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墨子》《韩非子》_第1页
下《墨子》《韩非子》_第2页
下《墨子》《韩非子》_第3页
下《墨子》《韩非子》_第4页
下《墨子》《韩非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墨子》(一)经典国学再现昔者晋文公好士①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⑤之,故⑥臣为之也。我是小助手①士:大臣。②牂āng羊:母羊。③韦:熟牛皮。④练帛:大帛,粗疏的丝织品。⑤说:通“悦”,喜欢。⑥故:所以,因此。我是小翻译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粗疏的丝织品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考考你的智慧1根据文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好士之恶衣:(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练帛之冠:(

)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1)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你能讲出一个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晋文公重耳上面这则小故事的起因是当时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晋文公是不是很伟大呢晋文公不仅提倡节俭,还很讲信用。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楚灵王:春秋中期楚国国君。③一饭:每天吃一顿饭。④节:限制,节制。⑤胁息:屏住呼吸。⑥带:束紧腰带。⑦比:等到,及至。⑧期(jī年:满一年。⑨黧lí黑:黑中带黄的颜色。我是小翻译从前,楚灵王喜欢大臣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

唯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

,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穿衣服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列加点字。(1)故灵王之臣_____________

(2)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2下面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A过了一年,早上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B一年之后,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C

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D第二年,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如何看待这则小故事里的楚灵王的这种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上行下效上行下效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这个典故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齐景公的过失,因此他心中感到很苦闷。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这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现在,有些同学有着很强热的追星的现象,甚至模仿偶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是好多明星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能成为我们的典范,同学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哦。

《墨子》(三)经典国学再现昔越王句践①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②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③乱行,蹈④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⑤而退之。我是小助手①句践:亦称勾践,春秋末越国国王。②焚:烧。③碎:疑为“阵”字之误。④蹈:踩、踏。⑤金:钲,似铃,柄中上下通。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颜色像金。我是小翻译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鼓舞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有一百多人。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撤退。考考你的智慧1给“蹈”字选择正确的解释。①遵循,依照。

②踏、踩。

③跳动。(1)赴汤蹈火_____________

(2)手舞足蹈_____________(3)循规蹈矩_____________2判断正误。(1)“左右百人有余”中“余”的意思是表示整数之外的所剩的零头,相当于“多”。(

)(2)“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意思是“可惜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

)3古代作战,有两种很重要的乐器,一种是鼓舞士兵英勇作战的,一种是让士兵撤退的,这两种乐器分别是(

)和(

)。4跟文中出现的两种乐器相关的成语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卧薪尝胆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传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句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做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乘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正是由于越王句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墨子》(四)经典国学再现子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②,邻有敝舆③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④而欲窃之;舍其粱肉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⑥人”非攻王⑦曰:“必为有窃疾矣。”我是小助手①子:夫子(老师、先生)的意思,是弟子对墨翟的尊称。②文轩:华美的车子。③敝舆:破车。④褐(hè):粗布衣服。⑤粱肉:借指好饭好菜。⑥何若:怎样。⑦王:这里指楚王。我是小翻译墨子说:“不要自己华美的车子,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粗布衣服;不要好饭好菜,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楚王说:“(这人)肯定是有了偷窃癖。”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列加点字。(1)舍其文轩_____________

(2)欲窃之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1)此为何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必为有窃疾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想对“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样的人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墨子止楚攻宋墨子利用上文中的几句话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这是怎么回事呢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打算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往楚国,力图制止战争的爆发。墨子见到公输般说:“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托你去杀掉他。”公输般听了很不高兴,说:“我是不杀人的!”墨子拜了两拜,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照道理,连少数人也不应该去杀害,反而去杀害多数人,这又怎能说是合乎天理”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说攻打宋国是楚王的决定,于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王。见了楚王,墨子向楚王提出一个问题:“不要自己的华轩,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粗布衣;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楚王说:“这人定是有了偷窃癖。”墨子抓住时机,马上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却只有五百里,这就像华轩比之破车;楚国有各种珍贵的野兽鱼虾,宋国却是连雉、兔、鲫鱼也没有,这就像米肉比之糠屑饭;楚国有珍贵的树木,宋国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比之粗布衣。所以据臣看来,大王派兵攻打宋国,就像那个有偷窃癖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蛮横地说:“你说得好,但是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宋国非攻打不可。”墨子为了打消楚王攻宋的念头,便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试演云梯攻城和防御的办法。试了几次,公输般都被墨子击退。公输般不甘心失败,对墨子说:“我知道怎么来对付你,但是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说:“公输般的意图,不过是想杀掉我。他以为杀掉我,宋国就没有人能守,可以攻了。可是我的弟子已经拿了我的器械守御在宋国城上,等着楚国来的敌人。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国。”楚王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说:“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这样,墨子凭借机智和勇敢解除了宋国的一场灾难。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墨子做了充分的防御准备,有实力做后盾,使楚王不敢轻视宋国。

