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UMPAGES--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一)社会工作的概念基本上是指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内涵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二)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第一,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第二,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第三,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第四,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同人们之间的互助、一般的慈善活动区别开来。(三)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的,不计报酬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或公益服务性的活动。如工作单位内部的工会委员等兼职,社会上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的活动等。这种现象在我国城市和单位组织中比较普遍。行政性社会工作指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带有较强的政治或行政色彩,是非专业化的。专业社会工作是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应该说明的是,上述三种社会工作有明显的差异,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它们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在各自的经济—政治—社会系统架构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年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二、社会工作的目标(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解救危难危难是因社会或个人原因,个体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个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致使其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以至生命遭遇危机的状态。社会工作负有职业上的责任。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找资源,提供物质支持、心理支持。、缓解困难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其正常生活。、促进发展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和帮助,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逐渐达到自己能应对困难、面对生活以至预防新问题出现的状态。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都属于人的发展的范畴。(二)社会层面的目标、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认为,社会问题是指那些非纯生理性的问题,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社会资源有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公正包括机会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弱势团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功能的概念与类型、功能的含义功能是指在某个系统中部分对整体所发挥的作用。、功能的基本类型()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多种后果,其中包括意外后果。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时间原因,可能行为的某些影响或后果并不会马上被人们认识到。这些还没有被认识到的作用和影响是潜在的,这种功能是潜功能。(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由于社会变迁、家庭或个人原因,有些人可能会一时或较长时间地陷入困境,从而难以正常地进行生活。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给予必要的帮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则是通过上述服务来恢复和促进困难群体、有需要群体的正常生活。正常生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行生活的状态。正常生活是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也是保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工作者在物质帮助、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方面提供的援助是具体的,这可以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迫切问题。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就是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权利,就是增进他们的社会功能,使他们能正常地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人在环境之中”,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和适应就是社会工作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博爱”、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制度背景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第一,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直接参与社会救助的组织工作。第二,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要从事劳动。第三,规定要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救助人员的专门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二)社会工作的产生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就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并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前身。在社会工作产生阶段,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工作对象以贫困者为主、社会服务人员开始职业化、社会工作受到社会政策的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特点。二、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一)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年,美国社会工作学者玛丽.里士满出版了《贫民中的友善访问》,开始对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总结。年,她发表了著名的《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里士满指出,友善访问员就像内科医生一样,要运用“研究—诊断—治疗”的科学方法去助人,年她又发表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自世纪年代开始,小组工作也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到年代,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到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三)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发展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一)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年格林伍德在其《专业的属性》在专业化过程中,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特点。(二)专业方法的发展(三)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使得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尤其是要救助社会上的贫困人群、失业者、老人、流浪儿童等困难群体,“治疗”和救助治疗型社会工作把服务对象看得过于被动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预防也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个工作取向。社会工作就走出了单纯的治疗、救助的旧框框,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的最初目标是救助穷人和弱者,后来变成不但“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强调发展、增能取向都反映了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四)工作对象的拓展英美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只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失依儿童和老人及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家庭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后来,社会工作除了依然关注这些最困难群体之外,也关心在非物质生活领域遇到困难的人。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扩展为所有“有需要”的人士。随着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恶化,社会工作也在介入自然环境保护。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在向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扩展。(五)理论派别的形成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我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二)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世纪初至年代,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年燕京大学设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年以后我国的社会工作年取消,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没有专业社会工作生存的基础。如果说我国城市中的某些福利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性质的话,那么这种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它与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有明显差别。(四)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五)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年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这就对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积极探索,教育界紧密配合,我国社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就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特点。第三节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一、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就这个互动过程而言,双方无所谓主次,双方都要理解对方并作出反应。