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_第1页
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_第2页
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_第3页
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_第4页
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一、基本规定为提高铁路建设水平,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遵循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的原则,制定本暂行规定。本规定适用于新建客货共线I、II级铁路的设计。改建铁路可参照执行。铁路设计应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和设备。铁路设计年度应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对于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随运输需求变化增减的机车、车辆等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三年或第五年的运量进行设计。铁路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其在路网中的作用、性质和客货运量确定。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或近期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20Mt者;I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且近期年客货运量小于20Mt;且大于或等于10Mt者。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应根据运输需求和地形条件等因素合理选定。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I级铁路可选120〜200km/h,II级铁路可选80〜120km/h。I级铁路与道路交叉应采用立体交叉。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140km/h的路段两侧应设置防护栅栏。I级铁路具备条件的应一次铺设无缝线路。铁路开通运行速度按有关规定和运输需要应达到设计速度,在困难条件下,I级铁路设计速度为200km/h的开通运行速度不低于160km/h,设计速度为160km/h的开通运行速度不低于120km/h,II级铁路开通运行速度不低于80km/h。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设计应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铁路设计应按照依靠科技进步、改革运输管理体制、调整生产力布局的要求,根据运输需要,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站段布局及规模,减少设计定员。铁路设计应重视各专业间的总体协调,有关构筑物、电(光)缆沟(槽)给排水管线、站场排水、防雷接地等设计应统筹考虑。铁路设计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工作,节约能源和土地,做好文物保护。铁路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按规定配置行车安全、防火防爆、无障碍等设施设备。铁路设计应树立综合成本观念,在节约投资,降低造价的同时,努力提高铁路投产后的竞争能力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铁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养护抢修、检测、维修需要,配备必需的设施设备。本暂行规定是对现行设计规范的补充,现行设计规范与本规定不一致处,按本规定执行。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仍按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二、线路直线地段的最小线间距: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时不应小于4.4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时不应小于4.2m。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优先采用推荐曲线半径,慎用最小曲线半径。表1线路平面曲线半径(m)铁路等级III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km/h)20016014012012010080450025002000160016001200800推荐曲线半〜〜〜〜〜〜〜径7000500040003000300025002000最小曲线半35002000160012001200800600径(2800)(1600)(1200)(800)(800)(600)(500)注:括号内的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采用的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应优先采用推荐缓和曲线长度,慎用最小缓和曲线长度。表2缓和曲线长度(m)

曲线半径200km/h160km/h推荐缓和曲线长度最小缓和曲线长度推荐缓和曲线长度最小缓和曲线长度1200050404040100006050(40)404080007060(50)404070008070(60)——60009080(70)5050(40)500011090(80)6050(40)4500120100(90)——4000140110(100)7060(50)3500160120(110)8070(60)3000180140(120)10080(70)2800200160——2500——120100(90)2000——150130(110)1800——170150(130)1600——190160注:括号内的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采用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的路段,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均不宜小于140m,最小长度不得小于100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的路段,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均不宜小于130m,最小长度不得小于80m。纵断面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相邻坡段的连接宜设计为较小的坡度差。