改变用于这部分支出而储蓄的量(李焰,1999年)。

23

2存款契约设计理论

银行存款产品是一种契约型产品,但至今为止,国内外专门研究存款契约设计的文献极少,相关理论与观点散见于部分论文中。相比之下,企业融资契约与证券设计的研究成果较多。然而这些研究以及银行实务部门基本上把存款契约作为给定的条件存而不论。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从理论上探讨存款契约设计的有关问题,主要包括存款产品的契约性质、存款产品的微观结构、存款产品契约设计机制等。这部分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

①2.1存款契约相关文献综述

一、企业融资契约与证券设计文献综述

事实上,所有市场交易都是一种契约关系(李风圣,2003),在契约理论研究中融资契约(financialcontract)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资金供给方与企业签订融资契约将决定企业投资于何种项目,从而对资源分配效率产生深刻影响(HarrisandRaviv,1995)。

银行是主要的融资中介,但对此问题人们更多的是从融资需求方---企业融资角度---研究融资与所有权结构(Jensen&Meckling,1976),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与融资契约(Jensen&Meckling,1976,Townsend,1979,Diamond,1984,Gale&Hellwig,1985,Hart&Moore,1989),其研究重点在于收益验证、经理惩罚和资产清算,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Nachman&Noe,1994,Diamond,1991,1993),融资与控制权分配(Grossman&Hart,1988),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相容最优融资契约设计(Hellwig,1998)等问题。然而从融资供给方---从契约设计角度研究存款产品设计的则很少,通常是把存款契约(即存款产品)作为给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主要研究活期存款契约、银行挤兑与银行安全的制度选择(Diamond&Dybvig,1983,1986,Diamond,1984,ItayGoldstein&AdyPauzner,2003,Naqvi,2003),活期存款契约与最优金融中介(Diamond&Dybvig,1983,Villamil,1991),银行存款契约中的风险共享(Lefebvre,1986),存款契约中的利率决定(Lefebre,1985,Villamil,1991,PingLin,1996)等问题。

近几年,由于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出现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如选择权、金融期货、抵押担保证券、偿还计划与利率挂钩的债券等,从而人们越来越关注证券设计(designofsecurities)问题。传统的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理论假设企业只能发行债务和权益型证券,MM定理(1958)及Stiglitz(1968,1974),Baron(1974,1976),Hellwig(1981)等人在完美市场(无税收或无交易摩擦)条件下,得出资本结构无关的结论,从而企业发行何种证券融资是无关紧要的。但现实市场是不完美的,这意味着企业价值依赖于资本结构,即融资结构或证券类型(AllenandGale,1988)。证券设计理论因此应运而生。

Modigliani&Miller,Jensen&Meckling,Townsend,Diamond,Allen&gale,Aghion&Bolton,Hellwig,Zender等在资本结构、融资契约和证券设计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事实上,证券设计的本质在于探讨融资契约的条款设计,正如马晓军(2004)所说的“就其实质而言,证券设计理论是在回答‘企业应该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这个古老而基本的问题。···一项融资安排或者设计,从根本上说,就是契约的选择,···证券设计理论主要探讨契约的条款设计。”

关于一般证券设计,FranklinAllen(1992)认为,Miller(1986)强调税收与政府管制;VanHorne(1985)强调风险共享;Merton(1990)则建议减少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以及改进流①这一部分内容全文发表在《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5期,p104-108。

24

动性。Townsend(1979),Diamond(1984),GaleandHellwig(1985)的研究显示,如果验证借款人的绩效是有成本的,风险厌恶的借款人与风险中性的贷款人之间签订的债务契约是最优契约。这种理论较好的解释了银行贷款给个人和小型企业,但对银行贷款给大型公众公司时,其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了解有关这些公司收益的信息成本是很低的。基于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的非依存契约理论(NachmanandNoe1990,Deandkale1990,AllenandGale1992)认为,低预期收益的企业更偏好依存契约,因为他们的预期利息支付较低。其结果,任何提供依存债务契约的企业被认为是低收益的,这样所有企业都愿意提供非依存债务契约。

Townsend(1979)根据Arrow-Debreu模型,针对未来不确定性,基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提出高成本状态验证(CSV)分析框架,并指出正是因为存在验证成本,从而企业融资更多的选择具有确定支付方式的融资契约(如银行贷款或债券)。

Allen和Winton(1995)提出证券设计的五个主要方面:高成本状态验证及代理问题(CSV)、逆向选择(信号传递)、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配置、风险配置、信息获得。这五个方面成为证券设计的基本分析框架。

Hellwig(1998)认为,如果借款人的支付依赖于其收益,债权人不得不搞清楚实际收益的状况,但这是很困难的或很花成本的,用Townsend的话来讲就是验证成本高;如果借款人对债权人的支付独立于其实际收益,如果他不能履行债务就将破产,债权人可要求其剩余财产。这是标准债务契约(standarddebtcontract)在企业融资中被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