而且这种互动是持续的、连锁式的过程。从连续互动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工作的服务过程,可能更能够真实地理解社会工作过程。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一)服务对象也称受助者(或称之为案主),服务对象存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二)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助人行动的主体,是他向服务对象提供物质的或精神的服务与支持。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对服务的开展有直接影响。(三)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社会工作者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为自己行动的目标。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和选择,承认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处于平等地位,认为服务对象有能力、也有责任加入改变自己所处困境的行动之中。社会工作者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也会发生改变,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个人和社会的状况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因此,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乐观主义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因为社会工作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工作是充满价值观念的活动,价值观也就成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构成要素。(四)助人活动价值观、理念、感情甚至个人的行为特点。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主要的承载者和表现者。(五)专业方法这是社会工作群体在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实务工作方法,有效地支持着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具体的服务,科学的方法是达到助人目的的有效手段。第四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一、社会工作者的概念(一)社会工作者的含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行政人员。(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三)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志愿者是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富和智慧,为弱者和公众提供服务而不求回报的人员。志愿活动一般是社会认可的、以利他为目的的。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组成部分。、活动方式不同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而对志愿者来说只是其“业余”活动。、专业技术能力不同社会工作者受过专业教育和专门训练,志愿者则不必有此前提条件。、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志愿者所从事的多是对公众和困难群体的一般性服务,这些服务一般是体力或时间的支出以及简单的物质性的帮助。、社会约束不同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行为及效果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对志愿者的服务要求比较一般。(四)实际社会工作人员与专业社会工作者实际社会工作人员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实际社会工作人员一般是行政或事业“干部”,而不是专业人员;第二,实际社会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社会服务方面的专业训练;第三,实际社会工作人员一般靠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地开展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者强调与服务对象的平等关系;第四,实际社会工作人员的活动或多或少地带有政治色彩;第五,实际社会工作人员所遵循的一般是行政权威,而专业社会工作者首先遵循的是专业权威。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缓和、解决矛盾)(二)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管理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资源筹措者筹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政策影响者发现某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时,应该提出政策建议以改善社会政策,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和减缓社会问题。、研究者细致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并给出正确判断。三、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一)学科知识(二)政策知识(三)技术知识包括调查研究的技术,口语和文字表达技术,现代资讯工具使用技术等。(四)文化知识四、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一)技术能力(二)文化能力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比如,如何正确地对待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群体、少数族群,都涉及对他们的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三)心理素质(四)持续学习能力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领域一、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一)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二)老人社会服务(三)妇女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或女性社会工作是针对女性需要、为了促进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而开展的专业服务工作。(四)康复服务(五)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经济匮乏从而物质生活面临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六)就业服务(七)心理健康服务(八)家庭服务(九)医疗社会工作(十)学校社会工作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就业辅导等;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则把社会工作延伸到学校外的社区,包括联系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政策、实现家—校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以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等。学校社会工作把学生作为主体,对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十一)矫治服务矫治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人员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罪犯或有犯罪危险的违法人员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其行为模式,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矫治服务包括在监狱中的服务和在社区中的服务,后者又叫社区矫正,它具有惩罚性行刑起不到的作用。(十二)城乡社区发展(十三)军队社会工作(十四)企业社会工作二、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一)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这里的“有需要”是指针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而言的。不管是何种人士,只要他在其正常的生活(既包括狭义的社会生活,也包括其职业活动)中遇到困难而难以正常地生活下去,或者人们有正当的发展需要而未能满足,都可以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也有责任为其提供服务。(二)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并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职责。对困难群体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助于社会整合。关注社会和谐并不是说社会工作弱化了对社会问题、社会不平等的关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各类社会群体的正常需要的满足,关注人们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价值观和职业伦理(或职业操守)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指南。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一、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专业实践的规范和功效的保障,前者是对专业使命和目标的一般规定,后者是对专业具体行动的标准和执行步骤进行阐述。第一,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确定专业的使命和核心关怀所在,从而确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使得它同其他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区别;第二,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引,从而确保专业行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减少对服务对象造成的各种潜在的或实际的伤害;第三,社会工作价值体系通过对专业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力量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西方文化传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受助者个人价值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主张个人自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明显受到了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社会是以法治为中心,它建立了一套以法律为约束的规范机制,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在世纪年代福利国家建立之前,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保守的,它将贫困看做是一种个人道德上的失败和品德缺陷,而贫困救助是一种道德上的拯救措施,目的是防止过度依赖国家提供的有限福利。随着西方现代化和福利国家发展的进程加快,公民权的立法与社会福利制度日益紧密结合起来,社会福利制度日益将平等、权利、自由和公正等作为推行社会服务和提供福利项目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当代,社会福利不仅反映了国家对公民的一种照顾责任,也体现了社会中不同阶层公民彼此之间承担的相互义务,即社会团结的义务。三、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释、道教的思想影响,《周礼》提出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六个方面,《大同篇》倡导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儒家注重“仁爱”,道家提出“无为而治”,佛教强调“慈爱、博爱,众生平等”。