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刑改革的构想_第1页
论死刑改革的构想_第2页
论死刑改革的构想_第3页
论死刑改革的构想_第4页
论死刑改革的构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死刑改革的构想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日益理性化,生命权被视为不可剥夺的“自然人权”。中国为减少死刑的适用做出了许多立法和司法的努力,并且在这方面的进步也是十分明显的。可是还有一些问题是不可小觑的。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模糊,严格和追溯性刑事法律规范,死刑标准的适用性有所下降。这对限制或改善死刑适用的步伐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面对死刑和死刑的适用,我们应该改革和完善立法方面和司法方面。除了从实体法严格管理适用于死刑的标准之外,确保所有死刑判决均公正,有法律程序保障。重点就是在实施过程中贯彻“少杀,慎杀”这一理念。关键词:立法控制死刑适用限制死刑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andtheprogressofcivilization,people'sideasarebecomingmoreandmorerational,andtherighttolifeisregardedasinalienableandinalienable"naturalhumanrights".Chinahasmadeanumberoflegislativeandjudicialeffortstoreducetheapplicationofthedeathpenaltyandhasmadesignificantprogress.However,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thatcannotbeneglected.Injudicialpractice,somevague,rigidandbackwardcriminallawnormsleadtothereductionofthestandardofdeathpenalty.Thishasseriouslyaffectedthepaceoflimitingorimprovingtheapplicationofthedeathpenalty.Therefore,facingthedeathpenaltysystemandapplyingthedeathpenalty,weshouldreformandperfectthedoubleaspectsoflegislationandjudicature.Weshouldnotonlystrictlycontrolthecriteriaapplicabletothedeathpenaltyfromthesubstantivelaw,moreover,weshouldfurtherreformandperfectthedeathpenaltyreviewsystemandtherulesofevidenceapplicationfromtheprocedurallaw,inordertoensurethateverydeathcriminalcasehasfairandlawfulproceduralguarantee,moreimportantistoimplementthedeathpenaltypolicyof"killlessandkillcautiously"inthejudicialprocess.Keywords:LegislativecontrolMakeuseofdeathpenaltyRestrictdeathpenalty绪论研究背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而每个人都享有的生命权就解释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被侵犯是至关重要的。死刑的存在也是维持合法剥夺人生命的理论与基础,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不会犯错,但是执行死刑就会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对于生命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弥补和挽救的措施,由于生命的不可逆性,奠定了死刑制度的实行无论是从司法、立法、执法方面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而相应的减少错误以及实现相应的惩罚和教育的作用,死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必须要完成的。社会正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社会的各方面都变得国际化,人权至上的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导致死刑制度也不得不随着当下的主流思想进行改革。贝卡利亚是意大利闻名的法学大家,他第一次在《论犯罪和刑罚》中指出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适用的问题。由此引发了长时间的争论,国际社会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现在都无法确定死刑。现在废除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世界的大势所趋。全球有100多个国家正式废除了死刑。在有些国家,死刑很少使用。不管是国内外,死刑在每个国家都有很长的历史,虽然死刑早已在国外有存废之争,但在我国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但对于死刑来说,必须得从合理性、人权性方向考虑。从古至今,死刑制度逐渐人性化,中国废除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社会每一个国家都滥用过死刑,但是每一个国家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逐渐倡导尊重人权、倡导文明,死刑正在逐渐“退化”。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怎样在审判过程中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二)死刑制度的概述所谓的死刑由字面意思就可理解是夺取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种情况。