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的路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600m,困难条件下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400m,且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使用2个以上。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的路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400m,且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使用2个以上。竖曲线不得与缓和曲线、相邻竖曲线重叠设置,也不得设在明桥面桥梁和正线道岔区内。三路基路基设计应避免高堤深堑,尽量减少对天然植被和山体的破坏,防止诱发地质灾害。路基面宽度应根据线间距、铺设无缝线路、大型养路机械作业及杆柱的布设等要求确定,必要时还应考虑光、电缆槽的设置要求。路肩宽度: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I级铁路和II级铁路的路堤不应小于0.8m,路堑不应小于0.6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的路堤、路堑两侧均不应小于1.0m。路基基床厚度应为2.5m,其中表层为0.6m,底层为1.9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I级铁路的路基基床表层应选用A组填料(砂类土除外,当缺乏A组填料时,经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颗粒粒径不得大于150mm。II级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应优先选用A组填料,其次为B组填料;当选用B组填料时,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地区,塑性指数不得大于12,液限不得大于32%。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填料,应采取土质改良或加固措施。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的路基基床表层应选用级配砂砾石或级配碎石填料。29.I级铁路的路基基床底层应选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II级铁路的路基基床底层可选用A、B、C组填料;当采用C组填料中的粉土、粉黏土和细粒土含量大于30%的粗粒土时,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地区,其塑性指数不得大于12,液限不得大于32%。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填料应采取土质改良或加固措施。30.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I级铁路和II级铁路路基基床的压实标准:细粒土和黏砂土应采用压实系数和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砂类土(黏砂土除外)应采用相对密度和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砾石类土和碎石类土应采用孔隙率和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块石类混合料应采用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其值不应小于表3的规定。

表3160km/h及以下的I级铁路、II级铁路路基基床的压实标准层位\ 填料类别及\ 路等 '、、级压实指标 、\细粒土和黏砂、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砾石类碎石类块石类混合料I级II级I级II级I级II级I级II级I级II级表层压实系数Kh—0.91—————地基系数k30(MPa/cm)—0.9—11.51.21.51.2相对密度Dr——0.75——孔隙率n(%)————28332833底层压实系数Kh0.910.89—————地基系数k30(MPa/cm)0.90.810.81.211.211.51.2相对密度Dr——0.750.7——孔隙率n(%)————33353335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路基基床表层的压实标准采用地基系数和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其值不应小于表4的规定。表4 200km/h路段级配砂砾石和级配碎石的压实标准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路基基床底层的压实标准:细粒土采用地基系数和压实系数作为控制指标,粗粒土和碎石土采用地基系数和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其值不应小于表5的规定。表5200km/h路段基床底层填料压实标准压实指标细粒土粗粒土碎石土地基系数K30(MPa/m)N110^120N150孔隙率n(%)—<28<28压实系数(kn)0.95——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I级铁路和II级铁路的路基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压实标准:细粒土和砂类土中的黏砂土、粉砂土应采用压实系数和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砂类土(黏砂土、粉砂土除填 料厚度(m)地基系数k30(MPa/m)孔隙率n(%)适用范围级配砂砾石或级配碎石0.6N190<18路堤级配砂砾石或级配碎石0.5N190<18易风化的软质岩、风化严重的硬质岩及土质路堑中粗砂0.1N130<18层位\ 填料类别及铁路等^压实指标 \细粒土和黏砂、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砾石类碎石类块石类混合料I级II级I级II级I级II级I级II级I级II级不浸水部分压实系数Kh0.890.86—————地基系数k30(MPa/cm)0.80.70.80.71.00.81.00.81.21.0相对密度Dr——0.70.65——孔隙率n(%)————35373537浸水部分及桥涵缺口压实系数Kh0.910.89—————地基系数k30(MPa/cm)0.90.810.81.211.211.51.2相对密度Dr——0.750.7——孔隙率n(%)————33353335外)应采用相对密度和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砾石类土和碎石类土应采用孔隙率和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块石类混合料应采用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其值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 160km/h及以下的I级铁路、II级铁路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压实标准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路基基床以下部位的压实标准:细粒土应采用地基系数和压实系数作为控制指标;粗粒土和碎石类土应采用地基系数和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其值不应小于表7的规定。