、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不同于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对社会工作来说,重要的专业价值包括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知会同意、诚信等。、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对服务对象的接纳。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做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决不因为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种族(或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信仰等因素对他们有任何歧视,更不能因为上述原因而拒绝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服务。在这里,接纳不等于认同,它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价值观与个人背景特征等的一种包容,也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大众的统一的服务态度,是建立专业助人关系的重要前提。对服务对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服务。()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尊重的含义不仅在于对服务对象保持符合社会文化习俗的礼节和称谓,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服务对象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其他基本权利,充分保障他们获得基本的资源和可靠的专业服务的权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尊重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认知,还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注重个别化原则。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他们的独特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以及精神或生理残疾状况等方面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个案工作方法最强调个别化原则,而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则相对关注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自决权是个人尊严的体现,除非万不得已,即便是社会工作者出于好意,一般也不主张社会工作者自身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因为这样做可能不利于服务对象发展自尊和挖掘潜能。()注重为服务对象保密的原则。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未经服务对象同意或允许,社会工作者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和其他可能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除非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社会工作者应向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三、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和尊重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及心理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对他们采取歧视或拒绝提供专业服务。尊重不仅意味着在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保持的必要礼节与称谓,更重要的是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进行的倾听、回应,以及在服务过程中真正将服务对象视为改变的一种力量。、个别化和不批判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每个服务对象的个性与人格,充分理解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社会工作者仍要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与价值观,更不应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服务对象身上。、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含义和主要内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含义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在现实中就是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守则为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包含以下十二项: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公平服务大众;重视同事的工作;恪守公私分明;维护社会正义;信守机构政策;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约束不当行为;增进公众福利;共同执行守则。()社会工作者对人的态度与看法。()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态度与看法。()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态度与看法。、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基本包括下列几方面:第一,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第二,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第三,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第四,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第五,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第六,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三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社会工作者要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二是坚持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三是坚持专业伦理的权威性。二、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伦理决定、社会工作实践和伦理决定的关系、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伦理决定经常要面对的一些伦理问题包括:隐私与保密性、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利益冲突和服务的中断与终止等。、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处理的一般步骤()保密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如何处理个人信息以及如何透露信息等环节上有时候会遇到难以决断的局面,因此,需要作审慎的思考和判断,从而避免出现任何伦理错误和失误。()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情、理、法之间的纠葛,如何正确和有效地区分人情、法制与规定的影响及后果,常常使社会工作者陷入困境。()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自我决定问题。第四节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伦理守则的内涵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一般规定,它清晰地告诉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的内容()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本土社会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的含义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人类需要的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在世纪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同时他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的区别: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阿尔德弗尔的理论()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另外,该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莫瑞的需要理论()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人类需要的类型、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起源来划分,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对象的角度来划分,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间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常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需要是指随着间接需要的产生而产生出的一系列具体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的含义(),为行为变因,为情境变因,为前提变因(包括遗传、年龄和经验等)。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代表行为,代表个体,代表环境。(二)人类行为的类型、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三)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第二节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二)社会环境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变动性社会环境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相对统一。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一)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家庭内互动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影响主要来自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对当今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横向影响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民主型的家庭模式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正常发展。(二)朋辈群体朋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朋辈群体往往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会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起消极影响;伴随着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三)学校学校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是专门为社会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而设立的正规化的学习机构。(四)工作单位(五)社区(六)文化(七)大众传媒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铙驰认为有四种遗传异常:、单一基因遗传、多重因素遗传、染色体错乱、环境引起的遗传异常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性驱力,儿童早期成长不良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是弗洛伊德的特点。、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弗洛伊德对意识的论述及重视童年期经验是其主要贡献,但他的理论缺乏实验的支持和客观的验证,而他坚持把人类行为发展归结于性本能的观点也受到众多学者的批评和反对。(二)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互动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发展阶段
