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诗中的历史观念_第1页
试论李白诗中的历史观念_第2页
试论李白诗中的历史观念_第3页
试论李白诗中的历史观念_第4页
试论李白诗中的历史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0试论李白诗中的历史观念【摘要】本文认为李白的历史观念是传统“史鉴”式的,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历史人物——引为同调。李白在诗歌中经常以各种历史人物自况,他在历史中寻求知己;二、历史事件——讽时鉴世之依据。李白现实主义的一面常被人忽略,而实际上,李白擅于运用以古喻今,以古讽今的手法关注现实;三、历史的理想社会——衡量现世的标准。李白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来源于历史上儒道两家的糅合,取儒家仁政教化,取道家清静无为,从而创造出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关键词】李白历史观念史鉴

【Abstract】ThistextthinksLiBai'shistoricalideais"historywarning"typeofthetradition.Itisshownasthreerespects:Onehistoricalpersonage--Guideitforthepeoplehavingthesameaspirationandinterest.LiBaioftencomparesoneselftowithvariouskindsofhistoricalpersonagesinthepoem,heseeksthebosomfriendinhistory;Twohistoricalincidents--Thecruelandrealisticwarningtakenfromtheoverturnedcardahead.LiBairealisticonesideneglectoften,andinfact,LiBaiisitusewithancienttoexplaintodaytogoodat,paycloseattentiontorealitywiththeancienttacticsofmockingtoday;Theidealsocietyofthreehistory--Themeasureofthislife.BetweenLiBaiandidealdesignofsociety,stemfromConfucianismadishoftwomixinhistory,fetchtheConfucianists'mercytoenlightenbyeducation,fetchtheTaoistschoolanddonothingquietly,thuscreateapeacefulandstablesocialenvironment.【Keywords】LibaiHistoricalidea

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观念”,其内涵主要是指“认识论”方面的,有关“方法论”的意义存而不论,然则“李白诗中的历史观念”一题,首先得回答何谓“历史观念”,这是一个历史哲学方面的问题,因非本文论述重点,故不详论,简而言之,所谓“历史观念”就是对历史——包括人类过去生活的一切的理解和态度,尽管“对于过去的每一种理解都包含着某种误解,因为我们并不是站在历史之外观察和评判历史的,我们对于历史的看法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但是,“人是什么?只有他的历史才能说清楚”,从一个人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现世中的整体思想,因为,这种对于历史的理解和再现“既不是对历史的任意取舍,也不是对历史毫不走样的复观,而是历史和现实的聚合。”孟修祥:《充满现实感的历史世界——论李白的咏史怀古诗》,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现实即痛苦,与之对抗的,一是未来,一是历史,而中国自“哲学突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哲学的突破’的观念可以上溯至韦伯(MaxWeber)有关宗教社会学的论著之中。但对此说更为清楚地发挥者,则当推美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帕森思(TalcottParsons)。帕氏的说法大致如下:到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未曾有的。与这种认识随而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哲学的突破’在中国表现得最为温和,因为中国传统寄托在几部经书之中。此一传统经过系统化之后,在宇宙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几个方面都发展出一套完整而别具一格的看法。……帕森思谓中国古代的‘哲学的突破’最为温和,主要是针对着儒家而言。儒家守先以待后,寓开来于继往,所以斧凿之痕最浅。无论就‘突破’的过程或‘哲学’的内涵而言皆然。事实上,其他各家的突破,与儒家相较虽甚激烈,但全面地看,仍然是相当温和的,这种温和的性格至少一部分源于诸子立言所采取的(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孟修祥:《充满现实感的历史世界——论李白的咏史怀古诗》,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哲学的突破’的观念可以上溯至韦伯(MaxWeber)有关宗教社会学的论著之中。但对此说更为清楚地发挥者,则当推美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帕森思(TalcottParsons)。帕氏的说法大致如下:到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未曾有的。与这种认识随而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哲学的突破’在中国表现得最为温和,因为中国传统寄托在几部经书之中。此一传统经过系统化之后,在宇宙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几个方面都发展出一套完整而别具一格的看法。……帕森思谓中国古代的‘哲学的突破’最为温和,主要是针对着儒家而言。儒家守先以待后,寓开来于继往,所以斧凿之痕最浅。无论就‘突破’的过程或‘哲学’的内涵而言皆然。事实上,其他各家的突破,与儒家相较虽甚激烈,但全面地看,仍然是相当温和的,这种温和的性格至少一部分源于诸子立言所采取的‘托古’的方式。”雅思贝尔斯有一段话说得很深刻:“对于我们的自我认识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比历史更加重要的了,他向我们显示人类最广阔的天地,给我们带来生活所依据的传统内容,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我们受自己的时代所加予的无意识的束缚,教导我们要从人的最高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看待人。”