表7200km/h路段基床以下部位压实标准、 类别压实指标细粒土粗粒土碎石土地基系数K30(MPa/m)N90N110N130孔隙率n(%)—<31<31压实系数KhN0.9——路堤高度小于2.5m的低路堤,基床表层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的土质及其密实度应符合第28〜32条的有关规定。基床底层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土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不得小于1.5MPa;160km/h及以下的I级铁路不得小于1.2MPa;II级铁路不得小于1.0MPa。否则应进行改良或加固处理。路堑基床底层为土层时,其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不得小于1.5MPa;160km/h及以下的I级铁路不得小于1.2MPa:II级铁路不得小于1.0MPa。否则应进行改良或加固处理。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路段的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应采用A组填料(砂类土除外)回填,其压实标准应符合本规定第30条的规定。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的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路堤与路堑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在基床表层以下部位可用级配碎石填筑,其压实标准应符合地基系数不小于150MPa/m和孔隙率不大于28%的要求。松软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路段,一般地段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20cm,沉降速率不应大于5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10c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一般地段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15cm,沉降速率不应大于4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8cm。路基基床铺设土工合成材料进行防渗处理时应全断面铺设。电缆沟槽一般情况下不应设在路肩上。必需在路肩上设置电缆沟槽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稳定。I级铁路以及采用大型养路机械的II级铁路不再设养路机械作业平台.四、桥涵桥梁上部结构应有足够竖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采用T型梁时,必须对横隔板施加预应力将梁片连为整体,必要时桥面应连接。桥梁墩台不得采用片石混凝土。I、II级铁路桥墩不得采用柔性结构。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200km/h路段,重点桥梁及代表性桥梁应进行车桥耦合动力响应分析,其脱轨系数、轮轨减载率及舒适度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铺设或预留铺设无缝线路的桥梁,其支座和下部结构设计应考虑无缝线路纵向力的作用,纵向力的计算应符合《新建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暂行规定》。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200km/h路段,列车的横向摇摆力取100kN,作为一个集中荷载作用于桥梁结构最不利位置,其作用点在垂直线路中心线的钢轨顶面。对双线梁,只计算一线的横向摇摆力;对双线墩,应计算两线横向摇摆力。曲线桥上,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路段、列车离心力作用于轨顶以上2m处。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的路段,列车离心力作用于轨顶以上1.8m处。离心力大小等于“中一活载”乘以离心率^离心率C可按下式计算:疽/C=127R式中,V 设计速度(km/h);R 曲线半径;/——折减系数,并按下式计算:V-120 814 f=1.00 ( +1.75)(1-/…)1000V VL式中:LW跨度(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200km/h路段,桥梁在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力作用下,梁体水平扰度不得大于L/4000;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由列车静载引起的梁体竖向挠度不得大于表8的规定。表8 200km/h路段梁体的竖向挠度跨度L(m)LW4040VLW96挠度限值单跨L/1000L/900多跨L/1400L/900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有碴桥面枕下道碴厚度不应小于30c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路段,有碴桥面枕下道碴厚度不应小于25cm.道碴槽顶面外缘宽度不宜小于4.2m。当桥梁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时,必须设置横向限位装置。梁体、墩台及斜拉桥索、塔应根据需要设置检查设施。桥涵混凝土结构的碱含量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一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的规定。五隧道隧道内轮廓应满足乘车舒适度和消减列车空气阻力的要求。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路段,单线隧道轨顶面以上净空横断面积不应小于42tf,双线隧道净空横断面积不应小于76血,曲线上的隧道应另行考虑曲线加宽增加的面积。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单线隧道轨顶面以上净空横断面积不应小于50tf,双线隧道净空横断面积不应小于80tf,曲线上的隧道可不再考虑曲线加宽增加的面积。隧道救援通道设置与否应结合隧道长度、防火等级、救援措施等确定。