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1、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2教学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一、导入新课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1年,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三、深入探究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明确:四个方面——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第10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12第17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2、写作顺序: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四、重点研习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写母亲送三姐出嫁。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五、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七、课堂阅读《母亲杨沫》(《读者》2006年第6期)八、亲情作业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2、好雪片片林清玄教学目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
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思路;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
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二、走近作者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7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1973)《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检查字词燠(yù)热 污秽(huì) 笨拙(zhuō) 家当(dàng) 奖券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学生自由回答)四、品读课文(一)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他的美好心灵。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明确:①即使在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②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③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⑤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⑥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⑦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特点?明确: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好品质构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无处不在的美好人性。2.欣赏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本部分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是哪两件?明确:一件是“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一件是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明确:动作描写: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②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③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明确:语言描写:④“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又重在写什么呢?明确:重在写“我”的感受。明确:①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了老人“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二)的人际温暖的敏锐感知,从而学会怎样体察他人的善意、怎样善待他人?1.“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①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②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④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况所淹没。3.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是一个善良并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的人。(三)结合课文第三部分,理解文章主旨。如何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被庞居士打了一掌。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擦亮慧眼,去发现并享受身边的美。田,使文章增添浓浓的诗意。(四)小结五、布置作业思考本文的主旨,回答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t导入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二、重点研读1明确: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依、“情”与“景”相生。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明确: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的主旨。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参考答案:(1)先抑后扬的手法。(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讲解:(1)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内心的明净;作者写老人卖奖券,抓住老人动作的迟缓,就写出了老人的执著和善良(3)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三、扩展训练四、课后作业1.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随感。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散文,感受他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3、卖白菜【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质。【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用心感受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原始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进一步领悟课文的主旨扫清运用典故方面的障碍。二、字词检查燠(yù)热 污秽(huì) 笨拙(zhuō) 家当(dàng) 奖券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概括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交代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本部分一、二、三、四段与第五段形成分总关系,第五段是对一、二、三、四段所写内容的总结和补充,第六段交代人们对流浪老人的态度,进一步说明流浪老人的生存处境。(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文章的中心。四、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展开探究,体会文章主旨1.在作者的笔下,流浪老人的外在形象与生存环境如何?提示:要注意抓住“歪着脖子”“嘴巴微张”和“甜甜”等关键字词句。提示:侧重思考做人的道理。件事充分地展现了流浪老人慈父般的胸怀,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3.朗读最后三段议论性文字,思考“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呢?这些“好雪”最终落在了什么地方?提示:结合前后文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的内心深处送去温暖,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五、小结六、作业词语积累燠(yù)热 能 污秽(huì) 笨拙(zhuō) 家当(dàng) 奖券(quàn)第二课时一、导入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二、难点理解1提示: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依、“情”与“景”相生。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提示: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的主旨。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提示: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参考答案:(1)先抑后扬的手法。(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讲解:(1)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内心的明净;作者写老人卖奖券,抓住老人动作的迟缓,就写出了老人的执著和善良(3)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三、扩展训练1受。四、课后作业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随感。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美。尚人格,做一个高品质的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文献法: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交流。
