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大道-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阳光大道-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阳光大道-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阳光大道-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阳光大道-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板块世界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三阳光大道——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01抓主干·宏观把握·微观突破02研高考·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主题:本主题主要讲述殖民扩张与殖民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与新兴国家发展等。

线索一殖民扩张及殖民体系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的历程,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C末20C初,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线索二民族独立运动的历程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

自19C开始,亚非拉很多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这些运动虽未使本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但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为后续的民族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线索三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第一国际的建立使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联合斗争的新阶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一战后期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苏俄(联)先后进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给社会主义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罪恶渊薮——西方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西方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纲要下

第12.13课P69-79)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时期背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国英、俄、法、美等国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扩张地区方式活动影响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世界范围公开的殖民掠夺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推动了列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推动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涨2.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纲要下

第12.13课P69-79)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罪恶渊薮——西方殖民扩张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8C晚期)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C末20C初)瓜分非洲(19C末20C初)拓展:正确认识殖民扩张和殖民体系形成的影响(命题要点1)1.殖民侵略对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区的不同影响拓展:正确认识殖民扩张和殖民体系形成的影响(命题要点1)2.近代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影响

a.从文明演进看: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结束了殖民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向现代文明的转化。

b.从世界格局看: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和地区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使其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形成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觉醒独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19C到20C初)(纲要下

第13课P76-79)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背景(1)殖民者的政治迫害和经济剥削;(2)拉丁美洲经济发展;(3)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影响(1)民族危机;(2)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长期反抗和武装斗争概况法属海地、西属拉美、葡属巴西、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民族英雄,他们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为亚非拉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动力觉醒独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19C到20C初)(纲要下

第13课P76-79)特点主要任务斗争形式新的力量结果肩负着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这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强烈愿望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属于旧式的反侵略斗争出现了新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失败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越南反法斗争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印尼反对荷兰的民族大起义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领导的抗意战争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智利左派及其他社会阶层成立反法西斯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阿根廷共产党领导工人罢工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埃及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托反英运动觉醒独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战后)(纲要下

第16课P95-99)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②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③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觉醒独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战后)(纲要下

第16课P95-99)觉醒独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顶峰(二战后)(纲要下

第21课P126-129)地区国家概况亚洲

印度巴基斯坦

其它国家

非洲

埃及

阿尔及利亚

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古巴

巴拿马

影响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巴成为共和国印尼、菲律宾、缅甸、马来亚、锡兰、新加坡等纷纷独立1953年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称为“非洲年”1959年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推动国际关系平等化,有利于世界一体化觉醒独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纲要下

第21课P126-129)(1)取得成就

(2)面临挑战

①20C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非洲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拉丁美洲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①亚洲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②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③非洲国家: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④共同问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发展中国家自身还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拓展:民族解放运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及殖民扩张政策密切相关(命题要点2)(1)17、18C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掠夺,其重点在美洲。因此,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运动中心在北美和拉美,即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兴起。(2)19C中期,工业革命不断扩展,西方殖民者加紧以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主要目的的殖民扩张,其重点在亚洲。因此,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亚洲,亚洲人民反殖民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兴起。(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加强资本输出,重点是对亚洲和非洲的瓜分及对拉丁美洲的资本渗透。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兴起。(4)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遭到削弱,同时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再次爆发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5)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独立后的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为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崭新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1.近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纲要下

第11.15.20课)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一模到多模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或力图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崭新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纲要下

第15课P89-93)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帝国主义包围封锁;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内容评价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低水平的平均分配。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私有并存,发展国家工业化发展自由贸易和商业取消实物分配制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思想:个人崇拜,意识

统一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的胜利;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物质条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了市场和货币的作用(直接过渡)承认市场机制,允许资本主义适度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间接过渡)崭新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新经济政策)(纲要下

第15课P89-93)

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比较合乎实际的途径,这一道路的核心是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把工农业联系起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人教版必修Ⅱ

这种“后退”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他从机械地照搬马克思的经典论述,转变为结合国情,面向现实,按经济规律办事。崭新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斯大林模式)(纲要下

第15课P89-93)a.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b.成因——多种因素综合①历史——长期专制传统;

②国际——面临帝国主义敌视和战争威胁③国内——苏联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落后;

④苏共党内——缺乏民主机制、列宁的影响;

⑤个人——斯大林的政治理论修养、品性及权力欲⑥制度惯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c.主要特点(经济方面)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高速度为灵魂;

③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建立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⑤对工农业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实行集中管理;⑥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原料来源(内向式资本原始积累方式)崭新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斯大林模式)(纲要下

第15课P89-93)积极:

①斯大林模式是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快速推进了现代化。

③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④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并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d.评价崭新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3.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纲要下

第20课P120-125)(1)苏联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②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③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最终造成苏联的分裂。(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①建设: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改革:南斯拉夫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③剧变: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改革背离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纷纷终结。拓展: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命题要点3)1.理解苏联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关系

斯大林恢复了被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3)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

研究者一致认为,评价斯大林模式,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任何历史现象的产生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评价斯大林模式,就要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的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当中进行分析,历史地考察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而不能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的条件和环境作为评价的背景和标准,更不能为了迎合某种政治需要或者出于个人好恶而进行主观的随意诠释。

——孙利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拓展: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命题要点3)2.掌握苏联模式优越性的体现

(1)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既包含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特征。斯大林模式自身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意识形态高度划一”。所以也被称为“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与当时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苏联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3)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苏联模式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开创性与巨大的优越性。拓展: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命题要点3)3.苏联(俄)对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影响a.对中国的民主革命

(1)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苏俄(联)的声援和帮助。

(2)走城市中心的道路,是造成革命中出现“左”倾和右倾错误的重要原因。b.对新中国的国家建设

(1)在外交上:首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巩固人民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2)在经济上:给予中国资金、物资和技术上的援助,对于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作用巨大。但是,受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在教育上:新中国模仿苏联的教育体制,加大了理工科和专科院校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也产生一些问题。拓展: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命题要点3)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类型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制度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导思想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凯恩斯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干预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2·山东等级性考试)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02研高考命题探究·多维讲练A1.命题点:新生苏维埃的经济政策(2022·湖北选择性考试)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2.命题点: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22·湖南选择性考试)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DB3.命题点:苏联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经验(2022·广东选择性考试)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4.命题点:19世纪初的殖民扩张(2022·湖北选择性考试)下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A.西班牙与葡萄牙 B.荷兰与英国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普鲁士AC5.命题点:巴黎公社的性质(2021·山东等级性考试)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国际威胁。于是,警察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这是因为()A.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B.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D.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6.命题点:殖民主义者在非洲的统治(2021·福建选择性考试)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