《墨子》(五)经典国学再现夫①爱人者②,人亦从而爱之;利人③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④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我是小助手①夫:句首发语词。②者:……的人。③人:别人、他人。④士:为“上”之误。我是小翻译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护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考考你的智慧1为“故”选择正确的解释。①意外的事情。

②有心,存心,故意。

③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④朋友,友情。

⑤原因,缘故。

(1)不以为行故也(

(2)故障

(3)故事

)(4)沾亲带故

)(5)明知故犯(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1)此何难之有焉

(2)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3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这则小短文,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弘扬传统文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多少诸侯国的兴替存亡,使人们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并从中悟出了“载舟覆舟”的至理名言。唐太宗曾目睹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由盛转衰、迅即灭亡的短促过程,这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经常以隋亡为鉴,检点自己的言行。有一次,房玄龄向唐太宗建议说:“近来,清查兵器,发现我们现有的兵器比隋朝还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不料,唐太宗却回答道:“增加兵器来防御外敌固然很重要,不过,目前最要紧的是安抚民心,稳定人心。隋炀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足,而是无视民心向背,以致民怨沸腾,国亡政息。我们要以隋亡为教训,不可随便忘记。”可见,唐太宗真正地理解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内涵,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的证明著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逆民心,而最终走向毁灭。现在我们国家提倡的“以民为本”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也是在新形势下国家对广大人民的承诺以及关怀。

《墨子》(六)经典国学再现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①,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③也。”非独染丝然③也,国亦有染④。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我是小助手①苍:青色。

②五入必:染完了五次。必,通"毕",终,完毕。③然:这样。④染:染色这种事情。我是小翻译墨子见人染丝,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所放入的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丝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染完了五次,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仅仅是染丝如此,治国也如染丝一样。不仅仅是治国如此,做人也如染丝一样。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故染不可不慎也_____________(2)国亦有染

_____________2这篇文章的主题相符的一项是(

)。A凿壁偷光B程门立雪C孟母三迁D囊萤映雪3

这则小故事表面是说的染丝,实际上说的是什么这则小故事可以用哪句话概括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弘扬传统文化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借莲花表明自己志趣的一篇美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HYPERLINK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敢于起义。”表现了陈胜对命运不公平的不满和反抗,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绩是做出来,不是天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

《墨子》(八)经典国学再现良弓难张,然①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②,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③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④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⑤。我是小助手①然:然而。②令:当面受命,强力指示。③恶:嫌弃。④辞:躲避,推托。⑤器:英才。我是小翻译好的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好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敢于承担责任,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良弓难张

_________________(2)故能为天下器

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意思给“张”字组词。(1)开,展开:

_________________(2)商店开业:

_________________

(3)扩大,夸大:_________________

(4)放纵,无拘束:_________________

(5)料理,应酬:_________________

(6)惊惶,慌忙: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正误。(1)“致君见尊”中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表示出现、显露。(

)4“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

说《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文体。他的意思说的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也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国君要使人尊重,要有一双慧眼识别人才,让人才得到重用啊。

《墨子》(九)经典国学再现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①之水也;千镒②之裘③,非一狐之白④也。夫恶⑤有同⑥方取⑦,不取同而已者乎

盖非兼王之道也!我是小助手

①一源:一个源头。②镒:古代重量单位。③裘:皮衣。④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皮。⑤夫恶:哪里有。⑥同:相同的意见。⑦取:采纳。我是小翻译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统一天下的道理(方式、方法)。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非一源之水也

(2)有同方取

2与这篇文章主题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判断正误。(1)“盖世无双”中盖的意思是“超过”。(

(2)“盖非兼王之道也”中“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4“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说明了什么道理

弘扬传统文化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这个故事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但是,他在政治一直不得志,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每次外出,他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也告诉我们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墨子》(十)经典国学再现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①以终其寿②;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③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④为正⑤,即若其利也。我是小助手

①侍养:

奉养。②寿:寿命。③依:依靠。④兼:兼相爱。⑤为正:

施政。我是小翻译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子女的,有所奉养而终其天年;没有父母的幼小的孩子,有所依傍而健康成长。现在以兼(相爱)来施政,则其利(好处)如此。

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侍养(

)_____________(2)长其身(

)_____________2“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与我们现在说话语序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般说成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2)即若其利也。