听读、朗读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声请并茂来表情达意,领悟文意,感受美。
自主学习探究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朗诵磁带、七子之歌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提示]1.、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2、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3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4.、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越俎代庖。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二、资源共享。1、作者介绍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1926年秋1929年还193219339月,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19481949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2、闻一多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1、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解决字词。shuāihèdiéqièlìji?ngkāngk?ilínlík?iqìdǒu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沥尽心血迥乎不同慷慨淋漓小楷气冲斗牛2、学生自读课文,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导。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4、教师归纳:《唐诗杂论》学者《楚辞校补》三本书起稿政治传单参加游行示威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四、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岁设计的问题)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第二课时一、品读句子,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何事情使他分心。(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5段“他并没有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3..夹叙夹议的写法。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闻一多先生高贵的人格1、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1)“:对比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2):刻苦钻研学术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点拨:治学目的是救国。药方是比喻说法,:治学专心刻苦,废寝忘食。:学。:用心极专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又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文中是怎么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的?点拨: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3、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会等到怎么样的启示呢?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点拨: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三、课外拓展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四、板书设计作为“学者”做了不说闻一多救国、爱国作为“民主战士”说了就做五、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2、子都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请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5、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目标】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2、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3、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教学难点】1、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2、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可能背诵一些比喻句或对称、排比句。2、比较欣赏法。如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比较阅读。3、讨论法。如对文章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思考题: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二)课堂讨论1解读“自然”这幅图画。23、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4、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三)词语注释:俯仰天地:?随宜应付一切。游目骋怀:?放眼观看,?使人开怀。绚烂:?灿烂。:?柔和恬静。:?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四)作者简介:(1930~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的现代派艺术信息。(五)解题::?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六)结构: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是近看,看局部。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更加“姿态翩然”了。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七)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山上有了小, ……一点情调。”“花好比人的面庞,……在于精神!”“我出外,……山路自动地后退;……”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3、品味语言的画面美。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4、品味语言的修辞美。①“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②“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八)写作特点:1、虚实结合,由实到虚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2、语言多变领土——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表达了为自己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骄傲。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九)课堂练习1、本文的题目是(),作者是()省作家(),本文的出处是()。2、文章首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句用了()修辞手法,在()位置、()角度,才能观察到这种情景。3、“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①,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②,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③,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④。”这句话从整体看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具体地说是()喻,①和②是()喻,③和④是()喻。4、文中用了不少两相对应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再从文中挑出三句最短的这类句子,并说说这类句子在表达上的效果。5、“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个两相对应的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在什么位置才能观察到这种形势?67、“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请从文中找出“白天清晰”、“夜晚朦胧”的例子,并作简要的说明。8、“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其中“科学的时间性”、“浪漫的文学性”表现在哪里?9、“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这一段的修辞方法都有什么?举例说明。10、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我的空中楼阁》、台湾、李乐薇。《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8分,各分)。2、比喻。山和小屋的上空,正对山岭。(9分)3、博喻,明,暗。(9分,各3分)464分)5、比喻、拟人,在远远的山下。(9分,各3分)6、暗喻。雾弥漫了楼台,使人觉得楼台消失了。不完全一样,因为“雾”不定时,星、月有时间规律;另外,“雾失”可达到一点儿看不见,“月影之侧”只是“朦胧”。(第一问2分,第二问10分。)7“一片白窗”。“夜象朦胧”如:“收拢”在花瓣之中,“迷于雾失楼台”,变成“空中楼阁”。0分,5分)8、“早晨”和“夜晚”都影响光线,而早晚又有严格的时间规律,表现着科学的时间性。“花蕊绽开”“花瓣收拢”,以及“清晰”、“朦胧”等,都是形象生动的文学描写,而且由于比喻等修辞,又有浪漫色彩。(共10分,各5分)9、“上帝玩赏”是拟人,其余是比喻。“牡丹”和“芍药”还有夸张之意。