主要冲突与任务
形成的美德
婴儿期(岁)
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重要的联系:照护者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希望
幼儿期(岁)
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重要的联系:父母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意志力
儿童早期(岁)
主动还是内疚重要的联系:家庭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
目的
儿童中期(岁)
勤奋还是自卑重要的联系:学校和同伴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
能力
青少年期(岁)
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
忠贞
成年早期(岁)
亲密还是孤独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任务: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
爱
成年中期(岁)
繁殖还是停滞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
关怀
成年晚(老年)期
自我整合还是绝望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
智慧
在八个发展阶段中,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岁)、前运算期(岁)、具体运算期(岁)和形式运算期(岁以上)。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皮亚杰认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图式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当有新的事物和刺激出现时,个体先用同化原则使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使新的信息被吸收到已有的图式之中;同时再用顺应原则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从而使之与新的环境与刺激相适应,并最终形成新图式。(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个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岁)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习俗水平(岁)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岁以后)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五)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强化作用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强调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第二,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第三,注意到了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一)符号互动论(二)常人方法学第四节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一、婴幼儿阶段(一)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婴幼儿阶段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依恋产生于婴儿与其照顾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二)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照顾者没有给予婴幼儿充分的照料等,导致婴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如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和心理自闭等。二、学龄前阶段(一)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二)学龄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口吃、攻击以及沉迷于电视等问题。三、学龄期阶段(一)学龄期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二)学龄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学习困难等问题。心理障碍是指学龄期儿童面对新环境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交往障碍是指学龄期儿童在与父母、同伴及老师相处时出现了适应困难;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具体表现为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等。四、青少年阶段(一)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青少年阶段,各种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皮下脂肪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水平。另外,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具备了生育的能力。、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二)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青少年要度过“危险期”,经不住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如早恋、犯罪和适应不良等问题。学业上的失败会导致多重的负面影响。五、青年阶段(一)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这是人的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二)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角色转换与冲突。青年期的角色转变有:离开生身家庭独自居住,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结婚或建立重要的亲密关系,养育子女并照顾长辈,开创事业并为生身家庭和自己的新家庭投入大部分闲暇时间。二是在工作上遭遇到的歧视问题。三是婚姻家庭的调适问题等。六、中年阶段(一)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中年人能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社会性发展(二)中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如何很好地度过更年期;第二,处理好养育子女和赡养父母之间的关系。第三,处理好工作当中的一些问题。七、老年阶段(一)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老年人会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二)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退出就业领域可能产生的无用感;经济收入减少会产生生活上的困难;退出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会使人际关系淡化,进而产生孤独感;老年疾病增加,使老年人身心受到折磨;面对疾病和死亡产生的无奈和恐惧感。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正是个人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把握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思路是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责任。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一、什么是理论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解释问题、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发展新的理论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大卫.豪从理论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另一位社会工作学者马尔科姆.佩恩则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着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支持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当社会工作者依据“社会工作理论”为受助者提供帮助时,是依据“支持社会工作理论”对人及社会环境的理解来确定具体的帮助计划的。而实践中的“社会工作理论”又能为“支持社会工作理论”提供进一步理解人与社会关系的素材。(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分为实证主义理论(经验或观察)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观念、词语、符号、语言)。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精神分析理论于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年代都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盛行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年代社会工作方法在助人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二是儿童引导运动的推动;三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战争受害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深入的精神服务。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心灵的构成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与感受。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亦即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看来,无论什么心理过程,只要假设其影响的存在,但是又无法觉察时,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核心的观点是,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二)人格结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自我包括意识和前意识。超我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三)焦虑与防卫机制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否认
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
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
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一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
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
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自尊