雅思贝尔斯,转引自《当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李白并非哲学家,无雅氏这样高度的抽象和深刻的哲思,亦非历史学家,对历史不用理性而实事求是的“以详核为佳”,但是作为诗人,他的文字以情感式的非理性体现出与雅氏这段文字意义相通的“历史观念”,那就是,历史“给我们带来生活所依据的传统内容”,用中国式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说李白诗中的“历史观念”是传统“史鉴”式的,而在李白,则更渗透了一种“卷舒固在我”的随性,他的“历史观念”充满着一个大大的“我”字,处处以“我”为本位参照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皆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雅思贝尔斯,转引自《当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一、历史人物——引为同调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李白“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的确,李白一生引以为傲的并非文才,他所自负的乃是治国安邦之大才,也就是所谓“经济”、“经纶”、“济世”、“济时”之才,因此,尽管他时时的有很多志向,但是最想做而长期追求并至死不渝的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宰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翟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本文李白诗均引自此书,下不赘言。)他对于自己的才能是极自信的,常常自比管仲、诸葛亮,前面所引乃是其青年时的诗作,那时他就认为自己有管晏那样的辅弼之才;后来回忆在楚汉的经历时,又云:“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扬山人》。,将管仲、诸葛亮并举,同样是夸耀自己的政治才能,又云:“鸿骞凤立,不循常流。孔明披书,每观于大略。”《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这是以诸葛比好友孟赞府,同时也有自诩之意;自叹坎坷时也说:“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其一。隐然以今之管乐自况,也是说自己有将相之才,当年诸葛亮也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又暗含着自比诸葛之意;而在天宝末年,谈到“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书怀赠南陵常赞府》。时感叹“将无七擒略”同4。,字面上是用“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典来说当今之将没有诸葛亮的胆略,言外之意是我有此胆略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后面又云“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同4。。《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翟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本文李白诗均引自此书,下不赘言。)《驾去温泉宫后赠扬山人》。《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其一。《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同4。同4。但是,李白本人之要登政治舞台,是没有凭借的阎琦:《李白的入仕道路和他的幽愤》,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当然他也不屑科举考试,按部就班地进入仕途,他相信“为士者终有遇合之时”,期望为帝王赏识,自布衣一跃而卿相,一步登天,感会风云,出将入相。在青年时代所作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表明“奋其志向,愿为辅弼”的志向之前,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昔太公大贤,傅说明德,栖渭川之水,藏虞、虢之岩,卒能形诸兆朕,感乎梦想。此则天道暗合,岂劳乎搜访哉?”以吕尚、傅说分别与周文武丁遇合之典,暗含着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像他们一样的机缘,君臣相得;即使去朝之后,在《梁甫吟》中亦云:“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钧,风雅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麾楚、汉如旋蓬。狂生落拓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蜺屼当安之。”屈原式的悲歌,豪迈中见悲凉,达观中透冷峻,起讫均用吕尚之典,说明他对这种机缘,这种理想仍然满怀着希望,仍然相信明主终当出现,英才不会埋没,诚如萧士赟所言:“‘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喻有志之士何时而遇主也。‘君不见’两段聊以自慰,谓太公之老,食其之狂,当时视为寻常落魄之人,尤遇合如此,则为士者终有遇合之时也。”这就是他所盼见的“阳春”。阎琦:《李白的入仕道路和他的幽愤》,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在政治上建立赫赫的功业,但是他并不重视和贪恋爵禄富贵,相反,他主张“功成身退”,因此,他对于历史上功成身退的人物非常的欣赏,并时时用来自比,诸如张良、范蠡、鲁中连、谢安,其中,他最欣赏的是鲁仲连和谢安。《史记》上记载鲁仲连的话,劈头就是:“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他一生的大事,一是曾经替赵平原君说服了魏的将令新垣衍,打消了尊秦为帝的举动,后来秦军就因此而退了五十里,又逢魏公子无忌为赵解了围,这时平原君便要赏鲁仲连,鲁仲连却笑着说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既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他终于没有受赏,反倒辞却平原君,再也不见面了;过了二十多年,燕军守着聊城,田单怎么也攻不下,鲁仲连便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中,这信竟感动了燕军,聊城就攻下了,田单又要给鲁仲连官做了,但是鲁仲连却又逃开,是逃到海上,他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这便是鲁仲连传奇的一生,他完美的体现了李白所追求的“功成身退”,因此李白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崇拜之一是慕其济世之才而自比,他在早期漫游中言志云:“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安史之乱爆发,在永王军中言志云:“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及永王兵败时云:“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乃留一支箭,未射鲁连书。”