(10分,各5分)10、表现了作者向往“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10分)【总结】(小屋【作业】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教学过程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分析课文(一)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二)(师生齐读,约十分钟)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缺氧微笑。3.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了 A、拟人 B、叙述 C、描写。明确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选 C、描写。4.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红柳树,那么他要歌颂什么呢?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师:它顽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a?5000b“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c“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d“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e“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红柳还有哪些精神?f?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当人们用它烧饭时,它“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三、小结本堂课内容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二、串讲课文:1,,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学生找:“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2、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红柳树惨痛的悲剧。3、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讨论2分钟a: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4、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c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a30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c: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之中。5、下面请同学找出本文的比喻句5个,找出文中的描写5句,时间为5分钟,可以讨论。(学生讨论5分钟)a:文中的比喻句有:“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它们如盘卷的金属,……”“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好似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b:本文的描写有:“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它们如盘卷的金属,……”6、找的比喻句和描写句子都对,但是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红柳和冰山有何相似处?这个比喻有何含义?(学生共同思考讨论)a了红柳的伟大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7、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我们应怎么做?a: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第三课时课文练习皱褶()谷穗()铁锨()逶迤()枝桠()遒劲()訇?()镂空()尸骸()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课文中挖掘红柳的悲剧意义?2、?文章的题目有无其他含义?3、?请概括文章的主题4、?文章的抒情有何特色?5、?本文和森林写意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三、参考答案:1、挖掘红柳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的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25000现出来。3、文章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以及挖掘红柳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和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4、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57、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4、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5、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教学重点】1、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课堂思考题1、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3、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4、?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解题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四)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背景介绍: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五)重点字词:1、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tuān) 艾疲惫(bèi) 饿(piǎo) 蜿(wān?yán) 毛骨悚(sǒng)2、?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饿殍:饿死的人。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做“中”。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六)写作特点:(七)对狼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1、?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原因: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⑵“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2、?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原因:⑴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⑵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3、?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原因:见第7—9节4、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八)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1):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2、第二部分(2——3):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3、第三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九)课文讲解1、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系。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持续发展道路。碧水中;当小鸟不再歌唱,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当春天永不再来?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寓言?]3、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它是死亡的警告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4、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则)5、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场的工作。6、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衡刻不容缓!7、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小结?】1、我们应如何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2、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大主题,以小见大。3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作业】?;?;3、加强朗读,感受、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4、为“世界环境日”(参见《读本》(必修一)第144页)设计一段主题词并写一份倡议书?。8、窗前的树【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2、学习槐树朴实、坚强、沉稳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2、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四季槐树的特征。【教学难点】作者托物抒情槐树及人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t导入张抗抗笔下的槐树又有怎样的风姿神韵呢?(二)\t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三)文章的结构作者运用总分式的结构和横向思路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文章的脉络:\t窗前的洋槐——满足幸福\t四季的洋槐——伤心悦目\t春天的洋槐:灿烂壮丽\t夏天的洋槐:郁郁葱葱\t秋天的洋槐:金碧辉煌\t冬天的洋槐:挺拔骄傲3、窗前的洋槐——神秘默契(四)本文的表达技巧在于1.