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依恋与青少年发展(综述)摘要依恋是人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依恋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在横向上对依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做一个综述,包括青少年B型人格、青少年抑郁、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攻击行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自尊、青少年社会能力等方面。关键词依恋、青少年发展目录TOC\o"1-5"\h\z刖言1依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1依恋与青少年B型人格23依恋与青少年抑郁3依恋与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4依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4依恋与青少年攻击行为5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6亲子依恋与青少年自尊7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发展7参考文献7刖言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系列的压力。面对压力时的不同承受力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关,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依恋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对依恋对青少年的影响做了一个文献综述。依恋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于1969年提出了依恋理论,当时主要研究婴儿-看护者之间的关系,他也同时指出依恋将伴随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过程。他认为这种现象具有生物进化的功能,在生理意义上为婴儿的生存提供保护,在心理意义上给予婴儿安全感。美国发展心理学家Ainsworth于1978年创建了陌生情景测验(StrangeSituation,SS),对12个月大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在一系列的分离、重聚情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securely-attached):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心地玩玩具,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苦恼、哭泣,但当母亲回来时会主动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焦虑回避型(anxious-avoidant):婴儿并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而过分紧张或焦虑,母亲回来时他们也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将注意力转向周围的玩具,接受来自陌生人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焦虑矛盾型(anxious-arabivalent):婴儿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表现出极端地痛苦,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仍然难以平静,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后来,有研究者发现有一些婴儿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他们对母亲的反应很怪异,当他们走近母亲时,头却背向母亲,脸部没有表情或不协调,这种类型被定义为混乱型(disorganized)。1985年Main及同事设计了成人依恋访谈(AdultAttachmentInterview,AAl),这是一种半结构式的访谈,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通过个体对其早年依恋的回顾和描述来评价当前的心理和社会功能,以此确定了三种依恋类型,即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amous)、不安全-拒绝型(insecure-dismissing)、不安全-先占型(insecure/preoccupied)。1991年Batholomew提出了依恋的自我模型(modelofself)和他人模型(modelofother),即自己是否是可爱的,值得被照顾的,以及他人是否是有反应的,值得信赖。Brennan和他的同事则认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即依恋相关焦虑与依恋相关回避。Fraley认为这两种维度的分法具有一致性,通过维度的划分可将依恋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secure),这类个体在焦虑和回避的维度上得分都很低,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安舒适,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淡漠型(dismissing),这类个体有较高的回避得分,较低的焦虑得分,对自我是积极的,对他人是消极的。他们崇尚独立,对关系的评价是过低的,否认渴望亲近。先占型(preoccupied),这类个体具有较高的焦虑得分较低的回避得分,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积极的。他们具有焦虑的特征,对人际关系过分投入和依赖。恐惧型(fear),这类个体在焦虑和回避维度上的得分均较高,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他们常常表现出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11985年之前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看护者之间,1978年出现了幼儿陌生人情景评估法,到1985年成人依恋访谈模式提出,关于依恋的研究才转向了青少年和成年。2依恋确实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将进行依恋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横向综述:依恋与青少年B型人格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依据行为表现的不同将人格障碍分成三个组群即A群人格障碍(Cluster-A),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型和分裂型;B群人格障碍(Cluster-B),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C群人格障碍(Cluster-C),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据研究,B群人格障碍倾向在青少年中的检出率最高B群人格障碍被称为是戏剧性和情绪化的,以敌意、离群、反社会、自恋、反复萦绕的痛苦情绪为特征,与当前青社会、自恋、反复萦绕的痛苦情绪为特征,与当前青少年出现的行为问题可能有更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形成机制显得非常重要。儿童期受虐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典型而持久的负性生活事件,童年期不论遭受何种类型的虐待,都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童年依恋经验的再现,它不仅是建立在童年依恋经历的事实之上,更是建立在成人目前对早期依恋经历的评价之上。研究认为,B群人格障碍与过度关注型依恋相关,不安全型依恋是青少年人格障碍的高危因素和病理基础之一。成人依恋可以作为中间变量影响早期创伤(如性虐待)对成年期精神病理的作用,与同辈和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可以减少性虐待的消极作用。国内虽有研究探讨儿童虐待、依恋与人格障碍的关系,但少见针对B群人格障碍研究。成人依恋也对B群人格障碍有正向预测作用。根据Bartholo-mew的依恋理论,个体的早期依恋经验会逐渐转化为指导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内部加工模型,包括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前者主要是个体感到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他人关心爱护,他人模型则是指1苏朝霞.