《奔之道中五首》其三。仍自比鲁连明心志;流放夜郎遇赦,还至江夏时曰:“君草陈琳檄,我鲁书连箭。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江夏寄汉阳辅录事》。六十一岁请缨因病而还则云:“多愧鲁连生”《闻李太尉大举秦兵出征东南》。;及至翌年病已垂危,还不忘“鲁连善谈笑”《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而崇拜之二则在于鲁仲连的以布衣之位折卿相之权,功成拂衣而去,不慕富贵,不攀权贵,洋溢着的是潇洒独立自由的人格,这显然对了李白的味儿,在性格上引为同调:“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其十。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是李白心目中仅次于鲁仲连的人物,“常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吾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赠常侍卿》。其高卧东山屡辟不起但纵情于声色游,一潇洒也,出山后淝水一役指挥若定破敌百万而了无喜色,二潇洒也,功成后数让爵位而东山之志始末不渝,三潇洒也,故曰复潇洒,谢安这种既有济世安邦之才,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囿,“卷舒在胸臆”的潇洒品格与鲁中连是一致的,因此,李白也常自比谢安,安史之乱起,写诗云:“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赠友人三首》其三。到了永王水军,则自比谢安言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笑谈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永王兵败,流放释归时自明心迹:“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屡征,为苍生而一起。”《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又曰:“所愿归东山,寸心于此足。”《春滞沅湘有怀山中》。《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奔之道中五首》其三。《江夏寄汉阳辅录事》。《闻李太尉大举秦兵出征东南》。《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古风》其十。《书情赠蔡舍人雄》。《赠常侍卿》。《赠友人三首》其三。《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春滞沅湘有怀山中》。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管仲、诸葛亮,还是吕尚,又或是鲁中连、谢安,均胸怀王霸之术和经济之策,风云际会而成就大事业,且大多数都是由布衣一跃而为帝师或位登辅宰,他们是李白理想和希望的寄托,这些古人几乎可以说是被他当成第一人称的代用词了。在这里,李白对于这些人并非事无巨细都入诗,而是为自己所用的,他关注的都是这些人中能体现自我的意象,历史之与李白,确确实实就是“生活的依据”,他在历史中寻求知己。二、历史事件——讽时鉴世之依据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一书中曾经指出:“忧患意识普遍的存在于中国艺术之中,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转引自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源于“士志于道”的原始教义,是基于某种历史责任感而产生的一种不安乃至痛苦的情感,李白尤为如此。可事实上,李白是一向被贴上“浪漫主义”标签的诗人,人们常常忽略他现实主义的一面,正如罗根泽先生曾经提及李白的爱国爱民精神,他说:“不幸的是他与杜甫齐名,杜甫是公认的写实主义诗人,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的个人主义的浪漫成分就被人为地夸大,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一方都没有替他发掘宣扬了。”转引自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李白《古风》之二十四云: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太平盛世往往与奢华享乐是相伴而生,这本来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诗中所写贵族的奢华,早在初唐时卢照邻的名篇《长安古意》中就已经作了揭露。但是,有两点深刻之处是应该引起注意的:(1)“中贵”即宦官。诗中让行人“怵惕”的宦官不可一世的气焰,这是以前的诗人所没有反映的。而宦官专权之成为痼疾,这要到中唐时候才显露,李白在开元盛世凭着政治敏感,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是其深刻性所在。(2)李白在这儿不是像初唐一些诗那样带着艳羡、欣赏的眼光来展示富家的豪华、生活的奢靡,也不仅仅是因自己的不遇而嫉妒、忿然,“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以洗耳翁许由蔑视功名利禄的故事,感叹现实生活中的黑白不明,其落脚点是在呼唤清明、呼唤公理,这就跳出个人荣辱的狭隘,显示出李白作为诗人的伟大性。开元十二年,玄宗以无后为由废王皇后,专宠武惠妃。李白《古风》之二中云: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唐仲言曰:“……因言后之被废正如陈后之居长门,然陈后以嫉妒几绝皇嗣,实有可废之条,今王后抚下有恩,明皇持以武妃之故而谋废之,则非陈后比矣。所谓‘昔是而今非’也。”自古宫闱之是否有变,可视为政治是否清明之晴雨表,王后无后,罪不至废,然玄宗因另一女人,置天下之大局于不顾,公然以牵强理由废后,作为一国之君,可谓昏矣,李白以陈后比王后,尖锐地揭示了统治阶级上层的昏聩,忧国之意,隐寓其中。在其《古风》之三中,他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唐人喜欢将玄宗比作秦始皇,因为两人有相似性: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喜好边功,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李白也以始皇喻明皇,陈沆《诗比兴笺》云:“此刺明皇之词,而有二意:一则太白乐府中所谓穷兵黩武有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二则人心苦不足,周穆秦汉同一辙也。”秦皇杀人开边,大伤上帝好生之德,自己又怎么能够求得长生呢?明皇却犯与之相同的错误,于己是愚昧,于天下诚为一种贻害。