二、存款契约设计相关理论综述

“银行挤兑、存款保险与流动性”(Bank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Diamond&Dybvig,1983,以下简称DD(1983))是分析和解释银行挤兑及其传染性的经典文献。

关于活期存款契约与银行挤兑的关系,DD(1983)把存款契约作为给定的条件,通过建立“三个时期,两类客户,一种商品”的简单模型,探讨存款人流动性需求对银行挤兑及其传染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认为类似存款保险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必要的。

DD(1983)从银行活期存款契约(demanddepositcontract)与流动性的关系分析防止银行挤兑和存款保险与存款契约最优化问题,他们认为不对称信息是流动性需求的根源,“传统的活期存款契约能为存款人提供流动性,并形成多种均衡,其中之一便是银行挤兑。存款契约能阻止银行挤兑,······而政府存款保险有利于形成最优契约”。在这篇经典的文献中,他们首先分析了存款挤兑的原因和危害。他们认为,现有理论忽略了解释为什么银行契约没有其他类型金融契约稳定。其次,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的分析得到三个重要结论:第一,银行发行的活期存款通过提供更好的风险共享改进市场竞争性;第二,活期存款契约所提供的这种改进可能出现非意愿的均衡(如银行挤兑);第三,银行挤兑可能导致原本好的银行倒闭而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为银行挤兑是有成本的并降低社会福利。

在分析银行契约时,DD(1983)认为由于银行具有流动性转换功能,即将无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有流动性的资产。因此,存在既能阻止挤兑,又能提供最优风险共享的契约。这种契约相应地存在暂停存款转换为现金的可能性,这也是银行防止挤兑的传统做法。然而在其他情形,银行提供的契约(转换性暂停契约(suspension-of-convertibilitycontract))不能够达到最优风险共享。但是在政府存款保险条件下存在更一般地无限制的最优契约。正如OLIVERLEFEBRE(1985)指出的那样“为了阻止银行挤兑---一种强制的契约均衡,额外的制度安排是必要的”。

DD(1983)模型的意义在于首次将活期存款契约纳入分析框架,并开创了银行危机问题研究的标准范式。在此之后Diamond(1984,1996),DD(1986),PingLin(1996,2000),25

Naqvi(2003),OliverLefebre(1985),Villamil(1991),Kaplan,ToddReuel(1996),YehningChen(1999),KevinDowd(1992),Hellwig(1998),Williamson(1988)等对DD(1983)模型进行修正与拓展,但其重点仍然是在将存款契约作为给定的条件研究银行不稳定性等问题。

关于存款契约设计中的利率决定问题,在不多的关于存款契约问题研究中,BURIK,PAULP.(1982)算是比较专门的文献。他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存款契约设计: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个应用》中将委托代理理论用于存款产品契约设计,他把存款人看作委托人,而把存款机构看作代理人。他认为存款机构应构建资产组合,这个组合能为存款人提供最高水平的预期效用,这种效用要与存款机构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反映市场水平的预期效用,与风险调整回报率(RARR),与市场工资率相一致。他分析了所有者-经营者合一状况下的存款契约设计问题。他指出最优存款契约设计的复杂程度与所有者(经营者)的风险态度、有效性和监督存款机构行为的成本有关。他假设存款人是风险厌恶的,并认为存款人的预期效用取决于其资本数量和所有者(经营者)花费在投资机会评估的人力成本。通过分析得到四个主要结论:第一,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条件下,如果所有者(经营者)是风险中性的,则存款是无风险的。第二,在能够准确监督所有者(经营者)的资本和努力程度的条件下,存款人能签订一个最好的存款契约。第三,如果结论二的条件不成立,则存款人只能签订一个次好的存款契约。第四,如果验证存款机构绩效是有成本的,存款人只能获得固定利率。

OliverLefebre(1985)从存款人风险厌恶水平角度探讨存款利率的决定,他认为银行存款契约的作用在于:提供资产多元化,更稳定的风险回报,风险共享或保险。假设经济体系由借款人(或投资项目)、银行、贷款人(或存款人)构成,在银行风险中性情形条件下,OliverLefebre得到以下结论:当银行是风险中性的,存款人通过选择固定利率(constantrate)使其效用最大化;在银行风险厌恶情形条件下,OliverLefebre认为最优存款契约的利率函数(项目收益为自变量)的倾斜程度与存款人的风险厌恶程度负相关。

Villamil(1991)通过建立把DD(1983)和Townsend(1979)作为特例的三期模型的分析,认为,第一,银行存款契约为银行为存款者提供的收益与银行的资产组合的收益无关,并且存款者提款时不需要事先通知银行。第二,破产(或验证)程序是最优存款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Townsend(1979,1988)的高成本状态验证(CSV)分析框架,Villamil认为当验证企业投资项目收益的私人信息要花费高成本时,中介机构(或存款人联盟)通过在自然状态(statesofnature)签订要求固定(或非依存)支付(non-contingentpayment)的契约,在其他情形下签订依存支付的契约来使验证成本最小化。