康妍.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5期2许兴建.依恋研究综述.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12月个体是否认为他人是可靠的,值得信任和依赖的。研究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以情感不稳、紧张的人际关系、缺乏稳定的自我感为特征,其与父母的关系有问题,或者与成人的亲密关系是矛盾或冷漠的,这种不安全依恋是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因之一。安全依恋在童年期创伤的心理病理学机制中有保护作用,有过虐待经历的人,如果成年时心理创伤得到解决,有良好的亲子和同辈亲密关系,其心理创伤症状将减少且面对挑战性环境的压力感也下降;而如果受虐经历导致了不安全依恋,形成消极的自我模型,更会加重不良环境因素对心理病理学的危害。这表明依恋作为早期经验内化而形成的内部加工模型,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早期创伤经历使青少年形成了不安全依恋,那么很有可能在青少年发展成B群人格障碍。3依恋与青少年抑郁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是一种以心情低落,无望失助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它有别于平常人们的情绪低落状况。患者常常感到悲伤,情绪低落,对以前喜爱的活动或事物缺乏兴趣,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自信心下降,自责,常感到疲劳,心理活动迟钝。有半数左右的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自杀行为。影响抑郁的因素有很多,青少年由于处在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会有很多矛盾,加上课业压力大,很容易出现抑郁。本节讲述依恋对于青少年抑郁的影响。Bowlby提出婴儿生来就有发展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情感依恋的需求。婴儿通过与母亲环境的互动与适应,在内心形成了一定的自我与他人的客体关系(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完成)。婴儿依赖于内心的这些客体关系来体验情感与社交,形成人际关系(包括将来)。婴儿与母亲依恋关系的性质受到他/她所感受到的来自照顾者所提供的安全性的影响。严重生活事件可能会影响个体依恋方式的形成,例如早期丧失父母会导致依恋关系的全面破坏,对将来发生抑郁是一个危险因素。依恋理论对理解儿童发展的危险与保护因子非常重要。安全型依恋对青少年抑郁发展有良好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发展自主与能力,对青少年期与父母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当青少年在遇到应激时能运用父母作为支持源表现探索与自主。而较差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发展内在与人际应对技能,易感抑郁。Bowlby提出不安全型方式与抑郁与焦虑有关。后来不断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与安全依恋型青少年相比,不安全依恋青少年普遍自信水平低,回避解决问题,有更多功能失调性行为与表达愤怒,其中尤其是矛盾型依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内化。43彭咏梅.陈哲等.童年期虐待、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1期4苏朝霞.康妍.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5期3依恋与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目前,大部研究者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主要为人格特征及生活事件,特别是儿童期的创伤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在经历了早期与看护者的互动后,会与之形成依恋关系,而之后的创伤性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会不断证实早年的经验,进一步加深不安全依恋,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Robert等对101名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了依恋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童年的创伤及不安全依恋是产生躯体形式症状的重要的预测因子,而且依恋关系还会影响躯体形式症状的发展过程及寻求帮助的行为。Kirsten等在一项长达三年的纵向研究中对288名青少年进行了依恋关系与内倾障碍及外倾障碍关系的探讨,最终认为不安全依恋是行为问题的预测因素,而且这种依恋关系与症状之间的联系是稳定的。不安全依恋与躯体症状之间的联系已被大多数研究者肯定,但不同亚型与躯体症状之间的联系是否也有所不同呢。Stuart在一篇关于依恋与躯体形式症状的综述中指出,内部工作模式可以解释产生躯体症状的原因。个体早期的经历,如看护者对儿童疾病行为的选择性关注及对其他寻求亲近形式的忽视,可能会导致不安全的工作模式,个体会认为只能通过躯体诉述才能获得关注。焦虑型依恋个体通过躯体症状的表现去寻求他人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但不能使其获得满足,反而会加重症状。回避型依恋个体则通过躯体症状的表达来表现情感,与他人无效的沟通会加重症状的表现°Waller和Scheidt等人的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淡漠型依恋的个体约占50%,先占型和安全型各占约25%。而且使用回避依恋策略的个体同时具有很强的情感唤起缺陷。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先占型和恐惧型依恋者常常报告更多的症状,淡漠型依恋者倾向就诊于权威的、拥有优良设备的大型医院,而先占型依恋者则常常表现出医生游走(doctor-shopping),以寻求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5依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通过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测量186名青少年。了解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乎缺点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11,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205,P<0.01),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485,P<0.001);心理健康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1);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在乎缺点(F=4.521,P=0.004)和心理健康(F=3.009,P=0.03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在乎缺点这一变量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5刘果.王旭梅.青少年依恋与躯体形式障碍显著。结论:在乎缺点在依恋和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表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呈负相关。Brennan等提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是依恋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因子,依恋焦虑以个体害怕被别人拒绝和抛弃为特征,依恋回避则以个体害怕亲密关系、不适应对他人亲密和依赖为特征。个体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任一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则被认为具有不安全的依恋倾向。在本研究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个体。