隧道洞口缓冲结构设置与否应根据其微压波峰值大小确定。缓冲结构内轨顶面以上的最大有效面积应为隧道净空横断面积的1.4〜1.5倍.隧道衬砌、仰拱、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其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6,并根据需要可采用抗渗等级不低于P8的防水混凝土。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应铺设防水板,围岩地下水涌水量较大时,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还应增设系统盲管(沟)。57.1、 II级铁路隧道内铺设碎石道床时,轨枕端头道碴宽度不得小于20cm;侧沟、电缆槽至轨枕端头距离不得小于20cm;侧沟盖板顶面应与道碴顶面齐平;临近道床一侧的侧沟墙身应增设构造钢筋。隧道混凝土的碱含量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一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的规定。六、轨道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200km/h路段的正线轨道,应采用60kg/m钢轨和III型混凝土枕,III型混凝土枕铺设标准为1667根/km。60.1、 II级铁路的碎石道床材料应采用一级道碴.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路段,正线土质路基道床厚度不应小于50cm(含20cm底碴),正线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路基道床厚度不应小于30cm,硬质岩石路堑道床厚度不应小于35c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正线道床厚度不应小于30cm,硬质岩石路堑道床厚度不应小于35c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路段,正线道床顶面不得小于3.4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正线道床顶面宽度不得小

于3.5m。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200km/h路段,线路开通前道床状态参数应满足表9的规定。表9 道床状态参数指标参数枕下道床密度(g/cm')枕下道床刚度(KN/mm)道床横向阻力(KN/枕)道床纵向阻力(KN/枕)测试值N1.7N100N10N12I地钢轨焊接应优先采用接触焊.正线有碴轨道铺设精度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有碴轨道铺设精度(mm)(静态)项目高低轨向水平扭曲轨距200km/h3333(基长6.25m)±2160km/h4444(基长6.25m)+4,2测量弦长(m)10———66.无碴轨道铺设精度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 无碴轨道铺设精度(mm)(静态)项目高低轨向水平轨距200km/h222+1,-2160km/h444±2测量弦长(m)10——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200km/h路段,正线应采用60kg/m钢轨可动心轨道岔。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正线与到发线用道岔的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不宜小于80km/h。车站咽喉区两间及区间的渡线道岔,根据功能需要可选用大号码道岔。七、站 场编组站、区段站应按照减少车流改编次数、实现车流快速移动的原则设置。货运站的设置应有利于实现货运组织集中化,客货运量较小时不应设置中间站。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120km/h路段,车站正线与有列检作业相邻线的线间距应加宽至6m并设置隔离设施。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120km/h路段,车站邻靠正线侧的中间站台宽度,单线地段不应小于4.5m,双线地段不应小于5.5m,设有天桥、地道的中间站台宽度应加宽至10〜12m。邻靠旅客站台的线路不开行超限货物列车时,旅客站台高度宜采用1100mm。邻靠旅客站台的线路开行超限货物列车时,旅客站台高度应采用300mm。站内光电缆沟、槽、管道应统一设置。大型客运站的站台地段宜设电缆隧道或管道,一般车站的站台地段宜采用电缆固定槽道,站内其它地区宜采用直埋式电缆槽道。八、信号、通信及信息化双线区段应采用自动闭塞。自动闭塞应采用符合主体化机车信号要求的制式。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120km/h、小于或等于160km/h路段:双线区段应采用速差式自动闭塞,列车紧急制动距离应由两个及以上闭塞分区长度保证;单线区段宜采用自动闭塞或自动站间闭塞,采用自动站间闭塞时应设两个接近区段,宜采用机车信号发码和轨道占用检查一体化的轨道电路。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信号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76.1列控应采用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并满足列车双线、双方向运行要求。76.2区间不设地面通过信号机,车站应设进出站信号机和必要的调车信号机或根据需要设带表示灯的标志牌。76.3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必须统一制式,并能兼容相邻线路既有机车信号。站内正线应采用与区间相同制式的轨道电路或叠力口预发码电码化。集中联锁宜采用计算机联锁,枢纽及具备条件的地区宜采用区域计算机联锁。79.I、II级铁路应设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和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并宜采用调度集中(CTC)。调度集中(CTC)区段应采用自动闭塞或自动站间闭塞,传输通道宜采用光纤,并具备安全冗余条件。信号设备的防雷应按分级、分区、分系统防护的原则设计。铁路通信信号设计应优先采用光纤为主的数字化传输网络,发展宽带技术,满足综合运输指挥和铁路实现信息化的需要。铁路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应统一设计,实行集中维护管理。铁路通信信号生产房屋的设计应适应设备小型化、集成化、电子化等要求,压缩面积和净空,提高密闭性能,满足防雷、防尘、防潮、防震、防火、防鼠、温度、湿度及电磁屏蔽等要求,并设环境监测系统。铁路中间站通信机械室、信号机械室、车站运转室及信息系统机房应合理布局,各专业所用的沟、槽、管、洞应统一设计。九、牵引供电及电力接触网设计应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接触网的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