也正是因为剥夺的是罪犯的生命,也称之为生命刑;又因为生命具有最珍贵、不可逆的特点,故又被称为极刑。重点突出死刑剥夺了罪犯最重要的权利;死刑给犯罪分子形成的伤害也是最大的;死刑的适用对犯罪分子来讲是不可逆转的。赵秉志、鲍遂献、曾粤兴、王志祥著:赵秉志、鲍遂献、曾粤兴、王志祥著:《刑法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338页。死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惩罚和预防两大功能上,对罪犯死亡的处罚非常明显。根据刑法的规定,死刑的作用是惩罚犯罪者,因此具惩罚功能。除了死刑之外,还有预防功能,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死刑的特殊预防体现在消除犯罪分子的生命而防止犯罪,在各种处罚方式中,没办法实现死刑的特殊预防作用。死刑的普通预防作用,即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一般包含以下三种人员:第一是那种犯罪想法特别严重的人,对于犯罪随时蠢蠢欲动,可是这种人对死刑又是极其恐惧的,从而逼迫他们不能将其转化成为实际行动而不得不放弃。第二是那些在权利遭到侵犯后容易产生激烈的愤怒和报复的人,通过适用了刑法的死刑,导致罪犯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息这种愤怒并减少报复犯罪的可能性。第三,不言而喻的是,那些法律制度观念薄弱或对法律有重大误解的人将会死亡,判决是最令人震惊的教科书。二、当前国际社会的死刑现状(一)死刑的历史发展过程原始野蛮阶段,这是刑法开始萌发的阶段。该阶段死刑主要的特点是“以眼还眼”“杀人者偿命”。这一时期的刑法主要特征是对于罪犯的一种报复。刑罚的制定通常都是与犯罪相对应的,体现其严格的报复性、株连性。刑罚的对象不只是犯罪分子本人还要牵连到与他有关系密切的人,行刑手段残暴。这一阶段的刑罚大多都是人身刑,然而人身刑中用的最多的是死刑。这个时期的死刑适用主要是针对犯罪行为的客观方面,而并不在乎罪犯的主观方面有没有恶性。

威慑阶段,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阶级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从而也导致了死刑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死刑也在此阶段显现出很大的威慑作用。该阶段的死刑特点是刑罚种类繁多、株连范围广、执行方式残酷、不平等性、主观性。然而这个阶段死刑适用在主客观方面刚好与原始阶段相反,既只考虑罪犯主观方面是否存在恶性,而对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客观方面却不予考虑。

人道主义阶段,随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快速传播,死刑制度受到了很多法学家的严厉批判。他们倡议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排斥滥用刑罚,主张对死刑进行限制。这阶段的死刑制度主要特点是陆续开始对死刑进行废除、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平等适用刑法、死刑定罪主客观要统一。(二)国际社会死刑现状死刑作为刑法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法方法,在古代社会被广泛适用。自从18世纪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首次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国内外刑法学界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大赦国际的统计资料,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球大概有九十多个国家明确的废除了所有的死刑,少数的几个国家也废除了除国家安全犯罪以外的普通犯罪,有四十多个国家在实践中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过去10年内没有执行过死刑,并且确信其不执行死刑的政策将会继续下去,或者已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不再使用死刑)。法律还保留了一般犯罪死刑的国家就只有五十个左右。赵秉志、鲍遂献、曾粤兴、王志祥著:《刑法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338页。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在18世纪率先倡导废除死刑,国内外刑法界从未停止过关于废除死刑的辩论。根据大赦国际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6月30日,世界上有94个国家合法废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有8个国家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军事犯罪和战时犯罪除外)。此外,46个国家实际上在实践中废除了死刑(过去10年没有执行过死刑,并坚信其不执行死刑的政策将会继续,或者国际社会承诺停止使用死刑),只有50个国家依法保留普通罪行的死刑。高一飞著:《死刑统计数据应当公开》,/data/10211.html2006-7-11。我国现在还没有废除死刑。由于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和严重经济犯罪的犯罪活动依然存在,保留死刑这一种刑,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对死刑有所保留跟我国现在的社会观是一致的,也是人民安全所需要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支持。在1997年修正“刑法”赵秉志、鲍遂献、曾粤兴、王志祥著:《刑法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338页。高一飞著:《死刑统计数据应当公开》,/data/10211.html2006-7-11。