\t整句散句合理穿插本文大量运用整句,和散句合理穿插,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韵律感。例如:“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伤心悦目。”“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烂而壮丽。”“骄阳下如华盖遮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它颤栗,它呻吟。”“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2.\t叠词运用恰到好处例如: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丝丝的。”“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细读上面的例句,你会发现叠词在句中绝不生硬,绝不扭捏,绝不累赘;用了叠词,状物更为生动形象,抒情更加细腻入微。(五)课堂思考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从修辞与感官上分析)。答:运用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2、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答: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3、“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联系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答: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落叶沉入泥十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4、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在不同的季节里看到槐树哪些品质?然而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有自信潇洒。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的特征。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6、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答: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7、作者写夏天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答: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洋槐坚强不屈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8、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雪。”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9、体验感悟: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树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小结】是本文的主旨。这篇散文写得非常美:语言美,情感美,尤其是结构美。前的洋槐。接着依序写了洋槐春夏秋冬的四时姿态,作者用她生花妙笔充分展露了洋槐的形态美。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使洋槐实现了从形态美到情感美的升华。【作业】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9、哦,香雪铁凝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教学课时设计意图1.1.火车打破了宁静。5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读课文,有明确的目的性,圈划课文也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于课文较长,整体预习之后,往往抓不住主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的思考。快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时性”事件的排列顺序重新编排:火车进村——姑娘们打扮—— 姑娘们互开玩笑;停靠一分钟——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凤娇与“北京话”聊天,做生意——火车开走;上学被人嘲笑——香雪看到铅笔盒,??????????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通过这样的一组排列,你能看清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吗?火车进村,停靠一分钟,姑娘们打扮,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火车开走,姑娘们香雪错上了车,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与姐妹们相遇。是“乡村世界”努力向“城市世界”靠拢的表现。再读课文鉴赏人物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6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小说第五段末尾便提到了两位主要人物:香雪和凤娇。她们俩都是对“火车”带来的那个一词又使读者在此感到,香雪比凤娇显得更外向,也更积极主动。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而向往着那她自己——甚至包括叙述者——也说不清的那什么超越于一切她的知识范围所(着重为引者所加)我们当然不认为香雪的思考是错误的,但当她的思想用“贫穷”作者用了一段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却是再次突出了“两个世界”不同的观达成“平等”。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关键词句的表面和引申,看出词句背后的深意。注重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细读章节注重景物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66第69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第70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第71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强调人物描写重方法;环境描写重作用的考察重心。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1.“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小结课文教师的小结必不可少,通过小节使得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深的探讨。课后作业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按照要求,想象完成作业。作业的开放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板书设计大山——火车——变化?追求“北京话”:情感(依附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怕不怕头巾、法卡:物质(享受)+追求 失说明7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但敏锐的作家铁凝(火车的象征的意蕴,将会超越时空而发生永恒的魅力。思路点拨思考练习、项链莫泊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能力目标
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情感目标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教学重点
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教学难点教学时数1课时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二、作者简介基.德.185085日生文学修养,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871年,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契诃夫(俄)?亨利(美)并成为“短篇小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三、整体感知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孤立地“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的。4)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丢项链 识项链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讽刺(主要是讽刺)??同情??赞赏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4、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偿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讨论思考:a、?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b、这个上流社会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本质?何以见得?C、她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d、重点讨论:丢项链这件事对玛蒂尔德是成全还是败坏?你认为作者对玛蒂尔德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我们再来看看玛蒂尔德所梦想的上流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玛蒂尔5、讨论小说的主旨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B、作品的创作背景C、生活实际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什(什么?)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6、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绳索!一波一澜,假假真真?“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四、小说的艺术结构赏析1、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所见识过的几种典型的结构调度法,然后老师归纳、总结板书:悬念、过渡(是情节之间互相衔接的艺术手段,过渡巧妙自然,会使结构天衣无缝)、线索(是把文章内部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一般体现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景)照应、铺垫、波澜(记叙性文章,最忌平铺直叙,作者为吸引读者常制造感情的高低起伏,使情节张弛有致,这就是波澜)2、请学生辨析本文所采用的结构方法,并体会其妙处。线索:项链,以借-失-赔为线索,构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否真正在“项链”身上。局部左右为难,此又一小波,最后心满意足为一大波,情节也完整了。铺垫(伏笔):宝店老板说:“我们只卖出过一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和盒子并非原配。事文体写作的思考,平常的材料经过构思加工,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五、课后练习: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六、板书设计主题 内容 情节贪图虚荣(但得)??一夜欢乐借项链讽刺丢项链情感倾向同情赔项链赞扬还债务恪守诚信(不惜十年艰辛 识项链11、荷花孙犁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写作的结构和特点