4

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以兼为正”的好处是什么为达到这种目的你可以做些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观点,也就是“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大家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古代人提出的“大同”社会,是不是和我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几分相像呢,古人的思想也是很先进的吧。

《墨子》(十一)经典国学再现子墨子怒①耕柱子②。耕柱子曰:“我无愈③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④,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⑤”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⑥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我是小助手①怒:向……发怒,对……生气。②耕柱子:墨子的门生。③愈:超过,胜过。④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⑤策:驱使。⑥足:值得。我是小翻译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觉得用哪一匹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使良马,而不驱使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足够负得起责任的,所以才对你生气(批评)你。”耕柱子明白了。考考你的智慧1给加点字注音并用(1)的上半部分和(2)的左半部分为偏旁各写出两个新字。(1)我无愈于人乎(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以骥与牛驾(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我将上太行

_____________

(2)耕柱子悟

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1)“子将谁策”用我们现在的语序说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用我们现在的语序说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判断正误。“子墨子怒耕柱子”与“子将谁策”两句话中第一个“子”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5耕柱子明白了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一教育理论是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爱好指导学习是效果最好的。但是,同学们,我们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那一项都不能落下哦。

《墨子》(十二)经典国学再现子墨子曰:万事莫①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②,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③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④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⑤一言⑥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我是小助手①莫:没有。②履:鞋子。③为:做。④予:给。⑤争:争辩。⑥一言:一句话。我是小翻译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做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生命珍贵。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考考你的智慧1补出下面句子中省略的部分。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2判断正误。(1)“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中“之”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2)“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子为之乎”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不同。

3文中是怎样向我们讲述“义”的宝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心里的“义”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嗟来之食“嗟来之食”是古代一个讲“义”的有名的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于是黔敖跟在后面道歉,但是最后那个饥饿的人却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不要这样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亲爱的同学们,你是怎么看待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呢

《墨子》(十三)经典国学再现子墨子南游①使卫,关中②载书甚多。弦唐子③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④曰:‘揣⑤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⑥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我是小助手

①南游:向南游历。②关中:即车中。③弦唐子:墨子的弟子。④公尚过:墨子的弟子。⑤揣:衡量。⑥漆:“七”的借音字。我是小翻译墨子向南游历到卫国去,车中装载的书很多。弦唐子见了很奇怪,问道:“老师您曾教导公尚过说:‘书不过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您装载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墨子说:“过去周公旦早晨读一百篇书,晚上见七十士。所以周公旦辅助天子,他的美德传到了今天。我上没有承担国君授予的重任,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我怎么敢抛弃这些书呢”考考你的智慧1补出下面句子中省略的部分。(1)弦唐子见(

)而怪之。(2)(

)揣曲直而已。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弦(

)_________________揣(

)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弦唐子见而怪之

(2)揣曲直而已

4翻译下面的句子。(1)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直以来,人们刻苦读书的例子举不胜举,你知道哪些请列举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周公吐哺人才,是固国安邦的根本,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执政者对人才都很都重视,“周公吐哺”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而是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政权,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就和召公一起摄理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不久,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形容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人才,然后要像周公那样,礼待人才,让人才为自己所用。

《墨子》(十四)

经典国学再现子墨子曰:“吾言①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攗粟②也。以其言非③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是犹以卵投石也,不可毁也。”我是小助手①言:言论。②攗粟:遗留的谷穗。攗méi

菱角,一种水生草本植物。③非:否定。④是:原来的样子。我是小翻译墨子说:“我的言论足够用了!舍弃我的学说而主张另外思虑,这就像放弃收获而去拾别人遗留的谷穗一样。用别人的言论否定我的言论,这就像用鸡蛋去碰石头一样。用尽天下的鸡蛋,石头还是这个样子,并不能毁坏它。”考考你的智慧1根据给出的义项给“革”字组词。(1)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_____________

(2)取消,除掉。_____________(3)改变。_____________2下面“足”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兵甲已足

B吾言足用矣C三足鼎立

D力不足3判断正误。

“是犹以卵投石也”与“是犹以卵投石也”中“是”的意思相同。(

)4“出自这则小故事的成语是什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什么给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以卵击石以卵击石指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是墨子对一个根据天象变化预测吉凶的人说的。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有一年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算命的人,那人对墨子说:“根据我的种算,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那人听后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衡量自己的实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墨子》(十五)经典国学再现子观越王之志①何若意②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③,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④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抑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粜⑤也。钧⑥之粜,亦于中国⑥耳,何必于越哉!我是小助手①志:心志、意向。②意:(如果你)觉得。③道:主张。④比:列。⑤粜(tiào):卖。⑥中国:中原地区的国家。⑦钧:“均”的假借字,都。我是小翻译你观察越王的意向如何如果你认为越王能听我的话,采纳我的主张,那么我将前往,但是必须按我的食量吃饭,按我的身材穿衣,置身于普通大臣之中,我又怎么以行道的理由来索取他的封地呢如果越王不听信我的话,不采纳我的主张,而我到那里去不是为了高官厚禄把义出卖了吗