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社会关于死刑问题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限制,减少和废除死刑。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我国也应该关注这个问题。中国的刑法规定了大量的死刑,范围广泛,与其他死刑国家相比排名第一,司法实践中死刑申请的数量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国家规定的死刑量和执行量都很多,这违背了当今世界法治化的发展趋势。三、我国死刑改革过程及面临的问题(一)我国的现实选择尽管当今世界各国对是否废除死刑存在争议,但希望保留死刑的国家应该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是一致的。由于死刑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根据死刑本身的利弊,我们要在执行的同时,也需要规定“少杀,慎杀”的政策。从严减少执行死刑的数量,逐渐达到彻底废除的目标。首先,死刑体现的影响力也是有其局限性的。虽然其给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很大,但它毕竟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例如,对于犯罪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将无能为力。频繁使用死刑对预防犯罪没有太大影响,这是数百年前预测的。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说:“滥用死刑并没有导致人们将自己的本性变为善良”。历史上的任何酷刑都再也没有重新唤起那些违反社会的人的决心。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用事实来证明死刑制度的功能是有限的。死刑是否是最高刑罚,死刑和无期徒刑与犯罪威慑类似。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冲突。我们不应该依靠死刑制度。否则,这会使我们陷入瘫痪,并导致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延迟。其次,执行死刑的成本很高。从有形成本的支出上看,可以通过执行死刑从根源上彻底铲除人主观上的恶,与其他惩罚相比确实是省力很多,而且也只是诉讼程序比其他刑罚多了一个死刑复核程序。可是从看不到的成本来考虑的话可想而知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不但彻底的剥夺了一个具有劳动能力人的生命,而且如果是在双方当事人都有过错的情况下判处被告人死刑,就会使部分人对罪犯产生怜悯,对死刑制度产生排斥心理,甚至会导致人民对死刑适用的怀疑,更会导致社会积怨。因此,适用死刑更应该严格谨慎。最后,死刑概念的实施基于人权至上,即遵守国际人权公约,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1996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盟约”规定,“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的夺走他人的生命”,该公约的意图就是在于要严格限制死刑。在当前大多数国家废除死刑或严格限制死刑的国际形势下,如果中国继续违背国际趋势,不仅会影响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现,也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二)我国在死刑改革方面取得的进步1.从实体法上进行限制(1)从死刑的适用对象进行限制。《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已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项修正案取消了1979年《刑法》关于“16岁以下或18岁以下的罪犯”可以适用死刑两年的规定,并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原则得到真正实现的要求。这一规定也证明,在我国废除死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维护胎儿和妇女的特殊权益,明确规定审判时已经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因为如果怀孕的妇女被判处执行死刑的话,那就会导致一个判决剥夺了两条人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更何况胎儿是无罪的,他享有自己的胎儿权益,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所以不能因母亲犯罪而连累胎儿。(2)从死刑执行规则上进行控制。这一控制尤其表现在我国刑法对死刑制度的维护和完善上。1979年“刑法”中规定期满后不需要马上执行死刑必须要有“悔改”。执行死刑的条件是“悔改态度恶劣”。当下刑法第50条修定为“故意犯罪”,要是不存在故意的犯罪,就可以在考察期满之后改为其他处罚。如果故意犯罪得到核实,最高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或者认可执行死刑,“原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改为“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必须批准所有死刑执行死刑案件。在暂停执行死刑过程中执行死刑的实质要求和程序要求体现了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理念。(3)在死刑适用条件方面进行限制。《刑法》第48条第一款中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这是刑法总则为了约束死刑的使用条件。分节则对此具体阐述,不仅有一些死刑被废除,而且还对死刑适用额外增加了一些约束性条件。例如,1979年,《刑法典》第151条中的盗窃罪在《关于严重破坏经济罪的严厉处罚决定》中被修改为可适用的犯罪“情况特别严重”时的死刑。这种立法方式是一种重要的立法技术。2.在程序法上给与保障(1)《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这是实体法给与程序法的保障。