关于存款契约设计的侧重点,YehningChen(1999)认为应使存款人福利最大化,并且存款契约设计应更多的考虑风险共享,而不是阻止银行挤兑。

关于存款契约设计中的信号传递,Kaplan,ToddReuel(1996)在其博士学位论文《银行,信息与循环债务》中,基于DD(1983)模型思想,建立一个“三期”模型。Kaplan,ToddReuel同样将存款人根据取款时间不同分为有耐心的(patient)和没有耐心的两类,前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而后者收益较低。假设存款人行为的信息不可能早期发布,而银行资产价值的信息是应该公开的。在初期,银行提供有明确支付条款的存款契约,这种支付与存款人的类型有关,也与银行的资产收益有关。如果银行选择与存款人签订一个中期支付依存于最终收益的存款契约,银行愿意向存款人公开有关收益的信息。根据信息发布状况将存款契约分为信息披露契约(revealingcontract)和信息不披露契约(non-revealingcontract),并分析导致银行提供信息不披露契约的条件,如果存款人是一般的风险厌恶,则银行将通过提供非依存存款契约隐藏其私有信息;如果存款人是很厌恶风险的,则银行通过提供依存存款契约公布其资产收益的信息。他认为有时候银行通过使用非依存(non-contingent)存款契约来保守其风险资产信息是有效率的。

关于对违约的惩罚,Kaplan,ToddReuel认为银行与存款人签订包含对提前支取的存款26

人给与惩罚的契约是必要的。

关于非线性收益条件下的风险共享存款契约设计,PingLin(1996)利用DD(1983)的“三期”模型思想,重点分析了非线性收益存款契约中的风险共享问题。他认为,就银行实务而言活期存款契约支付的利率是存款余额的增函数,存款余额越多,存款利率越高。银行设计出利率与存款余额依存而且与提前支取额负相关的存款契约,有利于诱使存款人真实显示其类型(是有耐心的还是没有耐心的)。非线性收益存款契约是银行更具有风险共享的契约。

关于存款(契约)定义,罗斯(1999)认为“存款代表企业、家庭和政府对银行的债权”。托马斯·梅耶(1994)说“存款实际上是什么?它不是像通货那样的实体物质,而仅仅是以银行账簿上一笔分录为凭的一种财产权利。”从契约角度研究存款,戴蒙德和迪布威格(Diamond&Dybvig,1983)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看作一种受连续服务约束的契约。大卫·H·弗里德曼(2001)认为“储蓄存款是一个能获得利息收入的存款合同”。栗建强、白洪(1998)认为“储蓄存款„„,从动态上理解,它是一种契约行为。„„这种契约关系,明确表现在存折或存单上”。由此可以看出,存款(契约)定义的方式有四种:一是从财产权利角度进行(如罗斯、梅耶),二是从货币角度定义(如于光远),三是从信用角度定义(如《辞海》,1999),四是从契约角度定义(如戴蒙德和迪布威格、大卫·H·弗里德曼、栗建强和白洪)。但是理论界至今还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基于契约的存款定义。

三、对现有存款契约相关理论评价

DD(1983),OliverLefebre(1985),YehningChen(1999)等及其他人都是把存款契约作为给定的条件,探讨存款人流动性需求对银行挤兑及其传染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建立类似存款保险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必要的结论。虽然企业融资契约与证券设计文献,以及DD(1983)等并没有专门研究存款契约设计问题,但其相关论述为存款契约设计提供了部分可参考的依据。

如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实际上存在委托代理关系(BURIK,PAULP.,1982),存款契约设计要考虑验证成本、经理惩罚和资产清算威胁、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信号传递机制(Nachman&Noe,1994,Diamond,1991,1993,Allen&Winton,1995)、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相容(Hellwig,1998)、税收与交易成本(Miller,1986)、契约设计中的风险共享(VanHorne,1985,PingLin,1996,YehningChen,1999)、存款契约与流动性、政府管制与银行稳定(Diamond,1984,1996,DD,1983,1986,PingLin,1996,2000,Naqvi,2003,等)、存款人的风险厌恶程度(DD,1983,OliverLefebre,1985)、银行资产收益(Kaplan,ToddReuel,1996,PingLin,1996)、违约与惩罚(Kaplan,ToddReuel,1996)、存款收益与存款余额挂钩(PingLin,1996)等。这些思想和方法在存款契约设计中是极为重要的。