同样是出卖义,我还是留在中原这一带吧,又何必到他那儿去呢”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1)量(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度(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根据“比”字的语境选择合适的义项。A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B能够相匹配。C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D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E

譬喻,摹拟。F靠近,挨着。(1)比例

(2)三比二

)(3)比赛

)(4)比比皆是(

(5)无与伦比(

)(6)比如(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则翟将往”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越王不采纳墨子的主张,而墨子过去接受高官厚禄,那么那些高官厚禄就相当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度身而衣”意思相似的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对症下药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几个成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对症下药这个小故事。华陀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有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在解决的时候还要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不然“吃错药”后果是很严重的哦。

《墨子》(十六)

经典国学再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①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①,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④之好,故不好哉夫⑤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我是小助手①盍(hé):

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②不然:不是这样的。③岂:难道。④莫:没有……的人。⑤夫: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我是小翻译有个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说:“何不学习呢”那人说:“我家族中没有学习的人。”墨子说:“不是这样。喜爱美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喜爱美,所以不喜爱吗打算富贵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这么打算,所以不打算富贵吗喜欢美的人、打算富贵的人,不需要别人带头,也会强力进取。考考你的智慧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短文中的人不学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墨子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事例反驳了他的观点。2下面对“吾族人无学者”一句翻译正确的是(

)对的一项是(

)A我家族中没有学者。B我家族中没有有学问的人。C我家族中没有学习的人。D我家族中没有喜欢学习学习的人。3翻译下面句子。(1)盍学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子路见孔子在古代,人们勤奋读书的故事不胜枚举,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老师家长也天天鼓励督促我们要努力学习,那么,学习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我们先看看孔子怎么对子路说的吧。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失误;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朋友的缺点,品德就容易有缺失;赶马不能放下马鞭,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还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我感谢接受了您的教导。”这是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孔子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向子路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也是子路称为孔子弟子中很有名的一个。亲爱的同学,也请你给你的同学朋友讲讲这个小故事吧,让我们的学习氛围更浓一些。

《韩非子》(一)经典国学再现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③之,遂④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⑤,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⑥有水。”乃掘⑦地,遂得水。我是小助手①管仲,隰í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随:跟随。

④遂:于是,就。⑤山之阳:山的南边。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⑥仞:古代的计量单位。⑦掘:挖。我是小翻译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考考你的智慧1根据文意解释加点的字。(1)春往而冬反

_____________

(2)行山中无水

2翻译下面的语句。(1)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出现的人物管仲利用

找到了

,隰朋利用

找到了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你的生活积累中,一定也见到过人们利用动物来调整自己活动的行为,试着写两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管仲的故事上面这则小故事讲到了管仲智用老马的智慧,从而让行走大军找到了归途。可是并非自小就从君,那么又是谁把管仲推荐到齐桓公面前,让他的才干得以施展的呢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生活贫困,年轻时曾与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鲍叔牙秉性慷慨,知管仲家有老母,分财利的时候,多分些给管仲,管仲家方免冻馁。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多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皆名垂千古。他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这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管仲这匹在千里马在伯乐鲍叔牙的发掘下,终于完全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成就了一番伟业。而鲍叔牙识人的眼光和超人的气度,更是让人敬佩。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呢《韩非子》(二)经典国学再现客有为齐王画者①,齐王问曰:“画孰②最难者”客曰:“犬、马最难。”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③于前,不可类④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我是小助手①客:指外来的画师。②孰:代词,谁,哪个。

③罄(qìng):显现,出现。④类:类似,像。我是小翻译有个外来的画师给齐王画画,齐王问他:“画哪个东西最难”画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狗、马最难啊!”齐王又问:“画哪个最容易呢”画师回答说:“鬼怪最容易。”狗和马,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动物,从早到晚在人们面前显露无余,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是最困难的。鬼怪没有形状,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最容易。考考你的智慧1下列词语中与文中“鬼魅最易”中的“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易子而食

B易地而处

C易于对付

D平易近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1)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列句子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文中的“客”是来拜访齐王的。(