对于最高统治者明皇的讽刺还见于《上之回》这首诗中: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但慕瑶池宴,归来乐未穷。借汉武帝巡幸回中之事,讽刺玄宗求仙淫乐均为荒唐之事,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借汉武甘泉之幸,喻骊山荒宴之游也。无渭川襄野求贤访道之情,但耽王母瑶池,华清汤泉之乐。”在这种情况下,李白自己也只能暂且收起凌云壮志,姑且“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了”。玄宗后期,政治更加腐败,他本人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外用奸佞,内宠宦官,盛唐开始走下坡路,李白在《古风五十一》中云: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诗的开头,展现出殷纣王和楚怀王的时代,他们一个荒淫暴戾,一个昏庸误国,其共同点都是耽于女色,信用奸臣,这和天宝年间玄宗专宠杨贵妃,委政李林甫,不是颇相近吗?萧士赟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中指出:“太白此诗哀思怨怒,有感于时事而作,讽刺谲谏之体兼尽之矣。”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认为这首诗“叹明皇拒直谏之臣,张九龄、周子谅俱窜死也。”信然。安史之乱前夕,李白作《古风五十三》云: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诗人以“六卿专权”、“田弑其君”之事为训,指出当时“奸臣欲窃位”的事态的严重性,陈沆在《诗比兴笺》中云:“此《远别离》篇‘权归臣鼠变虎’之意。内倚权相,外宠骄将,卒之国忠、禄山两虎相斗,遂致渔阳之祸。”而《远别离》一首亦云: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按现代学者詹锳之说,当作于天宝十二年诗人目睹安禄山飞扬跋扈气势后离开幽燕南归之时,此时安禄山正蠢蠢欲动,为了引起人们警觉,有意在诗中用“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比喻和“尧舜囚”“舜野死”的典故,诚为一种警戒。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一去不复返,历史的悲剧已无可更改,而现实的悲剧又有上演的可能,历史欤?现实欤?李白显然是将现实的悲剧色彩抹在了历史的画板上。三、历史的理想社会——衡量现世之标准李白终身执著于政治,但是很可惜,他不能算是一个有才能的政治家,只能算是一个有强烈政治抱负的诗人,他的对于社会的具体设计或是治理,乃是基本从历史中寻得,并无创新。他要求社会安定,人民从事农桑耕作,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心和得天真,风俗犹太古。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长啸无一言,陶然上皇逸。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过客览行谣,因之诵德声。《赠清漳明府侄聿》。《赠清漳明府侄聿》。百里鸡犬闻,千户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赠范金乡》其二。《赠范金乡》其二。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轴和鸣,机罕颦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任城县厅壁记》。《任城县厅壁记》。诗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无论是“心和得天真,风俗犹太古”,还是“百里鸡犬闻,千户机杼鸣”,都透出道家所宣扬的“小国寡民”的味道,而其“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又吸取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方略,强调对民教之以礼,使民懂得礼让,但是,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李白并无思想上的拘束,为了达到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的平静,风俗淳朴的社会理想,儒道两家,任其自由组合。对于中央和地方,李白主张最高统治者应该清静无为,端拱而治,他的《大猎赋》云:且夫人君以端拱为尊,玄妙为宝。暴殄天物,是谓不道。……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觞,鼓之以雷霆,舞之以阴阳。虞乎神明,狃于道德。张无外以为罝,琢大朴以为杙。顿天网以掩之,猎贤俊以御极。若此之狩,罔有不克。使天人宴安,草木蕃植。……君王于是回霓旌,反銮舆。访广成于至道,问大块之幽居。使罔象掇玄珠于赤水,天下不知其所如也。赋这种体裁本来就有讽喻政宁的作用,这里,李白很明显的以打猎为比喻,用了诸如“玄妙”、“淡泊”、“神明”、“道德”的道家的词汇,希望君主“无为而治”,使人民生活安定,这是道家始祖老子强调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术,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李白对此是信奉无疑的,他在《明堂赋》中亦云: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弃末反本,人和时康。……遂邀崆峒之礼,汾水之阳,吸沆瀣之精,黜滋味而贵理国,其若梦华胥之故乡。于是元元澹然,不知所,若群云从龙,众水奔海,此真所谓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这也是提倡无为而治的,主旨与《大猎赋》相同。在这两篇赋中,李白运用大量的庄列典故,提及隐居崆峒的广成子,当初黄帝问广成子“至道之要”,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又提到理想世界华胥国,《列子·黄帝》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李白引用这些典故,都是要说明帝王应该效法黄帝,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这样,人民才能宁静幸福,“天人晏安”,“元元澹然”。而对于地方官僚,李白则说: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赠清漳明府侄聿》。《赠清漳明府侄聿》。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赠徐安宜》。《赠徐安宜》。宽猛相济,弦韦适中。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然后青衿向化,黄发履礼。……权豪锄纵暴之心,酷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任城县厅壁记》。《任城县厅壁记》。“讼息”是用典,《汉书·循吏传》说龚遂为渤海太守,“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蒲鞭挂檐枝”二句用的是东汉刘宽之典,《后汉书·刘宽传》载:刘宽历任三郡长官,“温仁多恕。”