这一规定说明死刑的核准权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这与刑诉法中的第200条的规定是一致的。但是,为了应对打击犯罪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1年6月下放了批准死刑的权力给各地高级人民法院。90年代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把核准毒品犯罪的权利授予给高级法院并发布了若干文件。这个决定的作出,直接导致了死刑复核程序在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方面作用大大下滑,这几年时间内各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案件每年的改判率就成迅速增长趋势。由这个实践我们就可以看出死刑核准权下放会导致错上加错,以至于影响社会秩序。但可喜的是2007年1月1日以后最高人民法院把对死刑的复核权收了回来。为了更好地行使审查权,最高人民法院增设了三个刑事法院,更好地保护被告的救济渠道,达到确立死刑复核程序的最终目的,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这是中国死刑适用的又一突破。(2)《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应当开庭审理”。明确的指出了死刑案件必须全部开庭审理,尽量的维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修改了以前审判实践中大多采用书面审理的形式,并且不管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因此这一制度的实施从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案件的公平合理。另外,我国的刑诉法也对死刑案件制定了特别程序。这些特别程序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死刑案件的审判管辖权水平有所提高,死刑案件只能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审理;对可能会被判处死刑但是又没有律师为其辩护的可以对其使用强制辩护。(三)我国在死刑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死刑案件适用条件及证明标准不严格(1)死刑适用的标准太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太大,使得法官在判决过程中不好确定量刑的标准而判错案子,致使对死刑案件随意判罚,没有明确的准则去衡量,就会发生同种性质的犯罪而有差异很大的处罚。第二,量刑模糊性条款太多,比如“情节严重的”、“情节特别严重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等。法官在这种情况下会因为不能通透的理解法条的内容而对相似的案件作出很大差别的判决,从而违背了司法的公平公正原则。第三,量刑原则太抽象了。例如,刑法对于“极其严重”、“恶劣行为”等的规定不具体、不明确。这使得我们没有办法理解,这也是问题所在。例如,刑法规定了从重,从轻,减免,免于处罚,多重犯罪合并处罚的原则。但是,无论刑事纪律如何重要、如何裁量和如何控制,刑法都没有规定。由于上述原因,它构成了司法实践的任意性和认知性。(2)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不严格,导致死刑适用的不准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关于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第4条规定:“只有根据明确和令人信服而且对事实没有其他解释的余地的证据而对被告定罪的情况下,才能判处死刑”。黄芳著:《论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协调》,载于《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67-76页。这项内容表明了定罪的的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如果证明的标准不明确,法官在实践中没有参照标准,所以就造成了任意裁量的情况。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的判决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利于被告人的,司法机关审判的案子也有不少在案件事实不清楚,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判决被告人死刑的。这种做法不但不尊重被告人的生命权,还会引发很多的冤假错案。以下就有几个活生生的案列,比如“佘祥林杀妻案”、“聂树斌强奸杀人案”、“赵作海故意杀人案”、“李久明故意杀人案”等。这些已经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就能证明中国司法机关对死刑案件定罪和处罚的证据标准明显偏低。远未达到法定的“明确案件事实,证据确实充分”,甚至未能达到“排除合理怀疑”黄芳著:《论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协调》,载于《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67-76页。2.刑法条款中死刑罪名规定过多我国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刑法中保留死刑的罪名由原来的55个减少到46个,减少了9个,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还是很多。韩国规定17种死刑罪名;印度规定战争罪、谋杀罪和抢劫3种死刑罪名;日本仅规定故意杀人罪1种罪行适用死刑,我国刑法规定的死刑罪名的数量远远超过它们。我国的死刑罪名在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人身安全、经济犯罪和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中设立的比较多。这中的各个章节都有体现。因此,必须逐步减少死刑,直至死刑制度完全废除。而且我国的死刑改革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具体还需要两个时间段的努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废除法条中的非暴力性的死刑罪名;接下来就是完全的废除死刑制度。