)(2)画师认为人们越熟悉的事物越不容易画好。(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试着写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纸上谈兵上面故事中的画师,没有真才实学,只喜欢画人们没有见过的鬼怪,却害怕画人们都熟悉的犬马。在赵国也有这样一个人,其才华只能纸上谈兵,却在实战中屡败。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就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结果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施展计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最后不得不率军仓皇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画师无真才实学只愿画鬼怪,赵括无真才实学只会纸上谈兵,看来,要判定一个人如何,不能只看一面,要全面考察后才能下结论啊。生活中我们也要如此。《韩非子》(三)经典国学再现

楚厉王有警①,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②。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③人止④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⑤击之也。”民皆罢。居⑥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⑦而民信之。

我是小助手①楚厉王:原名熊眴,HYPERLINKHYPERLINK赵襄主学御①于王子期,俄而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④,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⑥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⑦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我是小助手①御:驾车。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调换。④所贵:意为关键所在,最要紧的。⑤调:协调。指跳度,驾驭。⑥逮:赶上。⑦诱道:诱导,引导马匹沿着道路前进,把马引到正路上去。我是小翻译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技术,没有多久便与王子期竞赛,换了三次马而三次都落后了。襄主说:“你教我驾车,并没有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完了,是您使用有过错。凡驾驭马车,关键在于要马安于驾车,人心要集中于驾驭马,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使之到达远方。现在您落后时想的是要追上我,领先时又恐怕被我追上。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您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思都在我的身上,您还凭什么去驾驭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术已尽

(2)先则恐逮于臣(

2翻译下列句子。(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赵襄王说王子期“教我御,术未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王子期分析的关于赵襄王赛马落后的原因,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欲速则不达上面的小故事中赵襄王一心想在赛马中战胜王子期,结果太急于求成,反而次次落后。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韩非子》(六)经典国学再现庞葱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②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③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④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是小助手①质:做人质。②寡人:古代王侯的自我谦称。③明:明白,清楚。④去:距离。⑤愿:希望。我是小翻译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列加点字。(1)王信之乎

(2)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2翻译下列句子。(1)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曰:“寡人自为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庞葱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如你是庞葱,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来让魏王听信谣言而相信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胡服骑射上面的故事提到庞葱和太子要到邯郸做人质。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赵国为什么国力强大到让他国太子去都城做人呢这自然少不了这项发生在邯郸甚至赵国的改革。战国时期的赵国,其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就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所以说,在生活中,作为领导,既要广开言路,不被谣言迷惑;又要在制度上学会变通,不墨守成规。

《韩非子》(七)经典国学再现宋之鄙人①得璞玉②而献之子罕③,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④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我是小助手①鄙人:边远地方的人。②璞玉: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③子罕:宋国大夫。④细人:地位低下的人。我是小翻译宋国的一个边远地方的人得到一块美玉就献给了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人就说:“这是一个宝物,应该给您这样的君子用,不适合给老百姓用。”子罕说:“你把这块玉当作宝贝,我把不接受你的宝物这种品格当作是宝。”考考你的智慧1.下列词语或句子中的“宜”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宜:①应当,应该;②适合,适当。宜为君子器(

)景色宜人(

)2翻译下面句子。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3鄙人献玉的原因是“

”,子罕不接受璞玉的原因是“

”。4鄙人以玉为宝,子罕以“不受玉”为宝,那么你呢,以什么为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和氏献璧上面的故事讲述的是“宋之鄙人”献玉,子罕不受玉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也是一个关于献玉的故事。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告诉通过和氏璧开始被埋没,都后来被人们珍藏、并且不惜以城换玉的事,告诉我们对于真理我们一定要敢于坚持,而领导者应该善于发现人才,不应该不经过分析就胡乱做决定。《韩非子》(八)经典国学再现郢①人有遗②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③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④王,王大说⑤,国以治。治则治⑥矣,非书意也。我是小助手①郢:楚国的都城。②遗:送给。③尚明:崇尚光明。④白:报告。⑤说:通“悦”,高兴,喜欢。⑥治:太平,指治理好。我是小翻译楚国的都城有一个写信给燕国的相国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因此就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说完后

在信中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要施行清明政策,应该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信里要说的意思。考考你的智慧1.判断下面词语解释的正误,正确的“√”,错误的打“×”。(1)“夜书”“燕相受书”中的“书”意思分别是“写信”“信”。(

)(2)“举烛”和“举贤”中的“举”意思相同,都是“举起”。(

)2翻译下列句子。(1)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成语和文章中心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歪打正着

B弄巧成拙

C画蛇添足

D多此一举4文中的写信人,边写信边说话,结果信中多了“举烛”二字。在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不犯这类的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