6依恋与青少年攻击行为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包括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或倾向,其核心特征为有意伤害性,攻击通常还涉及愤恨或想要伤害他人的情绪或内部心理状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对其进行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的基础。以往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存在密切联系:与非安全依恋的个体相比,安全依恋的个体较少表现出攻击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最近开始探讨亲子依恋的作用机制问题。这些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中介模式,主要考察自尊、亲社会取向、社会信息加工等因素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不过,这些变量的中介效应往往较小,提示我们可能还存在其他中介变量,值得进一步探索。二是调节模式,主要考察自尊和其他因素对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这类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纳入情绪智力这一变量,对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中介和调节机制作进一步探讨。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EI)是指个体识别和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将情绪同化为思想以及调节自己和他人积极与消极情绪的能力。研究表明情绪智力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例如,Rubin发现,情绪智力得分高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被同伴评定为更少攻击性、更加亲社会。Ramsden发现,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越高,其攻击行为则越少。Silk等人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较多体验高强度且不稳定的情绪、较少采用有效情绪调节策略的青少年,所报告的问题行为也越多。Lovett和Sheffield对相关文献的回顾表明,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体验他人的情绪)越高,其报告的攻击行为则越少。本研究认为,情绪智力可能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模型)。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将早期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经验内化并整合到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之中,这种内部模式的差异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有效性以及将来的适应:安全的依恋与有效的情绪调节和良好的适应相联系;不安全依恋则会导致个体无效的情绪调节和适应不良。Kafetsios发现,安全型依恋与情绪智力总分及三个分量表(促进情绪、理解情6陈恩佳.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的关系.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7No.220095绪和管理情绪)呈显著正相关。Kim也发现,大学生在安全依恋维度上的得分越高,他们的情绪智力水平也越高;在焦虑矛盾依恋维度上的得分越高,他们的情绪智力水平则越低。根据这些理论和相关研究,情绪智力很可能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7。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同伴依恋是指青少年与同伴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关系。个体与同伴的亲密性在青少年期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能够减少青少年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促进安全感的发展。亲密的同伴友谊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有积极影响。拥有安全同伴依恋关系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同伴社会接受性更有自信,孤独感更少,因此,人们估计在现实世界中有较好的同伴关系、较好的社会支持的青少年会通过互联网扩大交际圈,但不会沉溺于互联网。而同伴依恋不强的人可能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沮丧等负面情绪,他们会把互联网当做自己的朋友,因此可能会沉溺于互联网。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研究采用同伴依恋量表、互联网服务使用状况量表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伴信任与社交和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呈负相关,尽管都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2)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3)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PathologicalInternetUse)。研究发现同伴沟通高的青少年更喜爱互联网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他们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偏好与PIU之间不存在间接作用,但他们对互联网娱乐服务的偏好可以间接预测PIU;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8亲子依恋与青少年自尊积极信任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个体积极地看待自我。很多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青少7李霓霓,张卫.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第2期8雷雳.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7期6年的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者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分别考察了青少年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度退休人员兼职合同模板
- 2023-2024学年大连理工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奇妙的编码(教学设计)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3.4《分析历史气温数据-设计批量数据算法》教学设计
-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餐厅股权合同范本
- 甜品批发合同范本
- 5 我爱我们班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2 百分数(二)成数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4“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店面贷款合同范本
- 保密管理工作课件
- GB/T 25924-2010在线气体分析器试验方法
- GB/T 22590-2021轧钢加热炉用耐火浇注料
- GB 28482-2012婴幼儿安抚奶嘴安全要求
- GA 979-2012D类干粉灭火剂
- 骨科病人健康教育处方
- 关键词与有机关联写作课件
- 赣价协〔2023〕9号江西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基准价
- 小汽车挂靠协议书范本(2篇)
- 颅脑外伤(共61张PPT)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