3.司法实践中“无罪推定”原则不能真正落实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也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的并不是很彻底。首先,中国的刑事程序仍然非常保守。它没有引用西方现代法律制度,也没有尊重犯罪者或根据公约原则保持沉默的权利。而且还要求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回答的义务。如果他们不如实回答就是违法的,在判决的时候肯定就会受到严重的处罚,这种行为无疑是有刑讯逼供嫌疑的。其次,还有这种行为就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釆取其他变通措施维持有罪的法律效果,这也是明显违反《刑事诉讼法》“疑罪从无”原则的,这种在本因宣告无罪的请况下定罪或变相羁押,承受相当于有罪的不利后果。如果“留有余地”是指犯罪证据不足,可是有些证据又证明被告还是有嫌疑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判处死缓或者无期徒刑,避免错误发生,这就有错杀好人的嫌疑了。据介绍,在李化伟谋杀妻子的审判中,“检察院4次补充调查,合议庭召开5次会议讨论此案,3次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3次向省高法院进行询问”,最后才由市政法委召集公、检、法“三长”会议“定下判决结果”,然后才由一审法院宣告判决。李化伟的律师后来告诉记者,他多次向初审法院提问对李化伟宽容的原因,并没有立即对李化伟马上执行死刑。法院副院长对他说:这个案件还有一个翅脚的地方。载于《南方周末》(广州)2001年2月22日第6版。还有河北发生的陈国清等4人抢劫案,经过了长达10年的审判最终将第一次的死刑判决改判成死缓。省高院改判是因为此案还没有调查清楚而留有余地的改成死缓。这跟古代社会提倡的“宁可错杀一百,不能放过一个”的王权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做法完全是违反“疑罪从无”载于《南方周末》(广州)2001年2月22日第6版。4.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和表决程序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合理在刑罚制度中,死刑属于最重的处罚,所以作决定必须慎之又慎,依法判决,法院审判委员会必须作出判决。死刑审判程序是在审讯前首先调查案件基本情况,了解案件事实,听取检察机关和辩方的意见和理由,并与审判委员会讨论,听取案件处理人员的汇报,并按照少数服从大多数的投票方式作出判决。审判和判决的这种分离最可能导致发生冤假和错误的案件。对于这种法庭审而不判,审委会判而不审,审判委员会成员不清楚法院的审判。只有在听取了法官的报告和理解审判记录后才做出决定。这是审判员和法院之间增加了一个“主观过滤器”。很难保证他们理解的案件的客观真实性;审委会每天的工作量重大,时间紧,任务重,总有一堆重大、疑难案件等待裁决,就更没有机会和时间去仔细的用心去对待每个案子。裁决的过程是不具有诉讼性的,上方当事人也不能与审委会人员直接接触,想表达或是有疑问的地方不能让法官知道,从而使审委会无法做到“兼听则明”;审委会是一个专门设置的部门,所以组成人员之间也是很复杂的,每一个法官都是在不同领域的佼佼者,然而精通刑法者是少数,可见每个人的意见就不见得都是正确的;这就说明在这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可能对于审委会而言只不过是多一票跟少一票的区别,但是对于这个等待着判决的人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然而,美国法律规定死刑案件必须由陪审团审判,并且必须在陪审团同意有罪时被定罪。这种谨慎对待生命的态度值得我们效仿。四、死刑适用的改革与完善(一)从立法制度上限制死刑的适用标准1.在适用对象上严格限制死刑适用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对于有些特殊人群在能不适用死刑的情况下就尽量减少适用,这样又可以减少执行刑罚的成本,又能体现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人道关心和司法公正。很多国际文件也规定了对怀孕的妇女、未成年人、年老的人、政治犯等社会弱势群体给与照顾,死刑不能适用于这类人。在犯罪的时年龄没有达到18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年满75周岁以上的老人都不适用死刑。由于这种人的身体和心理因素,他的识别和控制自己能力的能力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他对社会的危险相对较小,死刑不适用于对弱者的社会宽容和同情的社会观念,这也符合改变执行的合理性。但是对政治犯是否适用死刑这个问题应区别对待,如果是单纯的政治性犯罪就可以不适用死刑。对婴儿和妇女的特殊保护;对犯罪时精神不正常的人,由于他本人已经丧失了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未能执行处罚和死刑,完全符合社会宽容的精神。2.准确定位死缓的适用标准我国是第一个提出死刑缓期执行的国家。这是我国对死刑改革的重大进步,也是一项有效的刑罚制度。既能有效的防止犯罪,又可以极大限度的减少死刑的适用,从而也能给别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也不是与轻而易举的把别人的生命一票否决。因此,我觉得死缓制度的提出是我国的一大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应该敢于改革传统的死刑制度,在立法上全面规定相应的死缓制度,即使我们不能立即废除死刑制度,也可以变相减少死刑的实际执行情况。当然,这实际上是一个理想的建议,从务实的角度来看,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确实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二)从司法实践中完善死刑适用的程序1.