反作用
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
退化
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
压抑
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升华
一种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
对攻击者的认同被心理动力学派视为非常重要的心理防卫机制,不仅是在儿童时期对父母亲的感受,同时也发生在个人一生当中面对握有实质权力的另一方时。
(四)性心理发展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三、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遵循以下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个别化原则。直接强调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对个人价值对尊重。()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契约。()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受助人造成新的伤害。()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四、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例如,一个公司女职员,最近感到关注压力太大,在公司里她感到同事们都不理她,男朋友也离她而去。她最近经常做梦,梦中一个大雪的夜晚,她站在路旁叫不到出租车。所有这些都让她感到非常沮丧,对工作和生活感到失望。治疗者运用精神分析法,即自由联想方法对她进行治疗。治疗者发现该女职员现在的状况与其幼年时被父亲疏忽的经历有关。她年幼时,父母工作非常忙,经常把她独自留在家里。特别是父亲对她几乎没有什么关注,而在她内心里一直期望父亲的关怀。治疗者发现幼年时的这段经历一直压抑在她的心里,于是由此入手,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逐渐帮助她疏解幼年经历对其现在生活的影响。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性对话。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要与受助者签订合约。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受助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治疗性对话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世纪年代之前,精神分析理论主导了社会工作治疗的方向。在美国,社会工作一度几乎等同于个案工作,个案工作又几乎等同于精神分析治疗,由此可见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要求社会工作服务于广大人群。至今,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治疗方法。但是,这并不能降低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根本性影响。第三节认知行为理论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二)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尽管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融合在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学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不存在分歧。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地行动。艾利斯提出了认知的“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以及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所谓认知原则修正,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顶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确定评估重点、专业关系的建立、助人者的角色一个是教育者的角色,一个是伙伴的角色。(三)助人的策略与步骤(四)结案和跟进第四节社会支持理论一、社会支持理论发展的历史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二)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发展因素(过去经验)、个人因素(自尊程度)、环境因素(开放的和封闭的)三、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社会支持网络: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一种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足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干预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其次是拟定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四、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案例有一个岁女孩,父亲因犯罪被关进监狱,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她从小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年前爷爷去世,奶奶岁,脚有残疾。这个小女孩身体状况很差,经常生病,学习困难,性格内向,经常会遭到同学欺负。她从不把这些情况告诉老师,怕给老师惹麻烦。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对这个小女孩的需要进行评估,发现可以帮助她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来满足其需要。社会工作者首先开始加强小女孩和奶奶之间的支持,要小女孩帮助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买菜、打扫卫生等;同时要奶奶每天晚饭后拿出分钟时间来听小女孩读书;在学校方面,社会工作者希望老师注意观察小女孩的表现,提供机会让小女孩多与其他同学交往;请一个住在同一个社区的同学与她建立学习伙伴关系,互相帮助;另外,请小女孩的姑姑和表姐经常关心和帮助小女孩;最后还请社区的一位热心楼长经常去小女孩家里照看一下,帮助处理一些紧急的情况。这样就帮助这个小女孩建立和利用她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她解决了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社会支持网络反映的是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中各系统的关系状态。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通常是社会弱势人群。社会支持网络通常能够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即预防、治疗和恢复。在运用社会支持网络时需要注意,社会支持网络不仅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人员在充分利用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应该注意帮助受助人学会认识和利用非正式支持网络,并进一步重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第五节生态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的历史平卡斯和米纳罕以系统的观点介绍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方法,被看做是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正式运用。二、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专业坚持的“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平克斯和米纳罕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即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在系统理论看来,受助者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于环境支持的薄弱、社会分配不均,乃至社会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一个看起来是个人的问题,可能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各个层面存在广泛的联系。而且,对个人的问题来说,问题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系统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受助者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之中进行考察。三、生态系统理论(一)生态系统理论的背景生态系统理论就是一个具有折中性和综融性的理论。“人在情境中”“生态模型”,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四、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下面这个事例说明了用系统理论处理问题的重要性:一位工人失去工作后,家庭关系也开始出现问题,孩子在学校也遇到了问题,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变得疏离,家庭生活出现危机。他本人则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对生活一筹莫展。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这个失业者的过程中,首先帮助他了解国家有关下岗、失业职工的政策,然后了解社区对失业者的具体照顾措施。国家和社区是一个大社会系统,个人和家庭是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社会工作者帮助这个人走出家庭,进入大的社会系统。走出家庭以后,他了解到国家对失业者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社区里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必须将个人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去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封闭在家里,就无法利用系统中的资源。当他走出家庭之后,就会发现国家、社区中有很多资源是可以利用的,能够帮助他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还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第六节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简介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反对把意识看做是行为的副现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趋善的。存在主义主张心理治疗的对象不是“潜意识”,而是要针对人类的本质“存在”。从存在出发,分析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二、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及应用(一)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学者卡尔.罗杰斯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治疗中的几个基本原则,即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或同感)。后来,罗杰斯的观点被应用于社区工作、组织和政治发展,提出社会工作应该促使人们掌握我们都拥有的“个人权力”以实现其目标。(二)人本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格拉斯曼和凯茨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他们对小组工作的看法。他们认为小组过程是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民主过程。人本主义取向的小组工作允许小组成员利用小组寻求他的个人发展,小组工作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民主互助体系。