刘宽本是循吏,《后汉书·循吏传》序中提到他的名字,称为“仁性笃诚,使人不欺”,后因他在朝廷作太尉等高官,故另立传。可见,李白理想中的地方长官,大致相同与前后《汉书》中的循吏,希望他们能采取儒家的治民方术,强调“中庸之道”,既反苛政,又反纵民,主张“宽猛相济”,孔子曾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对百姓注重教化,不重刑罚,做到百姓礼让,政事清闲,不用诉讼,从而达到理想的社会。通过李白的诗文,看出李白理想中的社会融合了儒道,取道家之清静无为,和平宁静,再取儒家之仁政教化,使人民知礼识仪,创建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他的政治社会理想中,更可以看出李白的历史观是传统“史鉴”式的,传统提供了他衡量现世的标准。综上所述可知,不管是对历史人物的种种吟唱,以历史事件承接现实的意义,还是从历史中寻求社会理想,都是以李白自己所需来作为取舍的标准,他以诗人感性对待历史,既以古鉴今,又诗意化,审美化,从而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观念闪耀出独特的思想光彩和哲学启示,这也是诗人伟大之所在。参考文献1、杨海波:《李白诗作的历史观探略》,《天津师大学报》2021年第5期。2、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3、王运熙:《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文学遗产》2021年第1期。4、王运熙:《李白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1期。5、陈贻欣(火旁欣):《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目的——兼论李白的政治理想和从政途径》,《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6、翟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7、詹瑛编著:《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8、朱金城主编:《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1994年集、2021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9、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版。10、杨海波著:《李白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21年版。11、李长之著:《李白传》(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12、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目录题目……………1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1一、历史人物——引为同调…………………3二、历史事件——讽时鉴世之依据……………7三、历史的理想社会——衡量现世之标准…11参考文献……………………15

论大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所积累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并将之形成为书面文字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写作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从目前高校整体情况上看,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欠缺。一、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定义那么,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究竟是指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对于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包含什么,可能有多种理解,但从叶圣陶先生的谈话中,我认为:大学生写作能力应包括应用写作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而前者是必须的,后者是“不一定”要具备,能具备则更好。众所周知,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要写毕业论文的,我认为写作论文的能力可以包含在应用写作能力之中。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也往往是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于院系和学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很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提出对策去实施解决。二、造成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困境的原因:(一)大学写作课开设结构不合理。就目前中国多数高校的学科设置来看,除了中文专业会系统开设写作的系列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只开设了普及性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而我们的课程设置仅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大学语文教师,可大学语文教师既要在有限课时时间内普及相关经典名著知识,又要适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且要教会学生写作规律并提高写作能力,任务之重实难完成。(二)对实用写作的普遍性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目前对中国语文的态度淡漠,而是呈现出全民学英语的大好势头。中小学如此,大学更是如此。对我们的母语中国语文,在大学反而被漠视,没有相关的课程的设置,没有系统的学习实践训练。这其实是国人的一种偏见。应用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一个人学问很大,会写小说、诗歌、戏剧等,但如果不晓得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方法,他就写不好应用文。(三)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写作的学习和训练都只是集中在《大学语文》这一门课上,大部分学生只愿意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