①2.2存款的契约性质

传统的银行理论是在给定存款契约的条件下开展研究的,而很少深入分析存款契约的特殊属性、存款产品的微观结构和存款契约设计等重要问题。我们以存款契约为分析对象,从六个方面研究存款契约特殊的契约性质。研究存款的契约性质有助于加深对存款产品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的认识,对我国银行存款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正如拉斯·沃因和汉斯·韦坎德(2003)指出的那样“契约分析对于理解金融中介和金融制度的其他基本特征,提供了一把开启未知的钥匙。”

①这一部分和2.4发表在《金融研究》,2009.08.“银行存款:契约性质、微观结构与契约治理机制”

27

一、引言

建立在外生性融资契约假设基础上的早期公司金融理论主要从企业角度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债权人利益保护等问题,而忽略了研究融资契约本身的微观结构与契约设计机制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随着基于内生性融资契约假设的证券设计理论的发展,以最小化契约无效性为研究重点的债务契约条款与机制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与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不同,证券设计理论不是考察企业如何通过资本结构的变动来降低各种证券持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是考察证券本身应如何来规定从而达到平息利益冲突的目的。”(张鹏,2003)。20世纪90年代后,证券设计理论取得长足发展,如债权人绝对优先权违背与证券定价的研究(Longstaff&Schwartz,1995),策略性债务偿还行为对证券价值影响的研究(Anderson&Sundaresan,1996),Fan&Sundaresan(2000)的重新谈判机制对证券价值影响的研究等等。但相比之下,证券设计理论对存款契约的属性、微观结构与设计机制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传统的银行理论侧重于在给定存款契约的条件下研究存款的经济功能、银行的作用和银行经营管理等问题,前者如研究存款派生、存款与挤兑、货币供给与经济的关系、银行作为存款人代表监督借款人、银行作为信息中介等;后者如银行资本管理、银行资本结构与银行公司治理、不同筹资方式的成本、风险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

关于存款产品设计问题,Diamond和Dybvig(1983)从存款人跨期效用均衡角度研究了银行作为流动性提供者所面临的挤兑风险与防范,分析了存款契约在平滑消费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特殊作用,并得到了理论上的帕累托最优利率水平。PingLin(1996)运用Diamond和Dybvig(1983)的基本模型,用一个连续的代理人类型代替DD(1983)仅有两种类型存款人的情况,在允许存款人从账户里提取任意金额的条件下,通过分析有附加随机折现因素的特定偏好的效用函数得到活期存款契约利率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即利率随存款余额的变动而变动的结论。他认为银行设计出利率与存款余额依存而且与提前支取额负相关的存款契约,有利于诱使存款人真实显示其类型(是有耐心的还是没有耐心的),非线性收益存款契约是更具有风险共享的契约。该研究部分地解释银行支付高余额存款人较高利率的原因。Lefebvre(1986)从存款人效用最大化角度讨论了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银行两种情况下金融中介解决风险转移,以及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最优风险分担契约问题。他发现当银行风险中性时,存款人通过选择固定利率使其效用最大化;在银行风险厌恶情形条件下,最优存款契约的利率函数的倾斜程度与存款人的风险厌恶程度负相关。Motley(1983)运用功能成本分析法,研究银行不同存款产品和存款服务定价问题。Cohen(1970)指出交易活动对存款量的比率因存款人不同而不同,甚至同一个存款人的比率也因时间变化而变化。他在银行的利润为零的假设条件下,通过模型解释了活期存款隐含定价法与存款账户余额的关系。Mitchell(1979)研究明晰利率和支票服务隐含利率定价问题。Shaffer(1984)利用CharlesWilson(1977)的方法研究银行收取服务费的问题,他认为银行对于签发支票次数/存款余额比率较低的客户收取的账户管理费应该比签发支票次数/存款余额比率较高的客户更低,以留住存款余额较高的客户。Calomiris和Kahn(1991)认为银行通过赋予存款人清算银行的权利来获取活期债务,而且活期债务具有激励相容特点。Villamil(1991)认为银行存款契约的收益与银行的资产组合的收益无关,并且存款者提款时不需要事先通知银行。另外,破产(或验证)程序是最优存款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UrsW.Birchler(2000)研究存款在银行破产中的优先权问题,他发现债务契约减少了投资者在信息收集上的社会浪费,并讨论和回答了为什么银行债务优先权的法律标准化要优于私人的双边契约。Kaplan(1996)认为银行与存款人签订包含对提前支取的存款人给与惩罚的契约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现有存款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利率定价问题,而从契约角度对存款的微观结构、28

设计机制、存款契约不稳定性的内在根源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仍然研究不足,从而难以形成指导商业银行设计和创新存款产品的思想和理论。

二、存款契约的特殊性质

存款契约表明了存款人将资金使用权暂时让渡给银行后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除具有债务契约的权利与义务对等性、债务履行的强制性、不完全性等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融资契约的特殊性质。正是这种特殊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