三、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其应用(一)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受助者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受助者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将负面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因素。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提出了社会工作治疗过程的五个基本概念:()觉醒()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选择的自由。()对话的必要性。()实行。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临床治疗者强调,不应预先设定受助者应该如何生活,应该肯定受助者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而社会工作者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受助者肯定自己的本质。(二)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例如,在一个单亲母亲的案例中,妈妈由于婚姻失败,加上下岗,以及教育孩子遇到困难,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社会工作者对这类受助者提供的帮助,重点在于帮助受助者重新理解过去的经历的意义。并将过去的生活和经验梳理清楚。社会工作者在与受助者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过往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让这些闪光点在现在的生活中重新发挥作用。在上述个案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工作,应该让这位单亲母亲认识到离婚、下岗对她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当她克服、度过了这一痛苦经历之后,她个人应对生活的能力就增强了。在未来的生活中,她就具有了应对更多、更痛苦的问题的能力。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的贡献主要不在于相关服务模式的发展,而在于其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第七节增强权能理论一、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取向与增强权能的观点一直相吻合。“增强权能时代”是在年左右。二、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理论的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根据索罗门的总结,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受压迫团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三是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个人的权能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三、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反对传统社会工作扮演施恩者的角色。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注重独特的助人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受助者与工作人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重视受助者的能力而非缺陷。()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确认受助者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务对象。四、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索罗门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受助者提高权能:()协助受助者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协助受助者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协助受助者认识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受助者自己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协助受助者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李根据增强权能理论的要求,提出了社会工作的十个实践原则:()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是协助者。()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需要相互增加权能。()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包括连接服务对象所需的资源、开始提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二是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包括各类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三是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在家庭暴力案例中,受助者所遇到的问题常常就是权能被压制,个人产生无权感。一些受到家庭暴力折磨的妇女,由于长期受到丈夫的虐待,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在社会工作者看来,这些妇女并非没有权能,而是生活环境的限制使她的个人权能被压制了,甚至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无力反抗丈夫的暴力。社会工作者以增强权能的观点来帮助受助者建立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采取措施控制她丈夫的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帮助受助者发现自己在过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长处,让她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消除她的无力感,以帮助她逐渐走出家庭暴力的阴影。在与受助者的关系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多元的,但最基本的角色是受助者的伙伴。第五章个案工作方法第一节个案工作的本质一、什么是个案工作(一)个案工作的要素玛丽.里士满“个案工作包括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为着力点,通过对个人及其所处的环境作有效的调整,以促进其人格的成长。”这些基本要素包括:第一,服务对象。第二,个别化的工作方式。个案工作采用的方法是一对一的专业服务方式。第三,服务目标。个案工作把个人视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注重人的社会方面的发展,帮助的目标是增进服务对象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个案工作区别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方面。(二)个案工作的含义()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个案工作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二、个案工作的本质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一)社会功能的恢复(二)社会功能的增强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和家庭治疗模式。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开放性。()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三个方面的压力有关。过去的压力是指服务对象在成长早期感受到的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被解决而产生的压力;现在的压力是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压力过大会使成长早期的问题表现出来;问题处理的压力是指服务对象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欠佳所导致的压力。这三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对人的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间接治疗技巧,即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或者辅导第三方来间接影响服务对象。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它扩展了个案服务介入的焦点,构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是对服务对象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评估;缘由诊断是对服务对象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分类诊断是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出判断。()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和三种意识层次的理论假设。、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例如,很少在人前说话的小张认为自己在同学聚会中讲得不好,会遭到别人的笑话。这样的认知就会伴随着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推动小张采取回避的行为方式,尽可能避免公开说话。而这样的回避行为又会加强小张对自己的否定评价,强化不安、焦虑的情绪。久而久之,小张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遇到公开说话的机会就会紧张、不安,并采取回避的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把人的问题归结为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同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就认知因素而言,包括三种不同意识状态的层面:意识、自动念头和图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方法和技巧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次的面谈。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像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次。每次面谈的时间大约分钟,每周次。认知行为治疗的技巧包括:()个案概念化。()合作式的治疗关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劳动技术教学计划例文
- 药店药品培训知识课件
- 2025年暑假学习计划安排
- 2025幼儿园实习计划范文
- 2025年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 时间频率计量标准器具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促销台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体外震波碎石机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2025年月医院企划部工作计划
- 2025年有关护理工作计划例文
-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
- GA 172-2014金属手铐
- 医学医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培训课件
- SQL Server 2000在医院收费审计的运用
-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全册)
- 工程临时用工确认单
- 简约清新大气餐饮行业企业介绍模板课件
- 氮气窒息事故案例经验分享
- 某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书
- 厂房租赁合同标准版(通用10篇)
- 《教育心理学》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