严格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违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无证明能力,不能为法院采用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四十条、一百六十条也规定了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获取供述和证言,严禁刑讯逼供,以威胁,诱骗,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很彻底的被实践,并且对于这些规定的解释也没有作出任何明确规定,对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度如何,排除的标准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都是模糊不定的,这就足以导致刑讯逼供的产生,削弱了非法证据规则的法律效率。上文提到的一系列冤假错案无疑也与没有彻底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应该从立法解释将规定进行更深一步的细化,完善死刑案件审理和受理制度,对死刑案件中的证据的收集和使用提出比一般刑事案件更严格的标准,彻底杜绝非法证据。维护非法证据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实体的真实性和程序正确性,也可以起到严格限制死刑的作用。我国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是引自与西方国家的经验,被告人的供述绝对排除所作出更加具体、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也是借鉴英国、德国的法律。可以在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增加如下规定:“以上述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即使被告人同意,也不得作为指控犯罪和定案的依据。对非法获取的口供可以在任何诉讼阶段和审级指出,并且自动予以排除”。王国忠著:《建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想》,载于《人民检察》1999年第10期,第20页。美国基于控制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利益,原则上排除了非法物证,并为排除非法物证提供了“善意例外”和“必然的发现”的例外。尽管日本对非法获得的物证的态度受到美国法律的影响,并采取排斥的态度,但它对此又持保留态度,为了追求真实的实体,只有在“严重违法”王国忠著:《建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想》,载于《人民检察》1999年第10期,第20页。2.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并且经过查实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这就说明证人应该由法官、检察官和诉讼参与者的询问以作为判案的依据。但是,该法第157条也规定证人不能到庭的,只要证言经过公诉人或辩护人宣读,法官在听取检察官和诉讼参与者的意见后,仍可以作为确定案件的证据。可以看出这两个法条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规定会使证人到庭所作的陈述与证人不到庭所作的书面证词在宣读过的情况下具有同等的效力,都可以被认定定案的依据。在现实生活中,司法人员都会选择简便的方法,就是以书面证言代替证人出庭作证,因为这样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证人出庭作证是我国司法活动中的一大阻碍,所以我国的证人出庭率一向很低。然而证人的书面证词并不能保证案情的真实性可靠性,因为证人对案情的描述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它受证人的态度,环境,记忆,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而证人证言不必亲自接受当事人的反驳和质疑,因此,他的证词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将受到影响。证人证言还跟询问人的业务素质和记录人知识水平有关,而在某些和细节上出现不一致的语言,影响证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准确认定案情。而且证言并不是原始证据,如果证人亲自到庭上证明的话,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样的话法官就可以根据证人的各种表情和动作等甄别那些证言才是可信的。所以就立法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这一必要条件,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他们可以不以证词作为证据,他们还有义务在法庭上提供证人作证,如果证人无正当理由没有出庭的,法院有权处以罚款或拘传。与此同时,证人也要具有法庭作证的权利,给证人应提供补偿费和证人保护制度,并应动员证人出庭的热情。五、结语死刑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既要顺应国际时势,更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盲目激进。我国的国情已经确定目前取消死刑的条件并未得到满足,想要马上废除还不太现实。在我国当今的现实情况下,死刑制度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同时运用立法与司法手段,逐步地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随着《刑法修正案九》的实施以及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以及未来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我们要充分给予重视。死刑制度的产生是根基于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物质基础,甚至于还包含有一些神权政治基础存在。除观念的上层建筑外,中国死刑制度也有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民的需求,以及时代发展科技革新,而这已经导致一定的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