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心理的作用
分析、体会文中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描写情感目标
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
体味“诗体”小说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浮现出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二、作家作品:孙犁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齐名。三、文章题解新颖1. :浅浅的湖泊美丽2. 荷花: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提挈3. 歼灭鬼子的伏击战在这里发生荷花淀4.()征年轻美丽的寓意 抗日妇女深刻5. 荷花是美的,预示了作品轻松、优美的基调,对抗日群众寓有赞颂之四、文章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送夫、探夫、遇夫、学夫暗线──地区队的活动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只得再次试探。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六、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么呢?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生活:?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人情:?热爱劳动,热爱亲人。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七、布置作业:1、认真朗读课文。2、入情入境,品味“夫妻话别”一节,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第二课时一、细细品读(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性急侥幸)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嘱咐有关。三、概括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特点: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表四、分析鉴赏生动的细节描写1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2、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如:?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3、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妇女们信手一“捞”一《洪湖水,浪打浪》“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辞意热切却略嫌直露,而与《赦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淳朴隽永、凝炼含蓄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字字关情。《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讨论并分析
一群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的代表——水生嫂形象(敢自强。)
小说表现的主题: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六、总结与引申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白洋淀派代表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七、板书荷花淀孙犁(孙树勋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派”)月(皎洁)席(洁白)构作景水(银白)成清新用展现精神面貌雾(薄)提供活动背景物风(清新)宁静为情节展开作铺垫花(新鲜香)追问体贴、温柔对机敏、稳重1、反映人物的心理,赞同顾大局思想变化和性格。话明大义2、交待事情经过,应嘱吃苦耐劳发展故事情节。勇敢八、作业布置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参考资料《荷花淀》句式修辞例谈记叙文中写进人物对话,也不能不学习运用这些句式。(一请看课文中的句子: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这一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大凡问句省谓语,答句省主语。问者寻求答案,答案在谓语,你非得老实回答不行。(二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大凡用倒装句总是有些特(三)主要不是节省语言,而是传达出某种情绪,如惶恐、愤怒、惊讶等。看课文中的例子(也许是膏药旗或大炮什么的),她的“唉呀”只是脱口而出,语速很快不就是日本的船么?”就根本不能传达出原句丰富的内涵了。(四(”)。它不仅是语法上的“残缺”,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残缺”。这种句式在语法上说是不规范的(一点与省略句也不同),新娘(或新嫂)”为这样,才更有生活气息,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乃至于一定的时代特征12、一碗清汤荞麦面栗良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梳理故事情节。
学习小说所表现的面对艰难而不屈服的精神及其社会根源性。
体会小说人物形象。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数1课时教第一组????”?第二组1?2.在老板夫妇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社会公德?一、导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栗良平根据战后社会状况写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来寻味吧。二、文章分析小说以一碗面为线索,以北海亭面馆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1、\t简单梳理情节结构提问:这篇小说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跨度多少年?小说的开端、高潮分别在哪?情节结构:时间事?件开端一第一年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面发展二第二年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面三 第三年 母子三人合吃两碗四 第十年 没来,等待中高潮结??五 十四年以后 母子三人吃三碗面(梳理情节线索及至理清情节线索,并非阅读的终结,而是以此为抓手,掌握情节,进而分析情节中的人物行为及其矛盾冲突,并由此认识人物的性格,领会作品的主题。)2、为什么母子三人在大年夜一定要吃面呢?讨论:(提示学生我们中国大年夜吃饺子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他们即使处在困境中也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小说正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三、分析认识人物性格:法表现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等)(一)语言描写1、问:找出母亲四次要面的语言描写,并比较这四次说话有区别吗?难为情害羞(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人体解剖生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篮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装饰雕塑》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电磁场与电磁波》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伴奏与弹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6505T188-2024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员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通知修改版
- 机器人在安全监控服务的创新考核试卷
- 污水处理中的藻类光合作用技术研究考核试卷
- 化学纤维在人力资源招聘等行业的应用考核试卷
- 防雷设施设备巡查表1200字
- 中小学衔接教育
-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数学3+化学)科目考试题库(浓缩500多题)
- 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海洋大学
- 国网基建各专业考试题库大全-质量专业-下(判断题汇总)
-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0字(3篇)
- 山西省普通高级中学办学基本标准
- 房建工程二次预埋施工技术交底强弱电管线预埋
- YY 0636.1-2008医用吸引设备第1部分:电动吸引设备安全要求
- 高速公路常见边坡防护类型及施工要点课件
- 电子工艺设计及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